普通地质学-教学课件.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研究对象一-地球,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和其成因的学问。
地球:是由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固体地球(地壳、地幔、地核)构成。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口然作用。
内力作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将古论今: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第二章:矿物
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
准矿物:其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均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品构造的均匀固体。
晶体:内部原子和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有序排列)的固态物质。
非晶体:内部原子和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如:玻璃质,胶体等。
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单体形态:一向延长型: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纤维状等。
二向延长型: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呈鳞片状、片状、板状等。
三向等长型:晶体
在三维空间发育程度近于相等,呈等轴状或粒状。
集合体形态:单体为一向延长型,集合体为纤维状或毛发状。
单体为二向延长型,集合体常为鳞片状。
单体为三向延长型,集合体为粒状或块状。
光学性质: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光泽:矿物反射光线的能力。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土状光泽、丝绢状光泽。
颜色:表现为吸收光波的补色。
自色、他色、假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力学性质:硬度:矿物抗外来机械作用的强度。
解理:晶体受力后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的能力。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
任意方向上裂成的凹凸不平的面称为断口。
其他性质:密度:轻的:相对密度在2.5以下;屮等的:相对密度在2.5-4之间;重的:相对密度大于4。
发光性:矿物受到加热、紫光、紫外线、x射线、阴极射线等外界能量激发时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磁性:矿物在外磁场作用下,被磁化时所表现的性质
放射性:含放射性元素矿物自发地放11!粒子或射线,同吋释放能量的性质。
导电性:矿物对电流的传导能力称为矿物的导电性。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矿物所具有的化学键的类型。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火成岩:是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是由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是岩浆作用的终极产物。
根据岩浆是否喷出地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火山作用,分別形成侵入岩和火山岩。
岩浆:是地下高温熔融物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炽热而富含挥发分的具有粘性的硅酸盐熔融体。
岩浆作用:是指岩浆发育、运动、冷凝固结成为火成岩的作用。
火山形态: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岩浆房、火山颈。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过程。
喷发方式:裂隙式喷发:岩浆沿断裂溢出,固体喷发物较少。
中心式喷发:形成盾形火山锥,坡度2-4° ,小于15° o
喷出岩浆的类型及其喷发特征:
超基性岩浆(超镁铁质岩浆):SiO2含量小于45%,常为30-40%,富含Fc、Mg,缺少Na、K;喷出岩类型:科马提岩,鬣刺结构:大的橄榄石晶体中发育大量裂缝,裂缝被细小的橄榄石及辉石骸品集合体所充填,说明熔岩冷凝速度较快。
基性岩浆(玄武岩浆、镁铁质岩浆):SiO?含量为45-52%,温度1000-1200°C,粘性小,喷出岩类型:玄武岩,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
玄武岩特征:黑色、致密、常有气孔、密度较大,喷发特征: 不引起强烈爆炸,岩浆呈涌流状外溢。
裂隙式喷发特征,形成盾状火山锥。
陆地喷发的熔岩多具波状或绳状构造,海底喷发的玄武岩常形成枕状构造。
中性岩浆(安山岩浆):Si02含量为52-65%,温度900-1000°C,粘性较大。
酸性岩浆(花岗质岩浆):SiO2含量大于65%,温度650-800C,粘性大,喷出岩类型:安山岩(中性斜长石、角闪石); 流纹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喷发特征:喷发猛烈,在地下某一深度发生爆炸,形成大量固体喷发物并溅出大量岩浆滴,之后岩浆溢出,常形成复式火山锥。
