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科学声明解读

合集下载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要点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要点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要点前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目前的医疗模式已经逐步转化为以循证医学为辅助的精准医疗时代,大量的国内高标准临床研究已经陆续公布于世,为国人的脑血管病治疗提供指导,许多新发表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提供了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尚未被写入指南及专家共识。

1 概念1.1 颅内外动脉狭窄与症状性脑血管事件1.1.1 颅内/外动脉狭窄为规范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定义,首先需界定颅内、外动脉的范围。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指以上动脉出现一处或多处狭窄率50%~99%的病变。

狭窄率的测量结果与影像学检查方法及狭窄率计算方法密切相关。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资料42页PPT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资料42页PPT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
详细描述
其他药物治疗方法包括使用血管扩张剂、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以及针对高血压、 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治疗。这些药物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03 血管内治疗
CHAPTER
血管内扩张术
总结词
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动脉,改善血流。
详细描述
血管内扩张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扩张狭窄 的动脉,改善血流。该方法适用于狭 窄程度较轻、病变部位局限的患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 疗
目录
CONTENTS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概述 • 药物治疗 • 血管内治疗 • 外科手术治疗 •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比较和选择
0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指颅 内动脉血管壁因粥样硬化而变窄 ,导致血流受阻的病变。
对于狭窄程度超过50%的颅内动脉粥 样硬化性狭窄,手术治疗的疗效较为 显著。
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老年患者或身体虚弱的患者,药物治 疗较为安全;年轻患者或身体状况较 好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更合适。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用
在某些情况下,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 可以联合应用。例如,在手术治疗前 后,患者可能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抗 血小板聚集药和降脂药,以巩固手术 效果并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降脂药物
总结词
降脂药物主要用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有 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详细描述
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可以有效降低血 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
ACA区域:ACA区脑梗死较少,占所有脑卒中3%以下。
同MCA 区域脑梗死一样,来自心脏和近端ICA 动脉粥样 硬化病变的栓子, 被认为是该区域梗死的重要原因。然 而在亚洲人群中,ACA 动脉粥样硬化似乎是该区域栓子并不一定导致大范围的
BA区域:BA中部是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 严重BA狭窄有局部血栓形成的危险。 急性BA血栓形成性闭塞可引起多条穿支动脉闭塞,导致 双侧脑桥梗死,临床上可表现为昏迷、四肢瘫及眼球运动 障碍。
慢性闭塞如果侧支循环充分,可不产生明显的神经系统损
害。
PCA区域:PCA 区域梗死主要由栓塞引起,PCA粥样硬 化被认为很少发生。 PCA 栓塞性闭塞最常累及枕叶,而PCA 粥样硬化血栓形 成更常导致皮层下(如丘脑腹外侧)梗死。 PCA粥样硬化导致分支闭塞是中脑和丘脑梗死的一个重要
sICAS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
部位 任何血管区(%)
狭窄血管区域(%)
ICA颅内段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大脑后动脉
8
7.8 10.6 7.8 6
4~12
9.5 15 13.6 6
病理与病理生理-病理特点
sICAS 的常见部位是ICA 起始部和窦内段、MCA 第一段 、VA起始部和远端以及BA中段。 在中国人群进行的尸解研究显示, 病变最常见部位是中 等管径的颅内动脉以及其主要分支。MCA粥样硬化常见 于第一段,可从起始段延伸到外侧裂的分支处;其次是第
机制。
sICAS的评估和诊断
sICAS的评估内容:血管病变的形态学、侧支循
环和血流动力学。 评估方法:无创性检测TCD、MRI/MRA、CT /CTA/CTP和有创性检测DSA。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科学声明解读(课堂PPT)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科学声明解读(课堂PPT)

