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趋势_Ne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趋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趋势1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然而在诸多的区别当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高职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三型”人才。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复合化的趋势的。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欢基础的要求。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应达到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外,至少还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对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另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这里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理由如下“提高劳动者诉至”这一
点已经明确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在现代社会,之夜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幸福与快乐之源,展示自己才能的必经之路;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助精神是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2课程结构的特点:着重要解决针对性和适应性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其培养的目标的独特性,可分为三部分,即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前些年出现一种论调认为高职教育应着重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反例,个别高职院校由于忽略或者削弱了高职课程中的基础理论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今后发展能力的空间,培养的学生竞争力不强。高职的1课程的应使学生具备必须得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对于这一问题,理论已经基本没有争议了。现在所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如何设计好这三类课程之间的比例,以解决其专业的针对性语毕业生就业时的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因为高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几年就业市场所需的劳动者,是面向某一岗位的要求来培养其能力结构的,是否适合未来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这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问题,同时,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人在某一岗位上服务终生是很难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由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主动适应性的能力,即人才的适应性问题。针对性和适应性始终是一对矛盾的问题,高中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质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平衡好这三类课程之间的比例。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所以,这里所说的基础理论课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以学科本位所设置的基础理论课程,而应是与这一能力有关的不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专业理论课程来讲,由于专业理论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和提炼出来的基础理论,因而它针对性要求与适应性要求的统一,同时专业理论这一大块知识是学习和发展多种相近职业的基础,并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专业理论课程比例与其自身内部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决定毕业生的素质高低,我们国家一些高职院校这一块课程所占的比例偏小,还没有认识到这一设置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在三类的课程设置上,可借鉴外国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是当增大一些课程的比例,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找准社会的需求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好就业的针对性问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国外的一些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的专业理论课程占全部讲授课的比例都是非常大的。
3培养过程的特点:校企合作的新突破。高职独特的培养过程是区别于普通高等学院的又一特点。第一,高职教育特别强调通过大量类似或接近未来职业岗位实际所需的实践与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基于这一思想,高职教育在制定学习计划时,突出了时间性教育这一环节。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实践课约占总学时的百分之二十五,而西方一些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实践课站总学时的百分之四十五,我们
国家应逐渐向这一比重过渡。第二,多数高职院校按照传统的做法,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阶段分课时上,而现在已有个别院校出基础理论课以外,多数课程都是通过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给学生投课,大大提高了讲课的效率。第三,高职教育培养过程的最大特点莫过于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每一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长期的比较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总共的三年学校生活,大约需要一年的实践在实习基地渡过。甚至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高职院校的校长,也应该是某企业的老总,学校即企业,企业亦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国外,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试行“2+1+1”或“1+1+1”的模式,这中间的“1”指学生在企业一年的实习。在一年的实习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与实践,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理论的不足,并且毕业设计也提倡真刀实枪的课题,而不是模拟设计。第四,高职教育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故对学校设备的要求比较独特,并不注重利用设备来做创造性实验,而是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4对师资的特殊要求。师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大力兴办高职教育,其师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如美国一些州要求其高职院校的师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大学学位,(2)在其修课前或修课后的实现培训(约一年);(3)在职业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方法培训。而我们国家正式兴办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比较短,在1996年召开的职业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大力提倡通过“三改一补”的方法兴办高职院校,一些高职院校纷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