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统编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年 级:高一
学 科:历史(统编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年 级:高二
学 科:历史(统编版)
民族,是具有客观条件,因而发 生共同(对外即可称为特异)的文化; 因此发生民族意识,由此意识而相团 结的集团。
——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周边民族政权吸收中原制度,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局部政权割据、征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元
职官
礼部 鸿胪寺
明 增设提督 四夷馆
清 增设 理藩院
管理
特点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时期 元 明
职官 礼部 鸿胪寺
增设提督 四夷馆
管理
行省制、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北庭 都元帅府、宣慰司
清 增设 理藩院
特点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人教社2016年 第54-55页
➢ 明长城防御的是哪些民族?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
元本胡人,起自沙漠,一旦据有中国, 混一海内。建国之初,辅弼之臣,率皆贤达, 进用者又皆君子,是以政治翕然可观。
——《明太祖实录》卷十五 ➢ 概述材料中明太祖的观点 ➢ 并用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北庭都元帅Biblioteka Baidu、
行省制度 宣慰司加强对
西域的管辖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征发赋役 的直接管理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57页
初置四郡,以通西域……其民或以关东下 贫……家属徙焉……保边塞,二千石治之…… 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 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汉书》卷28《地理志》下
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 莎车、于阗之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属都 护……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
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统编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0年 第62页
“九边” 卫所制度 马市
华夷一体 文化一脉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 2019年 第75页,第80页
性质:正义战争 和 非正义战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职官
隋 礼部
鸿胪寺 唐
管理
郡县制、册封 岭南、流求
特点
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卷193《唐纪九》
“天可汗”
羁縻府州制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当时长城外牧区还是一个以匈奴为主的统 一体和华夏及后来的汉族相对峙。经过多次北 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及中原地区的汉族向四方 扩散,才逐步汇合了长城内外的农牧两大统一 体。又经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形成了中华 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
时期
隋
唐
职官
管理
郡县制、册封
岭南、流求
礼部
鸿胪寺
羁縻府州制度;
册封、和亲、会盟等
吐蕃、西北、南诏
特点
开明的民族政策; 方式多样的治理; 形成强大凝聚力
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
➢ 辽、金等政 权的制度有 哪些特点?
➢ 两宋时期的 民族关系有 怎样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人教社2016年 第30页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 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成帝 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哪些新的发展?
乃分处(匈 奴)降者于边五 郡故塞外,而皆 在河南,因其故 俗为属国。
——《汉书·卫青 霍去病传》
都护
校尉
边郡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上 人教社2016年 第40页
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 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
所谓“认同”就是一种归属感。古代中国人的国家 认同并没有完全局限于王朝这个层面。王朝总是有兴有 灭……于是出现了超越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 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观念。这个历时性的政治共同体就 叫作“中国”。王朝可能结束,中国却没有结束。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和平是边疆民族共同的福祉 守护是边疆民族共同的渴求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职官
管理
特点
秦
典客、
郡县制;和亲 民族治理体系发展;
典属国 巩固南、北边疆; 有战有和屯戍开发;
汉 大鸿胪 西域、河西、东北 文化交融认同统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民族交融促进认同
民族交融的形式有哪些?如何看待民族战争?
大都护府 |
都督府 |
羁縻州
安南都护府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35页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 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35页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魏长城防线是随其国力的增强而不断北移 的……逐渐形成了以六镇与长城为中心的军事防 御体系,在防御外患、移民垦殖和管理边民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坚 、孟燕云《北魏长城考辨》
因战争而筑,为和平而生
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如何看待民族战争?
途径:战争碰撞 与 和平交融方式 和平交融更深入,是主要方式
——《汉书》卷96《西域传》下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哪些新的发展?
