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评价综述_王玉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王玉印1,张黎明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州,35000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然后根据土地评价的种类不同,分别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做了综述。并对土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评价;进展

土地资源是由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貌、地质、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1]。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2]。土地评价要求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特征来诊断土地质量,综合评价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其他生产能力,即土地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质量。其目的是为规划、利用土地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3,4],也是科学评估土地经营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土地质量监控和土地退化评估的关键技术途径,更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1土地评价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发展概况

国外最早的土地评价要算是俄罗斯著名土壤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在俄罗斯黑钙土地区和尼日格勒自治州考察时,对该地区土地进行自然和历史的鉴定。并于1886年出版了他的14卷著作——《尼日格勒州土地鉴定材料》[5]。为当地政府确定土地收入和向农民征收土地税提供了依据。美国1933年提出了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STR)和康奈尔系统(Corlnel system),法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农地评价条例》,20世纪30年代德国提出了土地分等指数,并于1934年就颁布了《土地评价法》,是为土地评价立法最早的国家[5,6]。这些早期的土地评价的目的主要用于赋税。

1王玉印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20世纪30年代早期,美国西部水土流失严重,很有必要根据自然的特征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方案,于是就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按土壤,坡度,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划分了8 个土地利用潜力级,目的在于为水土保持服务[7]。这可以算的上是科学土地评价的开始。1961 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LCC),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7]。继美国之后,参照美国的系统与方法加拿大土地清查局的土地潜力分级系统(1963年),英国土壤调查局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级系统(1969年)相继推出[2]。这个时期的土地评价考虑的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变化。评价针对广泛的标准化的土地利用,未能细化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

20世纪70年代,土地评价的目的已经转到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开始从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向有针对性的专门土地评价的过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 年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该纲要从土地的适宜性角度出发,分为纲、类、亚类和单元四级。该系统弥补了土壤潜力分类系统的不足,反映了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及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和改良管理措施[8]。同时在20 世纪的60、70 年代,计算机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以及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兴起和应用,产生了土壤信息系统,将土地评价和土地规划相结合,并用于土地管理,具有综合性和适用性。80年代末期以来,将RS、GPS和专家系统(ES)等技术与GIS集成应用于土地资源评价、规划和管理,技术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8]。在土地评价手段不断更新的同时,模型方法如层次分析法(AHP)、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土地生态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的新发展[9]。纵观土地评价的历史,它经历了土地综合的评价、土地精确的评价到土地定量化的评价过程。

1.2 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对土地评价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禹贡》中就有记载,夏禹治水后将九州的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九级,不同的等级缴纳的贡赋不同。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土地评价体系[10]。春秋战国时的《管子·地员》、《春秋》、《左传》,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等都有关于土地评价的记载。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古代的土地评价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和实施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开展了查田定产工作。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开展的土地评价与生产紧密结合,针对性强,大多为区域性的单项土地评价。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的土地评级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推动了我国的土地评价的发展。这个时期主要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土地评价纲要》进行我国的土地评价工作。80年代以来,数理方法应用于土地资源评价,使土地资源评价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信息系统应用到农业土地资源评价,许多评价方法也用到土地资源评价中,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物元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生态指数法等。应用GIS技术结合适当的评价方法,既可以提高评价的精度,又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推广,同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之提高了效率。近年来,我国的土地评价也应用了国际上的新技术,例如土壤-土地数字化数据库(SOTER)被用于土壤评价中[11]。在计算机技术及3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很多土地信息系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数字土地”应运而生。

2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例如:按照不同的评价途径可以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按照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按照服务的目标可以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但是,最常用的就是根据评价目的分类,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2.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通过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也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6]。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应该明确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劣势,以及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和特点,并提出问题,最后给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中应该注意资料数据的综合归纳、分析和评价;注意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分析;注意从地域整体功能优化的高度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