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研究

合集下载

地价评估视角下的农用地价格体系及其内涵探讨

地价评估视角下的农用地价格体系及其内涵探讨

资源·环境-51-地价评估视角下的农用地价格体系及其内涵探讨陈立定(浙江树人大学 现代服务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摘要]我国复杂的农地产权制度使得农用地价格体系比较庞杂。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框架下,土地经营权价格是农用地土地权能相对较为完整的权利价格类型,其价格形成具有广泛的市场交易基础,在我国农地价格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核心内容。

农用地价格评估主要揭示的是农用地的使用价值及其市场价值,其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农用地的经济价值。

同时,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在传统市场交易难以实现的农地社会稳定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等外部化价值,也在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等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以转移支付等方式内在化为农用地价格的内涵构成之中。

[关键词]农用地;价格体系;地价内涵;估价[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 基准地价是我国政府公示地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市场建设、土地资产权益保护和土地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较长时期以来,为满足国有土地市场运行管理需要,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城镇基准地价为核心的建设用地公示地价体系,但农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建设一直滞后。

随着农地“三权分置”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用地流转市场逐步成熟,科学评估农用地价格已成为农用地市场管理的紧迫需求。

加快建立农用地基准地价为核心的政府公示地价,对更好发挥市场在农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较为复杂且具特殊性,农用地价格体系及其内涵属性相对于建设用地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

目前学术界、实践部门对农地价格体系及价格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总体滞后,造成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实践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主要从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视角探讨农用地的价格体系及其内涵构成,以期抛砖引玉。

1 农地产权制度与农地价格体系的构成1.1 农地产权类型我国农用地产权类型十分复杂。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农田产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1. 提高农田产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关键目标之一是提高农田产能。

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良好的土地管理,可以提高农田的耕地效益,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高产出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使其从传统的低收入农业转变为高效益农业。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还需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使用更加合理和高效。

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增加农业附加值的创造,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调整不同农业用地的比例,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3.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需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注重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扩大。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副业等,可以增加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外,科技创新、合作社建设等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应该重视这些方面的发展。

二、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1. 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影响土地承包制度是中国农村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基础。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情况。

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农村土地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可以评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潜力,为未来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估价规程2012

农用地估价规程2012

ICS 07.040A 7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8406-2012农用地估价规程2012-06-29发布 2012-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总则4.1 农用地估价基本原则4.2 农用地价格影响因素4.3 农用地估价成果5 农用地估价方法5.1 收益还原法5.2 市场比较法5.3 成本逼近法5.4 剩余法5.5 评分估价法6 农用地宗地估价6.1 估价程序6.2 明确估价基本事项6.3 拟订估价作业计划6.4 估价资料收集与整理6.5 实地查勘待估农用地6.6 选定估价方法,试算宗地价格6.7 确定估价结果6.8 撰写估价报告6.9 估价报告提交、备案及估价资料分类归档7 不同利用类型的农用地宗地估价7.1 耕地地价的评估7.2 园地地价的评估7.3 林地地价的评估7.4 草地地价的评估7.5 未利用地价格的评估8 不同估价目的的农用地估价8.1 承包农用地价格评估8.2 转包农用地价格评估8.4 荒地拍卖底价评估8.5 荒地抵押价格评估9 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9.1 评估对象9.2 技术路线9.3 工作程序9.4 准备工作9.5 农用地基准地价内涵界定9.6 样点地价平均法9.7 定级指数模型法9.8 基准地块评估法9.9 基准地价的确定9.10 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的编制9.11 成果整理9.12 农用地基准地价更新9.13 成果验收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用地价格影响因素表附录B(规范性附录)农用地估价工作附表附录C(规范性附录)农用地估价报告规范格式参考文献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北京国土联房地产评估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

A 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 B 推荐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可参见《农用地 分等规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指定作物、指 标区的情况加以调整。 C 自选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由各地自行确定。
D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应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
如没有,则要采取适当的定性分析方法加以确定。
1、因素法 (4)编制分等因素图。 (5)读取分等因素指标分值。 (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A 几何平均法
1、因素法 (2)确定分等因素 农用地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两类。 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分区、分地貌类型 给出。 自选因素由省级土地主管部门确定,用于分等 的自选因素一般不超过3个。
1、因素法 (2)确定分等因素 农用地分等因素按照以下方法步骤确定:
A 在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中进行选择,初步确定指标
宜程度和限制程度。
一、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和类型
(二) 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型
1、单项经济评价
单项经济评价是指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所进行 的专门评价。 2、综合经济评价 是指对某个地区的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所进行的 综合性评价,它可以在单项经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也可
以在综合的自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二)资料收集整理 (1)基本资料 B 土地利用条件资料
标准耕作制度中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 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农业 技术实验资料等
C 土地经济条件资料
包括人均耕地、单位面积平均资金投入、单位面积平均 纯收益、农民人均收入等
D 其他资料
1、因素法 (1)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
指标区的划分原则: A 指标区可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等划分,也可根据强限制 性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划分 B 在县域范围内,指标区一般不超过10个 C 在一个指标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 的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 等因素计算。 D 按照强限制性因素划分的指标区称作限制区。在限制区内, 由于强限制性因素的作用,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最高分不能取 100分。

