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表水资源

合集下载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安徽省水利厅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审定: 张效武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丁峰张广萍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目录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水资源开发利用五、水质状况六、重要水事附:主要指标解释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一、综述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

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

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

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

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

安徽水文地质分区

安徽水文地质分区

第二节 水文地质分区全省分5个水文地质区(图21、表30)。

一、淮北平原水文地质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南部,包括淮河以北和霍邱、寿县北部。

大致以1/8000坡降倾向南・・115东,东北部残存山丘。

年均降水量700—900毫米,年均蒸发量1000—1300毫米。

以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最广。

一般厚200—600米,东部小于100米,西部可达800米许。

地表水属淮河水系。

浅部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深部水承压,西部自流。

图21 水文地质分区(分区名称见表30)【含水岩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几乎遍布全区。

以埋深40米且分布稳定之粘性土为界,分浅层和深层2部分。

浅层大部由上更新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和细砂组成,仅山丘坡麓为上更新统下部之粘性土,基岩侵蚀基准面上覆有下更新统砾砂,北部黄泛区及河谷地带为全新统砂性土和粘性土。

地下水一般为潜水,局部微承压。

河间平原及洼地水位埋深1—3米,滨河地带3—5米。

富水程度可分4级:①30—50吨/时级,位于古河道。

含水岩性主要为砂,有2—3层,总厚10—15米,局部20—30米,单层厚3—5米。

主要含水层顶板埋深4—12米和20—30米。

导水系数大于10平方米/日。

②20—30吨/时级,位于古洪泛带。

有粉砂2—6层,总厚8—15米。

导水系数5—10平方米/日。

③10—20吨/时级,呈带状或岛状展布于古河道之间。

有砂1—2层,总厚不足5米,局部5—7米。

・・152・・135・・145・・155・・165导水系数5平方米/日。

④小于1吨/时级,局限于东北部山麓之上更新统下部粘性土和下更新统砂砾分布区。

深层由上第三系—中下更新统粘性土、砂及半固结钙泥质砂砾层组成,地下水承压。

40—150米深度内砂层厚度为沿淮大于40米,亳县—涡阳和浍河流域2—8米。

稳定水位埋深0.2—3米。

自流水区水头高出地表0.11—1.85米。

单孔涌水量20—60吨/时,局部70—120吨/时。

150米以深的砂层厚度在蒙城—怀远明龙山以西38—169米,亳县—淝河集东南和砀山地区15—85米,至浍河尖灭。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邻江苏,东南界浙江,南接江西,西毗湖北、河南,北接山东一隅。

清朝时设省,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得省名安徽,又境西有霍山,别名皖山,故简称皖。

一、安徽省自然条件概况(参考来源《安徽省地图册》)气候:安徽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阳光充足,且季风气候显著。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南北差2℃左右,一月份气温最低(-2~-3℃),七月份气温最高(38~39℃),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600mm之间,春夏和夏秋之交雨水最多。

地形:安徽地形,由于长江、淮河横贯南北,划出平原、丘陵、低山相间排列。

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南陲,大别山山脉耸峙于西缘,形成我省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15.2%,主要林区在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铜为主。

二、安徽省生产开发状况安徽省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产品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旱地、水田皆有分布;安徽省是我国重要茶省之一,主要产地在皖南、皖西;淡水渔业也较发达,主要在长江沿岸;传统手工业有徽墨、歙砚、宣纸和芜湖铁画;皖西大别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淮北平原北部是淮海战役战场。

从以上安徽省的自然条件、生产开发情况简介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分布对于区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安徽省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在我国的外流区域,属于太平洋水系。

安徽的河流分为淮河、长江和新安江三大水系。

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是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皖南山地是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k㎡):⑴、淮河是我国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之一: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水田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省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春、夏、秋三季连旱,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市、淮南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省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上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474.27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29.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95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3.70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4.8%,较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同上年相近,有41%的监测河段属于Ⅴ~劣Ⅴ类水质,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巢湖富营养化依然突出。

大型水库和水利风景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折合水量1222.1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2.4%,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南北差异尤为明显,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南部地区偏少较多。

且与多年均值相比,各地区年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偏少,除南部地区局部略偏少,为平水年份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少较多,为枯水或偏枯水年份。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单位:毫米其中,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属偏枯年份,宣城市、黄山市属平水年份,其余各市为枯水年份。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2019年修订)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2019年修订)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201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2.27•【字号】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89号•【施行日期】2019.02.27•【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2008年7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12号公布,根据2017年12月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9年2月2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含塌陷区)及水工程拦蓄的江河、湖泊水域内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

