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现状及新进展03年-吴敏媛

合集下载

11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分析

11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分析

11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分析
董中明
【期刊名称】《医学食疗与健康》
【年(卷),期】2018(000)007
【摘要】目的:对118例儿童急性白血的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疗效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全部采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患儿治疗1个月的完全缓解率为96.6%,随访5年显示患儿总体生存率约为85.6%、无事件生存率为80.5%,复发率为11.0%,死亡率为14.4%,且患儿病症危险程度与治疗后无事件生存率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性,P<0.05.结论:CCLG-ALL-2008方案进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董中明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云南楚雄 6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11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分析 [J], 董中明
2.非血缘关系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疗效的Meta分析 [J], 陈松建;
王书伟;李振江
3.亲缘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疗效分析 [J], 朱光华;秦茂权;王彬;周翾;杨骏;吴润晖;郑胡镛;吴敏媛
4.11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分析 [J], 董中明;
5.儿童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分析 [J], 杨晓阳;蔡耘;林丽敏;王鸿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白血病误诊原因分析

急性白血病误诊原因分析

急性白血病误诊原因分析
周路;吴敏媛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0(015)002
【摘要】@@我院1998年1月~12月住院急性白血病(AL)164例,院外误诊
22例,占13%。

其中男15例,女7例。

年龄2a4个月~10a。

平均年龄5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淋巴肉瘤白血病各1例。

选择96例未误诊者为未误诊组,其中男57例,女39例。

年龄1a~12a。

平均
年龄7a。

rn临床资料rn一、诊断标准 1.AL根据1993年《中华儿科杂志》第4
期诊断治疗草案。

2.类风湿关节炎(RA)根据《实用儿科学》第6版RA诊断标准。

3.血常规正常值采用《实用儿科学》第6版血常规正常值标准。

【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周路;吴敏媛
【作者单位】100045 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中心;100045 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小儿急性白血病28例误诊原因分析 [J], 吴娜;薛玉萍;李虹
2.急性白血病误诊原因分析 [J], 黄全忠;胡先敏
3.基层急性白血病误诊原因分析 [J], 康明;曹阳
4.急性白血病误诊原因分析 [J], 王素芬
5.以腮腺肿大为首发表现儿童急性白血病三例误诊原因分析 [J], 李培敬;傅玲玲;佟建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血病治疗新进展与疗效评估

白血病治疗新进展与疗效评估

白血病治疗新进展与疗效评估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成人。

长期以来,白血病的治疗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我们目睹了白血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和疗效评估方法的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这些新进展,并探讨如何评估白血病治疗的疗效。

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放化疗一直是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并不够有效,同时也存在很高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1. 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通过作用于特定分子标靶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引导免搭桥系统消灭肿瘤细胞。

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多肽类化合物是比较常见的靶向药物。

例如,伊马替尼、希达利和诺雷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此外,具有免疫活性的靶向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也被证明在治疗白血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自身免搭桥系统来抵抗白血病细胞。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CAR-T细胞治疗技术。

CAR-T细胞治疗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实现对白血病细胞的识别和攻击。

这种新型免疫治疗方式在顽固性白血糊调滴遣幕分放火回旋目蒲音文别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二、疗效评估方法的发展对于白血病治疗的成功与否,准确评估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传统的临床观察和检查手段来评估治疗效果。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强、不准确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一系列新的疗效评估方法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1. 微环境评估白血病细胞存在于骨髓微环境中,并且与其相互作用。

因此,了解和评估微环境对白血病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骨髓或淋巴结活检标本中相关指标(如淋巴细胞浸润和坏死等),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

2. 分子遗传学分析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白血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白血病干细胞的研究及治疗的新进展

白血病干细胞的研究及治疗的新进展

白血病干细胞的研究及治疗的新进展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一直是医
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白血病的治疗主要靠化疗和放射治疗,然而这些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白血病的发展,但是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伤害也非常大。

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一种非常热门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白血病这种疾病来说,干细胞疗法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方案。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干细胞治疗已经成为白血病治疗领域的重头戏。

然而,在干细胞治疗中,白血病干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干细
胞治疗的主要难点之一。

白血病干细胞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这些特性是化疗和放射治疗难以克服的。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白血病干细胞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技术成功地使白血病干细胞分化为正常的血细胞。

此外,许多研究人员正在围绕白血病干细胞进行药物筛选,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结果。

此外,干细胞移植也是治疗白血病的一个有效方法。

干细胞移植是指将捐献者
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癌细胞。

在这种治疗方案中,白血病干细胞是被彻底清除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白血病干细胞的研究和治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目前尚存在许
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治疗白血病这种疾病做出重要的贡献。

