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海洋大学考研动物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1.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答:原生动物虽然由一个细胞组成,但是它具有具有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与多细胞的动物的器官相似。

鞭毛,纤毛,肉足是运动的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是营养胞器;眼点是感觉胞器。

因此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第一、第二章:基础部分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各种生物以物种的形式作为发展的一定阶段,并通过有性生殖,呈现统一的繁殖群体,占据一定空间,种与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如果一个物种群被长期分隔在不同的地区生活,它们之间断绝了交流,并各自演变出了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亚种。

学名:国际上规定必须用林奈创造的双名法给物种命名,用这种方法命名的物种名称叫做学名双名法:每一物种必须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一个是属名,后一个是种名三名法:亚种的命名采用三名法,即在种名后再加一个亚种名。

sp.:种名不能确定的情况。

sp. nov.:新种-idae出芽生殖:由亲体上生出一个微小的原始体,即芽体,然后脱离亲体,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有的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

同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相同,仅在生理上有区别。

异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不同,在生理上有性别之分。

结合生殖:生殖时,亲体并不产生配子,只是两个身体相互接触,交换它们的部分遗传物质(核物质),然后分开,各自再以横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又叫单雌生殖。

(无性)世代交替: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交替进行的现象。

均黄卵:卵黄含量,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

少,分布较均匀,如文昌鱼和哺乳动物的卵。

中黄卵:卵黄集中在卵的中央,细胞质分布在卵的周围。

这种卵主要存在于昆虫中。

端黄卵:含卵黄较多,分布偏向一端,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动物极:,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

植物极:端黄卵中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受精: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动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发展和行为等方面的科学。

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 动物:动物是指地球上一大类多细胞有机生物,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器官和高度特化的生理功能,能够自然繁殖后代和对外界进行感知和响应。

动物通常按照生活方式和身体特征进行系统分类。

2.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柱或脊骨的动物,如人类、鱼、鸟类、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的脊柱或脊骨起到了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并且也是肌肉的附着点,使得运动更加灵活。

3. 節肢動物:節肢動物是一类拥有外骨骼和关节的动物,如昆虫、甲壳动物等。

这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由外骨骼分隔并通过关节连接,使得它们可以灵活地移动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4.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以四肢爬行的冷血脊椎动物,如蛇、蜥蜴、龟等。

这类动物的身体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其皮肤通常由角质鳞片覆盖以提供保护,并能够通过日光浴来调节体温。

5. 鸟类:鸟类是一类有羽毛、两只前肢演化为翅膀的脊椎动物。

鸟类通常能够高度飞行,并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它们的骨骼轻巧但强度高,配有强有力的胸肌和呼吸系统,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迅速而灵活地移动。

6.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一类以乳腺喂养幼崽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大象、猫等。

哺乳动物通常有发达的脑部和心脏,同时也具有不同形态的牙齿和进化出的不同生活方式。

哺乳动物也是惟一具有产奶行为的动物类群。

7.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指那些没有脊柱或脊骨的动物,如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

这类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它们的身体结构相对简单,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8. 倍足动物:倍足动物是一类拥有多条腿和体节的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蜘蛛、螃蟹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由具有实际或者潜在的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并占有一定空间,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双名法:每一个动物物种都应有一个学名,是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前一个是动物的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本名,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

在学名之后,还可附加定名人的姓氏。

如家犬的学名是:Canis familiaris L.皮肌囊: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原体腔:假体腔动物的体壁与消化道之间都有一个空腔,称假体腔(pseudocoel), 这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原始体腔类型,又称原体腔,假体腔就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也称初生体腔。

假体腔只有体壁具有中胚层,肠壁无中胚层,腔的四周没有体腔膜构造,也没有孔道与外界相通,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空腔,腔中充满体腔液。

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与消化道之间具一宽阔的空腔,是中胚层裂开形成,又称裂体腔。

在动物系统发生上,这种体腔与初生体腔出现较晚,故称为次生体腔或真体腔。

真体腔与假体腔形态结构上区别明显,如真体腔四周,即体壁的内侧和消化道的外侧,均具体腔膜,在体壁与消化道管壁上均具中胚层分化而来的肌肉层,体腔可通过后肾等管道与体外相通,体腔上皮细胞能分化为生殖细胞和生殖腺等。

次生体腔的形成,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和消化摄食能力,也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次生体腔内的体腔液可与循环系统一起,共同发挥体内运输的作用,并使动物保持一定的体态。

