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合集下载

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k/ 6 m , g 6 7 比对 照 增 加 6 4 % 。平 均 穗 数 、 均 穗 粒 数 和 平 均 千 粒 重 高 于 对 照 , 均 结 实 率 平 均 低 于 对 照 。 .5显 著 负 相 关 , 粒 重 与结 实 率 呈 极 显 著 正 相关 , 实 率 与 产 量 的相 关 性 未 达 到 显 著 水 平 。 千 结 关 键 词 : 晚熟 水 稻 ; 量 ; 宁 省 中 产 辽
试验于 20 0 8年 在 辽 宁 省 盐 碱 地 利 用 研 究 所 试 验 田内进 行 。试 验 采 用 随 机 区 组 设 计 , 4次 重 复 , 区 面 积 1 .8 行 穴 距 为 3 c × 小 0 m , 0 m
1 . m, 周 设 保 护 行 , 护 行 4行 , 植 对 应 小 3 3c 四 保 种 区品种 。
Ta e 1 Ne m i 1 t i e v i te bl w d.a e r c are is
1 内 容 与 方 法
1 1 供 试 材 料 .
以辽 宁省 区域 试验 中晚熟 水 稻新 品 系为 试验 材料 , 以辽 粳 9号 为对 照 ( 1 。 表 )
1 2 试 验 设 计 .
高 。有研 究 证 明 , 高 与 生 物 产 量 呈 显 著 的 正相 株 关, 尤其 是 在 高 产 条 件 下 关 系 更 为 密 切 。从 图 1
・ 收 稿 日期 :0 0— 2— 1 2 1 0 0
基 金 项 目 : 益 性 行 业 ( 业 ) 研 专 项 ( y yx70 1 ; 公 农 科 nhz0 -0 ) 国家 “ 十一 ”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0 6 A 0 A 16 。辽 宁 省 科 技 厅 重 大 攻 五 2 0 B D 1 0 -)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教学内容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教学内容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

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

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是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

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

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

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

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建成过程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

C815S系列杂交稻组合的高产稳产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C815S系列杂交稻组合的高产稳产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y ed a d p k e gh o h x e me tl h b i ie c mb n t n ,a d t e e w s x r mey sg i c n o i v il n s i e ln t f t e e p r n a y rd r o i ai s n h r a a e te l in f a t p st e i c o i i c rea in b t e ih sa l o f ce t f il n i h sa l o f c e to f ci e p n c e u e . o r lt ewe n h g - t b ec e f in ed a d h g - t b e c e i n f f t a il sn mb r o i oy i ee v
应和稳定性与高产稳产性 的关系 , 为高产稳产品种 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
湖南农 业科 学
2 1 ,3 : 12 ,9 00 ( )2 — 3 3
H n nA r u u l c ne u a g cl r i cs i taSe
C 1 S系列杂交稻 组合 的高产稳产 性与产 量 8 5 构成 因素 的关 系
陈桂 华 , 唐文 帮 , 肖应辉 , 邓化冰 , 张桂 莲 , 陈立 云
i e c mb n t s t e e f ta d sa i t f e d c mp n n co s o rc o i a in , h f c n t b l y o il o o e t a tr f 1 S h b i ie c mb n t n e e a ay e y o e i y f C8 5 y r r o i a i sw r n lz d b d c o
g an n mb rp rp n ce h 0 一 r i ih ,s e et g r t;t e e wa i n f a tp st e c rea in b t e n r i u e e a i l,t e 1 0 0 g an weg t e d s t n ae h r s a sg i c n o i v o r lt ew e i i i o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试验研究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试验研究
价值 。
关键 词 : 水稻 ; 产量 构成 因素 ; 产量 ; 影响
水 稻育 种 工作 者 , 年来 致力 于 研究 株 型 理想 , 相 同均 为 03 m , 多 .3h 中等肥 力 土 壤 , 育苗 时 间 为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源 库协 调 , 蘖力 强 , 分 成穗 率 高 , 实率 好 , 产稳 产 2 t 秧 龄 3 , 结 高 0 E, 5d 5月 2 l 栽 , 穴 5 7苗 , 秧 5 E移 每 ~ 插 的品 种 , 费 了很 大 的精 力 、 力 和 物力 , 往 育 成 方式 为 3 mx 8 m。施 纯氮 量 10k /m 、磷肥 花 财 往 0e l . c 5 5 gh 2
I 舭蚪龇 技
22 试 研 0. 验 究 13
水稻产 量构成 因素对 产 量影 响试验 研 究
孙忠明 邹 广 萍 耿 文 良 。
(1 吉林 省 前郭 县农 业技术 推广 中心 前 郭 l 8 0 ; . . 3 0 0 2 吉林 省前 郭县 职业教 育 中心 前郭 1 8 0 ; 3 0 0
田间设 计 : 试 品种 与 对 照 品种 ( K) 验 面 积 极 显著水 平 。 参 C 试
作 者 简介 : 忠 明 (9 1 )男 高 级农 艺师 , 要从 事农 业 技 术 推 广 工作 。 孙 17 一 , 主 通 讯 作 者: 文 良(9 5 )男 , 究员 , 耿 13一 , 研 主要 从 事 水 稻 遗 传 育 种研 究 。
成 因素分 析 结果 可 知 : 量 与穗 数 、 产 穗粒 数 、 实率 , 结
无 论 单相 关 还 是偏 相关 均 达 到显 著 水平 ,穗 长 与 穗 粒 数未 达 到显著 水平 , 明穗 长不一 定穗 粒数 多 。由 说 此 也 说 明虽 然 对 照 品种 ( K) 长 比松 辽 6号偏 长 , C 穗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 ) ntebc go n f i pnceh bi c WP a oiv at l orl inwt P K W 4 O ak ru do g a i y r r eG Ph s s i p ra cr a o i P P, G h b l d dta:( )A vr i ic n i raei ga egt e ln( WP i d h ut so e h t 1 eys n a tn es ri w i rpa t G P)o e e s gf c i n n hp f S p r i —iligcmbnt n il rsl o oep nc spr ln( P ) ( )T eod r f u e g y dn o ia o s n eut f m m r a il e pa t P P . 2 h re hh e i ma y sr e o cnr uint G Pw sp nc sp rpa tfl an e a il( G P ,10 o tb t WP a a i e e ln, l d g isp rp nce F P ) 0一ga egt i o o l ie r 0 ri w i n h
yed. il
Ke r s y r ie i l o o e t u e ih y ed n y wo d :h b i r ;ye d c mp n n ;s p r h g - il ig d c
(G K W) sie t p r a i e S P , lm igd ge ( D)fl ri rt( G . 3 WP a , pkl s e nc ( P ) pu pn e r P e p l e ie gan a F R) ( )G Ph s ld e
p s ie c rea in wi P n G P a . 1 in f a tl v 1 o i v o r l t t P P a d F P t 0 g i c n e e .wi GR a . 5 sg i c n e e . t o h 0 s i t F t 0 in f a tl v 1 h 0 i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篇一:拖累水稻产量的因素与利空因素分蘖期的管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与分蘖期的阻碍管理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三个因素分别在相同生育时期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决定着水稻的高低。

