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资料汇编
高中数学复习试题(完整版)汇编
![高中数学复习试题(完整版)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5b9cd4d97cd184254a353567.png)
§1.1 集合重难点:(1)集合的含义及表示.(2)集合的基本关系 (3)集合的基本运算经典例题:1.若x ∈R ,则{3,x ,x 2-2x }中的元素x 应满足什么条件?2.已知A ={x |x =8m +14n ,m 、n ∈Z },B ={x |x =2k ,k ∈Z },问: (1)数2与集合A 的关系如何? (2)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如何?3.已知集合A={}20,xx x -= B={}2240,x ax x -+=且A ⋂B=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基础训练:1.下面给出的四类对象中,构成集合的是( )A .某班个子较高的同学B .长寿的人C .2的近似值D .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2.对于集合A ={2,4,6},若a ∈A ,则6-a ∈A ,那么a 的值是__________. 3.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二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是( ) A . {x,y 且0,0x y <>} B . {(x,y)0,0x y <>} C. {(x,y) 0,0x y <>} D. {x,y 且0,0x y <>} 4.用适当的符合填空:0__________{0}, a __________{a },π________Q ,21________Z ,-1________R , 0________N , 0Φ.{a }_______{a,b,c }.{a }_________{{a },{b },{c }},Φ_______{a,b }5.由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x x = }.6.用列举法表示集合D={2(,)8,,x y y x x N y N =-+∈∈}为 .7.已知集合A={2210,,x ax x a R x R ++=∈∈}.(1)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 的值; (2)若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 8.设U 为全集,集合M 、NU ,且M ⊆N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A .M C U ⊇N C UB .MC U ⊆M C .M C U ⊆N C UD .M C U ⊆N9. 已知全集U ={x |-2≤x ≤1},A ={x |-2<x <1 =,B ={x |x 2+x -2=0},C ={x |-2≤x <1 =,则( )A .C ⊆AB .C ⊆C uA C.C uB =CD . CuA =B10.已知全集U ={0,1,2,3}且C UA ={2},则集合A 的真子集共有( )A .3个B .5个C .8个D .7个11.如果M ={x |x =a 2+1,a ∈N*},P ={y |y =b 2-2b +2,b ∈N +},则M 和P 的关系为M _________P . 12.集合A ={x |x 2+x -6=0},B ={x |mx +1=0},若B A ,则实数m 的值是 . 13.判断下列集合之间的关系:(1)A={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2)A={2|20x x x --=},B={|12x x -≤≤},C={2|44x x x +=}; (3)A={10|110x x ≤≤},B={2|1,x x t t R =+∈},C={|213x x +≥};(4)11{|,},{|,}.2442k k A x x k Z B x x k Z ==+∈==+∈1.已知集合{}{}{}2220,0,2Mx xpx N x xx q M N =++==--=⋂=且,则q p ,的值为 ( ). A .3,2p q =-=- B .3,2p q =-= C .3,2p q ==- D .3,2p q ==2.设集合A ={(x ,y )|4x +y =6},B ={(x ,y )|3x +2y =7},则满足C ⊆A ∩B 的集合C 的个数是( ). A .0B .1C .2D .33.已知集合{}{}|35|141A x x B x a x a =-≤≤=+≤≤+,,A B B ⋂=且, B φ≠,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1.01A a B a ≤≤≤.0.41C a D a ≤-≤≤4.设全集U=R ,集合{}{}()()0,()0,0()f x M x f x N xg x g x =====则方程的解集是( ).A .MB . M ∩(CuN )C . M ∪(CUN )D .M N ⋃5.有关集合的性质:(1) Cu (A ⋂B)=( Cu A )∪(Cu B ); (2) Cu (A ⋃B)=( Cu A )⋂(Cu B ) (3) A ⋃ (Cu A)=U (4) A ⋂ (Cu A)=Φ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个. A.1 B . 2 C .3 D .46.已知集合M ={x |-1≤x <2=,N ={x |x —a ≤0},若M ∩N ≠Φ,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7.已知集合A ={x |y =x 2-2x -2,x ∈R },B ={y |y =x 2-2x +2,x ∈R },则A ∩B = 8.表示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9.集合U ,M ,N ,P 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 )M ∩(N ∪P ) (B )M ∩C U (N ∪P )(C )M ∪C U (N ∩P ) (D )M ∪C U (N ∪P )ABCNU P M2210.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集A={}2(,)21y x y x -=-,B={}(,)2x y y x =,则(CuA) ⋂ B= . 11.已知集合M={}{}{}2222,2,4,3,2,46,2a a N a a a a M N +-=++-+⋂=且,求实数a 的的值12.已知集合A=}{240x Rx x ∈+=,B=}{222(1)10x Rx a x a ∈+++-=,且A ∪B=A ,试求a 的取值范围.§1.2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重难点:(1)函数(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值、最小值) (2)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函数基本性质)典型例题:1.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H (x )=f (x 2+1);(2)G (x )=f (x +m )+f (x -m )(m >0).2.已知函数f (x )=2x 2-mx +3,当()2,x ∈-+∞时是增函数,当(),2x ∈-∞-时是减函数,则f (1)等于 ( )A .-3B .13C .7D .含有m 的变量基础训练:1. 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A .(),()f x x g x ==.2(),()f x x g x ==C .21(),()11x f x g x x x -==+- D .()()f x g x ==2.函数()y f x =的图象与直线x a =交点的个数为( )A .必有一个B .1个或2个C .至多一个D .可能2个以上 3.已知函数1()1f x x =+,则函数[()]f f x 的定义域是( )A .{}1x x ≠B .{}2x x ≠-C .{}1,2x x ≠--D .{}1,2x x ≠-4.函数1()1(1)f x x x =--的值域是( )A .5[,)4+∞ B .5(,]4-∞ C . 4[,)3+∞ D .4(,]3-∞5.函数()f x 对任何x R +∈恒有122()()f x x f x x ⋅=,已知(8)3f =,则f = .6.规定记号“∆”表示一种运算,即a b a b a b R +∆=+∈,、. 若13k ∆=,则函数()f x k x =∆的值域是___________.7.求函数y x =-8.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 ()121x f x x =--9.已知f(x)=x 2+4x+3,求f(x)在区间[t,t+1]上的最小值g(t)和最大值h(t). 10.函数2211()11x x f x x x ++-=+++是( )A . 非奇非偶函数B .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奇函数C . 偶函数D . 奇函数 11.奇函数y =f (x )(x ≠0),当x ∈(0,+∞)时,f (x )=x -1,则函数f (x -1)的图象为 ( )12.函数2()24f x x tx t =-++在区间[0, 1]上的最大值g(t)是 . 13. 已知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则2(1)f x x ++与()34f 的大小关系是.14.如果函数y =f (x +1)是偶函数,那么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_________对称15. 已知函数2122()x x f x x++=,其中[1,)x ∈+∞,(1)试判断它的单调性;(2)试求它的最小值.16.已知映射f:A →B,其中集合A={-3,-2,-1,1,2,3,4},集合B 中的元素都是A 中元素在映射f 下的象, 基础训练:(指数函数)经典例题:求函数y =3322++-x x的单调区间和值域1.数111684111(),(),()235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A .a b c <<B .b a c <<C .c a b <<D .c b a <<2.下列函数中,图象与函数y =4x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的是( )A .y =-4xB .y =4-xC .y =-4-xD .y =4x +4-x3.把函数y=f(x)的图象向左、向下分别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2xy =的图象,则( ) A .2()22x f x -=+ B .2()22x f x -=- C .2()22x f x +=+ D .2()22x f x +=-4.设函数()(0,1)xf x a a a -=>≠,f(2)=4,则( )A .f(-2)>f(-1)B .f(-1)>f(-2)C .f(1)>f(2)D .f(-2)>f(2) 5.设221m nmnx x a -+-=,求21x x --= .6.函数1()1(0,1)x f x a a a -=->≠的图象恒过定点 .7.(1)已知x ∈[-3,2],求f(x)=11142xx-+的最小值与最大值.(2)已知函数233()x x f x a-+=在[0,2]上有最大值8,求正数a 的值.8.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值域: (1) (1)2()()3x x f x +=; (2)124xxy -=; (3)求函数()2f x =基础训练:(对数函数)经典例题:已知f (log a x )=22(1)(1)a x x a --,其中a >0,且a ≠1.(1)求f (x ); (2)求证:f (x )是奇函数; (3)求证:f (x )在R 上为增函数. 1.若lg 2,lg 3a b ==,则lg 0.18=( )A .22a b +-B .22a b +-C .32a b --D .31a b +- 2.函数y =)A .[1-+B .[0,1]C .[0,)+∞D .{0}3.设函数200,0(),()1,lg(1),0x x f x f x x x x ≤=>+>⎧⎨⎩若则的取值范围为( )A .(-1,1)B .(-1,+∞)C .(,9)-∞D .(,1)(9,)-∞-+∞4.已知函数f (x )=2log (0)3(0)x x x x >≤⎧⎨⎩,则f [f (14)]的值是( )A .9B .19C .-9D .-195.计算200832log [log (log 8)]= .6.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3[log (3)]f x -的定义域为 . 基础训练:(幂函数)经典例题: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1.531,1.731,1; (2)(-2)32-,(-107)32,1.134-;1.函数y =(x 2-2x )21-的定义域是( )A .{x |x ≠0或x ≠2}B .(-∞,0)(2,+∞)C .(-∞,0)[2,+∞ )D .(0,2) 2.