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漳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漳河】(2009-03-20 12:27:00)
漳河位于中国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人们常说黄河是母亲河,但是我自己常说漳河是我的母亲河。我直接喝过漳河的水,所以我知道,我所吃到的粮食中饱含着漳河的乳汁。记得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经常在村北漳河里濯足、戏水,也曾迎着汹涌的河水头遨游冲浪、下水摸鱼徒手捉鳖,可以说在哪个年龄阶段每天都泡在漳河里,戏水如平路,鱼鳖虾蟹闻风披靡。因此耳畔经常想起她轻微的波浪声和涨水时汹涌的隆隆声。这条河原是一条季节河常年有水,在冬天,干冰之下也活跃着潺潺的吟唱。在春天的阳光中,漳河水如一条素练,闪闪发光,慵懒而优美的穿过村北缓缓东去(我们的村庄名叫镇河村位于临漳县漳河南岸,本村原名薛村后来为了避免漳河灾害故改名镇河村)。她要去的是海河,最终的归属是渤海。途经山西、河南、河北、天津等地(经过河北的河床最长最宽,历史上在河北的故事也最多),是她勾起了我对大海的向往。
一位本土作家佳地先生(赵晚芹)在《黎城八年抗战史话》写道,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黎城人民在太行区的领导下,开展生产自救,决定修筑漳南渠和漳北渠。从此,崇山峻岭间,漳河之水天上来,开始造福黎城百姓。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水利工程,将修渠建造的四座桥以四个人的名字命名,分别叫做“小平桥”、“伯承桥”、“秀峰桥”和“省贤桥”,分别代表太行区的党政军民。
多年后,林县人民克服困难,战天斗地,历经多年,修建了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漳河之水,浇灌了万千公顷林州干涸的土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形成了闻名中外的红旗渠精神。林县经过多年的发展撤县建市,漳河水功不可没。其实在此之前,黎城人民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
据说前不久,一个以远足探险为主要内容的俱乐部刚刚组织了一次漳河行活动。参加人员包括中外热爱探险的爱好者,对长治境内漳河的大小支流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收集了不少关于流域内生态、文化、民俗等人文地理资料。
漳河在中国的水文资料里,是一条不起眼的河流。虽然流经晋冀豫,是海河的重要支流,可是其影响力却远不及其它的大江大河。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对于黎城乃至长治,甚至更多的地方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母亲河。多年来,各地区围绕漳河水资源纠纷不断,成为中国水事纠纷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直至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召集各方制定了分水方案,才予以彻底平息。你说,这条河不重要吗?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漳河的基本情况。漳河分浊漳河与清漳河两支,均发源于山西境内。浊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西源出
于沁县西北漳源村,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林河。浊漳河南源全长134公里,向北流至襄垣县的甘村附近西源汇合;西源长81公里,与南源汇合后继续向北,至襄垣县合村口与北源汇合;北源长130公里,三源汇全后称浊漳河,经黎城,从平顺县下马塔营村出境入河南。山西境内河段全长231公里,流域面积1131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石梁站为8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730万吨。清漳河东源长104公里,西源长101公里,东、西二源在左权上交漳村会合后,称清漳河,至黎城县东北的下清泉村注入河北省。清漳河全长142公里,流域面积4159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亿立方米。清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
漳河观台以上段,两岸地势陡峭,河谷狭窄,水流曲折迂回,其间,有赤壁、候壁、天桥段等处天然跌障。河道出观台后进入丘陵地区,岳城水库以下为平原,至馆陶县徐万仓处与卫河汇流后入卫运河。漳河是一条游荡型河道,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从明朝(公元1368年)至1942年的575年中,较大改道有50次之多,决口次数数不胜数。《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中说,海河发源于地处山西省境内的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032公里。此外,有的水利专家还认为,海河发源地应是漳河的上游浊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329公里。