农作物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两个因素分别在不同生育风险因素时期形成。

单位面积穗数是由主茎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

主茎数取决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其基础是在秧田期,所以育好秧,育壮秧,才能确保插秧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

逼不得已单位面积穗数的国土面积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

在壮秧、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每亩穗数多少,便取决于单株分蘖数的成穗率。

一般分蘖越早,成穗的可能性越大;后期出生的分蘖,不容易成穗。

所以积极促进前期抽穗,适当控制后期分蘖,是水稻分蘖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水稻分蘖期的影响风险因素因素和管理要点番木瓜水稻分蘖实质上是水稻茎秆的分枝,幼苗多发生在基部节间极短的分蘖节上,主茎上所的分枝称一级分蘖,一级分蘖上的分枝称二级分蘖,依此类推。

水稻大葱的发生是有规律的。

正常情况从第一完成叶的丁叶腋伸出分蘖。

但是,特殊情况下也有分蘖不轨迹现象,如健壮秧苗有时分蘖从不完全叶长出,细弱秧苗出现蘖位较低、分蘖晚或不分蘖等情况。

一、影响分蘖的因素1.分蘖发生与秧苗营养状况有关: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一直处于分蘖梢大都处于休眠状态。

瘤果以后生长中心转移,走向市场上部节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萌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节可以发育。

秧苗营养充足,生长粗壮,移栽质量保证,低位蘖多,成穗率高。

2.分蘖爆发与温度有关:分蘖生长最适热量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终止生长发育。

3.分蘖遭遇与光照有关:在自然光照下,水稻返青后3天开始分蘖;自然光照为50%时,返青后13天开始分蘖;当光强降到自然光强光照强度的5%时,分蘖不发生,主茎也会死亡。

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及聚类分析

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及聚类分析

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及聚类分析程芳艳;李春光;孙翊轩;刘永巍;刘文志;王继亮【摘要】对近年来84份省审水稻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产量相关性状偏相关分析表明,第一、三积温带品种穗数和结实率在产量中发挥作用较大,第二积温带品种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相对协调,而第四积温带品种穗数和千粒重在产量构成中占比较大.依据产量相关性状聚类分析将试材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第Ⅰ大类又划分为4个小类,四个积温带的大部分香稻、糯稻、软米品种聚为①、④小类;②类主要包括龙稻品种、松粳品种;③类主要包括部分龙粳、龙庆和东富系列品种.Ⅱ类主要包括4个香稻和部分龙粳系列品种.Ⅲ类主要包括松粳系列、龙稻系列和绥稻系列品种等.总之同一育种单位育成的品种比较容易聚为类.Ⅰ类品种属于穗重型品种,Ⅱ类品种属于中间型品种,Ⅲ类品种属于穗数型品种.【期刊名称】《北方水稻》【年(卷),期】2018(048)006【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水稻;产量因子;聚类分析【作者】程芳艳;李春光;孙翊轩;刘永巍;刘文志;王继亮【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开发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33近年来,黑龙江省连续十几年粮食大增收,其中品种的改良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非常大。

