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蕨类植物

合集下载

植物学(下)实验一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植物学(下)实验一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的叶:有 大型叶(真蕨类) 和小型叶(石松亚 门等)两种类型。
大型叶有叶柄, 叶脉多分枝,幼 嫩时拳卷
小型叶无叶柄, 叶脉单一,幼嫩 时不拳卷
羽片
叶轴 叶柄
小型叶
实验内容:蕨类植物(比较石松亚门)
石松科植物,茎上螺旋状着生小型叶(营养叶),枝 顶端孢子叶(生殖叶)排列成穗状。
实验内容:蕨类植物(真蕨亚门)
马尾松不同时期孢子叶球比较
第三年 (雌)
第二年 (雌)
第一年 (雌)
第一年 (雄)
实验内容:裸子植物(松柏纲)
马尾松不同时期大孢子叶(示种鳞、苞鳞与胚珠的变化)
鳞盾
种子 (具翅)
苞鳞
胚珠
种鳞
种鳞
作业
绘图: 1. 绘制一种蕨类植物的1个孢子囊,标注环带、唇细胞、
孢子囊柄和孢子等结构。 2. 绘制马尾松或其他裸子植物的幼嫩(第一年)雌雄大
孢子叶球剖面图各一幅,注明小孢子叶、花粉囊、苞 鳞、种鳞、胚珠等结构。 思考题: 蕨类植物(真蕨亚门)的孢子叶和裸子植物(松柏纲)的 孢子叶有何异同?
真蕨类植物的 孢子囊大多在 叶片背面聚成 各种形式的孢 子囊群。
实验内容:蕨类植物(真蕨亚门)
蜈蚣草的孢子囊群与蕨类孢子囊示意图
内容:蕨类植物(真蕨亚门)
实验内容:蕨类植物(真蕨亚门)
实验内容:蕨类植物(真蕨亚门)
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单倍体)
实验内容:裸子植物(苏铁纲)
C. 小孢子叶球纵 切
D. 小孢子叶和花 粉囊
E. 具有气囊的花 粉粒
实验内容:裸子植物(松柏纲)
侧柏:大、小孢子叶球(雌雄球花)
实验内容:裸子植物
侧柏(松柏纲):大孢子叶球(雌球花)

蕨类植物门—常用药用蕨类植物(药用植物学课件)

蕨类植物门—常用药用蕨类植物(药用植物学课件)
.分布于云南。
•水韭属 •1、孢子体外形 •2、小孢子叶横切面(示小孢子囊) •3、大孢子叶纵切面(示大孢子囊) •4、5雄配子体 •6、游动精子7、雌配子体
苔藓植物的主要药用植物
中华水韭
苔藓植物的主要药用植物
三、木贼亚门(spheinophytina) 木贼亚门植物在古生代石炭纪时曾盛极一时,
蛇地钱(蛇苔):叶状体宽带状。 全草能清热
解毒,消肿止痛。
地钱:属地钱科。植物体为绿色扁平二叉分枝
的叶状体(配子体);表皮有气孔和气室;腹 面有鳞片及假根。 全草能清热解毒,祛瘀生肌。
苔藓植物的主要药用植物
一、石松亚门(lycophytina)
★代表药用植物
苔藓植物的主要药用植物
卷柏(还魂草):多年生草本。高5~15cm,主茎直立,通常 单一,上部分枝多而丛生,莲座状。干旱时枝叶向内卷缩 ,遇雨时又展开。复叶斜向上,不平行,背叶斜展,长卵 圆形,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龙骨状,锐尖头,四列交互排 列。孢子囊圆肾形。孢子异型。
孢子叶
营养叶
苔藓植物的主要药用植物
槲蕨
中华槲蕨
金毛狗脊.为蚌壳蕨科,孢子囊群背生或顶生
于小脉,囊群盖圆肾形。根状茎粗大密生金黄色 毛,众多不定根已被剪去。产长江以南和亚洲热 带,生山角沟边及林下阴处酸性土壤上。根茎能 补肝肾,强腰脊,祛风湿。
贯众 鳞毛蕨科贯众属;根茎短 。叶柄基部密生阔卵状披针形 黑褐色大形鳞片,叶片一回羽 裂,羽片镰状披针形。孢子囊 群着生于羽片下面,位于主脉 两侧 。囊群盖大,圆盾形。根 茎在南方作贯众用,效用同绵 马贯众。
既有高大的木本,也有矮小的草本,喜生于沼泽 多水地区,现大多已绝迹,仅存1目,1科,2属。
★代表药用植物 木贼(笔头草):多年生草本。地

植物学蕨类植物

植物学蕨类植物
第八章 蕨类植物
第一节蕨类植物一般特征
1. 生境 陆生,淡水生, 附生。
多生于林下、潮湿的环 境中。
2. 有世代交替,孢子体发达, 配子体退化, 两者都能独立生 活。 3. 植物体(孢子体) 有根、茎、 叶的分化,具维管束,称维管 束植物,中柱类型多样。 根:不定根 茎:多为根状茎 叶:大型叶,小型叶
6. 配子体(原叶体)
片状,心形,原始蕨类块状、带状等
假根
精子器 → 精子
颈卵器 → 卵 体
合子 → 胚 → 孢子
7.
7. 生活史

