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后半部分
《弟子规》教案(通用16篇)
![《弟子规》教案(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e93e1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d.png)
《弟子规》教案(通用16篇)《弟子规》教案(通用1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复习《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则悌”;2、学习“谨而信”中的四句话,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3、将课堂延伸到早读,延伸到课外。
教学过程:一、复习闯关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
我们打算分成两组,采用竞赛闯关形式复习一下前面学习的内容。
1、第一关:我会背。
2、第二关:接龙轮背。
2、第三关:快速抢答A、做人要有爱心,应该多亲近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精力有余,时间充足,应该多读书学习。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B、古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叫汉文帝,他对待母亲可孝敬了。
母亲生病三年,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这个故事在《弟子规》中是怎么说的呢?C、古人对待父母是如此孝顺,当父母教导我们、责备我们的时候,《弟子规》又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相应的《弟子规》中的语句是:D、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爽;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他们睡下。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E、把财物看轻了,相互之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消除了。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F、对待长辈要懂得礼貌,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动筷;落座时要让长辈先入座,而走路时也要让长辈在前,晚辈在后。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G、遇到长辈时,骑着马就要下马,坐着车就要下车;长辈走过去时,要在原地待上一会儿,待长辈走出百步后才可以离开。
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二、引入新知,多种方式诵读1、教师:《弟子规》与我们平时的生活礼仪有紧密的联系。
今天我们要用弟子规来习礼仪(板书:习礼仪)。
弟子规教案04,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
![弟子规教案04,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https://img.taocdn.com/s3/m/763dcce44431b90d6d85c718.png)
一、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入则孝”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二、教学目的1、知道父母的需要和喜好。
2、爱惜身体和品德,不能让父母担心。
3、在父母不喜欢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孝顺,这是真正的可贵。
三、教学过程(1)温故导入1、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吗?哪位同学可以背出来?2、我们上节课讲了什么故事呢?(不教一日闲过的齐白石、刘备托孤、招聘故事、苹果的教训、陶母退鱼)(2)学习理解内容1、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①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好:喜爱具:置办,准备去:除去,去掉【译文】父母所喜爱的东西,做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大家知不知道父母亲喜欢吃些什么?最不喜欢吃什么?2)喜欢做些什么事情?最不喜欢做什么?3)有什么嗜好?(如果父母亲的喜好是会伤害身体的,我们要进一步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4)父母亲最喜欢我们做些什么事?最不希望我们做什么?5)我们要怎样去体贴父母,了解父母的喜好?同学们可以回到家里好好问一问父母长辈,仔细地观察父母长辈的需要与喜好,父母亲工作与生养小孩是非常辛苦的事,平常我们就可做一些体贴父母的事来报恩。
【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他做到了《弟子规》当中的“亲所好,力为具”。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1ad6ca6bec0975f465e2bd.png)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一、《弟子规》简介《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所谓“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二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规矩。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通俗易懂,是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二、弟子规作者生平李毓(yù)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西南部的新绛(jiàn ɡ)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弟子规共分七课来讲,第一课是“入则孝”、第二课是“出则弟”、第三课是“谨”、第四课是“信”、第五课是“泛爱众”、第六课是“亲仁”、第七课是“余力学文”。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073b0ff2af90242a995e555.png)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出处】本句出自《弟子规》第五章信【原文】若①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②生戚③。
【注释】①若:如果。
②勿:不要。
③戚:悲伤。
【翻译】当我们的衣服穿着、所吃的食物比不上别人的时候,我们不必因此而悲伤、不开心。
【解释】我们不要因为衣服和饮食方面不好,比不过别人,就心生悲伤。
我们要像真正的君子、像真正要学道的人那样,去羡慕别人的学识、羡慕别人的德学才艺比我们强。
古人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如果我们德行不好,学问做不好,这才是需要我们悲伤和难过的。
饮食和衣服这些外在的东西,对于君子来说并不重要,食物可以饱腹,衣服可以遮体,这样就很好,君子当“安贫乐道”。
如果总是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华美,觉得自己的饮食不够精细,那么这样的人是小人,这样的人往往不会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我们不能向这样的人学习,要严格地要求自己,把心思用在做学问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往往更加充实。
