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体系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全版演示课件.ppt
三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 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又一个重大变化,即国际格局的变 化。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 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 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的对峙。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
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 洲的战争策源地。如1931年九一八事 变(日本武装侵占中国东北);1935 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阿比西尼亚 (埃塞俄比亚);1937年7月,日本发 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德军入 侵波兰等。
精选课件
反法西斯的斗争和胜利
苏联红军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发动诺曼底战 役,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 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同时,盟军还在太 平洋战场上对日军全面展开攻势作战。
有法西斯战争就有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就是首 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 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同样,对于法西斯国家的野蛮侵略,世界人民 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和斗争。并且联合起来结 成反法西斯联盟。如1942年元旦,由美、英、 苏、中四国领衔,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 宣言》。
精选课件
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力量,竭力向全 世界扩张。想控制中国,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 一系列的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 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 策和策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 要的条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8k)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知识总结学校:班级:姓名:一种社会形态: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反帝(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反封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个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外合作)三个社会阶段: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条基本线索:①、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鸦战、八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鸦、甲战:半殖民地化程度);②、抗争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人民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不屈不饶的抗争史;③、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④、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公元纪年法:初、中、末划分·简记公元前(B.C.)时期划分公元(A.D.)9-7初期1-36-4中期4-63-1末期7-9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840-1842年1856-1860年1894-1895年1900-1901年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时间1840年1919年1949年事件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革命名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划分时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主权;半封建:仍然是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受到西方工业生产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主题及历史分期:
㈠轰出中世纪的彷徨(两次鸦片战争:1840—19C60、70S)㈡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中期)
㈢世纪之交的震荡(19C末—20C初)㈣近代化的新曙光(五四与中共成立之初:1919—1923)
㈤兄弟联手“打倒列强,除军阀”(大革命时期:1924—1927)㈥兄弟反目,外族侵入(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㈦“筑成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抗日战争:1937—1945)㈧“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解放战争:1945—1949)
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
一、历史分期:
㈠共和国初期(1949新中国成立—195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㈡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㈢文革十年(1966—1976)*徘徊时期(1977—1978)㈣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现今)。
中国现代史思维导图、知识框架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491950
1952 1953 1954195519561958
年年
年万隆会议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J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第一个五年计划
年
土地改革
年J西藏和平解放年新中国成立■-
1961 1964
年年年年年
1976 1979 2001
年年 年年 年
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
中日建交
中国重返联合国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发射成功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美建交
香港回归
中国加入
APEC
澳
A —
日
归
中国加入
现代中国框架结构
现代中国(1949年10月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框架结构教科书:必修Ⅰ专题专题四、五。
必修Ⅱ专题三、四。
必修Ⅲ专题四、五。
选修4第五单元第四、五课1、本质属性: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进程:2、核心主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内政外交)、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建设)或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个主题来自必修Ⅰ专题四和必修Ⅱ专题三标题。
3、两大历史时期、四个历史阶段:(1)两大历史时期A、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探索的准备时期(提供探索的前提条件)B、1956年底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修ⅠP70“课前提示”)(2)四个阶段:A、1949年10月—1956年: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1956年—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两个十年)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标题C、1976年10月至1978年底: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必修ⅠP72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必修ⅠP73、必修ⅡP534、内容结构(纵横结构)(1)、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看(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主要在必修Ⅱ专题三,兼涉必修Ⅰ专题九第2课、必修Ⅱ专题四以及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A、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模仿苏联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必修Ⅰ专题九第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五课B、1958—197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过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等方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C、1978年至今: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方式,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时期。
必修Ⅱ专题三第二、三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五课D、现代中国人社会社会生活变迁必修Ⅱ专题四(2)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角度看(政治现代化)(以必修Ⅰ专题四为主,兼有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A、1949—1956年: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创时期:三次会议,两个文件,三大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历史框架
专题二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的框架结构一、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六、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七、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参考必修ⅢP70“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八、四条发展线索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发展史)。
必修Ⅱ专题二、四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
中国近代史的理论体系
一种理论方法: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分析方法