黑龙江省气候比较特殊,共分为6个积温带。

积温带间以活动积温为划分界限。

其中前4个积温带均有水稻栽培。

随着生物技术和育种新技术的采用,黑龙江省的水稻育种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为了全面了解黑龙江省2010年~2014年审定品种的特征特性,以确定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最佳株型,对这5年来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子进行分析,并依据产量相关性状对84份品种进行聚类分析,了解不同积温带产量构成以及育种发展方向,为农民选择品种以及育种方向提供依据。

不同栽插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比较研究

不同栽插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比较研究

农 作物 的种植 方 式研 究 都是 围绕 着提 高 光 能利 六边 形 的重 心 和六个 顶 点 上 ( 图 1 , 两行相 邻 三 见 )每 用率 , 协调 好 个体 和 群体 之 间 的关 系来 进 行 。 目前 , 丛秧 均 构成 等边 三 角形 , 何两 边 都 能形 成 6 。 夹 任 O的
表 1 不 同 栽插 方 式 下 武 凉 43的稻 谷 产 量 性 状 比较 :
注 : 中数 据 右 侧 字母 表 不 处 理 间 差 异显 著 水 平 (. ) 表 001
分别 比双行 条栽 、 单行 条栽 每公 顷分 别增 产 6 . k 、 3 讨 论 4 g 5 5 2k ,其 中 比单 行 条 栽增 产 效 果 明显 ,达 极显 著 2 g
05 0 6 ,说 明还 有其 他 因子对 产量 起 决定 作用 , .7 3 1 从 此 , 在生 产 中应 保 证 新 科 1 9的 密度 , 而 获 得 玉 米 从
表 2 穗 长 、 粗 、 行 数 、 粒 数 、 粒 重 与 产 量 的 通径 系数 穗 穗 行 千
的高 产 。
响最 大 ,新 科 l 9在 密度 40 0株/ .播 期在 6月 1 0 亩 日条件 下产 量最 高 。但需 要 注意 的是 , 随着 近年来 气
试验研究21. 01 1
墓j艚i 2j 斜
不 同栽 插模 式 下水稻产 量 及 构成 因子 的比较研 究
田 朝 光
( 南省禄 劝 县九 龙镇农 林水 综合 服务 中心 禄 劝 6 1 1 ) 云 5 4 5
摘 要 : 粳型 水稻 品种 武凉 4 以 3为 试 验 材 料 , 究 了 3种 栽 插 模 式 下 群 体 产 量 及 构 成 因子 的 差 异 。 研 结

优质、高产杂交稻贤两优明占的特征特性及产量构成分析

优质、高产杂交稻贤两优明占的特征特性及产量构成分析

优质、高产杂交稻贤两优明占的特征特性及产量构成分析翁钰玲(三明市沙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福建三明 365050)摘要:为了给贤两优明占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其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试结果,分析其特征特性,对产量结构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关键词:杂交稻;贤两优明占;特征特性;产量构成0 引言贤两优明占是以福建农乐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两系不育系贤S为母本,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强优势恢复系双抗明占[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稻品种[2]。

贤两优明占高产,优质,抗稻瘿蚊,适应性广。

贤两优明占2019~2020年参加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22018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25号)。

利用贤两优明占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结果,分析贤两优明占特征特性和产量构成特点,为其推广提供高产栽培的调控依据。

1 材料与方法贤两优明占2019年、2020年参加三明市稻种基地科企水稻品种试验联合体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贤两优明占2019年初试,B组试验品种14个(含对照丰两优四号),其中续试品种4个,初试品种9个,2020年B组试验品种14个(含对照丰两优四号),其中续试品种5个,8个品种新参试品种,贤两优明占为续试和生产试验同步。

根据区域试验结果,分析贤两优明占的产量水平,对稻瘟病、稻飞虱、白叶枯病的抗性,抽穗期对高温耐热性,稻米品质指标等,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特点。

采用比对照的增产幅度衡量参试品种的丰产性;以品种产量的变异系数、在不同年度间区试中比对照品种产量的差异变化程度和高稳系数[5]衡量品种的稳产性;以品种在区试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试验点比例衡量适应性[6,7]。

高稳系数的计算:式中,X i为第i个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S i为第i个参试品种的标准差;X ck为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6]。

2019年区域试验点17个,2020年区域试验点20个。

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由表 2 说明: 半直立、直立穗型品种的穗粒数、
穗数都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弯曲穗型品种无论穗 大小, 均是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千粒重: 对所有株穗型品种来说均对产量呈负 相关关系, 只有半直立穗型品种达到显著水平; 在弯 曲穗型品种中千粒重与穗粒数呈不显著负相关, 在 半直立、直立穗型品种则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于 2003 年选用 10 个不同株穗型超高产
收稿日期: 2005- 07- 20 作者简介: 张 强( 1973- ) , 男, 黑龙江省克山县人, 主要从事水 稻遗传育种研究。
品种( 表 1) 在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进行 小区试验。供试品种为: 4 个半直立穗型品种, 3 个 弯曲穗品种, 1 个对照品种, 二个直穗型品种, 其中 有 1 直立穗型材料因纯度不够作废) ; 设置二种肥力 ( 施氮量 150 kg/ hm2, 180 kg/ hm2 ) 水平和二种密 度( 30 cm @ 20 cm 和 30 cm @ 10 cm) , 氮肥按底肥B 蘖肥B穗肥= 2B5B3 的比例施用。随机区组试验设 计二次重复, 小区面积为 5 m 2。
Abstract: The result of st udy indicat ed: t he yield of sem-i erect t ype had a signif icant posit ively correlat ed w ith panicl es and spik elet s per panicle, t he result of latus rectum analysis indicate th e panicles had a positive relation w ith yield; t he spik elet s per panicle had negat ive relat ion w ith yield1 The yield of had a posit ive relat ion w it h th e spikelets per panicle of erect t ype, and w it h th e panicles of curve type1 Key words:rice; super high-yield; plant t ype; panicle type; yield