函数y =52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A .(-∞,1)B .(-∞,0)C .[0,+∞ ]3.如图,曲线c 1, c 2分别是函数y =x m和y =x n在第一象限的图象,那么一定有( )A .n<m<0B .m<n<0C .m>n>04.幂函数的图象过点(2,14), 则它的单调递增区间是.5.设x∈(0, 1),幂函数y=ax的图象在y=x的上方,则a的取值范围是.§1.3函数的应用重难点:(1)函数与方程(零点与一元二次方程根存在性的关系,了解二分法)(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的增长特点)(函数与方程)经典例题:研究方程|x2-2x-3|=a(a≥0)的不同实根的个数.1.如果抛物线f(x)= 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1,0)和(3,0),则f(x)>0的解集是()A. (-1,3) B.[-1,3] C.(,1)(3,)-∞-⋃+∞ D.(,1][3,)-∞-⋃+∞2.某厂生产中所需一些配件可以外购,也可以自己生产,如外购,每个价格是1.10元;如果自己生产,则每月的固定成本将增加800元,并且生产每个配件的材料和劳力需0.60元,则决定此配件外购或自产的转折点是()件(即生产多少件以上自产合算)A.1000 B.1200 C.1400 D.16003.某产品的总成本y(万元)与产量x(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y=3000+20x-0.1x2(0<x<240,x∈N),若每台产品的售价为25万元,则生产者不亏本时(销售收入不小于总成本)的最低产量是()A.100台B.120台C.150台 D.180台§2.1 空间几何体重难点:(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2 )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典型例题:半径为R 的半圆卷成一个圆锥,则它的体积为( )A.324R B.38R C.324R D.38R 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这个几何体应是一个( ) A .棱台 B .棱锥 C .棱柱 D .都不对2.下图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A B C3.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A B . C . D . 4.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分别是3,4,5,且它的8个顶点都在 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A .25πB .50πC .125πD .都不对 5.正方体的内切球和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 )A B 2 C .2 D 36.在△ABC 中,02, 1.5,120AB BC ABC ==∠=,若使绕直线BC 旋转一周,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则所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A.92π B. 72π C. 52π D. 32π 7.底面是菱形的棱柱其侧棱垂直于底面,且侧棱长为5,它的对角线的长 分别是9和15,则这个棱柱的侧面积是( ) A .130 B .140 C .150 D .160二、填空题1.一个棱柱至少有 _____个面,面数最少的一个棱锥有 ________个顶点, 顶点最少的一个棱台有 ________条侧棱。
数学复习资料(实用5篇)
![数学复习资料(实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7e2b7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3.png)
数学复习资料(实用5篇)1.数学复习资料第1篇通过猜想,验证,计算得到的定理:(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与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结论:①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③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3)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结论:①有一个角是60°得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结论:①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②勾股定理逆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③HL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在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两条特殊线(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边的距离相等互为逆定理{②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③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这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角平分线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互为逆定理{②在一个角的内部,并且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命题的逆命题及真假①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与条件,我们就说这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逆命题②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他也是一个定理,我们称这两个定理为互逆定理③反正法: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定理相矛盾,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使命题获得了证明2.数学复习资料第2篇第一章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2025年中考数学复习:二次函数综合压轴题常考热点试题汇编 解析版
![2025年中考数学复习:二次函数综合压轴题常考热点试题汇编 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7f78e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9.png)
2025年中考数学复习:二次函数综合压轴题常考热点试题汇编1.如图,已知抛物线y =-x 2+bx +c 与一直线相交于A -1,0 ,C 2,3 两点,与y 轴交于点N .其顶点为D .(1)求抛物线及直线AC 的函数表达式;(2)设点M 3,m ,求使MN +MD 的值最小时m 的值;(3)若点P 是抛物线上位于直线AC 上方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PQ ⊥x 轴交AC 于点Q ,求PQ 的最大值.【答案】(1)解:由抛物线y =-x 2+bx +c 过点A -1,0 ,C 2,3 得-1-b +c =0-4+2b +c =3,解得b =2c =3 ,∴抛物线为y =-x 2+2x +3;设直线为y =kx +n 过点A -1,0 ,C 2,3 ,得-k +n =02k +n =3,解得k =1n =1 ,∴直线AC 为y =x +1;(2)解:∵y =-x 2+2x +3=-x -1 2+4,∴D 1,4 ,令y =0,则0=-x 2+2x +3,解得x =-1或x =3,即抛物线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3,0 ,作直线x =3,作点D 关于直线x =3的对称点D ,得D 坐标为5,4 ,如图,连接ND 交直线x =3于点M ,此时N 、M 、D 三点共线时,NM +MD 最小,即NM +MD 最小,设直线ND 的关系式为:y =ax +b ,把点N 0,3 和D 5,4 代入得b =35a +b =4 ,1∴直线NM 的函数关系式为:y =15x +3,当x =3时,y =185,∴m =185;(3)解:如图,∵PQ ⊥x 轴交AC 于点Q ,∴设Q x ,x +1 ,则P x ,-x 2+2x +3 ,∴PQ =-x 2+2x +3 -x +1 =-x 2+x +2=-x -12 2+94,∵-1<0,∴PQ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94.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B 的坐标为-1,0 ,且OA =OC =5OB ,抛物线y =ax 2+bx +c a ≠0 图象经过A ,B ,C 三点.(1)求A ,C 两点的坐标;(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若点P 是直线AC 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作PD ⊥AC 于点D ,当PD 的值最大时,求此时点P 的坐标及PD 的最大值.【答案】(1)解:∵点B 的坐标为-1,0 ,∴OB =1,∵OA =OC =5OB ,∴OA =OC =5,∴点A 5,0 ,C 0,-5 ;把点C0,-5代入得:-5a=-5,解得:a=1,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1x-5=x2-4x-5;(3)解:∵直线CA过点C0,-5,∴可设其函数表达式为:y=kx-5,将点A5,0代入得:5k-5=0解得:k=1,故直线CA的表达式为:y=x-5,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CA于点H,∵OA=OC=5,∴∠OAC=∠OCA=45°,∵PH∥y轴,∴∠PHD=∠OCA=45°,∴PD=PH,∵PD⊥AC,∴PD=22PH,设点P x,x2-4x-5,则点H x,x-5,∴PD=22x-5-x2+4x+5=-22x2+522x=-22x-522+2528,∵-22<0,∴PD有最大值,当x=52时,其最大值为252 8,此时点P52,-354 .3.如图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1,0),点C(0,3),且OB=O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其对称轴;(2)点D、E是直线x=1上的两个动点,且DE=1,点D在点E的上方,求四边形ACDE的周长的最小(3)点P 为抛物线上一点,连接CP ,直线CP 把四边形CBP A 的面积分为3:5两部分,求点P 的坐标.【答案】(1)解:∵OB =OC ,点C (0,3),∴点B (3,0),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 =a (x +1)(x -3)=a (x 2-2x -3)=ax 2-2ax -3a ,将点C (0,3)代入得,故-3a =3,解得:a =-1,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 =-x 2+2x +3,∵y =-x 2+2x +3=-x -1 2+4,函数的对称轴为:x =1;(2)四边形ACDE 的周长=AC +DE +CD +AE ,其中AC =AO 2+CO 2=12+32=10、DE =1是常数,故CD +AE 最小时,周长最小,取点C 关于直线x =1对称点C (2,3),则CD =C D ,如图所示,取点A -1,1 ,则A D =AE ,点C 与C 关于x =1对称,则C 2,3 ,∴A C =32+22=13,∴CD +AE =A D +DC ,则当A 、D 、C 三点共线时,CD +AE =A D +DC 最小,周长也最小,四边形ACDE 的周长的最小值=AC +DE +CD +AE=10+1+A D +DC=10+1+A C 10+1+13;(3)如图,设直线CP 交x 轴于点E ,直线CP 把四边形CBP A 的面积分为3:5两部分,又∵S △PCB :S △PCA =12EB ×(y C -y P ):12AE ×(y C -y P )=BE :AE ,则AE=52或32,即:点E的坐标为32,0或12,0,∵C0,3,设直线CP的表达式:y=kx+3,将点E的坐标代入直线CP的表达式:y=kx+3,解得:k=-6或-2,故直线CP的表达式为:y=-2x+3或y=-6x+3,联立y=-x2+2x+3y=-2x+3,y=-x2+2x+3y=-6x+3,解得:x=4或x=8(x=0舍去),故点P的坐标为(4,-5)或(8,-45).