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

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

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摘要:土地资源管理过程存在许多容易忽略的安全生产风险,为了提高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对生产、生态、生活用地实行更精准化的管控。

本文通过对若干起事故进行分析,辨识出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价指标,利用风险矩阵结合专家经验对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土地资源管理过程“危化品园区的选址规划合理性C1”、“违法违规使用土地的情况C10”为重大风险,这些风险反映出相关部门在设计与审批土地资源过程中把关不严,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意识较差。

因此,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做好隐患排查工作,提高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风险矩阵;风险评估;事故案例分析前言:近些年因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不合理、规划编制实施监管不到位、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和工程用地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发生的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等,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

为明确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目前国内关于土地土地资源管理风险的研究主要是土地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等方面。

在风险识别研究方面,徐莉莉[1]结合乡镇土地资源所执法监察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基层土地执法检察环节面临的失职渎职风险。

王枫云[2]、卢汉桥[3]指出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识别是指对公职人员岗位潜在的风险加以分析、判断,并对各种风险因素对岗位安全的影响程度加以判别。

张颖[4]从土地资源交易、项目管理、土地资源保护、执法监督四个方面建立了土地资源管理廉政风险指标。

在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评价研究方面,吕乐婷等[5]、徐建昭[6]等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险损失度和景观类型的脆弱度指数。

农用地基准地价估价技术方案

农用地基准地价估价技术方案

农用地基准地价估价技术方案目录一、工作目标 (1)二、工作任务 (1)三、工作依据 (1)四、术语和定义 (2)五、基本原则 (2)六、技术路线 (4)七、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5)八、成果提交要求 (23)根据《农用地估价规程》(GB/T 28406-2012)(以下简称《规程》)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农用地估价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工作目标在定级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基准地价估价技术方法的建议,以及基准地价估价成果在耕地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制定基准地价服务农用地流转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结合各试点工作中的问题与经验,将布置全省开展基准地价估价的任务。

二、工作任务按照《农用地估价规程》(GB/T 28406-2012)规定的技术方法,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部署开展全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试点地区开展农用地估价工作,并上报农用地估价成果。

总结各试点工作中的问题与经验,拟定全省全面开展基准地价估价工作的细则办法,为全省全面开展农用地基准地价估价工作奠定基础。

三、工作依据(一)《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二)《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三)《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四)《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7号);(五)《农用地估价规程》(GB/T 28406-2012);(六)《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七)《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工作稿201512版)四、术语和定义均质地域:农用地质量和价格水平基本相同的土地区域。

农用地宗地:权属明确、界限清楚、用途一致、相对独立或连片的农用地地块。

收益还原法农用地估价方法

收益还原法农用地估价方法

收益还原法农用地估价方法收益还原法-农用地估价一、农用地概念及特点㈠农用地的概念农用地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说通常是指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狭义的农业用地主要指耕地。

㈡农用地的特点1.农用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手段,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仅没有削弱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还将越来越强化其间的关系。

其它部门的生产资料可以更新淘汰,用新的生产资料或产品替代,如用硬质塑料代替某种钢材、用合成板代替木材等。

作为农用地的土壤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时至今日,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取代土地的替代品来生产农产品。

2.农用土地资源,只要利用得当,不仅有自行恢复和再生的能力,而且可以永续利用。

相反,如果掠夺式的过度利用,其生产能力就会遭受破坏,即使可以恢复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投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

3.农用地受自然环境影响显著。

农用地所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是多元的,功能是复杂的。

它既利用土地本身,又利用土地的地上环境条件(如地形、温度、光照、降水等)。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制约作用,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更为重要。

4.农用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资源价值取决于系统循环状况。

农用地生态系统是以农地为基础,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自然要素构成,以作物群落为中心,以农作物经济产量为目标的可以人为调控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该系统又承载土地、森林、河流、沼泽、滩涂等次级系统,农地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农地生态经济系统与非农地生态经济系统之间持续不断的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从而维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使土地价值(效用)(含农用地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持久的实现。