侵入岩的产状:指侵入岩的空间分布状态。
具体表现为岩体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深度与环境。
包括:岩基、岩株、岩床、岩墙、岩盖等。
O
火山岩的产状:火山锥、熔岩流、火山颈。
火山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态及其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火山岩的构造:岩浆岩的构造主要是指岩石中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的空间排列、分布和充填方式所反映的岩石特征。
火成岩的主要构造: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岩石为均匀的块体。
•流动构造: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获体平行而定向排列,表明岩浆边流动边冷凝。
其中火山熔岩中不同成分和颜色的条带以及拉长的气孔相互平行排列的称为流纹构造。
•气孔构造:熔岩中或浅成脉状侵入体边缘呈圆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态的空洞。
气孔中有矿物质填充者称为杏仁构造。
枕状构造:常见于海底溢出的基性熔岩屮,由大小不等的枕状体堆积而成。
同化作用:岩浆体积》围岩,热岩浆对冷围岩的吞噬与化学作用,最终使围岩成为火成岩的一部分。
混染作用:岩浆体积不够大,不足以完全吞噬圉岩,导致圉岩对岩浆的明显化学反应,改变岩浆的成分。
捕虏体:边部围岩碎块掉进岩浆,岩浆快速冷凝后尚未被完全“吞噬”或同化。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熔点高比重大的矿物先结晶,导致岩浆成分不断改变。
岩浆混合作用: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实质为深部软流圈的玄武质岩浆向上注入到地壳内花岗质岩浆之中,形成具有壳幔混源性的花岗岩。
鲍温反应系列:连续反应系列:化学成分连续变化;内部结构无根本变化;为浅色矿物所独有。
•不连续反应系列:化学成分有差异;内部结构有显著变化;为暗色矿物或铁镁矿物所独有
•球状构造:岩石中矿物围绕着某些中心成同心层分布,外形呈椭圆状的一种构造,各层圈矿物常呈放射分布。
•晶洞构造:具有若干小型不规则孔洞的构造,孔洞内常生长晶体或晶簇。
•层状构造:岩石具有成层形状,系多次喷发的结果。
野外鉴定火成岩的方法:首先鉴别侵入岩与喷出岩:全面考虑岩石的产出状态、结构与构造特征,特别应考虑岩石的宏观特点。
其次定名:颜色(色率):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
超基性岩色率>75,基性岩色率35-75,屮性岩色率35-20,酸性岩色率〈20。
超基性岩和基性岩颜色为黑色、灰黑色及灰绿色;酸性岩颜色为浅灰色、灰白色、浅黄色、肉红色;中性岩颜色居两者Z间。
鉴定矿物:判别岩石的结构。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沉积岩:地表原有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球动力学:内动力:火山、地震、构造运动、变形等。
意义:解释构造运动学、地球动力学。
外动力: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意义:说明地质发展史,寻找沉积矿产(煤、石油、铁等)引起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大气、水和生物。
外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风化作用一剥蚀作用一搬运作用一沉积作用一固结作用
固结作用的主要方式:
•压固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变小,而且其屮的水分被挤出,从而变硕。
•胶结作用:其他物质充填到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之中使沉积物胶结变硬。
起胶结作用的物质主要是化学沉淀物质,称为胶结物C
•重结晶作用:不结晶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为环境改变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大加粗,从而使矿物學密嵌合C
•新帚物的生长:沉积物屮不稳定矿物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若干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并结合成新矿物,从而使沉积物变硬。
碎屑结构:岩石中的颗粒是机械沉积的碎屑物。
碎屑结构的组成:碎屑:岩石屮的颗粒,可以是岩屑、矿物碎屑、生物碎屑以及火山碎屑。
基质:砂f细砂f粉砂。
胶结物(肉眼分不出大小):Si, Fe, Ca,泥。
粗碎屑岩二碎屑+基质(比碎屑小1-2粒级)+胶结物
碎屑性质:磨圆度: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
可以反映搬运介质、距离及其沉积环境。
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大小均匀者为分选良好;大小混杂者为分选差。
非碎屑结构:岩石中的颗粒由化学沉积作用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隐晶质结构:岩石组成物质不显晶体;如微晶灰岩。
•晶质结构:全由近等大的沉积晶体组成;如晶粒灰岩。
•生物骨架结构:生物骨骼构成格架,内部填充其他沉积物。