孢子体发达
孢子体 茎
RD
叶 孢子囊 孢子母细胞
孢子 幼孢子体
2 N 孢子体世代
N 配子体世代
胚 合子 体
体)
卵 颈卵器
配子
配子体退化
精子 精子器 (原叶
蕨类植物的分类和代表植物
现存蕨类约有12 000多种,我国约有2 150种
蕨类植物包括五个亚门:
松叶蕨亚门
石松亚门 水韭亚门
拟蕨类
楔叶亚门(木贼亚门)
真蕨亚门
第二节 松叶蕨亚门
现存 2 属 3 种,我国仅 1 种 1. 松叶蕨
二叉分枝 小型叶 具假根 孢子囊三室 同型孢子
第三节 石松亚门 石松(Lycopodium) 二叉分枝 小型叶, 螺旋排列 具不定根 孢子囊腋生, 形成孢子囊穗 孢子同型 配子体块状
厚囊蕨纲
观音座莲属
原始薄囊蕨纲—— 紫萁
薄囊蕨纲 分三个目:
真蕨目:形成孢子囊群,同型孢子,陆生 苹 目:形成孢子果,异型孢子,
大小孢子同果,水生; 孢子果壁来源于变态的羽片 满江红目:形成孢子果,异型孢子, 大小孢子异果,水生; 孢子果壁来源于变态的囊群盖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性味功效]味苦、甘、性温。有补肝肾、强腰膝, 除风湿的功能。用于风寒湿痹、腰背强痛足膝无 力、小便失禁、白带过多。用量4.5-9g。
[临床应用] ①腰背酸痛:狗脊15g,水煎或煎酒 服,亦可酌加杜仲、续断、威灵仙、独活等同用。 ②治痔疮出血、拔牙创面出血:根状茎上茸毛适 量,或狗脊毛粉,贴敷患处。③治腰痛、利脚膝: 狗脊60g,萆藓60g,菟丝子30g。
• (四)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 上。
铁线蕨
蕨类植物一般是生活在森林、溪沟、田野等阴 湿环境里,而少数耐旱的种类能生长于干旱荒坡、 路旁及房前屋后。
二、蕨类植物的分类
• 现代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我国约2600种, 药用455种。 • 采用1978年,我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的分类 系统:
• 紫萁,根茎粗短,被众多的叶柄残基所包围, 不定根棕褐色。根茎作“贯众”入药,能清 热解毒、祛瘀杀虫、止血。
紫萁 Osmunda japonica Thunb
7、海金沙科
特征:陆生缠绕植物,根状茎横走,茎上有毛。 药用植物: 海金沙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
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谢谢观看!
8、蚌壳蕨科
特征:陆生,植物体树状,主干粗大,直立 或平卧,根状茎密被金黄色柔毛,叶柄粗而长,
叶片大,3-4回羽状复叶,革质。
药用植物:金毛狗脊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金毛狗脊 Cibotium barometz (L.) J. Sm
[主要特征] 多年生树状草本,高达2-3 m;根状 茎粗大,顶端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金黄色长柔毛; 叶簇生,叶柄长,叶片三回羽裂,末回小羽片狭 披针形,革质;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每裂片 1-5对,囊群盖两瓣,成熟时似蚌壳。 [药理作用] ①止血作用:止血原理是物理作用。 粉的止血效果最好,异物反应与明胶海绵相似而 较轻,似能被组织吸收而消失;②对流感病毒、 双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国家一级保护蕨类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蕨类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蕨类植物1.蕨类植物:玉龙蕨、中华水韭、光叶蕨。

2.被子植物:革苞菊、长蕊木兰、藤枣、萼翅藤、膝柄木、珙桐属、狭叶坡垒、望天树、普陀鹅耳枥、掌叶木、异形玉叶金花、天目铁木、坡垒、合柱金莲木、伯乐树、东京龙脑香。

3.裸子植物:长白松、银杏、银杉、资源冷杉、苏铁属、红豆杉属、云南穗花杉、百山祖冷杉、水松、水杉、梵净山冷杉、巨柏、元宝山冷杉。

4.蕨类植物门是植物界的一门。

根、茎、叶中具真正的维管组织,以孢子繁殖。

绝大多数在叶片下表面长有孢子囊,并聚集成各式各样的斑点或线条状的孢子囊群,初时为绿色,老时为锈黄色,有的裸露,有的具各种形状的盖。

蕨类植物不开花结果,一般从外形上难以和种子植物相区别。

它形体多样,从高不到5毫米的微小草本,到高可达20米的乔木状植物。

蕨类植物门全世界约有12000种,广布世界各地,除沙漠、极干旱寒冷地区外,各地均有分布,尤以热带、亚热带为最丰富。

根据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院士的分类,中国共有蕨类植物63科、228属,约2500种,它们大都喜生于温暖阴湿白森林环境,成为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华南、西南地区最为丰富。

在生态习性上,有水生、土生、石生、附生或缠绕树干。

蕨类植物门下的植物是最古老的陆生植物。

在生物发展史上,35000万年到27000万年的泥盆纪晚期到石炭纪时期,是蕨类最繁盛的时期,为当时地球上的主要植物类群。

二叠纪末开始蕨类植物大量绝灭,其遗体埋藏地下,形成煤层。

蕨类植物门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湿生或水生,喜阴湿温暖的环境;广布世界各地,除沙漠、极干旱寒冷地区外,各地均有分布,尤以热带、亚热带为最丰富;高山、平原、森林、草地、溪沟、岩隙和沼泽中,都有蕨类植物生活。

在中国主要以华南、西南地区分布最为丰富,它们大都喜生于温暖阴湿白森林环境,为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学蕨类植物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蕨类植物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蕨类植物知识点总结一、蕨类植物的分类蕨类植物属于植物界蕨纲,包括了大约10000种不同的植物。

