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浸润学子,读写经典滋养心性——浅谈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高
文, 乐 学语 文。 真正优 秀 的语 文教 师都 要打 造独 有的语 言魅 力 ,这就 需要 语 文教 师广采 博 闻 . 熟悉 与 教材 有关 的 笑话 、 故事 、 佳 联、 格言、 警句、 成语 、 典故 、 诗词等 , 充分运用 这些素材 , 把 教
生 是 一 起 不 断 走 向成 熟 和 成 功 的伙 伴 。所 谓 “ 教 育” , 并 不 是
新课 标强 调 : “ 学 会 鉴 赏 文 学 作 品 … …有 自己 的 情 感 体
验 和思考 , 受到感染 和启迪 。努 力探索作 品中蕴含 的民族心
理、 时代精 神 , 错 以 了 解 人 类 丰 富 的 社 会 生 活 和 情 感 世 界 。”
紧箍 咒 . 将教师局 限在知 识与技 能 、 过 程 与 方 法 的 培 养 与 训
熏 陶学 生 。 以 自身 的文化 品位 吸引学生 , 以一语 中 的的境界 震撼学 生。只有学 生发 自内心 的仰慕与 敬佩 , 才能使 教育效
果 在 无 声 无 息 之 中诞 生 , 才 能点染学生 内心的人文情 怀。 3 . 打 造语 文 教 师 个 性 化 的 语 言 魅 力 . 积 极 影 响 学 生 爱语
2 . 提 高 自身专业修 养 。 形成一 面镜 子 。 塑造 一个丰碑 , 点
染 学生 内心的人 文情怀。 “ 己欲 立而立 人 , 己欲达 而达人 ” 。当今社 会 , 语 文 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传统文化似乎在这个变化的潮流中显得有些边缘化。
但是,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对于我们今天的学生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恰恰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所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必定非常重要。
首先,传统文化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指人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素质。
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诗词、文言文、典故、故事等,并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同时,学生还能够接触到丰富的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孝道”、“忠诚”、“诚信”等。
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能够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还能够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文化知识和精神素质。
其次,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一项技能。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诗词歌赋和文言文为代表,所以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包括歌唱、吟诵、朗读等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和情操观念,如“仁爱”、“感恩”、“与父母同甘共苦”等,对于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这些优秀的道德观念,从而在价值取向上有所规范,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最后,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良好心理健康。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给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精神支持。
学生能够学习和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爱国、勤劳、自强不息等优秀品格,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挑战。
浅谈惠安石雕的文化内涵及传承问题
技艺传承作者简介:杨庆聪(1970—),男,汉族,福建惠安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技能大师、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福建轻工行业八闽工匠,福建惠安县洛阳庆达石雕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研究方向:惠安石雕。
[摘 要]惠安石雕历史悠久,芳名远播,其具有浓郁的地域性、艺术性、文化性等诸多特征,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以便发扬光大。
另外,因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艺术百花齐放,使得石雕成为小众艺术;加上新一代年轻人缺乏使命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惠安石雕面临迫在眉睫的传承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浅论,以使惠安石雕重新焕发光彩。
[关键词]石雕;南禅北宗;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立足传统;主播[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0-001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杨庆聪.浅谈惠安石雕的文化内涵及传承问题[J].天工,2022(30):15-17.杨庆聪惠安襟江带海,钟灵毓秀,其石雕不仅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盛名九州大地,21世纪更有着“中国石雕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中国雕刻艺术传承基地”等美誉,在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惠安“世界石雕之都”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那么,惠安石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诸多光芒四射的荣誉,其文化内涵究竟有哪些呢?一、惠安雕刻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从原料上看,据专家探测,惠安县的花岗岩储量在2亿吨以上,主要有崇武的峰白、螺阳的古山红、黄塘玉昌的湖青石等,它们质地坚硬、精细,且耐酸、耐碱,不易沾染、变色、风蚀,加上散热快,故易于加工,可用于雕刻、打制石板材。
因此,就地取材,并具有独特韵味,是惠安石雕发展的先天条件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看,惠安县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拥有诸多天然良港,具备发展海上运输的优越条件,如崇武港码头、辋川港码头等,尤其是斗尾港码头,已成为进出湄洲湾的咽喉,其水深港阔,不冻不淤,是泉州六大码头之一。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1. 引言1.1 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拥有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孔子的思想、唐诗宋词、京剧、中医、国画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传承。
