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初探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47909b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c.png)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初探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机构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
在地国际化的概念体现了对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结合,旨在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全球视野的拓展。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一、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内涵“在地国际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要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国际资源的整合和应用。
在地国际化的理念明确了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本土化,也不是简单的国际化,而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1.强调本土化。
在地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引进国外的教育资源,而是要将国际资源与本土教育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土教育资源的作用。
要坚持以本土文化和教育实践为基础,推动国际教育资源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强调国际化。
在地国际化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本土化层面,而是要充分吸收国际教育资源和理念,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的人才。
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3.强调产出价值。
在地国际化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国际化的象征和标签,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对实际教育效果和价值的提升。
要把握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本质,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改善。
二、在地国际化的实践路径在地国际化的实践路径应当是多维度和多层面的。
学校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校还应该积极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国际教育资源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学校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地国际化的实践中,学校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课程的国际化,注重国际合作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和竞争力。
中国教学国际化实践探究(3篇)
![中国教学国际化实践探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ccac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1.png)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教学国际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推进教学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教学国际化的实践,分析其现状、挑战和对策,以期为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教学国际化是指将国际教育理念、课程、师资、管理等方面融入本国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将其作为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教学国际化的实践。
二、中国教学国际化的现状1. 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日益增多,合作形式包括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学术交流等。
例如,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全球MBA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教育机会。
2. 国际课程引进与开发为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我国高校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课程,同时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经济、管理、工程、医学等多个领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3. 国际师资队伍建设我国高校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水平。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等项目,提高自身的国际视野和教学能力。
4. 国际学生招生与培养我国高校不断放宽国际学生招生政策,提高国际学生招生规模。
同时,加强国际学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融入校园文化。
三、中国教学国际化的挑战1. 国际化师资短缺我国高校在引进国外优秀教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化师资仍然短缺。
这制约了教学国际化的深入推进。
2. 国际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国高校引进和开发了大量的国际课程,但部分课程的质量仍需提高,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3. 学生国际化素养不足部分学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跨文化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教学国际化的效果。
4.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高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制约。
教育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调研报告
![教育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0f49e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3.png)
教育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国际化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教育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趋势和影响,为相关教育机构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与背景教育国际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开展教育交流、合作项目和国际课程等方式,促进学生和教育机构与国际接轨,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随着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互通,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教育国际化,并将其纳入教育改革的议程中。
三、教育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1. 国际学校的崛起随着跨国公司和外国驻华机构的增多,国际学校在中国逐渐兴起。
这些学校通常采用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国际课程,在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上与传统学校有明显差异。
2. 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增加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也日益增加。
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和学校间的合作项目都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项目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增进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了解,拓宽视野。
3. 国际教育品牌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国际教育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教育机构合作或自主开展教育项目。
这些国际教育品牌通常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师资和教学资源,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支持。
四、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与挑战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育国际化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这对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拓宽学生视野教育国际化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了解。
这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3. 面临文化冲突和适应困难教育国际化也会面临文化冲突和适应困难的挑战。
跨国合作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需要教育机构和学生积极应对,并做好文化适应和融合工作。
五、总结与建议教育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94bd7b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4.png)
幼儿园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日趋加深,教育也在快速发展、不断变革。
而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尤其是在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化幼儿园的建设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如何落实幼儿园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水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二、国际化幼儿园的定义及特点国际化幼儿园是指以国际化视野为基础,将多元文化主义、激发创新和全人教育等教育理念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中,通过课程、师资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帮助孩子们掌握多种语言、文化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成为一名世界公民。
国际化幼儿园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尊重、包容、交流以及相互理解。
其次,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在针对幼儿的学科知识、艺术素养、体育锻炼等方面高度重视。