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点A(-1,0),B(3,0),与y轴交于点C,作直线BC,点P是抛物线在第四象限上一个动点(点P不与点B,C重合),连结PB,PC,以PB,PC为边作▱CPBD,点P的横坐标为m.(1)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2)当▱CPBD有两个顶点在x轴上时,则点P的坐标为;(3)当▱CPBD是菱形时,求m的值.(4)当m为何值时,▱CPBD的面积有最大值?【答案】(1)解:∵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点A(-1,0),B(3,0),∴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x-3),即y=x2-2x-3,(2)解:∵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令x=0,则y=-3,∴C(0,-3),∵▱CPBD有两个顶点在x轴上时,∴点D在x轴上,∵四边形CPBD是平行四边形,∴CP∥BD,∴点P和点C为抛物线上的对称点,∵抛物线y=x2-2x-3的对称轴为x=--22×1=1,C(0,-3),∴P(2,-3),故答案为:(2,-3);(3)解:设点P的坐标为(m,y),∵B(3,0),C(0,-3),∴BP2=(3-m)2+y2,CP2=m2+(m+3)2,∵▱CPBD 是菱形,∴BP =CP ,∴BP 2=CP 2,∴(3-m )2+y 2=m 2+(y +3)2,9-2m +m 2+y 2=m 2+y 2+6y +9,m +y =0,∵y =m 2-2m -3,∴m +m 2-2m -3=0,m 2-m -3=0,m =-(-1)±(-1)2-4×1×(-3)2×1=1±132,即m 1=1+132,m 2=1-132,∵点P 是抛物线在第四象限上一个动点(点P 不与点B ,C 重合),∴0<m <3,∴m =1+132;(4)解:如图所示,过点P 作PE ∥y 轴交直线BC 于点E ,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kx +b (k ≠0),将B (3,0),C (0,-3)代入得,3k +b =0b =-3 ,解得,k =1b =-3 ,∴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x -3,设P (m ,m 2-2m -3),则E (m ,m -3),∴PE =-m 2+3m ,∴S △PBC =12×3(-m 2+3m ),∵S ▱CPBD =2S △PBC=2×12×3(-m 2+3m )=-3m 2+9m=-3m -32 2+274,∴当m =32时,平行四边形CPBD 的面积有最大值.5.二次函数y =ax 2+bx +4a ≠0 的图象经过点A -4,0 ,B 1,0 ,与y 轴交于点C ,点P 为第二象限内抛物线上一点,连接BP 、AC ,交于点Q ,过点P 作PD ⊥x 轴于点D .(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M ,使MB +MC 的和最小,存在的话,请求出点M 的坐标.不存在的话请说明理由.(3)连接BC ,当∠DPB =2∠BCO 时,求直线BP 的表达式.【答案】(1)解:把A -4,0 ,B 1,0 代入y =ax 2+bx +4a ≠0 得:16a -4b +4=0a +b +4=0 ,解得a =-1b =-3 ,∴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x 2-3x +4;(2)在对称轴上存在一个点M ,使MB +MC 的和最小,理由如下:连接AC 交对称轴于M ,则MB +MC 的和最小,如图:∵MA =MB ,∴MB +MC =MA +MC ,而C ,M ,A 共线,∴此时MB +MC 最小,在y =-x 2-3x +4中,令x =0得y =4,∴C 0,4 ,设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 =rx +s ,由A -4,0 ,C 0,4 可得-4r +s =0s =4解得r =1s =4 ∴直线AC 解析式为y =x +4,由y =-x 2-3x +4=-x +32 2+254知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x =-32,在y =x +4中,令x =-32得y =52,∴M -32,52;(3)设BP 交y 轴于K ,如图:∵PD⊥x轴,∴∠DPB=∠OKB,∵∠DPB=2∠BCO,∴∠OKB=2∠BCO,∴∠CBK=∠BCO,∴BK=CK,设OK=m,则CK=BK=4-m,∵OB2+OK2=BK2,∴12+m2=4-m2,解得m=15 8,∴K0,158,设直线BP的表达式为y=px+q,由B1,0,K0,15 8得到p+q=0q=158解得p=-158 q=158∴直线BP的表达式为y=-158x+158.6.如图,抛物线y=14x2-32x交x轴正半轴于点A,M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过点M作x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B,C(B在C左边),交y轴于点D,连结OM,已知OM=5.(1)求OD的长.(2)P是第四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点,连结P A,AC,OC,PO.设点P的横坐标为m,四边形OCAP的面积为S.①求S关于m的函数表达式.②当∠POC=∠DOC时,求S的值.【答案】解:(1)抛物线对称轴为x=-b2a=3,∴DM=3,OA=6;∵OM =5,∴OD =OM 2-DM 2=52-32=4.(2)过点P 作PN ⊥OA 于N ,①由y =0得,0=14x 2-32x解得:x =0(舍去),x =6∴OA =6,∴S 四边形OCAF =S △OAC +S △OAP=12⋅OA ⋅OD +12⋅OA ⋅PN=12×6×4+12×6-14m 2-32m=12+3-14m 2+32m=-34m 2+92m +12所以,S 关于m 的表达式为:S =-34m 2+92m +12②MC =CD -DM =5=OM ,∴∠MOC =∠MCO .∵BC ∥x 轴,∴∠AOC =∠MCO =∠MOC .∵∠POC =∠DOC ,∴∠POC -∠AOC =∠DOC -∠MOC ,∴∠POE =∠DOM ,∴tan ∠POA =tan ∠DOM =34,∴-y p x P =34∴y P =-34x p ,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34x p =14x 2p -32x p解得x P =0(舍去)或x P =3,∴y P =-34x p =-34×3=-94∴S 四边形OCAF =S △OAC +S △OAP=12⋅OA ⋅OD +12⋅OA ⋅PN =18.757.如图,已知抛物线y =-x 2+bx +c 经过B -3,0 ,C 0,3 两点,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找一点E ,使得AE +CE 的值最小,求点E 的坐标;(3)设点P 为x 轴上的一个动点,写出所有使△BPC 为等腰三角形的点P 的坐标,并把求其中一个点P 的坐标的过程写出来.【答案】(1)解:将点B -3,0 ,C 0,3 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9-3b +c =0c =3,解得b =-2c =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2-2x +3;(2)解:∵抛物线解析式为y =-x 2-2x +3=-x +1 2+4,∴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1,∵点A 、B 关于对称轴对称,∴BE =AE ,∴AE +CE =BE +CE ,∴当B 、C 、E 三点共线时,BE +CE 最小,即此时AE +CE 最小,∴BC 与对称轴的交点即为点E ,如下图,设直线BC 解析式为y =mx +n ,∴-3m +n =0n =3,解得m =1n =3 ,∴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x +3;当x =-1时,y =x +3=2,∴E -1,2 ;(3)解:∵B -3,0 ,C 0,3 ,∴OB =OC =3,∴BC =32+32=32,当B 为顶点时,则PB =BC =32,∴点P 的坐标为32-3,0 或-32-3,0 ;当C为顶点时,则PC=BC,∴点P与点B关于y轴对称,∴点P的坐标为3,0;当BC为底边时,则PC=PB,设点P的坐标为m,0,∴-3-m2=m2+32,解得m=0∴点P的坐标为0,0;综上,点P的坐标为0,0或3,0或32-3,0或-32-3,0.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抛物线y=12x2平移,使平移后的抛物线仍经过原点O,新抛物线的顶点为M(点M在第四象限),对称轴与抛物线y=12x2交于点N,且MN=4.(1)求平移后抛物线的表达式;(2)如果点N平移后的对应点是点P,判断以点O、M、N、P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抛物线y=12x2上的点A平移后的对应点是点B,BC⊥MN,垂足为点C,如果△ABC是等腰三角形,求点A的坐标.【答案】(1)解:由题意得,平移后的抛物线表达式为:y=12x2+bx,则点M的坐标为:-b,-1 2 b2,当x=-b时,y=12x2=12b2,即点N-b,12b2,则MN=12b2+12b2=4,解得:b=2(舍去)或b=-2,则平移后的抛物线表达式为:y=12x2-2x;(2)解:四边形OMPN是正方形,根据题意可得O0,0,M2,-2,N2,2,P4,0,记MN与OP交于点G,则G2,0,∴OG=GP=2,MG=NP=2,MN=OP=4,NO=NP=22,∴四边形OMPN是平行四边形,∵MN=OP=4,∴四边形OMPN是矩形,∵NO=NP=22,∴四边形OMPN是正方形;(3)解:设A a ,12a 2 ,B a +2,12a 2-2 ,C 2,12a 2-2 ,可得AB =22,AC =a -2 2+22,BC =a 2,①AB =AC ,22=a -2 2+22,即a 2-4a =0,解得a 1=4,a 1=0(舍去0),∴A 4,8 ;②AB =BC ,22=a 2,解得a 1=22,a 1=-22,∴A 22,4 或A -22,4 ;③AC =BC ,a -2 2+22=a 2,解得a =2,∴A 2,2 ;综上,点A 的坐标是4,8 、22,4 、-22,4、2,2 .9.综合与探究如图,抛物线y =12x 2-32x -2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过点A 的直线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交于点D 5,3 .(1)求A ,B ,C 三点的坐标,并直接写出直线AD 的函数表达式.(2)点P 是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E ,交直线AD 于点F .试探究是否存在一点P ,使线段EF 最大.若存在,请求出EF 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点M 在抛物线上,点N 是直线AD 上一点,是否存在以点B ,D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BD 为边的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令y =0,则12x 2-32x -2=0,解得x =4或x =-1,∴A -1,0 ,B 4,0 ,令x =0,则y =-2,∴C 0,-2 ,设直线AD 的函数表达式为y =kx +b ,将A -1,0 ,D 5,3 的坐标代入得,-k +b =05k +b =3 ,解得:k =12b =12,∴y =12x +12;(2)解:存在,理由如下:设P a ,0 ,则E a ,12a 2-32a -2 ,F a ,12a +12,∵P 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E 在x 轴下方,∴EF =12a +12-12a 2-32a -2 =-12a 2+2a +52=-12a -2 2+92,∵-12<0,∴当a =2时,EF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92;(3)解:存在,点M 的坐标为0,-2 ,2+14,4+142 或2-14,4-142;设M m ,12m 2-32m -2 ,N n ,12n +12,∵B 4,0 ,D 5,3 ,①当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为BN 和DM 时,则4+n 2=5+m 20+12n +122=3+12m 2-32m -22 ,解得:m =0n =1 或m =4n =5 (当m =4时,M 4,0 与B 点重合,不符合题意,舍去)∴点M 的坐标为0,-2 ;②当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为BM 和DN 时,则4+m 2=5+n 20+12m 2-32m -22=3+12n +122 ,解得:m =2+14n =1+14 或m =2-14n =1-14 ,∴点M 的坐标为2+14,4+142 或2-14,4-142,综上所述,点M 的坐标为0,-2 ,2+14,4+142 或2-14,4-142 .10.如图,已知直线y =34x +3与x 轴交于点D ,与y 轴交于点C ,经过点C 的抛物线y =-14x 2+bx +c 与x 轴交于A -6,0 、B 两点,顶点为E .