它们可以被分为两大类:真蕨和裸子蕨。

真蕨包括了有胚珠被包裹在被子孢子囊中的植物,如水蕨、铁角蕨等。

而裸子蕨则是指胚珠平面裸露在叶面的植物,如石松、蕨类植物等。

此外,蕨类植物还包括了大量的古老植物,如蕨类植物等。

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蕨类植物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它们一般为多年生植物,植株呈匍匐状或直立状,茎部多为地下块茎或匍匐茎,叶多为羽状或掌状复叶,有时为单叶。

在叶片背面,叶子上密生着许多小点,这些小点中蓄积了孢子,并且叶子背面还能看到裂片,这些裂片是成熟孢子囊的外围块。

另外,蕨类植物的根系发达,有的具有气生根或者肉生根。

三、蕨类植物的生活史蕨类植物的生活史经历了两个不同的世代,即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

孢子体世代由孢子生长形成,配子体世代则由配子生长形成。

孢子体世代是一种雌雄同体的、不依赖于水的生殖体,它通过有芽孢子囊分裂形成千節片孢,冒出了雌、雄生殖器官,进行有性生殖产生配子体上的配子。

而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世代是一种体细胞有丝分裂产生形态和生殖细胞,形成数量不等的配子体和不等的四!细网得大“交”。

配子萌发后形成多个几世代后分别长成卵莖(雌)和小叶莖(雄),它们发育成卵果和微莖,在垂直壁上长出胚扇和褐疣细胞。

褐疣细胞顶端分裂形成鞍型苞片细胞。

从豆茎发育成豆蕨植体,经过实物生长,开发分化成为成熟豆蕨,最终发育成豆上孩儿孢子囊。

孢子囊内孢原细胞分裂成四个体细胞,它们 undergo meiosis(减数分裂)to produce four haploid spores(孢子。

孢囊最后分裂其中的孢子,在叶片背面裂片处冒出。

这样,在两个世代中来回交替,完成了一生的生殖。

四、蕨类植物的生态分布蕨类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和属热带山地森林和亚热带地区。

它们喜欢湿润的环境,生长在森林、草地、山地等地方。

植物学第九章蕨类植物知识梳理与总结

植物学第九章蕨类植物知识梳理与总结

第九章蕨类植物目录一、维管植物的概念与中柱的类型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三、石松纲四、水龙骨纲一、维管植物的概念与中柱的类型(一)概念维管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具有复杂中柱结构和维管系统的有胚植物(二)中柱类型原生中柱(无髓)●单中柱●星状中柱●编织中柱管状中柱:●外韧管状中柱●双韧管状中柱●真中柱(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网状中柱●散生中柱(单子叶植物)二、蕨类植物基本特征1.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2.势颈卵器植物,也是有胚植物3.具有异形世代交替生活史4.根,茎。

叶具有维管组织的分化5.配子体可独立生活,有精子器和颈卵器6.孢子体可独立生活,有孢子囊,可产生孢子(一)孢子体1.孢子体发达,具有根,茎,叶分化,常为多年生2.二叉分枝分枝为主,有不定根3.输导组织主要是管胞,筛胞,一般无形成层结构4.植物体表面常有各种附属物5.叶●小型叶:无叶隙,叶柄,叶脉单一(石松纲)●大型叶:常为羽状复叶,叶脉多分枝,幼嫩是拳卷(水龙骨纲)或●营养叶:仅进行光合作用●孢子叶:产生孢子囊和孢子6.叶脉多样:分离型,中间型,网结型(二)孢子囊与孢子1.孢子囊:●较进化:孢子囊壁较薄,局部具有壁加厚细胞形成的环带●较原始:孢子囊壁较厚,无环带2.孢子:●同型孢子(大小相同)●异型孢子(有大,小孢子之分)●两面型(具单裂缝,两侧对称)●四面型(具三裂缝,辐射对称)(三)配子体1.通常为心形,腹面有精子器和颈卵器2.颈卵器着生于配子体心脏形凹口附近(四)生活史1.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2.配子体,孢子体均可独立生活三、石松纲——小型叶(一)特征1.小型叶,单一维管束叶脉,无叶舌,呈原始性状2.同型孢子(石松目);异型孢子(水韭目,卷柏目)(二)石松目1.叶螺旋状排列,孢子囊单生于叶腋2.孢子叶散生或聚生枝顶——孢子叶穗或孢子叶球3.孢子同型(三)水韭目1.茎块状,类似于韭菜,有叶舌2.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近轴面基部的特化小穴中3.孢子异型(四)卷柏目1.叶鳞片状,有叶舌,有背腹之分2.孢子异型四、水龙骨纲——大型叶(一)木贼亚纲1.有根,茎,叶的分化;茎节间明显,叶退化,轮生成鞘状2.孢子囊生于特殊的孢子叶上,在枝顶聚生成孢子叶穗3.孢子同型或异型,周壁具弹丝(二)瓶尔小草亚纲1.松叶蕨目:具假根,3个孢子囊聚生于孢子叶的叶腋,孢子同型2.瓶尔小草目:厚壁孢子囊(三)合囊蕨亚纲(四)水龙骨亚纲1.紫萁目:孢子囊单层,囊柄由多个细胞形成2.槐叶苹(蘋)目:苹:水生蕨类,孢子异型槐叶苹:漂浮水生,具孢子果,孢子异型满江红:与蓝藻共生,可固氮,作为绿肥。