225-水稻产量构成因素.

225-水稻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水稻产量是由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穗数,每穗颖花数(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因素构成的。

单位面积产量计算公式是:每公顷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克)稻谷产量(千克/公顷)=1000×1000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既是各器官形成的过程,又是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的过程。

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各器官协调而合理的发展;取决于物质的最大积累和合理分配。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1.穗数的形成在产量构成的诸因素中,穗数是最先形成的,是形成其他三因素的基础。

从播种至幼穗分化前的整个营养生长期对穗数都有影响。

但决定的时期是分蘖始期至有效分蘖终止期,这一时期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对增穗有显著效果。

一般过了有效分蘖终止期后,各种增穗措施不但效果不明显,反而对高产群体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

单位面积内的穗数由主穗和分蘖穗两部分组成。

主穗由栽插的基本苗(主苗)发育而成,分蘖穗由有效分蘖发育而成。

因此适当插足基本苗和提高单株分蘖成穗率均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穗数。

但主穗和分蘖穗的比例,应依具体情况而定,就分蘖力强,穗型较大的杂交稻来说,应以分蘖穗为主。

分蘖的比例可占穗数70%左右,常规稻如分蘖力较强或生育期较长,或培育的秧苗素质好、带蘖多,或土壤肥力高,分蘖穗的比例也可占总穗数50%-70%来安排;反之如品种的分蘖力弱或生育期短,或者在迟播迟插、肥力较低的条件下,则应以主穗为主,栽插的基本苗应占总穗数70%以上。

2.每穗颖花数的形成每穗最终成长的颖花数是由分化颖花数与退化颖花数之差决定的。

因此,积极促进颖花分化,或尽量减少颖花退化,均可使每穗颖花数增加。

但这两条增花途径在生产上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所采取的品种等具体情况而定。

如采用的是生育期较长,穗型较大,剑叶不披的品种,则可以采取促、保结合的办法,即一方面积极促进颖花分化,另一方面又尽力减少颖花退化;相反,如采用的品种生育期较短,穗型不很大,或穗型虽大,但剑叶易披垂,或栽插的基本苗多,在这些情况下,增花的重点均应放在尽量减少颖花退化上,不宜在促进颖花分化上下过多功夫。

水稻生产的基础知识—水稻产量的形成(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水稻生产的基础知识—水稻产量的形成(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水稻产量的形成
(二)每穗颖花数每穗颖花数是产量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在单位面积上穗数确定后,每穗平均着生的颖花数就决定了单 位面积的总谷粒数。每穗颖花数是由分化颖花数和退化颖花数决定 的。
水稻产量的形成
(三)结实率 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的乘积为总库容 量
决定其灌浆物质的多少,其 反映在另两个构成因素,即结实 率和千粒重的高低。其中结实率 是支配作用较强的一个因素。水 稻产量的丰歉,很大程上取决于 结实率的高低。
水稻产量的形成
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是由基本苗和单株有效分蘖数两个因素所决定。 增穗必须有适当的 基本苗数,并根据品种特性及不同的增产途径,争取 一定比例的有 效分蘖。
水稻产量的形成
生产上把单位面积上主茎和分蘖总数合称总茎蘖数;把从见蘖 (起始分蘖)开始,总茎蘖数增加到与最后穗数相等的时期, 称有 效总茎蘖数(有效穗数)决定期;把分蘖增加到拔节后不再发 生分 蘖的时期称最高茎蘖数期(或高峰苗期)。
转基因水稻
转基因水稻,是用转基因技术把水稻中本来没有的基因转入到水稻 中,使水稻具有新的性状,如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害.
(一)研究进展
转基因水稻获得成功始于1986年,纵观转基因水稻的发展历程,利 用转基因技术开展水稻遗传改良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1抗虫性
经抗虫性检测,转基因植株对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 等具有明显的致死效瘴.
水稻产量的形成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4个 因素 构成,即上述各因素的形成与各器官建成、群体物质生产、运 输和积累 等过程紧密相关。按时间进程,水稻产量的4个因素在生育进程中先后形 成,其间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
水稻产量的形成

水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分析

水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分析

水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分析赵雅静;李小萍;姜照伟【摘要】通过对杂交稻特优63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的调查,结果明确:在闽南目前栽培条件下,每平方米穗数和每穗粒数成为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二者乘积的每平方米总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达95%以上,每667m2产量为500、600、700、800kg的每平方米总粒数分别为2.9万、3.5万、4.1万和4.7万粒。