一种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三大革命对象: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一种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一个历史主题: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 主义
两个发展过程: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 主义相结合,把中国 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 地的过程, 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 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 过程。(毛泽东)
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两个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八次革命高潮:1、太平天国革命 2、义和团运动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 5、国民革命
两个历史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 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史、 灾难史,也是中华民族 的觉醒史、抗争史。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第一章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近代外来侵略扫描
1840年,大英帝国仅凭25条军 舰、1万余士兵就打败了清朝的数十 万军队,开始了近代中国割地赔款的 耻辱历史。 20年后,1860年,英军1.8万人、 法军7200人,长驱直入中国首都杀人 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第二节
鸦片战争
一、西方殖民者来了 西洋之入中国,为天地之一大变。 (郭嵩焘) 华夷隔绝之天下,转为中外联属 之天下。(薛福成)
今日之天下,已非三代之天 下。(冯桂芬)
三千余年之大变局,秦汉 以来未有之世变。(李鸿章)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 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 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 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 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 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 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中国现代史整体知识框架
中国现代史整体知识框架2、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3、巩固新中国的斗争军事:抗美援朝——1953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1949 —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4、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其建设成就(主要的建设成就都集中在东北,都是重工业)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三大改造1956 —197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年)2、探索中的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3、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东方魔稻”——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1973年培育出4、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实现邦交正常化1、新中国的成立、意义经济:土地改革——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底完成1、1953年12月,与印度代表谈判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①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逐步进行三大改造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下框架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统治(阅读课)一、知识框架新旧军阀对立背景:大革命失败后,政局极为混乱国民党派系斗争国民政府经过二次北伐评价:形式上统一了全国(①②③④)颁布“训政纲领”:以党治国;实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是蒋介石的独裁专制。
建立庞大的正规军;政治蒋氏巩固独裁统治建立特务组织;制定反动法令;目的经济措施及结果特点背景:军事概况结果方针:(内容;原因)外交改订新约运动(目的;内容;评价)二、知识层次A.识记:1、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的三步(宁汉合流、二次北伐、东北易帜)。
2、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政治上加强独裁统治;军事上新军阀的混战;经济上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和特点;外交上捍卫民族主权)B.理解:1、官僚资本的概念;2、改订新约运动的具体情况C.能力:1、比较二次北伐与二期北伐的区别;2、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的理解。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知识框架原因:接受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南昌起义(1927、8、1) 第一枪;人民军队诞生 八七会议(1927、8、7)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方表现 针的制定 文家市决策: 开始走向农村 秋收起义(1927、9) 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 绝对领导 意义:中共独立领导的开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始 星星之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 1928) 燎原之势:1930年夏 十几块根据地 30万人实践政权建立:1931年冬 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 内容主要内容 土地革命 路线作用根据地建设 二、知识层次 A 、 识记:1、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时间、意义、教训2、 八七会议的内容、意义3、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4、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5、 根据地进行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 B 、 理解:1、中共从大革命失败到武装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转变2、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的内容、意义3、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开创的正确的革命道路4、理解“工农武装割据”内容三方面的关系 C 、 能力:1、 通过对工农武装起义内容的学习,培养比较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结构
•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 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 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 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四个选择
四项基本原则) 四个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这一逻辑结构在现代(1949—)的表现 这一逻辑结构在现代(194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结构
考点冲刺精讲( 考点冲刺精讲(二)
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的逻辑结构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结构的展开
1.一个实质、一个中心、 1.一个实质、一个中心、一个主题 一个实质 2.两对基本矛盾、两大历史任务、 2.两对基本矛盾、两大历史任务、两个历史阶段 两对基本矛盾 3.三大革命对象、三次历史巨变、 3.三大革命对象、三次历史巨变、三件大事 三大革命对象 4.四次侵华战争、四个选择、 4.四次侵华战争、四个选择、四个坚持 四次侵华战争 5.五次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5.五次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三次历史巨变
三件大事(90年来中国共产党) 90年来中国共产党 年来中国共产党)
三大成就
• 经过 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 年的奋斗 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 就是: 就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 确理论。 确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本制度保障, 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和优势。 和优势。
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图
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图(1949——至今)筹备:第一届政协会议成立: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抗美援朝(1950---1953 )巩固土地改革(1950----1952)新中国的成立并政治:三大改造(1953--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经济:执行“一五”计划(1953--1957)(1949----1956)民主法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失误教训: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规律,(1956----1966)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标志:1966年,成立中央文革小组(1966----1976)结束标志:1976、10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经济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法制: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社会主义现代化政策:一国两制建设新时期成功实现:1997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1978——)统一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86年:制订“863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科教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50年代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成功)。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外交成就70年代2、1972年,中日建交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改革开放后2001年,举办上海APEC会议2001年,加入WTO原因:国家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一单元核心知识能力框架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筹建新中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巩固新中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1课核心知识能力框架图备政治协时间国际意义时间和意义商会议过程国内意义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三环一体式导学助教”课堂教学模式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助教案◆。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现代史(1949~~)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期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临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历史-近现代史(1840年—至今)
