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概念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的概念和内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管理学的定义和特点;
人本原理;
一、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任何组织离不开管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或学校。
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可以追朔到古代(部落、氏族)。
但是成为一门学科,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百年来,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赋予了管理不同的含义,这些管理的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客观的反映了管理的特性。
(一)管理概念的发展历程
1.“管理就是确切的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
约的方法去完成它”-泰勒: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奠基人
(1911)。
2.“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亨利 法约尔:古典管理学
家,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1916)。
3.“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
定目标的过程”-孔茨.s.奥唐纳(1955)。
4.“管理就是决策”-西蒙(1960)。
5.“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
活动的过程。
”-罗宾斯.s.玛丽·库尔塔:把管理视为一个过程,既强调
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活动又要讲究效率
(1996)。
6.“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帕梅
拉·S·路易斯:立足于组织资源,原材料、人员、资本、土地、设备、
信息等都属于组织资源(1998)。
管理的概念: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如何理解该定义呢?我们进一步分析管理的内涵。
(二)管理的内涵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所必须的活动,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管理和组织二者相互依存,没有组织,管理无用武之地,没有管理,组织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就会消亡。
所以管理不能脱离组织存在,同样,组织中必定存在管理。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者在行使职能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者的素质和组织运行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3.管理的对象-资源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各样的资源。
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利用组织中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说管理负责把资源转化为成果,将投入转化为产出。
4.管理是一个过程
管理是一个有意识的、有目的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协调),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
管理自己不具备目标,不是为了管理而进行管理,而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管理。
5.管理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管理工作需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环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
把所服务的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产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
也就是说,必须正视环境的存在,一方面组织要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物质、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不同而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审时度势、灵活应变对成功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6.管理的目的――效率+效果
管理的目的是使组织高效率的达到组织目标。
管理的成果好坏、有效性如何,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
效率涉及组织是否“正确的做事”(即:怎么做),效果就是是否选择“正确的事做”(即:做什么)。
举例:做某项工作有几种方法可选择,那么,选择了最有效的方法,即:选择了正确的“怎么做”,才能有正确的“做什么”!
在管理中只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必须要使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即效果。
效率和效果是相互联系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率没有效果的组织和以低效率获得效果的组织并不少见。
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尽可能的有效率,是学习管理的最终使命!
二、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管理学的概念: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活动中共性的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
如: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探讨人、财、物、时间、信
息、技术等的计划和控制,组织的结构设计、组织中的人的领导和激励等等。
管理的特点
1.实践性: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人们在不断的管理实践中的总结和升
华,反过来又用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
所以管理学是应用性科学,是实践性科学,一刻也不能脱离实践。
2.发展性: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对
各级各类的组织形式、运行方式和管理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产生了新的管理问题,需要人们不断的去研究和寻求解决的办法,为此所产生的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又大大推进的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更新和扩展。
因此,管理学是在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在发展着的学科。
3.软科学性: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是
理论和实践相结和的产物,是科学。
如果将组织中的人、财、物、技术看成是硬件,那么管理就是软件。
管理是将以上要素合理的利用和结合,是无形的。
它的软科学性有三层含义:一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用最小的消耗达到组织目标;二是,管理者必须借助于被管理者及其各种条件来创造社会价值,在这种价值中很难区分有多少价值是由管理得到的;三是某些管理措施是否有效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看出,很难在事前准确的评价。
4.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所形成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
类长期实践的产物,可以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和组织中使
用,这就是自然属性;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组织和组织之间以
及组织内部人员之间进行的,必然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意志,如组织
目标、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组织文化等等,这些都具有
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有
着较大的差别,这就是它的社会属性。
5.艺术性: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理论、方法是
因变量,如果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发生变化,就要灵活的采用
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
应变、适应、灵
活、具体应用,是管理的真谛是管理具有的艺术性。
三、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内涵: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感情和需
求,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
挥人的潜力。
➢人是管理的核心;
➢管理活动应把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主要任务;
➢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应建立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举例:我国古代的人本思想是非常丰富的。
➢《尚书》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太公兵法》有曰:“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
怨”。
这都是强调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得人与否。
➢人力资源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一位跨国公司的总裁说过:“即使你拿走我现在所有的财富,只要留下我的人才,不用多
长时间我又会发展一个新的跨国公司。
”那么怎样留住人才呢?2.人本原理的内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的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
键;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完美的发展;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人。
3.人本管理的原则:能级原则、行为原则、动力原则
1)能级原则:使不同的人相应的处在不同的岗位,人尽其材,各尽所
能。
知人便当善任,选拔了人才就要量才授职,使人事相宜。
举例:
➢刘邦:“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响馈,不缉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
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胜天下
者也。
”
2)行为原则:行为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
化的外在反映,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举例:行为实现目标,获得满足,紧张消除,产生新需要,紧张,动机,行为,新目标。
循环反复。
正确发挥行为机制的作用,调查需要,预测动机,引导行为。
强化外部和内部约束。
3)动力原则:管理要有一定的动力,管理者必须正确地运用各种动
力,以促进管理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和组织的正常运行。
合力
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如:并不是一定非要给人才相当可观的报酬,当然这也是一个方面。
但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赋与员工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让员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则尤为重要。
以上是传统的人本原理的内容,但是新人本原理是:职工和顾客是企业的主体;决策者的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是有效管理的关键;现代管理的核心是选拔和任用优秀人才;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