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和相机抉择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遵守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财政政策:遵守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财政政策:遵守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郭宏宝
【期刊名称】《当代财经》
【年(卷),期】2005()6
【摘要】2004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财政政策时间一致性的关注,遵守规则的政策主张似乎又一次回归主流。

通过比较英、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变迁以及通过分析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不同的理论假设,我认为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必须两者兼顾。

我国现行的稳健(中性)财政政策恰恰体现了这种思想的内涵与本质。

【总页数】4页(P50-53)
【关键词】财政政策;遵守规则;相机抉择;自动稳定器
【作者】郭宏宝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0
【相关文献】
1.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对当前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理解 [J], 童兆坤;胡黎明;龙子午;陈荟玲
2.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对当前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理解 [J], 童兆坤;胡黎明;龙子午;陈荟玲
3.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私人消费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分析[J], 潘文富;赵玲
4.经济新常态下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效果研究——基于市场情绪波动性的视角 [J], 杨曌凉;崔志坤
5.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研究 [J], 张宸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

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

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一、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 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如经济趋冷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经济趋热时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保持较稳定发展。

2、凯恩斯则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

要避免危机与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

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均衡,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产量,失业扩大时,政府就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或者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刺激社会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失业。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产量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就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或者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以提高利率;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抑制社会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曾长期在西方经济学界居统治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亦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

为了实现这一政策,采用了众多的政策工具。

凯恩斯学派认为,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是正确的货币政策,它优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对于这一现象,凯恩斯学派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也未提出有力的解决措施,从而引起其他学派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批评,指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由于货币政策时滞长而且不稳定,往往导致过头的政策行为,加深对经济的干扰,况且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兼顾。

关于综摄法的文献综述

关于综摄法的文献综述

关于综摄法的文献综述作者:庞贤静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7期【摘要】综摄法是一种致力于开发人创造力的新方法。

本文简单介绍了综摄法的定义、构成以及将其运用到中国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意义,对于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综摄法创造力中国教育【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27-02一、近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力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发展不可取代的重要部分。

然而中国引入创造方法及创造力培训的“术”化态度,影响了对创造方法价值的深入认识。

因此对于综摄法的研究非常少。

可事实上综摄法确实对于创造力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W. Timothy, George M. Prince.1990)二、综摄法简介1.定义综摄法的核心是类比,又叫提喻法。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廉·戈登于1961年提出,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互不相连的事物通过直接类比、拟人类比、矛盾压缩等步骤加以整合,激发思考者运用直觉、灵感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并通过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产生新的类比概念,获得对概念的新认识,求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柯晓玲,2012)。

2.心理过程异质同化,即变陌生为熟悉。

运用熟悉的方法和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新设想,把不习惯的陌生事物当成已习惯的熟悉事物。

同质异化,即变熟悉为陌生。

是从新角度或用新方法“处理”已经习惯的事物,从而提出新设想(陈俊红,2011)。

3.实施步骤同质异化:引入话题-直接类比-拟人类比-矛盾压缩-直接类比-回归话题异质同化:引入话题-直接类比-拟人类比-矛盾压缩-检验不当-表述自己观点三、实际应用综摄法是戈登等人以小组的形式结合不同学科背景进行创造研究的过程。

适用于生活各方面。

傅世侠,罗玲玲,孙雍君等人(2005)利用综摄法来提高科技团体的创造力,以此推动科技创新;陈俊红(2011)将其运用到广告设计中,激发广告创新,推动广告产业发展。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政策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政策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政策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江春;邢晓东;李孔建
【期刊名称】《统计研究》
【年(卷),期】2013(30)10
【摘要】一、引言与综述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究竟应该采用政策规则方式还是相机抉择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也是各国货币当局在实际操作中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运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摆脱危机成为主要经济体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而采取何种政策方式又会直接影响到调控的效果,因此这一问题更加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重视.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江春;邢晓东;李孔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规则性货币政策框架与相机抉择原则——关于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和政策选择 [J], 童兆坤
2.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对当前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理解 [J], 童兆坤;胡黎明;龙子午;陈荟玲
3.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对当前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理解 [J], 童兆坤;胡黎明;龙子午;陈荟玲
4.相机抉择和规则性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 [J], 笪薇
5.规则还是相机抉择?——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规范选择的动态模拟 [J], 刘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献综述(基于一种理论的某方面研究型文章文献综述写作内容参考)