最后,教师队伍要求高、管理尽善尽美,更加注重教育现代化、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确保课程质量高、服务规范。
三、国际化幼儿园建设所涉及的方面1、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是国际化幼儿园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环节。
因为它关系到全校教师、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环节。
幼儿园的教学管理体系要从婴儿、幼儿的个性和特点出发,以有机的、系统化的、整体性的方法,组织、管理、评价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于国际化幼儿园来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幼儿园要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幼儿园教育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中。
其次,教师要重视幼儿课程设计,把实现长期目标放到一级一级的短期目标中去,如发展婴儿早期知觉,探索幼儿身份建构、社交认知、语言发展、认知与智能、学习兴趣培养等,实现全方位的培养。
最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紧密配合的,教学方式是在教育目标基础上、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一种教学行为,包括内容、形式、方法等,让幼儿在轻松、多样、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达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并重的目标。
3、师资力量一个好的国际化幼儿园,家长就要看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思考及实践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思考及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90e171ea216147917112839.png)
上海市格致中学美国课程中心通过了 美国大学委员会的严格检查和审批程序, 成为其国际考试中心。
美国高中课程由基础课程和AP高级课程 组成,学制三年。
基础课程:美国中学课程,学制三学期。
该课程为美国高中的基础课程,是获得继 续学习高级课程的基础。基础课程由英语、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组成, 学生选3-4门, 其中英语和数学为必修课 程。同时,将融入托福(TOEFL)、赛特 (SAT)课程,以便学生今后作为国际学生申 请美国大学。
教育国际化前景美好 教育国际化需要国高中高级学业课程(简
称AP课程),学制三学期。该课程适合顺 利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修完高级学 业课程并通过相应的AP考试,可在大多数 美国大学转换学分而获大学免修课程。
学生通过3年学习和考试后,将获得上 海市格致中学高中学业证书及美国高级课程 证书,并在学校升学顾问的指导和帮助下, 申请前往国外就读一流大学。学生可以申请 以美国为主的,包括加拿大、英国、爱尔兰、 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香港等全世界数 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包括哈佛、普林斯顿、耶 鲁、剑桥、牛津等各类世界顶尖大学和一流 大学。
1、服务于上海成为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 发展,服务于黄浦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为打造黄浦“精品”教育做贡献。
3、在继承和发扬格致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 注重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 质。
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
努力探索教育国际化:
招收国际学生 引进国际课程 构建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体系 拓展教育国际化新模式 ……
项目介绍
1、与上海布里斯班教育培训中心合作 ——国际高中课程班
2、与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合作 ——美国高中课程暨AP课程国际班
通过开设“美国高中课程暨AP课程国 际班”的方式,将世界上教育最先进国家 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手段引 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 体验和接受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反思国际化教育的现状
![反思国际化教育的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075ef9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1.png)
反思国际化教育的现状最近几年,国际化教育在中国备受瞩目,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推行国际化教育,招收国际学生,并且开设了更多的带有国际元素课程。
与此同时,国内的家长,学生以及教育从业者也对国际化教育高度关注。
但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国际化教育?反思一下目前国际化教育的现状,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国际化教育不只是学习一个外语或者是与外国学生一起上课。
国际化教育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基于跨文化的视角去思考、学习、交流的教育模式。
然而,在目前的国际化教育中,过于注重了知识的输入,而忽略了知识输出的能力培养,这也就意味着,国际化教育仅仅是外来的教育内容被翻译或翻译进来,而没有真正的融合和创新的共创。
这种单方面的输入,既不能满足国内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国际学生对于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期待。
此外,国际化教育的现状也存在着让人不安的风险。
在国际化教育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学校往往过于强调提高竞争力,招收了大量外籍学生来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一些学校海外留学的机构和中介也开始打着“国际化教育”的名义,追逐着时髦的潮流,风生水起地发展了起来。
然而,这些行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推动国际化教育的进步,而是为了牟取暴利。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效益,而非教育质量。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国际化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国际化教育需要我们跨越文化差异去寻求共同的理解和价值观,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行质疑和反思。
这是一件艰苦的、复杂的,需要深度参与和全面推进的任务,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反思国际化教育的现状之后,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推进国际化教育的进步。
首先,教育机构与学校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应该从知识输入向知识输出转化。
同时,也要避免唯外在型的“国际化”,不断深化教育模式和思维方式,实现更好地跨越文化差异和传递价值观。
幼儿园国际化教育课程介绍的理念和实践
![幼儿园国际化教育课程介绍的理念和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b77bca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9.png)
幼儿园国际化教育课程介绍的理念和实践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幼儿园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国际化教育课程的理念和实践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幼儿园国际化教育课程的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理念1.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幼儿园国际化教育课程秉持着尊重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理念。
它强调通过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增进幼儿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这也是国际化教育课程的一个核心价值所在。
2. 发展综合能力幼儿园国际化教育课程还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和文化,还包括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这些综合能力都是国际化教育课程所要培养的内容,也是理念的核心。
3. 培养自信和独立国际化教育课程还致力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和独立性。
通过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让幼儿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更加自信和独立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实践1. 多元文化教育在实践方面,幼儿园国际化教育课程通过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来打破传统的国界和种族观念,帮助幼儿建立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通过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族舞蹈等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2. 语言学习语言学习也是国际化教育课程的重要实践内容。
在幼儿园的国际化教育课程中,除了母语的学习外,还会加入一些外语的教学内容,比如英语、法语等。
这有助于幼儿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更加自如地进行沟通。
3. 国际交流国际化教育课程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幼儿园进行交流访问、互相邀请等方式,让幼儿在实际的交流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教育。
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幼儿园国际化教育课程的理念和实践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尊重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理念,也包括了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语言学习和国际交流等多种实践方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模式探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模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8906fb102de2bd960588d6.png)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象越来越突出,通过探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发展模式,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借鉴与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模式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或某所具体的大学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指导下,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活动而不断促进对国际社会理解,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促进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或趋势。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的。