真体腔的出现对动物的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次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有重大意义,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出现了原始分节现象,身体除头部外各体节基本类同,一些内部器官也依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

海洋大学动物遗传学名词解释

海洋大学动物遗传学名词解释

动物遗传学名词解释显性性状:两亲本杂交时,能在F1代中表现出来的形状。

隐性纯合体:由纯合的隐性基因型构成的个体。

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占据同一位点,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形状的一对基因。

互补作用:指两对基因互相作用,共同决定一个新性状的发育。

伴行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与Z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

相对性状:同一种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性反转:生物个体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

连锁遗传图:根据基因定位的方法,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顺序,把一种生物的名连锁群内基因的排列顺序和基因遗传的距离给予标定,绘制出的图谱。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相对性状,其中一对显性基因能够抑制另外一对基因的表现。

从性遗传:指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它所抑制的形状的显隐关系因性别不同而异,受性激素的影响。

基因突变:指在基因水平上遗传物质中任何可检测的能遗传的改变,不包括基因重组。

伴性性状:指伴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位于性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返祖遗传:隔若干代以后,出项与祖先相似性状的遗传现象。

等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表现出来,即等位基因同时得到表现。

表现度: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一个外显基因或基因型其表型表型出来的程度。

限性遗传:有些性状仅局限于某一性别的这类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

完全连锁:亲本的两个性状完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传给了后代的现象。

复等位基因:指在一个群体中,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在每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上只能是一对基因。

隐性性状:虽在F1中并不表现,但经F1自交能在F2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染色体:在多数二倍体真核生物中,决定性别的关键基因位于的一对染色体。

修饰基因:依赖主基因的存在而起作用,本身并不发生作用,只是影响主基因的作用的程度的一类基因。

主基因:对某一性状发育起决定作用的一对基因。

表现型:基因和基因型所能表现出来的生物体的各类性状,基因型:与生物某一性状有关的基因组成。

动物学名词解释.doc

动物学名词解释.doc

1.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海鞘这种由小到大的变态与进化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生物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逆行变态。

2.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

3.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4.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故又称囊鳃类。

5. 越冬洄游:从产卵声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

(举例)例如草鱼在秋季结束摄食后,离开湖泊而聚集在河下游的凹洞中。

6.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

(举例)例如长江中,若产卵及幼胚的孵出,与长江水位升高的时间相配合(通常情况如此),则卵及幼胚及大量的被水流带到湖泊,大河或运河中的摄食区。

假若幼胚产下时水位恰巧很低,则幼胚在消耗卵黄后,主动的洄游至其摄食区。

7.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

8.固胸型肩带: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

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

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

如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9. 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分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出母体,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10. 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

11. 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相连肺,由互相连通的三支气管网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了两次交换,与飞翔耗氧量高相适应。

12. 早成雏: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的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陆禽。

动物学(上)名词解释

动物学(上)名词解释

动物学(上)名词解释1. 孤雌生殖: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卵子不经受精而直接发育成为子一代的现象。

后代全为雌性的称产雌孤雌生殖,如,轮虫;后代全为雄性的称为产雄孤雌生殖,如:蚜虫。

2. 物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的总称,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不与其它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产生的子代不育。

3.担轮幼虫:某些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幼体状似陀螺,圆锥形,在赤道附近具两圈纤毛环,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口在其中,具顶纤毛束,肛门在后端,具原体腔,原肾管,不分节,经变态发育后形成真体腔,后肾管,真分节。

很多在外观和分类上不同的动物都可以通过它联系起来。

例如沙蚕的间接发育。

4.世代交替:动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轮流进行、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循环出现的现象。

例如,轮虫的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5.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一种结构。

发育过程中由背面皮肤形成褶皱扩大向下包围而成,具保护、呼吸、分泌贝壳等功能,由两层表皮中间夹一层结缔组织构成,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为外套腔,具排泄、消化、生殖开口及鳃,足等。

其数量一般1-2个如乌贼、河蚌。

6.马氏管:某些陆生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的排泄器官,由其肠壁外突形成的一组盲管构成,通过其管壁的渗透作用从血腔里吸收代谢废物,开口于消化道,并排出体外。

如蝗虫。

7.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细胞,分布于体表或内胚层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根据放出的刺丝性质不同,可分为:穿刺刺丝囊;粘性刺丝囊和卷缠刺丝囊。