文献综述(基于一种理论的某方面研究型文章文献综述写作内容参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院(系):管理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姓名:学号:完成日期:年月日公共选择理论文献综述摘要:公共选择文献综述从政治学的经济学思路为主线,由公共选择的先驱者、现代公共选择研究、第一代学者的有关规范的研究、第二代学者有关模式和假设的经验实证等各个层面的论述构成。

文献将证明的是:唯独经济学家推动了政治学研究,从而把政治学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研究天地。

关键词:公共选择、规范、经验、模式一、公共选择的先驱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学的方法论运用于政治学科领域的研究,它产生于200年以前2位法国数学家勃劳德(Jean-Charles de Borda 1781)和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1785)的杰作。

两位数学家对投票规则特性的研究作为开端,一门新的学科——公共选择开始形成。

公共选择对于投票规则的分析研究,一般都由数学家来承担。

在这些研究公共选择的数学家中间,有一位作为数学家的英国童话作家、剑桥(Cambridge)大学讲师道格森(Reverend Charles L. Dodgson),他以笔名Lewis Carroll撰写的童话作品享有盛名。

有关投票程序的论说,从1873年开始经过了12年才得以发表(Black 1958 chap.20)。

而道格森的同乡米尔(John Stuart Mill)在1861发表的《代议政府论》中,几乎看不到道格森论说中所能看到的数学证明,然而,这本专著是对政治学的一大贡献。

可以说,这是经济学家对政治制度的最初研究。

1896年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Knut Wicksell)在的重要贡献令人注目。

那一年他发表了《公平赋税的新原理》这篇论文,这一“财政学的古典”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给予了重要的、并且是直接的影响。

维克赛尔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构成要素:“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以及看作交易的政治”[1]。

在1948年,当布坎南偶然读到维克赛尔的论文时,这对年轻的布坎南来说,“似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

文献综述中的文献选取与文献分析

文献综述中的文献选取与文献分析

文献综述中的文献选取与文献分析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评价和总结,为研究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文献的选取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就文献选取的原则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文献选取的原则在进行文献综述时,文献的选取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选取到高质量、有代表性的文献,并准确反映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1.明确研究问题与范围。

在进行文献选取之前,研究者应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范围,以确定所需的文献类型和数量。

如若研究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则需要选取该领域的经典研究文献和代表性研究成果。

2.广泛搜集文献来源。

研究者应该广泛搜集不同来源的文献,不仅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还应包括图书、报纸、政府报告、专利和互联网资源等多种类型的文献。

通过多渠道搜集文献,可以获得更全面、多样的信息。

3.选择近年来的文献。

对于科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应尽量选择近年来的文献,以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然,对于某些经典的研究文献,也应加以考量,但以近期的文献为主要参考。

4.筛选高质量的文献。

在进行文献选取时,应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筛选,以确保选取到高质量的文献。

评判文献质量的标准可以包括期刊的影响因子、作者的学术声誉、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等。

二、文献分析的方法文献分析是对选取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的过程,在文献综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献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理文献信息。

在进行文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整理文献的基本信息,包括文献的题目、作者、发表时间、期刊名称等。

可以采用文献管理软件或表格进行整理,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引用。

2.归纳总结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对选取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主要的研究观点、方法和结论。

通过分析文献的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3.对比不同文献之间的差异和一致性。

文献综述的结构与逻辑框架

文献综述的结构与逻辑框架

文献综述的结构与逻辑框架文献综述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概述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进展。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合理的逻辑框架,能够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本文将介绍文献综述的常见结构和逻辑框架,并提供一些建议来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

1. 引言部分在文献综述的引言部分,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和综述的目的。

描述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从而引出本次文献综述的研究领域。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讨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描述本次综述的意义和目标。

2. 文献选取与筛选在撰写文献综述之前,首先需要搜索和收集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文献。

可以使用多种途径,如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期刊论文等。

然后,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筛选出与本次综述相关的文献。

要注意选择最新的和高质量的文献,以确保综述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 综述的主体部分综述的主体部分应该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或主题进行划分。

