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的_分工_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生活处境和存在方式上的悬殊。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存在, 一些人从物质劳动中 分化出来专门从事精神活动。二是大部分物质劳动者由于 长年干体力活, 自己的精神活动逐步萎靡甚至遭受摧残, 生活水平和精神境遇处于低下状态。马克思所说的由“ 劳 动 异 化 ”所 形 成 的“ 人 的 异 化 ”, 说 的 就 是 由 于 分 工 引 起 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后果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极度贫困, 更体 现在由于精神创伤所导致的人的价值的贬低乃至丧失。价 值理论要从天上回到地上, 就应该着重从包括分工和分配 在内的人的社会关系中, 去审视和思考人的精神解放的有 关特点和规律。
湖北社会科学 理论答疑
下面这段话是人们所熟知的“: 在共
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
范围, 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应 该 怎 样 理郝 解孚 马逸 克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 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 明天干那事, 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 后从事批判, 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 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 p37) 马克思 在《 德 意 志 意 识 形 态 》一 书 中 对 未 来 社 会的这种描述, 经常被人当作共产主义 社会理想图景的设想、并同如何看待人 的未来分工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谈论。 有 人 照 本 宣 科 上 午 、下 午 、傍 晚 、晚 饭 后 如何如何的同时, 强调分工将被消灭, 人 想怎样就怎么样; 有人抱怀疑态度, 认为 分工不会消失, 这样的境界不可能出现,
二 、要 从 物 质 活 动 和 精 神 活 动 这 两 大 方 面 的 结 合 上 实 现人的整体价值。目前, 在学术界谈论人的价值问题可谓 多矣, 但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贬值现象的种种事例, 似乎竟 可同学术界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反差。马克思说过这样一 句话“: 分工制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 开始真正成为真实的分工。”[1(] p35) 这种物质劳动和精神劳 动相分离的分工, 着重点不是指各个行业之间那种经营技 术和方法的分工, 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因社会分工所产生
三 、懂 得 并 践 行 人 的 自 由 全 面 发 展 既 是 终 极 理 想 目 标 又是现实行为规范。《 共产党宣言》中“ 各个人自由发展 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 p491) 这句话为许多人所引用, 但要把它完全说清楚还有待努力。这里有两个问题: 其一, 各个人和一切人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所谓具体, 就 离不开分工乃至分配的实际。其二, 这种自由发展只能是 历史的, 同时又必须是现实的, 否则就成为空话。和社会的 进步发展相同步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定要建立在人的 自觉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上, 从而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 性。与此相反, 那种奴役性劳动如何使人堕入非人境地的 状况自不必说; 按照马克思的思路“: 当分工一出现之后, 美国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 这个范围是强 加于他的, 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 资料, 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1(] p37) 于是为了生计, 一 个人是什么身份就只能屈从于这种身份, 受雇于老板就只 能看老板的眼色行事, 下级要想提升也只能注意讨上级的 喜欢, 如此等等。发展分工同时努力避免与消除分工产生 的社会矛盾, 处处强调以分工协作取代各自为政甚或互挖 墙角, 这本身就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条 件。这样一步步地走下去, 显示的行为规范就会不断地向 终极的理想目标靠近。回头再看文章开头引的那段话, 似 乎有了点新的理解: 不是消灭一切分工和取消各种职业, 而是不断克服由分工和职业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人不能完 全屈从于分工, 也不应过分受制于职业。社会, 尤其是各级 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 要尽量减少出自各方面对人的限 制、压制 和 控 制 , 要 在 大 力 推 行 全 面 教 育 和 普 及 科 学 文 化 的同时, 既要充分发挥大家在职业范围内的积极性, 又要 从多方面发挥其对社会有用的长处和技能。要知道, 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彻底解放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未 来社会的存在将会如何操作现在无需详谈, 但随着社会的 进步发展而俱来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必然是谁也无法 阻挡的大趋势。
一 、特 别 注 重 因 社 会 分 工 带 来 的 长 期 城 乡 对 立 并 大 力 促其消解。城乡对立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 同时也表现在 社会的其它诸多方面。马克思指出“: 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 的还有分配, 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1(] p36) 分配的不平等是从分工的不平等产生的, 而分配的不平等 又强化了分工的不平等并使其固定化, 这一点在城乡对立 中特别突出。马克思多次强调实现城乡统一对于整个社会 统一的重大意义。一生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种粮卖粮 ( 在旧社会是交租子) , 是农民世世代代在社会分工中所 担任的角色, 似乎也就是农民永远改变不了的贫困命运。 现在市场开放了, 农民也进城打工了, 但“ 农民工”还是农 民, 其在社会分工中的下等位置所招来的社会歧视, 大家 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情况有所改变, 一些政策开始向“ 农 民 工 ”倾 斜 , 但 就 整 个 社 会 来 说 , 要 消 除 对 农 民 因 社 会 分 工而引起的社会不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还有多少路要走? 在这个问题上, 多懂一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理
工和社会分工两大类。小自一个单位乃 至一个家庭, 大到全社会各个行业和各
论
种人群, 无不存在分工现象。分工导致两 种社会状况和效果: 其一, 分工有利于提
高劳动和工作效率, 特别是发展科学技
术和精神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
愈来愈细, 生产逐渐专业化, 不断分化出
新的生产部门, 包括科技文化产业, 从而
关注分工所引起的社会矛盾, 并以毕生的精力探索解决的
途径。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必须把重点放在后
面这一点上, 同时这也是掌握文章开头所引那段话的精神
实质之关键所在。
人们通常对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之间的区别不太注
意, 其实这是不应该的。人类的分工最初是自然分工, 与原
始社会同时发生, 主要是因人的性别和年龄等所引起的分
大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其二, 由于行业的不
同和岗位的差异, 分 工 又 会 带 来 人 与 人 之 间 、包 括 不 同 人