六、近现代史(1840年—至今)(一)知识体系1.旧民主主义革命。
(1)19世纪40—70年代。
1)西方国家的侵略活动。
①19世纪40至5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a.中英鸦片战争。
19世纪上半期,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获得工业生产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加紧对外扩张。
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于1840年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了中英鸦片战争。
战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以中英《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4年,英、法为进一步扩大市场和侵略权益,提出“修约”要求,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英法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扩大了在华的侵略特权。
沙俄趁机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②19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和加剧。
a.政治:侵略势力的深入与干涉中国内政外交。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一系列政治特权,并将其侵略势力伸展到内地和沿海通商口岸地区。
1861午后,随着外国公使进京、总理衙门的设立,西方国家开始干涉和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还不断在边疆地区制造危机,蚕食我国的边疆领土,扩大侵略势力。
b.经济:经济侵略的加剧与对中国经济控制的开始。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发展到沿海全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总理衙门设立后,西方国家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和经济特权的获得便利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
19世纪60年代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不断加剧,并开始控制中国的经济,逐步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传统社会结构的初步解体与半殖民地程度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内容与体系结构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内容与体系结构研究摘要:对教材核心内容进一步凝练,对教材体系结构进行重构,可以切实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帮助教师有效实现“两个转化”。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内容;体系结构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由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信仰体系转化”,是当前“纲要”课教师仍需深入探讨的热点、难点课题。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打破自说自讲“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否对跨跃170多年纷繁的历史知识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凝练,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体系结构,是广大“纲要”课教师有效实现两个转化要做的首要工作。
笔者试图以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以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凝练教学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结构,进行专题讲授。
一、“纲要”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纲要”讲授以来,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颇具普遍性,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
“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今约170年的历史,时间长,跨度大,内容丰富,在有限的36个课时内如果对教材内容面面俱到详细讲解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授,根本不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
其次,多次“重复”学习这段历史,尤其是单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讲述,就会使得大学生觉得已无必要,尤其对文科生来说,高中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大部分内容都已相当熟悉,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加之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对非专业公共基础课、尤其是“灌输式”、“说教式”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课的厌倦、麻木或抵制情绪,使得课堂教学总体并不乐观。
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任课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自说自讲、自我欣赏,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直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不能重建自己的教学体系结构,不能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引起学生共鸣、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框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框架与体系: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编、十章,分布如下: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现代史(1949~~)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期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一条主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案例:香港的百年沧桑思考:香港在近代是怎样一步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九龙岛3.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两个了解:增进大学生对国史国情的了解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第一专题天涯何处是神州一、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二、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三、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马戛尔尼的预言思考:中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接受西方侵略者的挑战的?1、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王朝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西方资本主义却得到飞速发展,并四处开拓市场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清王朝的统治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土地问题是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2、封建专制强化,吏治腐败严重3、实行文化专制,盲目闭关锁国14~15s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14~17s 文艺复兴做了思想准备15~17s 地理大发现提供发展空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启示意义:一、人类历史进入了世界历史阶段,每个民族都不可能在长久的鼓励发展,任何民族不是主动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就是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二、西方资本主义来到中国使其资本的本性使然,它不是为了把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希望中国成为它的世界市场的一部分鸦片战争给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一、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二、导致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库空虚;使得货币贬值,民众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三、官吏士兵吸食鸦片,造成了吏治的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丧失,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英国对中国侵略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鸦片贸易,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使他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一、社会制度的腐败二、经济技术的落后而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导致经济技术落后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的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逐步形成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治方面:中国由战前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了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国家经济方面:中国由一个战前以自然经济为主,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封建传统文化的一统天下被破坏,开