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光学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操作性实验)
课程名称:应用光学
实验题目:薄透镜焦距测量和光学系统基点测量
指导教师:
班级:学号: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调节光学系统共轴。
2.掌握薄透镜焦距的常用测定方法。
3.研究透镜成像的规律。
4.学习测定光具组基点和焦距的方法
二、仪器用具
1、光源(包括LED,毛玻璃等)
2、干板架
3、目标板
4、待测透镜(Φ,)
5、反射镜
6、二维调节透镜/反射镜支架
7、白屏
8、节点器(含两Φ40透镜,f 200和f 350)
三、基本原理
1.自准直法测焦距 如下图所示,若物体AB 正好处在透镜L 的前焦面处,那么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后,变成不同方向的平行光,经透镜后方的反射镜M 把平行光反射回来,反射光经过透镜后,成一倒立的与原物大小相同的实象B A '',像B A ''位于原物平面处。
即成像于该透镜的前焦面上。
此时物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f ,它的大小可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出来。
图 自准直法测会聚透镜焦距原理图
2. 二次成像法测焦距
由透镜两次成像求焦距方法如下:
图 透镜两次成像原理图
当物体与白屏的距离f l 4>时,保持其相对位置不变,则会聚透镜置于物体与白屏之间,可以找到两个位置,在白屏上都能看到清晰的像.如上图所示,透镜两位置之间的距离的绝对值为d ,运用物像的共扼对称性质,容易证明:
l
d l f 42
2-='
上式表明:只要测出d 和l ,就可以算出f '.由于是通过透镜两次成像而求得的f ',这种方法称为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这种方法中不须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因此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焦距一般较为准确.
3.主面和主点
若将物体垂直于系统的光轴,放置在第一主点H 处,则必成一个与物体同样
L
M
大小的正立的像于第二主点H '处,即主点是横向放大率β=+1的一对共轭点。
过主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主面,如图1中的MH 和M 'H '。
4.节点和节面
节点是角放大率γ=+1的一对共轭点。
入射光线(或其延长线)通过第一节点N 时,出射光线(或其延长线)必通过第二节点N ',并于N 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过节点垂直于主光轴的平面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节面。
当共轴球面系统处于同一媒质时,两主点分别与两节点重合。
图 透镜组光路示意图
5.焦点、焦面
平行于系统主轴的平行光束,经系统折射后与主轴的交点F '称为像方焦点;过F '垂直于主轴的平面称为像方焦面。
第二主点H '到像方焦点F '的距离,称为系统的像方焦距f '。
此外,还有物方焦点F 及焦面和焦距f 。
图 测量基点示意图
综上所述,薄透镜的两主点和节点与透镜的光心重合,而共轴球面系统两主点和节点的位置,将随各组合透镜或折射面的焦距和系统的空间特性而异。
实际使用透镜组时,多数场合透镜组两边都是空气,物方和像方媒质的折射率相等,此时节点和主点重合。
本实验以两个薄透镜组合为例,主要讨论如何测定透镜组的节点(主点)。
设L 为已知透镜焦距等于o f -的凸透镜,.