二、农用地的价格特性农用地的价格一般是以其收益能力为构成基础。

农用地有生产能力与收益能力之分。

生产能力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下,农用地所能生产农作物的能力;收益能力则为获取纯收益大小的能力。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综合成效评估报告(2010-2015)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综合成效评估报告(2010-2015)

073
土地整治蓝皮书
度达到 89 73% , 新增机耕面积 1716 万亩。 二是完善了项目区水利设施。 新建
灌、 排渠 ( 管) 道 14 94 万千米, 其中输水管道 1 82 万千米, 衬砌渠道 2 67
万千米; 新建机井 5 33 万口, 水闸 3 28 万座, 泵站 1 68 万座, 蓄水池 0 14
高, 如广西示范省建设项目完成后, 耕地 租 金 由 整 治 前 每 亩 250 元 提 高 到
900 元。 截至 2014 年底, 10 个示范省共流转耕地 429 62 万亩, 其中 251 61
万亩耕地流转到现代农业企业、 种粮大户, 农民人均地租年收入增加 600 多
元。 三是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一方面, 在示范省工程建设中, 农民通过参与
局面。 河北建立了示范省建设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和公众参与机制, 由负责项
目建设的县委常委每周组织乡镇领导、 村委主任、 村民代表等共同研究解决
工作中的问题, 有效履行了村 “ 两委” 职责。 二是实现了乡村事务共同治
理。 江西、 江苏等省份通过组建村民理事会、 农民协会, 邀请村集体组织内
德高望重、 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老党员作为成员, 协调处理土地权属调整与
改善, 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 福 指 数。 三 是 释 放 了 农 村 建 设 用 地
空间。 10 个示范省运用增减挂钩政策, 复垦空心村零星居民点土地 11 43
万亩、 工矿废弃土地 0 71 万亩, 其中 4 62 万亩用于农村 建 设 用 地, 节 余
指标流转到城镇, 拓展了城镇建设用地空间 7 52 万亩, 有效解决了工业化
工程施工中产生的矛盾, 有效解决了农村最迫切、 最棘手的问题, 提升了乡

农用地新估价规程

农用地新估价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我国农用地估价的范围、引用标准、总则、估价方法、宗地估价方法、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以及征用价格评估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用地和其它可开发整理为农用地的后备土地资源的价格评估。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

在本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3)《农用地分等规程》;4)《农用地定级规程》。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规程制定的目的本规程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规范农用地估价行为,统一估价程序和方法,保证估价结果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提供技术规范。

3.2 农用地估价基本原则3.2.1 预期收益原则预期收益原则,是指农用地估价应以估价对象在正常利用条件下的未来客观有效的预期收益为依据。

3.2.2 替代原则替代原则,是指农用地评估应以近邻地区或类似地区的功能相同、条件相似、交易方式一致的农用地交易实例的市场价格为参考,经比较修正后估算出待估农用地价格。

3.2.3 报酬递增递减原则报酬递增递减原则,是指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变动的原则。

在投入水平较低时,每增加各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量,纯收益均会随之增加;但增加到某一数值以后,若继续增加投资,其边际纯收益递减。

这一规律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估价中应充分依据这一原则。

3.2.4 贡献原则贡献原则,是指农用地的总收益是由农用地及其各种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估价时要充分考虑农用地对总收益的实际贡献。

3.2.5 合理有效利用原则合理有效利用原则,是指对待估农用地所设定的利用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土地质量的效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不会使其土地质量明显降低和对其周围土地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或危害。

判断和确定待估农用地合理有效利用方式应考虑的原则主要有:1)持续的使用:根据农用地自身条件和有关规划的要求,评估对象土地按照所确定的使用方式使用应是多年持续的,并能保持持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土地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土地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土地数据的分析,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变化趋势以及土地市场动态。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掌握以下目标:1. 掌握土地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

2. 分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3. 评估土地利用效率。

4. 探究土地市场供需关系及价格变动趋势。

5. 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实验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本实验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局、国家统计局以及相关地方政府部门。

数据包括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价格、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

数据整理过程如下:(1)数据清洗:去除无效、重复和错误数据。

(2)数据转换: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

(3)数据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空间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土地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面积统计分析:计算不同区域土地面积占比,分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2)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分析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了解土地利用现状。

(3)土地价格分析:分析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探究土地市场供需关系。

3. 土地利用效率分析通过计算土地利用效率指标,评估土地利用效率。

主要指标包括:(1)土地利用集约度:反映土地利用强度。

(2)土地利用效率:反映土地利用产出与投入的比值。

(3)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占比,了解土地利用结构。

4. 土地市场动态分析通过分析土地价格变动趋势,了解土地市场供需关系。

主要方法包括:(1)时间序列分析:分析土地价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相关性分析:分析土地价格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地面积统计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某地区土地面积分布如下:| 土地类型 | 面积占比 || -------- | -------- || 农用地 | 60% || 建设用地 | 20% || 林地 | 10% || 草地 | 5% || 水域 | 5%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地区土地资源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次之,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占比相对较小。

