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理论试题、参考答案、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
第1题(11分)
1-1 1.000 g铝黄铜合金(设只含有铜、锌、铝)与0.100 moldm-3硫酸反应,在25 °C和101.325 kPa下测得放出的气体的体积为149.3 cm3,将相同质量的该合金溶于足量热浓硫酸,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测得放出的气体的提交为411.1 cm3,计算此铝黄铜合金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主要考察基本的计算和硫酸的酸性和氧化性。

铜不能和常温下的硫酸反应,所以第一步只有Zn和Al被H+ 氧化成Zn2+和Al3+;当硫酸温度提高浓度加大时,SO42-具有氧化性,可将Cu,Al和Zn全部氧化到最高价态,自身被还原成SO2。

计算的具体步骤很简单,如下:
由已知三种组分的总质量为1.000 g,即
M(Cu)n(Cu)+ M(Al)n(Al)+ M(Zn)n(Zn)= m(总)(1)
合金与0.100 mol/L 的硫酸在低温下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Zn + 2 H+→ Zn2+ + H2 (g)
2 Al + 6 H+→ 2 Al3+ +
3 H2 (g)
放出气体H2 149.3 cm3,由pV = nRT
n(H2)= pV(H2) /RT(2)由上述方程式知
n(Zn)+ 3/2 n(Al)= n(H2)(3)合金与0.100 mol/L 的浓硫酸在高温下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Zn + 2 H2SO4 (浓) → ZnSO4 + SO2 (g) + 2 H2O
2 Al + 6 H2SO4 (浓) → Al2(SO4)
3 + 3 SO2 (g) + 6 H2O
Cu + 2 H2SO4 (浓) → CuSO4 + SO2 (g) + 2 H2O
放出气体SO2 411.1 cm3,由pV=nRT
n(SO2)= pV(SO2)/RT(4)由上述方程式知:
n(Zn)+ 3/2 n(Al)+ n (Cu) = n(SO2)(5)由已知
M(Cu)= 63.55 g/mol,M(Al)= 26.98 g/mol,M(Zn)= 65.38 g/mol
R = 8.31441 J/K mol,T = 25 + 273.15 = 298.15 K,p = 101.325 kPa
V(H2) = 149.3 cm3,V(SO2) = 411.1 cm3,m(总)= 1.000 g
联立(1)、(2)、(3)、(4)、(5)可得
n(Cu)= 1.070 ×10-2
n(Al)= 1.112 ×10-3
n(Zn)= 4.434 ×10-3
w%(Cu)= m(Cu)n(Cu)/m(总)= 68.0%
w%(Al)= m(Al)n(Al)/m(总)= 3.0%
w%(Zn)= m(Zn)n(Zn)/m(总)= 29.0%
1-2 向[Cu(NH3)4]SO4水溶液中通入SO2气体至溶液呈微酸性,析出白色沉淀CuNH4SO3。

CuNH4SO3与足量的硫酸混合并微热,得到金属Cu等物质,本法制得的Cu呈超细粉末状,有重要用途。

1-2-1 写出生成CuNH4SO3的反应方程式。

写方程式属于最基本考点。

注意到Cu(II)被还原到了Cu(I),所以必然SO2中的S(IV)被氧化到S(VI)(SO42-)。

需要注意的是溶液呈微酸性,所以与Cu2+络合的NH3会以NH4+的形式存在。

具体方程式如下(写离子方程式亦可):
2 [Cu(NH3)4]SO4 +
3 SO2 +
4 H2O → 2 CuNH4SO3 + 3 (NH4)2 SO4
1-2-2 写出CuNH4SO3与H2SO4作用的反应方程式,若反应在敞开反应器中进行,计算反应物中的Cu元素变成超细粉末Cu的转化率。

写方程式属于最基本考点。

注意到Cu 处于+1价态,所以应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

同时敞开反应器提示有气体生气,不难推断气体为SO 2。

写出方程式,即可计算出转化率为50%。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2 CuNH 4SO
3 + 4H + → Cu + Cu 2+ + 2 HN 4+ +2 SO 2 ↑ + 2 H 2O
注意到2 mol Cu + 中 1 mol 生成Cu
,1 mol 生成Cu 2+,所以转化率为50% 。

1-2-3 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且酸量充足,计算反应物中的Cu 元素变成超细粉末Cu 的转化率,并对此作出解释。

主要考察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综合分析。

注意到题目特意强调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而且酸量充足。

那么由1-2-1的提示,1-2-2新生成的SO 2会继续同溶液中的Cu (NH 3)4SO 4反应,
生成CuNH 4SO 3,然后1-2-2中的反应继续发生。

把1-2-1和1-2-2两个方程叠加,会发现最后的总反应是Cu + 把SO 2氧化成SO 42-,自身被还
原生成了Cu 。

如此循环往复,所有的Cu +都被还原,所以转化率应为100%。

第2题(12分) 已知:K a1Θ(H 2S )=1.1×10-7,K a2Θ(H 2S )=1.3×10-13,K sp Θ(ZnS )=2.5×
10-22,假定本题两杯中的液体体积始终等于1.00 dm 3,且H 2S 饱和溶液的浓度均等于0.100 moldm -3,天平两盘各有一盛着1.0 dm 3 H 2O 的烧杯,天平平衡。