第三条除《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直接取水的限额,是指年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具体限额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状况确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取水许可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第二章取水许可第六条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向取水口所在地具有审批权限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利用多种水源,且各种水源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关不同的,应当向其中最高一级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建设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前提出取水申请。

安徽地表水资源

安徽地表水资源

第一节安徽水资源水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条件,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

水资源多寡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降水量大,径流活跃,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则少。

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多是地表水补给的结果,也与降水关系密切。

深层地下水资源富集与地质条件相关。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多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一)总量偏少安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局部地区可达2000mm 以上。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590.2 亿m3,其中约39%形成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616 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7 亿m3,重复计算水量约108 亿m3,水资源总量675亿m3。

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比较活跃。

2005年,安徽全省平均降水量1208.3 mm,略高于多年均值,属平水年份。

2005年水资源总量719.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72.20 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5.41 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05亿m3。

全省入境水量9168.44亿m3,出境水量9742.21 亿m3。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6 亿m3,较年初增加5.18 亿m3。

年内大型水库调蓄水量约55 亿m3。

安徽国土面积1401 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6%,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6%,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量还是比较多的。

安徽水资源总量偏少,关键在于水资源密度低。

安徽按人口平均或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5-1 所示。

表5-1 2005 年安徽水资源总量与全国比较安徽省总人口为6120 万(2005 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75m3,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4.78%。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前言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及趋势。

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深度解读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核心指标从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 (1)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1)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 (15)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 (15)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图表目录表1: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15 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安徽省水资源基本情况现状统计表注: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

安徽的河流与湖泊

安徽的河流与湖泊

第二节安徽的河流与湖泊安徽水系属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三大流域。

三大干流接纳较大的支流有30多条,次级支流1000多条。

安徽湖泊众多,总数多达500多个,其中万亩以上湖泊35个,主要分布于长江与淮河两岸。

还有4200多座水库及大量塘坝等。

总水面1600〜1700万亩。

众多的河、湖,广阔的水面,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水利、水力和水产资源,为农田灌溉、航运、发电及淡水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一、长江下游水系长江入安徽境内呈西南一东北流向,沿途流经宿松、望江、东至、怀宁、安庆、桐城、枞阳、贵池、铜陵、无为、繁昌、芜湖、和县、当涂、马鞍山等县、市,长约400km,故称800里皖江,流域面积6600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7.4%。

长江下游河床比降小,水流平缓,沙洲、汉道发育,沿岸地势低平,江岸变化较大。

长江水量丰富,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如大通站正常年平均流量为29200m3/s。

丰水年1954年为43100m3/s,干旱年1978年为21400m3 / s。

年内分配也相对均匀。

长江大通站径流正常年内分配最大值出现于7月,达49300m3/s;最小值出现于1月,为10300m3 / s。

江流含沙量相对较小,终年不冻,航道条件优越,但每年汛期受上、中游洪水及下游海潮顶托,加上暴雨、台风影响,防汛任务很重。

安徽长江南岸较大支流有黄湓河、秋浦河、九华河、青弋江、水阳江等,流域面积约30100km2,占境内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5%。

北岸支流有华阳河、皖河、菜子湖水系、陈瑶湖水系、巢湖水系、滁河等,流域面积约35900 km2,占省内长江流域面积的55%。

主要支流概况见表5-10。

青弋江上源称清溪河,发源于夥县境内,陈村水库以下称青弋江,流经石台、黄山区、泾县、南陵、芜湖县,在芜湖市长河口注入长江,长约275km。

水阳江上源称西津河,发源于绩溪县东北部山区,在宁国县城北汇中津河、东津河后称水阳江,至宣城新河庄以下分东、西两支,北流至当涂县内的乌溪镇附近会合后又分两支,东支称姑溪河,西支称青山河,两河在当涂城南再度合并向西流注长江,干流长254km。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手册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手册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取水许可第六条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向取水口所在地具有审批权限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利用多种水源,且各种水源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关不同的,应当向其中最高一级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建设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前提出取水申请。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出取水申请。