例如水螅的刺细胞。

8.胞饮作用:原生动物的摄食方式之一,大分子有机化合物粘附于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内端断下来,形成食物泡,并与溶酶体结合形成消化泡,后吸收有用物质。

如大变形虫。

9.吞噬作用:原生动物或其它动物细胞吞食固体物质的过程。

[整理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一: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具有色素体,在阳光下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鞭毛虫.渗透营养(腐生营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吞食其它的生物或有机碎片为食裂体生殖: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核之后细胞质再分裂,最后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

吞噬作用:变形虫用伪足将食物包围,摄进胞内,形成食物泡.胞内消化伪足:体表任何部位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二: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原口动物,在靠近胚孔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有一部分细胞分裂并进入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法称为端细胞法。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后口动物,在某些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

体腔囊与内胚层分离后扩展成为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式称为体腔囊法生物发生律(重演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三:水沟系:由皮层到胃层组成复杂程度不同的管道,它是水流进身体的通道,称为水沟系,逆转现象:两囊幼虫从母体随水逸出,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为内层,大细胞为外层,形成原肠胚.这与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形成不同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侧生动物:侧生动物又称多孔动物。

它们有领细胞或称襟细胞,进行细胞内消化,是进化系统树中的一个侧枝,并由此得名,具水沟系、骨针、领细胞、逆转现象四:辐射对称:通过动物由口面到反口面的中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卫性细胞,产生于外胚层,有4种刺丝囊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

它的特点是在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肌原纤维沿着身体的长轴排列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多态现象:即在同一群体上,有多种不同形态及功能的个体。

中国海洋大学考研动物学名词解释

中国海洋大学考研动物学名词解释

1.卵胎生:卵胎生(又称伪卵胎)就是指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的生殖方式。

但其发育时所需营养,仍依靠卵自身所贮存的卵黄,与母体没有物质交换关系,或只在胚胎发育的后期才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与有很少营养的联系的一种生殖方式。

它就是介于卵生与胎生之间的生殖方式。

2.双重呼吸:鸟在休息时,主要靠肋间肌及腹部肌肉的运动,在肺部进行呼吸。

当飞翔时,则主要靠胸肌的运动进行呼吸。

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与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在吸气与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3.伸缩泡:多数原生动物都有一种主要机能就是调节水分的胞器。

4.原肾管:就是细胞内管。

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如涡虫)所具有的原始排泄器官。

5.器官:器官就是动物或植物的由不同的细胞与组织构成的结构(如心、肾、叶、花),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她分担共同功能的结构一起组成各个系统。

6.Reptilia: 爬行纲7.Nematoda: 线虫动物门8.cleavage:卵裂:卵裂就是指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

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地快速分裂,将体积极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较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

9.epithelial tissue: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就是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与极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

10.notochord: 脊索(notochord)就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后与原肠脱离形成。

11.晚成鸟:晚成鸟就是指雏鸟从卵壳里出来时,发育还不充分,眼睛还没有睁开,身上的羽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腿、足无力,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留在巢内由亲鸟喂养的鸟。

12.沙隐虫:沙隐虫(ammocoete),七鳃鳗的幼体,长约10毫米,与成体的区别很大,有许多原始性特征近似文昌鱼。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生物: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出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自我复制、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适应性等)的,都是生物。

2 自然分类系统:即现在所使用的分类系统,是从动物的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上的许多证据划分,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3 人为分类系统4 物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在有性生物中,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潜在或实际生殖能力的种群组成,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

5 双名法: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6 三名法:写亚种的学名时须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构成三名法。

7 亚种:8 品种:9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联系密切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史和系统发展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10 包囊:当原生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便把身体缩成球状,由身体向外分泌一种胶状物质,把身体包裹起来,形成包囊以度过不良环境。

11 饱饮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

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中。

如变形虫。

12 吞噬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

当细胞碰到食物,细胞膜包围食物,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质中。

如变形虫。

13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具有许多原始性特征, 又有逆转现象,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与现代大部分动物无亲缘交集,因而称为侧生动物。

14 消化循环腔:即胚胎中发育中的原肠,由外胚层和内胚层形成的体壁围成,只有原口与外界相通,兼口和肛门作用。

具有消化的功能,又兼有循环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1、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分支,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分类、进化等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基本单位)。

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祖先和一定自然分布区域,在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上彼此相似的个体所组成的能够繁殖后代的生物类群。