2-1 向左杯中溶入2.72 g ZnCl 2,试通过计算说明,为使天平再次平衡需向右杯中加入多少克Na 2O 2?
过氧根离子O 2-在水中会发生歧化反应,放出氧气O 2。

写出反应方程式简单计算即可。

方程式和具体过程如下:
左杯:加入了2.72g ZnCl 2
左杯不发生任何其它的反应,只有ZnCl2的溶解,所以净增重2.72 g。

右杯:加入m(Na2O2)的Na2O2。

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

方程式如下:
2 Na2O2 + 2 H2O → 4 NaOH + O2↑(1)
生成NaOH,同时注意O2离去,净增重为m(Na2O2)-m(O2)
由(1)可知m(Na2O2):m(O2)= 156 :32
所以为了使天平左右两边平衡m(Na2O2)-m(O2)= 2.72 g
易知m(Na2O2)= 2.72 g ×156/(156 – 32)= 3.42 g
2-2 天平再次平衡后,向左杯中通入H2S气体,充分反应且使H2S达到饱和。

接着向右杯中通入H2S气体,试通过计算求出当天平第三次平衡时,右杯中溶液的PH。

由题目知饱和溶液中H2S的浓度为0.100mol/dm3。

因为ZnS为难溶物,所以可以认为所有的Zn2+全部(0.0200mol)被S2-沉淀。

据此可以算出参与反应的全部H2S的物质的量为0.120mol。

为了维持天平的平衡,需要向右
杯中投入同样量的H2S。

注意到右杯中目前是NaOH溶液,可以同H2S反应, 生成NaHS。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左杯:
在通入H2S之前
离子浓度c(Zn2+)= n(ZnCl2)/V (H2O)
= m(ZnCl2)/(M(ZnCl2)×V(H2O))
= 0.0200 mol/L
c(Cl-)= 2 ×n(ZnCl2)/V (H2O)
= 2 × m(ZnCl 2)/[M(ZnCl2)× V(H2O)]
= 0.0400 mol/L
由于ZnS的K spΘ(ZnS)很小,可以认为溶液中的Zn2+被H2S完全沉淀:
ZnCl2 + H2S → ZnS ↓ + 2 HCl
溶液中原有c(Zn2+)= 0.0200 mol/L,所以会消耗H2S 0.0200 mol。

继续通入H2S 至饱和,因为H2S 饱和溶液的浓度为0.100 mol/L,所以一
共加入的H2S 总量应为0.020 + 0.100 = 0.120 mol。

右杯:
为了保持平衡,在左杯通入了0.120 mol H2S 的情况下,右杯也应该通入相
同量的H2S。

H2S会同右杯中的NaOH反应,具体的方程式如下:
H2S + NaOH → NaSH + H2O (2)
由2-1 知右杯中加入了Na2O2 3.42 g,所以右杯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
n(NaOH)= 2 n(Na2O2)= 2 ×3.42/156 = 0.0878 mol。

由(2)知共有0.0878 mol H2S 参与反应,生成0.0878 mol NaSH,剩余H2S
0.120 -0.0878 = 0.0322 mol。

溶液中的H+主要由剩余的H2S在溶液中电离得到
H2S ⇔H++ HS-(3)
由(3)易知
c(H+)= K a1Θ(H2S)×c(H2S)/c(HS-)
= 1.1×10-7 ×0.0322 /0.0878
= 4.03 ×10-8
所以pH = - log(c(H+))= --log(4.03 × 10-8)= 7.40
2-3 天平第三次平衡后,向左杯中缓缓通入HCl气体,试通过计算求出当杯中的沉淀刚好溶解掉一半时,溶液的Cl-浓度。

这道题过程非常复杂,很难考虑得非常全面。

题目中提到左杯中ZnS有一半(0.0100 mol)被溶解,则根据方程式
ZnS + 2 H+→ Zn2++ H2S (4)
易知溶液中剩余Zn2+的浓度为0.0100 mol/L,很容易由ZnS的K spΘ算得溶液中的S2-的浓度。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体系中的H2S已经饱和,所以由ZnS溶解而生成的H2S 0.0100 mol会全部逸出,这一过程消耗H+0.0200 mol。

现在已经知道了S2-和H2S的浓度,通过计算得出溶液中H+的浓度为0.240mol/L。

由2-2知溶液中原有H+ 0.0400 mol/L,再考虑已经溢出的H2S,可得加入的HCl为0.220 mol。

再由2-2知溶液中原有的Cl-浓度为0.040 mol/L,所以杯中的Cl-浓度为0.260 mol/L。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Cl-的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2-1中加入ZnCl2时引入的Cl-,另一部分是2-3中加入HCl时引入的Cl-。