2020/4/8
Wang W et al. Circulation. 2017 Feb 21;135(8):759-771
3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根本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 65%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2020/4/8
4
Gao S, et al. Front Neurol. 2011 Feb 15;2:6.
分子影像学诊断
定义:通过靶向造影剂*主动结合于血管壁上 特定的分子或者被动聚集于病理组织或细胞 等,在分子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及 不稳定的病理过程进行显像,进而获得普通 非增强MRI无法得到的血管壁信息。
特点: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指导治 疗及疗效监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目前主要 应用于临床研究。
*目前颈动脉的分子影像学临床研究中采用的造影剂主要是超小 超顺磁性氧化铁类物质。
19
斑块稳定性检测方法
其他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检查方式
检查方式
血管内超声
特点
获得整个血管壁厚度的图像,区分动脉管壁的3层结构, 识别易损或破裂斑块、管壁扩张性重塑及钙化结节等, 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病情监测及指 导颈动脉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狭窄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狭窄率0-49% 中度:狭窄率50%-69% 重度:狭窄率70%-99%
03
2020/4/8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颅外狭窄率计算方法
NASCET法:通过测量血 管最狭窄部分的残余管腔 直径,并将其与狭窄远端 正常颈内动脉管腔直径进 行比较来计算狭窄率12
2020/4/8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_董强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_董强
sICAS 有很高的临床复发风 险 ,风 险 高 低 因 其 狭 窄 部 位 不 同 而 异 。ICA 颅 内 段 狭 窄 患 者 ,狭 窄 血 管区域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约为 8%,任何血管 区 缺 血 性 卒 中 的 年 发 生 率 为 4% ~ 12% [36]。 症 状 性 MCA 狭 窄 患 者 ,狭 窄 区 域 缺 血 性 卒 中 的 年 复 发 率为 7.8%,任何血管区缺血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
新 近 研 究 认 为 代 谢 综 合 征 也 是 sICAS 的 危 险 因素,它与 sICAS 的相关性比其他传统危险更为明 显 [5,29]; 代 谢 综 合 征 异 常 代 谢 因 素 越 多 ,sICAS 程
130
度 越 重 ,累 及 的 动 脉 数 也 增 加 [5,29]。 症 状 性 颅 内 动 脉 疾 病 华 法 林 与 阿 司 匹 林 比 较 (Warfarin-asp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WASID) 研 究 的 亚 组分析也发现,sICAS 患者中约一半存 在 代 谢 综 合 征 。 [30]
Chin J Nerv Ment Dis Vol.38, No.3 March 2012
9.5% 。 [37] WASID 研究发现,BA 区的 sICAS 患 者 的 临 床 复 发 率 也 很 高 , 其 中 症 状 性 BA、 颅 内 椎 动 脉 (vertebral artery, VA)和 PCA 症状性狭窄 的 卒 中 复 发率分别为 10.7%、7.8%和 6%;任何血管区缺血性 卒中的年发生率分别为 15%、13.7%和 6%[38]。
1 流行病学
在 中 国 ,33% ~ 50% 脑 卒 中 和 50% 以 上 的 TIA 存在 sICAS[3-4]。 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 加 坡 的 脑 卒 中 病 例 中 ,sICAS 的 比 例 也 分 别 高 达 47%、28% ~ 60%和 48%[3,5-7]。 而美国每年脑卒中或 TIA 病例中,仅 10%由 sICAS 所致[8]。 美国非洲裔、 亚裔和西班牙裔也是 sICAS 的高危人群。由于亚裔、 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世界 人 口 的 大 部 分 ,sICAS 成 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而颅外血管闭塞 性 病 变 在 白 种 人 中 较 为 多 见 [3]。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

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美国10%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30%。

研究显示对于狭窄≥70%的患者,症状性狭窄的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其中19.6%患者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研究同时显示伴随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且住院时间更长,且1年卒中复发率伴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无狭窄患者为3.34%,50%——69%狭窄患者为3.82%,70%——99%狭窄患者为5.16%,完全闭塞患者为7.40%)。

因此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治疗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WASID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及12%,显示了单纯药物治疗对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同时发现华法林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即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并无优势,因此药物治疗的焦点指向了抗血小板治疗。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这类疾病可统称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LAOD),其卒中年复发风险为3.6%~22.0%,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年卒中风险更高。

颅内动脉狭窄为50%~69%的年卒中风险为6%,狭窄为70%~99%的年卒中风险高达19%,而症状性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年卒中风险可达23.4%。

颅内大动脉闭塞除引起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外,还有更高的卒中/TIA复发率。

对于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即使经过系统的内科治疗,其一年内卒中/TIA复发风险(7.27%)仍显著高于颅内大动脉狭窄(重度狭窄复发率为5.16%,轻度狭窄为3.82%)或无狭窄(复发率为3.27%)患者。

此外,颅内大动脉闭塞还能导致认知功能及情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神经科工作者一直在探索有效、安全的非急性期颅内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

1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概念1.1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在心血管领域,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有严格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完全无前向血流通过,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0级,且临床判定血管闭塞时间≥3个月。

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

目前尚无人群冠状动脉CTO发生率资料。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群中,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约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的18.4%~52.0%,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均由斑块破裂急性发展而来,而在急性期无论从临床症状还是从实验室检查、心肌电生理检查均很容易诊断,因此通常都能确定患者急性期闭塞的准确时间。