常见的组织方式有以下几种:3.1.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这种方式适合于描述某一领域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可以从早期研究开始介绍,逐步引出现存研究的问题和未解之谜,最后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

3.2. 问题和解决方案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将文献综述分为不同的主题,并逐一介绍每个主题下的关键问题和已有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式能够突出综述的创新点和研究的重要性。

3.3. 理论与实证将文献综述划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分别介绍相关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这种方式适合于需要综合不同类型研究的情况,能够全面而系统地评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4. 结果的讨论与分析在文献综述的最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可以总结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局限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还可以比较不同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异同之处,并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5. 结语与展望在文献综述的结语部分,可以回顾整个综述的过程和结果。

文献综述的逻辑

文献综述的逻辑

文献综述的逻辑一、引言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方法,旨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整理、总结和评价。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献综述的逻辑结构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

二、文献综述的目的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前人经验。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争议点,发现未被解决的问题,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切入点和思路。

三、文献综述的逻辑结构文献综述的逻辑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文献筛选、文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1. 引言在引言部分,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说明自己进行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对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引出本文要综述的主题。

2. 文献筛选在文献筛选阶段,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主题,找到与之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筛选。

筛选的标准可以包括文献的年代、作者的声誉、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等。

筛选出的文献应该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研究领域的状况。

3. 文献分析在文献分析阶段,研究者需要对选定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

首先,需要对文献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理清其研究问题、方法和结果。

然后,可以对文献进行比较和讨论,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最后,还可以对文献的贡献和局限进行评价,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的空间。

4. 结论在结论部分,研究者需要对文献综述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结论应该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回答研究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文献的选取要全面、客观,避免偏见和片面性;2. 阅读文献要仔细、深入,理解其研究问题和方法;3. 分析文献要全面、系统,找出其中的规律和不足;4. 结论要准确、明确,回答研究问题并给出建议;5. 文献综述要及时更新,跟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

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

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1.引言1.1 概述早期的相机拍摄需要在固定的支架上进行,以保持图像的稳定性。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摄影行业。

自动稳定机制通过使用内置的传感器和稳定器,可以对相机进行自动调整,使图像保持清晰和稳定。

这一技术的发展,使摄影师可以在不使用支架的情况下进行拍摄,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工作。

另一方面,相机抉择机制也在科技的帮助下逐渐成熟。

相机的选择对于不同场景的拍摄至关重要,不同的相机具备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因此正确选择相机对于拍摄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相机抉择技术,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相机,从而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同时探讨两者的综合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提高摄影技术和拍摄质量,并展望未来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技术的发展方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相关技术和应用。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内容: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本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三个小节,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导引。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讨论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相关内容。

正文分为两个小节,分别介绍自动稳定机制和相机抉择机制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通过对稳定性重要性和自动稳定技术发展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为什么需要自动稳定机制以及自动稳定技术的发展情况。

而在相机抉择机制部分,我们将探讨相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相机抉择技术的现状,让读者了解到相机抉择机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意义和应用情况。

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综合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包括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的综合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两个小节,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于该领域的全面认识和展望。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读者能够有条理地理解和阅读本文,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的相关内容。

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

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

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国从xx年起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如何理解财政政策从“积极”向“稳健”转型的必然性、及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涵,本文从相机抉择与政策规则约束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一、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成功实践财政政策一般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两大类。

前者根据宏观经济不同情况和对总需求的不同影响,又分为扩张性、平衡性和紧缩性三种财政政策。

其中平衡性财政政策通常指维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不影响总的社会需求状况,既不新增政府支出和增发国债或减税,人为地进行扩张;也不降低政府支出或增税,人为地制造紧缩。

自动稳定器是指税收和政府部分支出的自动稳定功能。

中性财政政策与自动稳定器属于不同政策类型。

前者是当局的积极行为,可以在不影响总需求情况下,对财政收支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和对冲性政策组合;而后者是当局真正的“不作为”,让财税制度自动发挥平抑经济周期的作用。

在我国1993年和1998年两轮宏观调控措施中,“逆经济风向而动”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在熨平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1993年到1997年主要是治理通货膨胀,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宏观经济运行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1998年以来主要是应对通货紧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等来扩大需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刺激需求,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来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

这对带动投资、刺激消费和促进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xx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