易知2-1 中引入Cl-0.0400 mol。

对于2-3中加入HCl时引入的Cl-,则要通过H+的浓度求解。

由于体系中的H2S已经达到饱和,所以c(H2S)= 0.100 mol/L
为了求解c(H+),需要先求得c(S2-)
而溶液中S2-的来源主要为沉淀ZnS 的电离
ZnS ⇔Zn2++ S2(5)
由(5)易知c(S2-)= K spΘ(ZnS)/c(Zn2+)
= 2.5 ×10-22/0.0100 (ZnS刚好溶解掉一半)
= 2.50 ×10-20 mol/L
根据方程式
H2S ⇔ 2 H++ S2(6)
K a1Θ(H2S)= c(H+)×c(HS-)/c(H2S)
K a2Θ(H2S)= c(H+)× c(S2-)/c(HS-)
对于(6)
K = K a1Θ(H2S)×K a2Θ(H2S)= c(S2-)×c(H+)×c(H+)/c(H2S)
所以c(H+)= (K a1Θ(H2S)×K a2Θ(H2S)× c(H2S)/c(S2-))1/2
= (1.1 ×10-7× 1.3 ×10--13× 0.100 /2.50 × 10-20)1/2
= 0.240 mol/L
而溶液中的H+来源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2-2 中ZnS沉淀生成时所产生的H+,共0.0400 mol,另一部分时加入HCl时所引入的H+。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4)中生成的H2S 因为溶液已经是H2S 的饱和溶液了,所以会全部离开溶液,相当于消耗了H+0.0200 mol。

所以加入的HCl的量应为0.240 -0.0400 + 0.0200 = 0.220 mol。

而2-1引入了Cl-0.0400 mol,2-3引入了Cl-0.220 mol,总浓度为c(Cl-)= 0.260 mol/L
2-4 拟使天平第四次平衡,需向右杯中通入多少克HCl气体?试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过程有一些复杂,需要细心分析左右两杯的情况。

由2-3知,左杯中加入了HCl 0.220mol,逸出H2S 0.010mol,净增重为7.69 g,相当于HCl 0.211 mol。

向右杯中通入0.211 mol HCl,溶液中存在的NaHS会生成H2S(0.0878mol),再加上液体中原来的H2S(0.0322mol),共生成H2S 0.120 mol,所以会有0.020 mol H2S 溢出,减少重量0.680 g。

所以为了维持平衡,右杯中需要加入的HCl重量一共是7.69 + 0.680 = 8.37 g。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左杯:
由2-3知加入0.220 mol HCl,溢出H2S 0.0100 mol,净增重为
0.220 × 36.5 - 0.0100 × 0.0100 = 7.69 g。

右杯:
为达到平衡,需要使右杯也增重7.69 g,需加入HCl 0.211 mol。

由2-2可知,右杯中含有NaHS 0.0878 mol,会同HCl 发生反应
NaHS + HCl NaCl + H2S (7)
生成0.0878 mol H2S,又2-2中原有H2S 0.0322 mol,所以现在一共有H2S 0.0878 + 0.0322 = 0.120 mol H2S。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饱和的H2S浓度为0.100 mol/L,所以会有H2S 0.020 mol 溢出,减重
0.020 ×34 = 0.680 g。

为了补充损失的这部分重量,还需要向体系中继续加入同质量的HCl。

所以加入的HCl的总质量应为7.69 + 0.68 = 8.37 g。

第3题(8分)某混合物含有下列物质中的3种或更多种,各0.01 mol:
(NH4)2SO3NaCl CaSO4K2CrO4Mg(NO3)2NH4Cl
将该混合物置于水中,充分反应后离心分离得到白色沉淀和0.1 dm3无色溶液,向该溶液中溶入0.01 mol氨气,无沉淀生成;若将氨气换成0.01 mol NaF,则有白色沉淀生成。

试指出该混合物中肯定存在的物质、肯定不存在的物质、不能判断是否存在的物质各有哪些,并对肯定存在的物质简要说明理由。

已知:K a1Θ(H2SO3)=1.3×10-2K a2Θ(H2SO3)=6.2×10-8
K bΘ(NH3·H2O)=1.8×10-5K spΘ(CaSO4)=4.9×10-5
K spΘ(CaSO3)=6.8×10-8K spΘ(MgSO3)=3.2×10-3
K spΘ(CaCrO4)=7.1×10-4K spΘ(CaF2)=5.3×10-9
K spΘ(MgF2)=5.2×10-11K spΘ[Mg(OH)2]=5.6×10-12
K spΘ[Ca(OH)2]=5.5×10-6
肯定存在的物质(NH4)2SO3NH4Cl Mg(NO3) CaSO4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K2CrO4
不能判断是否存在的物质NaCl
共4分,多填物质扣分,每空不得负分。

考察难溶物的基本物理性质,弱酸弱碱的电离等基本知识。

大部分物质比较容易判断,只有NH4Cl有一定的难度。

由题目混合物生成白色沉淀,由常识知CaCrO4是黄色沉淀,所以必然(NH4)2SO3和K2CrO4不能共存。

由常识知白色沉淀是CaSO3,CaSO4,MgSO3的一种或几种。

因为CaSO3的溶度积最小,我们先来分析CaSO3。

如果沉淀中不含CaSO3,则溶液中不含(NH4)2SO3和CaSO4。

但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白色沉淀生成了,因为另外两种沉淀中含有Ca2+和SO32-,而(NH4)SO3和CaSO4分别是这两种离子唯一的提供者。

2
所以CaSO3一定存在,那么(NH4)2SO3和CaSO4两种物质一定存在,K2CrO4一定不存在。

由CaSO3的K sp可以计算出Ca2+和SO32-的浓度分别为2.6 ×10-4 mol/L。

经过计算很容易发现其它两种沉淀MgSO3和CaSO4都不会生成。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c(Ca2+)= c(SO32-)= (K spΘ(CaSO3))1/2 = (6.8E-8)1/2 = 2.6 ×10-4 mol/L
K(MgSO3)=c(Mg2+)×c(SO32-)= (0.01 / 0.1)× 2.6 ×10-4
= 2.6 ×10-5 <K spΘ(MgSO3)K(CaSO4)=c(Ca2+)×c(SO42-)= 2.6 ×10-4 ×(0.01 / 0.1)
= 2.6 ×10-5 < K spΘ(CaSO4)
由于Ca2+已经几乎被完全沉淀,所以加入NaF后产生的沉淀应为MgF2,所以Mg(NO3)2在溶液中一定存在。