3、亚种(地理亚种):是种内部分个体,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理区域,与原种动物在个体形态特征和性状上,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4、品种:种内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符合人的经济目的。

5、学名:国际上采用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生物名称。

6、双名法:是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

一般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前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要求是名词、主格、单数,第一字母大写,后一个为种名,多用形容词或名词。

后面还要写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

7、自然分类法:以动物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或相异性总和为基础,并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及分子结构等证据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的方法。

8、刺丝泡:是草履虫具有的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系列椭圆形泡状结构,具有防御功能。

9、伸缩泡:是淡水生的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排泄胞器,是内质中连有数条收集管的泡状结构,其有节律地膨大、收缩,能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和代谢废物,以调节渗透压。

10、细胞器:是原生动物中由细胞质分化出的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和高等动物一样的各种生理机能,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器官相当。

如排泄、消化等胞器。

11、变形运动:变形虫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方向流动,流动到指状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向前流动。

这种凝胶质与溶胶质相互转换,使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的现象。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相关推荐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 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10、community群落: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 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 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整理)动物学名词解释.

(整理)动物学名词解释.

双名法:文字为拉丁文,学名由属名和种本名构成,属名首字母大写,种本名首字母不大写,学名后加定名人姓氏。

物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物种间一般具有生殖隔离现象。

组织:由许多形态相同,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细胞群称做组织。

生物发生律:由德国科学家赫克尔提出,指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演其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是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椐。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把动物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原体腔(或假体腔):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

即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并没有中胚层参与,仍然是由内胚层形成的。

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腔,称为假体腔。

假体腔=初生体腔=原体腔管式循环:有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化,血液不进入组织间隙,而是从这条血管流到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相连。

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的循环方式。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代表次生体腔的围心腔壁消失,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成为混合体腔。

由于常充满血液,所以又称为血腔。

原肾管:来源于外胚层,位于躯体的两侧,由体壁内陷形成的、分枝的管状结构,具有排泄功能。

后肾管:某些无脊椎动物排泄器官,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具有两个开口:在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的开口为肾孔。

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肾管。

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比原肠腔出现的迟,故成为次生体腔。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由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具有消化功能,可以行细胞外消化,并且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称为消化循环腔。

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均进行分裂,如果卵黄均匀,则进行完全均等卵裂,如果不均匀,则进行完全不等卵裂。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一、动物学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分布、生态、进化以及与人类关系等科学领域的学科。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s)是指无脊椎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海绵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脊椎动物脊椎动物(Vertebrates)是指具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进化地位都具有显著的特点。

四、形态学形态学(Morphology)是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变异规律的学科。

形态学包括个体形态学和群体形态学。

个体形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群体形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群体的形态结构、分布和演化规律。

五、解剖学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各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局部解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局部结构,如肌肉、骨骼、血管等。

六、生理学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

生理学包括细胞生理学、组织生理学、器官生理学和整体生理学。

生理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生殖发育等生命活动。

七、分类学分类学(Taxonomy)是研究生物分类、命名和描述的学科。

分类学主要研究生物的亲缘关系、演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

分类学的方法包括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八、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动物学名词解释复习

动物学名词解释复习

动物学名词解释1、自然分类法依据动物的各种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人为分类法:是以动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上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2、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等方面彼此相似,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并在自然情况下能自由交配,产生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的总数。

亚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由于长期的自然或地理隔离,使他们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或分布在其他地区的同种生物发生了一些差异,将这部分成为亚种。

如东北虎、华南虎。

品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使这一部分个体在形态或性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

种内的由人工选择产生了新形态或新性状的群体,即为品种。

如家犬:肉用犬,猎犬、警犬、哈巴狗等。

3、有性生殖:由2个亲体,各自产生生殖细胞,2种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1个亲体直接产生后代的过程。

4、系统发育:也称系统发展,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个体发育指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一系列过程形成幼体,再由幼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我们通常所指的发育是个体发育。

(个体发育分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胚前发育:亲体生殖细胞的发生于成熟过程以及精卵相互接触到雌雄原核完全融合的过程。

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卵裂、囊胚期、原胚期、三胚期直至新生个体孵出或从母体产出的过程。

胚后发育: 指新个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5、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有显著差别,还需经过蛹期,如蚂蚁、金龟子、蜜蜂、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不尽相同或不同,如蝗虫、蝼蛄、蜻蜓等。

动物学考研精解

动物学考研精解

动物学考研精解一、动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动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微小的原生动物到庞大的哺乳动物,涵盖了各个物种的生物多样性。