机构投资者相机抉择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及其公司治理效应

机构投资者相机抉择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及其公司治理效应

机构投资者相机抉择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及其公司治理效应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背景与意义 (2)三、文献综述 (3)四、机构投资者相机抉择分析 (4)4.1 机构投资者的角色与行为特点 (6)4.2 相机抉择策略的应用现状 (8)4.3 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9)五、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分析 (10)5.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与风险 (12)5.2 股权质押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13)5.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机构投资者相机抉择的互动关系 (14)六、公司治理效应研究 (15)6.1 公司治理机制与效果概述 (16)6.2 机构投资者相机抉择对公司治理的具体影响分析 (16)6.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分析 (17)七、案例分析 (19)7.1 案例选取与背景介绍 (21)7.2 机构投资者相机抉择在案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2)7.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在案例中的影响分析 (23)一、内容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相机抉择行为,以及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对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机构投资者的相机抉择行为并非总是积极的,其决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环境、公司业绩、信息披露等。

本文将深入分析机构投资者的相机抉择行为及其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试图揭示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公司治理的潜在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投资决策对市场稳定和公司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以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方法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方法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方法在论文写作中,文献综述是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背景,还能展示作者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

为了提高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献综述方法。

一、主题驱动法主题驱动法是指根据论文的主题或研究问题,选择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确定论文的主题或研究问题,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出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作者系统地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确保文献综述的内容与论文的主题保持一致。

二、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法是按照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进行综述。

作者可以从最早的文献开始,逐步向后延伸,选择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这种方法有助于追踪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揭示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成果。

同时,时间序列法也能体现出作者对研究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三、问题驱动法问题驱动法是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选择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子问题,然后分别选择与这些子问题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这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覆盖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文献综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理论驱动法理论驱动法是根据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选择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可以先了解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然后根据这些理论选择与之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这种方法有助于作者深入了解和掌握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提高文献综述的学术水平和理论层次。

五、综合驱动法综合驱动法是将以上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求,灵活选择文献进行综述。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综述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兼顾不同的需求,为论文提供更全面、准确和深入的文献综述。

总结起来,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献的选择和筛选,确保与研究主题或问题密切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

此外,在文献综述中要注意对文献的分析和评价,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或堆砌文献内容。

适应性学习、宏观经济预期与我国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适应性学习、宏观经济预期与我国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适应性学习、宏观经济预期与我国最优货币政策卞志村高洁超内容提要:传统货币政策框架所定义的最优货币政策是围绕中央银行二次型损失函数展开的。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货币政策是否最优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使经济趋于理性预期均衡水平。

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进一步探讨中央银行与公众间不同策略互动如何导致实际经济偏离理性预期均衡水平。

首先,在新凯恩斯模型框架内,对理性预期假设进行适当放松,通过引入适应性学习刻画宏观经济预期形成过程。

其次,通过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不同货币政策目标制下实际经济对均衡水平的偏离程度以及相应的均值和波动水平。

最后,分析并甄选我国最优货币政策。

本文研究发现,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和混合名义收入目标制均可成为我国最优货币政策的有效实现形式,如此可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关键词:适应性学习新凯恩斯模型最优货币政策动态模拟一、引言建立在理性预期、名义价格粘性等基础上的新凯恩斯模型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通过最优化方法推导出各经济主体的跨期最优条件,所得最优行为方程拥有较强微观基础且表现出前瞻性特点,逐步成为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的重要框架(Orphanides & Williams, 2004)。

在新凯恩斯模型中,总需求一般用IS曲线表示,总供给通常采用Phillips曲线表示,在描述中央银行政策行为时,依据具体研究需要,可通过设定中央银行目标函数,求出相应约束下的最优一阶条件作为央行的政策方程,也可直接给定表示央行行为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

为较好的克服卢卡斯批判,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设,该假设认为公众对现实经济具有完全的认知能力,平均来说,公众能够准确预期到除随机冲击以外的宏观变量基本走势。

虽然理性预期假设为货币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理想框架,但其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有效贯彻,因而脱离了分析现实经济的需要。

更关键的是,理性预期学说并没有对公众的预期形成机制进行具体描述,而只注重对预期结果的一系列规定。

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要求文献综述是一种系统性的文献整合与评述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筛选、归纳和分析,来总结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和趋势。

