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问答题 (共10题,总分值100)
1.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10 分)
答:一、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因此车夫姚纳的苦恼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
二、《苦恼》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
(一)、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契诃夫小说总体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是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或重大主题。本篇小说车夫姚纳的故事本身极其简单,在常人看来,或者无可写之处,但是契诃夫却深刻挖掘其内涵,通过这件小事写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这正是他小说总体风格的体现。
(二)、小说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三)、对比手法与对应的暗示手法
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三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三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文章结尾出,姚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一对比,一下子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完全映衬出来。另外,作者在进行对比时,有意将人与马的处境、神态、遭遇一一对应。比如那青年骂马“给他一鞭子”又骂“我要给你一个脖儿拐!”这样来暗示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处境。所以最后姚纳与马谈话时,“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与那些人的粗暴无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成为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
(四)、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
人: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伛到的最大的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
马: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
这是小说一开始对雪中的人和马静态的肖像描写。这段描写一是细腻逼真,写得形神兼备,写出了人和马的艰难处境和木然失神的麻木痛苦的状态。同时在描写人与马时处处加以对应,暗示着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为最后结尾时人与马的对话做艺术准备。由此可见,这段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巧妙之笔。
(五)、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
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
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它的思想内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计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到“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然而,对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
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品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