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影响下唐朝非主流宗教发展简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影响下唐代非主流宗教发展简述

随着中国进入繁荣的唐代,西北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国统治者的关注。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中国政府借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疏勒、于阗、碎叶(后为焉耆)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新修了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各关隘,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这样一来丝绸之路的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加上这一时期东罗马帝国、波斯(7世纪中叶后阿拉伯帝国取代了波斯的中亚霸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令这条商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与汉朝时期的丝路不同,唐控制了丝路上的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并建立了稳定而有效的统治秩序。西域小国林立的历史基本解除,这样一来丝绸之路显得更为畅通。不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开始成为丝路东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也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一时间唐代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广泛深入的发展,唐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祆教(北朝时已传入,唐朝时进一步发展)、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但在唐代,诸种宗教虽有流传,但非主流,道教和佛教仍然是在统治阶级和下层平民中主要流行的宗教。

祆教,又称火祆教或拜火教,为波斯人琐罗亚德斯所创,流传于波斯和中亚诸国。其教义是宇宙间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恶神相互斗争,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也拜日月星辰及天。北朝时,祆教传入中国。唐时,中亚一带康国、石国、安国、曹国、米国、史国都是祆教的信奉者。祆教也进而传入新疆境内的于阗、焉耆、疏勒、高昌。西域各族人相继来到长安,祆教随之在长安日益流行。唐政府中设有萨宝府,是专门管理祆教的机构。萨宝(回鹘语,原义为队商首领)是管理祆教的专官。唐高祖武德时,在长安布政坊建胡祆寺,太宗贞观时在崇化坊立祆寺。祆教在长安一度得到唐政府的扶持。然而到唐武宗反佛时,祆教受到牵连,从此一蹶不振。

景教是基督教的别支,为叙利亚人聂斯脱利(约380-451)所创,流行于波斯,故又称波斯教或波斯经教。其特点是不拜圣母。贞观九年(635年),景教教士阿罗本自波斯来长安,为景教传入之始。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令在长安置波斯寺一所。高宗时又令诸州置寺。玄宗天宝四年(745年),令两京及诸府、郡波斯寺改为大秦寺。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大秦景教流行碑”。此碑现存于西安碑林。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大秦寺僧景净撰)记述景教自635年以来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此碑发掘出土年代为1625年。碑文用汉字和叙利亚文撰。碑文作者景净及碑文中提到的波斯僧及烈,据考均为波斯人。景教传入中国后既极力顺应中国固有宗教迷信和宿命论思想,不但袭用道、佛二教的经典词语、模型与形式,而且接受了“尊君”的儒家思想,以替代天主教之教皇至上思想。景教徒以尊君事父相号召,表现出向中国传统思想妥协的倾向。这些也正是中国景教的特点所在。景教过度本地化的结果致使完全丧失它自己的特色,变成三不像的宗教了,不但不能吸引中国知识份子反而遭到他们的遗弃,这是意料中的事了。景教在五代、宋时绝迹于中国。12到13世纪,随着元朝的兴起而卷土重来,但最终也随着元朝俱衰。

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所创,又称明教,3世纪中叶流行于中亚及地中海沿岸。其教义是:宇宙间有明和暗二宗的斗争,初际天地未分,明暗各殊,势均力敌;中际暗来侵明;后际明暗各复本位。现时处于中际,人应助明斗暗。教徒应制欲,不食荤,

不饮酒,不祭祖,白衣白冠,死则裸葬。摩尼教于武周时始传入中国,回鹘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时,曾从洛阳带摩尼教师四人回国,摩尼教又传到回鹘地区,并成为回鹘的国教。大历三年(768年),代宗准回鹘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大历六年(771年),回鹘又请于荆、扬、洪、越等州建大云光明寺,这说明摩尼教在南方也有流传。摩尼教倚仗回鹘势力,在唐一度兴盛,唐武宗时回鹘破亡,摩尼教失去凭仗,最终衰落。摩尼教对贫苦民众有一定的吸引力,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农民起义中,产生过较大影响。有些农民起义用摩尼教的明暗相斗思想来动员民众。唐末五代时开始发展的明教就是由摩尼教演变而来,直到元代还存在。

7世纪初叶,穆罕默德(约570-632)在阿拉伯半岛通过“宗教革命”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有一条圣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说明当时阿拉伯人对中国已有相当的了解。最早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是唐代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商人。

唐代,阿拉伯和中国的交通往来已具相当规模。通路主要有两条:一为陆路,经波斯及阿富汗到达新疆天山南北,后经青海、甘肃直至长安一带(即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为海路,由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出发,经孟加拉湾过马六甲海峡至南海到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即香料之路或称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唐代称阿拉伯为“大食”。经由上述陆、海两路来华的大食使节、旅行家、商人等不少,其中尤以穆斯林商人为多。他们因宗教与生活习俗相同而聚之。他们的聚居地称为“蕃坊”。在“蕃坊”内,唐政府允许他们从事伊斯兰宗教活动。于是,这些最早来中国的人便成为最早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传教者。“蕃坊”便成为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早期组织形式。伊斯兰教早期向中国传布的一个特点是以经商为主要方式的和平传教。这一时期,伊斯兰教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密切结合在一起,有明显的政教合一性质。但是,“蕃长”要由中国政府审批和任命,负有为中国政府招邀外商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国政府的管辖和领导,为中国政府服务。但伊斯兰教当时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给予唐代人的影响不是很大。唐末,黄河流域战事频仍,五代十国尤为激烈。这一时期,大食同中国北方各国的交往因陆路受阻而几乎断绝,而同南方各国的交往因海路的畅通继续发展。于是,伊斯兰教传播的中心由中国西部转移到南部。此时期,伊斯兰教文化已开始被中国文化接纳。

以上四种沿着丝绸之路传播至中国的非主流宗教虽没有儒、释、道三教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习俗影响之深,但它们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特别是伊斯兰教对于当今回族的起源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内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