本文将围绕文献综述的相关要求展开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需要注意避免在文章中插入任何网络地址。

这是为了保证文章的整体质量和可读性,避免过多的外部链接干扰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应尽量将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和概括,而不是简单地提供链接。

文章中不得包含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

文献综述的主要任务是对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和分析,而不是进行数学或计算上的推导和运算。

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以保持文章内容的易读性和可理解性。

确保文章内容的独一性也是文献综述的重要要求之一。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应尽量避免内容重复出现,避免对同一问题反复提出。

通过合理的文献筛选和整合,可以确保文献综述的内容独特性和价值。

文本需结构合理,段落明晰,使用适当的标题,以增强阅读流畅性。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尽量避免过长的段落和过于复杂的句式,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合理设置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重点。

不必在文章中过多自我介绍。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和评述,而不是展示作者个人的背景和经历。

因此,在文章中应尽量减少自我介绍的内容,专注于文献综述的核心内容。

文章应刻画明确,句式流畅,并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来表达。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如“如图所示”等字眼。

通过丰富多样的词汇和清晰流畅的句式,可以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

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合和评述,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上相关要求,以确保文章内容的质量和价值。

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献综述这一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写作技巧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写作技巧

搜集/查阅文献资料
电子文献(数据库)
中国知网(CNKI):中国位论文等 门户网址:/ 人大复印资料全:人文社科类;收录1995——目前;
不规范参考文献
[1]陈蓓,函数概念的发展与比较[J].数学通讯,2005(7) [2]陶维林.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中小学数学[J],2009(4) [3]钟启泉.现代教学发展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01 [4]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 究.2002, 2 [5]李莉.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层次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2.10(8) .10 [6]吴杰.新课程下函数概念及其教学探讨[D],华中师范大 学,2007,50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 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 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 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 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 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 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 内容的各个方面。 例3:
零次文献
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 料 优秀学生的作业 优秀教师的资料 校史、制度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资料
参考文献写作
参考文献是所参考的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 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尤其是引文必 须要注明出处,这是最起码的学术规范。 根据GB3469规定,用不同字母方式标识不同的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 论文D
文献综述的格式 及写作技巧
曹 琼 英
一、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引言 文献综述的正文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综述的附录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转向及其通胀阈值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转向及其通胀阈值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转向及其通胀阈值【内容摘要】1992年以来,我国央行多次调整货币政策基调,实施了稳健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

为揭示这些货币政策基调的实质性内涵,尤其是刻画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转向的内在规律,本文使用多区制门限模型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关系,考察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对通胀变化依存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简单线性或三区制门限回归模型,双区制门限回归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我国货币政策的真实动态过程,即当通胀率高于1.4%时,中央银行实施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胀或管理通胀预期;而当通胀率低于1.4%时,中央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货币政策操作。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环境一、引言随着前期“四万亿元”刺激政策的逐步消化,加之我国经济增速换挡及结构调整阵痛的深刻影响,2010年以来我国GDP增速持续下滑,不断突破lO%、8%及7%等重大关口。

2015年第3季度,我国GDP增速同比增速6.9%,仅高于2009年第1季度,创下历史次低水平。

但同时2010年以来的物价水平出现较大波动,2010-2011年上半年价格上涨压力较大,月度CPI同比涨幅一度超过6%,而2014年下半年开始,CPI同比涨幅整体走低,甚至位于1%以下。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客观上要求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和任务随之改变,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对外宣称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

然而,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稳健货币政策才能科学理解和把握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内在规律?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稳健货币政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法,它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既包含防止通货膨胀又防止通货紧缩两方面的要求。

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形势进行相对从紧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

1999年3月发布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稳健货币政策,实际上,在多年的货币政策实践中,我国央行宣布了多种货币政策基调,如表1所示。

规则约束下的相机抉择——宏观调控法几个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规则约束下的相机抉择——宏观调控法几个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规则约束下的相机抉择——宏观调控法几个基本问题的再思考关键词: 宏观调控法/相机抉择/时间一致性/政府信誉/信赖利益内容提要: 宏观调控法是规范政府宏观调控相机抉择行为的法律。