(一)年取用地表水在150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或者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取用地下水和水力发电总装机在1万千瓦以上,以及由省人民政府投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取水的,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二)年取用地表水在700万立方米以上1500万立方米以下,地下水在500万立方米以上1000万立方米以下,或者水力发电总装机在1万千瓦以下,以及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投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取水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三)年取用地表水在700万立方米以下、地下水在500万立方米以下,以及由县级人民政府投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取水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申请跨行政区域取水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由其指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申请利用同种水源,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取水用途,取水量及其对应的保证率;(二)退水地点、退水量和退水水质要求;(三)用水定额及有关节水要求;(四)计量设施的要求;(五)特殊情况下的取水限制措施;(四)退水可能使排入水域达不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的;(五)退水不符合排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控制要求的;(六)退水不符合地下水回补要求的。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农 业工程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பைடு நூலகம்
2 0 1 3年 第 6期
安徽 省水 资 源 现状 及 可持 续 利用 对 策研 究
李 小林
( 安徽省水利厅 , 安 徽 合肥 2 3 0 0 2 2 )
摘 要 通 过对 水 资 源定 义及其 特征 的分析 比较 , 针 对安 徽 省 水资 源 开发 利 用现 状及 存在 的 问题 , 提 出了水 资 源的 合理 利 用措 施 和 方 法, 并 初 步提 出解 决干旱 缺 水 问题 和 洪水 处理 问题 的有效 途径 。 关键词 水资源; 利用; 保护; 安 徽 省 中图 分类 号 T V2 1 3 . 9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0 6 — 0 1 9 6 — 0 3
Abs t r a c t By a na l y z i n g t h e de f i n i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i n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q u e s t i o n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d e ve l o p me n t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pr o p o s e d t he r e a s o n a b l e me a s u r e s a n d me t h o d s f o s u s t a i na b l e u t i h z a t i o n o f t h e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d p u t f o r wa r d e fe c iv t e wa y s t o s o l v e t h e d r o u g h t a n d wa t e r s h o r t a g e nd a lo f o d p r o b l e ms . Ke y wo r ds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 u t i l i z a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安徽省水资源质量现状和特征分析

安徽省水资源质量现状和特征分析

安徽省水资源质量现状和特征分析
周良伟
【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概述了安徽省水资源质量现状,对淮河水污染,巢湖富营养化,长这岸水域污染带,入河排污量等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总页数】1页(P6)
【作者】周良伟
【作者单位】安徽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
【相关文献】
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特征分析 [J], 焦团理;李玉明
2.安徽省会经济圈水资源质量评价及水资源保护措施初探 [J], 夏守先;李国
3.安徽省跨境水资源特征分析 [J], 王保旺
4.安徽省淮北地区岩溶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以淮北市岩溶水资源评价为例 [J], 郑三元
5.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Ⅰ):近40年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 [J], 范广洲;吕世华;程国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摘要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安徽省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96-03在人们的观念中,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其他各项新兴产业的兴起,水资源逐渐匮乏,人们日益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对水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

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思想观念的变迁。

1 水资源概述水资源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894年采用“水资源”概念设立了水资源处,此后各国研究者都从各自特定的学科领域出发,试图对“水资源”做出全面科学的定义,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

我国对水资源概念最集中的一次学术讨论开始于1991年,由《水科学进展》组织的。

来自水利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水资源观点。

这些水资源观点包含:一是水资源应为自然资源的分支;二是降水是一切人类水资源的源头;三是在评价时必须对水资源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定[1-2]。

目前引用最广泛的是由《英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水资源是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

另一个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水资源应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适合某地需求而长期供应的水源,这个定义是由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气·海·水卷)中水资源定义为: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或浅层地下水的淡水量[3-4]。

现行法对水资源的规定可见新《水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法规类别】水利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12号【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发布日期】2008.07.07【实施日期】2008.10.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修改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2017)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12号)《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已经2008年6月23日省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长***二○○八年七月七日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含塌陷区)及水工程拦蓄的江河、湖泊水域内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

第三条除《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直接取水的限额,是指年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具体限额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状况确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取水许可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第二章取水许可第六条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向取水口所在地具有审批权限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利用多种水源,且各种水源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关不同的,应当向其中最高一级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安徽省地级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2023年4月)

安徽省地级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2023年4月)

安徽省地级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2023年4月)一、监测情况2023年4月,全省16个地级城市共监测44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其中地表水水源29个、地下水水源15个(亳州市本月启用了3个备用水源)。

(一)监测点位1.地表水水源:河流型水源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附近处设置监测断面;湖库型水源在每个水源取水口周边100米处设置1个监测点位进行采样。

