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及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卷第1期
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及影响
□高连连
【摘要】女性形象的创作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会赋予女性形象不同的涵义,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变化,同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女性形象;艺术形象
【作者单位】高连连,山西省工业管理学校
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中从来都不乏对女性形象的创作,随着历史的变迁,女性形象在作品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体现了男女社会地位、心理的差异及人类历史文化的变迁。
一、传统的性别观念对女性形象创作的影响
(一)具有时代烙印的性别观念。
自人类出现以来,男女之间的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差异便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对男女不同性别之间社会价值之间的评断存在着差异也是一个难以否定的事实。
现存有关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并不能完全取代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千百年来,借助最初男权制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结构,对妇女的歧视早已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渗透进人民意识的最深处,以一种遗传的方式世世代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人民产生巨大影响,左右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指派着人民的价值判断,自然地它也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和接受。
(二)性别视角对女性形象创作的影响。
最初,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学史上缺少女性的声音,女作家的创作能进入文学史并占有一席之地很少。
传统的文学创作中,更多的文学作品都是由男性创作,而女性形象的主要文化特征就是将女性的价值置于男性的价值观中来衡量,它所遵循的是男性的思想和行为。
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形象都是带有歧视的,被誉为中华教育史上的第一大圣人孔子对女性也颇有偏见,在《论语·阳货第七章》记载:“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怨。
”圣人将女子与小人并列的理由就在后两句所列的原因:亲近会导致他(她)们对你不尊敬,疏远则招来他(她)们的埋怨。
后又有许多人为孔子的话作注释,认为圣人视女人等同于小人的原因在于女人易受感情支配,小人易受利益支配,而感情与利益皆为易变之物,难以把握。
所以,二者无异。
也有人认为是女人天性狭隘爱妒忌,不善克制,难于成事而易于坏事,故与小人相似。
男性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来创造完美的女性形象,在传统文化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形象,如孝女、贤女、烈女、淑女等等,基本上都是按照男子所指定的标准来确定,或是根据男子的需求而诞生的。
他们强化男性中心的社会制度,利用政治的手段和文化的熏陶将这些女性形象的标准内化为妇女本身的意愿,致使无数女子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传统“妇道”“妇德”的标准来塑造自己。
例如“女子无才便是德”,“从一而终”,将“贞节”视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将为男性守贞视为重于女子的生命。
这种社会文化观念以一种遗传的方式世世代代发挥着作用,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支配着人民的价值评判。
自然地它也左右着文学的创作、解读和接受。
二、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一)神话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
从神话的流传和演变过程来看,不同民族的神话故事总体上都经过一个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
在后人对神话的故事加以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会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或当时的道德伦理规范融入故事之中,致使神话故事成为传播某中思想观念或伦理道德体系的载体。
人类最初经历的是母系氏族时期,由于先民们最初对女性生殖能力崇拜及对生命的渴望,因此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女娲造人”的传说,女性地位被推崇到非常高的境地,女娲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渐渐发生了变化,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这也可以从稍后期的一些神话传说中体现出来。
如《封神榜》中的女性形象妲己,将妲己“妖魔化”,以述女人是祸水,美女更是祸水,对女性充满鄙视和谴责,将女性的地位降得很低。
还有我们所熟悉的有关“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讲到后羿射下天上的九个太阳以后,王母赐予他一颗长生不老的仙丹,其妻为了自己永葆青春,便将仙丹偷吃,独自飞天。
嫦娥偷吃仙丹以后,虽然免受一个凡人的生老病死的命运,却永远要承受孤独和寂寞的痛苦。
在这里作者将这位女性叙述成一个自私,贪婪的女人,并且给予了惩罚。
可以看出这时的神话作品中对女性的描写已经转为批判和指责。
(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拥有了话语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开放,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许多妇女走向生产岗位,摆脱了在生活上长期对男性的依赖,开始在经济上与男性平分秋色,可以普遍性地受到高等教育,自我意识增强,努力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这些转变从逐渐出现的一些优秀的女性作家和经典的女性形象中体现出来。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冰心、萧红、丁玲、张爱玲等作家以各自的特性展示了女性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到了20世界80年代后出现了王安忆、毕淑敏、徐坤、林白等女性作家,她们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女性的独立和存在的
2012年第11卷第1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体会
□谭辉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
这门课程涉及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授课课时少、学生层次不一、专业不一等问题。
本文通过总结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尝试在如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程教学研究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因材施教;任务驱动式教学
【作者单位】谭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作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教育部提出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门课程涉及教学的内容多、变化更新快、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课内学时数在不断压缩等问题。
所以教师如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一直是笔者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来致力解决的问题。
对此,笔者拟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谈谈如何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很多,教材内容各有差异和侧重,因此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非常关键。
选择教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施教对象,二是教材内容是否适合施教对象。
全日制专本科生应选用一本涉及内容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较新、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材;成人教育专本科生应该考虑选用一本内容实用性较强、知识难度适中、知识点介绍较翔实的教材。
另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学生计算
价值,使人们以全新的视觉去审视女性。
而很多经典的女性形象也深入人心,如李双双、江姐、小芹、虎妞、李铁梅、田亚梅、梁冰玉、梅行素、子君、金铃、秋瑾、刘胡兰等,她们或为国家、革命或为婚姻、自由,敢于反抗、追求新生活。
这些经典人物的塑造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使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三、女性形象的演变对人们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男性作家开始反思对女性形象的创作,并承认在诸多文化现象中对女性的不公正的待遇。
同时妇女开始对自身创作也有所研究。
但不管是从男性视角还从女性视角去创作女性形象都各自存在一些盲点,尽管也有一些男性作家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为女性奋力呐喊,但都不可避免地庇护在男权意识之下。
换言之,女作家又何尝不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标准来创造男性和女性。
但是总体来说,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提升是女性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被肯定的产物,“妇女半边天”、“男女平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口号。
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女性作家对西方一些女权主义者所提倡的用“身体写作”与对“妇女经验”进行直接的描写产生误解。
于是大量描写个人私生活的内容,无形中满足了部分男性的窥视癖。
一些自命“前卫”的女作家打着“女性文学”的旗号,将写作当成一种自娱自乐的个人消遣行为,远离社会公共空间,不关注社会,不关注时代与人类的灾难,只关注个人的体验,标榜个性,大量铺陈一些生活的表象而缺乏对这些生活表象的洞察与批判,知识写作成了私生活的展览,甚至于成为个性生活的展示,使得社会上许多人对一些女性文学作品产生反感和抵制。
抚今追昔,我们应该在以后的阅读和创作中多加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理解作品、评价作品,让好的作品积极地推动历史进步。
【参考文献】
1.时蓉华.两性世界———男女性别差异的心理剖析[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92
2.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袁柯.中国神话传说(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梁巧娜.性别与女性形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6.毕艳.觉醒、迷惘与抗争———中国早期现代女作家自我书写的重奏[J].中国文学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