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可以让后人了解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形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共识,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其次是文化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石碑,而是活态的流水,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启迪,促进文化创新和繁荣。
文化传承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传承让人们更加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不同民族、民族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
中华文化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中华文化的传承,让中华文化“活态”传承,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的血脉,传承文化的力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活态”传承的定义和意义"活态"传承指的是在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
这种传承方式强调传统文化的活跃性和变革性,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承和保护,更注重不断地创新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活态”传承更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活态”传承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展,使之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
通过“活态”传承,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促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态”传承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活态”传承不仅可以使中华文化保持活力,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如何确立个人文化底蕴
如何确立个人文化底蕴个人文化底蕴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涉及到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学习和传承。
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面临着多样化的文化冲击和融合,因此确立个人文化底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确立个人文化底蕴,主要包括对文化的认知以及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两个方面。
一、对文化的认知个人文化底蕴的确立首先需要我们对文化的认知。
文化是指一群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艺术创作等综合体。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例如,阅读文学作品、观赏艺术作品、学习历史和哲学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
此外,我们还应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了解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文化差异,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瑰宝,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根基。
作为每个人,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增强自己的个人文化底蕴。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了解传统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其次,我们还可以学习传统艺术形式,比如书法、中国画、京剧等,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另外,我们也可以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对现代文化的学习与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化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融合现代文化,以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观看现代电影和电视剧等方式,了解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潮。
其次,我们还可以参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如摄影、音乐、舞蹈等,感受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多样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交媒体,了解当代社会的动态。
综上所述,确立个人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对文化有深入的认知,同时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和融合现代文化。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好地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个人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我出生在豫西南的一个城镇,在还不会唱流行歌曲的年龄,就会哼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但由于时代原因、也由于学业紧张,对于豫剧的了解一直没怎么进步。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我做了认真的文献调研,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豫剧的特点、发展历史、文化底蕴、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和表演风格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一:豫剧概述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
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
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