通常来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如下四个方面:(l)活动的国际化,这些活动包括课程的国际化、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活动、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等。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融入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经验。
(2)培养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使之具备国际视野。
(3)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观点、文化分围和精神气质,树立全球意识。
(4)把国际化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中的过程。
显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极为广泛的内容,但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可概况如下:第一要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第二要有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第三要有国际化的课程,第四是人员的国际化,第五是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第六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一)课程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模式之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归纳了9种国际化课程的类型:(1)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比如国际关系、欧洲法律等);(2)传统/原始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过国际比较方法得以扩大(比如国际比较教育);(3)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比如国际商务、管理、会计);(4)外语教学中的有关课程,讲授、学习特定的相互交流沟通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处事技能;(5)科际课程(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比如超过一个国家的区域研究;(6)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领域(比如建筑师);(7)合作授予的学位或者双学位课程;(8)课程必修部分由海外当地教师授课;(9)包含有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内容的课程。
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d58cbf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9.png)
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实践与思考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趋势。
教育国际化是指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为学生提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认知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实践,并对其进行思考。
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的课程设置:开设国际课程、双语课程、国际交流班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科领域和多元文化的学习体验。
2.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招聘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经验的教师,提供专业的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教育。
3. 教育交流与合作:与海外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等活动。
4. 多元文化教育: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二、教育国际化的意义教育国际化对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和文化,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养。
2. 培养跨文化能力:教育国际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
3. 增强国际竞争力:具备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4. 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教育国际化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思考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解决:1. 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提供全面的国际化教育。
我们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教育国际化的机会。
2. 文化差异与身份认同: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困扰。
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
3. 体系与评价体系的转型:传统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与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不完全匹配。
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与策略
![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b0e042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f.png)
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与策略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推动国家间文化交流、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发展路径及实施策略,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社会各界提供参考与启示。
一、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意义教育国际化,简而言之,是指在全球视野下,通过跨国界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实现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接轨与融合。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化设计,更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合作网络:与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联合科研、学分互认等项目。
参与国际教育组织:积极加入并参与国际教育组织的活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学协会等,获取国际教育资源与信息。
2.推进课程与教学内容国际化引入国际先进课程:借鉴并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结合本土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
开发跨国在线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跨国在线课程,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
3.提升师生国际素养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增设多语种课程,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通过开设国际文化、国际政治经济等课程,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责任感。
4.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便捷的获取途径。
推动教育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策略1.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教育国际化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师生国际交流、国际合作研究及国际教育资源引进。
2.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的教育国际化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国际合作项目的质量与效益。
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3a8d407e53a580217fcfe39.png)
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作者:王丽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21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八条特别指出: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这说明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必须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经验,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做准备。
一、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通过与不同国家的教育机构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合作培训以及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或国际教育援助等途径,在理念与目标、课程与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实现融合并有所创新,从而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的教育发展过程。
从当前的实践看,学校教育国际化探索主要有二种做法:一是全面照搬国际教育中的某些做法或课程,聘请熟悉该国教育或国际课程的外国人主导并实施,这种做法有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增强了课程的规范性,有些因不适应我国国情而难以长久发展,更多的是将办学变成让中国学生顺利留学的培训活动。
二是引进某些国际课程以及国际教育中的先进元素,注重适合国情、校情的改革,以中国人自助管理为主导,形成自身特色与亮点,既能与国际教育衔接,又有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推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与水平。
二、对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一)在理念上把握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在传承与变革中突破天津外大附属学校注重把握国际教育的上述发展趋势,同时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在育人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向,在传承中变革与突破,立足于学校资优生相对聚焦的实情,形成了“融中西文化,育国际英才”的办学追求。