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类别划分方法研究

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类别划分方法研究

2016年5月,我国政府发布了《土壤污染防1]治行动计划》以下称“土十条”),“土十[(条”明确提出要“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在其中的第七条提出要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3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

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

“土十条”已明确指出要按照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3个类别,因此,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将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科学评估与评价,怎样界定土壤环境质量的未污染、轻微污染、轻度、中度及重度污染。

此外,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定还涉及到尺度问题,具体到田块监测点尺度还是区域多点综合尺度,划分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以下就近年来国内外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及类别划定方面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期为相关标准的制订提供技术参考。

收稿日期:2016-07-25作者简介:赵玉杰(1976-),男,博士、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环境污染风险评价、地理信息系统。

通信作者:王夏晖(1975-),男,博士、研究员。

研究方向:区域生态和土壤质量。

E_mail:wangxh@ 摘 要:梳理了我国现行标准中有关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类别划分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并探讨了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结果表明,我国现行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估方法以指数法为主,评估方法多集中在监测点环境质量评价上,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虽有涉及,但可操作性差,距离发达国家相关研究还存在差距。

在此基础上,从数据支撑、方法选择、保护目标设定等3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关键词: 农用地;评价;分类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803/ki.issn.1004-6216.2016.04.006Technical Analysis of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arml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12121Zhao Yujie , Wang Xiahui , Zhou Qiwen , Li Zhitao , Liu Xiaowe i (1.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MOA, Tianjin 300191, China; 2.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EP, Beijing 100141,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methods used in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arml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existing national standards were studied, and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plans adopted b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dex method was the mai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nds in China, with focus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monitoring point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was involved but with poor operability as well as a gap compared to the relative standards stipulated in the developed counties. Then, defects existing in the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of farml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data support, method selection and protection goal setting and suggestions of improvement were proposed accordingly. Keywords: Farmland; Assessment; Classification CLC number: X82第卷 第期424年月20168环境保护科学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Vol.42 No.4Aug.2016,24~28赵玉杰王夏晖周其文李志涛刘潇威12121,,,,1300191;2100141)(.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类别划分方法研究1 研究进展1.1 总体思路农用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类别划定就是在研究农用地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其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的程度依据相关标准进行高低优劣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并划分安全等级的过程。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度研究——以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为标准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度研究——以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为标准
__________— ・ —
Ba e n Ca r i g Ca a iy o a d Reo r e i p l t n a h tn a d s d o r y n p ct fL n s u c Po ua i s t e S a d r n o
S UN n . HDU a Tig Z B o—tn og
Abta tTh aeyo n eo red tr n d tes san bed v lp n t fn t n l c n my,a ds san bed v lp n t sa sr c : esft f a drsu c eemie h u tia l e eo me ai a e o o l o o n u tia l e e me o wa kn f aed vlp n tmo d wi o te ce i tecryn a ai f c - se Ths a e e h 9rgo si id o f e e me s o d t u x e dn h ar igcp ct os tm. i p p r tte2 e in nmana dChn s a h g yo e y s il n iaa n e a l tde h ar i p ct fl drsu c o uain n dcluae h ft e reo hn s d rsu c .Th eut x mpe,su i t ecryn c a i o d g a y n a eo rei p p lt ,a aclt t es eydg e fc ieel eo e n o d a n a r er l s s we h ttecryn a a i fa drsu c np p ainWa o vo si aa c i i ee t e in , oho ela n ds rlS mot o h d ta h ar igc p ct yo l eo rei o u t n l o s b u mb l e ndf r go i n d f n r s b t v r da pU , s o u rgo c est re c e h arigc p ct fl drsu c p ain e in ac s o x ed tecryn a ai o eo rei p u t .Th ft fl drsu c nChn s o p i s. s O y n a no l o es eyo eo ei iaWa n to t t a n a r mi