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单渊东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1998(011)002
【摘要】1 急性白血病化疗的现状急性白血病(AL)的化学治疗近二十年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国际标准诱导缓解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VDLP方案(长春新硷、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28天为一疗程),国内部分医院选用VDCP方案(即将环磷酰胺取代左旋门冬酰胺酶,同时增加柔红霉素应用的天数)。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选DA方案(柔红霉索、阿糖胞苷,7天为一疗程)。

完全缓解(CR)率在儿童ALL高达95%以上,成人ALL为70—80%,AML则为60%左右。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单渊东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10.5
【相关文献】
1.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研究现状与进展 [J], 李冬云;陈信义;许亚梅
2.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现状与进展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价、治疗终点与疗程 [J], 池肇春
3.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现状与进展: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价、治疗终点与疗程 [J], 池肇春
4.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化疗现状与进展 [J], 潘祥林
5.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J], 吴海欧; 于常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血病干细胞发生及治疗的新进展

白血病干细胞发生及治疗的新进展

白血病干细胞发生及治疗的新进展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或变异导致的血液恶性肿瘤。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5万人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而仅有白血病干细胞治愈率仅20%左右。

白血病干细胞的发生机制一直是癌症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不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逐渐揭示出白血病干细胞发生及治疗的新进展。

白血病干细胞的发生机制白血病干细胞是一组具有无限分裂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其异常增殖和分化导致白血病的发生和进展。

过去的研究表明,白血病干细胞发生的原因有基因异常、基因突变、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紊乱等多种因素。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白血病干细胞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lncRNA是指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

过去的研究表明,lncRNA在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最新的研究发现,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lncRNA HOTTIP过度表达,会促进白血病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加速白血病的发展。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lncRNA HULC在某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这些研究不仅增加了白血病干细胞研究的深度,也为未来的白血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新进展:免疫细胞治疗白血病近年来,白血病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是免疫细胞治疗。

免疫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免疫治疗具有更为精准、更少的副作用等优点。

在免疫细胞治疗中,研究人员通常采用调节肿瘤免疫应答的CAR-T和T细胞受体(TCR)的方法。

其中CAR-T是一种改造后的T细胞,其表面具有能与癌细胞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受体,当CAR-T细胞与目标癌细胞相遇时,其会释放出细胞毒素杀死癌细胞。

近年来,CAR-T治疗已经被证明是可以有效治疗某些白血病患者的方法。

2017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款CAR-T治疗药物Kymriah,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吴敏媛
【期刊名称】《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年(卷),期】2005(012)001
【摘要】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是预后较差的一类白血病,发病早期高白细胞往往危
及生命,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同时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大于50×109/L以上是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以往临床治疗中缓解率低,存活时间短,预后差。

近20年通过早期监测.积极处理高白细胞所致的并发症,使患者度过危险期,加上强化疗方案的使用,提高了此类白血病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吴敏媛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北京,10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5;R730.5
【相关文献】
1.儿童高白细胞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继发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告 [J], 孟予城;张广舫;刘雅宁;雷蕊;杨淑莲
2.治疗性白细胞去除术在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J], 孙辙;田仁红;王芳艳;
王艳兰
3.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在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J], 周文玲;郝一文;何虎;
徐立山;王佩侠
4.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用于高白细胞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J], 葛优;王小超;陈诗强;刘云;李天资
5.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出现的特殊征象——高白细胞性白血病 [J], 王学文;应江山;杨志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携带变异型融合转录本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携带变异型融合转录本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携带变异型融合转录本作者:李志刚,赵玮,吴敏媛,胡亚美【摘要】为了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E2A-PBX1融合基因的表达,采用位于E2A基因不同位置的上游引物与下游PBX1引物,检测了410例儿童ALL,包括362例B细胞ALL和48例T细胞ALL。

结果发现: 17例患儿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检出率4.1%,且全部为B细胞ALL,而且所有阳性病例均表达一种变异型融合转录本,后者是由E2A基因的第13外显子(159 bp)被差异剪切形成的。