蕨类植物学

蕨类植物学

孢 孢子同型 子
同型或异型 孢子异型
孢子同型, 同型,水生 具弹丝 异型
• 分类系统—秦仁昌系统,蕨类植物门分5个亚门
蕨类植物5个亚门主要特征比较(续表)
松叶蕨亚门 石松亚门 柱状,有分枝 柱状或不规 形 则块状,无 态 不含叶绿素, 与真菌共生 叶绿素,与真 和 配 菌共生,有 营 的部分组织 养 含叶绿素, 方 有的种类在 子 式
孢子囊内发 育
特征
水韭亚门 在大、小 孢子壁内 发育
楔叶亚门 真蕨亚门 绿色,垫 绿色自养, 状,自养 多为心形
体 精 子
螺旋形,具 多条鞭毛
纺锤形或 长卵形, 具2条鞭毛
螺旋形, 具多条鞭 毛
螺旋形, 具多条鞭 毛
螺旋形, 具多条鞭 毛
蕨类植物的代表种类
• 最早的蕨类植物化石发现于4亿年前的志留 纪晚期 • 现存12000种,国产2600种,云南1000余种,甘 肃约300种 • 松叶蕨亚门代表种类
松叶蕨亚门仅2属3种,中国产1种——松叶蕨
松叶蕨茎、叶与孢子囊
松叶蕨茎切面——原生中柱
水韭亚门代表种类
• 水韭亚门:70种,国产3种,常见种为中华 水韭
水韭基部—根茎肉质、块状
水韭孢子叶基部
石松亚门的代表种类
• 识别特征:
• • • • • 孢子体小型,直立或匍匐 小型叶,鳞片状,螺旋状排列,或呈4行排列 孢子同型或异型 配子体微小,生地下与真菌共生,或部分绿色 精子长卵形,具2条鞭毛
小 型 叶
大 型 叶
单 叶
复 叶
营 养 叶 和 孢 子 叶
同 型 叶
异 型 叶
维管组织
• 分化程度不高,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 • 木质部大多由环纹、螺纹或梯纹管胞及木 薄壁组织组成 • 韧皮部主要由筛管和韧皮薄壁组织组成, 无伴胞 • 现存蕨类多无维管形成层,仅有初生结构

蕨类

蕨类

20
蕨类植物的分类
石松亚门(Lycophytina):茎直立或匍匐,小型叶, 轮生、螺旋、交互对生,宿存,孢子囊单生于叶腋。 水韭亚门(Isoephytina):茎为块状,条形叶,孢子 囊生于孢子叶的凹穴中,孢子异形。 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无根,具根状茎、气 生茎,叶鳞片状,2-3个孢子囊聚生,孢子同形。 楔叶亚门(Sphenophytina):具根状茎、气生茎,茎 具明显的节,叶轮生成鞘状,孢子囊生于胞囊柄上。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大型叶,茎多为根状茎, 孢子囊生于孢子叶的边缘、背面或特化的孢子叶上, 聚成各种形状的孢子囊群。配子体多为背腹性的叶状 体。 21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配子体发达 配子体不发达, 配子体退化,寄生在 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 孢子体上
有颈卵器 孢子 无维管系统 独立生活 孢子体发达 有颈 卵器 孢子 有维管系统 孢子体高度发达 无颈卵器 花 维管系统高度发达
3
颈卵器
(archegonium), 其外形如瓶状,由细 长的颈部(1层颈壁 细胞和1列颈沟细胞) 和膨大的腹部(多层 壁细胞、1个腹沟细 胞和1个卵细胞)组 成。
第十章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1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曾经在地球上 盛极一时,古生代后期,距今4亿年前的 石炭纪和二叠纪为蕨类植物时代。
现存的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以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我国云南蕨 类植物资源丰富,有蕨类王国之称。现 已知药用蕨类植物300余种。
2
蕨类植物介于Bryophyta与 Spermatophyta之间
18
蕨类植物生活史(以真蕨纲为例)
19
蕨类植物化学成分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厚囊蕨纲--瓶尔小草(Ophioglossum),观音座莲(Angiopteris) 原始薄囊蕨纲--紫萁 (Osmunda) 薄囊蕨纲--蕨 (Pteridium)
石松亚门
松叶蕨亚门
水韭亚门
楔叶亚门
真蕨亚门
有无真根 节和节间 叶型
有 不明显 小型叶
无 不明显 小型叶
有 不明显 小型叶具叶舌
有 明显
细胞壁含硅质! 锉刀打磨餐具和家具
目前硬木家具的打磨很少采用节节草 传统的一些老艺人在对象牙、犀牛角艺术品 的最后处理一般采用上等的节节草
节节草
节节草
清热,利尿 有毒
问荆属(Equisetum): 地上茎二型, 有孢子茎和营养茎 之分,通常实心, 孢子囊穗钝头, 常见种:问荆
Equisetum arvense
蕨精子器
蕨类的颈卵器稍退化(与苔藓比)
蕨颈卵器
幼孢子体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蕨)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 全世界约12000多种,我国约2600多种,根据植物体的结构、 生活史的特点,蕨类被分成五个亚门(秦仁昌 1978):
1.石松亚门Lycophytina——石松属Lycopodium 卷柏属Selaginella 2.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松叶蕨属Psilotum 3.楔叶亚门Sphenophytina——问荆属Equisetum 4.水韭亚门Isoephytina——水韭属Isoeles 5.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蕨属Pteridum aquilinum
叶舌 叶舌
中华水韭
3.7桫椤属 (Alsophila)(真蕨亚门Sphenophytina)
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高大木本蕨类植物