农用地评估方法

农用地评估方法
(5)农田防护设施完善程度。指农用地内围堤等防洪排涝设施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情况。一般地,标准农田的防洪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农田防护林垂直主害风向布置,江苏的树种一般选择意杨或水杉。
注意:农用地的土地开发条件主要指农用地内部的上述五个方面的土地开发条件。若农用地宗地外有干、支级沟渠、4m以上宽度的道路、大型输变电设施和大型防洪堤坝及防护林网,则应考虑这些设施对农用地的幅射作用,在运用成本法确定土地开发费时,应将上述大型设施的投资按照服务面积分摊到本宗地上。
2农用地承包、转包价格属于承包经营权价格。
3农用地转让、出租、抵押、拍卖价格属于土地使用权价格。
2.农用地价格特点
农用地价格与市地价格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由于农用地价格主要反映的是农用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因此,农用地价格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光、温、水和农用地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因素对农用地价格的影响是第二位的。
2.农用地价格含义
农用地价格是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农用地在特定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特殊因素影响下,在某一估价期日农用地所能够实现的价格。
农用地价格与市地价格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从价格产生的根本原因上看:农用地价格形成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2)从价格形成的过程看:农用地价格是农用地的效用、稀缺性和有效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由于影响农用地价格的因素相对比较稳定,加之农用地的稀缺性与市地比相对较小,因而使得农用地价格变化平缓,即农用地的价格趋升性缓慢。
(3)农用地价格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农用地价格是受农用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决定的,而农业生产能力不仅跟土地自身自然性状相关,而且与土地的位置、地貌类型及地上的气象气候环境相关。土地及其空间特征的综合作用,使得土地生产能力和利用类型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和水平分异规律,因而农用地价格的地理分异规律也十分明显。

农用地定级估价流程

农用地定级估价流程

农用地定级估价操作手册定级流程及操作步骤一、各因子量化方法在本次农用地定级估价中我们选择的定级因子除了自然因素部分的因子是直接得到的数值以外,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的值都是需要通过外业调查资料计算获得,因此在给每个单元录入属性之前需计算个单元的因子值。

下面介绍了各因子的量化方法。

1、自然因素本次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外业资料收集工作中所收集到的自然条件资料有限,而且自然条件因素本身有很强的稳定性,短时期之内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可以使用上一轮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中的自然属性数据来作为本次定级估价数据来源。

(农用地分等成果中一个行政村里的所有评价单元的对应因子分值是相同的。

)上一轮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中可使用的自然因素包括:保康、谷城、枣阳、老河口、襄阳市有:坡度、表层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岩石露头度、土壤侵蚀度和灌溉保证率。

南漳、宜城:表层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PH值、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障碍层深度、土壤污染状况、地下水埋深。

广水:坡度、表层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岩石露头度和和灌溉保证率。

随县、曾都:表层质地、有效层厚度、有机质、PH值、灌溉保证率、坡度、岩石露头度、土壤侵蚀度。

2、社会经济因素土地经营效益:结合统计年鉴、乡镇统计报表,以行政村为单位,计算每亩的经济收入。

人均耕地:结合统计年鉴、乡镇统计报表,以行政村为单位,行政村耕地面积除以行政村人口数。

3、区位因素农贸中心影响度:路网密度:结合统计年鉴、乡镇统计报表,以行政村为单位,以道路面积占行政村面积的比例来计算。

二、建立空间数据库1、确定定级单元。

采用叠置法,对县级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地形图进行叠加,得到农用地定级单元。

将地貌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扫描成栅格形式的影像图层后,利用ArcGIS,矢量化影像图层,并用地形图进行校正,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提取属于农用地范畴的多边形(耕地、园地、坑塘水面和荒草地、裸土地等宜农未利用地)建立一个新的农用地图层,然后在ArcGIS中利用叠加分析功能(同一合并属性方式)与地貌图、土壤图进行叠加,生成农用地资源类型图,对微小多边形进行合并后,将农用地资源类型图上具有相同属性(即具有相同的土壤类型、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的图斑作为农用地定级评价单元。

农用地新估价规程

农用地新估价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我国农用地估价的范围、引用标准、总则、估价方法、宗地估价方法、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以及征用价格评估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用地和其它可开发整理为农用地的后备土地资源的价格评估。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

在本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3)《农用地分等规程》;4)《农用地定级规程》。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规程制定的目的本规程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规范农用地估价行为,统一估价程序和方法,保证估价结果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提供技术规范。

3.2 农用地估价基本原则3.2.1 预期收益原则预期收益原则,是指农用地估价应以估价对象在正常利用条件下的未来客观有效的预期收益为依据。

3.2.2 替代原则替代原则,是指农用地评估应以近邻地区或类似地区的功能相同、条件相似、交易方式一致的农用地交易实例的市场价格为参考,经比较修正后估算出待估农用地价格。

3.2.3 报酬递增递减原则报酬递增递减原则,是指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变动的原则。

在投入水平较低时,每增加各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量,纯收益均会随之增加;但增加到某一数值以后,若继续增加投资,其边际纯收益递减。