%This paper surveys yield components under the different yield level of hybrid rice "Teyou 63" , The results reveals that under 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in south Fujian at present, spike number per square meter and grains per spike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yiel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product of them ( the total grain number per square meter ) is more than 95% for yield. And while the yield per 667m2 are 500, 600, 700 and 800kg, the total grain number per square meter are 2.9 million, 3.5 million, 4.1 million and 4.7 million.【期刊名称】《福建稻麦科技》【年(卷),期】2011(029)003【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水稻;高产;产量构成【作者】赵雅静;李小萍;姜照伟【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9;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9;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3;S511.048随着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水稻高产研究越来越受重视。

水稻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

水稻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

2 0 年 5月 08
M ay. 2008
Sou h Chi r c t r t na Ag i ulu e
= 7 . 9 4 ,= . tO 3 2 3 7 o = . 单穗重 . 0 4 总量与结实率 , 千粒重存在制约关 系, 寻求三者的协调 , 方程为y 4 6 + . x rO1 ,= .<t 520 ,
2 结果 与分析
从 图 1 以 看 出 ,有 效 穗 与 产量 之 间呈 一 “ ”型 可
在一个最 适点, 单位面积 的颖花总量提高 , 结实率和干 2 穗数与产 量的关系 . 1 粒重会降低 , 控制单位面积 的颖花总量是获得高产的原
除 产 因。在育种 目标的选择上 ,应确定颖 花总量 、结实率和 曲线 变 化 关 系 , 少 数 样 本 外 , 量 随 有 效 穗 的增 加 而
获 得最 大 产量 是栽 培 措施 与 育种 选择 优化 的目标 。 量 是 产 量 最 直 接 的体 现 ,然 而 对于 普通 杂 交稻 来 说 , 增 加 单 穗 重 不 能 显 著增 加 水稻 产 量 , 能 因 为 所 选 样本 实 可
2 颖花总量与产量的关 系 . 2
从 图 2 以看 出 , 花 总 量 与 产 量 呈 一 斜 向 抛 物线 可 颖
重庆市水稻区域 试验及 长寿主推品种 的展示试验。 试验 变 化 关 系; 当单 位 面 积 上 的颖 花 总 量 为 3 0 . 万 朵 / . ~3 0 0 9 地海拔 3 5 1 土质壤土 , m, 肥力中上且均匀 , 平坦向阳 , m 时, 2 单产随颖花总量 的增加而增加, 当单位面积上的颖
底 肥 ,随 机 排 列 ,追 施 尿 素 5k /6 作 提 苗 肥 ,三 次 经 t 验 达 显 著 水 平 , 21 > t s 0= . 。 g6 7m 测 t .3 o ( )2 4 这说 明颖 花 = o3 0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稳定性和高产相关性分析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稳定性和高产相关性分析

摘 要 :为 了给干旱和半 干旱地 区水稻 品种 审定和推广 应用提供 科学依 据, 将 黑龙江省垦 区6个水稻 品种
( 系)种植在 6个不 同生态点, 利用 A MM I 模型对水稻产量及 产量构成 因素( 每 穴穗 数、 穗粒数 、 千粒重 、 结实率)进
行 了稳定 性分析 。结果表 明: 基 因型( G) ×环境( E ) 对水稻产量和产 量构成 因素 的影响明显 ; 本试验 中的各水稻 品 种( 系) 在不 同地 点种植 , 产 量和产量构成要素 的稳定性存 在差异 , 垦稻 0 8—9 2 4产量 最稳定 ; 8 5 0农场和军川 农场 较适合水稻进行 区试试验 ; 二次枝梗 数和穗长 除与结 实率、 产量相关性不 显著 外, 与其 他指标相关性均达 到显著或
刘 丽 华 , 王 新 兵2 , 汤凤 兰 , 李红宇 , 郑桂 萍 , 左 豫 虎
( 1 . 黑龙江/ k - 农垦大学农学 院,黑龙江 大庆 1 6 3 3 1 9 ; 2 . 黑龙江省洪河农场 ,黑龙江 同江 1 5 6 3 3 2 ; 3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管理局种 子管理局 , 黑龙 江 齐齐哈尔 1 6 1 0 0 5 )
y i e l d a n d y i e l d c o mp o n e n t s( s p i k e p e r h o l e ,g r a i n s p e r s p i k e ,1 0 0 0 一 ra g i n w e i g h t ,a nd s e e d s e t t i n g r a t e )o f i r c e b y u s i n g
A MMI m o d e 1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g e n o t y p e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 G×E ) a f f e c t e d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o n y i e l d

不同播种量对直播杂交稻玮两优8612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不同播种量对直播杂交稻玮两优8612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不同播种量对直播杂交稻玮两优8612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朱德胜(安徽省庐江县万山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安徽合肥231512)摘要本研究在人工撒播的栽培方式下,探究玮两优8612的8种不同播种量的生长与产量表现,分析该品种在当前栽培管理水平下的适宜播种量。

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主要通过调节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来影响产量。