(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连接DE ,求tan ∠CDE 的值;(3)设P 为抛物线上一动点,Q 为直线CD 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 与点Q ,使得以D 、E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请求出点Q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对于y =34x +3,由x =0,得y =3,∴C 0,3 ,∵抛物线过点A -6,0 、C 0,3 ,-14×-6 2-6b +c =0c =3 ,解得:b =-1c =3 ,∴该抛物线为y =-14x 2-x +3;(2)解:由y =-14x 2-x +3=-14x +2 2+4得顶点E -2,4 ,过点E 分别作EF ⊥x 轴于F ,作EG ⊥y 轴于G ,连接EC ,则EF =4,DF =2,EG =2,CG =1,∴DF EF =12=CG EG,∵∠DFE =∠CGE =90°,∴△DFE ∽△CGE∴∠DEF =∠CEG ,EC DE =CG DF=12.∵∠CEG +∠CEF =90°,∠DEF +∠CEF =90°,∴∠DEC =90°,∴tan ∠CDE =EC DE =12;(3)设Q m ,34m +3 ①若DE 为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且点P 在点Q 的上方,∵D -4,0 ,E -2,4 ,Q m ,34m +3 ,∴P m +2,34m +7 ,代入抛物线得:34m +7=-14m +2 2-m +2 +3,解得m 1=-7,m 2=-4(舍去)∴Q -7,-94;②若DE 为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且点P 在点Q 的下方,∵D -4,0 ,E -2,4 ,Q m ,34m +3 ,∴P m -2,34m -1 ,同理得Q -3+892,15+3898或Q -3-892,15-3898 ,③若DE 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D -4,0 ,E -2,4 ,Q m ,34m +3 ,∴P -m -6,-34m +1 代入抛物线得:-34m +1=-14-m -6 2--m -6 +3,解得m 1=-1,m 2=-4(舍去)∴Q -1,94,综上所述,点Q 的坐标为-7,-94 Q -3+892,15+3898 或Q -3-892,15-3898或-1,94 .11.如图,已知抛物钱经过点A (-1,0),B (3,0),C (0,3)三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M 是线段BC 上的点(不与B ,C 重合),过M 作MN ∥y 轴交抛物线于点N .若点M 的横坐标为m ,请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MN 的长;(3)在(2)的条件下,连接NB 、NC ,当m 为何值时,△BNC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答案】(1)解:根据题意,抛物钱与x 轴交于点A (-1,0),B (3,0)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 =a x +1 x -3将C (0,3)代入可得:-3a =3,解得a =-1即y =-x +1 x -3 =-x 2+2x +3;(2)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kx +b将B (3,0)、C (0,3)代入可得:3k +b =0b =3 ,解得k =-1b =3即y =-x +3,则M (m ,-m +3),N (m ,-m 2+2m +3),MN =-m 2+2m +3--m +3 =-m 2+3m ;(3)由题意可得:S △BNC =S △BNM +S △MNC =12×MN ×OB =32-m 2+3m =-32m 2+92m∵-32<0,开口向下,∴m =-92-2×32=32时,S △BNC 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S △BNC =-32×32 2+92×32=278.12.如图,已知抛物线y =-x 2+bx +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C 点,顶点为D ,其中A 1,0 ,C 0,3 .直线y =mx +n 经过B ,C 两点.(1)求直线BC 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找一点M ,使MA +MC 最小,直接写出点M 的坐标;(3)连接BD ,CD ,求△BCD 的面积.【答案】解:(1)将点A 1,0 ,C 0,3 代入y =-x 2+bx +c ,得-1+b +c =0,c =3,解这个方程组,得b =-2,c =3.∴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2-2x +3.当y =0时,0=-x 2-2x +3=-x +3 x -1 ,解得x 1=-3,x 2=1,∴点B 的坐标为-3,0 ,∵直线y =mx +n 经过B ,C 两点,∴-3m +n =0n =3,解得m =1n =3 ,∴直线BC 解析式为y =x +3;∴当点M是直线BC和对称轴的交点时,MA+MC取得最小值,∵抛物线y=-x2-2x+3=-x+12+4,∴点D的坐标为-1,4,对称轴为直线x=1,将x=1代入直线y=x+3,得:y=-1+3=2,∴点M的坐标为-1,2;(3)∵点D-1,4,点M-1,2,∴DM=4-2=2,∵点B-3,0,∴BO=3,∴S△BCD=S△DMB+S△DMC=12DM⋅BO=12×2×3=3.13.抛物线y=ax2+bx-4(a≠0)与x轴交于点A-2,0和B4,0,与y轴交于点C,连接BC.点P是线段BC下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BC于M,交x轴于N,设点P的横坐标为t.(1)求该拋物线的解析式;(2)用关于t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M,求PM的最大值及此时点M的坐标;(3)过点C作CH⊥PN于点H,S△BMN=9S△CHM,①求点P的坐标;②连接CP,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CPQ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4a-2b-4=016a+4b-4=0,即2a-b=24a+b=1,∴a=12 b=-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2x2-x-4;(2)解:令x=0得y=-4,∴C0,-4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b=-44k+b=0∴k=1b=-4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 ∵P的横坐标为t,PM∥y轴,∴P t,12t2-t-4,M t,t-4,∴PM=t-4-12t2-t-4=-12t2+2t=-12t-22+2,∵-12<0,∴当t=2时,PM有最大值2,此时M2,-2;(3)解:①∵B4,0、C0,-4,∴OB=OC=4,∵∠BOC=90°,∴∠OBC=∠OCB=45°,∵PN∥y轴∴∠NMB=∠OCB=45°,∠MNB=∠COB=90°,∴∠NBM=∠NMB,∴BN=MN,∴S△BMN=12BN2,又∠CMH=∠NMB=45°,∠CHM=90°,∴△CH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CHM=12CH2∵S△BMN=9S△CHM∴12BN 2=9×12CH 2∴BN =3CH ,∵BN +CH =OB =4,∴CH =1∴P 1,-92 ;②设Q 0,m ,则CQ 2=4+m 2,CP 2=1+-4+92 2=54,PQ 2=1+m +92 2,(Ⅰ)当∠CQP =90°时,54=4+m 2+1+m +92 2,解得:m =-4(舍去)或m =-92,∴Q 0,-92 ;(Ⅱ)当∠CPQ =90°时,54+1+m +92 2=4+m 2,解得:m =-132, ∴Q 0,-132(Ⅲ)当∠PCQ =90°时54+4+m 2=1+m +92 2解得:m =-4(舍去)综上所述,存在点Q 0,-132 或Q 0,-92使得△CPQ 为直角三角形.14.如图,抛物线y =ax 2+bx +c a >0 交x 轴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左侧),交y 轴于点C .(1)若A(-1,0),B(3,0),C(0,-3),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②若点P为x轴上一点,点Q为抛物线上一点,△CPQ是以CQ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点P的坐标;(2)若直线y=bx+t t>c与抛物线交于点M、N(点M在对称轴左侧),直线AM交y轴于点E,直线AN交y轴于点D.试说明点C是线段DE的中点.【答案】解:(1)①把A(-1,0),B(3,0),C(0,-3)分别代入y=ax2+bx+c,得a-b+c=09a+3b+c=0c=-3,解得a=1b=-2 c=-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②设P(m,0),过Q作QH⊥x轴于H,则∠PHQ=90°,∵△CPQ是以CQ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PC=PQ,∠CPQ=90°,∴∠OPC+∠HPQ=90°,∠HQP+∠HPQ=90°,∴∠OPC=∠HQP,在△POC和△QHP中∠OPC=∠HQP∠COP=∠PHQCP=QP,∴△POC≌△QHP AAS,∴QH=OP=m,PH=OC=3.当点H在点P的右侧时,OH=m+3,∴Q(m+3,-m),把Q(m+3,-m)代入y=x2-2x-3,得-m=m+32-2m+3-3,解得m=0或-5,此时,P(0,0)或P(-5,0).当点H在点P的左侧时,H(m-3,0),∴Q (m -3,m ),代入y =x 2-2x -3,得m =m -3 2-2m -3 -3,整理,得m 2-9m +12=0,解得m =9±332,此时P 9+332,0 或9-332,0 综上,点P 的坐标为P (0,0)或P (-5,0)或P 9+332,0或9-332,0 (2)设直线AM 为y =kx +m ,直线AN 为y =k 1x +m 1,联立y =bx +t y =ax 2+bx +c ,得ax 2+c -t =0,∴x M +x N =0.联立y =kx +m y =ax 2+bx +c ,得ax 2+b -k x +c -m =0,∴x A x M =c -m a .同理,得x A x N =c -m 1a.∴x A x M +x A x N =x A x M +x N =0,∴c -m a +c -m 1a=0,∴c -m =m 1-c .∵D (0,m 1),E (0,m ),C (0,c ),∴CD =m 1-c ,CE =c -m ,∴CE =CD ,∴点C 为线段DE 的中点.15.如图,二次函数y =-x 2+c 的图象交x 轴于点A 、点B ,其中点B 的坐标为(2,0),点C 的坐标为(0,2),过点A 、C 的直线交二次函数的图象于点D .(1)求二次函数和直线AC的函数表达式;(2)连接DB,则△DAB的面积为;(3)在y轴上确定点Q,使得∠AQB=135°,点Q的坐标为;(4)点M是抛物线上一点,点N为平面上一点,是否存在这样的点N,使得以点A、点D、点M、点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AD为边的矩形?若存在,请你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解:(1)∵二次函数y=-x2+c的图象过点B(2,0),∴0=-22+c,解得c=4∴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x2+4∴A点坐标为(-2,0)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0=-2k+b2=b,解得:k=1b=2∴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2(2)∵直线AC:y=x+2与二次函数交于点A、D∴联立y=-x2+4y=x+2,解得x=-2y=0或x=1y=3∴D点坐标为:(1,3)∵AB=4∴S△DAB=12AB×y D =12×3×4=6(3)∵C(0,2),A点坐标为(-2,0)∴∠CAB=45°当Q在正半轴时,∵∠AQB=135°,QA=QB∴∠QAO=22.5°=12∠CAO∴AQ平分∠CAO过Q作PQ⊥AC于P设OQ =x ,则OQ =PQ =x ,CQ =2PQ =2x∴OC =OQ +CQ =2x +x =2解得x =22-2∴Q 点坐标为(0,22-2)当Q 在与轴负半轴时,根据对称性可得Q 点坐标为(0,2-22)∴Q 点坐标为(0,2-22)或(0,22-2)(4)当AD 是矩形边长时过A 作AM ⊥AD 交抛物线于M∵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x +2∴设直线AM 的解析式为y =-x +b 1代入A 点(-2,0)得b 1=-2∴直线AM 的解析式为y =-x -2∴联立y =-x 2+4y =-x -2,解得x =-2y =0 或x =3y =-5 ∴M 点坐标为(3,-5)∵此时MN 平行且等于AD∴由A (-2,0)平移到D (1,3)与由M (3,-5)平移到N 的平移方式一致∴N 点坐标为(6,-2)同理::过D 作DM ⊥AD 交抛物线于M ,此时M (0,4),N (-3,1)综上所述,存在,N 点坐标为(6,-2)或(-3,1)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 =-x 2+bx +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顶点为D(2,1),抛物线的对称轴交直线BC 于点E.