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性。
是由岩石不同部分的颜色、矿物成分、碎屑的特征及结构等所表现出的差异而引起的。
与颗粒性质有关:颗粒粗细、硬度、成分不同就形成了层理。
与气候有关:颜色变化也形成层理。
•水平层理:层理中各层纹相互平行,形成于平静的水介质中,成分以泥质、粉砂泥质颗粒为主。
•平行层理:层理中各层纹相互平行,形成于不稳定的水体条件下,成分以砂质颗粒为主。
•交错层理:层纹倾斜或相互交错。
沉积岩形成于动荡的介质环境屮。
•递变层理:同一层内,碎屑粒级由下而上逐渐变小。
波痕:呈波状起伏的层面,反映沉积环境动荡。
水介质定向运动形成不刈•称波痕:可确定流向(从缓坡向陡坡)。
水介质往复运动形成对称波痕:不能确定流向。
有时可根据波形或矿物分布状况判断岩层顶底面。
泥裂:由岩层表面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
层面上多边形,剖面上楔形。
成因:滨海、滨湖沉积物暴露出水面,失水一变干一收缩而成:填充物与上覆岩层相当。
用途:确定地层的顶底、指示古气
候(干燥)、确定沉积相(陆相、海岸相)。
缝合线:岩层中的锯齿状曲线,通常与层面平行,劈开面称缝合面,凸起的柱状称缝合柱。
分布:石灰岩、白云岩和砂岩屮成因:大型的缝合线示沉积作用的短暂停顿;小的示压溶作用:含二氧化碳淤泥沿层面循环时,溶解两侧物质所致。
结核:沉积岩屮,某种不同物质聚积而成的核状体。
分布:石灰岩屮常见燧石结核;含煤沉积物川常有黄铁矿结核;黄土川常有钙质结核或铁镭结核。
变化:结核脱水收缩,形成网状裂隙,称“龟背石”。
用途:划分对比地层(有无结核)、推测地层形成环境(CCD,碳酸盐岩沉积补偿线)。
冲刷痕、印模、底模:沉积岩层的底面起伏突起。
分布:砂岩,页岩中;成因:冲刷;荷重。
雨痕或冰雹痕、假晶、虫迹、同生褶皱、耗层岩等。
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变质岩:岩石基本处于固态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可以由沉积岩、火成岩甚至是变质岩变质而成,原岩是火成岩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原岩是沉积岩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
物质成分的变化:组分的得失:化学成分变化引起原岩矿物成分的变化,重要表现之一是挥发组分的逃逸和获得。
挥发组分的逃逸:脱水反应:高岭石"红柱石+石英+水(约500°C)。
脱二氧化碳反应:方解石+石英一硅灰石+二氧化碳(约600°C)o
挥发组分的获得:水合作用:橄榄石一蛇纹石;辉石一角闪石或绿泥石;钾氏石一绢云母或白云母。
碳酸化作用:中、基性斜长石一方解石。
变质岩的结构:
•变晶结构:变质作用过程屮,原岩发生重结晶而形成的结构,它表现为矿物的形成、生长、组合镶嵌。
由重结品作用形成的品粒称为变品。
•变余结构: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变质程度不深而残留的原岩结构。
如:变余碎屑结构、变余泥质结构、变余斑状结构等。
•碎裂结构: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形成的一类结构,矿物颗粒破碎成外形不规则的棱角状碎屑,并具扭曲变形等现象。
按碎裂程度可分为: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碎粒结构等。
•殳代结构:通过化学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其特点是岩石中原有矿物被分解消失,形成新矿物。
变质岩的构造:
•变成构造:斑点状构造:变质过程中某些组分集中成斑点状,直径数毫米,基质为隐晶质-细晶、•板状构造:岩石具有平行、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常具变余泥状结构或显微变晶结构。
•片理构造:岩石小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而不甚平坦的纹理。
•千枚状构造:岩石的矿物颗粒细小,且在片理面上出现丝绢光泽与细小皱纹者。
•片状构造:矿物颗粒较粗肉眼能够看清楚的片理构造。
•片麻状构造:岩石主要由长英质矿物为主的粒状矿物,同时伴有片状、柱状矿物的定向排列, 后者在前者中成断续的带状分布。
•拉伸线理构造:岩石中的矿物颗粒或集合体、岩石碎屑、砾石等被强烈剪切拉长、定向排列, 呈现为平行密集的线状构造C
•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
变质作用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主要是侵入岩)与围岩之I'可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i般为高温低压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岩石受热后发生矿物的重结晶、脱水、脱碳以及物质成分的重组合,形成新矿物与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化学成分无明显变化。
斑点板岩:具有斑点状构造及板状构造,其原岩为粘土岩、凝灰岩,变质温度较低。
角岩:由中高温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
具细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
原岩主要为粘土岩、粉砂岩、火成岩和各种火山碎屑岩。
变质后全部重结晶,一般不具有变余结构。
主要由长石、云母、角闪石、石英、辉石等组成,具有变余层理者称为角页岩。
斑点角岩同时具有斑点状构造和块状构造,变质程度较低。