经BLASTn比对分析,这种转录本保持了原来的开放阅读框,但导致53个氨基酸残基的丢失。

这53个氨基酸残基位于活化区2,会导致融合蛋白中部分环-螺旋结构以及全部七聚体亮氨酸重复序列的丢失。

结论: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的儿童ALL表达典型和变异型2种融合转录本,后者是由E2A基因第13外显子被差异剪切而形成的,它将导致融合蛋白中53个氨基酸残基及其所构成的部分环-螺旋结构以及全部七聚体亮氨酸重复序列的丢失。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ariant Fusion Transcript in ALL Children with E2A-PBX1 Fusion Gene PositiveAbstract The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E2A-PBX1 fusion gene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The primers located at differentsites of E2A and PBX1 gene were used to screen for the fusion gene in 410 children with ALL,including 362 cases of B cell ALL and 48 cases of T cell 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7 children carried the fusion gene. The positive rate was 4.1%. Furthermore,all the positive cases expressed a variant type of fusion transcript. It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splicing of the 13th exon (159 bp) of E2A gene. Analyses with BLASTn indicated that the variant type of transcript retained the open reading frame. However,the loss of 53 amino acid residues which were located at the 2nd activation domain resulted in the partial deletion of the putative loop-helix (LH)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complete deletion of the heptad leucine repeat. It is concluded that all the children with ALL positive for the E2A-PBX1 fusion gene express typical and variant fusion transcripts. The latter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splicing of the 13th exon (159 bp) of E2A gene. The loss of 53aa would lead to the partial deletion of the putative loop-helix (LH)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complete deletion of the heptad leucine repeat.Key words ALL; E2A-PBX1 fusion gene; variant type of fusion transcript; 2nd activation domaint(1;19)(q23;p13.3) 易位及其形成的E2A-PBX1融合基因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及基因异常,大约5%的儿童[1-3]和 3.3%的成人[4]ALL携带这种异常染色体。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新进展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阻滞,患者往往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分子靶向治疗的突破传统的急性白血病治疗主要采用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与个体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因此,分子靶向治疗成为了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进展。

FLT3是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与AML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FLT3抑制剂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尤其对于FLT3-ITD阳性的患者效果更佳。

目前已经有多种FLT3抑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另外,IDH1和IDH2基因突变也是AML患者中常见的突变,这导致了代谢异常和转录因子异常表达。

针对这一突变,研究人员开发了IDH抑制剂。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IDH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且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传统化疗的患者也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二、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针对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也在取得新的突破。

CAR-T细胞疗法是免疫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研究人员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白血病细胞。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AML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那些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另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在治疗AML中显示出了潜在的价值。

PD-1和PD-L1是免疫检查点中的两个重要分子,可以抑制T细胞的免疫活性。

通过使用PD-1抑制剂或PD-L1抑制剂,可以恢复T细胞的免疫活性,增强对白血病细胞的攻击能力。

虽然目前该类药物在治疗AML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初步的结果显示了其潜在的治疗效果。

白血病的分类和治疗新进展

白血病的分类和治疗新进展

白血病的分类和治疗新进展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异常增殖和发育阻滞的白细胞在骨髓中不断积累而引起。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对白血病的分类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对白血病进行准确分类和新兴治疗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

一、白血病的分类1. 根据发生部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AML/ALL)是指幼稚细胞克隆增殖,导致正常造血功能明显受损。

慢性白血病(CML/CLL)则是指成熟细胞的克隆增殖,同时会影响造血过程。

2. 根据细胞类型可以分为淋巴系和髓系淋巴系白血病主要包括B细胞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B-ALL),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T-AL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髓系白血病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3. 分子遗传学分类分子遗传学分类基于细胞内特定基因的突变情况。

例如APML是一种与t(15;17)染色体易位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这一染色体易位导致PML-RARA融合基因形成,从而干扰正常造血过程。

二、治疗新进展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进行干预的方法。

近年来,靶向治疗在白血病治疗中取得了突破。

例如,在治疗APML方面,由于其发生机制已被明确,可以利用诸如非洲蛇毒素类似物(ATO)等药物直接干预PML-RARA融合蛋白,从而帮助患者达到缓解甚至完全康复。

2. 免疫疗法白血病是免疫细胞恶性克隆增殖引起的疾病,因此免疫疗法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除异常细胞。

例如,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被证实在淋巴系白血病患者中取得显著功效。

该方法利用经改造的T细胞与恶性肿瘤相关抗原相互作用,诱导T细胞杀伤癌细胞。

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备受关注的新兴治疗手段。

CRISPR-Cas9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而精确的基因编辑工具,在白血病治疗中也显示出巨大潜力。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方案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方案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方案摘要:近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无瘤生存率(DFS)已达80%以上,白血病的研究,对患者的预后因素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可较准确评估患者复发的几率,从而对预后较佳患者减低化疗的强度。

但复发几率较高者,仍采用强烈化疗。

在世界各地不断有新方案进行临床研究,以下将几个较大型或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案作比较,希望可为我国ALL的治疗方案作参考。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期最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5倍以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ALL生存率已有显著提高和改善,目前欧美发达国家ALL5年总生存率已达78% ~85%[1],ALL治愈率(至少10年无病生存率)达80%,资料还显示不久的将来ALL治愈率将接近90%[2]。