1.2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相比冠状动脉慢性闭塞,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情况就复杂得多。

首先,从发病机制上,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机制除了原位斑块破裂导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发展而来之外,其他机制还包括栓塞、血管夹层及脑血管炎等;第二,由于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动脉闭塞部位的不同,部分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被患者忽略,同时也很难像冠状动脉闭塞那样从简单的血液检查、心肌电生理检查得到明确诊断。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在预防阶段,护理人员应关注 患者的危险因素,提供健康教 育和指导,促进患者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
共识的实践应用和注意事项
实践应用
该共识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面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 内动脉狭窄患者时能够提供更加规范、科学的护理服务。
注意事项
在实践应用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同时 也要关注自身的职业安全和防护。
得到提高。
护理经验总结和反思
经验总结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变化,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和护理措 施,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反思
在护理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护理操作不够规范、健康教育内容 不够全面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 以改进。
对未来护理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累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常见症状包括心 绞痛、心肌梗死、脑缺血等。
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依赖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CT血管成像等。
02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 狭窄的病理机制和诊断
病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流程
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评估,然后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进行确诊,同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早期诊断
对于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综合评估
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查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治疗方案。
动态观察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03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新解读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新解读
外血管病变。
[19] Solberg LA, McGarry PA.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in Negroes and Caucasians [J]. Atherosclerosis, 1972,16(2):141-15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sICAS定义、危险因素、自然病程 与预后、导致脑卒中的机制、评估和诊 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目录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形成及分级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流行病学报告 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A狭窄定义、危险
因素、自然病程与预后、导致脑卒中的机制、评 估和诊断 四、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A狭窄的治疗策略 五、颅内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形成及分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首因
癌症 21%
慢性呼吸道疾病 11%
心脑血管疾病 50%
疟疾 2%
糖尿病 3%
结核病 8%
中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的45%)
Chronic diseases are not on the agenda. lancet 2005;366:1512-14
sICAS的自然病程具有进展性和多部位损害的特点。 DSA 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ICA颅内段狭窄在随访7 年时
间内20%有进展,而大脑前动脉(ACA)、MCA 和大脑后 动脉(PCA)狭窄61%有进展,远远高于逆转的比率(ICA 颅 内段为14%,而ACA、MCA 和PCA 各为28%)[31]。
[1] Caplan LR, Gorelick PB,Hier DB. Race. sex and occlusiv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 review [J]. Stroke,1986,17(4):648-655.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_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_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指南与共识·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关键词】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1.014通信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王拥军yongjunwang111@aliyun.com前 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共42页PPT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共42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 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6、机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最新辩论赛: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药物治疗是否足.-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辩论赛: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药物治疗是否足.-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辩论赛: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药物治疗 是否足够好?
青大附院神经内科
高翔

引 言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缺血 性卒中患者的重要病因,患者卒中后复发率很高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 ——中国卒中患者不容忽视的重要病因
种族 中国 泰国 韩国 新加坡 占卒中病因构成比 33-50% 47% 56% 48%
德国19家卒中中心进行 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304例归因于50%-99% ICA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或TIA患者