宏观调控法的立法目的是通过规范和保障政府的相机抉择行为以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维护政府信誉是关键,只有守信政府发出的宏观调控信号才会被公众采信,进而产生政府所希望的预期,从而作出政府所希望的反应,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法的重要使命之一就在于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证、约束政府信守承诺,或者在政府不得不违背承诺时要求政府承担民众的信赖利益损失,以此强化政府信誉,保证宏观调控目的的实现。

一、困惑:相机抉择,还是遵守规则相机抉择也称为斟酌使用,指政府要根据经济运行的阶段特征以及政策效果来相机抉择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其基本作法是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逆风向行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包括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方面。

当经济衰退时,通常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通常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理论来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认为,产出和就业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动而引起的。

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根据经济形势相机抉择,应该而且能够系统地控制总需求从而避免产出的连续波动。

凯恩斯主义分析范式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是相当成功的。

但是,1970年代后期西方世界出现了它无法解释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滞胀)。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的“时间一致性”理论揭示了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并对之提出了批判。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指出,许多政策的决定受固有的时间一致性问题约束,不能坚持时间一致性的相机抉择不能实现政府事先的承诺。

一个理性且有远见的政府,为了使公民的福利最大化而对政策的时间计划作出选择,如果在晚些时候政府有机会改变政策并使目标重新最优化,政府通常都会这么做。

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冲击的度量在我国的实证分析

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冲击的度量在我国的实证分析

作者: 袁靖[1]
作者机构: [1]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页码: 20-22页
主题词: 货币政策规则;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取向;结构向量白回归模型
摘要:本文利用结构向量白回归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中的规则与相机抉择成分进行分解,检验了我国1996—2007年间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现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依赖于一定的规则行事(如泰勒型规则),同时融入了一定程度的相机抉择操作;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扩张-紧缩-稳健”的调整过程,尤其2002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入稳健调整过程;产出冲击和利率冲击是驱动未来利率变化的主要来源,并且一个正的货币政策冲击会在至少三年后带来更高的短期利率水平。

《大学生考研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4500字》

《大学生考研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4500字》

大学生考研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大学生考研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综述 (1)(1)考研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1)(2)院校选择的影响因素 (2)1.2国内研究综述 (2)(1)考研动机与期望的影响因素 (2)(2)考研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3)(3)院校选择的影响因素 (3)(4)吸引优质生源 (4)1.3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国外研究综述本部分将对国外的考研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及选择院校影响因素进行汇总。

(1)考研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考研选择行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学生社会环境、个体特征和外界影响和三方面展开研究。

其中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配偶、家庭社会地位、本科期间科研经验、大学在校表现、家庭收入,外界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和朋友意见、老师意见,社会环境主要指就业前景。

Jisun等将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利用逻辑回归模型来探讨高校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影响因素,显示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会对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2]。

Guerin等选择澳大利亚405名具有升学意愿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主成分分析来探究促使他们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和朋友、内在动力、老师影响力、本科期间科研经验和职业发展规划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3]。

Borrego等选择对美国四所大学共1082名本科工程学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多项逻辑回归模型来探讨工程专业大学生对研究生学习的看法如何影响其选择研究生学习的决定,结果发现,性别和种族差异对考研意向几乎没有影响,但自我效能、读研期望、外界支持和风险障碍对考研意向均有影响,其中自我效能对考研意向的影响最大[4]。

TO等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构建研究模型,分析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与考研意向的关系,发现主观规范对考研意向的影响作用最大[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和相机抉择研究的文献综述袁靖(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内容摘要:本文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梳理和剖析了已有规则行事理论与相机抉择理论的内在含义、发展沿革和研究前沿动态。

并且研究了关于规则行事与相机抉择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规则相机抉择一、货币政策规则行事与相机抉择理论的历史发展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本位时期。

在纯粹的金本位体制下,货币当局必须根据储存的货币金数量发行货币,这本身就是一个规则,即坚持铸币或纸币的固定价格。

这一规则给货币的发行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名义锚,直接限制了货币当局的相机抉择行为。

但是在具体操作时,金本位制并不排除货币当局的相机抉择行为。

比如在战争时期,使用金本位的国家经常偏离黄金储备的数量,发行过量的纸币;而且即使在金本位制下,为了保持货币的可兑换性,货币当局经常积极主动地改变银行利率,以保障黄金储备等。