我们要记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物质生活给人带去的快乐和享受往往都是短暂的,有些人一味地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买东西和奢侈浪费上,这是不可取的。
人生本就短暂,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把有限的精力都放在享受上,生活最后往往是空虚的,过多的消费还会让人入不敷出,所以我们该让自己过上充实的、追求学问的生活。
【解读】君子当安贫乐道“君子,当安贫乐道”,圣贤之人更加注重精神世界,注重自己的学识,不贪图享乐,只有具备这样淡泊名利的处世观念,才能在做学问的路上越走越远。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袍子的人站在一起却并不觉得惭愧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不嫉恨别人,不贪求什么,还有什么能比这好?”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高档皮袍子的人站在一起,心中没感觉是不容易做到的,大部分人一看到自己穿的比别人差太多,内心先矮了半截,不自在感油然而生,既嫉恨别人有又期望自己也能有。
子路就没感觉,从来不觉得自己比那些穿着华贵的人矮半截,因此难得地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小学生的古文精选
![小学生的古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e527b04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0.png)
小学生的古文精选古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通过精选经典古文来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文。
一、《弟子规》《弟子规》是尚书·禹贡的后半篇,是古代人教育子弟的启蒙读物,里面包含了很多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是小学生学习古文的绝佳素材。
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的召唤和命令是我们义不容辞要回应和执行的。
二、《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纪录,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其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论语》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是重要的,但对知识的喜爱和乐趣才是更重要的。
三、《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组诗,这些古诗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苦难,给小学生提供了学习历史和人文的窗口。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我国两大河流的壮丽景象,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地理和自然风光。
四、《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以三个字为一节,共一百卷。
它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了儿童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比如,“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五、《孟子》选读《孟子》是孟子的思想精华集,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
这本书通过孟子的语录和对话,阐释了仁、义、道等儒家思想。
比如,“人皆可为孟子,我非显也,力不克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只要我们有意志,努力奋斗。
六、《诗经》选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根脉”。
它包括了诗、风、雅三个部分,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比如,“采菽采菽,我病如此”,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父母关爱的感激之情。
《弟子规》教案(精选15篇)
![《弟子规》教案(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e196d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d.png)
《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弟子规》教案1实验小学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经研究,决定开展《弟子规》的诵读比赛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活动主题: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争做华夏文明少年二、活动原则:本着基础性、趣味性、参与性、发展性、自主性的原则,各班要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所有学生全程参与整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读书习惯。
三、参赛对象:一到六年级学生。
四、活动时间:第一阶段(__年11月):以班为单位开展《弟子规》原文诵读训练活动。
第二阶段(__年12月上旬):学校组织《弟子规》原文诵读比赛活动(具体时间待定)。
五、比赛内容:各班围绕《弟子规》原文进行选择。
六、活动形式:1、以班为单位参加诵读比赛;诵读时要求脱稿;时间控制在3—5分钟以内。
2、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诵读。
3、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七、评比办法:1、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评分采取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的形式。
2、以年级为单位取名次。
各年级一、二等奖各取1名。
八、人员分工:1、评委小组组长:xxx工作职责:主要负责现场的评奖工作,包括评分、统分、计分和颁奖工作。
2、宣传小组组长:xxx工作职责:主要负责音响的调试、比赛的组织、学生主持的选拔培训和活动全程的摄像录影工作。
3、后勤保障组组长:xxx工作职责:主要负责会标制作、奖状书写、会场布置和横幅的悬挂工作。
4、安全小组组长:xxx工作职责:主要负责维护现场秩序,使之稳定有序。
弟子规全文带拼音
![弟子规全文带拼音](https://img.taocdn.com/s3/m/a8021e2158fafab069dc026e.png)
弟子规全文带拼音弟子规全文带拼音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 shèngrénxùn shǒuxiàotì cìjǐn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fànàizhòng érqīnrén yǒuyúlì 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注释:训:教导,教诲。
悌:敬爱兄长为悌。
