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卫星导航定位教案》教案-教案

《卫星导航定位教案》教案-教案
4.接收机钟误差和卫星钟误差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
参考资料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徐绍铨、张华海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郑加柱,王永弟,石杏喜,孙小荣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4
教学后记
系统误差是GPS定位误差的主要部分。
上课日期
2014年9月16日
第5讲
章节
第4章GPS定位中的误差源
2.周跳的探测
3.整周模糊度的确定
4.本讲小结
时间分配
10分钟
35分钟
50分钟
5分钟
主要教学方法与
手段
多媒体+板书+提问
课后作业
1.周跳的探测的常见方法有哪几种?。
2.整周模糊度确定的常见方法有哪几种?
3.确认整周模糊度正确的主要指标有哪几个?
参考资料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徐绍铨、张华海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写出宽巷、窄巷和无电离层影响的线性组合观测值。
参考资料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徐绍铨、张华海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郑加柱,王永弟,石杏喜,孙小荣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4
教学后记
线性组合观测值是消除或减弱了某些公共影响或误差的观测值。
上课日期
2014年9月30日
难点及处理方法
同类型不同频率观测测的组合板书推导加深理解
授课方式
讲授
教学内容
1.上讲内容复习
2.单差、双差、三差观测值
3.其他一些常用的线性组合观测值
4.本讲小结
时间分配
15分钟
50分钟
30分钟
5分钟

《GPS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GPS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GPS技术》课程教学大纲GPS Technique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发展概况,掌握GPS定位的原理、熟悉GPS定位系统所采用的通信技术和现代通信电子设备的研制特征。

— 1 —(二)能力目标:理解GPS定位的方式方法及GPS测量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等重点内容,能够利用GPS进行基本的测量等应用。

(三)素质目标:清楚理解GPS在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交通管理、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不同领域的应用,为今后在工作中应用这一先进的定位技术奠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史;常用坐标系统的分类;GPS卫星的无摄运动和受摄运动,GPS卫星坐标计算方法;SA政策;消除误差的方法;GPS基线向量的解算,控制网和向量网络中平差的计算;接收机的工作原理;GPS测量技术在控制测量、精密工程测量及变形监测中的应用;GPS测量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二)理解:卫星星历的概念和传播方式;导航电文的内容,伪距测量原理,载波信号测量原理,整周未知数的确定方法;GPS测量的误差类型;整个外业施测步骤;常见的卫星信号接收机;GPS测量技术在航空遥感中的辅助应用;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

(三)掌握:导航的概念和特点,GPS系统的组成;天球坐标系统和地球坐标系统的定义,协议天球坐标系统和协议地球坐标系统的构成及相互转换的过程;GPS 定位原理;整个技术设计中的内容和设计书的编写;GPS接收机的分类;GPS测量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定位导航系统简介2学时第一节卫星定位技术发展概况知识点:初期的卫星定位技术,卫星多普勒测量,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简介第二节GPS的特点知识点:GPS相对于其他导航定位系统的特点,GPS定位技术相对于常规测量技术的特点第三节GPS系统的组成知识点:空间星座部分地面监控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2 —第四节GPS的应用本章小结重点:GPS组成、特点。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发展(教案)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发展(教案)

教案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卫星导航定位学院、部测绘工程学院系(实验室) 海洋技术授课班级海洋111主讲教师周立职称教授使用教材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二○一三年八月前言GPS定位与导航课程教案GPS定位与导航课程教案1、GPS定位技术的优点引出本次课教学目的与意义2、GPS静态应用3、GPS动态应用1多媒体讲解2问题教学导引3示例说明4交互讨论提问?讨论?建立地球空间框架监测地球动力系统大地测量定位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工程测量定位放样精密授时服务气象信息测量导航定位航空摄影测量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姿态、时间与速度测量精细农业资源管理科学考察旅游探险讨论?示例示例4、GPS 应用产值(示例讲述)5、GPS 在国外应用概述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试比较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与利用RTK GPS 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优缺点。

2、试比较利用GPS 测量定位技术与常规方法进行地质调查、地形测量、地籍测量的区别,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