国内医疗条件较好的单位持续完全缓解(CR)率也达80%,表明儿童ALL是完全可治愈的疾病。

近20年来,以危险因素分型的规范化治疗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血病预防是ALL治疗成功关键。

1、诱导治疗无论何种型别的ALL,90%以上在诱导结束时可达到CR,约<5%的ALL诱导治疗失败。

Silverman等[3]对774例儿童ALL研究发现,23例诱导治疗后未缓解,再次诱导后21例CR,但5年无病生存率仅为16%,而1个月内达CR者,其5年无病生存率达82%。

目前诱导治疗通常包括每周1次长春新碱,3、4次;每日口服泼尼松或地塞米松;门冬酰胺酶6~12次;柔红霉素或多柔比星3次左右。

高危ALL或年龄接近成年人者至少需要4种以上化疗药物联合强方案治疗,在尽短时间内减少肿瘤负荷才有可能防止耐药性和提高生存率;而对标危患儿,过度治疗可能增加化疗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

由于地塞米松半寿期长,血-脑脊液屏障透过率高,在诱导治疗和缓解后使用有助于防治CNS白血病,但应注意肿瘤细胞裂解。

无论采用哪种缓解方法,大多方案的完全缓解(CR)率均在95%以上。

儿童白血病治疗的新进展研究报告

儿童白血病治疗的新进展研究报告

儿童白血病治疗的新进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儿童白血病治疗的新进展摘要:儿童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已经显著提高了患儿的生存率。

本报告旨在介绍儿童白血病治疗的新进展,包括药物疗法、免疫疗法、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一、引言儿童白血病是一种由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殖而引起的疾病。

过去几十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儿童白血病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治疗挑战。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二、药物疗法的新进展1. 靶向药物疗法:近年来,靶向药物疗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靶向BCR-ABL融合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例,该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提高治疗效果。

2. 新型化疗药物:新型化疗药物的研发也为儿童白血病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例如,新一代抗代谢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毒性,可以减少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三、免疫疗法的新进展1. 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改造的T细胞来攻击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疗法。

该疗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并被批准用于治疗一些特定类型的儿童白血病。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增强免疫系统攻击白血病细胞的能力。

该类药物在治疗儿童白血病中显示出潜在的疗效。

四、基因治疗的新进展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或改变患者体内基因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基因治疗在儿童白血病治疗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采用CRISPR-Cas9技术来修复白血病相关基因的突变,从而恢复正常细胞功能。

五、未来展望尽管儿童白血病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进一步深入了解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2. 提高治疗的个体化水平,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进行精准治疗;3. 加强多学科合作,推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

急性白血病治疗新进展

急性白血病治疗新进展

急性白血病治疗新进展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由白血病干细胞克隆增殖导致的恶性肿瘤,属于血液系统肿瘤。

近年来,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出现了新的进展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靶向治疗:近年来,一些针对特定靶点的药物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针对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免疫治疗:通过免疫治疗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白血病干细胞进行攻击,例如使用T细胞免疫治疗和CAR-T细胞治疗等方法。

这些方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了一定的疗效,并且有望成为未来急性白血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基因编辑治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变白血病干细胞或白血病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CRISPR-Cas9技术已经被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系统肿瘤。

合理用药:对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早期使用有效的化疗药物是必要的,但需要避免因过度化疗而导致的副作用。

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合理用药的策略,例如逐步加量、个体化治疗等。

总之,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新进展和方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全面的治疗方案,
包括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基因编辑治疗等。

白血病的病因及治疗新进展

白血病的病因及治疗新进展

白血病的病因及治疗新进展一、白血病的病因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骨髓干细胞,主要影响造血系统。

其发生与多个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1. 遗传因素:遗传突变是白血病发生的首要原因之一。

染色体畸变如染色体重排、异常结构等改变了基因序列,导致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例如,Ph染色体(t(9;22))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很常见;其他染色体异常如t(8;21),inv(16)等也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

2.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化学物质,如苯,对于诱发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具有风险作用。

化学物质可以导致DNA损伤、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3.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障碍可增加患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风险,尤其是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二、白血病的治疗新进展白血病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等手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一些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正在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1. 靶向治疗:靶向药物是近年来白血病治疗中的重要突破之一。

通过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来阻断肿瘤生长和扩散。

例如,伊马替尼(Imatinib)可以有效地针对Ph染色体引起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免疫系统来识别并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获得性T淋巴细胞免负荷(CAR-T)细胞 immunotherapy)是一种免疫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自己的T细胞,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攻击白血病细胞。