“融中西文化”是把中西方的文化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功能中,使师生既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宽容共赢的心态,追求人类和谐,共同进步。
教育国际化的心得体会(3篇)
![教育国际化的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2f617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0.png)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教育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1.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教育国际化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教育国际化,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2. 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质量。
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3. 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国际化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国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管理经验,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体会1. 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学校应积极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与国外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
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学术交流、学生交换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2.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如聘请外籍教师、引进国外教材、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训课程等,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国际化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应通过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 强化国际合作意识教育国际化需要强化国际合作意识。
幼儿园国际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国际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45ab35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1.png)
幼儿园国际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幼儿园国际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幼儿园的国际化教育。
国际化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合世界各种文化,并培养幼儿拥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那么,幼儿园国际化教育该怎样实践?我们该如何思考?一. 创设多元文化环境多元文化环境是幼儿园国际化教育的基础。
幼儿可以通过参观各式各样的展览、物品展示,接触不同的风俗文化,如观看舞蹈、听取音乐,阅读绘本、图书来体验不同的文化,领略不同的风情和风貌。
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的教室及周边空间,悬挂不同国家的国旗、地图,贴上多语言的文化贴画等,引导幼儿认识不同国家的文化、语言、风俗等,让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期待。
二. 选用国际化的教材教材是幼儿园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幼儿的学习成效、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加国际化的教育,幼儿园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国际化教育理念相贴近的教材。
例如,选用绘本、故事、图画书等国际化的教材,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选取适宜年龄的国际化资讯,让幼儿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获取世界各类信息。
三. 引进外籍教师引进外籍教师是幼儿园国际化教育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外籍教师可以带给幼儿更加丰富的外语听说训练,让幼儿能够更加适应未来国际化社会的环境。
在国际化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可以配备外籍教师,他们可用英语或母语系统地给幼儿教授知识,在讲授中自然融入外籍教师的语音、语调、语言文化等习惯,引导幼儿学习多语言。
四. 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多元化的活动是幼儿园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可以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戏剧表演、音乐会、美食节、游戏日等。
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从而拓宽了眼界,与多元文化差异相处融洽。
比如国际化节日活动,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引入教学,幼儿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学会尊重他人及其文化差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1a0f8e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5.png)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
一、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服务等活动向国际化发展,以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和教师不仅要掌握国内的教育理念,还要掌握国际教育理念,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二、实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研究、教学、服务等活动的国际化。
2、推动教师国际化,鼓励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研究、交流,提高教师的国际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推动学生国际化,鼓励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研究、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推动教育资源国际化,推动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5、推动教育管理国际化,推动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教育管理模式共享,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总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307a90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0.png)
总的来说,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推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国际交流项目和语言能力培养等。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国际化教育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还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高校应当继续探索和实践国际化教育的新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国际交流项目是高校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世界各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学习和实践机会。比如,复旦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展的学生交换项目,参与学生可以在两校之间进行短期交流,体验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此外,一些高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国际学生中心,负责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帮助他们更好的加速,高校教育也在不断迈向国际化。国际化教育不仅是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国际化教育的实施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国际交流项目等,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竞争力。
首先,国际化教育能够显著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高校可以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和科研成果。比如,许多高校开设了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的双学位项目,学生可以在本校完成部分课程,然后赴合作院校进行深造,最终获得两校的学位。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还使学生具备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学习教育国际化化反思
![学习教育国际化化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6c224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5.png)
学习教育国际化化反思对于未来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形态,要实现实质的国际化,必须推崇合理的教育国际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既要根深中国,更要放眼国际,感受世界情怀,并理解国际化的思维方式。
只有以本民族文化为坚实的基础,才能够培养出国际化人才。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多种学科渗透交叉,多方面知识越来越多的在教育上综合出现。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们应具备相适应的多元文化的知识观,求知观和认知观,除了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相关的广博的知识面以外,更应该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去涉猎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对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能及时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并发掘有意义的实际知识的能力。
具体说来,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
1.计划和实施自主学习,加强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自我文化品位
2.积极参加青羊区、学校开展的相关国际化教育活动,加深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和把握。
3. 珍惜外出学习机会,积极交流教学经验、分享学习心得。
4. 在课堂上下功夫,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用国际视角去看待和理解问题,培养世界公民的眼光。