(1)求抛物线y =-x 2+bx +c 的表达式;(2)把上述抛物线沿它的对称轴向下平移,平移的距离为h (h >0),在平移过程中,该抛物线与直线BC 始终有交点,求h 的最大值;(3)M 是(1)中抛物线上一点,N 是直线BC 上一点.是否存在以点D ,E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由D (2,1)可知,-b 2×-1 =24×-1 c -b 24×-1 =1,解得:b =4c =-3 ,∴y =-x 2+4x -3.(2)分别令y =-x 2+4x -3中,x =0,y =0得,B (3,0),C (0,-3);设BC 的表达式为:y =kx +n k ≠0 ,将B (3,0),C (0,-3)代入y =kx +n 得,0=3k +n -3=0+n 解得:k =1n =-3 ;∴BC 的表达式为:y =x -3;抛物线平移后的表达式为:y =-x 2+4x -3-h ,根据题意得,y =-x 2+4x -3-h y =x -3,即x 2-3x +h =0,∵该抛物线与直线BC 始终有交点,∴-3 2-4×1×h ≥0,∴h ≤94,∴h 的最大值为94.(3)存在,理由如下:将x =2代入y =x -3中得E 2,-1 ,①当DE 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时,∵四边形DEMN 是平行四边形,∴DE ∥MN ,DE =MN ,∵DE ∥y 轴,∴MN ∥y 轴,∴设M m,-m2+4m-3,N m,m-3,当-m2+4m-3-m-3=2时,解得:m1=1,m2=2(舍去),∴N1,-2,当m-3--m2+4m-3=2时,解得:m1=3+172,m2=3-172,∴N3+172,17-3 2或N3-172,-17+32;②当DE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设M p,-p2+4p-3,N q,q-3,∵D、E的中点坐标为:(2,0),∴M、N的中点坐标为:(2,0),∴p+q2=2-p2+4p-3+q-32=0 ,解得:p1=1 q1=3,p2=2q2=2(舍去),∴此时点N的坐标为(3,0);综上分析可知,点N的坐标为:1,-2或3+172,17-32或3-172,-17+32或(3,0).。
初中数学总复习
![初中数学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55d70b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0.png)
初中数学总复习初中数学总复资料1.数与代数1.1 数与式有理数:有限或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数轴:三要素相反数绝对值:│a│= a(a≥0)│a│=-a(a<0)倒数指数零指数:a=1(a≠0)负整指数:(a≠0,n是正整数)完全平方公式:(a±b)²=a²±2ab+b²平方差公式:(a+b)(a-b)=a²-b²幂的运算性质:am·an=am+nam÷an=am-nam)n=amnab)n=anbnan/n科学记数法:a×10n(1≤a<10,n是整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1.2 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及一般形式:ax²+bx+c=0(a≠0)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x1,2= (-b±√(b²-4ac))/2a4.因式分解法.根的判别式:Δ=b²-4ac>0,有两个解。
Δ=b²-4ac<0,无解。
Δ=b²-4ac=0,有1个解。
维达定理:x1+x2=-b/a,x1×x2=c/a常用等式:x1+x2=-b/a,x1×x2=c/a1.3 应用题1.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水中航行:v顺=船速+水速;v逆=船速-水速2.增长率问题:起始数(1+X)=终止数3.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4.几何问题1.4 分式方程(注意检验)由增根求参数的值:1.将原方程化为整式方程2.将增根带入化间后的整式方程,求出参数的值。
1.5 不等式的性质1.a>b→a+c>b+c2.a>b→ac>bc(c>0)3.a>b→ac<bc(c<0)4.a>b,b>c→a>c5.a>b,c>d→a+c>b+d.2.函数2.1 一次函数1.定义:y=kx+b(k≠0)2.图象:直线过点(0,b)—与y轴的交点和(-b/k,0)—与x轴的交点。
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资料大全
![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b7727b1e45c3b3566ec8b11.png)
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复习资料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一概念(一)整数1 。
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2 。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
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例如:1168、4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
高三数学基础必考总复习资料大全
![高三数学基础必考总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8419a5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e.png)
高三数学基础必考总复习资料大全高考考查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和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数学基础必考总复习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三数学基础复习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二.【命题走向】有关集合的高考试题,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试题加强了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注意利用特殊值法解题,加强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和化简的训练。
考试形式多以一道选择题为主,分值5分。
预测20__年高考将继续体现本章知识的工具作用,多以小题形式出现,也会渗透在解答题的表达之中,相对独立。
具体题型估计为:(1)题型是1个选择题或1个填空题;(2)热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运算和工具作用三.【要点精讲】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238ef24f12d2af90242e6f4.png)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编第一单元圆圆概念总结1.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封闭图形。
2.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6.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8.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表示为:d=2r r =12d用文字表示为:半径=直径÷2 直径=半径×2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答:因为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的车轮运行才稳定。
9.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或者,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10.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计算时,取π≈3.14。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11.圆的周长公式:C圆=πd =2πr圆周长=π×直径圆周长=π×半径×212、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13、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 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公式:S圆=πr2 14.圆的面积公式:S=πr²或者S=π(d÷2)² 或者S=π(C÷π÷2)²1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
![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63ef4b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b.png)
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第一部分:数的认识和运算一、数的认识1. 自然数:包括0、1、2、3、4、5、6、7、8、9……,以及它们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2. 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如3、2、1、0、1、2、3……3. 分数:表示一个整体被等分后的部分,如1/2、3/4等。
4. 小数:表示整数与分数之间的数,如0.5、2.75等。
5. 质数与合数:质数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如2、3、5、7等;合数是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如4、6、8、9等。
二、数的运算1. 加法:将两个数相加得到它们的和,如3 + 4 = 7。
2.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它们的差,如7 4 = 3。
3. 乘法:将两个数相乘得到它们的积,如3 × 4 = 12。
4. 除法: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分,得到每个等分的大小,如12÷ 4 = 3。
5. 混合运算:加减乘除混合在一起的运算,如2 + 3 × 4 5 ÷ 2。
6. 分数运算: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如1/2 + 3/4 = 5/4。
7. 小数运算: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如0.5 × 2.75 = 1.375。
8. 质数与合数的运算:质数和合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如2 + 3 = 5。
9. 整数运算: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如3 2 = 5。
小学数学总复习大全第二部分:计量单位与时间一、计量单位1.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于测量物体的长短。
2.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用于测量物体的表面积。
3.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用于测量物体的体积。
4.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用于测量物体的重量。
5. 容量单位:升、毫升,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
6. 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用于测量时间的长短。
二、时间1. 时间的表示:通过小时、分钟、秒来表示时间,如2小时30分钟。
2024成人高考高起专、高起本数学(理)-考点知识点汇编复习资料(完整版)
