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六章注意注意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
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该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
1.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
2.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同时允许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3.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
1.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2.哈德威克和希夫林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验证了该模型。
(四)模型比较
1.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
①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②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③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因而被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做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2.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①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研究注意的集中性
②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研究注意的分配性
3.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
二、资源限制理论及其实验依据
(一)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1.卡内曼认为,人可利用的资源总是和唤醒相连的,其资源数量可随各种情绪、药物、肌肉紧张等因素的作用而变化。
2.卡内曼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为两类过程:资源有限过程、材料有限过程、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
(二)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及其实验依据
1.施耐德和希夫林提出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1)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受意
识控制,又称注意性加工
2)自动加工:不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意识控制,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2.记忆扫描实验
三、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
1.前注意阶段:对特征进行无需注意的自动的平行加工
2.特征整合阶段:知觉通过集中注意对特征进行系列加工后整合为客体
第二节、注意的操作定义
一、注意的操作定义
(一)注意的操作定义
1.任务定义注意:是否正确地执行了某项任务。
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关注的是结果而非注意过程
2.持续性定义:描述的是注意的保持过程。
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
3.加工定向注意: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前信息的某个子集的过程。
注意看作是从可选物中做出选择的过程。
(二)三种注意操作定义的比较
1.任务性定义从行为结果来描述注意的存在与否,简单易行却无法涉及注意的内部机制;
2.持续性定义看到了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集的一面,却并不能排除其他非注意因素对任务持续件的影响;
3.加工定向定义则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源方面的功能,但这一定义不适用于一些十分简单的任务。
第三节、注意的研究方法
一、提示范式
1.基本原理
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2.用途
①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
②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丁过程上的差别。
3.提示范式的自变量
(1)提示范式的自变量:提示的有效性和提示类型
①提示的有效性:实验中提示指向的位置和紧接着刺激出现位置的吻合程度,可以控制注意指向目标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三个水平:有效试验、无效试验、中立试验
②提示类型
a.外围提示、符号提示、中间提示
b.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
数的提示;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试验次数接近的提示。
4.提示范式的研究范例
①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和晚期选择理论相互矛盾,却又各自得到不同实验的支持,这或许说明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都是注意的机制,只是存在于不同条件之下。
因此研究者必须找到决定注意选择位点早晚的条件,提示范式的实验研究对此做出了贡献。
②知觉负载说:决定注意在早期还是晚期阶段进行选择的关键变量是刺激或任务所施加的
知觉负载量。
选择的位点是由干扰的位点决定的。
如,知觉负载大(知觉加工过程面临干扰),则注意在知觉加工过程起作用(早期选择);工作记忆负载大,则注意在工作记忆阶段的加工过程起作用(晚期选择)。
③福格尔用基于提示范式的变化觉察实验检验了上述知觉负载说,他在实验中比较了两个提示任务中的注意性质。
其中一个任务可使工作记忆超负荷,另一个任务可使知觉加工过程超负荷。
实验结果说明,在高知觉负载时,发生了早期选择;在高工作记忆负载时,发生了晚期选择。
二、搜索范式
1.基本原理
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
(可以用来区分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最常见的搜索范式是视觉搜索任务。
2.应用
(1)研究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研究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
三、过滤范式
1.基本原理: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
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2.这种范式主要用于研究涉及抑制无关输入的加工过程。
(一)整体--局部范式
1)该范式有两个自变量:整体--局部一致性、注意指向(报告整体字母或局部字母)
2)结论:整体字母先于局部字母被识别,这使整体字母可能干扰局部字母的加工而反过来
则不会。
3)运用:整体局部范式利于对注意过程和感觉特征(尺寸和空间频率)之间交互作用的研
究
(二)双侧任务范式
(1)该范式用于研究多个独立刺激物之间的相互干扰现象。
在双侧任务中,要求被试报告呈
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于目标两侧的字母。
(2)结果:中央和两侧的字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较快,而两侧和中央字母不一致时反应时
往往变慢;若两侧字母离目标较远,那么这种干扰效应会减小或被排除。
(3)此范式对于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的研究很有用。
(三)负启动范式
1)在该范式中每次试验呈现两个刺激,其中一个需要被注意并做出反应。
2)当前次试验中不被注意的项目在下一个试验中变成被注意的项目时,被试的反应时变
慢,说明不被注意的字母被识别并记住了。
3)运用:用来评估对一个刺激有意忽略的情况下,注意能够多大程度上自动地分配到该刺
激上,并影响此后的加工。
四、双任务范式