5.和其他老师一起在做课程中用国际化的眼光改进课程,参与国际理解课程的开展和实施。
教育国际化,为我们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我们不仅要去
欣赏窗外风景,更要争取走出窗外去融入风景感受美丽,并最终创造风景成为国际化的园丁。
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中的实践
![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中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9277e1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1.png)
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中的实践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中的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强,国际化的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中国,国际化教育也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含义、国际化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及实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国际化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中的实践。
一、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含义国际化教育是一种为培养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人才而设计的教育模式。
国际化教育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视野国际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观念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2.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才能。
同时,国际化教育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尊重,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形成互相尊重、真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3.国际交流国际化的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例如学习外语、出国留学、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国际化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及实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国际化教育在中国也逐渐得到重视。
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旨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
在实践中,国际化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广国际化课程和教学方法等,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推动留学教育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留学。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
通过留学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提高语言水平等。
教育国际化研究调研报告
![教育国际化研究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e2c74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f.png)
教育国际化研究调研报告一、引言教育是国家的基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趋势。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究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与背景教育国际化是指教育体系在面向全球时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教育标准,拥抱国际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
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人们对跨文化交流和全球竞争力的需求也催生了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三、目前教育国际化的现状1.国际学校的兴起:随着外企和外籍人员的增加,国际学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选择,提供了国际化的教育课程和环境。
2.留学热潮: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获取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资源,促进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3.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各级政府和学校积极推动国际交流项目,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教育质量及国际化水平。
四、教育国际化的影响1.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引入国际教育资源和标准,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提高了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
2.培养跨文化能力:接触多元文化和不同教育体系,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跨国沟通能力,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3.推动教育改革创新:通过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推动本土教育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五、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方向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国际教育理念和跨文化培训能力,为教育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宽教育资源渠道,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机会。
3.优化教育课程设置:结合国内需求和国际标准,优化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更符合国际化需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4.加强教育质量监管: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监管机制,确保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六、结论教育国际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应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https://img.taocdn.com/s3/m/b1263f7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f.png)
高等教育国际化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这一趋势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提升了各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世界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交流与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学生流动、教师互访、课程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
通过国际化,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1. 经济全球化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培养这类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科技进步的推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扩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网络平台,教育资源可以跨国界共享,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3. 文化交流的渴望: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越来越重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了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学习体验。
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项目,鼓励和支持本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部分国家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限制较多,影响了国际学生的流动性;此外,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和质量标准存在差异,给国际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对策建议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策,简化外国留学生的签证手续,提高奖学金额度和覆盖面,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1-08 14:48:00 ] 作者:袁利平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内涵世界教育发展论文摘要: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国际化无疑促进了各国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共享,为人类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单一与多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于世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中。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在科技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
如果从活动的过程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智者们到处游学,讲授希腊的雄辩术,当时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教育本身就具有国际性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原因在于知识具有普遍性。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荟萃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与名流,无论是师生构成,还是教学内容、教育方式,都具有跨民族、跨国界的特点。
然而16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及民族国家的兴起,严重淡化了知识普遍性的观念。
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世界普遍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