(作业)课后小结:本课次主要讲述了GPS 在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示例讲授交互讨论效果较好,有条件可安排放像、参观、实现:实时 4A 服务 随时(anytime) 随地(anywhere)GPS定位与导航课程教案1、图解阐述GPS 系统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及用户设备部分)2、GPS 星座构成(配置、分布、周期、寿命等)3、GPS 卫星结构[关键]:高稳定原子频标4、GPS 卫星功能、分类、性能5、几种卫星定位系统的比较(列表说明)6、由图解说明地面控制系统构成及作用1多媒体讲解 2图解说明 3 问题教学导引 4 对比讨论5示例分析7、对比分析载波L1/L2、C/A 码、P 码含义、特性及功能(列表)8、由图解说明GPS 接收机原理及结构(硬件与软件)空间部分控制部分用户部分 GGGG监控主注夏威夷科罗卡瓦加兰夏威夷 科罗拉多主控站卡瓦加兰迭哥加西亚阿松森监控站注入站提问GPS 定位方便,那组成如何?信号通道变频 器电源频率综合基准频率前置放大 器频率变换 器信号解扩解调D(t)伪码 测量载波相位 测量显示器C/A码发生器P 码发生器控制信号GPS 天线存储器CPU数据输出GPS定位与导航课程教案1、 协议天球坐标的相关概念(图示讲述)如:天轴、天极、天球、赤道、黄道、春分点、秋分点、岁差和章动、极移、回归年等2、地球坐标系统1多媒体讲解2举例图解说明 3问题教学导引 4启发式讲解 5交互式讨论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简述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站心空间直角坐标系概念及异同点?(作业)2、解释大地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课后小结: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地测量学基础,有了大地坐标系统的初步知识,虽然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特别是WGS-84坐标到地方坐标的转换过程作为重点,通过多次重复讲解并举例,要求同学们理解掌握。

GPS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doc

GPS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doc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课程教学大纲《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X X X X X X (内容为宋体,小5号字)课程名称: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性质:基础课适用专业:测绘工程开课学期:秋季学期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预修课程:测量学、测量平差、大地测量课程简介:自1957年10月人类把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送人太空以来,空间科学即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发展。

60 年代问世的地球人造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到70年代已发展为全球定位系统(GPS),它可以向人类提供全球、全天候、高精度实时导航与定位服务。

GPS定位技术从问世之初取代常规大地测量和工程控制测量,发展到目前,它已渗入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交通管理、导航、地理信息系统、海洋、气象和地球空间研究等许多领域。

差分GPS (DGPS)与相位差分GPS (RTK)技术,实现了高精度实时动态导航与定位,可以在一个瞬间获得厘米级精度的测站坐标。

GPS全站仪己经向传统的全站仪发起了挑战。

GPS定位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使它成为测绘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推荐教材:《GPS原理与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0参考书目:.刘基余编著,《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魏二虎、黄劲松编著,《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周忠谟、易杰军、周琪编著,《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5;刘基余等编著,《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其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10;刘大杰、施一民、过静君编著,《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数据处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8;二、课程总目标1、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对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测量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GPS测量的内外业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应用计算机进行GPS测量数据处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GPS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卫星导航系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及选课说明

卫星导航系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及选课说明

附表一“卫星导航系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及选课说明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课程编码:020*******-0 课程名称:卫星导航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20学时学分:1学分开课单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任课教师:沈锋职称:教授开课对象:电及机器人相关专业大二、三本科生可认定为创新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卫星导航系统原理与应用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主要介绍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和应用,重点讲解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与应用情况,同时也介绍各个国家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最新应用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特性,能够熟练掌握卫星导航的工作原理。

同时,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信号处理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导航测控系统设计能力、仪器仪表开发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导航相关设备的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相关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并掌握当前主要的卫星导航系统种类、特点;(2)掌握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定位原理,能够推导位置解算方程;(3)了解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结果的主要误差源,掌握常见误差的消除方法;(4)掌握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及其导航电文格式;(5)掌握卫星导航接收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三、本课程所需知识基础由于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数字信号处理、空间解析几何等相关课程的辅助,因此在学习每一章的内容前,学生需要提前回顾相关知识点,在教学中要通过板书推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融合多学科知识,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掌握该课程的关键知识点。