平均随访2年
1年后,卒中复发率为 17.9%,死亡率为10.3% 3年后,卒中复发率高 达23.3%,死亡率高达 18%

Weber R, et al. Cerebrovasc Dis 2010;30:188–193
积极药物治疗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
(Wingspan)
P
0.0016
30天内的卒中或死 亡 30天之后主要终点 事件 平均随访32.4个月 主要终点事件
13/227(5.8%)
21/210(10%)
33/224(14.7%)
19/191(10%)
34/227(15%)
52/224(23%)
0.0252
表明: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PTAS)组相比 ,药物治疗组主要终点累积概率较小(P = 0.0252)
(1)推荐使用阿司匹林325mg/d而非华法林(Ⅰ,B) (2)30天以内的卒中或TIA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75mg/d连用90天是合理的。(Ⅱb,B)。 (3)单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用,或单 用西洛他唑的证据尚不充分。( Ⅱb,C) (4)推荐SBP<140/90mmHg和高强度他汀治疗 。(Ⅰ,B ) (5)考虑到药物治疗较低的卒中风险和血管内治疗固 有的围操作期风险,故血管造影术或支架治疗并不推 荐。(Ⅲ,B) (6)Wingspan支架不作为起始治疗推荐.(Ⅲ,B ) (7)对接受双抗、积极内科药物治疗后仍复发或症状 活动性进展的患者,单用血管造影术或Wingspan支 架或其他支架治疗的益处尚不明确,值得继续研究。 (Ⅱb,C)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事件下降相关的治疗干预原因
收缩压
舒张压
糖尿病
TIA
高血脂
吸烟
使用抗栓 药物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他汀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 已知
• 已知一:所有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都要用他汀 • 已知二:所有动粥性卒中需强化他汀治疗 • 已知三:他汀用于缺血性卒中不增加脑出血
(mRS<2)
(mRS>2h或死亡)
80
70
P=0.015
60
52.6
50
40
30
20
10
8.2
0 24h内启动他汀
71
P=0.0006
25 未使用他汀
Cappellari M,et al.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308(2011)128-134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Protocol schema
Acute spontaneous ICH confirmed by CT/MRI Definite time of onset within 6 houre Systolic BP 150 to 220 mmHg
OR,1.08
98%CI,0.88-1.32
P=0.47
• ICH风险与LDL-C降幅或LDL-C治疗后的水平无关。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
学会科学声明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
【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
【年(卷),期】2017(027)001
【摘要】前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总页数】8页(P64-71)
【作者】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
【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发病24h内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急诊支架治疗的临床观察 [J], 周铁柱
2.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不同血糖水平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J], 赵翠;闫凤霞;曹俊杰;李伟;王璐;王国玉;王淼
3.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2)
[J],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
4.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不同血糖水平代谢综合征相关性分析 [J], 赵艳;韩宁;卢应
5.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J], 王一;孙中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卒中和(或) TIA ,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 50% ~ 99%)
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标准,诊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
硬化性狭窄所致脑血管事件,需除外心源性卒中及其他可 能病因如血管炎、凝血异常及肿瘤性栓塞等。
易损斑块、易损血管、易损组织
易损斑块
• 指所有形成血栓倾向较大及容 易快速进展的斑块。
1.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2.Wang Y,et al.Stroke.2014 Mar;45(3):663-9.
近年发布的相关专家共识&指南规范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4年 2015年 2015年 2015年
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 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
01 02 03 04
研究(WASID)所公布的计
算方法:Ds(病变血管最狭
窄处直径)/Dn(病变血管 近端正常处直径)
狭窄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狭窄率0-49% 中度:狭窄率50%-69% 重度:狭窄率70%-99%
颅外狭窄率计算方法
NASCET法:通过测量血
证据等级,推荐级别
B级证据,Ⅱa类推荐
B级证据,Ⅱa类推荐
B级证据,Ⅱb类推荐
B级证据,Ⅱb类推荐
目录
声明背景
疾病概念 诊断进展 治疗进展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限及方案选择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
个体化降压治疗 他汀治疗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支架治疗/手术治疗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限及方案选择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Melanie J,et al.JCOM.2016;23(6):267-274.
颅内外动脉狭窄
定义:颅内/外动脉狭窄是
指以上动脉出现一处或多出 狭窄率50%-99%的病变
颅内狭窄率计算方法
MRI
DWI