1.定义: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
2.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
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
3.实验结果:用作业操作特性函数来描述,即把一个任务中的作业水平定义成另一个任务
的作业水平的函数。
4.总结:该范式通过使任务相互竞争来揭示注意的特性,近来研究者发展出较简单的双任
务实
验,包括心理不应期范式和瞬间注意缺失范式等,来研究被试同时或相继从事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五、电生理学研究方法——注意的研究方法
1.脑电图技术(EEG)
2.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ERP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根据某个ERP成分的特征来推断某种注意状态的特征或作用。
3.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资源,从而使注意发生分散的任务。
威尔金森和李在实验中发现大振幅ERPs的P200成分与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4.不随意注意的研究:朝向反射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指由新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ERP 的研究发现不匹配负波(MMN)与朝向反射密切相关。
5.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
6.总结:上述几种注意研究方法分别侧重于不同侧面。
✓提示范式关注的是注意的选择性;
✓搜索范式关注的是注意的指向性;
✓双任务范式关注的是注意的分配性;
✓电生理研究技术则关注注意的生理基础。
第四节、注意的应用研究
一、警戒
(一)定义
是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是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
(二)警戒的影响因素
1.作业时间
2.信号密度(信号的信噪比)
3.信号规律性
4.信号的显著性(如信号的占空比)
二、飞行员的心理负荷
三、载重车司机的工作负荷
第七章知觉
第一节、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一、直接知觉及其实验
(一)直接知觉: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1.格式塔心理学: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2.(吉布森为代表):知觉是无需后天经验的,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由
外部刺激开始的自下而上的材料加工。
3.直接知觉的实验——视崖实验
二、间接知觉及其实验
(一)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更强调经验信息对知觉的作用,认为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自上而下的概念加工和自下而上的材料加工相结合。
即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三)间接知觉实验
1.不可能图形
2.三维图形
3.知觉恒常性
第二节、视知觉
一、视知觉
(一)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
1.视适应
(1)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暗适应机制:化学反应说,克劳福德用分光描记法确定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的化学反过程。
暗适应的应用:戴上红色护目镜既能使视锥细胞在明暗视场中都有较高的感受性,又能使视杆细胞相对的不受视场光线的变化而保持暗适应。
(2)明适应:人从暗处到亮处,视觉感受性很快下降的过程。
布兰查德用阈限法揭示:视杆细胞在极端黑暗转入极亮的条件下,其感受性下降100万倍;赖特用间接方法求得光适应曲线发现中央凹的光适应过程很快,一分钟后就几乎全部完成。
2. 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3.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会产生一种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而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的现象。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
主要指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如帕拉托制造的动景盘。
2.线条错觉
线条错觉属于一种几何错觉,它在日常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
如图7-9列出的缪勒-莱尔错觉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自然错觉
自然界里的错觉现象,称之为自然错觉。
最典型的是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三)视知觉组织
1. 接近法则:是指视野中接近的对象容易被组合在一起。
2.相似法则:指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构成一个图形。
3.良好图形法则:视知觉组合的一个倾向是知觉良好图形,这被称为良好图形法则。
构成好图形的五个因素为:(1)共同命运;(2)对称;(3)平行;(4)连续;(5)封闭
4.同步法则
同步法则指我们倾向于将在同一时刻发生的视觉事件组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过去经验对视知觉组织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第三节、听知觉
(一)听觉量表
1. 音高量表
音高是听觉的属性,是一种心理量,单位是口美,纯音的音高依赖于声音振动的频率。
音高量表的制定可以采用二分法和多分法两种方法。
2. 等响曲线
响度也是听觉属性,是人耳对于声音强度反应的主观量,单位是口宋。
声音强度可用声压、声压级与声强、声强级来量度
响度量表的制作:二分法、多分法、单耳和双耳平衡法、等响曲线
3. 等高线
音高与音频和音强有关,等高线表示音高、音频和音强间的关系,可通过调整法获得。
(二)听觉基本实验
1. 听觉掩蔽现象: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大约有四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前掩蔽与后掩蔽、其它掩蔽。
特点:(1)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
(2)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
(3)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2. 听觉定位:指有机体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
3. 可见言语:通过语图仪可以使人清晰地看到言语的形象,正像听到了言语的声音一样,故称可见言语。
(三)音乐知觉
1.基频缺失
2.音乐的和谐性
第四节、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一、空间知觉
(一)肌肉线索
根据肌肉状态的变化作为感知距离的线索。
包括适应、辐合
(二)物理线索
是指刺激本身所自带的某些特征作为感知距离的线索。
包括遮挡、阴影、几何透视(直线透视、视野中高度、纹理梯度、单眼运动视差)
(三)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是指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
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机能。
’
(四)线索间的互动
线索综合、线索优势、线索分离、线索互补、线索平均、线索再解释
二、时间知觉
是指个体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
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
(一)时序知觉
时序知觉: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时序知觉的研究:
1.“同时”与“不同时”
2.顺序
(二)时距知觉
时距知觉:指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
1.动物时距知觉的研究