四、使用教材与参考教材教材:谢钢. GPS原理与接收机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主要参考书:1. 曾庆化.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2. James Bao-Yen TSIU 著陈军等译.GPS软件接收机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 刘基余. 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第2版).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五、教学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讲课采用黑板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GPS定位与导航》课程教学大纲

《GPS定位与导航》课程教学大纲

《GPS定位与导航》课程教学大纲《GPS定位与导航》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107010321课程名称:GPS定位与导航GPS Satellite 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学分:4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52 实验(上机)学时:12)先修课程:2107010150大地测量学基础适用对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一、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本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和海洋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大地定位测量的理论和方法,适应现代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GPS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完成各种GPS控制网的设计、布置、施测、数据处理; GPS采集地理信息数据与GPS导航的能力,熟悉GPS测量标准与工程环境。

二、教学内容及组织1 绪论使学生了解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掌握GPS定位与导航技术主要应用,熟练掌握GPS系统的组成。

重点:GPS系统的组成、GPS定位技的特点。

难点:GPS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1.1 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发展1.2 卫星定位技术特点及应用1.3 卫星系统组成2 卫星定位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了解坐标系统的类型,掌握GPS时间系统,熟练掌握大地测量基准及其转换。

重点:坐标系统的类型、大地测量基准及其转换、GPS时间系统。

难点:大地测量基准及其转换。

教学内容:2.1协议天球、地球坐标系2.2 GPS卫星定位坐标系及转换2.3 GPS卫星导航定位时间系统3 卫星运动基础知识及坐标计算了解卫星的受摄运动;掌握GPS卫星的星历;熟练掌握GPS卫星坐标计算。

重点:GPS卫星的星历;GPS卫星坐标计算。

难点:GPS卫星坐标计算。

教学内容:3.1卫星运动3.2卫星星历3.3卫星坐标计算4 GPS卫星信号了解大气层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掌握测距码信号、熟练导航电文及卫星信号构成。

第8章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

第8章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

卫星定位的一般原理
• 卫星定位步骤
– 卫星在某坐标系的坐标 – 用户相对于卫星的位臵 – 计算用户在该坐标系的坐标
• 根据观测量的不同,定位方法可以分为: 测距定位、测速定位、测角定位等
卫星定位的几何原理
• 定位参量与位臵面
定位的原理
• • 几何原理:球面交汇定位、双曲面、圆锥面 交汇定位 代数原理
N
a 1 e sin
2
基准椭球下地理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的 关系2-直角坐标变换到地理坐标
• 由直角坐标(X, Y, Z ) 变换到地理坐标的逆变换式为:
Y arctan X
Z N H arctan 2 2 2 N (1 e ) H X Y
• 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用户位臵 由外部系统进行距离测量和位臵计算,再 通过同一个系统通知用户 • 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RNSS):用户根据 接收到的卫星无线电导航信号,自主完成 定位和航速及航行参数计算
卫星定位工程与卫星导航工程比较
卫星定位工程(RDSS) 原理 可用卫星星座 服务业务 用户发射响应信号 观测量 卫星载荷复杂性 由用户机以外系统确定 用户位臵,有源 GEO卫星星座 卫星导航工程(RNSS) 用户机自主完成位臵、速 度测定,无源 MEO、 GEO、IGSO卫星 星座
• 地心固定坐标系
地心固定坐标系:以地心 为原点、 Z轴为地球自转 轴并指向北极,XOY平 面与地球赤道面重合, OX轴穿过格林尼治本初 子午线和赤道的交点, OY轴在赤道平面内并与 OX、OZ轴构成右手系
协议地球坐标系
• 概念:地球的极移,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臵 随时间而变化 • 协议地球坐标系

gps 教学大纲

gps 教学大纲

gps 教学大纲GPS教学大纲导言: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通过卫星定位技术来确定地理位置的系统。

它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GPS在教育领域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GPS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一、GPS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1. 目标明确:GPS教学大纲应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应该掌握如何使用GPS 设备进行定位、导航和地图解读等技能。

2. 结构合理:大纲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3. 灵活性: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大纲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实践性:大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GPS教学大纲的内容1. GPS基础知识:介绍GPS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工作方式,让学生了解GPS的基本概念和背后的技术原理。