群和不同个人之间在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上的区别。能不
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种区别, 对于各种足以影响社会和
谐发展的社会矛盾的解决, 有重大的直接关系。马克思充
分肯定分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同时更加
马克思曾就蒲鲁东的有关分工言论发表看法。蒲鲁东 认为, 分工是一种永恒的规律, 是一种单纯而抽象的范畴。 针对这些观点, 马克思明确指出“: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 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 即其抽象。”[2(] p143) 在马克思 看来, 经济学家在说明生产怎样在分工等关系下进行的同 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关系本身是怎样产生的这一 点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院亚当·斯密要比空想家蒲鲁东好 一些。因为斯密们“ 代表这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 行 斗 争 、力 图 清 洗 经 济 关 系 上 的 封 建 残 污 、扩 大 生 产 力 、使 工商业具有新的规模的资产阶级。”[2(] p156) 然而斯密也有局 限性。他虽然也陈述了如分工来源于交换等道理, 但“ 他们 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如何获得财富, 只 是将这些关系表述为范畴和规律并证明这些规律和范畴比 封建社会的规律和范畴更便于进行财富的生产。”[2(] p156) 由 此出发去看分工, 斯密不仅把分工视为中心范畴, 充分肯 定其积极作用, 而且只注重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进行的 各种生产活动的专门化分工, 对另一重要意义上的社会分 工 所 导 致 的 人 的 、特 别 是 劳 动 者 的 处 境 则 抓 不 住 根 本 。 斯 密也强调资本家要克制自己, 对人要有同情心, 但由他所 积极支持的这种分工所产生的效果, 还只能是像马克思所 说的“ 造就了工人, 却贬低了人。”[3(] p236)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散见于他的若干著作之中。其理论 的基本要点, 是面对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 并用历史的眼 光, 将社会分工的发生和发展置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生和 发展之中, 特别注重在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 把研 究和解决人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中心。马克思首先 肯定, 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 种不同形式; 与此同时, 在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 与 劳 动 的 材 料 、工 具 和 产 品 的 关 系 决 定 他 们 相 互 之 间 的 关 系。比如,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 部落所有制”, 这时分工 还很不发达, 仅限于家庭中自然产生的分工, 但在父权制 酋 长 的 管 辖 下 , 也 存 在 着 隐 蔽 于 家 庭 中 的“ 奴 隶 制 ”。此 后, 又发生了“ 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 或等级的所有制”, 直到马克思身居其中的资本所有制社 会, 各种社会分工不仅日益扩大和精细, 诸多社会矛盾也 日益纷繁和复杂。实际上, 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到 来之前, 人类社会所有的分工亦即矛盾现象都是存在的, 尽管他们是会处在不断变化和消解之中。一切社会的革命 者、改革者和建设者, 不管所担当的任务有多么不同, 能不 能正确认识和逐步解决所面临的社会分工和社会矛盾, 却 是历史所赋予的不可移易的崇高理念和难以推卸的神圣 职责。为此, 马克思关于分工理论的几个中心点, 就应该是 经常加以关注和身体力行的。
马克思在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基本出发点上, 一向有两种表述: 一是从以具体的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存 在方式的客观现实出发, 一是从有生命的并且是作为社会 存在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出发。将这两种表述统一起来 看, 其基本出发点便是一切生活在社会实践之中并从事社 会实践活动的人, 认识其作为社会存在并在一切社会的人 中间发生普遍关系的本质性特征, 同时思考和研究在改造 社 会 的 进 程 中 改 变 人 的 、首 先 是 广 大 劳 动 者 的 生 存 方 式 并
思 的
这不过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 带有空想色彩的愿望。这两种说法没有 能够对这段话作出真正马克思主义意义 上的理解和诠释, 其原因, 除了对马克思
『』
分 工
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缺乏认识之外, 还 有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应该怎样正确理 解马克思的“ 分工”理论的问题。
从总的方面说, 分工可分为自然分
作者简介: 郝孚逸( 1926—) , 男,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 编审。
·52·
逐步走上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过去有一个时期曾经争 论过“ 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用马克思的一句话 来回答, 便是“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1(] p30) 由此就可以分清所争论的内容是纯粹思辨, 还是在现实生 活面前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科 学观点。
工。这种自然分工在今天虽也在某些层面上同社会分工发
生交叉, 但总的来说其基本状态是不会改变的。而社会分
工则不同, 其发生和发展不仅是历史的, 而且是不断变化
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畜牧业和农
业的分工,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在 原 始 社 会 瓦 解 、奴 隶 社 会 形 成 时 期 又 出 现 商 业 和 上 述 各 业 的分工。在这几次社会大分工的过程中, 形成了各种各样 的社会阶级、阶 层 和 职 业 人 群, 并 由 此 产 生 各 种 不 同 性 质 和形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随着工业 和农业之间对 立 的 形 成, 原 本 就 存 在 的 城 乡 对 立 、体 力 劳 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也日益加剧。社会分工及其所引 起的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变化, 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 间矛盾运动的进步态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 技术先进, 其工业和农业虽然还是工业和农业, 但两者的 差距已经并且还在缩小, 工农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关系也 就有了变化。我国注意在原有生产力的基础上, 通过生产 关系的合理调整以不断促进生产力, 也在逐步改善工农之 间与城乡之间的矛盾状况。这一切都要求, 我们在考察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时, 既要注重分工所带来的经济社 会进步, 更要注重分工给人的社会存在状况带来的问题和 解决的办法。不能用自然分工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分工, 好 像人一旦进入社会分工, 就应该永远是那个样子, 就像男 人永远是男人, 女人永远是女人。下面我们就将看到, 马克 思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主要出发点和基本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