播种量过低则难以获得高产,随着播种量的增大产量逐步大幅增加,但播量达到一定量后,随着播量增大产量增幅减少,甚至产量降低。

在现有栽培管理水平下,玮两优8612在庐江县直播中适宜播种量为18.75~26.25kg/hm2。

关键词直播栽培;播种量;玮两优8612;产量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22-0010-04直播是水稻主要栽培方式,具有轻简、节省成本和抢抓播种时间等优势,其分蘖早、分蘖节位较低且单株分蘖较多,但直播稻田的杂草耐抗性逐年增强[1]。

田志慧等[2]研究发现,当稗草和千金子密度达到4株/m2时即可造成水稻显著减产。

施用化学除草剂,不仅易出现出苗率低、有效穗数不足等问题,还会对水稻直播秧苗素质产生影响[3]。

与育秧移栽相比,无论是人工撒直播还是无人机飞播,直播杂交稻田间样体均匀度可控性都较差[4]。

据冯延江等[5]调查研究,水稻水直播出苗率只有30%左右。

部分水稻种植户为了保证基本苗数,在生产中不断提高播种量以获得足够的有效穗数,导致田间过度荫蔽,加剧病虫害和倒伏的发生,不利于合理群体的构建。

戴凌云等[6]研究认为,适宜的播种量不仅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还能使分蘖高峰期和生育期提前[7],对产量至关重要。

2022年,玮两优8612在超级稻示范测产验收中单产较高,该品种株叶形态好、抗倒性强、稻瘟病抗性好、氮肥利用率高、农艺性状优良和米质较优,深受广大农户喜爱[8]。

为了保障基本苗数,构建合理的群体,本试验以杂交稻玮两优8612为材料,探讨8种不同播种量对直播杂交稻生长及产量产生的影响,为玮两优8612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不同产量水平水稻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差异

不同产量水平水稻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差异
that of FL treatment. In generalꎬ the average leaf area indexꎬ flag leaf SPAD valueꎬ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radiation utiliza ̄
tion rate of rice at different yield levels followed the order of SH>HH>FL. Compared with FL treatmentꎬ the nitrogen partial
der SH treatment was 21.98 t / hm2 at maturity stageꎬ which was 10.95% and 20.90% higher than that under HH and FL treat ̄
ments. The number of tillers of rice at different yield levels was quite different. The average tiller numbers of FLꎬ HH and SH
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12.74% and 26.10%ꎬ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 ̄
mong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yield levels after heading. The averag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two experimental sites un ̄
江苏农业学报( Jiangsu J.of Agr.Sci.) ꎬ2023ꎬ39(5) :1089 ̄1096

不同年代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不同年代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第2 6卷 第 1 3期 21 0 0年 7月
甘 肃科 技
Ga s c e c n பைடு நூலகம்c n lg n u S in e a d Te h o o3
0 2 r. 6 Z
.1 3
j 【 2 1 u. 00
不 同年 代 水 稻 品 种 产 量 及 产 量 构 成 因素 的 研 究
陶海霞 关 欣 ,
(. 1 甘肃 省农科 院畜草 所 , 甘肃 兰州 7 07 ;. 3 0 02 沈阳农业 大学 , 宁 沈 阳 10 6 ) 辽 11 1
摘 要: 选用辽宁省 2 O世纪 7 O年代 以来 不同历史 时期 育成 的主栽品种和新育成 的品系为试材 , 研究水稻品种演进
过程 中产量及产 量构成 因素 , 为水稻 超高产栽培和超级稻育种提 供理论基础 。对产 量及产量构 成因素的研究表 明:
随品种更替 , 产量大幅度提高 , 产量性状 也发生 了显 著变化 。具体 表现在 : 穗粒数 逐渐增 多 , 亩穗数在逐 渐减少后 ,
又有所提高 。
关键词 : 水稻 ; 产量 ; 量构成 因素 产 中图分类号 :5 1 13 s l.7
水稻 是我 国最 重 要 的 粮食 作 物 , 有 单 产 高 的 具 优势 , 丰富 的营养价 值 , 及 于是 我 国把稻 谷生 产列 为
粒数的增加来获得高产 , 然而 , 当亩穗数达到适宜
16 7




第2 6卷
时 , 粒数显 著 增加 , 长加 长 。可见 , 粒数 增加 穗 穗 穗 是超 高产 的直接原 因 , 即大穗 应 是 超 高产 育种 的 亦
主攻 方向 。 2 2 产 量与产量 构成 因素 相关及 通径分 析 .

