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庄子的自由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庄子的自由观
陈阳全
摘 要:人生得道始自由,天放本真是自由,人欲自律才自由,治世人生有自由,通向自由之门:无为而无不为———组成了庄子的自由思想系统。
庄子的自由观对于建设人性化的生存环境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庄子;自由观;人性化;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3-142-02
作 者: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成人教育部高级讲师;湖南,长沙,410100
1.人生得“道”始自由。
“道”是什么?尽管它涵义深奥宽泛,但它的基本思想是道理规律———万事万物的构成,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
“得道”是一个知行的统一体。
人生只有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办事,去行动,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
庄子的这一思想首先阐述在《逍遥游》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彼且恶手待哉?”这是人生得道始自由的经典论述。
庄子在这里道破了人生自由的天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驾御事物的客观规律。
庄子在《养生主》里描述了庖丁解牛之刀在牛体中运动行走,“枝筋肯綮之未尝”,“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为什么“游刃有余”呢?是因为“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因其固些”,是因为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在大空隙处动刀。
庖丁解牛形象地寓意了人生得道始自由。
庄子在《大宗师》里描述了得道的种种自由:“夫道, 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
庄子把得道自由描述得极为神奇。
庄子关于人生得道始自由的思想的特点可分为两个层面、三重境界。
两个层面是指人身自由(行为自由)和人心自由(精神自由)。
三重境界是指人身自由的三种状态。
(1)人身自由(行为自由)。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得道之人,获得人生自由之人,处于三种不同境界的自由状态的人。
无己、无功、无名,既是获道的条件,也是获道的三种状态。
首先是“至人无己”的人生自由态。
“至人”是民众中拥有至能至技的人,他们掌握了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的客观规律,从而使自己在这些
领域获得最大的行为自由。
“无己”,一是指忘我专神;二是指“无己则顺物,顺物则至矣”(郭庆藩语)的无自我的主观意志,顺着外物的客观规律行事,从而获得人生的行为自由。
“至人无己”的人生自由态对后世专门科技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神人无功”的自由状态。
“神人”是全面得道之人,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容熟”。
“无功”一是指得道后,不执着于自己的某一事业的成功,而无不成功,这是自然演化之功。
二是指无劳身之功,凭“神凝”(意念力)就可达到行为的目的,使人身处于一种神化的自由境界。
“神人无功”的人生自由态为后世人们追求神仙的自由境界提供了理想的典型。
其三是“圣人无名”的人生自由态。
“圣人”当指尧舜一类帝王以及高位当权者。
他们掌握治国之道,在他们的统治下人们有各得其所的自由,而他们自身也获得了人身自由。
“无名”是不图有政绩的名誉,一切以天下人民的自由生存为主,不图“王”天下的王名,一切以“民情”为重。
如在《应帝王》中描写道:“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这就是“圣人无名”的形象注释,圣人无名的自由态,揭示了民情民利与圣人的人身自由的密切关系,也为人民获得人生自由提出了社会政治理想。
这给后世帝王或高位之人指出了人身自由的坦途。
(2)人心的自由(精神自由)。
人心的自由是说人的精神无执着、无束缚、无忧虑,在认识上看透人生,了悟天地人生的规律,以此实现心的得道,精神的逍遥游。
庄子悟得了人生的是非得失之道:其一,看透是非心。
庄子在《齐物论》里写道:“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有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庄子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世间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发展、转移是不存在是非差别的,是非差别是以人自己的观点为标准来确定的,是人为的。
其二,堪破生死心。
庄子在《齐物论》里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里把生死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自然过程。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这里把死生看成是一种客观规律。
庄子在《大宗师》里认为人“是天地的委形”,强调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
庄子在《齐物论》里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不周与。
”这里庄子以梦为
求 索/2004/3 142
寓,揭示了生死之道———现实与理想、生与死、物质与精神互相转化,圆融无别。
庄子堪破了是非生死,也就破除了是非得失对人的囚禁、捆绑,使人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2.天放本真是自由。
人们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去做去想,人就可能获得行为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却不完全是人性的自由。
人生的自由不能离开人性的自由。
人性的天放本真才是彻底的人生自由。
庄子对于人性的自由有他独到的见解:
(1)天真放任是自由。
庄子认为人的生存常性不可摧残束缚。
他在《马蹄》里以马为喻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纥草饮水。
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络之,连之以羁绊,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摧残束缚马之真性,马则死矣,寓意不可摧残人之真性。
庄子又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他在这里说出了人性自由的本质。
浑一无偏的自然天性,即是天真放任。
完整的人性是让人的自然天性放任。
(2)真情无累是自由。
庄子的人性自由还指人要释放真情,解除矫情伪饰给人带来的负累,人才有自然真性,才有人性的自由。
庄子在《渔父》中说:“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笑者,虽笑不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谓贵真也。
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乐,处丧则悲哀”。
这是说人的喜怒哀乐要自然释放,不可虚伪做作,负累人生,束缚人性自由。
(3)全生尽年是自由。
庄子了悟生死之道,从人的天性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放任的思考出发,主张人的生命应享尽天年而不应“人为”损益。
庄子有专门讨论养生主旨的《养生主》,认为人的生命在社会上应像解牛之刀在牛体中一样顺应生命的规律“游刃有余”。
其目的是“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在《达生》中说:“汝得全而形躯,具有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
庄子把全生、尽年作为万幸之事。
3.人欲自律才自由。
人性的天真放任容易导致人欲的放纵。
庄子的“天放”思想曾招致“放纵主义”的批评。
然而庄子正是在提倡人性天放本真的同时又极力反对人欲的放纵。
(1)人欲贪纵不自由。
庄子在《楚桑庚》中说:“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庄子认为人的欲望贪求会扰乱人的意志自由,束缚人的心灵自由,损害人的天性自由,阻塞人对大道的获得。
庄子在《齐物论》里描述了贪欲薰心的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这样的人欲望交炽,他得到的是恐惧和痛苦,怎能获得人生自由呢?