这一规律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估价中应充分依据这一原则。

3.2.4 贡献原则贡献原则,是指农用地的总收益是由农用地及其各种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估价时要充分考虑农用地对总收益的实际贡献。

3.2.5 合理有效利用原则合理有效利用原则,是指对待估农用地所设定的利用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土地质量的效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不会使其土地质量明显降低和对其周围土地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或危害。

判断和确定待估农用地合理有效利用方式应考虑的原则主要有:1)持续的使用:根据农用地自身条件和有关规划的要求,评估对象土地按照所确定的使用方式使用应是多年持续的,并能保持持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研究——可持续发展视角下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研究——可持续发展视角下
题, 旨在 为 制 定 农 用 土 地 资 源 安 全 保 障措 施 提 供 新 的 依 据 。 关键词 : 可持 续发展 ; 农 用 土地 资 源 ; 安 全 评 估 中图 分 类 号 : C 9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1 9 8 ( 2 0 1 3 ) 0 8 - 0 0 3 4 - 0 3
N O. 08, 2 01 3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d e r n B u s i n e s s Tr a d e I n d u s t r y
2 0 1 3年 第 O 8期
用 土地资源安全 进 行 评估 , 其 现 实意 义 主要 表 现在 以下 几 究 多元 因素 和指标 体 系 的基 本 要求 , 因为 在多 元 因素 作用 个方 面 : 下必须用多 项指标 进 行评 估 和 检测 , 因而是 研 究 土地 资源 2 . 1 为 科 学 制 定 农 业 经 济可 持 续 发 展 规 划 提 供 新 的 依 据 安全评估最 起码 的要 求 , 但 它 并 不 能 反 映 土 地 资 源 安 全 评 是 土 地资 源的 基本属 性 , 农业经济 可持 续 发展 , 是 国 民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基 础 估 的 方 向 和 评 估 的重 点 。生 产 性 ,
用 更加突 出、 效 果 更 明 显 。 目前 研 究 出 的 补 贴 方 式 尚 不 完
善, 待北 京市森林 保 险 开展 后 , 更加 合 理 、 高 效 的 补 贴 方 式 此, 政策 性森 林再 保 险公 司 具有 增 加 、 支付 意 愿 、 降 低 经 也 会 逐 渐 凸 显 出 来 。 营风险 、 提 高承 保 能力 、 维持 业 务稳 定 的优 点 , 其 开 展 具 有

农用地估价规程2012

农用地估价规程2012

ICS 07.040A 7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8406-2012农用地估价规程2012-06-29发布 2012-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总则4.1 农用地估价基本原则4.2 农用地价格影响因素4.3 农用地估价成果5 农用地估价方法5.1 收益还原法5.2 市场比较法5.3 成本逼近法5.4 剩余法5.5 评分估价法6 农用地宗地估价6.1 估价程序6.2 明确估价基本事项6.3 拟订估价作业计划6.4 估价资料收集与整理6.5 实地查勘待估农用地6.6 选定估价方法,试算宗地价格6.7 确定估价结果6.8 撰写估价报告6.9 估价报告提交、备案及估价资料分类归档7 不同利用类型的农用地宗地估价7.1 耕地地价的评估7.2 园地地价的评估7.3 林地地价的评估7.4 草地地价的评估7.5 未利用地价格的评估8 不同估价目的的农用地估价8.1 承包农用地价格评估8.2 转包农用地价格评估8.4 荒地拍卖底价评估8.5 荒地抵押价格评估9 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9.1 评估对象9.2 技术路线9.3 工作程序9.4 准备工作9.5 农用地基准地价内涵界定9.6 样点地价平均法9.7 定级指数模型法9.8 基准地块评估法9.9 基准地价的确定9.10 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的编制9.11 成果整理9.12 农用地基准地价更新9.13 成果验收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用地价格影响因素表附录B(规范性附录)农用地估价工作附表附录C(规范性附录)农用地估价报告规范格式参考文献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北京国土联房地产评估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四章 农用地估价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四章  农用地估价

第四章农用地估价4.1 农用地估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1.1 农用地价格的特点与分类1)农用地价格的基本特点农用地作为一种资源性资产,其价值是农用地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价格和农用地的无形价值之和。

在我国土地资源特别缺乏的情况下,农用地的无形价值更加重要,它主要指农用地的存在对农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及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以及农用地的存在对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功能这两种功能价值之和。