总体来看,在金本位时期,由于货币当局可以相机抉择的余地不大,有关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较少。

废除金本位制以后,货币当局可以不需按照黄金储备的数量发行法定货币,从而失去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名义锚,导致货币供应量经常偏离社会最优水平;而且有时为了达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货币当局经常有意扩张货币供给,造成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因此,在放弃金本位制度以后,对于货币政策是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还是应该让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相机抉择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最初起源与发展货币政策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是指货币当局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按照最优化原则实施货币政策,还是应该按照某一既定的方法和原则实施货币政策。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受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早期货币数量论的影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真实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货币政策对于实际经济影响极小甚至没有影响,货币数量只会影响一般物价水平,因此货币当局只需根据物价水平的变化进行相机抉择操作。

但是当资本主义社会陷入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面对经济萧条和众多银行的倒闭,那些提倡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极力反对使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从而引发了一场持久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

现代意义上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可以追溯到西蒙斯(Simons,1936)的《货币政策的规则与当局之争》。

西蒙斯的提法与后来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几乎毫无区别。

出于经济自由主义的信条,西蒙斯认为,“对于一个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体系的存在来说,货币方面一定的、稳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游戏规则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Simons, 1936:p339)。

虽然他提到了法律可以改变,从而使用规则也不能排除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但是他主要考虑的是仅仅授权货币当局追求广泛的目标而不给其相应约束的不合理性。

货币当局拥有发行货币、买卖有价证券、决定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的广泛权利,赋予它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福利。

但无论是经济福利目标本身,还是货币当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何种措施,都是模糊不清的。

因此,西蒙斯考虑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约束货币当局,一种是不但明确规定货币当局需要达到的目标,并且规定它达到该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另一种是仅仅规定一个明确的一般目标,但给予货币当局充分的抉择权,以选择达到该目标的手段和方式,这实际上形成了后来的工具规则与目标规则之分。

西蒙斯认为最理想的规则是固定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但注意到“货币流通速度剧烈变动的危险”(Simons, 1936:p345),他提出了包括百分之百准备金制度在内的一些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可变性的改革措施,不过,由于认识到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可变性的实际困难,他主张至少在过渡期间,中央银行的最优规则应为稳定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随后修改并推广了西蒙斯的传统。

弗里德曼(Friedman,1948,1959,1969)提出,货币政策的操作具有长期而可变的作用时滞,因此相机抉择的、反周期的行动主义政策时常在不适当的时机发生作用,结果不但起不到稳定的作用,甚至使得货币政策本身成为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同时,弗里德曼强调,由于货币政策操作过程容易受公众意见和政治压力的左右,相机抉择的货币当局往往会屈服于外来压力,这样也容易使得货币政策不稳定,从而造成经济波动。

在《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文中,弗里德曼和施瓦茨(Friedman 和 Schwartz,1963)分析了从1867年以后美国历史上经历的各次经济波动,发现货币对实际经济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美联储紧缩货币供给有直接关系,因此弗里德曼赞同保持货币增长率不变的规则,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货币当局受公众舆论和政治压力的左右,避免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判断货币当局的业绩提供一个较准确的尺度。

同一时期,提倡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大多主张相机抉择,认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周期运行采取逆向调节的政策可以促进社会福利。

他们反对使用规则的主要理由在于,一方面经济中存在不可预测的扰动,相机抉择的货币制度可以保持中央银行的灵活性,以便响应经济中的各种冲击;另一方面,任何固定规则都无法预测出经济中所有的扰动,因此无法对外来冲击做出有效反应,从而至少在短期内不可避免的造成经济巨大波动。

此外,从逻辑上来说,相机抉择似乎要优于规则:如果采取某项规则可以使经济稳定下来,那么相机抉择的政策制定者也可以采用它,同时还可以保留在适当的时候改变规则的灵活性。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中,持相机抉择观点者始终占据上风。

直到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和 Prescott, 1977)提出时间不一致问题以后,形势才被彻底扭转。

时间不一致问题的发现,使人们有理由怀疑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否能达到其预定的目标,使规则的提倡者有充分理由反对相机抉择政策,同时将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二分法从行动主义与非行动主义的政策行为中分离出来。