(2)人生自由须节欲。
庄子在《达生》中对人欲放纵进行了警告:“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戒者,过也”。
这是对色欲、口欲放纵之人的告诫。
4.治世人生有自由。
(1)环境和谐任自由。
庄子的治世是一个人性天放本真的和谐的生存环境。
庄子在《马蹄》里描述:“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在庄子所说的理想社会里,人与人和谐(恶乎知君子小人);人与动物和谐(同与禽兽居);人
与环境和谐(族与万物并);人性得到了自由放任(民性得矣)。
(2)乱世人生无自由。
庄子在《山木》中说:“士有道德不能
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今处
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也”。
庄子指出当时人民“非遭
时也”———没有遇到治世,处于昏庸的君上和祸乱人民的官僚之
间,要想自由(无惫)哪里能得到呢?特别是统治者的故意加害,
“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 而
诛不至”(《庄子・则阳》)。
在这样的黑暗统治下,人民难道会有
自由吗?
(3)社会文明限制自由。
庄子认为他那个时代的道德精神
是乱世害民之源。
庄子在《 箧》中指出:“圣,勇,义,知,仁”是
盗贼之道;庄子在《盗跖》中历数了“忠,信,廉,义”对人生自由的
残害,“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
之患也;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
见父,义之失也”。
庄子在《 箧》中写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庄子还认为人道有为的社会物
质文明损害人的自然天性,有害人生自由。
他在《 箧》中说“挞
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
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议论”。
庄子对社会文明的批判,看
似狂悖,却立意深远。
追根究底,庄子是从社会文明损害了人的
自然天性从而损害了人生自由这一基点来立论的,我们不得不
承认:庄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石破天惊地揭示出了一个事实———人类文明中隐含着反人类因素———一个文明时代的悖论:
人类为了生存自由而创造文明,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反过来限
制人的自由生存。
庄子对社会文明的批判向人类提出一个永远
的问题:建设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如何消解社会文明与人生自由
的二律背反?
5.通向自由之门———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在《庚桑楚》中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
而无不为也”。
这里的“正”即事物客观规律;“明”是“得道”,掌
握和运用客观规律;“虚”是主观意志被消解,一切顺从客观规
律。
这样人生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庄子
的本义是:社会自然的运行变化有它本来固有的铁定不移的不
可人为改变的客观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应是无为的,只有顺
应客观规律,人要干的事,要实现的目的无不在事物的客观规律
中完成。
其引申意义就见仁见智了:积极者认为是人不干那些
违反客观规律之事,人生就能无所不为,无事不成;消极者认为
人什么事都不要干,一切听从自然演化不了了之。
消极论是极
其荒谬的,庄子为人类开启的是通向自由之门,他笔下的种种人
生无一不是弹奏着“无为”的乐章,配以“无不为”的诗篇,高唱着
人生自由之歌:“众人”的人生,无为那些违法乱纪之事,就能无
所不为,无事不顺;“至人”的人生,无为那些专注于己、主观武断
之事,就会拥有至能至技,在某些领域无不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神人”的人生,无为那些功业之事,就成就了自然之功,无为那
些有害“神凝”之事就能凭意念无所不为;“圣人”的人生,无为那
些执著名位、有损“民之常性”之事,就会治下无事不顺,人生无
所不为;人心,无为那些世俗的欲念,潜意识就能无所不为;人
欲,无为纵欲之事,人性无不“天放”;治世,无为害人之事,人民
无不自由。
(责任编辑:章克团)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