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而成,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为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常具变余层理构造。
纯大理岩称汉白玉。
石英岩: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变质而成。
主要由石英组成。
具有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岩浆中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内接触变质带一火成岩外接触变质带一围岩。
机理:内带:中酸性岩提供SiO2> AI2O3,外带:富含碳酸盐的岩石提供CaO , MgOo
岩石类型:矽卡岩
•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常与构造运动有关。
区域变质作用类型与温度、压力(深度)的关系:
低压高温变质作用:地温梯度25-60°C/kni,温度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主要因素。
以出现红柱石等矿物为特征;
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地温梯度7-16°C/km,压力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主要因素。
以出现蓝闪石等矿物为待征;
正常地温梯度变质作用:地温梯度16-25°C/km,产生一系列变质岩。
埋藏变质作用:由上覆巨厚沉积物所产生的静压力和较低温度所引起,变质程度低。
•混合岩化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质作用,即超深变质作用。
基体:变质岩(暗色);脉体:熔融体(长石,石英,浅色)。
如交代不彻底:基体〉脉体〜肠状、条带状;脉体〉基体〜浅色〉深色,混合岩化花岗岩。
原岩经彻底改造〜花岗岩(称混合花岗岩),具复杂扭曲构造。
•动力变质作用:其形成与地壳发生断裂有关,又称破裂变质作用。
脆性变形形成断层破碎带和构造岩(碎裂岩、超碎裂岩、断层泥等)。
塑性变形形成糜棱岩。
糜棱岩是在岩石中的物质没有失去连续性的情况下发生的粘性流动。
糜棱岩在形成过程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伴有重结晶的发生。
冲击变质作用:陨石在极短的时间里释放巨大的能量,形成同心圆状的变质带。
蒸发带、熔融带、多型过渡带、岩石强烈破碎带。
第六章: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原则:地层层序律:根据叠加原理判断。
生物层序律:根据生物演化规律判断。
切割律:根据相邻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判断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原理:放射性元素衰变后成为稳定元素;衰变具固定的半衰期(年);衰变速度不受外界影响,矿物为测定对象。
地震的基本概念:
•震源(B):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震屮(E):震源(B)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h):震源到震中的距离(BE)□
•震屮距(△):地震台到震屮的水平距离(ES)。
•震源距(d):震源到地震台的距离(BS)。
•震级(里氏震级):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
由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所决定,一次地震只有 _个震级C
•震级血定:一般取距震屮100公里处标准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震幅的对数值确定之。
震幅单位为u m。
如最大震幅为10mm= 10000 u m,其对数值为4,震级即4。
•地震烈度:根据建筑物破坏程度将其分成12个等级,即12度地震烈度。
•等震线:地表烈度相等的点的连线。
地震的类型:
按震源深度分三种:浅源(0-70km),中源(70-300kin),深源(300-700km)浅源者,规模大,破坏性强;中、深源者,与板块活动有关,区域或全球规模,对地表破坏性并不强。
按成因分三种:构造地震:由构造作用产生的地震。
火山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局部规模。
陷落地震:与溶洞崩塌有关;局部规模。
按时间分三种:现代地震、历史地震、古地震(0. 5-4万年)
按照传播方式,地震波可分为体波(纵波和横波)和面波(勒夫波和瑞利波)。
•纵波(P波):为推进波,如弹簧,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固、液、气体屮均可传播;它通过介质体积的变化而传播,速度快,最先到达震中,引起地面最先发生上下振动。
但破坏性较弱。
•横波(S波):为剪切波,如抖绳,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它通过介质形态的变化而传播,速度较慢,晚于纵波到达震中,引起地面前后左右振动。
破坏性较强C •面波:S波和P波在地表相遇激发产生的一-种弹性波。
仅沿地表血或弹性分界血传播,不能传入地下。
面波通常使人产生滚动,好似坐船一样。
面波最重要的有两种:瑞利波和勒夫波, 特点是: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第八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构造作用:是指促使岩石、地壳乃至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