但现实经济活动,农用地价格得到体现的主要是生产力价格即经济收益价格。

当前,以生产力或经济收益价格为主体的农用地价格,具有以下特点:(1)以其收益能力作为价格基础。

土地生产力、生产成本和利用方式因地而异,导致土地纯收益的差异,也决定了土地价格的不同。

(2)价格评估难。

由于依法转让的农用地案例较少,运用市场法和长期趋势法比较困难,通常采用收益法评估。

但同块土地因作物种类不同,生产水平有很大差异,收益计算很难精确,所以此法实际运用中也存在困难。

(3)价格具有不确定性。

土地在作为农用地使用时可按照土地收益确定价格,如果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土地市场售价应按照未来预期收益扣除未来的开发成本定价。

由于影响地租地价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加剧了地价的不确定性。

(4)农用地价格水平式其他用地价格的基础。

如农村非农用地的价格可参考农地价格,并经加权修正得到。

2)农用地价格的分类根据市场流通交易的类型,农用地价格可分作农用地承包价格、农用地转包价格、农用地租用价格、农用地抵押价格和农用地拍卖底价等。

根据价格的适用空间范围,农用地价格可分为宗地地价、基准地价两种类型。

根据农用地功能,可分为农用地经济收益价格、农用地生态收益价格和农用地社会收益价格等类型。

根据农用地所转向经营主体的差异,农用地价格可分为3个类型:①农用地内部流通价格。

它是农用地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在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流通的价格,价格水平取决于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及农用地质量,因而又称为农用地质量价格。

闲置土地安全评估报告范本

闲置土地安全评估报告范本

闲置土地安全评估报告范本1. 项目背景1.1 评估目的本报告旨在对闲置土地进行安全评估,评估其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和危险性,为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1.2 评估范围本次评估涵盖了位于某市区域内的闲置土地,总面积约XXX平方米。

1.3 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了实地勘察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闲置土地的现状调研和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综合判断土地的安全性。

2. 评估结果2.1 土地现状描述闲置土地主要位于市区边缘地带,周边道路交通便利。

土地表面整体平整,覆盖杂草和垃圾。

部分地块存在落地生长的植被,但生长状况欠佳。

2.2 潜在安全隐患2.2.1 火灾风险闲置土地内存有大量易燃杂草和垃圾,一旦遭遇火源,极易引发火灾,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安全威胁。

2.2.2 环境污染风险部分闲置土地曾被用作工商业用地,存在有害物质残留的可能。

如果这些物质进入土壤或水源中,将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安全造成潜在风险。

2.2.3 路障危险闲置土地上存在未拆除的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这些物体可能成为不可预见的路障,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和行人受伤。

2.3 安全评估等级根据对潜在安全隐患的分析,将闲置土地的安全评估等级划分如下:- 火灾风险:中- 环境污染风险:低- 路障危险:中3. 安全风险管理建议3.1 火灾风险管理- 定期清理杂草和垃圾,保持土地表面整洁。

- 设置防火通道和灭火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

- 加强对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火灾安全意识。

3.2 环境污染风险管理- 进行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监测,确保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安全。

- 如发现有害物质残留,应进行相应处理和修复工作,阻止进一步扩散。

3.3 路障危险管理- 拆除闲置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确保场地畅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 安装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行人注意安全。

4. 安全管理措施实施计划4.1 资金预算实施安全管理措施所需资金约为XXX万元。

4.2 实施时间根据资金预算和资源安排,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时间预计为X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研究当前农用土地资源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

因此,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评估原则的确立,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其中,首次提出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和环境优化原则,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结组、分布和运用等问题,旨在为制定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标签:可持续发展;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1引言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土地资源安全最重要的突出问题。

当前,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与否,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评估原则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进行新的探讨,旨在为制定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2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所谓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的状况及其能力。

如果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上考察,就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当代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获取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继续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

具体而言,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农用土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

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估,主要对上述农用土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等四个方面的评估,准确掌握评估目标地区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土地资源的生态状态和开发利用的效果。

因此,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进行评估,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为科学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新的依据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因此,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准确掌握当前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状况、质量状况、生态状况和使用权状况。

要掌握上述状况,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对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其中特别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强度、结构、效益以及分布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评估。

只有对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才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提供科学的数据及相关依据,才能保障各种规划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确保农用土地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使农用土地资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2为农用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提供新的依据对农用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必须全面地掌握农用土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再生规律、地质结构、水文状况和经济属性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优化配置农用土地资源,才能实现有序的开发与利用,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才能保障最佳的安全使用。

为此,必须对土地资源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行评估,为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提供新的科学数据。

在农用土地资源总量既定的前提下,要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农用土地循环经济效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业率。

然而,要实现农用土地最佳循环使用效益,就必须弄清楚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限制性,以及土地质量的区间差异性。

因此,必须对农用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掌握土地资源多宜性和限制性的特征及其相关数据,找到最为适宜的用途,从而做好循环利用与开发,获取最佳的循环经济效益。