a.时间泛化程序
b.二分程序
c.固定时程强化程序
d.峰值程序
2.人类时距知觉研究
a.时距类型
b.时距长度
c.刺激通道
d.时距分割水平
e.心理状态
第五节、无觉察知觉
——无意识层面加工的知觉
一、无觉察知觉的提出
无觉察知觉: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觉察,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即个体无意识地对刺激进行了加工。
提供无觉察知觉存在证据的两个领域:神经病理案例、认知实验
(一)神经病理案例
1.盲视
2.单侧忽视
(二)认知实验
1.Stroop 启动实验
在Stroop启动实验中,马塞尔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技术——掩蔽技术,来操纵被试对启动词的知觉。
掩蔽是指在呈现启动词后呈现无序的字母图案。
在启动词后马上出现的掩蔽刺激(图案)会阻断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
当启动词和掩蔽之间的间隔增大时,掩蔽的效果会减弱,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和确认的准确度会提高。
2.实验性分离
a.实验性分离:指在实验上将两个对象或概念区分开来。
b.思路:如果通过操纵一个自变量能使两个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我们便认为这两个
对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c.奇斯曼(Cheesman) 和梅里克尔(Merikle)对Stroop启动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操纵启动
词和色块颜色一致的出现概率,获得了觉察和无觉察水平的实验性分离。
二、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
(一)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指实验力求证明的具体命题。
现阶段研究的主旨在于将无觉察知觉和有意识知觉进行区分,为无觉察知觉的独立存在提供依据。
(二)意识觉察阈限的假设
1.分离假设
a.经典分离假设
b.完全论证假设
c.排除假设
d.相对敏感性假设
2.主观阈限和客观阈限假设
➢奇斯曼和梅里克尔提出了双阈限理论:一为主观阈限,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水平;另一个为客观阈限,即被试的判别为完全随机操作的水平。
主观阈限的测量方法为言语报告,客观阈限的测量方法为迫选测验,这是奇斯曼和梅里克尔所采用的。
➢奇斯曼和梅里克尔的双阈限理论可以用来为意识觉察阈限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刺激的呈现必低于主观阈限,却不低于客观阀限,才能无意识地对被试的行为产生影响,意识觉察阈限应该为主观阈限,而不是客观阈限。
➢存在问题:低于客观阈限的刺激也能进行无意识加工,即产生无觉察知觉。
➢解决方案:梅里克尔和瑞恩哥尔德对主观阈限和客观阅限进行了比较。
实验中,他们向被试呈现一个词或仅呈现空白,被试首先判断呈现的是刺激还是空白,然后进行迫选再认或者词汇判断。
梅里克尔和瑞恩哥尔德发现:当刺激呈现而且被试声称看到了刺激时(主观阈限之上),被试的单词、非单词的再认和判断成绩均高于随机水平;当剌激呈现而被试声称没有看到刺激时( 主观阈限之下),被试的单词再认和判断成绩仍然高于随机水平,但非单词的再认和判断成绩完全处于随机水平。
这一实验中,自变量A为单词与非单词再认和判断,单词为一个水平,非单词为另一个水平,单词和非单词不影响主观阈限之上的有意识知觉,只影响主观阈限之下的无意识知觉。
而如果用客观阈限作为意识觉察标准的话,将看不到这种影响分离现象。
这一-研究表明,主观阈限能够更好地区分意识和无意识。
第八章记忆与学习
第一节、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一)艾宾浩斯和节省法研究
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他用节省量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即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时间或遍数比值。
著名的遗忘曲线,该曲线表现了遗忘与时间之间的关系: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二)巴特莱特和再生实验
巴特莱特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方法:重复再生和系
列再生。
巴特莱特认为系列再生过程中人们记忆的变化存在以下几种趋势:①习惯性表征的变形②精心组织③简单化④命名⑤细节的保存。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
二、学习的早期研究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研究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无条件刺激结合后,便能使动物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对于中性刺激而言,这时的反应就变成了条件反应,而中性刺激则变成了条件刺激。
在这种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必须在时间上与无条件刺激结合。
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消退的速度就越慢。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若行为伴随某种积极的结果,即强化,那么今后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一行为很有可能被重复。
若行为伴随某种消极的结果,即惩罚,那么今后在相似的情况下,这一行为将很少被重复。
若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不再出现,那么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逐渐减弱直到完全消失,这种行为的压抑过程被称为消退。
操作性条件反射着重考察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促进或促退作用,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过程更加吻合。
三、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
(一)回忆法
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再现出这些材料的方法,又称再现法或复现法。
主要有以下形式:
1.系列回忆法: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2.对偶联合回忆法:其程序有检验法和预期法。
1)检验法: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检验程序要重复进行,直到被试全部回忆出来为止。
2)预期法:先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然后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现。
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就要求被试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刺激——反应项目作为强化或反强化,如此重复直到被试全部记住为止。
在对偶回忆法实验中,刺激材料和配对是极其重要的变量。
3)自由回忆法: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
要求被试在回忆时无须回忆呈现顺序,只要能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
研究发现:①在自由回忆中,仍可以发现系列位置效应。
该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者指对词表中最开始位置项目的回忆增强,而后者指对词表中最末尾处项目的回忆增强。
②人们在自由回忆过程中会采用策略来帮助学习和记忆。
③人们会试图对词表中的项目进行组织,重新排序以促进提取,并使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
(二)再认法
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以此来考察先前学习过的材料是否能够被正确地觉察出来。
再认测验:是/否再认测验和迫选再认测验,但从理论上讲,两种方法都会受到猜测因素的困扰。
回忆和再认是传统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
第二节、记忆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