又在加入0.01 mol 氨气后没有沉淀生成,说明不存在Mg(OH)2沉淀。

由Mg(OH)2和Mg2+的浓度(0.01mol)可知,溶液中的OH-的浓度不能超过7.5 ×
10-6 mol/L。

而体系中现在NH4+的浓度为0.02 mol/L((NH4)2SO3为0.01 mol/L)。

若体系中不含NH4Cl,则由NH3·H2O的K b可以很容易的判断溶液中OH-的浓度为9.0 ×
10-5 mol/L大于7.5 ×10-6mol/L。

所以溶液中一定存在NH4Cl,抑制OH-的电离。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K spΘ(Mg(OH)2)= c(Mg2+)×c(OH-)×(OH-)
为了保障溶液中不存在Mg(OH)2沉淀,溶液中允许的c(OH-)最大值为
c ma x(OH-)= (K sp (Mg(OH)2)/c(Mg2+))1/2
= (5.6 ×10-12/(0.01 / 0.1))1/2
= 7.5 ×10-6 mol/L
假设溶液中不存在NH 4Cl ,则溶液中NH 4+的浓度为0.02 mol /L K b Θ(NH 3·H 2O )= c (NH 4+)×c (OH -)/c (NH 3·H 2O ) 所以溶液中c (OH -)= K b Θ(NH 3·H 2O )× c (NH 3H 2O )/c (NH 4+) = 1.8 × 10-5 ×(0.01 / 0.1)/ 0.02 = 9.0 × 10-5>7.5 × 10-6 这与溶液中不存在Mg (OH )2沉淀是矛盾的,
所以溶液中一定存在NH 4Cl ,抑制OH -的电离。

NaCl 的存在与否跟沉淀是否生成没有关系,所以无法判断。

综上:
一定存在的:(NH 4)2SO 3、CaSO 4、MgF 2、NH 4Cl 一定不存在:CaCrO 4 无法判断:NaCl
第4题(8分) 人工合成的某固氮铁钼催化剂的组成分析方法如下: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酸溶解并调至pH 为1,分成两份,第2份体积为第1份的两倍。

第1份溶液以磺基水杨酸为指示剂,用EDTA 标准溶液滴至终点,消耗24.40 mL 。

第2份溶液先用沉淀法除去铁,用盐酸羟胺将Mo(VI)还原成Mo(V),然后加入25.00 mL EDTA 标准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一定体积pH=5.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Zn 2+标准溶液滴至终点,消耗22.12 mL 。

4-1 Zn 2+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0.3289 g 金属Zn ,溶解后转移至250 mL 容量瓶,定容,EDTA 溶液的标定:用移液管取25.00 mL 上述Zn 2+标准溶液,以二甲酚橙作指示剂,用EDTA 标准溶液滴至终点,消耗20.24 mL 。

计算Zn 2+标准溶液和EDTA 标准溶液的浓度。

非常基本的配位滴定计算题目。

先计算出Zn 2+的浓度(0.02012 mol /L )。

因为Zn 2+和EDTA 1:1 发生配位反应,所以也很容易的计算出EDTA 的浓度(0.02482 mol / L )。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Zn 2+ + EDTA → Zn (EDTA )2+ c (Zn 2+)= n (Zn 2+)/V (Zn 2+) = m (Zn 2+)/[M (Zn 2+)× V (Zn 2+)]
= 0.3289 /(65.39 × 0.2500)
= 0.02012 mol /L
c (EDTA )= n (EDTA )/V (EDTA ) = n (Zn 2+)/V (EDTA ) = c (Zn 2+)× V (Zn 2+)/V (EDTA ) = 0.02012 ×25.00 /20.24
= 0.02482 mol /L
c Zn =
m Zn /M Zn
V =
0.3289 g/65.39 gmol −1
0.2500 L
= 0.02012 molL -1 1分 c EDTA = (cV)Zn
V EDTA
=
0.2012 molL −1×25.00 mL
20.24 mL
= 0.02482 molL -1 1分
4-2 实验误差常用标准差表示。

对n 次测量结果作加减和乘除运算,运算结果(Q )的误差
为∆Q ,其计算公式分别为∆Q +-=√∑(∆q i )2n i=1和∆Q ×-=|Q |√∑(∆q i q
1
)n i=1,其中∆q i 为第i 次测量
值q i 的误差。

已知分析天平称量的标准差为0.1 mg ,移液管、容量瓶和滴定管的标准差均为0.01 mL ,忽略其他误差因素,计算4-1中EDTA 标准溶液浓度的最小标准差。

考察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和正确理解公式(两个公式分别对应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

