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所谓系列位置,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学习材料处于系列记忆的不同位置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 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 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三)再认或回忆
• • • • • • • • • • • 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根据回忆时的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又可以把回忆分为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 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称为追忆 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 联想形式规律 1、接近率 2、相似律 3、对比率 4、因果律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 •
(一)童年期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 的时期。 四年级(10~11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 形象为支柱

• •
(二)少年期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 • • • • • • • • • • (一)、唤起记忆的愿望,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增强记忆的信心 (三)、教授记忆的方法 1.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2.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4.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5.有效运用记忆术 6.适当过度学习 7.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培养自我检查的习惯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一)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1、知识直观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 (3)言语直观 2、知识直观效果的提高 (1)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2)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 强度律 ② 差异律 ③活动律 ④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
• • • • • • • • • • • • • • •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1)去自我中心化(去中心化) (2)可塑性 (3)守恒 (4)分类 (5)序列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1)命题之间的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 (3)类比推理 (4)抽象逻辑思维 (5)可逆与补偿 (6)反思能力 (7)思维的灵活性 (8)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知觉
• • • • • • • • • • •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物体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1、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 一个人, 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3、首因效应(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 象 4、近因效应(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 象 5、投射效应: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 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知觉的规律
• • • • • • • •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 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 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 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 不变
心理发展概述
• •
• • • • • • • •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八阶段:
乳儿期(0岁~1岁) 婴儿期(1岁~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岁~6、7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岁~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皮亚杰认知发展
• • • • • • • • • • • • • • •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1)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3)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4)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1)早期的信号功能 (2)自我中心性(中心化) (3)不可逆运算 (4)不能够推断事实 (5)泛灵论 (6)不合逻辑的推理 (7)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8)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 •
(三)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感觉
• • • • • • • • • • • • • • • • •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两种: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负后像 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 • • • • • • •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1.心理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2.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 (1)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2)同化。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3)顺应。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 应刺激的影响 (4)平衡。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 • • • • • • • • • • • • • • • •
(1)复习时机要得当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间隔复习 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②复习方法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①要掌握复习的量 ②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 ③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记忆
• • • • • • • • • • • •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 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 (0.25--2s),也叫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 过渡阶段。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 (3)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 (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三)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四)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认知发展
(二)保持与遗忘
• • • 保持: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 忆或再认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 • • • • • • • • • • • • • • •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 (一)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记忆(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理解记 忆或逻辑记忆) 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维
• • • • • • • •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特点 (一)间接性 (二)概括性 (三)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的关系 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内容凭借物、任务性质、发展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 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 • • • • • • • • • • (二)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全面性 (4)观察的深刻性 2.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