2. GPS设备使用: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GPS设备,包括设备的开关、定位设置、导航功能等。

3. 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GIS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地图解读与导航:教授学生如何读懂地图,并通过GPS设备进行导航。

包括地图符号的解读、坐标系统的使用等。

5. GPS应用案例:通过介绍GPS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GPS教学大纲的实施策略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以加深对GPS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和分享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3. 案例分析: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GPS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0课 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

第20课 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

第20课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
那你知道卫星导航仪利用的是什么技术吗?
要求学生自己学习P28内容,并总结。

卫星定位与导航
体验:确定某目的地,利用卫星导航仪,查询学校到该地的路线。

在交通运输、气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灾害预报、通信、公安以及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提供高效的定位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

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 教学大纲

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    教学大纲

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420108Z10课程名称: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naviga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理论等适用专业: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电子信息科学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1]卫星导航原理及应用,赵琳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6。

参考书:[1] 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刘基余,科学出版社,2003.8;[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原理及其数据处理基础,张勤、李家权,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8;[3] 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 刘海颖,王惠南,陈志明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4] 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袁建平, 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系统介绍卫星导航发展历史和现状、GPS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GPS 卫星信号与导航电文及信号处理方法、GPS接收机原理、卫星定位的基本方法和误差分析、卫星导航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等。

本课程是探测制导与控制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概况,掌握GPS定位的原理、GPS定位的方式方法及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重点内容,对GPS在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有所了解,为今后在工作应用这一先进的定位技术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①熟悉卫星导航原理的发展历史、应用;②掌握卫星导航系统常用坐标、卫星轨道和卫星在轨运动以及时间基础;③掌握GPS系统构成、卫星信号及导航电文;④掌握接收机体系结构与工作原理;⑤掌握伪距法定位方法以及伪距差分定位方法。

2.能力要求①理解卫星导航的历史与应用,掌握卫星导航的原理;②掌握卫星导航系统的结构、卫星导航系统三大部分的组成及工作原理;③掌握卫星导航得的方法以及得误差分析的能力。

教案08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

教案08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

教案设计
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卫星定位导航技术
了解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故事,动画等材料,发挥想象力,理解卫星的发明和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3)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的应用。

(4)围绕作品的创意,用途等方面进行说明和展示。

(5个W+1个H)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看定位导航,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通过模块的组建,拼装,培养动手能力。

(3)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提高团队意识,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4)作品的描述展示,设计理念和功能说明,培养演讲演示能力,提高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卫星定位导航技术
难点:举例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资源
PPT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通过讨论,地图的演变历史



(2)介绍卫星定位导航仪的概念
卫星导航仪:卫星导航仪借助卫星定位导航技术,按照出行人要求确定目的地
和行驶路线,提供自动语音导航和交通安全提示等功能。

(3)认识全球定位系统(教师提供全球定位系统的图片,供学生观察)
2 实验
(1)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2)体验导航
结束语!——礼貌结束演讲。

导航定位技术课程设计

导航定位技术课程设计

导航定位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导航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卫星导航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方式。

2. 学生能够描述至少两种常见的定位方法,并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3. 学生能够解释导航定位技术在现代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操作导航定位设备,完成简单的定位任务。

2. 学生能够分析导航定位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距离、规划路径等。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导航定位应用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导航定位技术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科技创新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导航定位技术,培养对地理信息系统、现代交通等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 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年级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融合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对导航定位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和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导航定位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技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导航定位技术概述- 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构成- 常见导航定位系统的介绍(如GPS、北斗等)2. 定位方法与技术- 场强定位、时间差定位等原理介绍- 不同定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分析3. 导航定位设备与操作- 导航定位设备的组成与功能- 实际操作:使用导航设备完成定位任务4. 导航定位数据应用- 数据分析方法与技巧- 实际应用案例:距离计算、路径规划等5. 导航定位项目实践- 项目设计:小组合作设计导航定位应用项目- 项目实施: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展示成果6. 导航定位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导航定位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 我国导航定位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展望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导航定位技术概述第二课时:定位方法与技术第三课时:导航定位设备与操作第四课时:导航定位数据应用第五课时:导航定位项目实践(上)第六课时:导航定位项目实践(下)第七课时:导航定位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中关于导航定位技术的内容,按照教学大纲逐步深入,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导航定位技术相关知识。