信:言语真实,诚实。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其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如果这些事情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典籍,以获得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Fùmǔhū yìng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fùmǔjiào xūjìngtīng fùmǔzé xūshùn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注释:应:应答。
命:指派,差遣。
承:接受,承受。
)译文: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过了很久才应答;父母差遣,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应该恭敬地聆听;父母批评,应当顺从地接受。
dōngzéwēn xiàzéqìng chénzéxǐng hūnzédìng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chūbìgào fǎnbìmiàn jūyǒucháng yèwúbiàn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注释:清:冷,凉。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be8ea8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5.png)
弟子规小故事弟子规小故事故事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ù shi,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弟子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弟子规小故事1刘备教子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一个玩笑抱憾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
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
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
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
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陶母封鱼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
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苹果的教训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里脸色怪怪的。
因为小孩子比较单纯,做了坏事容易显现在脸上。
这位母亲很有警觉性,就去翻了孩子的书包,结果发现里面有三个苹果,孩子解释说:“我们几个同学路过卖水果的摊位,顺手拿了这几个苹果。
弟子规之衣服饮食,切莫攀比
![弟子规之衣服饮食,切莫攀比](https://img.taocdn.com/s3/m/098e1af2f8c75fbfc77db2ab.png)
弟子规之衣服饮食,切莫攀比【原典】: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释义】:若是穿衣、饮食方面不如他人,则不必自卑忧虑。
摆正心态,远离抱怨这四句话承接上节,连起来意思就更容易理解了:要跟人比的,应该是道德、才华和技艺,至于衣服饮食之类,不必与别人争个高下。
攀比心理不是不能有,关键要看攀比的内容。
假如看到人家职业技能比自己好,自己不服气,一直想着努力去赶上甚至超过对方,这种形式的攀比心理,是有它积极的意义在的。
但是,如果是身外之物,诸如衣服饮食之类,跟别人攀比较劲就不对了。
衣服饮食,住宿条件,等等,假如不如别人,完全可以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提高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生活质量,不应该只知道心理不平衡而不知道更好地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更不应该因此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其实,联系上一节,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作为一名员工,只要道德、才华之类的你身上完备了,待遇、职位之类就不必过分去追求,因为只要你够优秀,成功早晚会来。
不怕自己的饮食一般,衣着不够华丽,只怕自己的才能不够,工作做得不够好。
要时时想着调高自己的内在,特别是工作方面。
切不可因为生活这不行那不行而心生抱怨,不思进取。
在职场之中,难免会遇到别人的工资比我多,别人的职位比我高这类情况。
其实,如果你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还偏偏就是这样子:不管是领导还是其他同事,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让你不平衡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任凭负面情绪占领你的大脑,任由自己的性子去抱怨而忽略进取的重要性,那么,你今天抱怨的是别人比你强的地方,明天企业中所有的地方就都有可能成为你抱怨的内容。
假如真到了这一步,那你就不仅仅是一个习惯于在某些不必要的事情上攀比的员工了,而是一个事事习惯抱怨的人,这样就非常危险了。
实际上,不必要的攀比心理,是产生抱怨情绪的一大原因。
一旦养成了抱怨的习惯,那么,无论什么事情,都可能成为一个人发牢骚的由头。
然而必须承认,抱怨是失败的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理由。
一年级国学《弟子规-对饮食》教案
![一年级国学《弟子规-对饮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17b13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e.png)
第7课:对饮食(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一册第7课《对饮食》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了解《王蓝田性急》的历史故事及蕴含的道理。
3.课外拓展诗经《湛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咱们平时吃饭有什么规矩要遵守的吗?指名学生自由回答。
那么古时候的人在吃饭的时候要怎么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二、教授新课:1.(出示王蓝田图片)。
2.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讲解故事《王蓝田性急》3. 如果你是王蓝田,你会怎么做呢?4.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
5.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6.我们的课文里就有这样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
2.学生跟读两遍。
第7课:对饮食(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特别注意读准“拣”“揖”“践阈”“箕踞”“髀”等字音。
3. 能初步理解吃饭时应该遵守哪些规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文中一些词句的意思以及生字。
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昨天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古人在这些方面是怎么做的呢?二、认读生字: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6句,遇到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难字:“拣”“揖”“践阈”“箕踞”“髀”,跟读几遍。