CAR-T细胞治疗在某些类型的白血病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3.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出现,为白血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利用这一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癌细胞中的致病基因或恢复正常基因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虽然该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4. 肿瘤免受药物耐药性:近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战胜耐药性的方法。

例如,联合使用多种化学药物或结合定向逆转剂(RTK)等有前景的策略可以提高化学治疗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果,并减少耐药性发展。

白血病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白血病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白血病治疗的现状与前景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以骨髓、淋巴组织或细胞为主要来源的恶性肿瘤。

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在不断地产生异常的白细胞,导致正常白细胞和其他血细胞的数量减少。

据统计,白血病是目前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之一。

目前,治疗白血病主要采用化疗和放疗(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therapy)。

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化疗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化疗通过使用具有副作用的药物,来破坏异常白细胞、在体内细胞、骨髓的增殖以及防止癌细胞进一步扩散。

放疗可以直接破坏可以引发白血病的细胞,同时调节体内免疫系统以及加强自身免疫功能。

但是,目前的化疗和放疗并不完美。

尽管这些治疗方法能够成功消灭恶性癌细胞,但它们的副作用也很严重。

患者在进行白血病治疗时,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

化疗可能导致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对细菌和病毒的威胁加剧。

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本来就弱,加上化疗的副作用,患者很容易染上各种疾病。

而放疗则可能导致患者的毛发、皮肤和粘膜等受损、无法修复。

因此,白血病治疗需要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同时,也需要减少副作用的带来。

近几年来,基因治疗成为了新的选择。

基因治疗是在体内植入特定基因以及调节机制,来让免疫系统自行杀戮癌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的鲜明特点是减少了对癌症细胞周围正常细胞的伤害,同时能够带来更多的疗效。

同时,人工智能也成为了治疗白血病的新选择之一。

目前,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依赖于个体的基因信息,而人工智能可以对白血病患者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提高放疗和化疗的精确程度,减少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总之,目前白血病治疗的现状虽然已经越来越成熟,但在副作用的问题上仍然存在挑战。

而使用基因治疗或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治疗白血病,除了能够大大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同时也能够比现有的治疗方案更好的保护患者的身体。

白血病现状及新进展03年-吴敏媛

白血病现状及新进展03年-吴敏媛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现状及新进展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

白血病在人群中年发病率为3/10万左右。

目前恶性肿瘤性疾病是我国儿童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急性白血病又占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

儿童急性白细胞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约占70%左右。

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占30%左右。

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目前AL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ALL的5年无病生存率(EFS)达70—80%,也是当今疗效最好、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治疗效果的提高,基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更准确地判断预后,根据预后分型用药。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判断认识提高危险因素正确的判断从而使ALL根据不同分型更合理用药。

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进展,危险因素的判断更能体现白血病细胞本质的因素。

(一)细胞遗传学进展目前,在诊断ALL时普遍采用MIC分型(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由于细胞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分带技术以及分子探针的应用,使白血病的分型又向前推进一步。

目前发现90%以上的ALL具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包括数量异常和结构异常。

ALL多数表现为46条染色体,其中以假二倍体为主,其次为超二倍体。

1.数量异常①超二倍体,约占ALL的1/4,以前B-ALL多见。

虽然二倍体可累及任何一条染色体,但以4、6、10、14、17、18、20、21及X染色体最常见。

②假二倍体,即伴有结构异常的46条染色体,常表现为染色体易位。

以L2型多见。

③亚二倍体,较少见,约占3%~8%,以45条者居多,一般为20号染色体缺失。

DNA非整倍体是肿瘤的特异性标志。

DI指数是用流式细胞术DNA图形探讨白血病倍体水平及增殖活力。

许多研究表明超二倍体(染色体>50条或DI>1.16)的急淋白血病预后好。

德国BFM协作组对90年4月—95年3月1154例ALL进行研究表明DI>1.16 的297例6年EFS达84%,DI<1.16的857例6年的EFS为7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第二肿瘤5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第二肿瘤5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第二肿瘤5例
姜锦;吴敏媛;张瑞东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08(43)1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长期化疗后的远期合并症-第二肿瘤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第二肿瘤的发病率以及发生第二肿瘤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病时间为患初次肿瘤后30~89个月,平均为53.4个月,在5例第二肿瘤患儿中,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4例),粒细胞肉瘤1例.结论第二肿瘤的发生考虑除与应用化疗药物烷化剂、拓扑抑制酶Ⅱ抑制剂以及放射治疗有关外,还考虑患儿可能存在患多种肿瘤的体质因素以及是否存在DNA 修复功能的异常.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姜锦;吴敏媛;张瑞东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多发性骨髓瘤继发第二肿瘤四例并文献复习 [J], 孟翠玉;傅晋翔;陈萍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第二肿瘤3例 [J], 蔡晶娟;董增义;孙立荣
3.恶性血液病继发第二肿瘤研究进展 [J], 把环环;刘心
4.惰性B细胞淋巴瘤继发第二肿瘤研究进展 [J], 周书霞
5.多发性骨髓瘤继发第二肿瘤临床研究 [J], 付丽娜;陆敏秋;褚彬;石磊;邱爽;吴俊;鲍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起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附1例报告)