HR-MRI
Xu P,et al.Exp Ther Med.2015 Dec;10(6):2424-2428.
斑块稳定性检测方法
分子影像学诊断
分子影像学诊断
定义:通过靶向造影剂*主动结合于血管壁上 特定的分子或者被动聚集于病理组织或细胞 等,在分子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及 不稳定的病理过程进行显像,进而获得普通 非增强MRI无法得到的血管壁信息。 特点: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指导治 疗及疗效监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目前主要 应用于临床研究。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可准确识别斑块组成如脂滴、钙化和纤维成分等,并可 直接且定量地分析薄帽纤维斑块、血管腔内血栓、钙化 结节及血管炎症等。在支架选择、围术期并发症预测、 斑块治疗监测等中亦有重要价值。
Xu P,et al.Exp Ther Med.2015 Dec;10(6):2424-2428.
推荐意见的分类与证据等级标准
推荐意见分类
I类 II类 IIa IIb III类 有证据和(或)普遍同意给予的程序或治疗是有用的和有效的 关于程序或治疗的有用性/有效性存在有争议的证据和(或)意见分歧 证据/意见的效力支持有用性/有效性 有用性/有效性未被证据/意见很好地证实 证据和(或)普遍同意给予的程序/治疗不是有用的/有效的并且在某些案例中是有害的 没有受益-程序/检查没有帮助 危害-程序/检查导致过度花费或有害
CHANCE研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无卒中生存率显 著高于阿司匹林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5170例具有高复发风险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 随机分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与阿司匹林单药组,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与阿 司匹林单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Wang Y,et al.N Engl J Med.2013 Jul 4;369(1):11-9.
Wang W et al. Circulation. 2017 Feb 21;135(8):759-771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根本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 65%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Gao S, et al. Front Neurol. 2011 Feb 15;2:6.
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薄和(或)破裂的纤 维帽、大脂质坏死核、斑块表面溃疡及血 栓形成、斑块内出血、炎症细胞浸润、新 生血管形成等。
易损血管
• 指存在易损斑块、病理内皮剪切力 及异常血流储备分数的血管
易损组织
• 指易损血管支配区域内脑组织,其
有较高的发生脑缺血的风(如低灌
注、脑血流储备及侧支循环较差)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科学声明的文献引用标准
• PubMed • Ovid • Cochrane
文献检索
• 相关文献655篇 (2000年~至今)
• 根据系统综述和荟 萃分析优先报告进 行筛查,最终应用 文献100篇
数据库选择
文献筛选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CHANCE研究:颅内动脉狭窄(ICAS)亚组分析显示有 ICAS的患者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无ICAS患者
ICAS vs. 无ICAS P<0.0001
规范诊治症状性颅内外动 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解读
目录
声明背景 疾病概念 诊断进展 治疗进展
新数据--中国的卒中疾病负担更加严重!
据此推算,我国每年: • • • 240万新发脑卒中 110万死于脑卒中 1100多万名脑卒中患者存活
一项中国卒中疾病负担的横断面调查研究 , 对中国大陆31个省的155个城市和农村进行了入户调查,共覆 盖480,687名年龄≥20岁的成人,对中国卒中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过去30年的趋势进行了调查。
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
应用定量磁共振血管成像(QMRA)发现 脑动脉血流量下降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升高
TIA/脑梗死伴有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 (QMRA检测血流量)
P<0.05
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共纳入82例60天内患TIA或脑梗死的患者,伴有颅内外椎动脉或基底动 脉狭窄(≥50%)或闭塞,应用QMRA的方法分析椎基底动脉脑血流。
治疗推荐的证据等级
A级证据 数据来源于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用于明确证据等级的参考文献必须提供和引用在推荐意见中
B级证据
C级证据
数据来源于1个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化研究。用于明确证据等级的参考文献必须提供和引用在推荐意见中
专家共识意见、案例研究或标准的护理
诊断性推荐的证据等级
A级证据 B级证据 C级证据 前瞻性、盲法、广泛或具有代表性、完整的评估、筛检方法/参考标准描述充分、筛检结果/研究发现描述充分 包括下列条件中的1个或多个:回顾性、非盲法、样本代表性差、评估不完整、筛检方法/参考标准的描述不足、 筛检结果/研究发现的描述不足 包括下列条件中的2个或多个:回顾性、非盲法、样本代表性差、评估不完整、实验测试方法/参考标准的描述 不足、实验测试结果/研究发现的描述不足
但一直缺乏对于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的全面系统、更新的专家 共识或指南…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2017年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了最新科学声明
发布目的
中国卒中学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起草科学声明,意在规范此类疾病的评估与 管理,推广新的概念及临床医学证据,为临床医师提供可参考的指导规范, 为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目前颈动脉的分子影像学临床研究中采用的造影剂主要是超小 超顺磁性氧化铁类物质。
斑块稳定性检测方法
其他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检查方式
检查方式
血管内超声
特点
获得整个血管壁厚度的图像,区分动脉管壁的3层结构, 识别易损或破裂斑块、管壁扩张性重塑及钙化结节等, 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病情监测及指 导颈动脉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急性脑梗死
非急性脑梗死 HR-MRI:
• 不仅可以显示血管狭窄程度、 斑块大小和溃疡,还能提供 斑块成分(如脂质坏死核、 斑块内出血)、纤维帽厚度 (薄或破裂的纤维帽、厚纤 维帽)和血管壁特征(如钙 化、新生血管形成)等斑块 稳定性指标。 通过HRMRI检查对动脉斑 块的形态学及组成特征进行 评价,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病 因及发病机制,进而指导缺 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及预后 判断
专家共识&指南名称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
目前对于症状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时间尚
无统一界定。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症状性脑血管事件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指既往 6 个月内相应颈动脉供血区发
生急性脑血管事件。
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则指近6个月内无卒中、TIA或一过性
黑蒙发作。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指近 3 个月或 6 个月内发生的缺血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目录
声明背景
疾病概念
诊断进展
治疗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