三、简单梳理内容。
1.讲解——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1)让一个同学读这一句;(2)分别让几个学生说出它的意思;(3)齐读一遍;(4)30秒学生去记忆;(5)让所有的学生起来背(大家都站起来了)。
关于规则的演讲稿6篇
![关于规则的演讲稿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0a72a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77.png)
关于规则的演讲稿6篇关于规则的演讲稿 (1)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总序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
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
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
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
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
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啰嗦,却是满满的爱意,每次打电话,都会跟我说“别太省了,多吃点好吃的”,而我常常会回答“放心啦,你们在家才别太省,您儿子在学校生活的很好,一点都不省”。
对他们的爱,我从不吝啬表达,虽然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这着实会有点矫情,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儿子也是爱他们的。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3b6924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e.png)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标题:《弟子规》全文及解释一、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段总叙是《弟子规》的开篇,阐述了这部经典的核心精神。
"弟子规"意为学生的规范,是古代儒家教育的基础教材。
"圣人训"则是指孔子等先贤的教诲。
接着提出了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首孝悌,次谨信",即首先要做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其次要言行谨慎、诚实守信。
"泛爱众,而亲仁",强调我们要广泛地爱护众人,并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最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二、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对父母的孝道。
我们应该迅速回应父母的呼唤,立即执行父母的命令,恭敬地聆听父母的教诲,顺从地接受父母的责备。
三、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这部分讲述的是对待兄弟姐妹的态度。
作为兄长,应该友善待弟,作为弟弟,应该恭敬待兄。
兄弟和睦,就是对父母的最大孝顺。
如果看重财物轻于亲情,怎么会发生争执呢?如果能忍让语言,怒气自然就会消失。
四、谨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这部分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睡,因为人生短暂,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早上起来要洗脸刷牙,上完厕所后要洗手。
五、信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这部分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说话一定要讲信用,欺诈和虚伪都是不可取的。
话多不如话少,最重要的是说真话,不要花言巧语。
六、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这部分讲述了对所有人的关爱。
天地间的所有人都值得我们去爱。
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
人们尊敬的,不是外表的华丽,而是内在的美德。
七、亲仁同是人,类不齐。
弟子规全文诵读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诵读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91daa8998fcc22bcd10df0.png)
弟子规全文诵读及解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弟子规全文诵读与解释《弟子规》全文和解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弟子规》全文和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共360句,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弟子规》后半部分
![《弟子规》后半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5a2dc2f584254b35eefd3442.png)
【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解读:早起晚睡,转眼即老,所以要珍惜时光。
晨起必洗脸刷牙漱口。
便后即洗手。
出门衣帽、鞋袜穿整齐。
脱的衣帽应放固定位置,不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
衣服重整洁,不在昂贵华丽,依身份穿着,配合家境。
不挑食,不过量。
年少不喝酒,喝醉丑态百出。
走路从容,站立端正。
行礼深鞠躬,跪拜恭敬。
不踩门槛,站立不歪曲斜倚,坐时腿不像簸箕一样展开,或者是虎踞,不抖脚摇臀。
进门揭帘子要慢,要轻,走路转弯与棱角要远,才不会碰撞;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
到没人的屋子,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一样。
做事不匆忙,匆忙易出错,该办的事不怕困难,也不要敷衍了事。
易生斗殴处,不靠近逗留;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好奇追问。
入门先问是否有人。
进厅堂,先放大音量让人知道;若问你是谁,回答说名字,只说“吾”“我”,对方就不清楚到底是谁。
要使用别人的物品,事前讲清楚,未得到允许,就相当于偷窃。
借后及时归还,以后遇急再借就不难。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解读:说话讲信用,欺诈不实,哪能永远行得通?说多不如说少,凡事实在,不讲不合实际的话。
古诗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翻译赏析
![古诗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e246b0ed630b1c59eeb5a2.png)
古诗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翻译赏析“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出自《弟子规全文》之中,其详细解释如下:【翻译】回家后脱下来的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以免弄皱弄脏,要找的时候又要找半天。
【说明】当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生活就会有条不紊,做起事来就能够循规蹈矩。