为代测透镜组,其主点(节点)
为H 、H / ( N 、N /))
,像焦点为F '。
当AB (高度已知)放在L 的 前焦点处时,
它经过L 以及.将成像A / B /于.的后焦面上。
因为AO o f -f 'AB
B A f
f o '
'-='f 'f '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互相颠倒,即可测定F 和N 的位置。
本实验节点和主点重合,所以H 和H '的位置也得到确定
四、实验步骤
1.自准直法测焦距
(1)参照下图,沿滑轨装妥各器件,并调至共轴。
物屏图案
图 自准直光路装配图
(2)移动待测透镜,直至在目标板上获得镂空图案的倒立实像;
(3)调整反射镜,并微调待测透镜,前后移动反射镜,使像始终最清晰且
与物等大(充满同一圆面积); (4)分别记下目标板和被测透镜的位置a 1、a 2;
(5)计算: 21a a f -= (6)重复几次实验,计算焦距,取平均值。
2. 二次成像法测焦距
(1)按下图沿导轨布置各器件并调至共轴,再使目标板与白屏之间的距离f l '>4;
图 两次成像光路装配图
(2)移动待测透镜,使被照亮的目标板(方空)在白屏上成一清晰的放大像,记下待测透镜的位置a 1和目标板与白屏之间的距离l ;
(3)再移动待测透镜,直至在像屏上成一清晰的缩小像,记下待测透镜的位置a 2;
(4) 计算:
12a a d -= ;
l
d l f 4'2
2-=
; (5)重复几次实验,计算焦距,取平均值。
3. 透镜系统基点测量
(1)按照下图安置各器件,调整各光学元件同轴等高。
图 透镜基点测量实验系统装配图
(2)调整目标物(方形宽度h1)与标准透镜(上图中4号透镜,直径50mm 焦距75mm )之间的距离为一倍焦距,即75mm 。
(3)在白屏和标准透镜之间安装节点镜头,移动节点透镜或白屏最终可在白屏上观察到清晰像。
量取像的大小h2
(4)计算像方焦距
1
2
h h f f -=' 像方主点H '位置即为从白屏向前测量f '。
(5)将节点架旋转180°,重复第3步,即可获得物方节点位置。
五、实验数据
1.自准直法测焦距
表自准直法侧焦距实验数据
2. 表二次成像法测焦距实验数据
3. 表透镜系统基点测量实验数据
六、实验结论与感悟(或讨论)
思考题
1、如何确保平行光管、待测物镜与测量显微镜三者共轴
先将平行光管、待测物镜与测量显微镜中心轴调到大致重合,然后调节距离使像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标记像的中心A,然后将平行光管旋转180调节元件使像屏上清晰的像的中心和A重合。
2、当精密测焦距时,对平行光管及测量显微镜有哪些要求
要求平行光管的像点和显微镜的物点重合。
在实验过程中,要务必保持各光学元件共轴,否则成像效果不理想。
通过这次实验加深了我对薄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成绩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操作性实验)
课程名称:应用光学
实验题目:望远系统的搭建和放大率测量
指导教师:
班级:学号: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及原理;
(2)学习测定望远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二、仪器用具
1.标尺
2.干板架
3.物镜(Φ,f )
4.目镜(Φ,f )
三、实验内容及原理
望远镜是如何把远处的景物移到我们眼前来的呢这靠的是组成望远镜的两块透镜。
望远镜的前面有一块直径大、焦距长的凸透镜,名叫物镜;后面的一块透镜直径小焦距短,叫目镜。
物镜把来自远处景物的光线,在它的后面汇聚成倒立的缩小了的实像,相当于把远处景物一下子移近到成像的地方。
而这景物的倒像又恰好落在目镜的前焦点处,这样对着目镜望去,就好象拿放大镜看东西一样,可以看到一个放大了许多倍的虚像。
这样,很远的景物,在望远镜里看来就仿佛
近在眼前一样。
常见望远镜可简单分为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等。
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由一个凹透镜(目镜)和一个凸透镜(物镜)构成。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能直接成正像。
但自从开普勒望远镜发明后此种结构已不被专业级的望远镜采用,而多被玩具级的望远镜采用。
开普勒望远镜:原理由两个凸透镜构成。