石大药用植物学课件09蕨类植物

石大药用植物学课件09蕨类植物
第九章 蕨类植物
第一节 蕨类植物概述
蕨类植物门植物又称羊齿植物,具有独立生活 的配子体和孢子体而不同于其他高等植物。有根、 茎、叶的分化和较为原始的维管系统,能产生孢子 体和孢子。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也是原始的维管 植物。
蕨类植物是构成化石植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煤层的重要来源。
一、蕨类植物的特征 (一)孢子体
问荆:地上部分能利尿、止血、清热、止咳。
木贼
问荆
节节草
五、真蕨亚门 真蕨亚门的孢子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根为不
定根。茎除树蕨外,均为根状茎。幼叶常拳卷,叶 形多样,孢子囊形态多样,常聚生成孢子囊群。以 热带、亚热带最多。 5、紫萁科 [药用植物] 紫萁
根状茎及叶柄残基为清热解毒药,能清热解毒、 止血杀虫。有小毒。
通常有根、茎、叶的分化,多为多年生草本, 仅少数为一年生的。 1、根 为须根,吸收能力较强。 2、茎 大多数为根状茎,少数为地上茎。有各种鳞片或毛 茸,具保护作用。茎内的维管系统形成中柱,蕨类 植物的各种中柱类型,常是蕨类植物鉴别的依据之 一。
3、叶 多从根状茎长出,有小型叶与大型叶两类。仅能进 行光合作用而不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称为营养叶或 不育叶;产生子囊和孢子的叶,称为孢子叶或能育 叶;有些蕨类的营养叶和孢子叶是不分的,形状相 同且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称同型叶;也有孢子叶和营 养叶形状完全不同的,称异型叶。
6、海金沙科 [药用植物] 海金沙
地上部分为利水渗湿药,能清热解毒、利湿热、 通淋。孢子为利尿药并可作药丸包衣。 7、蚌壳蕨科 [药用植物] 金毛狗脊
根状茎为祛风湿药,能补肝肾、强腰脊、祛风 湿。
海金沙
8、中国蕨科 [药用植物] 野鸡尾
全草为清热解毒药,能清热解毒、止血生肌、 退黄、利尿。 9、鳞毛蕨科 [药用植物] 绵马鳞毛蕨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大型叶的蕨类植物为真蕨亚门,其进化水平最高,种类最多,达10000余种, 分布非常广泛,经济价值大。
鉴于上述情况,本教材仅对其中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具有代表 性的石松亚门、楔叶亚门和真蕨亚门的代表种类进行重点介 绍。
一、石松亚门的代表种类
石松亚门的主要识别特征:
1、孢子体小型,直立或匍匍; 2、小型叶,鳞片状,螺旋状排列,或呈4行排列; 3、孢子叶密集枝端形成孢子叶球; 4、孢子同型或异形; 5、配子体微小,生地下与真菌共生,或部分绿色; 6、精子长卵形,具2条鞭毛。
地下生); 4)配子体生活期很长,部
分或全部靠菌根营养; 5)精子器和颈卵器同生于
配子体的上面,并埋在 组织中。
3、配子体及有性生殖器官的特征:
4、胚的形成特征:
受精 合子 胚
第一次分裂
第二次分裂
第四次分裂
幼胚
特点:合子的第一次分裂为横裂,胚胎分化较迟缓 。
(二)卷柏目的特征:
代表植物卷柏属(Selaginella)
10、孢子的产量及其形 态
11、原叶体(配子)的 形态结构
12、有性生殖器官的位 置和构造
16、植物地理学 17、古植物学
第三节 蕨类植物的代表种类
最早的蕨类植物化石发现于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现 存蕨类植物约12000种。中国有2600种,其中云南即有1000余 种,享有“蕨类植物王国”之称。
厚孢子囊5-10个 生于孢囊柄六 角形盘状体下 面
极少为厚孢子囊, 绝大多数为薄孢 子囊。孢子囊集 聚成囊群,生于
孢子叶背面或背
缘,多具囊群盖
孢 子
孢子同型
有的孢子同 型有(的石 孢松子)异,孢子异型 型(卷柏)
孢子同型,具 弹丝

植物学 蕨类植物

植物学 蕨类植物

第九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第一节:蕨类植物概述 第二节:松叶蕨亚门 第三节:石松亚门 第四节:水韭亚门 第五节:楔叶蕨亚门 第六节:真蕨亚门 第七节: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第一节 蕨类植物概述一、基本特征 1、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类群,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低等的维管植物,同时又是颈卵器植物和有 胚植物。

ƒ (1)有根、茎、叶分化,具维管组织; ƒ (2)孢子体发达,配子体不发达(原叶体,都能独立生活); ƒ (3)无性生殖只产生孢子、不产生种子,为孢子植物; ƒ (4)有性生殖时在配子体上形成精子器、颈卵器,故又称颈卵 器植物,合子萌发形成胚(有胚植物)。

