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方面的书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书籍

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迁:

《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

《论衡》。

西汉汜胜之:

《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

《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

《荆楚岁时记》。

周处:

《风土记》。

颜推之:

《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

《搜神记》。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

《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布政使司的“通志”

3.文人笔记

沈榜:

《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

《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

《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

《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

《露书》。

史玄:

《旧京遗事》。

文震亨:

《长物志》。

杨慎:

《丹铅总录》。

蒋一葵:

《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

《广东新语》。

4.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第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方法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

1.3万余条,300万字。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调查会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第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这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

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共出123期。其中“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香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钟敬文《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账》、陈锡襄《风俗学试探》等都是对风俗研究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上代表了20年代末30年初发民俗研最高水平。

《民俗》周刊停刊三年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