水稻产量的构成三要素,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水稻产量的构成三要素,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水稻产量的构成三要素,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回答水稻产量的构成三要素为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水稻的种植历史是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

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性质在砂土与粘土之间,这样的土壤耕性和肥力非常好,而且这种质地的土壤水与气也比较融合,通气透水。

如果在砂土中种植水稻,一般施肥见效的速度非常快,可以使水稻早生快发,但没有后劲。

一、水稻产量的构成三要素1、水稻产量的构成三要素分别是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

水稻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水稻,水稻在中国被广泛种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我们的祖先早在1万多年以前就会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水稻生产技术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2、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性质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这样的土壤耕性和肥力较好。

而且这种质地的土壤水与气的矛盾不是很强烈,通气透水,供肥保肥的能力适中,耐旱耐涝,抗逆性强。

这种土地适种性广,适耕期长,容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

3、一般在砂土中种植水稻施肥见效的速度比较快,可以使水稻早生快发,但没有后劲,而且后期容易出现缺肥早衰,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的现象。

这类土壤既不保肥,也不耐肥,如果不小心施肥过多,不仅会造成流失浪费,还会导致水稻疯长。

二、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水稻育苗出现问题(1)水稻的播种量太大,导致水稻形成弱苗。

(2)水稻秧苗如果遇到连续低温,就会出现出苗慢,生长慢的现象。

(3)如果水稻青枯、立枯病发生较重,而且又没有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就会导致很多水稻苗出现徒长现象,严重影响生长发育进程。