![2024成人高考高起专、高起本数学(理)-考点知识点汇编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6d114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2.png)
考点1实数1.实数的分类(1)有理数(2)无理数2.实数的相关概念(1)数轴(2)绝对值绝对值的意义: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实数a 的绝成考高起专、高起本数学(理)-考点汇编第一部分代数第一章数、式、方程和方程组(预备知识)对值可表示为a ,即,0,||0,0,,0.a a a a a a >⎧⎪==⎨⎪-<⎩若a,b 为实数,则(1)a ≥0,当且仅当0a =时取等号.(2)||||00a b a +=⇔=且0b =.(3)||||a a =-.(3)相反数(4)倒数3.实数的运算(1)运算法则数的运算顺序:先乘方、开方,然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即从内往外的顺序)考点2整式的运算1.整式的加减运算2.整式的乘法运算(1)单项式乘单项式(2)多项式乘单项式(3)多项式乘多项式(4)常用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立方和、差公式:()()33223322(),()a b a b a ab bab a b a ab b +=+-+-=-++;完全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3.多项式的因式分解4.分式的运算分式的加、减运算:a c ad bc ad bcb d bd bd bd ±±=±=.分式的乘法运算:ac ac bd bd⋅=.分式的除法运算:a c a d ad b d b c bc÷=⨯=.分式的乘方运算:nn n a a b b ⎛⎫= ⎪⎝⎭.注意:分式的运算结果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5.二次根式考点3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形如)(m x +2=ɑ(ɑ≥0)的方程因式分解法,可化为()()0m x a x b ++=的方程公式法,求根公式为=b 2-4ɑc ≥0)配方法,若20ax bx c ++=不易分解因式,考虑配方为2()a x t h +=的形式,再开方求解总结常用方法:首选因式分解法,若不适用则选择公式法.(公式法适用于一切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3)根的判别式:24b 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它与根的关系如下: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④根与系数的关系:若12,x x 是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根,则有12x x +=12,b cx x a a-=(韦达定理).如果1212,x x p x x q +==,则20x px q -+=是以1x 和2x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考点4方程组(1)方程组形如1112220,0a x b y c a x b y c ++=⎧⎨++=⎩的方程组称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其中123123123123,,,,,,,,,,,a a a b b b c c c d d d 均为实数.“元”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指末知数的最高次数.(2)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般采用代人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求解.第二章集合与简易逻辑考点1.元素与集合一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1)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对于元素a 与集合A ,a ∈A 或a ∉A ,二者必居其一.(3)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及其关系图.数集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符号NN*ZQR(4)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5)集合的分类:集合按元素个数的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有限集常用列举法表示,无限集常用描述法表示.考点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关系定义表示相等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所有元素都相同A =B 子集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B 中的元素A ⊆B 真子集A 是B 的子集,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AB注意:(1)空集用∅表示.(2)若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其子集个数为2n,真子集个数为2n -1,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2n -2.(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4)若A ⊆B ,B ⊆C ,则A ⊆C.考点3.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的并集集合的交集集合的补集符号表示A∪BA∩B若全集为U,则集合A 的补集为C U A图形表示集合表示{x|x∈A,或x∈B}{x|x∈A,且x∈B}{x|x∈U,且x ∉A}运算性质A∪A=A,A∪∅=A,A∪B=B∪A.A∩A=A,A∩∅=∅,A∩B=B∩A.A∩(C U A)=∅,A∪(C U A)=U,C U (C U A)=A特别提醒:1.A ⊆B ⇔A∩B=A ⇔A∪B=B ⇔C U A ⊇C U B.2.C U (A∩B)=(C U A)∪(C U B),C U (A∪B)=(C U A)∩(C U B).考点4.简易逻辑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p ⇒q 且q p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q 且q ⇒pp 是q 的充要条件p ⇔q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p q 且q p3.重要结论1.若A ={x |p (x )},B ={x |q (x )},则(1)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2)若A ⊇B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3)若A =B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4)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5)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6)若AB 且BA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两个特征:(1)对称性: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则q 是p 的必要条件,即“p ⇒q ”⇔“q ⇐p ”.(2)传递性:若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q 是r 的充分(必要)条件,则p 是r 的充分(必要)条件,即“p ⇒q 且q ⇒r ”⇒“p ⇒r ”(“p ⇐q 且q ⇐r ”⇒“p ⇐r ”).注意:不能将“若p ,则q ”与“p ⇒q ”混为一谈,只有“若p ,则q ”为真命题时,才有“p ⇒q ”,即“p ⇒q ”⇔“若p ,则q ”为真命题.第三章函数考点1.函数的单调性1.单调函数的定义增函数减函数定义一般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当x 1<x 2时,都有f (x 1)<f (x 2),那么就说函数f (x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当x 1<x 2时,都有f (x 1)>f (x 2),那么就说函数f (x )在区间D 上是减函数图象描述自左向右看图象是上升的自左向右看图象是下降的2.单调区间的定义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函数y =f (x )的单调区间.考点2.函数的奇偶性偶函数奇函数定义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 (-x )=f (x ),那么函数f (x )是偶函数都有f (-x )=-f (x ),那么函数f (x )是奇函数图象特征关于y 轴对称关于原点对称考点3.二次函数(1)解析式:一般式:f (x )=ax 2+bx +c (a ≠0).顶点式:f (x )=a (x -h )2+k (a ≠0).两根式:f (x )=a (x -x 1)(x -x 2)(a ≠0).(2)图象和性质解析式f (x )=ax 2+bx +c (a >0)f (x )=ax 2+bx +c (a <0)图象定义域(-∞,+∞)(-∞,+∞)值域[4ac -b 24a,+∞)(-∞,4ac -b24a]单调性在x ∈(-∞,-b2a )上是减函数,在x ∈[-b2a ,+∞)上是增函数在x ∈(-∞,-b2a)上是增函数,在x ∈[-b2a,+∞)上是减函数最值当x =-b 2a 时,y 有最小值4ac -b24a当x =-b 2a 时,y 有最大值4ac -b24a奇偶性当b =0时为偶函数顶点(-b 2a ,4ac -b 24a)对称性图象关于直线x=-b2a成轴对称图形考点4.指数与指数运算1.根式(1)根式的概念根式的概念符号表示备注如果x n=a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n >1且n ∈N *当n 为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n a零的n 次方根是零当n 为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n a负数没有偶次方根(2)两个重要公式①na ≥0),a <0),n 为偶数.②(na )n=a (注意a 必须使n a 有意义).2.分数指数幂(1)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是a mn =na (a >0,m ,n ∈N *,n >1).(2)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是a -m n =1n a m(a >0,m ,n ∈N *,n >1).(3)0的正分数指数幂是0,0的负分数指数幂无意义.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a r ·a s =a r +s (a >0,r 、s ∈R );(2)(a r )s =a rs (a >0,r 、s ∈R );(3)(ab )r=a r b r(a >0,b >0,r ∈R ).考点5.幂函数函数y =x y =x 2y =x 3y =x12y =x -1图象定义域R R R {x |x ≥0}{x |x ≠0}值域R {y |y ≥0}R {y |y ≥0}{y |y ≠0}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非奇非偶函数奇函数单调性在R 上单调递增在(-∞,0)上单调递减,在(0,+∞)上单调递增在R 上单调递增在[0,+∞)上单调递增在(-∞,0)和(0,+∞)上单调递减考点6.指数函数图象与性质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定义函数f (x )=a x (a >0且a ≠1)叫指数函数底数a >10<a <1图象性质函数的定义域为R ,值域为(0,+∞)考点7.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图象a >10<a <1性质定义域:(0,+∞)值域:(-∞,+∞)当x=1时,y=0,即过定点(1,0)当0<x<1时,y<0;当x>1时,y>0当0<x<1时,y>0;当x>1时,y<0在(0,+∞)上为增函数在(0,+∞)上为减函数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考点1.不等式的性质(1)对称性:a>b⇔b<a;(2)传递性:a>b,b>c⇒a>c;(3)同向可加性:a>b⇔a+c>b+c;a>b,c>d⇒a+c>b+d;(4)同向同正可乘性:a>b,c>0⇒ac>bc;a>b,c<0⇒ac<bc;a>b>0,c>d>0⇒ac>bd;(5)可乘方性:a>b>0⇒a n_>b n(n∈N,n≥2);(6)可开方性:a>b>0⇒na>nb(n∈N,n≥2).