河流及湖、库采样深度为水面下0.5米处。

2.地下水水源:具备采样条件的,在抽水井采样。

不具备采样条件的,在自来水厂的汇水区(加氯前)采样。

(二)监测项目1.地表水水源:监测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共61项。

2.地下水水源:监测项目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常规指标39项。

二、评价标准及方法(一)地表水水源地表水水源水质达标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口类标准;基本项目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环办(2011)22号)进行评价,补充项目、特定项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

(二)地下水水源地下水水源水质达标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口类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

三、评价结果(一)总体情况2023年4月,全省地级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取水总量为14070.15万吨,达标水量13979.02万吨,达标率99.4%。

亳州市4个地下水源地受地质原因影响氟化物和钠出现超标,最高超标倍数分别为0.55倍和1.155倍。

(二)地表水水源29个地表水源地全部达标。

(三)地下水水源15个地下水源地中有4个水源地超标,超标项目为氟化物和钠。

2023年4月安徽省地级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备注:1、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是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取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O 人)的在用、备用和规划水源。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汇编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汇编

目录1总则 (1)1.1目的和意义 (1)1.2水功能区划的原则 (1)1.3水功能区划的依据和标准 (1)1.4水功能区划分的范围和水平年 (2)1.5水功能区划水质管理目标 (6)1.6水功能区划的分级与分类 (6)1.6.1一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1.6.2二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2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9)2.1自然环境 (9)2.1.1地形地貌 (9)2.1.2气象水文 (9)2.1.3土壤植被 (9)2.1.4矿产旅游资源 (11)2.1.5河流湖泊与水土流失情况 (11)2.2社会经济和发展 (1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3.1水资源量 (13)3.1.1全省水资源总量 (13)3.1.2199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 (14)3.2水资源供需现状 (14)3.2.1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14)3.2.2供水量 (14)3.2.3用水量 (14)3.2.4水资源利用概况 (14)3.3全省水资源供需预测 (15)3.3.1需水量预测 (15)3.3.2供需平衡分析 (15)4 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 (17)4.1 水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17)4.2 水质现状评价 (17)4.3 入河废污水排放量 (18)4.4 水污染损害 (19)4.4.1 淮河流域 (19)5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 (20)5.1水功能区划程序和方法 (20)5.2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概况 (22)6淮河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28)6.1淮河干流 (28)6.1.1缓冲区 (28)6.1.2开发利用区 (28)6.2淮河支流 (29)6.2.1洪河 (29)6.2.2谷河 (29)6.2.3颍河水系 (30)6.2.4西淝河 (30)6.2.5茨淮新河 (31)6.2.6黑茨河 (31)6.2.7芡河 (31)6.2.8涡河水系 (31)6.2.9史河 (32)6.2.10史河灌区总干渠 (32)6.2.11沣河 (32)6.2.12汲河 (33)6.2.13淠河 (33)6.2.14淠河灌区总干渠 (33)6.2.15濠河 (34)6.2.16池河 (34)6.3洪泽湖水系 (34)6.3.1怀洪新河 (34)6.3.2浍河 (34)6.3.3新沱河 (35)6.3.4新汴河 (35)6.3.5沱河 (35)6.3.6萧濉新河 (36)6.3.7新濉河 (36)6.3.8奎河 (36)6.4入江水道 (36)6.4.1白塔河 (36)6.5湖泊 (37)6.5.1八里湖 (37)6.5.3四方湖 (37)6.5.4沱湖 (37)6.5.5天井湖 (38)6.5.6城西湖 (38)6.5.7城东湖 (38)6.5.8东淝河瓦埠湖 (38)6.5.9高塘湖 (38)6.5.10天河湖 (39)6.5.11女山湖 (39)6.5.12七里湖 (39)6.6大型水库 (39)6.6.1佛子岭磨子潭水库 (40)6.6.2响洪甸水库 (40)6.6.3梅山水库 (40)7淮河流域二级功能区划 (41)7.1淮河干流 (41)7.1.1淮河干流阜阳六安滁州开发利用区 (41)7.2淮河支流 (42)7.2.1谷河阜南开发利用区 (42)7.2.2颍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3泉河临泉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4西淝河(上段)利辛开发利用区 (43)7.2.5西淝河(下段)凤台开发利用区 (44)7.2.6茨淮新河阜阳怀远开发利用区 (44)7.2.7黑茨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4)7.2.8涡河亳州怀远开发利用区 (45)7.2.9小洪河亳州开发利用区 (45)7.2.10史河金寨开发利用区 (45)7.2.11史河总干渠金寨开发利用区 (46)7.2.12沣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3汲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4淠河东源霍山裕安开发利用区 (46)7.2.15淠河六安霍邱寿县开发利用区 (47)7.2.16淠河总干渠六安合肥开发利用区 (47)7.2.17濠河凤阳开发利用区 (47)7.2.18池河定远明光开发利用区 (48)7.3洪泽湖水系 (48)7.3.1浍河濉溪固镇开发利用区 (48)7.3.2新沱河濉溪埇桥开发利用区 (48)7.3.3新汴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4沱河埇桥固镇开发利用区 (49)7.3.5萧濉新河淮北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6新濉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50)7.4入江水道 (50)7.4.1白塔河天长开发利用区 (50)7.5湖泊 (50)7.5.1八里湖颍上开发利用区 (50)7.5.2焦岗湖凤台颍上开发利用区 (51)7.5.3四方湖怀远开发利用区 (51)7.5.4天井湖五河开发利用区 (51)7.5.5高塘湖淮南滁州合肥开发利用区 (51)7.5.6天河湖蚌埠开发利用区 (52)7.5.7女山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7.5.8七里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8长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53)8.1长江下游干流 (53)8.1.1保护区 (53)8.1.2缓冲区 (54)8.1.3保留区 (54)8.1.4开发利用区 (55)8.2长江支流 (56)8.2.1皖河 (56)8.2.2裕溪河 (56)8.2.3西河 (57)8.2.4得胜河 (57)8.2.5滁河 (57)8.2.6前河 (58)8.2.7秋浦河 (58)8.2.8九华河 (58)8.2.9青通河 (58)8.2.10青弋江水阳江水系 (58)8.3环巢湖支流 (60)8.3.1杭埠河 (60)8.3.2丰乐水 (60)8.3.3杭埠河灌区干渠 (61)8.3.4派河 (61)8.3.5十五里河 (61)8.3.7柘皋河 (62)8.3.8双桥河 (62)8.3.9兆河 (62)8.3.10白石天河 (62)8.4鄱阳湖水系 (62)8.4.1阊江 (62)8.5湖泊 (63)8.5.1华阳河湖群 (63)8.5.2武昌湖 (63)8.5.3菜子湖 (63)8.5.4巢湖 (64)8.5.5升金湖 (64)8.5.6南漪湖 (65)8.6大型水库 (65)8.6.1花凉亭水库 (65)8.6.2龙河口水库 (65)8.6.3董铺水库 (65)8.6.4大房郢水库 (66)8.6.5黄栗树水库 (66)8.6.6沙河集水库 (66)8.6.7陈村水库 (66)8.6.8港口湾水库 (66)9长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67)9.1长江下游干流 (67)9.1.1长江左岸安庆开发利用区 (67)9.1.2长江左岸无为二坝裕溪口开发利用区 (67)9.1.3长江右岸池州开发利用区 (68)9.1.4长江右岸铜陵开发利用区 (68)9.1.5长江右岸芜湖开发利用区 (68)9.1.6长江右岸马鞍山开发利用区 (69)9.2长江支流 (70)9.2.1裕溪河居巢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2西河无为开发利用区 (70)9.2.3得胜河含山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4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0)9.2.5襄河全椒开发利用区 (71)9.2.6清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1)9.2.7来安河来安开发利用区 (71)9.2.9漳河南陵开发利用区 (72)9.2.10青弋江泾县芜湖开发利用区 (72)9.2.11西津河东津河宁国开发利用区 (72)9.2.12水阳江宣城开发利用区 (73)9.2.13水阳江当涂开发利用区 (73)9.3环巢湖支流 (74)9.3.1杭埠河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2丰乐河肥西舒城开发利用区 (74)9.3.3舒庐干渠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4杭北干渠舒城金安开发利用区 (74)9.3.5十五里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6南淝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7店埠河肥东开发利用区 (75)9.3.8柘皋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9双桥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10兆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3.11白石天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4湖泊 (77)9.4.1华阳河湖群宿松开发利用区 (77)9.4.2武昌湖望江开发利用区 (77)9.4.3巢湖合肥开发利用区 (77)9.4.4巢湖中庙开发利用区 (77)9.4.5巢湖巢湖市开发利用区 (78)9.4.6南漪湖宣州郎溪开发利用区 (78)10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79)10.1新安江干流 (79)10.1.1保留区 (79)10.1.2缓冲区 (79)10.1.3开发利用区 (79)10.2新安江支流 (80)10.2.1率水 (80)10.2.2横江 (80)10.3练江 (81)10.3.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1)10.3.2扬之水 (81)10.3.3丰乐水 (81)10.3.4富资水 (82)10.3.5布射水 (82)11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83)11.1新安江干流 (83)11.1.1新安江屯溪开发利用区 (83)11.1.2新安江歙县深渡开发利用区 (83)11.2率水 (84)11.2.1率水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3横江 (84)11.3.1横江休宁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4练江 (84)11.4.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4)11.5扬之水 (85)11.5.1扬之水绩溪开发利用区 (85)11.5.2扬之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5)11.6丰乐水 (85)11.6.1丰乐水徽州开发利用区 (85)11.7富资水 (86)11.7.1富资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6)12管理与建议 (87)12.1管理措施 (87)12.2建议 (87)附件 (88)1总则1.1目的和意义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安徽省水资源简报-2007