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起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附1例报告)

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起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附1
例报告)
吴敏媛;刘继华
【期刊名称】《白血病》
【年(卷),期】2000(009)005
【总页数】2页(P302-303)
【作者】吴敏媛;刘继华
【作者单位】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起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二例 [J], 张福明;袁长吉;王冠军;李红兵;刘晓玲;张淑芹;赖增新
2.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在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附妊娠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J], 韩爱兰;袁美莲;陈英;王燕;唐玉蓉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变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附1例临床及尸检报告) [J], 汪坤镕;武大林;王庆余;滕本秀
4.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起始的Ph^+/bcr^+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脑膜白血病1例 [J], 郑玉芬;郑天林;秦红;李贞祥;魏风婷;徐秀琴;孙金改
5.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起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J], 丁飞;陈万新;胡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免疫系统重建的研究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免疫系统重建的研究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免疫系统重建的研究张瑞东;刘怡;张永红;石慧文;谢静;胡亚美;吴敏媛【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08(26)8【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在化疗结束后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了解化疗后免疫系统的恢复过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76例ALL治疗后停药患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应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其中64例患儿血清IgA、IgG、IgM的浓度.结果 CD3+HLA-DR+细胞、CD4+CD45RO-CD45RA-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个月组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CD8+CD28-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个月、12~24个月、24~48个月组均高于对照组,CD3+CD8-CD4+、CD4+CD29-、CD4+D45RO-CD45RA+细胞的百分率、CD4/CD8比值、CD45RA/CD45RO比值在停药各个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CD19+CD5+细胞的百分率在停药后0~12个月、12~24个月组高于对照组,IgG浓度停药0~12个月低于参考值(P<0.05).结论化疗结束后,患儿的免疫系统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NK细胞在停药时即正常.B 细胞在停药2年后已经基本恢复,T淋巴细胞的恢复最慢.【总页数】5页(P669-673)【作者】张瑞东;刘怡;张永红;石慧文;谢静;胡亚美;吴敏媛【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相关文献】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T淋巴细胞重建的研究 [J], 张瑞东;吴敏媛;张永红;石慧文;谢静;胡亚美2.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疫苗抗体水平变化及疫苗接种研究进展 [J], 王小玲;席亚明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林春燕;陈琼;吴挺柏;李丽羽;黄春辉4.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J], 黎巧茹;李丽羽;赖文英;林春燕;朱蔼欣;陈琼;黄春辉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 [J], 王雅琴;王稳;张艾;卢慧玲;刘爱国;胡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许晓军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24)12
【摘要】@@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又以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所占比例最高.随着支持治疗条件的改善、并发症治愈的提高、新
药不断的研发、治疗方案和策略的优化,AML治疗的效果获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就近年来在该领域的主要进展作如下介绍.
【总页数】2页(P2019-2020)
【作者】许晓军
【作者单位】528403,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9例 [J], 金正明;吴德沛;孙爱宁;仇惠英;唐晓文
2.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J], 李欣;宋善俊
3.羟基脲预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致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J], 许晓强;邢志华
4.急性白血病治疗进展──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J], 陈学良
5.慢性髓细胞样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药——达沙替尼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现状及新进展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

白血病在人群中年发病率为3/10万左右。

目前恶性肿瘤性疾病是我国儿童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急性白血病又占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

儿童急性白细胞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约占70%左右。

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占30%左右。

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目前AL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ALL的5年无病生存率(EFS)达70—80%,也是当今疗效最好、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治疗效果的提高,基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更准确地判断预后,根据预后分型用药。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判断认识提高危险因素正确的判断从而使ALL根据不同分型更合理用药。

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进展,危险因素的判断更能体现白血病细胞本质的因素。

(一)细胞遗传学进展目前,在诊断ALL时普遍采用MIC分型(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由于细胞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分带技术以及分子探针的应用,使白血病的分型又向前推进一步。