2.3为保护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提供新的依据农用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可分为直接生态价值,间接生态价值,选择生态价值和存在生态价值等。

此外,它还包括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及将来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调节和补偿的功能,通过自身调节和修复,抵制环境和生物数量变化对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持自身的协调和稳定。

通过对农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评估,就可以对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和功能得到科学、准确、合理的界定,并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判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增强抵御环境的干扰和恢复能力,保持其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该系统的良性循环,远离“非平衡”的边际。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农用土地资源生态价值与功能的持久,实现其生态安全的持久性。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农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评估,才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数据库线性走势。

3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原则的确立过去,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生产性原则,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三大原则。

本文认为这并不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三大原则,而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最起码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不仅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基本要求,而且是一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码要求,它并不能体现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特殊性和目的性。

综合性,是研究多元因素和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因为在多元因素作用下必须用多项指标进行评估和检测,因而是研究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最起码的要求,但它并不能反映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方向和评估的重点。

生产性,是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但它并不能反映出土地资源是否安全。

也许生产性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投入产出的效益性,但效益性与安全性是土地资源的两个不同的命题,因而不能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特别是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必须以“安全”为目标进行评估,而不在科学性、综合性和生产性这一层面上,而是在这一层面基础上全面揭示出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问题。

考察与评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必须从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的可持续性、生态平衡性和环境优化性去考量。

因此,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估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和环境优化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农用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如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以及可持续地保护土地资源,这是土地资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也是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研究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指导思想,而且是衡量农用土地资源是否安全的最高标准,也是研究农业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行为准则。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实质,就是农用土地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需求,而且不损害后代人持续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

或者说,既要满足当代人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的需要,也要保障后代人继续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供给。

这是衡量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最高标准和行为准则,也是保障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最高目标。

在评估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系数的实际工作中,如果仅从当前农用土地资源产出率和利用效益来看,土地资源可能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从未来继续利用和开发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盲目开发,会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下降和土地产品生产力的衰退,因而土地资源则是不安全的。

因此,仅从当前的利用效益和产出率去考察土地资源安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掩盖土地安全隐患。

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只有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才能设计出科学评估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指标体系,揭示其安全的隐患,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保持农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生态系统平衡原则评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既要评估土地资源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更重要的是评估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

这是因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不仅是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基础,而且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生态安全,其它安全就会失去依托,因此,生态安全评估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土地水分循环系统、土地营养循环系统、土地能量循环系统和土地生物循环系统等。

其中,水分循环系统又包括人工水分循环系统和自然水分循环系统,以及自然灾害对水分循环系统的影响;土地生物循环系统又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变异所依存的循环系统。

因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估涉及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及后续效应的作用。

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安全与否,主要有两个标准,即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状况和循环状况。

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土地资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良性循环是生态系统平衡的表现形式。

因此,土地资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土地资源安全的最高标准,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开发的可靠保障。

为此,要正确评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必须坚持生态系统平衡原则,设置生态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

3.3环境优化原则任何资源,都寓于环境之中,土地资源更是如此。

土地资源所依存的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交通区位环境。

其中,法律政策环境还包括农用土地资源产权制度、土地管理条例和土地资源法规等,是调控土地资源配置和化解土地管理风险的重要依据。

上述这些环境,都与农用土地资源安全密切相关。

这些环境因素,是人类与土地和谐关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外在因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

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环境优化是土地资源安全的保障,因而在其安全评估中应设置相关环境安全指标体系,是评价土地管理安全、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

3.4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其次是安全评估指标的组合,再次是安全评估指标的分布,最后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

(1)评估指标的选择。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首先应选择安全评估的主导性指标,即选择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影响最为显著的主导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长期起作用而又不易改变的因素指标;其次,应选择在性质上较为稳定的因素指标,即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产生持续作用的较稳定的因素指标;再次,应尽量选择可量化的对土地资源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指标;最后,应选择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影响差异性较大的因素指标,以判断其安全的波动性及其规律性。

此外,还应选择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直接作用的因素指标,尽量排除间接作用及影响作用不明显的因素指标。

由此可见,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确立,应是对安全产生主导性、稳定性、量化性、差异性以及直接性的指标,组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性。

(2)评估指标的组合。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组合,可划分为四大组合,即土地资源数量安全指标组合、土地资源质量安全指标组合、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标组合和土地资源管理安全指标组合。

农用土地资源数量安全指标组合,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已利用农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态下的农用土地资源数量。

数量安全的评估,既包括土地资源绝对量的评估,又包括相对量的评估。

这里的相对量,是指人均拥有量。

通过绝对量和相对量来评估需求满足度,就能直接或间接发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