定位技术教学大纲

定位技术教学大纲

定位技术教学大纲定位技术教学大纲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定位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导航系统到无人驾驶汽车,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定位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的定位技术能力,制定一份定位技术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背景介绍在介绍定位技术教学大纲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定位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定位技术是通过使用卫星、无线电信号、传感器等手段确定物体或个体的位置、速度和方向的技术。

目前最常见的定位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等。

定位技术在交通、物流、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定位技术可以实现车辆导航、货物追踪、农作物生长监测等。

此外,定位技术还在游戏、社交媒体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定位技术教学大纲的制定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的重点和目标。

在定位技术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不同类型的定位技术及其原理:学生需要了解GPS、北斗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等不同类型的定位技术,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掌握定位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定位设备,如GPS接收器,获取位置信息,并能够处理和分析定位数据。

3. 理解定位技术的限制和误差:学生需要了解定位技术存在的误差来源和限制条件,并学会通过合理的方法减小误差,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4. 应用定位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定位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导航、地图制作、环境监测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定位技术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定位技术及其原理,如GPS的三角测量原理、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定位原理等。

2. 定位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定位设备,如GPS接收器、惯性导航系统等,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

《导航与定位技术实习》教学大纲

《导航与定位技术实习》教学大纲

《导航与定位技术实习》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411280002.课程中文名称:导航与定位技术实习课程英文名称:Practice of Navigation and Orientation3.面向对象:信息工程专业大三下学期的学生4.开课学院(课部)、系(中心、室):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5.实习周数: 1.5周6.学分数:1.57.授课语种:中文,考试语种:中文8.教材:《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教程》. 黄劲松,李英冰. 武汉大学出版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实习分为两个部分:GPS测量和数据处理。

针对GPS野外观测的静态测量、动态测量、RTK、CORS技术测量,介绍如何对不同的仪器进行参数设置以及具体的测量方法;练习动静态观测、RTK观测与PPK观测数据的理方法。

三、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定的户外实践的学习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帮助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学会操作和技能。

四、与本课程相联系的其他课程本课程的理论课程为《GNSS原理及其应用B》,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方可进入实习。

同时,本实习也依赖于其它一些先修课程如::信息导论、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地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五、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实习,期望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GPS接收机的类型及测量的基本知识2、掌握GPS野外观测的静态测量、动态测量、RTK、CORS技术以及高频动态观测等的不同仪器进行参数设置3、掌握不同测量方式下的具体测量方法4、掌握不同测量方式下获取到的数据的处理方法六、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考核方式:考查评价结构比例:外业(50%),内业(50%)七、教学参考资料1、黄劲松,李英冰.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教程[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肖根如,许宝华等.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指导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5.。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教学,达到如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科技前沿及发展趋势,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GPS工程实践经验;能够设计及实施GPS相关的工程实验,并能分析其结果;了解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国家及行业工程规范,并具备运用规范解决工程施工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理论与技术,组织实施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工程。

主要教学任务包括:了解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GPS系统的组成和卫星信号结构;掌握GPS定位中的主要误差源以及消除削弱各种误差影响的方法和措施;掌握测定卫星到接收机间的距离的方法,掌握GPS定位的原理和各种定位模式及其工作原理等内容。

重点掌握GPS静态定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正确运用GPS仪器完成相关数据采集,能够使用GPS处理软件完成相关的数据处理;重点掌握RTK相关的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GPS仪器完成相关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 绪论学时:4主要内容:GPS的历史及其发展,GPS的特点和用GPS的限制与相应措施,GPS的组成,GPS测量的应用范围及GPS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GPS定位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特点2、GPS的组成及限制3、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基本要求:掌握GPS的发展历史、GPS组成、特点、应用范围等,了解我国的GPS应用现状。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二) GPS的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学时:4主要内容:坐标系统的类型,协议天球坐标,协议地球坐标系,地球坐标系的其他表达形式,大地测量基准及其转换,时间系统。

1、坐标系统2、坐标系统及转换3、时间系统基本要求:掌握GPS坐标参考框架及时间参考框架等基本概念。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三) 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学时:4主要内容:基础知识概述,卫星的无摄运动,GPS卫星的导航电文,GPS卫星的星历,GPS卫星的信号及其构成。

