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63)
战国:租佃经营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商周:井田制 历程:形成于商,鼎盛于西周,
土地制度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废除
确立 战国后:原因
土地私 有制 确立
根本:铁、牛使用促进生产力发展, 私有土地出现
春秋税制改革:客观承认私有(齐、鲁)
战国商鞅变法,法律上确立私有制
徐光启《农政全书》,引进西方科技
经济
经营方式:明代中叶,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发展
居于主导地位
明 清 社
手工业 棉纺织业:明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业:粉彩和珐琅彩,大宗出口——民族象征

冶炼业:明朝流行焦炭冶铁
经 济
商业 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地区,专业性、生产性)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广泛使用,
发 展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区域性商帮形成


资本主义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萌:芽 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
借助群迟体滞 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18【基础梳理】
农耕经济
基本特征:雇佣关系,面向市场
发展
时间:明中叶以后,

资本主 地点:江南局部地区、部分生产部门,
清 社
义萌芽 标志:手工工场出现

条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经 济
地位:萌芽,自然经济占主导
发 展 与 迟
缓慢 根本:腐朽封建制度 原因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
政治:官府的剥削,购买力低;

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思想:文化专制,近代科技落后;
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 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基础梳理】
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成为
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农业 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
全国的经济中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
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A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主干知识】
经营方式
土地制度
经济政策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 明当时
D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主干知识】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考题回放】
1.(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 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
【基础梳理】
生产模式
农业 (生产力)
原始:刀耕火种
精耕细作
农具 进步
原始:石、木、骨等 商周: 青铜制品出现,木石骨为主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

水利设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经营方式 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农具原始
的 社 会
春秋:自耕农经济(个体农耕)
(生产关系)
的发展,导致中国逐步落后
主导: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小农经济的稳定,儒家思想占主流
4【基础梳理】
农业 农耕技术
西汉中期发明犁壁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西汉:漕渠,白渠
精耕细作模式 日益完善
水利工程 西域地区: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水患

纺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丝国”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 贸易的发展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 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促进了南方地 区教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南方科举官员比例 逐渐超过北方,宋代南方书院兴盛;程朱理学兴起于南方等。
产生:战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
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占主导):
(商业政策) 影响 有利于农业发展,巩固统治。
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消极占主导):
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
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
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
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时 期 的
——草市、夜市、晓市 商业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
经 济
海外贸易发达,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应试科举)
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基础梳理】
宋 农业 元

期 的
商业
纺织业:宋代——棉花种植普及
中外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逐渐由盛而衰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
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
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A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农业 手工业
原始社会:以物易物——原始商业 商: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

历程 周: “工商食官”
秦 的
春秋战国: 私商成为主体;著名都会

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
会 经 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
商业
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相矛盾;
2.(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
代及南宋三个时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
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3.(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B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C 5.(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
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南移过程:
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和生产技术南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⑵唐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加速发展,南北经济基本持平。 ⑶南宋,南方超过北方,成为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南移的影响:
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C.官府鼓励经商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D
【主干知识】 农业:土地政策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
【 】 17
基础梳理
农耕
农业
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双季稻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
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主干知识】
经济重心南移 均田制
【基础梳理】
时间:北魏到唐前期 背景:战乱破坏,土地兼并严重 前提:统一北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均田制 内容: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

明清:强化

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占主导):

有利于农业发展,巩固统治,社会稳定。

影响 明清时期(消极占主导):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

国逐渐丧失领先世界的地位,并日益落后于

世界潮流。
迟滞
根本:自然经济占主导,统治者盲目自大;
原因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
海禁 闭关政策
影响
对外来侵略起到一定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主权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限制
私有制形式:君主、地主、自耕农
【基础再现】
原因:生产力发展,私有土地的出现
1.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易破产
评价
(1)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积极: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 (3)消极:抑商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农民交租税,承担兵役徭役 作用:农民得到土地,提高积极性;
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经济发展
11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 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 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
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
2、主要特点: (1)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 (2)朝贡贸易是其主要形式,占有重要地位。 (3)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
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
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
重义轻利、重儒轻贾观念的影响
迟滞
19【基础梳理】 含义: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打击工商业
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关系国家兴衰;
发展
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 战、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相矛盾;

战国:崛起(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
汉代:强化
社 会
表现
中唐以后:政策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 分利,商人地位提高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6.(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
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A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7.(2009·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
A.经济严重衰退 C.坊市制度崩溃
B.土地政策调整
B
D.政府管理失控
2.(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
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D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的 手工业 成就 冶铁业:汉代冶铁以煤炭为燃料
社 会
制瓷业:东汉——青瓷

经营形态:汉武帝以后,盐铁官营

汉代对外贸易发展,形成中外贸易通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商业
汉高祖: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商人不得购置土地
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
盐铁官营、货币官铸、官营贩运,
物价管理等经济政策
【基础梳理】

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会 手工业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
经 济
制瓷业: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青花和釉里红)
来自百度文库
冶炼业:北宋——煤作为燃料相当普及
南宋——开始使用焦炭冶金
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
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