ƒ (5)异形世代交替生活史2、习性及分布ƒ 地球上约12000多种,绝大多数为草本。

ƒ 我国约2600种,多分布于长江流域产南各省区及台湾省等地,特别以云南种类丰富,约1000多种, ƒ 习性:喜阴湿、湿暖,以热带、亚热带为分布中心。

二、孢子体ƒ 体表附属物:表皮毛和鳞片 ƒ 根:多数具不定根,具较好的吸收能力,极少数原始种 类仅具假根。

ƒ 茎: ƒ 叶: ƒ 孢子囊和孢子蕨类植物表皮毛和鳞片茎可分为几种类型ƒ 根状茎:地下横走或匍匐地面或斜生、蔓生等。

ƒ 气生茎、地上茎:在地表以上,原始的二叉分枝、较高级的为单轴分枝,少不分枝。

ƒ 直立茎:直立粗状为树干状,如树蕨属的桫椤等。

ƒ 茎的中柱类型主要有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和多环管状中柱,木质部主要由管胞和薄壁组织 构成,韧皮部主要由筛胞,筛管及韧皮薄壁组织构 成,一般无形成层。

蕨类植物的管胞和导管叶的分类ƒ 根据起源方式、形态、结构:¾ 小型叶:主要存在于拟蕨中,延生起源,无叶隙和叶柄,只 具一个单一不分枝的叶脉,为原始的类型。

¾ 大型叶:顶枝起源,有叶片、叶柄两部分,有维管束,叶隙 有或无,叶脉多分枝,存在于真蕨类,较进化的类型。

蕨类植物门

蕨类植物门
• 孢子体发达, 有根、茎和叶旳分化。 多为根状茎, 中柱类型复杂, 木质部有 各式管胞, 仅少数种类具导管。茎旳 表皮上往往具有保护作用旳鳞片或毛。 生不定根。
• 大型叶, 幼时拳卷(cireinate), 单叶 或一回到多回羽状分裂或复叶, 叶脉 多式多样。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 孢子形成时是经过减数分裂旳, 所 以孢子旳染色体是单倍旳。
蕨类植物旳分类
• 全球蕨类约有12023多种, 多分布于热 带和亚热带地域, 我国约有2600余种, 多 数分布在西南地域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以及台湾等地。
• 过去将蕨类植物门分为松叶蕨纲 (Psilotinae)、石松纲(Lycopodinae)、 木贼纲(Equisetinae)[楔叶纲(Sphenopinae)]、水韭纲(Isoetinae)和真蕨纲 (Filicinae)
蚌壳蕨科。植株呈树状, 高2~3m, 根状茎粗壮, 木质, 密 生黄色有光泽旳长柔毛, 形如金毛狗。叶片三回羽状分裂, 末 回小羽片狭披针形;侧脉单一, 或二分叉。革质, 孢子囊群生 于小脉顶端, 每裂片1~5对, 囊群盖二瓣, 呈蚌壳状。
根状茎入药, 能补肝肾, 强腰脊, 祛风湿。
凤尾蕨
科。数年生 常绿草本。 根状茎直立, 顶端有钻形 黑色鳞片。 能育叶长卵 形, 一回羽状, 但下部羽片 2~3叉, 除基 部一对叶有 柄外, 其他各
形似上种, 但在叶轴顶部和羽片着生处下
面生一种有棕红色鳞片旳大芽孢。也作“贯众” 入药。
鳞毛蕨科。数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 连同叶柄密生棕色大 鳞片。叶簇生, 二回羽裂, 裂片紧密, 短圆形, 圆头, 叶轴上被有黄 褐色鳞片。侧脉羽状分叉, 孢子囊群分布于叶片中部以上旳羽片 上, 生于小脉中部下列, 每裂片1~4对, 囊群盖肾圆形, 棕色。

《植物学》第五章蕨类植物

《植物学》第五章蕨类植物

二、配子体
配子体又叫原叶体,由孢子(n)萌发产生。 (一)配子体的形态和营养方式 1.形态:微小,无根、茎和叶的分化,具单细 胞假根。 2.营养方式: (1)与真菌共生的配子体:不含叶绿素,埋 在土中,与真菌共生。如松叶蕨、石松类。 (2)光合自养型配子体:绿色,可独立生活。 如楔叶蕨、真蕨。
2.营养方式:
(1)与真菌共生的配子体
(2)光合自养型配子体
1.形态:微小, 无根、茎和叶的 分化,具单细胞 假根。
(二)有性生殖器官和受精条件 1.有性生殖器官: 雌性生殖器管:颈卵器,腹部埋入配子体组织中。 雄性生殖器管:精子器,球形,精子具鞭毛。
2.受精条件: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完成。
三、生活史 1.孢子减数 分裂的异型 世代交替。
(3)常见种类 问荆(E. arvense)、节节草(E. ramosissimum)、 木贼(E. niemale) (4)用途:清热利尿、止血、消肿等功效。
三、真蕨亚门
蕨类植物中进化水 平最高,种数最多 的亚门。 (一)主要识别特征 1.孢子体 (1)仅具根状茎;
(2)大型叶,具各种脉序;幼叶拳卷。
第五章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一群进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 与苔藓植物相比 苔藓植物:具茎叶分化;生殖器管(精子器、 颈卵器)多细胞;具胚的出现;生活史为配 子体占优势的孢子减数分裂的异形世代交替。 蕨类植物:具真正的根茎叶;生殖器管(精子 器、颈卵器)多细胞;具胚的出现;出现了 维管组织;生活史为孢子体占优势的孢子减 数分裂的异形世代交替,配子体可独立生活。
(3)孢子囊:聚 集成囊群,生于 孢子叶背面或边 缘,具囊群盖。 薄孢子囊。
2.配子体:心形,绿色自养。
(二)代表植物

蕨类植物门—蕨类植物概述(药用植物学课件)