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
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声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
四生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
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
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轻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
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二:豫剧的发展历史开封地处中原,自古人烟稠密,生产发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两宋时期,“百戏”繁衍,“京瓦会议”兴盛。
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当时的开封“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噪杂十余里”。
而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
两宋以后,一方面由于民间乐舞开始为新兴戏曲和曲艺形式所融合;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转向南京、北京。
所以,河南的民间乐舞相对衰落,但从民间乐舞中吸取了大量滋养的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却迅速成长起来。
豫剧——“河南梆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中由地方民间音乐不断改进而形成的。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浅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浅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早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独特而卓越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充满了智慧和审美,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文和精神,还影响着世界各国。
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更是独占鳌头。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龟甲文。
自那时起,文学逐渐成为人们记录历史、描绘生活、表达情感和传播思想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白话文学,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精深博大的文学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佳品。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思想观念和历史演进。
例如,唐代诗歌体现了汉唐文明的底蕴,题材广泛,风格独特,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追求真理的向往;宋代词作以形写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中国文学审美趣味的独特魅力;明清小说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社会生活中的人伦关系、道德标准和情感纠葛等。
这些文学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细腻真挚地表达了社会上下对于人性价值和社会时代的反思。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审美品味,还展示了国家的文化艺术成就。
比如,唐代诗歌追求艺术的完美,对于语言和音韵处理上严谨精细,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元曲则强调情节的戏剧性和趣味性,表达了民间的生活实践和民间文化的艺术表达;明清小说则强调情节结构和语言的逼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和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更是精神财富,给当代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的是处事的哲学、修身的道德和品德的培养,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晋人陆机的《管子论衡》中的“小人之过,大抵在贪”,反映的是贪欲心理对治的诉求,即不要以功名、利禄来束缚心志;唐诗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阅读能力与艺术水平的相互促进,也启示我们应当注重阅读兴趣与艺术修养的培养;姜夔的《诗咏》中的“且自忖淖尔质,何难道是臧否”,强调的是平凡人生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提示人们要树立起积极的生命态度和个人对命运的主动把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更深深影响了
无数华人,是支撑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基。
因此,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智慧和智慧。
中国古人深明大义,胸怀博大,经过大量
文学作品,让我们在这个芒果上获得了宝贵的智慧,如《论语》充满智慧,《孟子》强调
至理名言,虽然上述著作的藉口都相差无几,但其所浓缩的智慧比今日的学术著作要老一
辈子却要深刻得多。
其次,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家重视道德,甚至认为道德才是真正的
现实,孔子等伟大的思想家纷纷提出“守仁德,万物平”的理念。
国家制度也在孔子插式、立法、议会会议等多种形式体现出来,非常重视道德问题。
正是多个朝代长期强调公德,
使得中国历史上许多残暴无道的君主被反对和抵制。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宽厚和美德。
无论是张衡、张良、荀彧,还是孟子、诸
葛亮、苏轼,都揭示了我们的判断力、宽厚的心和高贵的品质。
在恩好中国文化中,宽慰
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它包含了一种广义的关爱,施比受更胜,以关爱的目光看待别人,那
便是宽厚的品质。
以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智慧、道德、宽厚美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启发了华人的思维,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也极具影响力,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传承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共处。
浅谈汝瓷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浅谈汝瓷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汝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晚期。