始形成近代思想文化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使殖民主义思想文化与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结成同盟,形成半殖民地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开始了像西方学习的过程阶级结构的变化:旧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存在,又形成了新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和多元化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由战前的一对社会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演变为战后的两对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革命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战前的农民反封建斗争,战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国由封建社会演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是这一过程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地,并开始形成了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中日甲午战争不仅导致了帝国主义的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且使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是清政府对中国主权的一次大拍卖,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已经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控制了中国,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1.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1840~1949年,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共1100多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得到割地赔款、开放商埠、协定关税、领事裁判、领海和内河航行、传教、办学、设厂、开矿、建路、驻兵等侵略权益同时割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在我国的16个通商口岸城市先后建立30多个租界;强占我国港湾为租借地共5处;各国还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2.政治控制:把持中国海关是近代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的控制还体现为与清政府勾结,镇压人民的反抗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为自己的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和收买自己的代理人3.经济掠夺在甲午战争前,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是以商品倾销为主,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自由开办工厂,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在华设立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兴办银行,利用各种方式对话进行资本输出4.文化渗透文化渗透活动在近代中国更多的是披着宗教外衣,通过来华传教士的传教布道,宣传基督教义,以便“中华归主”理解“民族意识”第一、近代民族意识不同于传统的“夷夏观”,它是建立在民族平等的理念上的第二、这里所讲的民族并不是指汉族或国内任何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指中华民族第三、民族意识应与世界意识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世界其他民族,才能正确认识自己1.地主阶级经世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它把中华民族和西方列强的矛盾置于世界大局里来观察,明确承认了中国有不如西方的地方,主张学习西方来接君中华民族和西方列强的矛盾,这是传统民族意识所不具备的2.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商战”主张和民主思想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的经济主张,又同时提出了建立议会,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主张不仅具有强烈的反侵略和民族独立思想,而且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他们的思想具有鲜明的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对抗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思想特征,这种思想已经完全没有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色彩,其近代民族意识是非常明显的,但其影响主要在少数知识分子中3.戊戌维新派的“救亡图存”思想一方面中国败于日本,使中国人普遍的认识到中国的平穷落后另一方面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各阶层普遍产生了深重的亡国灭种意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89年翻译出版《天演论》,将西方近代社会进化论传入中国,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提供了近代的理论基础但是当时还没有提出非常明确的“民族”定义,“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还不是非常明显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振兴中华”口号孙中山在《兴中会会章》中明确提出“振兴中华”口号,该口号第一次把中华民族视为一个整体,成为近代民族历史最明确最完整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虎门销烟(1839.6),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 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 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年),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900年6月,国联军开始侵华, 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西逃。
中国战败,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至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积极作用: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895年—1898年),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地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突出的历史功绩:促进了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1911,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①.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爱国、进
步、民主、科学。
②.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
“焕然一新”。
③.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广州),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④.北伐战争(1926年7月至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⑤.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武汉),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1927.8.1,周恩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927.8月.日,汉口),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1931年),中国东北变成日本侵占下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1937.7.7,北平西南),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全民族抗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12),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38年3月,李宗仁),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
1940年8月,彭德怀),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1945.4,延安),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945.8.15),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1945.8),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9─1949.1,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1949.4.21-4.23),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中国现代史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新中国的成立并向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巩固
(1949----1956)
政治:
过渡经济:
(1949----1956)民主法制: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大跃进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失误教训: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规律,(1956----1966)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
文化大革命时期结束标志:1976、10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66----1976)
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
经济
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法制: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社会主义现代化政策:一国两制
建设新时期成功实现:1997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
(1978——)统一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986年:制订“863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科教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50年代周恩来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成功)。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外交成就70年代2、1972年,中日建交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交。
改革开放后2001年,举办上海APEC会议
2001年,加入WTO
原因:国家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