2、水稻品种原因如果选择了质量不好的水稻品种,就会导致水稻在成熟时产量以及出米率出现下降。

3、春季阶段性低温的影响(1)春季温度如果出现变化剧烈,就会导致春天插到田里的水稻秧苗缓苗时间长,分蘖推迟,肥效反应拖后出现集中反应。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ppt课件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ppt课件
成熟期群体总干物质量的增加,经济系数的提高,主要由抽穗
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决定。栽培的改进是适当控制抽穗前的干物 质积累,使抽穗期达到适宜值,着眼于大力提高后期的群体光合生 产积累量。
2、适宜的LAI及较高的总颖花量
适宜LAI对群体质量的意义:水稻高产须有一个适宜的最大LAI,因为
它是协调源、库关系和各部器官平衡发展的基础。
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转换率高 结实率偏低且不稳定
栽培策略
以增加抽穗前的茎、鞘贮存物和出穗后的光合
生产为主攻目标。
2. 库限制型品种
源库特征
颖花形成能力较弱,颖花量小 茎鞘的物质输出率低。 结实率较高且稳定
栽培策略
以增加群体的总颖花量为主攻目标。
3.源库互作型
源库特征
其库源特性介于上述两类品种之间或库容量虽
影响结实率的因素
在前2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易致雄性不育或开花受精不 良而形成空粒;在后一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则因灌浆不良 而形成秕粒。
提高结实率的措施
抽穗前:植株体内的化学组成、输导组织和
着生颖花数对结实率影响较大。
抽穗后:到胚乳大体完成增长期间光合量的多
少对结实率有着决定性意义。
㈣ 千粒重及其提高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单位面积穗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穗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一) 单位面积穗数的形成与调控
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基本 苗+单株有效分蘖率。
单位面积上主茎和分蘖 总数合称总茎蘖数;
从见蘖(起始分蘖)开 始,总茎蘖数增加到与最后 穗数相等的时期,称有效总 茎蘖数(有效穗数)决定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果与分析
2. 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差异 由表 1 可知,在成都平原采用中小苗三角形条
栽高产栽培技术,2006 年,单产超过 10 t·hm - 2 的 超级稻品种仅 II 优 084( 10. 60 t·hm - 2 ) ,而有 2 个 非超级稻品种( 川香优 9838、川香 6 号) 的产量超过 10 t·hm - 2 。2007 年单产超过 10 t·hm - 2 的超级稻 品种为 II 优 航 1 号 ( 11. 10 t · hm - 2 ) 、两 优 培 9 ( 10. 70 t·hm - 2 ) ,非超级稻品种为川香 9838 ( 11. 05 t·hm - 2 ) 、川香 727 ( 10. 80 t·hm - 2 ) 。2008 年 没有单产超过 10 t·hm - 2 的超级稻品种,单产超过 10 t·hm - 2 的非超级稻品种为 80 优 151( 11. 63 t· hm - 2 ) 、川 香 9838 ( 11. 59 t · hm - 2 ) 、川 香 178 ( 11. 26 t·hm - 2 ) 。试验表明超级稻品种间存在一 定的生态适应性,且年度间存在差异。而试验选取 的非超级稻品种在成都平原有较强的适应性。
① 产量。成熟时分区实收,用水分测定仪测定 水分,以商品谷 13. 5 % 含水量折算产量。② 产量 性状。齐穗后 7 d 每品种调查 40 穴的穗数,计算有 效穗数。成熟期每品种取 5 穴植株的穗数,测定穗 长( 穗颈节到穗的长度,不含芒) 、每穗粒数、结实率 ( 风选法) ,计算实粒千粒重( 将实粒用 105 ℃ 烘 24 h,用感量 0. 01 g 的电子天平称重,再按照稻谷含水 量 13. 5 % 折算千粒重) ,计算理论产量。③ 数据计 算和统计分析。颖花量等于单位面积穗数 × 每穗粒 数; 以 Excel 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 DPS 3. 01 统计软 件进行分析。
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可以制订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
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超级稻; 产量构成; 库容量; 穗部性状; 产量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s and Its Components of Various Types of Rice Varieties
试验于 3 月 20 日播种,采用 434 孔塑盘旱育 秧,4 月 23 日移栽,移栽叶龄 4. 5 叶,秧龄 23 d,移 栽密度 2006 年为 40 cm × 40 cm,2007、2008 年为 40 cm × 35 cm,单本壮苗带泥移栽。试验面积 70 m2 。其 它栽培措施按超级稻栽培田间栽培管理进行。 1. 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为在成都平原表现较好的超级稻品种
和非超级稻品种,种子均由育种单位提供。 1. 2 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06 ~ 2008 年在四川省广汉市西高镇 进行。前作为蔬菜,2006 年试验前取耕层土壤样品 分析养分含量,其中全氮 0. 24 % ,全磷 0. 10 % ,全 钾 1. 68 % ,有机质 3. 59 % ,有效氮 395 mg·kg - 1 , 有效磷 21. 51 mg·kg - 1 ,有效钾 111. 25 mg·kg - 1 。 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按照 N∶ P2 O5 ∶ K2 O = 1∶ 0. 5 ∶ 1 的 比 例 进 行 肥 料 配 置,本 田 施 用 N 180 kg · hm - 2 ,P2 O5 75 kg·hm - 2 ,K2 O 225 kg·hm - 2 。N 肥 运筹按照底肥∶ 追肥∶ 追肥∶ 穗肥 = 5∶ 2∶ 2∶ 1 进行,即 50 % 作底肥施用,移栽后 10 d 追肥 1 次,25 d 追第 2 次,幼穗分化减数分裂期施第 3 次作穗肥。磷肥、 钾肥在移栽前和分蘖中期各施 50 % 。
据。以在四川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 3 年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进而分析
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 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成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成负
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且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明确
( 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2. 德阳市水稻专家大院,四川 德阳 618300; 3.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摘 要: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在 10. 5 ~ 11. 25 t·hm - 2 的目标产量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
3期
姜心禄等: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793
杂交稻品种已经有 51 个[1 ~ 3]。 成都平原是四川水稻主产区,在超级稻超高产
栽培的研究中,笔者团队创新形成了中小苗三角形 条栽高产 栽 培 技 术,运 用 该 技 术 连 续 7 年 获 得 了 11. 25 t·hm - 2 以上的单产,并创造了成都平原全田 机收 12. 80 t·hm - 2 的高产记录。研究超级稻品种 在成都平原的表现,对于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 力,制订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实现超级稻的大面积稳 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超级 稻品种的产量潜力,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长 足的进步。曹显祖等在品种源库特征、群体质量方 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4 ~ 11]。杨建昌等研究了籽粒 结实与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方面的关系[12 ~ 22]。王 昌华等分析了穗部性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 系[23 ~ 24]。单玉华等分析了氮素利用的差异[25]。在 此基础上,邹应斌等研究提出了超级稻“三定”栽培 法[26 ~ 27]。但都没有和高产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006、2007、2008 年间选择一些在成都平原表现较 好的超级稻和非超级稻品种,以 10. 5 ~ 11. 25 t · hm - 2 为产量目标,采用中小苗三角形条栽高产栽培 技术进行高产栽培。研究它们的产量表现和产量构 成因素的变化,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之间的关 系。可以为合理配置肥水资源,制订科学、合理、高 效的栽培技术提供决策支持。
西南农业学报
792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 1001 - 4829( 2012) 03 - 0792 - 06
2012 年 25 卷 3 期 Vol. 25 No. 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姜心禄1,2 ,吴茂力3 ,池忠志1,2 ,李旭毅1,2 ,郑家国1,2*
JIANG Xin-lu1,2 ,WU Mao-li3 ,CHI Zhong-zhi1,2 ,LI Xu-yi1,2 ,ZHENG Jia-guo1,2* ( 1.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ichuan Chengdu 610066,China; 2. Deyang Rice Expert Yard, Sichuan Guanghan 618300,China; 3. Sichuan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Sichuan Chengdu 610066,China )
超级稻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 合的技术路线等有效途径育成的产量潜力大,配套 超高产栽培技术后比现有水稻品种在产量上有大幅 提高,并 兼 顾 品 质 与 抗 性 的 水 稻 新 品 种。我 国 在 1996 年启动开展超级稻研究,农业部率先立项支持 “中国超级稻育种及栽培体系”项目,并提出了中稻 或一季 稻 小 面 积 最 高 单 产 2000 年 达 到 10. 5 t · hm - 2 ( 1 期) 、2005 年达到 12 t·hm - 2 ( 2 期) 、2015 年达到 13. 5 t·hm - 2 ( 3 期) 的目标。在广大育种工 作者的努力下,截止 2010 年,我国通过认定的超级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was studied with different varieties under the target yield of 10. 5 - 11. 25 t·hm - 2 ,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high yield cultivation. Super rice and non-super rice varieties applied in Sichuan were used as tested materials. The yield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arieties were studied continuously under high yield cultivation for 3 yea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was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yield of super rice varieties and its productive panicles and 1000-grain weight,the yield of super rice varieties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grains per panicle,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eed setting rate,respectively. Non-super rice varieties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roductive panicles and 1000-grain weight,an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grains per panicle and seed setting rate,respectively. The conclusion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According to it the high yield potential of the super rice could be improved by reasonable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measures,which would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igh and stable yield of rice in large acreage. Key words: Super rice; Yield components; Sink potential; Panicle traits; Yield stabi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