作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汝瓷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研究和欣赏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汝瓷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内涵不仅表现在汝瓷的造型和装饰上,更体现在人们对汝瓷的审美和文化价值的认知中。
本文将以汝瓷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主题,详细探讨汝瓷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
汝瓷的智慧之美汝瓷以其华丽、端庄、优雅的外观而闻名,更以温润、沉静、自然的气质赢得人们的喜爱。
这种独特的美感来源于汝瓷制作的工艺传承和文化积淀。
在汝瓷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倡导“天人合一”、“精神超越物质”的理念,追求精神的净化和升华,力图体现道家哲学的智慧和自然之美。
所以,汝瓷不仅是一种精致的手工艺品,更是一种内含人文精神和情感情趣的艺术品。
这种传统文化内涵凝结着中国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不求闻达于诸侯”等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继承表现而来的精髓。
汝瓷在制作中运用了道教、佛教的思想理念,锻造了一种传统的宗教文化内涵。
在汝瓷的造型和装饰中,印度教神话中的神祇、道教上清派中的仙鸟、吉祥图案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汝瓷或以图案寓意的形式,或以符号象征的方式提炼了宗教文化精髓,赋予了自己一种神秘和崇高的韵味。
同时,汝瓷中的宗教文化内涵还反映出了古代中国文化和宗教精神相互融合的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之源和文化的传承。
民俗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共性特征之一,在汝瓷的设计和制作中也蕴含着民俗文化。
汝瓷的图案以漂亮、吉祥为主,往往与中国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相适应,如龙舟祭、月饼节、春节等。
这些图案寓意着美好的期望和祝福,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
此外,汝瓷还摹仿了各种文化细节,如影印篆刻、书法和织锦等。
这些细节融入了制瓷的过程中,可以看作是民俗的重要表现形式。
汝瓷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求工匠的技艺精湛,更体现了传统道德规范中的一些要素。
在汝瓷的制作和鉴赏过程中,“诚信、谦虚、敬业”这些传统美德被充分体现。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底蕴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底蕴作者:王濂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12期【关键词】传统绘画文化底蕴自然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
中国的各朝各代,其绘画水平无不在时代主流文化的作用下,或高潮迭起,或峰回路转,或衰落式微。
回顾中国绘画史,唐代以阎立本、吴道子、王维、李思训等为代表,浓墨重彩地写出唐王朝的大气与华贵;宋代因宋徽宗的身体力行,院体画云蒸霞蔚,加上苏轼、米芾等,在诗文绘画方面的成就,将宋代中国传统绘画推向极致。
而南宋社会经济的衰落,文化的式微,宋画也走入阁体的死胡同。
元初赵孟頫以翰林大学士、文学侍从的身份,作为重振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臣,在书法、诗文、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然成就,不仅为元代文化翘楚,其画风所及,影响元以后数百年。
随之出现的元四家、明六家、清八家,石涛、扬州八怪等,无不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将中国传统绘画水平再次推向高峰。
清末以后,随着经济的衰败,文化衰落,中国画虽也出现大师,但已难以同鼎盛时期相提并论。
在总体方面,政治昌明,经济强盛,是影响中国画兴盛的直接原因。
个体方面,个人传统文化修养是否深厚、博大,则是决定其绘画水平高低的直接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是儒、释、道的大一统,是求取天、地、人的合一。
观照于内,是神澄气定;反观于外,是物我两忘,融入自然。
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在于人对自然的回归,自然的境界才是真实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自然原本和人为一体,人就是这生机勃勃世界的一分子,青山常在水自流,自然就是人安身立命的天地。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至老庄。
庄子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为艺术的人生,庄子希望通过“游”,通过“坐忘”、“心斋”等手段来获得“道”,也即获得一种人生的艺术精神,也就是“游于艺”。
在以这种文化思想及动力发展起来的的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绘画中,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体系。
而儒家的艺术观念则强调自由、从容,上下天地同流。
在“儒、释、道”的大文化环境里,古代中国画家的知识结构均以经史、文学为主,并且基本是儒家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
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
但是,不可否认,国与国之间也存在对立甚至是剑拔弩张的情况。
出现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造成的。
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其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
加强对这些差异及其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为此,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寻求弥补差异的有效办法,尽可能地避免各类冲突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差异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广泛地关注。
众所周知,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当中,并影响着人的具体行为。
价值观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现实中,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差异容易激发矛盾,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甚至是剑拨弩张的状态。
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研究,以缓和国与国之间的紧张态势,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与西方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问题作了详细地阐述。