安徽省水资源简报-2007

安徽省水资源简报(二○○七年)安徽省水利厅二○○八年三月发布单位:安徽省水利厅编制单位:安徽省水文局审定:朱雪冰审查:王德胜王保旺周良伟校核:丁峰夏守先李舒宝编写:费广华孟云霞祝丽萍杨迪虎张延韩志国2007年安徽省水资源简报2007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177.1毫米,属平水年份。

但各地丰枯差异较大,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年降水量分别属偏丰、偏枯、枯水年份。

降水量空间分布与常年呈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有所不同,淮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淮南地区与江北地区,且南北地区年降水量差异较常年小。

全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先后出现8次降水过程,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全流域性大洪水。

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内涝,皖南山区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

沿淮淮北和沿江圩区、宣城市部分地区分别在6月、9月发生阶段性旱情。

2007年全省江河湖库水质变化基本稳定,江河汛期水质优于非汛期,湖库非汛期水质略优于汛期。

淮河流域水质较差,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质较好。

全省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区和大型水库水质总体状况良好。

巢湖西半湖在夏秋季分别出现过大范围较重的藻类水华。

一、水资源量1、降水量2007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177.1毫米,折合水量1641.72亿立方米,比上年多10.1%,较多年均值多0.3%,年降水频率为46.9%。

其中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年降水频率分别为15.5%、73.1%、85.8%。

流域分区年降水量详见表1。

2007年全省各市年降水量丰枯差异较大,其中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为丰水年份;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为偏丰年份;合肥市、六安市、巢湖市为平水年份;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为偏枯年份;黄山市为枯水年份。

行政分区年降水量详见表2。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全省流域分区由大到小依次为:新安江地区、江南地区、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江北地区,且南北差异较常年小,山区大于平原及丘陵区。

详见图1。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含塌陷区)及水工程拦蓄的江河、湖泊水域内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

第三条除《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直接取水的限额,是指年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具体限额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状况确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取水许可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第二章取水许可第六条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向取水口所在地具有审批权限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利用多种水源,且各种水源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关不同的,应当向其中最高一级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建设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前提出取水申请。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出取水申请。

第七条申请取水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提交有关材料。

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由具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进行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作为审批取水申请的依据。

安徽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20120203)

安徽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20120203)

安徽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水情是我省最大的省情,水患是我省最大的隐患。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应对我国严峻水资源形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两个1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现就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贯彻落实我省新时期治水方略,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督,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我省经济社会长期平衡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好地表水与地下水关系,合理分配流域与区域水量;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全省及各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4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我省用水效率达到可接近全国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504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360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82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60%,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重要饮用水源地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安徽2015年水资源公报

安徽2015年水资源公报

2015 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安徽省水利厅一、水资源量降水量:2015年全省年降水量1362.8毫米,比2014年多6.6%,较多年平均值多16.2%,属于降水偏丰年。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28.4毫米、835.4毫米、199.0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4.1%、61.3%、14.6%。

三个流域降水情况分别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999.3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多5.9%;长江流域1627.4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多21.1%;新安江流域2395.8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多34.0%。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850.19亿立方米,折合面平均径流深609.6毫米,较2014年多19.3 %,较多年平均值多30.4%。

按行政分区统计,与2014年相比,合肥、蚌埠、安庆市地表水资源量基本持平,淮北、亳州、宿州、阜阳市减少,其他各市增多;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淮北、亳州、宿州、阜阳市减少,其他各市均多于多年平均值。

全省入境水量9038.02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797.12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2015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193.71亿立方米,比2014年多8.3%,比多年平均值多1.2%。