需要注意的是在称量Zn 的重量的时候采用减重法,所以要称量两次。

在体积读取的时候也要读数两次。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 ∆Q ×-=|Q |√∑(
∆q i q 1
)2n i=1 (2) ∆Q +-=√∑(∆q i )2n i=1
两个误差公式分别相应的对应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
c (EDTA )= c (Zn 2+)× V (25 mL )/V (EDTA )
应用公式(2)可得
∆c (EDTA )= |c (EDTA )| ×
((∆c (Zn 2+)/c (Zn 2+))2 + (∆V (25 mL )/V (2 mL ))2
+ (∆V (EDTA )/V (EDTA ))2)1/2 (3)
分项具体求解
c (Zn 2+)= m (Zn 2+)/V (250 mL )
应用公式(2)可得
∆c (Zn 2+)= |c (Zn 2+)|×
[(∆m (Zn 2+)/m (Zn 2+))2 + (∆V (250 mL )/V (250 mL ))2]1/2(4)
其中,∆m (Zn 2+)由公式(1)计算,因为Zn 的质量是减重法得到的需要称重两次,所以∆m (Zn 2+)= [(0.1mg )2 + (0.1mg )2]1/2= 0.14 mg 容量瓶的体积直接读数,所以
∆ V (250 mL )= 0.01 mL 带入(4)可得∆c (Zn 2+)= 0.43 mol /L (5)
∆m Zn =√(0.1 mg)2+(0.1 mg)2 ∆V 250mL =0.01 mL
∆V EDTA =∆V 250mL =√(0.1 mL)2+(0.1 mL)2 ∆c Zn =|c Zn |√(
∆m Zn m Zn
)2
+(
∆V 250mL V 250mL
)2
∆c EDTA =|c EDTA |√(∆c
Zn c Zn
)2+(∆V
25mL V 25mL
)2+(∆V
EDTA V EDTA
)2 1

取4-2所得值代入计算得:
∆c EDTA =2×10-5(molL -1) 1分 计算∆V EDTA ,∆V 25mL ,∆m Zn ,∆V 250mL 时测量次数n 错误扣0.25分,公式运用正确得1分。

对于V(25 mL),计算体积时两次读取移液管,做减法
对于V(EDTA),计算体积时两次读取滴定管,做减法
∆V(25 mL)= ∆V(EDTA)
= [(0.01 mL)2 + (0.01 mL)2]1/2
= 1.414 × 10-2 mL (6)
把(5),(6)带入(3)可得
∆c(EDTA)= 2 ×10-5mol/L
4-3 请计算该催化剂中Fe与Mo的原子个数之比。

考察配位滴定的计算。

第一份溶液滴定Fe,第二份溶液滴定Mo。

别忘记第二份溶液的体积是第一份的2倍。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n(Fe)= 2 ×n(EDTA,1)= 2 ×0.02482 × 0.02440 = 1.211 × 10-3mol
n(Mo)= n(EDTA,2)n(Zn)
= 0.02482 × 0.0250 – 0.02012 ×0.02212
= 1.754 × 10-4 mol
n(Fe):n(Mo)= 1.211 × 10-3:1.754 ×10-4 = 6.9 : 1 ≈7
4-4 欲在室温下配制1.0 L pH=5.0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现有11.8 g醋酸钠,请计算需要加入醋酸(ρ=1.05 g·mL-1)的体积(醋酸在水溶液中的K a=1.8×10-5)。

主要考察pH与p K a之间的关系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pH = p K a– log(c(酸)/c(盐))(7)
c(盐)= n(NaOAc)/V = m(NaOAc)/(M(NaOAc)×V)
= 11.8 /(82.0 × 1)= 0.144 mol /L
由已知pH = 5.00,p K a = 4.74
代入(7)得c (酸)= 0.0799 mol /L
V ’(酸)= c (酸)× V × M (酸)/ρ’(酸)
= 0.0799 ×1.0 × 60.0 / 1.05×10-3
= 4.6 mL
第5题(17分) 酸性溶液中Ce(IV)是一种强氧化剂,被用于定量分析和有机合成等领域。

5-1 尽管水溶液中Ce 4+强烈水解,但在高酸度溶液([HClO 4]>6.05 molkg -1)中Ce 4+仍然会发生反应:Ce 4++e 3+。

高氯酸溶液中Ce 4+与OH -形成4种配合物的累积生成常数的对
数分别为lg β1Θ=14.76、lg β2Θ=28.04、lg β3Θ=40.53、lg β4Θ
=51.86,有关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f G m Θ列于表5-1.
物质
∆f G m Θ/kJ·mol -1 H 2O -237.10 OH -(aq) -157.20 H +(aq )
0 Ce 4+(aq)
-503.80
5-1-1 写出Ce 水解反应的一般表达式、标准水解平衡常数的一般表达式。

考察最基本的水解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要求写出水解反应的一般表达式,需包含全部四种情况。

具体的表达式如下: Ce 4+ + i H2O ⇔ Ce(OH)i (4-i )+ + i H + (1’)
由(1’),K i Θ = c (Ce(OH)i (4-i )+)×(H +
)i /c (Ce 4+)
其中i = 1,2,3,4
5-1-2 写出Ce 4+与OH -形成配合物反应的一般表达式、标准累积生成常数βΘ的一般表达式。

考察最基本的络合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要求写出络合反应的一般表达式,需包含全部四种情况。

具体的表达式如下:
Ce4+ + i OH-⇔ Ce(OH)i(4-i)+(2’)
βiΘ = c(Ce(OH)i(4-i)+)/(c(Ce4+)×(OH-)i)
其中i = 1,2,3,4
5-1-3 求Ce4+水解反应生成的4种氢氧化物的∆f G mΘ。