考点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doc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df12a3e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7.png)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doc①已知三边作三角形②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④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⑹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⒏视图与投影⑴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⑵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⑶中心对称图形:矩形、圆、⑷图形的平移和旋转⑸图形的相似:(三)概率与统计⒈统计⑴重要概念①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②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③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④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⑤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⑥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⑵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⑶计算方法①平均数:某1(某1某2某n)n某②加权平均数:kfk某某1f1某2f2f1f2fnkn)③样本方差:⑴s1[(某1某)2(某2某)2(某n某)2]n④样本标准差:ss2⑤极差: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⒉概率①列表法、画树状图法9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1042定理1关于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某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某b)÷2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其中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1177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等分段定理如果一平行在一条直上截得的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上截得的段也相等79推1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必平分另一腰80推2三角形一的中点与另一平行的直,必平分第三81三角形中位定理三角形的中位平行于第三,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梯形中位定理梯形的中位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某h83 (1) 比例的基本性如果 a:b=c:d,那么 ad=bc 如果 ad=bc,那么a:b=c:d 84 (2) 合比性如果 a/ b=c/ d,那么(a ±b)/b=(c ±d)/d85(3)等比性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平行分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截两条直,所得的段成比例87推平行于三角形一的直截其他两(或两的延),所得的段成比例88定理如果一条直截三角形的两(或两的延)所得的段成比例,那么条直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并且和其他两相交的直,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与原三角形三成比例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的直和其他两(或两的延)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直角三角形被斜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判定定理2两成比例且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判定定理3三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和一条直角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和一条直角成比例,那么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性定理1相似三角形高的比,中的比与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性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的比等于相似比98性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任意角的正弦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任意角的余弦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100任意角的正切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任意角的余切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101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的点的集合102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2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资料大全
![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4f84e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1.png)
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资料大全
一、数的认识
1.1 整数
•整数的概念
•整数的比较
•正数、负数的概念
•整数加减法
•整数乘除法
1.2 分数
•分数的概念
•带分数的概念
•分数加减法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1.3 分数与小数的转化
•分数转化为小数
•小数转化为分数
二、算式与方程
2.1 算式
•算式的概念
•算式的基本性质
•算式加减乘除法
•算式的化简
2.2 方程
•方程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的方法
•方程的应用
三、图形与几何
3.1 图形
•点、线、面的概念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的概念
•圆的概念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3.2 常见图形的计算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计算
四、概率与统计
4.1 统计
•统计的概念
•调查和统计资料的搜集
•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
4.2 概率
•概率的概念
•随机事件的概念与性质
•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概率的意义和应用
以上为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资料大全,涵盖了小学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可供同学们进行方便的复习与查阅。
数学26个专题知识点精编汇总
![数学26个专题知识点精编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a2699d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5.png)
数学26个专题知识点精编汇总1. 代数基础:代数表达式,方程式,多项式,一次方程式,二次方程式等基础代数概念。
2.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幂运算,根号等基本运算。
3. 函数基础:函数的定义,图像,反函数,一元函数,多元函数等。
4. 概率统计:事件,概率,条件概率,期望值,方差,假设检验等概率统计概念。
5. 解析几何:直线,平面,空间,向量,坐标系,参数方程,方向角等几何概念。
6. 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割,余割,三角恒等式等三角函数相关概念。
7. 数列数学: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数列求和,递归数列等。
8. 矩阵与行列式:矩阵,行列式,矩阵的加减乘,行列式的性质,逆矩阵等。
9. 空间几何:立体几何,多面体,球体,锥体,圆锥,棱柱,棱锥等相关概念。
10. 微积分基础:导数,微分,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牛顿法等微积分基础概念。
11. 积分基础:原函数,不定积分,定积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等积分基础概念。
12. 微分方程:一阶微分方程,二阶微分方程,特殊解法,常微分方程等微分方程概念。
13. 数学分析:函数极限,连续性,一元微积分,一元积分,多元函数极限等相关概念。
14. 数学证明:数学归纳法,证明方法,反证法,逆证法,数学证明基础概念等。
15. 组合数学: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容斥原理,隔板法等组合数学概念。
16. 离散数学:图论,关系代数,置换群,有限自动机等相关离散数学概念。
17. 算法与数据结构:树、图、堆、二叉树、链表、搜索算法、排序算法、图像算法等。
18.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架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有关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
19. 统计学基础:统计量,正态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基础概念。
20. 最优化理论:线性规划,二次规划,优化算法,最优化模型等最优化理论概念。
21. 差分方程:一阶差分方程,二阶差分方程,线性差分方程,非线性差分方程,初值问题等概念。
高等数学上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高等数学上期末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7cc594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9.png)
例17. 求圆柱螺旋线
在
的切线方程和法平面方程.
解:
由于
对应的切向量为
切线方程 x R
T
y
(R, 0, R z 0
k )2 k
,
k
故
即
k y
x Rz R0
2
R
k
0
法平面方程
即 Rx
R
x
k
z
k (2zk22k0)
0
M
0
(0
,
R
,
2
k
)
z
o
x
y
例18计算由椭圆
所围图形绕 x 轴旋转而
,
其中系数A1、B1、C1与A2、B2、C2不成比例.
考虑三元一次方程:
A1xB1yC1zD1(A2xB2 yC2zD2)0,
即
(A1A2)x(B1B2)y(C1C1)zD1D20,
其中为任意常数.
上述方程表示通过定直线L的所有平面的全体, 称为平面
束.
1. 函数的极值问题 第一步 利用必要条件在定义域内找驻点.
2 3
(极大)
(拐点)
(极小)
极大值;
极小值:
拐点:
例15 计算两条抛物线 所围图形的面积 .
解: 由
得交点 (0, 0) , (1, 1)
1
AdA0
x x2 dx
1 3
在第一象限所围
y y2 x (1,1) y x2
o x x d x1 x
平面图形的面积
平面直角坐标下图形的面积
y
z Fy
xz
.
