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1-08 14:48:00 ] 作者:袁利平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内涵世界教育发展
论文摘要: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国际化无疑促进了各国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共享,为人类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单一与多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于世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中。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在科技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果从活动的过程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智者们到处游学,讲授希腊的雄辩术,当时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教育本身就具有国际性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原因在于知识具有普遍性。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国际性。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荟萃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与名流,无论是师生构成,还是教学内容、教育方式,都具有跨民族、跨国界的特点。然而16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及民族国家的兴起,严重淡化了知识普遍性的观念。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世界普遍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
但是,大学自其诞生之时就是一个国际机构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但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渊源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兴趣和
动机。如果认为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体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这也是不可信的,而且附和了帝国主义的历史观。世界是如此复杂多样,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也需要更缜密的、多元视角的检验。我们必须清楚,教育的国际化是适应全球化而产生并形成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太平洋经济圈的形成(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国际间跨国公司的产生,对培养国际性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亚洲地区各个国家,从60年代开始,大胆向欧美,尤其是美国派遣留学生,进行教育交流。而美国与欧盟,也从自身对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角度,对第二世界国家的留学,以及教育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各国教育普遍性日益增加,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从而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空前提高,为提升本国竞争力、适应全球化挑战,由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拉美、亚洲、非洲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掀起了教育国际化的新高潮,即新一轮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一、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就其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从词源上来看,“国际”( international)和“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两个概念是来自英语国家的“舶来品”。在英语中,《韦氏新国际字典》(第三版)是这样界定“国际”的:存在于国家或其公民之间的;与国家间交流有关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影响两个或两个国家以上的。国际化(动词):使……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国际化(名词):指这样的活动或者过程。从词汇构成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把“globalization(全球化)”意为把世界(globe)看作一个整体,各国人民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international(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nation)之间( inter)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重视的是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国际化”像“互联网”( internet)和“跨文化”( intercultural)这些概念一样,强调的是多样性和互动性,重视的是不同国家在相互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中所显现的多元性。
从上面对“国际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化这个概念具有两个重要的核心特质:国际化一方面是一种国
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过程),另一方面是一种双向度的交流活动(或过程),即国际化是一个“引进”
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
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
与此相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描述教育国际化。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人员的国际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等等。二是从培育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来界定国际化,它侧重的是人而不是学校活动或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三是从高等院校形成国际性的精神气质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精神气质方法侧重的是在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的观点和首创性的大学和学院中,形成发展国际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四是从过程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这种方法把国际化看作是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组织策略等都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这是目前界定国际化的最为全面的一种方法。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国际化被解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①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与发展。194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后,国际教育局、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亦相继成立,开始研讨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并派遣专家进行国际援助。②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师、研究人员交流增多,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合作增强。③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将日益增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本性是基于全球化事实的对教育的价值选择。或者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及至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某些理念、方法、制度之所以为中国教育所吸收,不是因为他是…国际的‟,而是因为它是合理的。”还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在实现“物”、“财”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必须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出色的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应当说,上述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诠释教育国际化这一现象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合交叉或补充的。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国际化是二战后世界各国为解决教育上的共同问题而做出的一种人为的、有组织的结果,是世界各国应对教育全球化的一种积极举措,可以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首先,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衍生的概念,是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而采取的教育应对行动,是世界各国教育在发展中为了保持与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文明的一致性与同步性而必须经历的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及自我发展的过程;是现代人类跨越教育的时空障碍,既在世界这一空间范围内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又在时间这一尺度上共同面向未来、描绘明日世界教育图景的一种自然进程。
其次,教育国际化指的是由政府主体推动的国与国之间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是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教育活动受全球化趋势影响以及各国应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教育现象。世界各国在遵循教育共同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在课程的国际内容、师生的国际流动与科研的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互相同化的一种发展趋势。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在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