其中:淮河流域86.07亿立方米,长江流域92.58亿立方米,新安江流域15.06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省水资源总量914.12亿立方米,比2014年多17.4%,较多年平均值多27.7%。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50.1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93.7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3.93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495.31立方米。

全省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8.1%,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65.5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82.48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0.87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69.38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1.11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3.10亿立方米,较年初减少0.24亿立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安徽水资源水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条件,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

水资源多寡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降水量大,径流活跃,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则少。

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多是地表水补给的结果,也与降水关系密切。

深层地下水资源富集与地质条件相关。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多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一)总量偏少安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局部地区可达2000mm以上。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590.2亿m3,其中约39%形成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6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7亿m3,重复计算水量约108亿m3,水资源总量675亿m3。

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比较活跃。

2005年,安徽全省平均降水量1208.3 mm,略高于多年均值,属平水年份。

2005年水资源总量719.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72.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5.4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05亿m3。

全省入境水量9168.44亿m3,出境水量9742.21亿m3。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6亿m3,较年初增加5.18亿m3。

年内大型水库调蓄水量约55亿m3。

安徽国土面积1401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6%,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6%,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量还是比较多的。

安徽水资源总量偏少,关键在于水资源密度低。

安徽按人口平均或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5-1所示。

安徽省总人口为6120万(2005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75m3,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4.78%。

与邻近省市相比也偏低。

安徽每公顷土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为5125.17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1.754倍。

全省耕地面积408.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为17608m3,相当于全国耕地平均水量81.6%。

由此可见,安徽水资源总量按土地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安徽人口密度高,耕地指数高,虽然并不算少的水资源显得十分紧张。

安徽位于东部季风区,气候为湿润、半湿润类型,为什么水资源缺乏,就不难理解了。

安徽淮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的1/3,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

2005年,安徽省供水总量208.03亿m3,较上年减少1.71亿m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89.6亿m3,地下水供水量17.85亿m3。

全省用水总量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08.53亿m3,占用水总量的52.2% ,较上年减少7.53亿m3。

全省人均用水量328.5m3,万元GDP 用水量386.1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69.1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20.3m3,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31.4m3。

(二)地域分布不均年平均径流深度地区分布规律和降水的分布基本一致,也是由北向南递增。

淮北平原大多在200~300 mm,其中萧县、砀山以北低于200 mm。

江淮丘陵地区270~500 mm,沿江一带350~700 mm,大别山区600~800 mm,皖南山区800~1300 mm,黄山、九华山为全省高值区,可达1400~1500 mm。

宏观上看,南方水资源丰富,皖南、皖西山区和沿江西部水资源有余;其余地区水资源不足,皖北水资源短缺。

从表5-2可见,安徽各地水资源差异很大。

安徽降水是南丰北缺,而人口是南少北多,形成南方水资源富余,北方缺水资源缺乏的局面。

耕地率低、人口密度小的皖南山区年径流深度最大,大别山区次之,而耕地率高、人口密度大的淮北平原最小。

因此淮北及江淮丘陵地区地表径流不足,淮北北部更为突出。

表5-22005年安徽各地区水资源量及密度地区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m3/人)单位土地水资源量(m3/公顷)单位耕地水资源量(m3/公顷)安徽省719.25 1175 5125.7 17608.4合肥市23.39 505 3119.5 10345.9淮北市13.36 655 4874.1 10113.6亳州市43.83 853 19368.1 8847.4宿州市43.03 750 4329.0 8726.4蚌埠市31.75 983 5334.3 11124.7阜阳市66.54 786 4061.8 11570.2淮南市9.90 434 4676.4 10216.7滁州市42.93 1045 3174.6 11019.0六安市120.97 1970 6574.1 29009.6马鞍山市 5.57 442 3303.7 11275.3巢湖市41.49 1000 4404.5 15038.1芜湖市15.70 704 4668.5 18171.3宣城市64.28 2491 5216.3 42267.7铜陵市 6.03 849 5753.8 25659.6池州市53.59 3722 6385.8 69687.9安庆市79.62 1404 5170.8 30552.6黄山市57.27 4091 5916.9 130455.5 在安徽17个省辖区域中,人均拥有水资源量高的有黄山、池州和宣城,人均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安徽人均水平的2倍以上。

六安和安庆也比较丰富。

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低的有马鞍山、淮南和合肥等。

如果按耕地拥有水资源量统计,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六安和铜陵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公顷耕地拥有水资源量在25000 m3/公顷以上。

淮北各地市最低,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宿州和亳州两市最低,每公顷耕地拥有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0%,农业用水紧张也就不足为怪了。