考察∆f G mΘ的计算,平衡常数K iΘ与∆r G mΘ的关系。

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但是思路较为简单。

先算出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然后计算出水解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G变化(∆r G mΘ)。

最后利用已知反应物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G(∆ f G mΘ)和反应的总标准吉布斯自由能G变化(∆r G mΘ)计算出四种氢氧化物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r G mΘ。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对(1),K iΘ = c(Ce(OH)i(4-i)+)×(H+)i/c(Ce4+)
= c(Ce(OH)i(4-i)+)×(H+)i×(OH-)i/(c(Ce4+)×(OH-)i)
= (K wΘ)i×βiΘ
对(1),∆r G mΘ= - RT ln K iΘ
= i∆r G mΘ(H+(aq))+ ∆r G mΘ(Ce(OH)i(4-i)+)
-i∆r G mΘ(H2O(l))- ∆r G mΘ(Ce4+(aq))
所以∆r G mΘ(Ce(OH)i(4-i)+)= - RT ln K iΘ- i∆r G mΘ(H+(aq))
+ i∆r G mΘ(H2O(l))+ ∆r G mΘ(Ce4+(aq))
带入数据,分别计算i = 1,2,3,4 时的∆f G mΘ可得
∆f G mΘ(Ce(OH)13+)= - 745.26 KJ /mol
∆ f G mΘ(Ce(OH)22+)= - 978.27 KJ /mol
∆ f G mΘ(Ce(OH)3+)= - 1206.77 KJ /mol
∆ f G mΘ(Ce(OH)4)= - 1428.65 KJ /mol
5-1-4 当pH<8,Ce3+不水解,当HClO4浓度<6.05 molkg-1时,Ce4+/Ce3+电对的电位是溶液的pH、Ce(IV)配合物的β1Θ、有关物种浓度的函数,试导出这一函数关系。

主要考察能斯特方程的运用和溶液中相关物质浓度的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当高氯酸的浓度降低时,体系中的Ce4+会生成氢氧化物,所以Ce4+的浓度同pH和氢氧化物的积累生成常数βiΘ相关。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对于Ce4+/Ce3+电对
Ce4++ e-→ Ce3+
由能斯特方程知
E = EΘ - RT ln(c(Ce3+)/c(Ce4+))/(z×F)(3’)
由已知Ce3+不水解,仅仅Ce4+发生水解,而根据分配系数定律
c(Ce4+)= c (Ce(IV))c(Ce4+)/(c(Ce4+)+ c(Ce(OH)13+)
+ c(Ce(OH)22+)+c(Ce(OH)3+)+c(Ce(OH)4))
= c (Ce(IV))/(1 + β1Θ× c(OH-)+β2Θ×c(OH-)2+ β3Θ×c(OH-)3
+ β4Θ×c(OH-)4)
把c(Ce4+)代入(3’)即可得出结果。

5-2 在HClO4溶液中,Ce4+/Ce3+电对的电位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指出,当HClO4的浓度大于或小于1.85 m时,Ce4+被还原为Ce3+的反应的熵变∆S大于0、等于0或小于0,并说明反应焓变∆H的相应变化情况。

热力学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要就同学们具有一定的读图分析理解能力。

我们观察到图像是E(T)的函数,所以要先通过吉布斯自用能把E、T和∆S联系起来。

先通过图像得到曲线的斜率,然后通过曲线斜率的物理意义判断出∆S的相对大小。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当HClO4的浓度固定时,由于系统中不存在体积功,所以
∆G = - ∆T×∆S = - z×∆E× F
化简可得∆E/∆T= ∆S/(z×F),而z和F都是大于零的,所以∆E/∆T同∆S同号,而∆E/∆T即为方程的斜率。

对于熟悉物理化学和微积分的同学,可尝试下边的解法
由热力学基本公式d G = -S d T + V d p两边取T的偏微分得(∂G/∂T)p = -S
又∆r G m = - zEF,带入可得(∂E/∂T)p= ∆r S m/zF,即为方程的斜率。

所以当高氯酸浓度大于1.85 mol/L时,∆S大于0。

当高氯酸浓度小于1.85 mol/L时,∆S小于0。

对于∆H,易知∆H = ∆G + T∆S,由于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所以∆G小于0。

所以当高氯酸浓度大于1.85 M时,∆H不确定是否大于0或者小于0甚至等于0。

当高氯酸浓度小于1.85 M时,∆H一定小于0。

5-3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高氯酸溶液中Ce(IV)对有机物ATF的氧化反应。

所有动力学测试都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即ATF的浓度大大过量于[Ce(IV)]。

研究发现,Ce(IV)氧化ATF的反应对Ce(IV)的分级数为一级,求得的表现一级速率常数k表列于表5-2,该反应的化学计量反应式如下:
表5-2 [ATF]和[H+]对Ce(IV)氧化ATF的反应的k表的影响
-4-3
结果表明,Ce(IV)氧化ATF的反应是自由基反应,在题给酸度条件下,Ce(III)不水解,于是提出如下反应机理:
Ce4++H2O 3++H+ (1)
已知:K OH=0.27 moldm-3,K=120 dm3mol-1。