但是,大学自其诞生之时就是一个国际机构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
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但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渊源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兴趣和动机。
如果认为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体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这也是不可信的,而且附和了帝国主义的历史观。
世界是如此复杂多样,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也需要更缜密的、多元视角的检验。
我们必须清楚,教育的国际化是适应全球化而产生并形成的。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太平洋经济圈的形成(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国际间跨国公司的产生,对培养国际性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亚洲地区各个国家,从60年代开始,大胆向欧美,尤其是美国派遣留学生,进行教育交流。
而美国与欧盟,也从自身对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角度,对第二世界国家的留学,以及教育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各国教育普遍性日益增加,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从而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空前提高,为提升本国竞争力、适应全球化挑战,由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拉美、亚洲、非洲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掀起了教育国际化的新高潮,即新一轮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一、教育国际化的涵义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就其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
从词源上来看,“国际”( international)和“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两个概念是来自英语国家的“舶来品”。
在英语中,《韦氏新国际字典》(第三版)是这样界定“国际”的:存在于国家或其公民之间的;与国家间交流有关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影响两个或两个国家以上的。
国际化(动词):使……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国际化(名词):指这样的活动或者过程。
从词汇构成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把“globalization(全球化)”意为把世界(globe)看作一个整体,各国人民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international(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nation)之间( inter)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重视的是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国际化”像“互联网”( internet)和“跨文化”( intercultural)这些概念一样,强调的是多样性和互动性,重视的是不同国家在相互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中所显现的多元性。
从上面对“国际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化这个概念具有两个重要的核心特质:国际化一方面是一种国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过程),另一方面是一种双向度的交流活动(或过程),即国际化是一个“引进”和“输出”的双向过程。
“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
“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
与此相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其中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描述教育国际化。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人员的国际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等等。
二是从培育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来界定国际化,它侧重的是人而不是学校活动或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三是从高等院校形成国际性的精神气质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
精神气质方法侧重的是在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的观点和首创性的大学和学院中,形成发展国际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
四是从过程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
这种方法把国际化看作是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过程。
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组织策略等都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
这是目前界定国际化的最为全面的一种方法。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
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
”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
“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国际化被解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
其特点是:①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与发展。
194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
嗣后,国际教育局、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亦相继成立,开始研讨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并派遣专家进行国际援助。
②国际合作加强。
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师、研究人员交流增多,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合作增强。
③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
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将日益增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
”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
”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本性是基于全球化事实的对教育的价值选择。
或者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
”“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及至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
某些理念、方法、制度之所以为中国教育所吸收,不是因为他是…国际的‟,而是因为它是合理的。
”还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在实现“物”、“财”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
教育改革必须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出色的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应当说,上述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诠释教育国际化这一现象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合交叉或补充的。
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国际化是二战后世界各国为解决教育上的共同问题而做出的一种人为的、有组织的结果,是世界各国应对教育全球化的一种积极举措,可以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首先,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衍生的概念,是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而采取的教育应对行动,是世界各国教育在发展中为了保持与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文明的一致性与同步性而必须经历的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及自我发展的过程;是现代人类跨越教育的时空障碍,既在世界这一空间范围内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又在时间这一尺度上共同面向未来、描绘明日世界教育图景的一种自然进程。
其次,教育国际化指的是由政府主体推动的国与国之间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是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教育活动受全球化趋势影响以及各国应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教育现象。
世界各国在遵循教育共同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在课程的国际内容、师生的国际流动与科研的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互相同化的一种发展趋势。
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在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人员方面,以及教学设备、教育计划、教学观念、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双边、多边及地区性或跨地区的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再次,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在21世纪改革的共同方向,它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因为教育不可能游离于这一趋势之外而独自生存和发展。
最后,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有二:其一就是使本民族的文化从弱势变为强势,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强势走向更强,并尽可能地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理解与认同,确保国家的统一与安全。
其二就是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国际性、开放型人才不仅是全球问题的解决者,也是本国发展的栋梁。
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表述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而不能偏离。
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国家教育的消失;相反,全球教育一体化会使民族国家的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舞台展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