(完整版)第8课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教学设计

(完整版)第8课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教学设计

《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教材分析本科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卫星导航仪的介绍,了解它的基本功能,并由此引出卫星定位导航技术。

第二部分介绍了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卫星定位系统的丞,强调了要想实现导航,首先必须定位,然后利用导航软件和数字地图进行路径的选择和优化。

学情分析鉴于多数学生已亲身体验过卫星定位导航,可以让熟练的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做一回“小老师”。

预设教学目标1.认识卫星导航仪;2.认识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卫星导航仪。

教学难点认识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预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或者了解卫星导航仪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新授教师:介绍重量的知识和概念。

1.生介绍卫星导航技术知识。

①教师提出任务:生自读概念。

②卫星导航仪又是如何工作的呢?③生自读课本了解相关原理和知识。

经验交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

2.认识卫星定位导航技术①阅读课本,初步认识卫星导航仪。

②指名学生说出卫星导航仪的操作特点。

③深入介绍,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对物联网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课后完成实践园。

4.认识卫星导航仪的应用①师介绍卫星导航仪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其应用非常广泛。

②思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示意图,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③按照要求完成探究屋的内容。

(四人小组协作完成)填写成果篮。

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卫星导航仪,认识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等相关的途径,更加客观清楚的认识卫星导航仪,了解卫星定位导航的技术应用,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卫星导航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巨大作用。

教后反思:鉴于多数学生已亲身体验过卫星定位导航,建议可对卫星定位导航和百度地图导航的差异性进行适当讨论。

百度地图提供了丰富的公交换乘、驾车导航的查询功能,以及最适合的路线规划,它主要是依靠的地图数据库和准确的地理位置来获得导航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教学,达到如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科技前沿及发展趋势,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GPS工程实践经验;能够设计及实施GPS相关的工程实验,并能分析其结果;了解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国家及行业工程规范,并具备运用规范解决工程施工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理论与技术,组织实施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工程。

主要教学任务包括:了解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GPS系统的组成和卫星信号结构;掌握GPS定位中的主要误差源以及消除削弱各种误差影响的方法和措施;掌握测定卫星到接收机间的距离的方法,掌握GPS定位的原理和各种定位模式及其工作原理等内容。

重点掌握GPS静态定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正确运用GPS仪器完成相关数据采集,能够使用GPS处理软件完成相关的数据处理;重点掌握RTK相关的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GPS仪器完成相关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 绪论学时:4
主要内容:GPS的历史及其发展,GPS的特点和用GPS的限制与相应措施,GPS的组成,GPS测量的应用范围及GPS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GPS定位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特点
2、GPS的组成及限制
3、GPS定位技术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GPS的发展历史、GPS组成、特点、应用范围等,了解我国的GPS应用现状。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二) GPS的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学时:4
主要内容:坐标系统的类型,协议天球坐标,协议地球坐标系,地球坐标系的其他表达形式,大地测量基准及其转换,时间系统。

1、坐标系统
2、坐标系统及转换
3、时间系统
基本要求:掌握GPS坐标参考框架及时间参考框架等基本概念。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三) 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学时:4
主要内容:基础知识概述,卫星的无摄运动,GPS卫星的导航电文,GPS卫星的星历,GPS卫星的信号及其构成。

1、卫星的无摄运动
2、卫星的受摄运动及坐标计算
基本要求:掌握卫星无摄运动、受摄运动等基本概念,以及GPS位置坐标计算方法。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四)GPS卫星的信号与导航电文学时:4 主要内容:GPS定位的基本观测量,是观测站(用户接收天线)至GPS卫星(信号发射天线)的距离(或称信号传播路径),它是通过测定卫星在该路径上的传播时间(时间延迟),或测定卫星载波相位在该路径上变化的周数(相位延迟)来导出的。

这跟通常的电磁波测距原理相似,只要已知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就可得到卫星至观测站的距离。

为了便于理解GPS定位的原理,这里将首先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电磁波传播的基本知识及大气层折射的影响,然后,进一步说明有关GPS卫星的信号问题。