由于两者之间有一个实像,可方便的安装分划板,并且各种性能优良,所以目前军用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等专业级的望远镜都采用此种结构。
但这种结构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
图 开普勒望远镜光路示意图
为能观察到远处的物体,物镜用较长焦距的凸透镜,目镜用较短焦距的凸透镜。
远处射来光线(视为平行光),经过物镜后,会聚在后焦点很近的地方,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的前焦点和物镜的后焦点是重合的。
所以物镜的像作为目镜的物体,从目镜可看到远处物体的倒立虚像,由于增大了视角,故提高了分辨能力。
1、望远镜的视放大率
当观测无限远处的物体时,物镜的焦平面和目镜的焦平面重合,物体通过物镜成像在它的后焦面上,同时也处于目镜的前焦面上,因而通过目镜观察时成像于无限远,光学仪器所成的像对人眼的张角为ω’,物体直接对人眼的张角为ω,则视放大率:
tan '
tan ωωΓ=
由几何光路可知:
0'''
tan ,tan '''e e y y y f f f ωω=
==
因此,望远镜的视放大率:
0'
'T e f f Γ=
由此可见,望远镜的放大率γ等于物镜和目镜焦距之比。
若要提高望远镜的放大率,可增大物镜的焦距或减小目镜的焦距。
2、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实验室研究这种情况)
当望远镜的被观测物位于有限远时,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可以通过移动目镜把像,
,y 推远到与物y 在一个平面上来测量,如图。
图 测望远镜物象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此时:
''tan ',tan y y
L L ωω=
=
于是可以得到望远镜物像共面时的视放大率:
()()
010''''''e T e L f f y y f L f +Γ=
=-
可见,当物距L1大于20倍物镜焦距时,它和无穷远时的视放大率差别很小。
四、实验步骤
(1)按照图组装成开普勒望远镜(物镜选择f150,目镜选择f30),调整光学元件同轴等高。
图 望远镜系统装配示意图
(2)将标尺安放在离望远镜物镜合适距离处,用一只眼睛直接观察标尺,同时用另外一只眼睛通过望远镜的目镜看标尺的像,移动目镜,使从目镜中能看到望远镜放大的和直观的标尺的叠加像。
一边轻轻晃动眼睛,一边缓慢移动目镜位置,使标尺与其像之间基本没有视差。
视场中标尺和像如图所示,图中左边是像,右边是标尺。
图 物及放大像示意图
(3)测出与标尺像上n 格(上图中n=1)所对应的标尺上的m 格(上图m=6),则其放大率实验值为
m n
e =
Γ,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测定物距L1(标尺与物镜的距离)以及目镜与标尺的距离L ,根据望远镜物像共面时的放大率公式计算望远镜放大率的理论值T Γ。
()()
010''''''e T e L f f y y f L f +Γ==-
(5)数据处理:
表 原始数据记录
测量序号 1 2 3 物格数m 1 1 1 像格数n
9
9
视放大率实验值Γe=(1+2+3)/3=
(6)比较实验值与计算值,计算相对偏差。
0T 10(L )150(89030)7.94930(664150)
(L )e e f f y y f f ''''+⨯+Γ====⨯-''-
T
T
100%0.885%e E Γ-Γ=⨯=Γ
五、 实验结论与感悟(或讨论)
思考题
1、 请问伽利略望远镜与开普勒望远镜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而开普勒望远镜两个都是凸透镜,从而使得伽利略望远镜看到的像是正像,开普勒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2、在系统组合过程中应注意此什么
由于望远镜的目镜的物方焦点和物镜的像方焦点重合所以应注意调节两个透镜的距离约为180mm 左右。
通过自己动手搭建望远镜系统,对望远系统结构有了直观的了解,学习了在实验中测定放大倍数的方法。
成绩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操作性实验)
课程名称:应用光学
实验题目:显微镜搭建和放大率检测
指导教师:
班级:学号: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1)学习显微镜的原理及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2)学习测定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器件
1.目标物:分辨率板
2.物镜(Φ50mm f75mm)
3.目镜(Φ20mm, f30mm)
4.毫米尺
三、实验内容及原理
1、显微镜的基本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物镜、目镜都是会聚透镜,位于物镜物方焦点外侧附近的微小物体经物镜放大后先成一放大的实像,此实像再经目镜成像于无穷远处,这两次放大都使得视角增大。
为了适于观察近处的物体,显微镜的焦距都很短。
图 显微镜基本光学系统
2、显微镜的视放大率。
显微镜的视放大率定义为像对人眼的张角的正切和物在明视距离D =250㎜处时直接对人眼的张角的正切之比。
于是由三角关系得:
00''''''e M
e
e e y
f Dy D y D f y f f δ
βΓ=
===Γ
其中,
00''y y f βδ==为物镜的线放大率,'e e D f Γ=为目镜的视放大率。
从上式可看出,显微镜的物镜、目镜焦距越短,光学间隔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
当显微镜成虚像于距目镜为l ’’的位置上,而人眼在目镜后焦点处观察时,显微镜的视放大率为:
()()0''''''''''''
''e e M e
e y l
f y l f y Dy y D y D y f y β++Γ=
===Γ
图 显微镜成像于有限远时的光路图
中间像并不在目镜的物方焦平面上,
00''y y f βδ=≠。
这时视放大率的测
量可通过一个与主光轴成45度的半透半反镜把标尺成虚像至显微镜的像平面,直接比较测量像长y ’’,即可得出视放大率:
''M y y Γ=
四、
实验步骤
(1)按照如下示意图组装显微镜,
图 测显微镜视放大率的仪器装配示意图
中目标物为分辨率板,Lo 物镜参数为Φ50 f75mm ,Le 目镜参数为Φ20 f30mm ,P 为半反半透镜、AB 为毫米尺,调整光学元件同轴等高,其中目标物和毫米尺均有LED 照明。
(2)比如参考固定物镜与目镜之间距离为324mm ,目标板与物镜之间距离为105mm ,均匀照亮物体分辨率板,在视场中寻找2号(黑条纹宽度为)或4号竖条纹(黑条纹宽度d 为 的清晰像。
(3)调节刻度尺与半反射镜的距离为明视距离250mm ,调节半反射45度反射即可在视场中看到清晰的刻度尺像,调整两个照明光源使毫米尺与像能同时看清楚。
(4)上下左右移动眼睛,寻找到清晰完整的条纹,通过刻度尺测定条纹像宽度d ,。
根据读出的宽度d ,与实际宽度d 即可算出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实验值Γe 。
(5)测量物体距离物镜之间的距离(即物距)距l 1,根据物像关系式计算一次像与物镜的q e 和物镜的线放大率,得出显微镜视放大率的理论值。
(6)数据处理
()()0''''''''''''
''e e M e
e y l
f y l f y Dy y D y D y f y β++Γ=
===Γ
1,l q y y e
=(根据物镜成像关系可以计算获得)
计算相对偏差。
%100E M
e ⨯ΓΓ-Γ=
M
五、实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1112.2l mm =
根据高斯公式'
1
1e f f
q l += 算得e q =-226mm
根据公式,1e
q y y l = 算得'y =
()()0''''''''''''
16.76''e e M e e y l f y l f y Dy mm y D y D y f y
β++Γ=
===Γ=
12314.814.214.8
14.633
e e e e Γ+Γ+Γ++Γ=== 16.5413.6100%100%10.9%16.76e M M E Γ-Γ-=
⨯=⨯=Γ
六、实验结论与感悟(或讨论)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显微镜是复杂化了的放大镜
一般的放大镜的玻璃镜是单片或两片的。
而显微镜是由多组镜片组成,每组由二片至多片玻璃组成;另外,一般的放大镜只有一次放大,而显微镜是先通过物镜进行实像放大,然后再通过目镜进行二次虚像放大,从而进行观察。
所以显微镜是复杂的放大镜。
2、若显微镜的出瞳位置与眼瞳不重合,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会产生渐晕现象,模糊失真。