二、动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是动物学的基础,主要研究动物的分类和命名。

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群,例如门、纲、目、科、属和种。

通过分类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历史。

三、动物形态学动物形态学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特征。

通过对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观察和比较,可以揭示物种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形态学是研究动物分类和进化的重要手段。

四、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理机制。

包括动物的营养、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内分泌等生理过程。

通过对动物生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五、动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包括动物的栖息地、食物链、生态位、种群动态、生态系统功能等。

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六、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机制。

包括动物的求偶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迁徙行为等。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实验,可以揭示动物的智能和适应性。

七、动物进化学动物进化学研究动物的进化历史和进化机制。

包括物种的起源、演化过程和演化机制。

通过对化石记录和遗传变异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和起源。

八、动物保护学动物保护学研究动物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包括野生动物保护、物种保护和生态恢复等。

动物保护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九、动物学的应用动物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动物的遗传信息可以应用于育种和基因工程;动物的药用价值可以应用于药物研发和治疗疾病。

总结:动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通过对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讲解

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讲解

海洋生物学复习资料好人一生平安一、名词解释1、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2、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

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

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3、鞭毛:在某些细菌表面着生的一至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的丝状体,具有运动的功能。

有一种称为鞭毛蛋白的弹性蛋白构成4、伪足:细胞质临时性或半永久性地向外突出部分,见于所有肉足和某些鞭毛原生动物,用于行动和摄食5、伸缩泡:是单细胞生物内水分调节细胞器,是一种能做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有排泄功能。

6、包囊:由胶结碎屑而成的,覆盖整个有孔虫的抗害层,在房室形成时或无性繁殖期间起防护作用;或在有性繁殖时包裹2个以上个体7、植物性营养: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8、动物性营养:有些生物靠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来补充自身的有机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也称吞噬营养。

9、腐生性营养:有些生物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以此补充自身有机质,也称渗透营养。

10、领细胞:亦称领鞭毛细胞,为海绵动物和鞭毛纲的动鞭亚纲特有的细胞。

海绵动物的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和中间的中胶层构成。

内层又称为胃层,由特殊的领细胞构成。

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鞭毛打动引起水流,水中的食物颗粒和氧主要由领携入细胞内营细胞内消化。

11、水沟系:水沟系统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它对于适应固着生活很有意义。

因为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它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川行来维持,靠鞭毛的打动,不断地将外界的水连同食物和氧气带入水沟系统里,不断地将废物带到外面去。

有性生殖的精子也是由水流又一个海绵流到另一个海绵体内12、中央腔:水流通道13、胚层逆转:多孔动物胚胎发育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分裂球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分裂球中间形成一个开口,然后整个囊胚从开口处翻转出来,于是成为小分裂球鞭毛向外的两囊幼虫。

动物学(1):名词解释

动物学(1):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构造,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反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局部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局部组成。

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局部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

骨鳞的构造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动物学考试名词解释

动物学考试名词解释

动物学考试名词解释【二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

二分裂可有纵二分裂(如眼虫)和横二分裂(草履虫)【生物发生律】赫克尔,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总结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的。

他认为: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侧生动物】海绵是多细胞动物,但其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有很多不同,如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这说明海绵动物的发展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再生】:指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坏后重新恢复长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再生有两种类型:●生理性再生:指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再生。

●补偿性再生:指因损伤而引起的再生【两囊幼虫】海绵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囊胚,称为中实幼虫,继续发育,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而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这个发育期称为两囊幼虫。

它离母体后,在海中营浮游生活,不久即营固着。

【芽球】【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鞭毛打动引起水流,水中的食物颗粒和氧主要由领携入细胞内营细胞内消化。

构成胃层。

为海绵动物和鞭毛纲的动鞭亚纲特有的细胞。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

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隐生】:轮虫一种奇异的特性—即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如水体干枯、温度变化等),有些轮虫停止活动,呈现如死亡了一样的状态,称为隐生或失水蛰伏。

当环境适宜时又复活。

【分节现象】:体节间有隔膜和节间沟。

体节不仅表现在体表,而且体内的血管、排泄管、神经节等重要器官也按节排列,这种身体由若干体节构成的现象称为分节现象,分节现象是高等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原始分节现象】:低等无脊椎动物仅有外表的分节称原始分节象【体节】: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小段组成,这些小段称体节【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多是同律分节,即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和机能基本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卵胎生:卵胎生(又称伪卵胎)是指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的生殖方式。