蕨类植物门—蕨类植物概述(药用植物学课件)
•⒊编织中柱⒋外韧管状中柱
⒌双韧管状中柱⒍网状中柱
•⒎真中柱⒏散装中柱
(二) 配子体
孢子体成熟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绿色叶状体,称为 原叶体,也就是蕨类植物的配子体。 配子体结构简单,生活期短,能独立生活,有背腹的 分化。 腹面生有球形的精子器和瓶状的颈卵器,精子器内产 生有多数鞭毛的精子,颈卵器内有一个卵细胞。。 精卵成熟后,精子有精子器逸出,借水为媒介进入颈 卵器内与卵结合,受精卵发育成胚,胚发育成孢子体(幼 时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去,孢子体进 行独立生活。
• 孢子囊群在孢子叶上着生的位置
•⒈边生孢子囊群(凤尾蕨属) ⒉顶生孢子囊群(骨碎补属) •⒊脉端孢子囊群(肾蕨属)
⒋有盖孢子囊群(贯众属) ⒌脉背生孢子环带(海金沙属) ⒉横行中部环带(芒萁属) •⒊斜行环带(金毛狗脊属) ⒋纵行环带(水龙骨属)
6.孢子 孢子同型:大多数蕨类产生的孢子大小相同。
•孢子的类型 •⒈ 两面形孢子(鳞毛蕨属) ⒉四面形孢子(海金沙属)
⒊球状四面形孢子(瓶尔小草属) ⒋弹丝形孢子(木贼属)
7.蕨类的茎内维管系统
孢子体茎内维管系统形成的中柱类型较为复杂,有原 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和散状中柱。 不同的中柱类型和演化有关,由实心的原生中柱向散 状中柱的趋向发展,原生中柱仅有木质部和韧皮部,无髓 部,无叶隙。 原生中柱包括单中柱、星状中柱、编织中柱。 管状中柱包括外韧管状中柱、双韧管状中柱。 网状中柱、真中柱和散状中柱是最进化的类型。
孢子异型:如卷柏和少数水生真蕨类的孢子有大小之 分, 产生大孢子的囊状结构称大孢子囊, 大孢子萌发后形成雌 配子体,产生小孢子 的囊状结构称小孢子囊,小孢子萌发 后形 成雄配子体。 无论是同型孢子还是异型孢子,在形态上可分成两类:一类 是肾状的两面型,另一类是三角锥状的四面型。 孢子的周围光滑或常具不同的突起或纹饰,或分化出四条弹 丝。

七年级生物蕨类植物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蕨类植物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蕨类植物知识点蕨类植物是一类有着较古老历史的植物,其生命体征与其他植物不同。

这类植物通常生长在湿润环境下,是自然生态环境中重要的植物类群。

在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中,对蕨类植物的认知和研究因其生物学特性而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七年级生物蕨类植物知识点。

1. 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蕨类植物通常喜欢生长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下。

它们常被发现在沼泽、河边、湿润草地等地,其中以森林中的蕨类植物数量最多。

这类植物的环境与其生长的繁衍方式息息相关,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才能生长茁壮。

因此,在进行观察研究时,需要特别注意其生长环境。

2.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蕨类植物的主体是由根、茎、叶组成。

其叶子形态多样,以增厚部分与薄膜部分交替排列,让蕨类植物的茂盛外观更为凸显。

此外,蕨类植物还有一类不开花的植物,繁殖方式与常见植物略有不同。

了解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分不同种类的蕨类植物。

3. 蕨类植物的营养特征蕨类植物通常以光合作用为主要的营养来源,因此,其叶片表面会长有角质层,可以起到保护叶片的作用。

蕨类植物的营养生长比较缓慢,与其生长环境及气象变化密切相关。

在进行观察研究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蕨类植物的营养特征。

4. 蕨类植物的分类蕨类植物繁复繁多,其分类体系也很复杂。

按其植物形态特征所属的部类可分为皮氏蕨类、羊蹄甲类、水龙骨类、权杖蕨类、褐鳞蕨类、真蕨类、水龙珠类、蛋白蕨类等多种类型。

各种类型的蕨类植物都有其独特性,对于生物学爱好者来说,深入掌握其分类体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群体的历史和特性。

5. 蕨类植物的应用蕨类植物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造纸、织物、药品等多个领域。

蕨类植物中的一些种类还可以作为观赏植物,美化我们的周围环境。

而一些种类还在意识形态发展和文化内涵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掌握蕨类植物知识点的同时,不妨了解一下它在实用和文化方面的应用。

总结:蕨类植物虽然历史悠久,但在现今的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叶蕨亚门代表植物
松叶蕨 Psilotum nudum (L.) Griseb.
全草能祛风湿, 舒筋活血, 化瘀。
石松亚门 Lycophytina
❖ 有根、茎、叶,二叉分枝,原生或 管状维管柱,小型叶。孢子囊着生孢 子叶腹面,孢子叶常聚生成孢子叶穗。
维管植物(vascular plant)
维管植物的特征
1、维管系统:由木质部、韧皮部组成;
2、多为陆生,只有少数(蕨类)在受精过程中需 要水。
3、生活史中,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占劣势或寄 生于孢子体上。
蕨类植物概述
蕨类植物有独立生活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不同于其 他高等植物。 孢子体发达,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产生维管组织, 是植物由水生向陆地进化的一个重要变化。
孢子囊的环带
5、孢子:
同型孢子:雌雄孢子相同。 异型孢子:雌雄孢子不同,
雌性孢子大, 雄性孢子小。
形态上分为: 四面型:辐射对称,三裂缝。 肾形:两侧对称,单裂缝。
(二)配子体 配子体远较孢子体小,绝大多数种类为腹背性叶状
体,心脏形,绿色,有假根,精子器和颈卵器均生 在腹面,受精仍离不开水。
配 子 体
(三)生活史:
蕨类植物的分类
1978年, 我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蕨类植物门 分为五个亚门, 即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石 松 亚 门 (Lycophytina) 、 楔 叶 亚 门 (Sphenophytina)、水韭亚门(Isoephytina) 和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
蕨类植物生活史:
孢子
原叶体
配子体
有性世代(N)
孢子体
(配子体世代) 精子器
无性世代(2N)
(孢子体世代)
精子