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岁输 牛、马、羊皮,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及武帝遣骠骑 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 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 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 而秦稍蚕食之……遂拔义渠 二十五城……遂起兵伐残义 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 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始皇)为桂林、象郡、 南海,以适遣戌。
——《史记·秦始皇本纪》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019年 第16页
年 级:高一
学 科:历史(统编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年 级:高二
学 科:历史(统编版)
民族,是具有客观条件,因而发 生共同(对外即可称为特异)的文化; 因此发生民族意识,由此意识而相团 结的集团。
——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周边民族政权吸收中原制度,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局部政权割据、征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元
职官
礼部 鸿胪寺
明 增设提督 四夷馆
清 增设 理藩院
管理
特点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时期 元 明
职官 礼部 鸿胪寺
增设提督 四夷馆
管理
行省制、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北庭 都元帅府、宣慰司
清 增设 理藩院
特点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人教社2016年 第54-55页
➢ 明长城防御的是哪些民族?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
元本胡人,起自沙漠,一旦据有中国, 混一海内。建国之初,辅弼之臣,率皆贤达, 进用者又皆君子,是以政治翕然可观。
——《明太祖实录》卷十五 ➢ 概述材料中明太祖的观点 ➢ 并用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北庭都元帅Biblioteka Baidu、
行省制度 宣慰司加强对
西域的管辖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征发赋役 的直接管理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57页
初置四郡,以通西域……其民或以关东下 贫……家属徙焉……保边塞,二千石治之…… 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 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汉书》卷28《地理志》下
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 莎车、于阗之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属都 护……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
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统编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0年 第62页
“九边” 卫所制度 马市
华夷一体 文化一脉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 2019年 第75页,第80页
性质:正义战争 和 非正义战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职官
隋 礼部
鸿胪寺 唐
管理
郡县制、册封 岭南、流求
特点
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卷193《唐纪九》
“天可汗”
羁縻府州制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当时长城外牧区还是一个以匈奴为主的统 一体和华夏及后来的汉族相对峙。经过多次北 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及中原地区的汉族向四方 扩散,才逐步汇合了长城内外的农牧两大统一 体。又经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形成了中华 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
时期
隋
唐
职官
管理
郡县制、册封
岭南、流求
礼部
鸿胪寺
羁縻府州制度;
册封、和亲、会盟等
吐蕃、西北、南诏
特点
开明的民族政策; 方式多样的治理; 形成强大凝聚力
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
➢ 辽、金等政 权的制度有 哪些特点?
➢ 两宋时期的 民族关系有 怎样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人教社2016年 第30页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 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成帝 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哪些新的发展?
乃分处(匈 奴)降者于边五 郡故塞外,而皆 在河南,因其故 俗为属国。
——《汉书·卫青 霍去病传》
都护
校尉
边郡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上 人教社2016年 第40页
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 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
所谓“认同”就是一种归属感。古代中国人的国家 认同并没有完全局限于王朝这个层面。王朝总是有兴有 灭……于是出现了超越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 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观念。这个历时性的政治共同体就 叫作“中国”。王朝可能结束,中国却没有结束。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和平是边疆民族共同的福祉 守护是边疆民族共同的渴求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职官
管理
特点
秦
典客、
郡县制;和亲 民族治理体系发展;
典属国 巩固南、北边疆; 有战有和屯戍开发;
汉 大鸿胪 西域、河西、东北 文化交融认同统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民族交融促进认同
民族交融的形式有哪些?如何看待民族战争?
大都护府 |
都督府 |
羁縻州
安南都护府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35页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 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35页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魏长城防线是随其国力的增强而不断北移 的……逐渐形成了以六镇与长城为中心的军事防 御体系,在防御外患、移民垦殖和管理边民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坚 、孟燕云《北魏长城考辨》
因战争而筑,为和平而生
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如何看待民族战争?
途径:战争碰撞 与 和平交融方式 和平交融更深入,是主要方式
——《汉书》卷96《西域传》下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哪些新的发展?
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岁输 牛、马、羊皮,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及武帝遣骠骑 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 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 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 而秦稍蚕食之……遂拔义渠 二十五城……遂起兵伐残义 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 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始皇)为桂林、象郡、 南海,以适遣戌。
——《史记·秦始皇本纪》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019年 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