目前发现90%以上的ALL具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包括数量异常和结构异常。

ALL多数表现为46条染色体,其中以假二倍体为主,其次为超二倍体。

1.数量异常①超二倍体,约占ALL的1/4,以前B-ALL多见。

虽然二倍体可累及任何一条染色体,但以4、6、10、14、17、18、20、21及X染色体最常见。

②假二倍体,即伴有结构异常的46条染色体,常表现为染色体易位。

以L2型多见。

③亚二倍体,较少见,约占3%~8%,以45条者居多,一般为20号染色体缺失。

DNA非整倍体是肿瘤的特异性标志。

DI指数是用流式细胞术DNA图形探讨白血病倍体水平及增殖活力。

许多研究表明超二倍体(染色体>50条或DI>1.16)的急淋白血病预后好。

德国BFM协作组对90年4月—95年3月1154例ALL进行研究表明DI>1.16 的297例6年EFS达84%,DI<1.16的857例6年的EFS为73%。

2.结构异常儿童ALL中,已发现近40种非随机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其中约50%为染色体易位,多数已明确其基因定位。

对于儿童白血病而言,比较重要和常见的有:①t(1;19)(q23;p13):多见于儿童pre-B ALL。

位于19p13的E2A基因是一种看家基因,属于HOX基因家族。

A/PBX1融合基因的pre-B ALL预后和治疗效果较差。

②t(12;21)(p13;q22):这是近些年才被发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染色体易位。

位于12p13的TEL基因具有螺旋-回转-螺旋结构,同样编码一种转录因子。

具有这种易位的ALL预后较好,原因不清。

③t(8;21)(q22;q22)易位:主要见于AML-M2。

位于8q22的ETO基因含有2个锌指结构,可能编码一种转录因子。

但目前认为AML1/ETO融合基因的形成并非白血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必须有其它遗传学改变才能造成发病。

④t(9;22)(q34;q11):见于95%的CML和3%~5%的儿童ALL。

这是最为经典的白血病染色体易位,其结果是产生了BCR/ABL(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gene, Abelson oncogene)融合基因。

这被认为是细胞恶变的根本原因。

另外,BCR/ABL融合基因还被认为是检测MRD的重要标志。

⑤t(15;17)(q24;q21):见于AML-M3。

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具有这种易位的AML-M3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较敏感,同时,PML/RARα也被认为是检测MRD的重要标志。

⑥inv(16)(p13;q22):见于AML-M4Eo。

染色体倒位的结果产生了CBFβ/MYH11(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融合基因。

⑦涉及MLL基因的染色体畸变:MLL基因位于11q23,又称为ALL1、HRX、Hrtx1基因,具有转录因子和DNA甲基转移酶的许多特性。

涉及它的染色体畸变包括t(1;11)、t(4;11)、t(6;11)、t(9;11)、t(10;11)、t(11;17)、t(x;11)等,多见于婴儿白血病,包括ALL、AML和MDS等,因此被称为Mixed Lineage Leukemia gene,患儿预后多较差。

由于白血病涉及的染色体易位如此众多,如何快速简便地检出这些畸变便成为临床急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儿童医院目前已建立并开始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新诊断白血病患儿的染色体易位情况,这种方法采用8个平行PCR 反应,同时检测29种白血病相关的染色体结构畸变/易位(包括87种mRNA剪接变异株)。

目前已检出的畸变有t(1;19)、t(7;10)、t(8;21)、t(9;22)、t(12;21) 、t(15;17)、T AL1D、dup(11q23)等8种染色体畸变(13种剪接变异株)。

2.危险因素分析影响预后因素很多,除了与诊断时MIC分型有关,国内外许多治疗组认识到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泼尼松诱导实验反应及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是否达CR与预后长期无病生存率(EFS)相关。

[单因素分析](以下各项均为危险因素):(1)白细胞计数≥50×109/L。

(2)DNA指数≤1.16(3)t(9;22)或bcr/abl(4)t(4;11)或MLL-AF4(5)年龄<1岁(6)在诊断时合并CNSL。

(7)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差(8)缓解治疗第33天未达CR。

[多因素分析] 美国POG治疗组采用多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如高危因素为:年龄10-21或/和白细胞计数≥50×109/L加上:DNA指数≤1.16或无4三体和10三体。

过去普遍认为:(1)Ph1+ALL预后不好但研究表明Ph1+ALL 当白细胞<25×109/L 5年EFS可为76±17%,而伴白细胞≥25×109/L则5年EFS为10±6%;(2)关于T-ALL预后,目前认为T-ALL当伴白细胞≥50×109/L预后差;(3)年龄与基因型关系密切:<12月伴MLL 4年EFS仅3%,>10岁伴MLL-AF4及>10岁伴Ph1+预后差。