导时,将方程 F(x,y,z)=0中x,y,z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69b87d4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a.png)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目录1代数31.1集合 (3)1.2函数与方程 (3)1.3方程与不等式 (4)2数列与级数52.1数列 (5)2.2等差数列 (5)2.3等比数列 (5)3平面解析几何53.1直线方程 (5)3.2圆的方程 (6)3.3椭圆的方程 (6)4立体几何64.1空间几何体 (6)4.2空间向量 (6)5概率与统计75.1概率 (7)5.2统计 (7)6解析几何76.1直线与圆 (7)6.2椭圆 (7)6.3双曲线 (8)7不等式8 8复数88.1复数的定义 (8)8.2复数的运算 (8)8.3复数的模 (8)9线性代数89.1行列式 (8)9.2矩阵 (9)10微积分910.1微分 (9)10.2积分 (9)1代数1.1集合定义:集合是一些确定的、互异的对象的全体。
常见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A={1,2,3}•描述法:B={x|x是大于0的偶数}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A∪B={x|x∈A或x∈B}•交集:A∩B={x|x∈A且x∈B}•补集:A c={x|x∉A}UA B1.2函数与方程定义:设A和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使对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和它对应,那么称f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其中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
常见函数:•一次函数:f(x)=ax+b,a≠0•二次函数:f(x)=ax2+bx+c,a≠0•指数函数:f(x)=a x,a>0,a≠1•对数函数:f(x)=log a x,a>0,a≠1•幂函数:f(x)=x a•三角函数:sin x,cos x,tan x 等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函数在某区间上是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的。
•奇偶性:奇函数f (−x )=−f (x ),偶函数f (−x )=f (x )。
•周期性: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对任意x 有f (x +T )=f (x )。
数学复习资料
![数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e1e00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5.png)
数学复习资料数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有理数一.判断1.a一定是正数……【×】2.-a一定是负数……【×】二.填空1.温度上升-9℃的实际意义是温度下降了9℃【上升9℃和上升-9℃有相反意义的量】2.一瓶饮料包装上印有“【60±30】ml”的字样其含义是饮料标准是600ml,最大净含量是【600+30】ml,最小净含量是【600-30】ml【这瓶饮料的净含量在[600+30]到[600-30]之间】3.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4.若| a |=3,则a=±3 | a+1 |=0,则a=-1 | a+1 | =3,则a=2或﹣4若| a-5 |+| b+3 |=0,则a=5,b=-3若| x+2| +| y-2 |=0,则x=-2,y=25.正数>负数正数>0 0>负数三.应用题1,一辆货车从货场A出发,向西走了1.5千米到达批发部B,接着向东走了2千米到达商场C,又向东走了4.5千米到达超市D,最后回到货场①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千米,向东为正方向,以货场为原点,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标明A,B,C,D的位置②超市D距货场A多远?③货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①②解析:向东走了2千米到达批发部B,继续向东走1.5千米到达商场C,又向西走了5.5千米到达超市D,∴5.5-1.5-2=2km,③解析:货车行驶的路程,是吧A.B.C.D所行路程相加。
货车一共行驶了5.5+2+1.5+2=11km.3.教师节这天上午,出租车司机小王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免费送老师,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出租车的行程如下(单位千米);+15,-4,+13,-10,-12,+3,-13,-17①将最后一名老师送到目的地时,小王距出车点的距离是多少?②若该出租车耗油量为0.1升一千米,这天上午共耗油多少升?①解析:因为是求小王距离出发点方向和距离,所以要把这天接送老师行程全部相加15-4+13-10-12+3+13-17=-25(km)②解析:要算耗油量,首先算出路程。
数学全部知识点归纳
![数学全部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08151b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0.png)
数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一、数与代数。
1. 整数。
- 整数的认识。
- 自然数:0、1、2、3……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
- 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
- 整数的运算。
- 加法:把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是加法的逆运算。
-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是乘法的逆运算。
- 运算顺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 小数。
- 小数的认识。
-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小数的运算。
- 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 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 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时,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时,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3. 分数。
- 分数的认识。
- 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
-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
- 分数的运算。
- 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 分数乘法: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 分数除法: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4. 百分数。
-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百分数化小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 小数化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 百分数化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 分数化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上数学复习资料1.数概念由两部分组成,对数的理解和数的表示2.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基础知识和技能)。
3.认知结构需在活动中形成。
4.游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规则性)5.数学概念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教育家迪恩斯。
6.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实用化者是奥苏贝尔。
7.抛锚式教学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_”能力。
8.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命定的数学知识和培养应用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使学生获得自我创造数学知识的能力.9.改进数学教学评价首先要坚持评价目标、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的理念10.数学教材、教学应该体现数学的知识结构_,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11.数学教育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家长及其社会相关人员。
12.数学的应用题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3.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网络中,那些带有关键性的、普遍的和适用性强的概念。
14.数学概念学习理论,揭示了概念形成过程同以直观经验_为基础的数学活动的关系。
15.数学与文学可以互为表现形式 .16.数学素质教育为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价值取向上就是有机结合传授数学与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
17.“数学是对所研究对象的数字本质的概括和把握,它脱离了事物的现象,它是对食物本质及其关系最高度,最纯粹的概括和提炼。
”这句话体现的数学特性是(抽象性)。
18.“数学游戏教学的基本方法”中,体现“做中学”的特质方法是(操作)。
19.现代数学教育发展史上,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运动,它们分别是新数学运动、恢复基础运动、问题教学、建构主义。
20.将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一个等式,把生活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是(方程思想)。
21.(变换策略)就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重组,改变数学的问题的结构,讲不容易理解货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或解决的问题的策略。
22.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过程是顺应。
23.出生至2岁左右,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与之取得平衡24.布鲁纳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25.布鲁纳认为,再现知识的方式有三种,即三种再现模式。
这三种再现模式按其在儿童身上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动作模式,映像模式,象征模式)。
26.支架式教学搭脚手架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_”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7.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_,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
28.一般说三角形,是指凡是符合三角形定义的对象。
但小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总是具体地画出某一个图形来,这反映的思维策略是_特殊试探方法。
29.“非负数”与“大于等于0的数”、“三角形”与“三边形”、“自然数”与“正整数”等等都是全同_关系概念。
30.出不完全的应用题,让学生补充问题或条件,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31.7~12岁儿童一般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_智力阶段。
32.树立正确的数学课程观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础。
33.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是形势运算智力阶段。
34.布鲁纳认为,再现知识的方式有三种,即动作性再现模式、映像性再现模式_和象征性再现模式。
35.智力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_.36.皮亚杰认知结构论的核心概念是图式。
37.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代表该阶段特征的主要行为模式,这些模式构成一个整体,标志着该阶段的智力。
38.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 4个阶段。
39.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发的。
40.最早纯粹关于消遣性数学问题的书籍出现于 17 世纪。
41.把生活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的数学思想是方程思想。
42.非欧几何的诞生使人们不再认为数学具有真理的绝对性。
43.把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的过程是同化。
44.学习“工程问题”,先复习在认知结构方面有相同点的相向运动,实质是促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心理转移。
45.游戏是一种“自由活动”,“自由”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无报酬的)46.有人曾批评数学教材“十题七商”的现象,说明应用题素材存在单一化的弊端。
47.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形式直接提出概念,并揭示其本质属性,由学生主动地与原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相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概念,是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
48.初中教学中的数轴内容反应的数学思想是数形结合思想。
49.一般来说,在教学条件下,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获取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形成),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获取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50.所谓(计算意识),是指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
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
51.学生在学习时,通过比较教科书上和实际生活中各种三角形的边长之和,进行初步的归纳活动,属于概念形成的(类化阶段)。
52.数学应用题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53.“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一改传统计算教学中算法单一的局面。
但在教学实践中,却经常出现教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的情形,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并不管思维水平是否有提升,算法虽多,却没有适时优化,浪费了不少时间。
这显示了计算教学中的何种弊病?(竭力所要算法多样化,忽略算法最优化)54.(数学概念)是数学的细胞。
55.杜威在他的《经验和教育》中写道:“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
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杜威的话意在表明(学习的方法比学到的东西更重要)。
56.(概念形成)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式。
57.视线能完全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这是几岁孩子观察图形时的特点(6岁)58.华南师范大学师附属小学的一名教师在进行毫米与分米的教学中,告诉同学们,学校最近将为同学们定制校园卡的卡套,不过需要大家将校园卡的相关信息告诉生产卡套的公司,请大家帮忙测量校园卡具体的长和宽。
在接下来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会遇到长度不够整厘米的情况,进而引发讨论。
这一教学案例体现了建构主义中哪种教学设计思想(抛锚式教学设计)59.教师要支持并鼓励学生不平凡的想法和回答,体现了数学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创新性原则)60.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先提问:“同学们已经学过有关‘比’的知识,你们知道人的身体各部分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人的身高与两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
有的说,人的胸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2。
有的说,人的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1∶7。
教师继续问:“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学生兴趣浓厚,认真听教师介绍:若你到商店买袜子,把袜底在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自己是否合穿;公安人员在破案时,如果发现罪犯的脚印,就能推测出他大约有多高,为破案提供重要线索。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
61.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决定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必须采用(圆周式)。
62.在进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复习课)时,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猜了两个谜语。
第一个是:“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学生想了好久都没人猜出来,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公布答案:“草莓”(草没)。
接着上一个谜语,教师又出了一道:“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这下没过一会儿就举起了好多手,有的还迫不及待地抢着说“杨梅”(羊没)。
这体现的教学方式是(游戏教学)63.游戏是一种假装和想象的行为,假想是游戏和其他活动区分的重要标志。
在游戏中,游戏者常常不受真实环境中具体条件和时间限制,通过想象创造新的形象。
在游戏中,游戏者可以不按照物体的实际用途来使用物体,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游戏情节的需要来使用。
这表明(游戏有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
64.相同的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问题不同,分析的思路、解题的具体方法都要发生变化,在应用题教学中,下列作答要求符合这一出题思路的是(请根据已知条件,另外再提出一个问题,并作答)。
65.“32千克减去它的3/4是多少千克?”如果把题中的“32千克减去它的3/4”看成“32千克减去3/4千克”,题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充分说明,在解应用题时,必须(认真读题,审题)。
66.在“倒数的认识”教学中,当学生初步理解倒数的概念之后,有不少学生头脑中因先入为主的观念,简单地认为“倒数”就是位置颠倒。
因此,教师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设计了类似“0.5 和 2 是倒数吗”这样的变式判断练习,让学生在重新思考中,从倒数的概念出发,真正理解“只要乘积是 1的两个数就是互为倒数”。
以上教学设计表明(变式练习在概念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67.在数与计算中存在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以下属于对立关系的是(加法与减法)。
68.著名数学家哈代曾说:激励数学家做研究的主要动力是智力上的好奇心,是谜团吸引力。
以下观点与哈代的话最吻合的是(数字即游戏)。
69.以下关于数学与游戏的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数学预先定义公理化系统,游戏先定义对象和规则,存在相似处)70.尼尔·波兹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致死》中认为,电视教学节目是这样一种课程:没有前提条件(不需要任何知识基础);没有难题(不需要任何智力上的努力);没有阐述(只用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画面来取悦观众)。
他说,“如果要给这样一种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只能是‘娱乐’。
”尼尔·波兹曼在此阐述的核心观点是:(教学娱乐化有其弊端)。
7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首先就要做的工作是辨认,辨认即对例证进行比较,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分析,在直观水平上进行辨别。
72.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指出:“某一思想只有在它成为一个人自己有的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被他领会或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知识的理解必须依赖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
73.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叫做这个概念的(内涵)。
74.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2米,一个身高1.3米又不懂游泳的小孩不慎掉进池塘里,会不会淹死?这个创造性的问题,学生不能仅凭对平均数的求法的熟练程度解决,而要靠对“平均数”概念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