我们从生活起居里面,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真正的修养品德,这些素质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就在整理房间、衣物的时候,培养这颗恭敬、谨慎之心。
虽然这些物品没有生命,但是你善待它,它也会用得愈久,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爱物者物恒爱之”。
所以我们希望这一生能成功,现在就要把这些根基打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详解】这里就讲到我们放置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便乱放。
‘勿乱顿’,这个“乱顿”就是随便摆置。
‘致污秽’,以致于衣服脏掉了。
有很多小朋友,他即使到小学五六年级了,你要叫他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往往非常的困难。
曾经在教学当中,也问了同学,会自己折自己的制服的,请举手?往往都没有人。
可见在家庭里头,父母也疏于教导自己的子弟如何折叠自己的衣服。
衣服自己会摆的,这样的小朋友也不多,大部分都还是家长替他来整理。
我们想从小如果对自己的衣物他没有办法料理,自己整理;长大之后,他习惯没有养成,就很容易没有办法自己料理自己的衣物,不能做到很整齐,这样也不好。
过去有一个朋友,我每一次看到她,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
有一次看到她穿着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然后赞美她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
她就说:这一套衣服已经十几年了!我就问她:你如何保养的。
她就说到,她说她从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她要如何保存自己的衣服。
要把衣服,分成春、夏、秋、冬,衣服都要会自己整理,而且要会折叠,该挂好的、该收好的自己都要懂得。
因为母亲从小就教她,母亲在做的时候都会叫她过来看,然后比较容易的就慢慢教她,样样她都会,会叠会折。
她说即使要换洗的衣服,母亲都要求她要折好,放在篮子里头再去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解读:早起晚睡,转眼即老,所以要珍惜时光。
晨起必洗脸刷牙漱口。
便后即洗手。
出门衣帽、鞋袜穿整齐。
脱的衣帽应放固定位置,不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
衣服重整洁,不在昂贵华丽,依身份穿着,配合家境。
不挑食,不过量。
年少不喝酒,喝醉丑态百出。
走路从容,站立端正。
行礼深鞠躬,跪拜恭敬。
不踩门槛,站立不歪曲斜倚,坐时腿不像簸箕一样展开,或者是虎踞,不抖脚摇臀。
进门揭帘子要慢,要轻,走路转弯与棱角要远,才不会碰撞;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
到没人的屋子,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一样。
做事不匆忙,匆忙易出错,该办的事不怕困难,也不要敷衍了事。
易生斗殴处,不靠近逗留;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好奇追问。
入门先问是否有人。
进厅堂,先放大音量让人知道;若问你是谁,回答说名字,只说“吾”“我”,对方就不清楚到底是谁。
要使用别人的物品,事前讲清楚,未得到允许,就相当于偷窃。
借后及时归还,以后遇急再借就不难。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解读:说话讲信用,欺诈不实,哪能永远行得通?说多不如说少,凡事实在,不讲不合实际的话。
奸邪巧辩、肮脏不雅的言词及无赖之徒的口气,一定要戒除。
不了解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不清楚事实不轻易传播,觉得事不妥不轻易答应,否则进退两难。
谈吐稳重舒畅,不要太快太急、模糊不清。
他人说长道短,与已无关不要多管闲事。
见人优点,就向他看齐,虽然目前差得远,只要努力就能渐渐赶上。
见他人犯罪,必先自省,若有同样过错即改掉,若没有就加强警觉。
当道德学问才艺不如人,应自我督促赶上,吃穿不如人,不用郁闷。
听见批评就生气,称赞就高兴,你的损友就多,益友就疏远。
听到称赞,应反省自己是否足够优秀,听到批评,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无意做错,称为过错;明知故犯,即罪恶。
知错能改归无过,若掩盖,增加罪过。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解读:对于大众都应给予关怀爱护,如同苍天与大地,绝无私心。
品行高尚者,名声自然高,人们敬重德行,不是外貌;才能大者声望自然大,人们信服真才,并不是只会说大话。
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不因嫉妒而贬低。
对富有者不谄媚求荣;对贫穷者不骄傲自大,不厌恶、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友。
他人有事,无空暇,不搅乱;对方身心不宁,不用闲言碎语干扰。
不揭人短,不传秘密。
赞美善行,等于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晓,就会更加勉励行善;宣扬别人过恶,等于自己作恶,若过分憎恶,就招来灾祸。
行善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但有过错而不相规劝,相互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与他人有财物往来,一定要分清。
与人慷慨,索取应少。
有事拜托别人,先问自己是否喜欢,若不喜欢就应停止。
要回报恩惠,忘记怨仇。
报怨之心停留时间越短越好,但报答恩情之心却要长存不忘,对待仆人,本身要端正庄重,若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就更完美。
权势令人口服心不服,唯以理感化才让人心悦诚服。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读:同样是人,品行却各不相同,俗人很多,高尚的人却很少。
真正仁者,大家都敬重,他们说话不扭曲事实,不故意讨好人。
能亲近仁者,有莫大好处,品德一天天进步,过错一天天减少。
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有莫大害处,若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就会做错许多事。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读:不实践,只学习,就易养成虚幻浮华习性。
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易固执己见,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都要做。
正读这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未完,不要跳到另一段。
读书,要有宽裕的期限,但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
有疑问多思考,可记下问题去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放过。
书房要清洁,墙壁干净,书桌干净,笔砚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字若不正,就是心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固定的地方,读完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
遇到书本残缺损坏,应立刻补好,若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因为书中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聪明智慧,败坏志向。
不自暴自弃,圣贤的境界的虽高,但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