5-3-1 请根据以上反应机理,导出Ce(IV)氧化ATF反应的速率方程,并给出k表的表达式。

动力学中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由已知反应对Ce(IV)的分级数为一级,为了求得反应对Ce(IV)的表观速率常数k表,需要将速率用c(Ce(IV))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题目中所给的自由基反应机理可以看出,反应的决速步为题目中的(3)。

所以解体过程即为把c(M)用c(Ce(IV))表达出来。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由题目中的(3)和反应对Ce(IV)的分级数为一级可知:
r = k1×c(M) = k表×c(Ce(IV))(4’)
首先求解c(M)
由(2)得K = c(M)/[c (ATF)×c(Ce(OH)3+)]
重排得c(M)= K×c(ATF)×c(Ce(OH)3+)(5’)
由(1)得K OH = c(Ce(OH)3+)×c(H+)/c(Ce4+)
重排得c(Ce(OH)3+)= K OH×c(Ce4+)/c(H+)(6’)
把(6’)代入(5’)可得
c(M)= K×K OH× c(ATF)×c(Ce4+)/c(H+)(7’)
把(7’)代入(4’)可得
r = k1×K× K OH× c (ATF)×c(Ce4+)/c(H+)(8’)
由反应条件知c(ATF)远远大于c(Ce(IV)),所以可以认为c(ATF)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不变,从而简化计算。

(忽略了(2)中形成M时消耗的ATF。


下边的问题是如何把反应速率用c(Ce(IV))表示出来。

我们注意到(8’)中存在c(Ce4+)项,所以只需要把c(Ce4+)用c(Ce(IV))表示出来即可。

易知Ce(IV)在机理中以三种形态存在Ce4+,Ce(OH)3+和M。

所以
c(Ce(IV))= c(Ce4+)+ c(Ce(OH)3+)+ c(M)(9’)由(1)得K OH = c(Ce(OH)3+)×c(H+)/c(Ce4+)
重排得c(Ce(OH)3+)= K OH ×c(Ce4+)/c(H+)(10’)
把(7’)和(10’)代入(9’)可得
c(Ce(IV))= c(Ce4+)+ K OH×c(Ce4+)/c(H+)
+ K× K OH×c(ATF)× c(Ce4+)/c(H+)
化简得
c(Ce(IV))= c(Ce4+)×(1 + K OH/c(H+)+ K×K OH×c(ATF)/c(H+))
所以
c(Ce4+)= c(Ce(IV))/(1 + K OH /c(H+)+ K×K OH × c (ATF)/c(H+))(11’)于是我们就得到了c(Ce4+)同c(Ce(IV))之间的关系,
将(11’)代入(8’)得
r = k1×K×K OH×c (ATF)×c(Ce(IV))
/(c(H+)×(1 + K OH/c(H+)+ K×c (ATF)K OH/c(H+)))= k1×K×K OH×c(ATF)× c(Ce(IV))
/(c(H+)+ K OH+ K×K OH× c(ATF))(12’)观察(12’)可得反应对Ce(IV)的表观速率常数k表
k表= k1×K×K OH× c(ATF)/(c(H+)+ K OH+ K×K OH×c(ATF))5-3-2 根据k表的表达式,结合表5-2,讨论[ATF]对k表的影响,指出反应对ATF的
级数大于1或小于1。

主要考察同学们对于反应级数的理解。

讲k表变形后即可得出结论,注意还要结合5-2表中数据讨论一下。

具体的解题过程如下:
将k表重排(两边取倒数)得
1 / k表= (c(H+)+ K OH)/(k1×K OH× c(ATF))+ 1 / k1
对于给定的c(H+),1 / k表对1/ c(ATF)作图得斜率为(c(H+)+ K OH)/
(k1×K OH),截距为1 / k1(大于零)的直线,说明反应对ATF的级数大于零,但
小于1。

5-2表中数据显示,保持其它参数不变,c(ATF)增大时,k表增大,说明反应对ATF
的级数大于零;而c(ATF)增大的倍数要大于k表增大的倍数,所以也说明反应对
ATF的级数小于1。

5-3-3 根据k表的表达式,结合表5-2,讨论[H+]对k表的影响。

主要考察同学们对于反应级数的理解。

讲k表变形后即可得出结论,注意还要结合5-2表中数据讨论一下。

具体的解题过程如下:
将k表重排(两边取倒数)得:
1 / k表= c(H+)/(k1×K OH×K c(ATF))+ 1/ (k1×K c(ATF))+ 1 / k1
对于给定的c(ATF),由上式很容易判断k表与c(H+)呈负相关,即反应对H+的级
数小于零。

5-2表中数据显示,保持其它参数不变,c(H+)增大时,k表减小,所以也说明反应
对H+的级数小于零。

第6题(14分)六亚甲基四胺(HMTA)是一个与金刚烷的结构类似的杂环多面体化合物。

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和医药等工业中,HMTA晶体是一种电光材料,其折射率可被外电场改变,在激光技术中具有广泛应用,该晶体属于立方晶系,正当晶胞参数a=7.02×102pm,晶体结构的正视图分别如图6-A和图6-B所示,其中图6-B是沿a方向的投影。

