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梅雨区域入出梅划分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划分标准不统一,仍存在许多争议。

如何确定一个客观定量的江淮地区梅雨划分 标准 ?

梅雨旱涝及其成因
--吴仪芳等,1985;徐海明等,2001;吕俊梅等,2004;王亚非和高桥清利,2005; 黄荣辉等,1994;肖子牛等,2002;杨明珠等,2007;王钟睿,2005;汪静等, 2009

西太副高的位置变动
多年平均(1978-2007年)500hPa位势高度(120°-130°E)的时间-纬度剖 面(虚线代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北推
梅雨期
多年平均(1978-2007年)850hPaθse(110-130°E)和我国东部雨带(1 10-122.5°E)的时间-纬度剖面
(θse单位为:K,降水单位为:mm;阴影区表示大于6mm的降水)
降水条件


降水是梅雨的直接表征,且梅雨不是个别站点的 天气现象,而常常表现为一定的区域性和强度, 另外,实际上每年区内梅雨的首发(或结束)地 点具有随机性,用区域降水日来表征梅雨区的降 水特征,可以避免雨带的不确定性,又能总体上 反映梅雨的开始和结束特征。 定义区域雨日(简称雨日)的概念,即:梅雨区 内有10个站以上出现降水,并且梅雨区的日降水 总量≥125mm(约为气候态6-7月平均日降水总量 的1/2)。于是,满足环流条件的雨日降水属于梅 雨降水,梅雨期首个区域雨日到最后一个雨日的 时间长度即为梅期长度。
850hPa距平风场
a b
A
C A
A
c
C
南涝北旱年(a)与南旱 北涝年(b)850 hPa风 矢量距平场及差值(c) (阴影区通过95%信度 检验)
低层水汽输送及散度
南涝北旱年与南旱北涝年850hPa水汽通量距平差值(阴影区代表距 平水汽辐合)
200hPa纬向风
南涝北旱年与南旱北涝年200hPa纬向风距平差值(阴影区通过95% 显著性检验)

平均的入梅日为6月16日 出梅日为7月12日 梅期长度为26天

梅雨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确定的梅雨期时间得到梅雨区内各代表站的梅雨量值,对42站梅雨量 距平进行EOF分析,得到前2个特征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达79.28%。结果 通过North等(1982)提出的显著性检验,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EOF1 68.04%
EOF2 11.24%
梅雨量距平EOF分解前2个模态的空间分布及相应的标准化时间系数
典型年
根据标准化时间系数作为旱涝指数,选取±0.8或0.5 作为阈值划分相应 的旱涝年,得到:

全区涝年:1980,1983,1991,1996,1999 全区旱年:1978,1981,1985,1992,2000, 2001,2005

EOF1
南涝北旱年:1988,1993,1994,1995,1997 南旱北涝年:1979,1986,2003,2007
EOF2
梅雨期降水距平分布(unit:mm)
南涝北旱年
南旱北涝年
南涝(旱)北旱(涝)年 大气环流特征
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
a b
+
c
南涝北旱年(a)与南旱北涝 年(b)500hPa位势高度距 平合成及差值(c)(阴影区 通过95%信度检验)
江淮梅雨区域入、出梅划分 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王黎娟 黄青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8

梅雨是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是春末 夏初过渡季节中产生的江淮流域特有的重 要天气气候现象。
入、出梅的时间一直是汛期预报的重点和 难点。梅雨量的局地异常对江淮地区的旱 涝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


梅雨的划分
--于达人,1980;傅逸贤,1981;Zhang等,2005;徐群等,2001;姚学祥,2004
垂直环流
南涝北旱年(a)与 南旱北涝年(b)的 东亚垂直经向环流距 平(110-122.5°E平 均)(垂直速度扩大 了100倍,阴影区代 表上升运动)
梅雨区
以黄山为基点的梅雨期降 水量单点相关分布
(阴影区相关系数超过95%信度 检验,代表梅雨区;实心圆点显 示梅雨区内42个代表站的分布)
关于梅雨划分的思考


降水是在一定的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天气现象,江 淮梅雨有其特定的环流形势,它是在一定的大气 环流和系统的配合下产生的降水。因此,以环流 的季节转换为着眼点,有机结合降水的开始来定 义梅雨期比较合理。 周曾奎(1996)总结有关的研究成果指出,梅雨 期环流的主要特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 北移和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
主要把梅雨看做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 梅雨的空间非均匀分布(竺夏英等,2007)。

梅雨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如何?环流特点?
资料和方法ຫໍສະໝຸດ Baidu


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 降水资料,从中选取了596个降水资料长度比较 长(超过30年)、连续无缺测的站点。 1978~200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水 平分辨率为2.5°×2.5°。 西太副高脊线的确定 ,参考文献(温敏和施晓晖, 2006),即利用副热带地区 0 u且 0 u y的 线来表示,这里, 1
区域入、出梅时间划分标准
1、 入梅标准 每年春末夏初5-6月份左右(以南海夏季风建立日作 为江淮梅雨的最早可能开始期限(何金海等,2001)), 以下指标同时达到并持续3天以上: (1)500hPa上120°E副高脊线≥20°N。 (2)850hPa上120°E假相当位温θse=336 K 等值线 ≥29°N。 则其前面最近的一个非雨日后的首个雨日即定为入梅日。 2、 出梅标准 入梅后,持续3天同时出现: (1)500hPa上 120°E副高脊线≥26°N。 (2)850hPa上120°E假相当位温θse=336 K 等值线 ≥35°N。则其前面最近的一个雨日后的首个非雨日即定 为出梅日。
u
, 满足地转关系。因此,确定的副高脊线完全与高 度场对应,具有实际的意义。
f y
梅雨区的选定


根据Ting和Wang(1997)划分降水区的方法,首先计算中国596站6月 16日-7月15日(江淮梅雨的主要发生时段)累积降水量的标准差,得到 江淮流域变率最大的站为黄山站。以黄山站为基点,与596站做单点相关。 得到区内42个代表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