1、电磁波的传播
2、 GPS卫星的测距码信号
3、 GPS卫星的导航电文
4、 GPS卫星信号的构成
基本要求:了解GPS卫星导航电文的基本构成,信号编码、解码原理等内容。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五) GPS定位基本原理学时:8
主要内容:GPS的观测量,是用户利用GPS进行定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主要介绍,利用GPS进行定位的基本方法和观测量的类型,并着重阐述与测码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量相应的,观测方程及其线性化形式;GPS定位方法与观测量,伪距法定位,载波相位测量,整周跳变的探测及修复,整周未知数No的确定,载波相位测量的线形组合,静态相对定位测量。

1、 GPS定位的观测量
2、 GPS定位的观测方程
3、伪距法定位
4、载波相位法测量
5、整周跳变的探测与修复
基本要求:掌握GPS测量的基本方法、观测量、观测方程及其线性化表达等内容,了解整周模糊度概念及探测修复方法。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六) GPS卫星导航学时:4
1、GPS卫星导航的概况;
2、GPS卫星导航原理
3、GPS的载体速度测量、姿态测量及时间测量
4、GPS卫星导航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GPS导航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等内容。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七) 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及其影响学时:4
1、GPS测量主要误差分类及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2、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3、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及其他误差
基本要求:掌握GPS误差的基本成因、传播方式及改正方法等内容。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八) GP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学时:6
主要内容:实施概述,GPS网的技术设计,选点与建立标志,GPS测量的观测工作,GPS 相对的作业模式,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

1、 GPS网的优化设计
2、 GPS的外业观测
3、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基本要求:掌握GPS网技术设计方法、外业观测及其数据处理等内容。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九) GPS测量数据处理学时:4
主要内容:粗加工,预处理,平差计算,WGS-84大地坐标系及其坐标变换GPS基线向量网的平差。

1、 GPS数据处理
2、 GPS基线向量网的平差
基本要求:掌握GPS观测数据的处理流程及方法等内容。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十) GPS高程测量学时:2
主要内容:高程系统及其关系、正常高的GPS确定方法、计算GPS高程异常的方法等。

1、高程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2、研究大地水准面高程的传统方法
3、确定正常高的GPS高程法
4、计算GPS高程异常的方法
5、GPS接收机及检定规程
基本要求:掌握正常高的GPS确定方法、计算GPS高程异常的方法等内容。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十一)GPS操作及平差软件的认识学时:4
主要内容:GPS仪器的实际操作(含GPS仪器认识、静态测量和RTK 3项内容),GPS 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GPS的基本使用及操作方法、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等内容。

教学方式:实验教学。

四、学时分配表
五、主要教学方法
GPS技术与应用课程对理论与实践的要求都相当高,并且内容多、难度大。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答疑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

同时把本课程的知识与先期学习的课程加以对比、深化、巩固和提高。

培养学生以自学和动手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GPS的定位原理以及GPS的组成,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GPS信号的组成和内容,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的方法及实施,GPS卫星定位误差来源、影响以及消除或减弱的措施,GPS数据处理以及坐标转换参数的确定。

这是讲授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和掌握GPS技术和应用的主要手段。

(2) 实验教学
本门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训练学生应用GPS实施定位的能力。

因此实验教学环节非常重要。

在本课程授课结束后,安排4学时的GPS实际操作及平差软件的实习认识。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GPS的外业观测和记录,内业利用相应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最终得到定位结果。

实验环节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课外答疑
课外答疑是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好机会。

课外答疑采用课间答疑和实验现场答疑两种方式。

学生可以在某个指定时间内,与教师面对面的探讨;也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将有助于因材施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主要内容:在本课程授课结束后,安排4学时的GPS实际操作及平差软件的实习认识。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GPS的外业观测和记录,内业利用相应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最终得到定位结果。

1、GPS认识与GPS静态测量,2学时;
2、RTK,2学时。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本门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多方面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

具体方法: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1)期末考试(占 60%)
采用闭卷的方式。

试卷将考查本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应用的能力。

(2)平时成绩(占20%)
平时成绩主要从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平时无故缺勤、作业没有按时交、课堂回答问题不正确而且课下不参加答疑活动的都要记入考核项目。

(3)实验成绩(占20%)
实验成绩主要从平时的出勤、完成实验项目的优劣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最终要上交实验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