通过自己动手搭建显微镜系统,对显微镜系统结构有了直观的了解,通过更换焦距较小的物镜和目镜,适当增大两透镜距离可以增大显微镜的视放大率。
成绩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操作性实验)
课程名称:应用光学
实验题目:星点法测量光学系统的单色像差及色差
指导教师:
班级:学号: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体,倍行间距
(1)了解平行光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掌握平行光管的使用方法
(3)了解色差的产生原理
(4)学会用平行光管测量透镜的色差
(5)掌握星点法测量成像系统单色像差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器件
平行光管、LED(红、蓝)、被测透镜、CMOS相机、电脑、环带光阑、机械调整件等。
三、实验内容及原理
1.平行光管结构介绍
根据几何光学原理,无限远处的物体经过透镜后将成像在焦平面上;反之,从透镜焦平面上发出的光线经透镜后将成为一束平行光。
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在透镜的焦平面上,那么它将成像在无限远处。
下图为平行光管的结构原理图。
它由物镜及置于物镜焦平面上的分划板,光源以
及为使分划板被均匀照亮而设置的毛玻璃组成。
由于分划板置于物镜的焦平面上,因此,当光源照亮分划板后,分划板上每一点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后,都成为一束平行光。
又由于分划板上有根据需要而刻成的分划线或图案,这些刻线或图案将成像在无限远处。
这样,对观察者来说,分划板又相当于一个无限远距离的目标。
图平行光管的结构原理图
根据平行光管要求的不同,分划板可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下图是几种常见的分划板图案形式。
图(a)是刻有十字线的分划板,常用于仪器光轴的校正;图(b) 是带角度分划的分划板,常用在角度测量上;图(c) 是中心有一个小孔的分划板,又被称为星点板;
图分划板的几种形式
2. 星点法介绍
根据几何光学的观点,光学系统的理想状况是点物成点像,即物空间一点发出的光能量在像空间也集中在一点上,但由于像差的存在,在实际中式不可能的。
评价一个光学系统像质优劣的根据是物空间一点发出的光能量在像空间的分布情况。
在传统的像质评价中,人们先后提出了许多像质评价的方法,其中用得最广泛的有分辨率法、星点法和阴影法(刀口法),此处利用星点法。
光学系统对相干照明物体或自发光物体成像时,可将物光强分布看成是无数个具有不同强度的独立发光点的集合。
每一发光点经过光学系统后,由于衍射和像差以及其他工艺疵病的影响,在像面处得到的星点像光强分布是一个弥散光斑,即点扩散函数。
在等晕区内,每个光斑都具有完全相似的分布规律,像面光强分布是所有星点像光强的叠加结果。
因此,星点像光强分布规律决定了光学系
统成像的清晰程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光学系统对任意物分布的成像质量。
上述的点基元观点是进行星点检验的基本依据。
星点检验法是通过考察一个点光源经光学系统后在像面及像面前后不同截面上所成衍射像通常称为星点像的形状及光强分布来定性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好坏的一种方法。
由光的衍射理论得知, 一个光学系统对一个无限远的点光源成像, 其实质就是光波在其光瞳面上的衍射结果, 焦面上的衍射像的振幅分布就是光瞳面上振幅分布函数亦称光瞳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光强分布则是振幅模的平方。
对于一个理想的光学系统, 光瞳函数是一个实函数, 而且是一个常数, 代表一个理想的平面波或球面波, 因此星点像的光强分布仅仅取决于光瞳的形状。
在圆形光瞳的情况下, 理想光学系统焦面内星点像的光强分布就是圆函数的傅里叶变换的平方即爱里斑光强分布,即
2
12()()o J I r I D kr r r f F ψψππψλλ⎧⎡⎤
=⎪⎢⎥⎪⎣⎦⎨
⋅⎪===⎪'⋅⋅⎩
式中,()o I r I 为相对强度(在星点衍射像的中间规定为),r 为在像平面上离开星点衍射像中心的径向距离,1()J ψ为一阶贝塞尔函数。
通常,光学系统也可能在有限共轭距内是无像差的,在此情况下
(2)sin k u πλ'=,其中u '为成像光束的像方半孔径角。
无像差星点衍射像如下图所示,在焦点上,中心圆斑最亮, 外面围绕着一系列亮度迅速减弱的同心圆环。