受精卵
(受精)
颈卵器 卵细胞
蕨类和苔藓植物生活史两个不同点:一为孢子体 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另一为孢子体发达,配子体 弱小,所以蕨类植物的生活史是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型 世代交替。
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酚类 化合物,黄酮类,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等。
蕨类植物分亚门检索表
1.植物体无真根,仅具假根,2~3个孢子囊形成聚囊……… ………………………………………………………松叶蕨亚门
1.植物体具真根,孢子囊单生,或聚集成孢子囊群,不形成聚 囊。
2.有明显节与节间,叶退化成鳞片状,不进行光合作用,孢 子具弹丝……………………………………………楔叶亚门
一 个 放 大 的 孢 子 囊 群
孢 子 囊 群 的 形 状 及 着 生 位 置
不同演化过程的蕨 类,其孢子囊的形状和 结构也不相同。原始种 类的孢子囊壁是多层细 胞,无环带。较进步的 种类,孢子囊壁薄,仅 一层细胞,有环带。环 带的着生位置,在演化 过程中是由顶生、横生、 斜生至纵列的方向发展, 所以比较高等的真蕨目 植物的孢子囊的环带是 纵行的。
中生代、石炭纪,气候温暖湿润,巨大的乔木状蕨类植物
如鳞木类、芦木类、木贼类、石松类等,遍布各地,形成森林 造成日后的大煤田。
桫椤
现存的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我国约2600种, 已知可供药用的有300余种。
现在的蕨类植物是最高等最复杂的孢子植物。孢 子体发达,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
(1)根:通常为不定根。 (2)茎:大多数为根状茎,匍匐生长或横走。 (3)叶:蕨类植物的叶多从根状茎上长出, 有簇生、近生或远生,根据叶的起源及形态特征,可 分为小型叶和大型叶两种。根据功能又可分成孢子叶 和营养叶两种。很多孢子叶紧密地或疏松地集生于枝 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或孢子叶穗。由 许多孢子囊聚集成不同形状的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 生于孢子叶的背面或边缘,称孢子囊穗。



3 叶:
小型叶—由茎的表皮突起所形成的, 无叶柄、叶 隙,仅有单一叶脉。
大型叶—由茎枝扁化而形成的,具有 叶柄并有分 枝状叶脉。
小 型 叶
大型叶
营养叶(不育叶) —仅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孢 子的叶。
孢子叶(能育叶) —指能产生孢子囊的叶。
紫萁营养叶
贯众孢子叶
同型叶(一型)—营养叶和孢子叶形态完全相同。 异型叶(二型)—营养叶和孢子叶形明显不同。
……………………………………………………真蕨亚门
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
最原始,孢子体无真根,二叉分枝状茎,原生 维管柱,单叶,孢子囊多生于叶基,2或3个聚 生成1个二室或三室孢子囊。本亚科植物绝大多
数已绝迹,现存仅1科2属(松叶蕨属Psilotum、
梅溪蕨属Tmesipteris ),X=13。 1、松叶兰科Psilotaceae 松叶蕨Psilotum nudum (L.) Griseb.
肾蕨 同型叶
紫萁 异型叶
大型叶幼时拳卷
4 孢子囊:小型叶蕨类的孢子囊单生在孢子叶的近轴 面叶腋或叶子基部, 孢子叶通常集生在枝的顶端,形成 球状或穗状,称为孢子叶穗(sporoph-yll spike)或称 孢子叶球 (strobilus)。












较进化真蕨类孢
子囊通常生在孢子 叶的背面、边缘或 集生在一个特化的 孢子叶上, 往往由多 数孢子囊聚集成群, 称为孢子囊群或孢 子囊堆(sorus)。











1 原生中柱 2星状中柱 3 编织中柱 4 外韧维管中柱 5 具节中柱 6 双韧管状中柱

7网状中柱 8真正中柱 9 散状中柱
原生中柱
双韧管状中柱
网状中柱
星状中柱
管状中柱
编织中柱
中柱类型演化图
真中柱 散生中柱
管状中柱
真中柱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一)孢子体 通常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多为多年生草本,
仅少数为一年生草本。 1 根:通常为不定根,着生于根状茎上。少数无根
(如松叶蕨)。
根茎
不定根
2 茎:常为根状茎,其茎上有各种鳞片或毛茸。少数 为地上茎,只有桫椤为木本。
贯众根茎具鳞片
金毛狗脊根茎具毛茸


贼 茎 为
椤 茎







2.不具明显节,叶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孢子不具弹丝。 3.小型叶,幼叶无拳曲现象。 4.茎多为二叉分枝,叶鳞片状,具孢子叶穗,精子2条鞭 毛……………………………………………………石松亚门 4.具粗壮块状茎,叶长条形,不形成孢子叶穗,精子多鞭
毛………………………………………………水韭亚门 3.大型叶,叶拳曲,孢子囊聚集成孢子囊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