但其发育时所需营养,仍依靠卵自身所贮存的卵黄,与母体没有物质交换关系,或只在胚胎发育的后期才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和有很少营养的联系的一种生殖方式。

它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生殖方式。

2.双重呼吸:鸟在休息时,主要靠肋间肌及腹部肌肉的运动,在肺部进行呼吸。

当飞翔时,则主要靠胸肌的运动进行呼吸。

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3.伸缩泡:多数原生动物都有一种主要机能是调节水分的胞器。

4.原肾管:是细胞内管。

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如涡虫)所具有的原始排泄器官。

5.器官:器官是动物或植物的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如心、肾、叶、花),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结构一起组成各个系统。

6.Reptilia: 爬行纲
7.Nematoda: 线虫动物门
8.cleavage:卵裂:卵裂是指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

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地快速分裂,将体积极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较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

9.epithelial tissue: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是由密集排列的
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

10.notochord: 脊索(notochord)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
肠背壁,后与原肠脱离形成。

11.晚成鸟:晚成鸟是指雏鸟从卵壳里出来时,发育还不充分,眼睛还没有睁开,身上的羽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腿、足无力,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留在巢内由亲鸟喂养的鸟。

12.沙隐虫:沙隐虫(ammocoete),七鳃鳗的幼体,长约10毫米,与成体的区别很大,有许多原始性特征近似文昌鱼。

13.包囊: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某些原生动物可以包囊化,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身体外面分泌胶质形成包囊膜,代
谢率降低,处于休眠状态。

14.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

15.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

16.早成鸟:早成鸟出壳后的雏鸟,眼睛已经睁开,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

这样的雏鸟,
叫做早成鸟。

17.泡状核:如果核内染色质丰富、均匀而又致密的散布在核内,这种细胞核称为致密核
如果核质较少,不均匀的散布在核膜内,这种核称为泡状核。

18.芽球;是海绵动物进行无形生殖的一种方式——形成芽球。

芽球的形成是中胶层中由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住状的小骨针,形成球形芽球。

当成体死亡后,无数的芽球可以生存下来,渡过严冬或干旱,当条件适合时,芽球内的细胞从芽数上的一个开口出来,发育成新个体。

所有的淡水海绵和部分海产种类都能形成芽球。

19.退化变态:逆行变态是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有时候也称为退化变态。

20.Evolution :进化
21.Amniotic egg:羊膜卵
22.侧线:是皮肤感觉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构造,呈沟状或管状。

侧线是鱼类和水生两栖类所特有的感觉器官。

23.疣足:疣足是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纲动物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的一种附肢。

24.洞角:由真皮的骨质心和表皮角质鞘组成,无分叉,终生不脱换,雌雄均有,如牛羊角。

25.间接发育:间接发育是与直接发育相对而言的、描述动物个体发育的胚后发育阶段过程和特点的概念,间接发育是指幼体发育到成体过程中在形态和生活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的胚后发育。

26.水母型:
27.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
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28.无性生殖:
29.逆转现象:多孔(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

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级)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
幼虫。

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
成为外胚层。

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30.异律分节: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
节中,称异律分节。

31.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地一种捕食、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刺细胞是一种特化了的上皮肌肉细胞,核位于基部,细胞顶端具
一个刺针(cnidocil),伸出体表,其超微结构相似于鞭毛;刺
的基部也有基粒。

32.双重呼吸: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在吸气
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
33.颊窝:蝰蛇类,蝮蛇类头部两侧在鼻孔与眼睛之间各有一个凹下似漏斗形的感温器官。

颊窝里有一层很薄的膜,对热非常敏
感,甚至能感知周围气温千分之几摄氏度的变化,附近任何物
体的温度,只要比颊窝所处的温度稍微高一点,就能引起反应,非常灵敏。

34.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

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
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

35.真体腔:是动物体腔之中在原肠胚期以后所形成的与囊胚腔(卵裂泡、卵裂腔)完全不同的腔,与原体腔类相对应,把具有真
体腔的动物称为真体腔类。

真体腔皆以中胚层起源的体腔上皮
(mesothelium)覆盖其腔壁。

36.马氏管:是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游离在动物的血腔中收集血淋巴中的代谢产物。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九、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一、小说
(一)小说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二、议论文
(一)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三)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四)议论文基本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五)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3、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