构造作用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垂直运动: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常表现为地壳大面积的上升、下降,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等。
传统上称为造陆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质体的相互分离、会聚或平移错动,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软弱层中则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常把产生大规模、强
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岩石的空间位置:岩层在地壳中的空I'可方位叫做岩层的产状
•走向: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叫走向线,其延伸方向叫走向。
•倾向:岩层面上垂直于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所夹最大锐角,倾角值为0。
90°
岩层类型(按产状可分为三种):水平岩层(倾角为0。
左右,〈8。
)倾斜岩层(倾角介于8。
〜82°间)直立岩层(倾角接近90° ,>82° )倒转岩层(岩层发生反转,上层面在下,下层面在上)。
褶皱:在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各种形态的弯曲现象。
单个的弯曲称为褶曲。
褶皱的组成部分称褶皱的要素。
意义:为正确描述和研究褶皱构造,必须弄清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褶皱要素:核(组成褶皱中心部分的岩层)、翼(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轴血(它是一个假象的面,一般可看成是平分褶皱两翼的对称面)、枢纽(单个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或同一层面上弧尖的连线)、弧尖(层面上的最大弯曲点)、轴线(轴面与水平面或地面的交线)。
褶皱类型: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部出现老地层,两翼对称重复出现新地层。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部出现新地层,两翼对称重复出现老地。
褶皱分类:根据轴面划分:直立、倾斜、倒转、平卧褶皱。
根据剖面形态划分:箱形褶皱、扇形褶皱、单斜。
根据枢纽产状划分:水平褶皱、倾伏褶皱。
根据褶皱的长宽比例划分: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盆褶皱。
断裂构造:岩石的破裂,是岩石的连续性受到破坏的表现。
破裂血二侧岩石有明显位移的为断层,无明显位移的为节理。
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面: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
•断层盘:断层二侧的岩块,分上盘与下盘(根据所处位置)、上升盘与下降盘(根据动向)等;
断层面直立或岩块水平滑动时较特殊。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与本身形态有关、与地形起伏有关)。
•断层位移:滑距(真位移)、断距或断层落差(视位移)。
断层分类:
根据两盘动向:正断层:上盘下降;逆断层:上盘上升,倾角〈25度称为逆掩断层,形成推覆构造; 走滑断层(平移断层):二侧岩块水平滑动,断而较陡立。
有左旋、右旋二种。
复合性质:平移-正断层、平移-逆断层、正-平移断层、逆-平移断层。
根据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关系:走向断层: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平行,纵断层;倾向断层: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垂直,横断层;斜向断层: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斜交,斜断层。
根据断层组合:阶梯状:一系列走向平行的正断层;叠瓦状:一系列走向平行的逆断层;地堑、地垒:二条以上断层,断层而走向平行,倾向相反,共同盘下降为地堑:共同盘上升为地垒。
断层证据:擦痕和镜面、阶步和反阶步、拖曳褶皱,牵引构造、断层泥、断层角砾岩、断层磨砾岩、密集的节理、地质体错断、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不对称重复,区别于褶皱)其他证据(山区、平原的平直界线;地形上的陡崖;三角面山(时代较新)、矿化带和泉水(断层是矿液和地下水的通道和储集场所)。
节理:岩块发生破裂,但二侧无明显的位移。
节理的裂开面称为节理面,空间位置:走向、倾向、倾角;节理与岩层的关系:斜交、平行、垂直节理是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的原始记录。
岩石变形越强烈,节理也越发育;岩石越老,保留的节理也就越多。
节理的分类:
按成因可分:原生节理产生在成岩过程屮的节理,如沉积岩成岩过程屮因失水收缩而生成的节理、岩浆冷凝收缩而形成的节理。
次生节理:包括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构造节理由内动力作用形成,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