漳河是一条从历史中流出来的河流。漳河发源地之一,长子县发鸠山,是一个凝结着神话传说的地方。实际上,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曾大胆断言,“晋东南丛生的英雄神话乃是文明初始的曙光”,“华夏文明的曙光破晓于晋东南”。只有晋东南的众多的神话传说——这种口头相传的历史,才能将中华文明的五千年串起来。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些最被人们津津乐道和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黄帝蚩尤之战、夸父追日、尧舜禅让、成汤祷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党或和上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月明先生说,山西襄垣可能是河洛发源地之一。河出图、洛出书很可能就是漳河出图,襄垣罗山出书!此说仅供参考。漳河源头之一的发鸠山,即精卫填海的故事原发地。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本名女娃。黎城县的隋代《宝泰寺碑记》就称此地为“炎帝获嘉禾之地”。作家钮宇大先生通过文献和实地考查推断出,千古圣帝尧是黎城人。箕山、晒布崖、洗耳河、许由洞、彭祖古居“彭庄”等人文遗迹为“许由洗耳”等民间传说留下的不只是佐证,很可能就是真实历史发生的舞台。
虚幻的历史如果停留在传说中的话,真实的历史却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河北省考古人员近日在磁县境内,发现商部族早期生活的文化层,为学术界关于商部族起源于漳河流域的说法提供了新证据。据邹衡先生分析,如果排除先商遗址中夏文化的因素,漳河型应是较为纯粹的商文化,很可能代表商文化的原始形态。
据文献记载,河北中南部是商先民活动的主要区域,这一地区也已发现了有先商、早商文化遗存。在商代,邯郸北邻的邢台是商王祖乙的都城,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邯郸南邻的河南省安阳(当时称殷),所以商也称殷。
有学者认为,商之族名和国名本于水名、地名,古之商水即今之漳河,因此流域面积主要在河北南部的漳河流域应为商部族的发祥地。
在漳河周边,历史上战乱频仍。“西伯戡黎”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传说,而是作为真实历史事件的依据。西门豹治邺中,河伯娶妇的故事家喻户晓。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漳河上,留下一个成语的同时,也留下了战火的印记。1800年前,一代枭雄曹操引漳河之水围困袁尚的邺城,攻克后把这里经营为曹氏的根据地。据先辈们说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漳河也是抗战的屏障,漳河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建立新中国,写下可歌可泣的《漳河两岸红旗飘》的篇章。
漳河是一条浸满了文化元素和人类情感的河流。且不说上党地区的众多遗迹中保留了古人美轮美奂的文化追求,不说磁州窑观台遗址,不说民歌凝聚成的梆子、落子等诸多大戏,不说历史久远的八音会悠扬的倾诉,不说佛寺、石刻、碑碣,不说争奇斗艳的民俗民风……,仅在古邺城(属于现在的邯郸市临漳县境内),曹操就多次下达求贤令,招揽天下人才,于是邺城一时英才汇聚,形成了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这些饱经战乱的文人写下大量慷慨刚健的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建安文学”。关于漳河和涉及到漳河的诗篇数不胜数。现代文学史上,阮章竟一首叙事长诗《漳河水》脍炙人口,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漳河水就这样孕育、滋润着山川草木、脊石厚土、万千黎民,可是在日益污染严重的两岸的夹峙之中,在渐渐的不再浪花沸腾的今天依然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行。我所期待的漳河的未来,是王之焕的那首《宴词》,倘若此,则为人民之福祉,子孙之幸事。王之焕写道: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这是一个梦境,也是希望。
可惜现在我们村北原本绿柳成荫潺潺流水的漳河目前成了一条枯干的河流,犹如戈壁滩里的沙漠,河水都被上游的红旗渠分流出去,剩余之水也被岳城水库拦截库存,只有国家给天津和白洋淀调拨供水时才能再现当年景象,再就是山西遭到洪灾时这条河里才有水不过是很可怕的涨水。我们渴望着国家、外商来这里投资根治这条可怜的河,使之再现绿荫鸟语流水潺潺的远古旅游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