安徽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365.45亿m3,如表5-3所示,占全省水资源量的50.8%,人口占全省42%,耕地占全省的32%;而淮河流域水资源量353.8亿m3,占全省49.2%,人口占全省58%,耕地占全省68%。

皖南的新安江流域的黄山市,人均拥有地表水资源量4091m3是淮北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655m3的6倍以上;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130455.5 m3是淮北市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10113.6m3的12.9倍。

因此,进行地区间的水资源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8m3流域分区分区天然年径流量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形成的河道排泄量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水资源总量总计672.20 75.68 75.62 95.70 26.90 47.05 719.25 淮河流域308.23 23.59 23.53 78.75 26.90 45.57 353.80 淮河上游区 1.82 0.00 0.00 0.69 0.28 0.41 2.23 淮河中游区297.42 23.42 23.36 75.27 26.54 44.53 341.95 淮河下游区8.57 0.17 0.17 2.28 0.00 0.20 8.77 沂沭泗河0.42 0.00 0.00 0.51 0.08 0.43 0.85 长江流域328.58 46.78 46.78 16.95 0.00 1.48 330.06 湖口以下干流309.96 43.11 43.11 16.95 0.00 1.48 311.44 鄱阳湖水系17.56 3.51 3.51 0.00 0.00 0.00 17.56 太湖水系 1.06 0.16 0.16 0.00 0.00 0.00 1.06 东南诸河35.39 5.31 5.31 0.00 0.00 0.00 35.39 钱塘江35.39 5.31 5.31 0.00 0.00 0.00 35.39 (三)季节变率大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季风盛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以致水资源的季节变化的年际变化都很大,形成丰水年与枯水年。

径流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变化大,这是因为径流的年际变化除受降水量的制约外,还受下垫面因素(植被等)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淮北平原为全省变幅最大的地区,年最大径流深与年最小径流深相差11~15倍,利用上的可靠性较小。

江淮丘陵地区次之,一般为6~11倍。

大别山区北部5~9倍,南部及沿江地区4~6倍。

皖南山区最小,只有3~5倍。

表5-4安徽各地降水极值统计地点年降水量(mm)夏季降水量(mm)冬季降水量(mm)最多最少最多最少最多最少砀山1334 415 801 150 115 2临泉1728 498 1146 171 152 9合肥1542 573 924 78 232 28广德2083 776 1433 166 349 33黄山2708 914 1446 160 463 18统计年度:1951~2003年安徽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一般情况下,安徽降水集中在5~9月,占全年60%以上。

冬夏径流不均是常态。

但多水年与少水年相差达3倍,如表5-4所示。

统计1951~2003年降水资料,以合肥为例,年降水量最多为1542 mm,最少年只有573 mm,相差近3倍;夏季(6~8月)最多为924 mm,最少为78 mm,相差达10倍;冬季最多为232 mm,最少只有28 mm,相差近8倍。

其他地区与此相当。

夏季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的普遍存在。

冬季几乎无降水的也有之。

由于降水并不能完全形成径流,地表径流量的年季变化、季节变化更大,淮北地区径流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4~30倍;江淮之间相差5~15倍;江南相差4~7倍。

至于最多季节与最少季节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枯水年出现江河断流现象。

这就导致水资源丰、枯的年际差异或季节差异很大。

降水很多的年份,水资源过盛,特别是暴雨洪水期间,不但水资源浪费,还造成洪涝灾害,大量降水径流入海,失去资源意义。

而枯水年份,特别是枯水季节,水资源不足,区域、行业纷纷争夺水资源,同时也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降水不均造成的径流季节变化大在安徽有从南向北增大的趋势。

安徽淮北各代表站(1956~1990)年径流量月分配表(%)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9阜阳 3.5 4.2 3.1 3.2 5.5 8.8 35.2 15.1 11.5 4.7 2.0 3.1 70.7涡阳 1.7 2.3 2.7 3.8 6.1 6.4 29.1 21.8 13.7 5.0 3.9 3.5 71.0蒙城 1.5 1.0 2.1 3.1 6.0 5.9 35.9 21.2 10.4 5.0 5.1 2.7 73.4王市集 1.7 2.1 3.2 4.4 6.0 10.6 34.7 19.8 8.9 3.1 2.8 2.1 74.0浍塘沟0.4 1.0 1.3 3.3 7.5 8.6 34.2 28.2 10.6 2.4 1.5 1.1 81.6 径流的年内分配受季风降水制约,很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