1.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现实中,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本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作了如下概括:1.1行为模式差异众所周知,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
思维模式不同,行为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提倡“三思而后行”,做事谨慎小心,考虑问题细心周到,对人要以诚相待。
而且,中国人将有野心视为一种不可取的行为。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底蕴
通 过 “ ”通 过 “ 忘 ” “ 斋 ” 手 段 游 , 坐 、心 等
来 获得 “ ” 也 即 获 得 一 种 人 生 的 艺 术 道 ,
精神 . 就是“ 于艺” 也 游 。在 以 这 种 文 化
思 想 及 动 力 发 展 起 来 的 的 中 国 传 统 绘 画 , 其 是 文 人 绘 画 中 , 成 为 一 种 独 尤 已 特 的 、 有普 遍 意 义 的 体 系 。 而 儒 家 的 具
的 塑 造 。 他们 十 年 寒 窗 。 功 名 孜 孜 以 对 求 ,但 是 他 们 一旦 对 社 会政 治 失 望 , 又 会 隐 居 山林 , 寄情 于 自然 。此 时 。 他们 会
把 渴 望 建 功 立 业 的 人生 抱负 , 向 对 艺 转 术 的探 索 和 自 我 品 格 、 养 、 问 的 完 修 学
艺 术 观 念 则 强 调 自 由 、 容 , 下 天 地 从 上 同流。
他 们 在 其 他 方 面 的成 就 。 绝不 逊 于 绘 画
方面的成就。
大 凡 历 史 上 的著 名 画 家 . 文 化 底 其 蕴 皆为人 、 、 三位一本 , 由文修 , 文 艺 画
在 “ 、 、 ” 大文化环境里 , 儒 释 道 的 古 代 中 国画 家 的 知 识 结 构 均 以 经 史 、 学 文 为主 . 且 基 本 是儒 家 的 “ 于 道 , 于 并 志 据 德 . 于 仁 , 于 艺 ” 思 想 。纵 观 中 国 依 游 的 绘 画 史 , 论 是 藉 藉 无 名 的 画 者 , 是 无 还 唐 、 、 、 、 的大 家 , 们 几 乎 个 个 宋 元 明 清 他 都 是 饱 学 之 士 , 富 五 车 , 有 深 厚 的 学 具 传 统 文 化 素 养 。 他 们 初 始 , 不 是 以 画 都 名 世, 是以文学 、 史或政治立身 , 而 经 余 事 绘 画 。他 们 或 奔 走 于朝 廷 , 周旋 于 官 场 , 同伐 异 ; 党 或安 身 于 书 斋 , 研读 经 史 , 吟 诵 风 月 。 书 立说 。他 们 首 先 是官 吏 , 著 是 学 问家 , 然后 才是画 家 。因 此 , 们 的 他 绘 画 无 不具 有 深厚 的文 化底 蕴 。东 晋顾 恺 之 出 身 于 贵 族 , 上流 社 会 名 流 恒 温 与
浅谈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浅谈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
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
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
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
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
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自豪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一、历史悠久马鞍山位于三个地方:和县猿人,唐山猿人,繁昌人字洞。
古人类遗址的中心属于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
透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件珍贵出土文物准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的悠久历史。
(1)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种类繁多,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子山、贾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马鞍山新石器时代有发达的农业文明。
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有着非常突出的宗教和政治地位。
五担岗、邓嘉、船墩、黄庙墩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在商周时期,马鞍山的手工业文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们开始使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
根据五担岗遗址出土文物的类别和遗址的布局,可以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早期的中心城市。
(2)马鞍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国的古蜀城和东晋的牛柱城。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
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
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
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浅谈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中国自身,也体现在全球范围内。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谈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珍视,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文化自信的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文化自信的展示上。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今世界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
通过展示中国文化,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文化交流的促进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中国文化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
中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文化创新的推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文化创新的推动方面。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动文化创新,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水平。
文化创新的推动,可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六、民族认同的强化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强化民族认同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对于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可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中国的和谐发展。