[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 (1)德国BFM组研究泼尼松7天治疗及MTX鞘注后末梢血幼稚细胞数<1000为主要预后判断因素,甚至可取代t(4;11)和t(9;22)。

(2)BFM研究组将高危ALL第7天骨髓标本幼稚细胞>25%随机分两组继续按一般治疗5年EFS为42%;加强治疗5年EFS为68%。

(3)流式细胞仪和PCR检测MRD比传统观察第7天或14天骨髓中幼稚细胞数更敏感。

因PCR能测定残留白血病细胞达10-2。

3.目前临床分型:过去国内由于细胞遗传学检测工作未跟上去,而主要靠形态、年龄、白细胞计数按25×109/L 判断,未真正预测出危险因素。

98年山东荣城会议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已作相应修改。

根据危险因素分型如下:⑴与小儿ALL预后确切相关的危险因素① <12个月的婴儿白血病②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或睾丸白血病者③染色体核型为t(4;11)或t(9;22)异常④小于45条染色体的低二倍体⑤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⑥泼尼松诱导试验60mg/m2/d×7天,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1000/μL),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⑦标危ALL诱导化疗6周不能获完全缓解(CR)者⑵根据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分为二型:①高危ALL(HR-ALL):具备上述任何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

②标危ALL(SR-ALL):不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危险因素者,伴有或不伴有t(12;21)染色体核型和≥50条染色体的高二倍体B系ALL。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均将ALL分为标危、中危、高危组。

如美国St.Jude 儿童研究医院及德国BFM95方案,虽然标准不尽相同,但均考虑了相关因素: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强地松实验治疗反应;染色体t(9;22)t(4;11)诱导治疗未达缓解等。

德国ALL-BFM95方案标危组:(1)强地松治疗试验反应好,治疗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2)初诊时WBC<20×109/L,年龄≥1岁和<6岁;(3)治疗第33天取得完全缓解;(4)无染色体t(9;22)易位或者 BCR/ABL 重组;(5)无染色体t(4;11)易位或 MLL/AF4重组;(6)非T-ALL。

6条标准必须都符合方可列入标危组。

德国ALL-BFM95方案中危组标准:(1)强地松治疗试验反应好;(2)治疗第33天取得完全缓解;(3)无染色体t(9;22)易位或 BCR/ABL重组;(4)无染色体t(4;11)易位或 MLL/AF4重组;(5)初诊时WBC≥20×109/L;(6)年龄<1岁;(7)年龄≥6岁。

中危组不但必须具备(1)~(4)项,而且具有(5)~(7)中至少一项才可成立。

德国ALL-BFM95方案高危组标准:(1)强地松治疗试验反应差,治疗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2)治疗第33天未取得完全缓解;(4)具有染色体t(9;22)易位或者 BCR/ABL重组;(4)具有染色体t(4;11)易位或者MLL/AF4重组。

二、化疗方案改进(一)指导原则:强调早期强烈化疗,包括诱导缓解治疗、巩固治疗、庇护所预防、再诱导治疗。

维持治疗不可少。

总疗程2~3年。

国内70-80年代由于条件限制,化疗方案偏弱,复发多特别是早期复发病人多。

80-90年代初,治疗方案强提高持续完全缓解率。

如北京儿童医院、上海新华医院5年EFS达70%。

但我们认识到强烈化疗的风险性:骨髓抑制、免疫抑制造成严重感染,使一些患儿不能度过早期强烈化疗治疗关。

同时化疗可引起严重器官损害,烷化剂可引起不育症;蒽环类药物可引起心肌损害;门冬酰胺酶可引起胰腺炎;头颅大剂量放疗可导致脑垂体激素缺乏性生长迟缓或智力减低。

这些后遗症通常是不可逆的。

因此在不影响疗效同时,更强调分型用药(最好分三型),降低标危方案强度。

对于高危-ALL应用更强烈方案,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制定97全国小儿ALL(标危)联网方案。

此方案特点:在全疗程中大大减少了蒽环类药物及烷化剂的用量。

DNR150mg/m2,CTX1.2g/ m2,在治疗1/2年时增加早期强化治疗。

用HD-MTX及三联鞘注代替放疗。

降低维持治疗强度,主要用6MP+MTX,不用COAP。

(二)全国小儿ALL(标危)联网方案简介1.诱导缓解治疗:采用VDLD方案VCR(V)1.5mg/m2 /次(最大量2mg/次),静推,每周一次,共4次(d1、d8、d15、d22)Dex(De) 6mg/m2 口服,分3次,d1- d21、第22天起减停1周DNR(D)30 mg/m2/次,静注,d1、d2、L-ASP(L)5000IU/ ㎡/次,肌注,隔日,共8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