衍射光斑的中央亮斑集中了全部能量的80%以上, 其中第一亮环的最大强度不到中央亮斑最大强度2%的。
在焦点前后对称的截面上, 衍射图形完全相同。
光学系统的像差或缺陷会引起光瞳函数的变化, 从而使对应的星点像产生变形或改变其光能分布。
待检系统的缺陷不同, 星点像的变化情况也不同。
故通过将实际星点衍射像与理想星点衍射像进行比较, 可反映出待检系统的缺陷并由此评价像质。
图无像差星点衍射像
四、实验步骤
1、色差测量
(1)参考示意图,搭建观测透镜色差的实验装置。
图系统光路图
①调节LED、环带光阑(可任意选择,但测量色差时整个过程应使用同一环带光阑)、平行光管、被测透镜和CMOS相机,使它们在同一光轴上。
具体操作步骤:先取下星点板,使人眼可以直接看到通过平行光管和被测透镜后的会聚光斑。
调节LED、被测透镜和CMOS相机的高度及位置,使平行光管、被测透镜和CMOS相机靶面共轴,且会聚光斑打在CMOS相机靶面上。
的星点板,微调CMOS相机位置,使得CMOS相机上光斑亮度最强,②装上100m
如图a所示。
此时选用蓝色LED(451nm)光源,调节CMOS相机下方的平移台,使CMOS相机向被测透镜方向移动,直到观测到一个会聚的亮点,如图b所示,记下此时平移台上螺旋丝杆的读数1X。
此时将光源换为红色(690nm)LED,可看见视场图案如图c所示,相机靶面上呈现一个弥散斑,弥散斑与汇聚点的半径差即是透镜的倍率色差。
③调节平移台,使CMOS相机向远离被测镜头方向移动,又可观测到一个会聚的
亮点,如图1-6d 所示,记下此时平移台上螺旋丝杆的读数2X 。
(1) (2) (3) (4)
图 色差 ④位置色差 FC F C L L L '''∆=-
⑤倍率色差 使用红光LED ,调整CMOS 的位置使其聚焦,如图1-6d ,在不改变其他器件的基础上更换蓝光LED ,此时在CMOS 上可以看到一光环,说明蓝光的聚焦位置不在此处,通过相机测量倍率色差。
点击“停止”使CMOS 停止采集,用鼠标分别点击光环直径的左右位置可以获得像素坐标()和(),直径占据的像素值是c-b ,那么,倍率色差=*(c-b )微米,注:CMOS 单个像素大小为微米。
2、单色像差测量
2-1 球差测量
①参考色差测量示意图,搭建观测轴上光线球差的实验装置,光源任选,此处用红色LED 。
②调节各个光学元件与CMOS 相机靶面同轴,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CMOS 相机,找到通过被测透镜后,星点像中心光最强的位置。
前后轻微移动CMOS 相机,观测星点像的变化,可看到球差的现象。
效果图可参考下图。
图球差效果图
③选用最小环带光阑,移动相机找到汇聚点,读取平移台丝杆读数X1;换为最大环带光阑,相机靶面上呈现弥散斑,弥散斑与汇聚点的半径差即是透镜垂轴球差。
移动相机寻找汇聚点,读取平移台读数X2。
④数据处理:
计算透镜对红色光源的轴向球差:X2-X1
2-2 慧差的观察与像散测量
①参考以下示意图,搭建观测轴外光线慧差和像散的实验装置。
图轴外光线像差星点法观测示意图
②先按照图调节各个光学元件与CMOS相机靶面同轴,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CMOS相机,找到通过透镜后,星点像中心光最强的位置。
③轻微调节使透镜与光轴成一定夹角,转动透镜,观测CMOS相机中星点像的变化即慧差。
效果图可参考下图(i)。
④将透镜微转一个角度固定,调节相机下面的平移台,分别找到子午焦线与弧矢焦线的位置,计算两个位置的距离,即透镜的像散。
效果参考图(ii)。
⑤在轴向改变平移台可以调整COMS相机的前后位置,可以在CMOS上观察到子午聚焦面和弧失聚焦面,分别读取平移台的示数X1和X2,那么,透镜像散=X2-X1.
(1)慧差效果示意图
(2)像散效果示意图
图轴外像差效果图
五、实验测试数据表格记录
(1)绿光小光阑(2)绿光中光阑
(3)绿光大光阑(4)红光大光阑
(5)红光小光阑(6)红光中光阑
图光束通过光阑成像
六、实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绿光小光阑:红光小光阑:
中光阑:中光阑:
大光阑:大光阑:
七、实验结论与感悟(或讨论)
摆放仪器位置很重要,要把所有元件的中心对准在一条线上,否则图像就不会显示出来,其次微调让图像清晰的出现。
星点检验法是通过考察一个点光源经光学系统后在像面及像面前后不同截面上所成衍射像(通常称为星点像)的形状及光强分布来定性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好坏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