浅谈山东长岛渔号的文化底蕴
说 到 长 岛 渔 家 号 于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长 岛 县 原 文 化
局 局 长 柬 卫 绪 充 满 信 心 . 渔 家 号 子 如 今 已 是 长 岛 旅 游
二,发曩历程
长 岛历史悠 久 早 在 6500 年 前 的 旧 石 器 晚 期 建造大风 船 就 有 了 古 人 类 活 动 开 辟 了 灿 烂 的 古 文 化 。 自 清 朝 初 期 .渔 民 便 自行 设 计 至清末 民初 出海 作 业 形 威 了 一 砣 矶 岛 上 的 大 风 船 已 迭 到 300 多 支
1989 年
岛渔号
长 岛 县 人 民 政 府 邀 请 烟 台 电 视 台 拍 摄 了 长
并 在 中 央 电 视 台 省 电 视 台 播 放
被搬 上银 屏
1 年 99 9
烟 台电视台选 选的
长 岛渔号
被 中 央 广 电 部 评 代 表 山 东
为 星 光 大 赛
三 等 奖 。 2006 年
的 代 名 词 我 们 长 岛 人 必 须 要 唱 大 唱 活 唱 实 。 下 一 步 我 们 将 在 砣 矶 岛 修 建 大 风 船 历 史 博 物 馆 组 织 展 览 和 渔 号 演 出 建 立 长 岛 渔 号 文 化 生 态 保 护 村 人 进 行 重 点 保 护 另 外 艺 演 出 以 及 对 外 文 化 活 动 让 人 们 一 睹 原 生 态 的 原 始 风 貌 并 领 略 其 独 特 魅 力 对 渔 号 演 唱 艺 长 岛 渔 号 这 一
至丹 东 大连 营 口 长海县 西至 天津 塘洁 南至蓬莱
美 的 长 岛 渔 号 便 应 运 而 生 协 助 渔 业 生 产 上 网号 拾锚 号~ 竖 桅 号 掌 篷 号 节 奏 铿
浅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底蕴的保留和继承
SIT C F R A IND V L P E T&E O O Y C- E HI O M TO E E O M N N CN M
21年 第 2 卷 0 1 1
第 2 期 9
收稿 日 :0 1 0 — 6 期 21-82
浅谈 图书馆信 息化建 设 中传统 文化 底 蕴 的保 留和继 承
李亚平 , 蔡 华
( 江省立 同德 医院, 浙 浙江杭州 , 10 2 30 1 )
摘
要: 图书馆信 息系统的运用给 图书馆管理 员和读者都 带来 了极 大的便利 。但在数
字 图书馆 大力推广的 同时 , 传统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却有所淡化 。在介绍 了传统 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 概念和特 点的基础上 , 讨 了信息化建设 中图书馆如何更好地保 留和继 探
承 传 统 文化 底 蕴 。
关键词 : 传统 图书馆 ; 字图书馆 ; 数 传统文化 ; 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 : 207 G 5 .6 文献标识码 : A
随着 “ 字图书馆” 数 的深入开展和推广 , 已能从越来越多 我们
( )8 . 3 :6 ( 实习编辑 : 薛 艳)
[ ] 许小敏. 1 对数字图书馆虚拟参考 咨询服务 的研究 C ] J. 科技情
报 开发 与经济 ,o 7 1 )4 . 2 0 (6 :2
[ ] 冯 向春. 2 图书馆虚拟参 考咨询服务 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 J. 图
书馆论坛 ,0 9 2 ) 1 1 2 0 ( 9 :1 .
第一作 者简介 : 烨 , ,94 8 生 , 0 年 毕业 于 陈 女 17 年 月 2 5 0
浅谈舞蹈的文化底蕴
浅谈舞蹈的文化底蕴姓名学院:专业:学号:谈起舞蹈的文化底蕴,就不得不提起舞蹈和文化的起源与含义。
有的学者认为,人有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还有就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从而产生了舞蹈;也有学者认为,舞蹈起源于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的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
总之舞蹈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而文化,是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实践的总结。
舞蹈就是源于生活实践,所以舞蹈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看一个舞蹈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就像一个纽带,将舞蹈艺术与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舞蹈艺术与文化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化是大众生活的体现,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所以她的本质决定了她的群众性。
因此舞蹈不是象牙塔上遥不可及的塔尖,而是普通大众所能够接受的生活艺术。
有人认为,懂得舞蹈欣赏,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提,欣赏舞蹈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艺术所需的最基本的素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在此,我并不能苟同。
我认为不仅有艺术修养的高层次专家,艺术家有资格欣赏舞蹈,普通的人民大众同样有资格欣赏舞蹈。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就属于后者,因为对舞蹈的了解极其有限,所以只能从感性的方面,粗陋地谈谈《大梦敦煌》这部作品,以表达我所理解的舞蹈的文化底蕴。
首先《大梦敦煌》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华丽和多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化底蕴
自百度)
经常到各个地方出差,听到某些城市具有文化底蕴,某些地方没有文化底蕴,仔细思考一下,发现每个地方都有文化底蕴,传统意义上文化底蕴是由这个城市的现在的人员对以往这个区域文化的传承,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深圳、三亚这种新兴城市没有文化底蕴,我感觉不认同,改革开发以来,很多各类型人才到深圳创业,这些人把各地的文化和深圳的区域定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城市特有的现代文化底蕴,如果说深圳没有文化底蕴,那么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也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因为这些城市没有什么历史文化在现代保留太多,保留下来的只是很少;很多风俗在农村依然保留,在城市味道却很淡,从这个方面农村比城市更有文化底蕴,可惜的是,再过50年很多农村老人离去,很多传统将趋于绝迹。
从国家层面上讲,很多传统节日继续传承,如中秋、春节、端午、清明节等节日;中医、书法、茶艺、造纸、武术等传统知识得以传承;很多传统饮食依然在各地盛行;这也是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区别世界各国的文化符号。
但是很多传统已经失去往日的荣光,需要国人的呵护。
一个国家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化,在现代化中弘扬传统,将是这个国家永恒的竞争力;如中国推广孔子学院,让全世界学习中文,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自信推介,也需要每个国人的参与。
文化是一个涉及方面很广的概念,从来不是简单的某一方面,从一点谈论这个城市是否具有文化底蕴将有失公允。
2016/5/14江苏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