6-1 画出HMTA分子的结构图;说明其最高对称轴的名称、方位和数目。

可把HMTA 的分子结构简化为一个正四面体(N 在四面体的顶点),因此是T d 点群,有3个I 4,分别在相距最远的两个C 的连线上。

下图只标出了与z 轴平行的一根I 4,但不难想象在xy 平面上彼此垂直的另外两根I 4。

6-2-1 指出HMTA 晶体中作周期性重复的最小结构单元;说明1个正当晶胞中有多少个这样的结构单元。

6-2-2 写出该晶体最高对称轴的名称或记号、方向以及特征对称元素的名称和取向。

6-1考分子的对称性,6-2则考察晶体的对称性。

其中6-2-2的题比较易失分。

在讨论晶体对称性时,“对称轴”是旋转轴、螺旋轴、反轴的合称(但这更像约定俗成的说法,并不像“对称元素”那样有严格的定义)。

根据图6-B ,会很容易认为此处答案是C 4,(阿光老师自己做题时是做到6-4-1时,才意识到此处的正确答案应该是I 4……)。

实际上,由于分子自身的对称元素是I 4而非C 4,导致该晶体延a 方向的轴转90°并不能与原晶体完全重合,还需做一个i 操作,所以轴次最高的对称轴是I 4。

6-3 晶体的宏观对称性与构成该晶体的分子的对称性是否完全相同?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实例说明:HMTA 、CO 2、(NH 2)2CO 、Fe(C 5H 5)2、C 6H 6、C 60
或 1分
4次映轴(或S 4)或4次反轴(或I 4,或4)。

1分。

答4次象转轴可不扣分。

任意两个N 原子连线之中点与另外两个N 原子连线之中点的连线。

0.5分 或将4个N 原子置于立方体的4个相间的顶点上,立方体相互平行的两个面中心的连线;或其他合理表述。

3条(两两垂直)
0.5分
6-4-1 指出HMTA 晶体的点阵模型;说明该点阵的轴次最高的对称轴及其方向。

6-4-2 假设图6-A 所示的正当晶胞中心的分子取向不同于顶点的分子,晶体的点阵型式是什么?
以上三问不粗心的话估计都不会失分,不多评论了。

如有问题请留言。

6-4-3 计算每个正当晶胞中C-H-N 氢键的数目。

6-4-4 从结构化学角度简述该晶体格外稳定的原因。

这两小问其实都在考察的是氢键的本质。

传统的教材介绍氢键,通常认为氢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也就是认为氢键有一定程度的共价性。

另一种认知是带部分正电荷的H 和带部分负电荷的原子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011年,IUPAC 在广泛征求了科学界的意见后,重新给出了氢键的定义,模糊了氢键成键的本质,而将氢键(X-H •Y-Z )概念扩展为与高电负性原子X 相连的H 原子与另一原子或基团Y 发上的相互吸引的作用,并有支持成键的证据。

The hydrogen bond is an attra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a hydrogen atom
from a molecule or a molecular fragment X-H in which X is more electronegative than H, and an atom or a group of atoms in the same or a different molecule, in which there is evidence of bond formation.
本题6-4-3就考察了这种广义的氢键概念(如果能在题干中给出氢键的定义,也许会更有利于考生朝正确的方向答题)。

每个N都朝向另一个HMTA分子的一个六元环,与处于直立键的3个H发生相互作用。

一个晶胞中有8个N,所以总共是24个氢键。

6-5 计算HMTA晶体的密度ρ。

基本功,送分题,如有问题请留言。

第7题(16分)丙烯与过量的乙醛在酸催化及低于70 ℃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1,如果丙烯与乙醛的摩尔比为1:1且反应温度高于70 ℃,则主要产物为2,4—戊二醇(化合物3)和3—戊烯—2—醇(化合物4)。

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1,3,4的生成经过相同的关键中间体2([C5H11O]+)。

7-1 请用反应机理解释产物1,3,4的生成过程并指出关键中间体2的构造式。

虽然该反应是经典的Prins反应,但正确回答此问,并不需要记住该人命反应。

只需正确画出1、3、4的结构,就可分析出酸活化羰基,而后双键发生亲核进攻,生成新的C-C键,得到中间体2的核心反应路径。

进而根据1、3、4的结构,推导出从中间体2生成各种产物的机理。

失去质子的过程是有赋分的,所以要求考生细致的逐步写出反应机理,不要跳步骤。

虽然本问相对简单,但阿光老师还是认为,如果告知学生体系中有H2O,做题的思路会更清晰些。

因为生成产物3所必须的水分子,并非来自于work-up,而是来自于反应体系(比如溶剂不是完全干燥的)。

因为如果体系完全不含多余的亲核试剂的话(这里是醛和水),反应的主要产物是4。

7-2 化合物5在Lewis 酸O 3ReOSiPh 3催化下与苯甲醛反应得到化合物
6:
在O 3ReOSiPh 3催化下化合物7转化为8(C 14H 18O 2),而7的异构体9则转化为10(C 28H 36O 4)。

请画出6、8和10的构造式。

5的分子式是C 13H 18O ,苯甲醛的分子式是C 7H 6O ,加起来正好等于产物6的分子式C 20H 24O ,说明5与苯甲醛在路易斯酸(LA )催化下发生“加成”过程生成6。

不涉及第三个组分。

根据软硬酸碱理论,不难确定高价Re 的LA 会亲O 而非C=C 。

而虽然羟基与LA 的结合力会比羰基O 强,但活化后的羰基被亲核进攻其活化能通常显著低于活化后的羟基。

所以LA
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