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
近10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已经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与投资倾向已发生较大变化,了解 目前 各消费阶层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投资去向,把握国内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于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将起到一定作用。 一、消费群体日趋多层次化 1.城市与 农村 两大消费群体的消费差距继续扩大。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水平。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差距倍数扩大了1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收入和 社会 福利情况,收入差距更大。从净增额看,2001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2366元,净增113元,城镇居民净增580元。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净增总额比农村居民高出4.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为1,下同)1999年为2.65∶1,2000年扩大为2.79∶1,2001年扩大到2.90∶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 影响 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强弱,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率由1999年的2.93∶1扩大到2001年的3∶1。 2.城镇居民之间的消费群体——高低收入群体消费差距悬殊。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至2000年的0.32。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户均年收入13311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只有2653元,增幅是最低收入组增幅的7.8倍,差距已由1992年的3.26倍扩大为2000年的5.02倍,比1999年的4.6倍又有扩大。从收入增速看,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增速呈阶梯式格局,即收入越高的组收入增长越快,中等偏上收入组以上的收入增长均快于全国平均增速。收入差距相差悬殊,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 不同收入群体分布形态不理想,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很大。从1994年和1999年的分布看,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合计只占总人数的28.62%;而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占总人数的64.15%。 3.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群体——消费差距不可小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纯收入进行五等份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0年最低收入组农户和较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是802元和1442元,比上年下降6%和0.6%。中等收入组农户、较高收入组农户和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是2005元、2768元和5198元,分别增长1.6%、3.3%和6%。 二、不同地区居民消费群体的差异明
显 从城镇居民看,2000年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7682元、5165元和5487元,收入之比有所扩大。东部地区平均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三者收入之比为1.49∶1∶1.06,比上年的1.48∶1∶1.06有所扩大。收入最高的省与收入最低的省收入之比为
2.39∶1收入最高的城市与收入最低的城市收入之比为4.88∶1。从农村居民看,省际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137扩大到2000年的0.238;省际收入高低倍数从1978年的2.88扩大到2000年的4.20;以西部地区为1,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27∶1.05∶1扩大到1997年的1.95∶1.37∶1。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的 经济 水平和消费习俗迥异,不同消费群体在区域上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广东省统计局城调队最近对广东、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六省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广东人居住、食品、通讯、文教娱乐上花钱最多,浙江人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花钱最多,山东人买衣服最多,而福建人最爱存钱。 据统计,2001年东南沿海六省中,浙江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为10464.47元,广东省第二,为10415.19。人均消费性支出最高的是广东,为8099.63元,第二位是浙江省,为7952.39
元。 从八大类消费支出情况看,六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各有侧重。广东居民的食品支出3089.5元, 交通 通讯支出1075.54元,居住支出1124.11元,杂项商品支出514.25元,娱乐文教服务支出961.72元,均居第一位。衣着支出最高的是山东省,为700.29元。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方面支出最高的是浙江省,分别为541.06元和662.31元。 从收支相抵情况看,六省城镇居民均有盈余。其中浙江人均盈余额最高,为2512.28元,广东省居第二位,为2315.37元。 从盈余额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看,最高的是福建,余额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7.6%,其次是山东省,比重为26.0%。 三、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 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 首先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
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第三是进城的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 企业 退下来的,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只有100多元,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生活在大都市,这点钱刚够吃饭。 低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500-5000元,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所以增加其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就越高,所以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政府可以考虑以税收和补贴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增加对低收入水平居民的补贴,如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增加对失业(下岗)工人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弱势群体也就是指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地区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那些无工作能
力、无储蓄或其他收入来源和无亲友抚养赡养的“三无人员”。城镇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小,这主要是当时社会的高就业、低工资、收入平均化造成的。直到10世纪90年代初,受“二元化”社会结构的影响, 中国 贫困 问题 一直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但进入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已逐步成为一个对相当大比例的城市居民构成潜在影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社科院社会所在上海、武汉、天津、兰州等城市的调查,贫困家庭很少买肉吃;80%的贫困家庭经常在早市或晚间购买最便宜的蔬菜;超过90%的贫困家庭中成人没有买过新衣服,他们常穿别人送的衣服;很多家庭居住条件极差且没有力量去改变;超过70%的家庭负担不起孩子的学杂费,一半以上的家庭中孩子上学没有享受优惠政策;50%以上的人生病时不会去 医院 看病,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患有各种慢性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与邻居或同事交往,过年过节也不走亲访友;有一半以上的人觉得不能在近期找到工作,认为家庭不能很快脱贫;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不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
四、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一般在5000到25000元之间,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但是受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消费倾向下降很快。而且这一层次消费群体的家庭占到城镇家庭总数的60.98%,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8%,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消费行为对我国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对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启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启动的成败。 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资料显示,目前中等收入消费群体占据较大比重,处于“多收少支”和 金融 资产积累阶段。这部分居民属温饱型消费群体,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积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但由于住房、医疗、 教育 等各项改革的集中推进,使这些居民预期支出大增,有钱也不敢花。 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表现为对未来收入与支出不良预期的影响,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造成居民消费行为谨慎的原因,一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支出增加深感担心。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虽宣传酝酿多时,却一直没有到位,增加了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谨慎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