但是相机抉择的时间不一致性未被提出并充分阐述之前,任何支持规则的论点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好的规则可以被相机抉择所采用。

因此至1977年,相机抉择占据着规则行事的上风。

(二)转折点:相机抉择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所谓时间不一致问题,又称为动态不一致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第 T 期的情况按照最优化原则计划一项在第 T+N 期(N≥1)执行的政策,可能到第 T+N 期时,由于假设条件的改变,该项政策已经不是最优政策了。

相机抉择之所以会产生时间不一致问题并不是由于政策制定者的邪恶或不负责任,相反,相机抉择是指在公众的预期已经确定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者根据最优化原则,选择能够带来最大社会福利的货币政策。

因此,相机抉择意味着给定状态下,所选择的货币政策是社会最优的。

但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77)证明,按照最优化理论进行的相机抉择政策并不能导致最优的社会福利,而是会产生比遵循政策规则更次的结果,这就是相机抉择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时间不一致问题的原因,主要产生于工资和价格决定行为受公众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的影响。

由于经济主体的当前决策取决于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而且这些预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如果货币当局长期采取欺骗性政策,那么理性的公众可以逐渐认识到这种政策行为,因而在签订工资和价格合同时,根据自己对货币政策的预期而不是货币当局的欺骗性政策进行决策。

这样,欺骗性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带来产出或就业的增长,而仅仅会造成高通货膨胀和高通货膨胀预期。

巴罗和戈登(Barro 和 Gordon, 1983a)以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论文为基础,分析了一个一期博弈模型,进一步揭示了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在他们的模型中有两个参与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

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的博弈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政策制定者公布一项特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然后公众根据其通货膨胀预期确定工资和价格,最后政策制定者实施一项具体的通货膨胀政策,以最优化其福利函数。

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和Prescott,1977)提出赞成货币政策遵循规则行事的基本原因之一在于:随意性会导致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t)。

初始时期制定的一项最优政策计划在一段时期之后就不再是最优的,而在此期间并没有“卢卡斯”批判所依据的新的信息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动态不一致性”问题。

尽管货币当局具有与一般公众相同的目标函数,并在任何时间力求使函数最大化,但由于存在通货膨胀偏差(inflationary bias),其操作结果也是次优的。

他们对相机抉择的定义是:在给定现有状态以及对期末状况正确估计的前提下,所做出的最好的决策选择。

他们证明政府在了解公众预期的基础上,按照最优化原则制定政策时,往往会欺骗公众,暗自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手段以增加产出,如果欺骗成功,则可实现社会福利最优目标;但公众作为理性人,受到愚弄后会改变预期,消费者要求提高工资水平,而工资水平的提高会使雇用减少,其结果是物价上升和产出减少。

因此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说明了相机抉择会导致时间不一致性,最终结果是社会产出不会提高,但是价格水平会上升,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后续发展巴罗和戈登(1983)在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如果社会直接将货币政策委托给中央银行执行,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有执行意外的通货膨胀政策的激励,从而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通货膨胀倾向(inflationary bias)。

Klau(2004) 也认为由于存在时间不一致性,中央银行具有通货膨胀倾向,中央银行做出保持物价稳定的承诺可以降低其通货膨胀倾向。

过去实现这种承诺通常有两种途径:从外部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内部的货币增长目标。

但随着不断增长的资本流入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汇率保持稳定比较困难;而对货币需求的大规模冲击也使得货币增长目标不能实现。

把规则和相机抉择结合起来既给中央银行一定约束,也给其操作提供了较大自由空间,这使实现承诺更加可行。

在货币政策规则行事中经常碰到的一个概念:名义瞄。

货币政策规则的目标即名义锚,可以稳定国内货币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货币政策制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需要名义锚呢?原因在于:首先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它为价格的决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这又是价格稳定的必须条件。

正是由于它可以稳定币值,从而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最终带来价格水平的稳定。

这也为各国的实践所证明。

其次,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可以弱化时间不一致问题(Kydland和Prescott1977,Calvo1978,Barro和Gordon1983)。

所以从长期来看,更可能取得价格稳定。

相机决策带来的时间的不一致性是因为经济行为是由人们和公司对货币当局在未来所采取的措施预期影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