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形成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腐中的食品化学

豆腐不仅是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还含有异黄酮等功能性成分,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降血脂等保健功能,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传统食品。我国传统的豆腐主要由大豆制成,有石膏豆腐、卤水豆腐以及内酯豆腐。

豆腐本质上是大豆蛋白胶凝的产物,是一种凝胶水分复合体系。豆腐是由大豆打浆,大豆蛋白经热处理变性后,使用凝固剂,蛋白分子间因凝固剂的推动作用,在各种化学键或物理作用力下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空间网络结构,是大豆蛋白凝固形成的产品。

根据凝固剂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豆腐:

石膏豆腐又称南豆腐,使用的凝固剂是石膏液,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由于结晶水含量不同又可以分为生石膏、半熟石膏、熟石膏和过熟石膏。石膏在水中形成Ca2+和SO42-,与卤水点脑相比,蛋白质凝固速度要慢很多,但是保水力强,产品较为细腻,使用石膏时,由于石膏粉在豆浆中沉淀快,能使豆浆温度降低,因而与其他凝固剂相比凝固时间稍长,总的来说,石膏作用慢,可用于不同浓度的豆浆,做老、嫩豆腐皆可,且容易操作。与卤水豆腐相比,质地比较软嫩、细腻。石膏豆腐的加工工艺流程为:原料选择、浸泡、磨浆、过滤、点浆、蹲脑、摊布、烧制、翻板、成品。

卤水豆腐又称北豆腐,是将豆浆煮开后加入盐卤,盐卤是海水制盐后的副产品,有固体和液体两种。用盐卤作为凝固剂,蛋白质凝固速度快,蛋白质网状结构容易收缩,持水性差,一般适用于制作豆腐干、干豆腐等含水量较低的产品。盐卤的成分较为复杂,除了主要成分氯化镁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钙、氯化钠和氯化钾等。卤水点豆腐存在凝固速度快、不易操作等问题,比石膏豆腐水分少而硬。卤水豆腐的加工工艺流程为:原料选择、浸泡、磨浆、点浆、蹲脑、摊布、烧制、压制、切块、降温、成品。

目前盐类凝固剂促进豆腐凝胶形成机理主要有三种,即阳离子桥学说、盐析作用和pH降低效应。阳离子桥学说:盐类凝固剂加入后,与相互聚集蛋白质分子间形成“钙桥”或“镁桥”连接方式,加快蛋白质凝胶形成速度,增加蛋白网络结构稳定性,增加豆腐强度和硬度;盐析作用:盐类凝固剂加入后,盐中的阳离子与热变性的大豆蛋白表面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结合,使蛋白质分子间的静

电斥力下降形成凝胶,又由于盐的水合能力强于蛋白质,所以加入盐类后,争夺蛋白质分子的表面水合层导致蛋白质稳定性下降形成胶状物;pH降低效应:盐类凝固剂加入后,pH显著下降,趋近大豆蛋白质等电点,热作用使蛋白质分子充分膨胀,以静电力等次级键形式发生缠绕聚合,形成豆腐凝胶。

内酯豆腐指用δ-葡萄糖酸内酯为凝固剂生产的豆腐,δ-葡萄糖酸内酯是一种酸性凝固剂,是白色结晶粉末状固体物质,易溶于水,不易沉淀,容易与豆浆混合均匀,在豆浆中缓慢转化成为葡萄糖酸,使蛋白质凝固。可减少蛋白质的流失,并使豆腐的保水率提高,且豆腐质地细嫩、有光泽,适口性好,清洁卫生。内酯豆腐是在包装袋内加温,凝固成型,不需要压制和脱水的新型豆腐制品。内酯豆腐的加工工艺流程为:原料清洗、浸泡、水洗、磨浆、刹沫、滤浆、煮浆、脱气、冷却、混合、灌装、加热凝固、冷却、成品。此种豆腐形成机理与上述pH 降低效应相似。

形成机理:综合三种豆腐而言,传统豆腐加工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浸泡、磨浆、煮浆、点脑、养脑和压制脱水成型等工序:原料预处理主要是清除原料中的杂质;浸泡使大豆充分吸收水分,激活大豆中的蛋白质分子,在提取蛋白质时最大程度使蛋白质析出;磨浆是为了破坏大豆的细胞组织,使大豆蛋白随水溶出,制成豆浆;

煮浆是豆腐加工中必不可少工序,也是豆腐凝胶形成必需过程。大豆蛋白质在热处理作用下发生热变性,借助温度的作用,加速蛋白分子间的剧烈运动,相互撞击,拆断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氢键导致空间结构的变化,疏水基团暴露,大豆蛋白表面疏水性和硫基含量增加,只有当大豆蛋白发生适当的热变性,才能在点脑阶段形成洁白、柔软有劲、富有光泽和保水性的豆腐,通过煮浆还可以消除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等对人体的有害成分,减少豆腥异味,并且可以消毒;

点脑是在煮浆后豆浆温度降至85℃左右时开始点卤,温度过高,会使蛋白质凝固速度快,蛋白质的网状结构牢固性较差,持水性差,温度过低,部分蛋白质产生惰性,不参与热变性,蛋白质结构松软;养脑是豆浆蛋白质继续凝固的过程,是为了让蛋白质分子间的聚合力增强,在此过程中,热变性后的大豆蛋白质与凝固剂作用,在静态条件下联结而构成空间网络,将脂肪和水等包络其间。

豆腐成型主要与大豆蛋白的组成和凝胶性质有关。大豆蛋白主要由大豆球蛋

白(11S蛋白)和伴大豆球蛋白(7S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占大豆蛋白总量70%,也称贮藏蛋白,是豆腐凝胶形成的主要蛋白。11S蛋白是由6个亚基组成的六聚体,每个亚基由一条酸性(A)多肽链和一条碱性(B)多肽链通过二硫键链接而成。从分子结构看,11S蛋白分子中含有两组巯基和20个二硫键;而7S蛋白分子不含有巯基,只具有2个二硫键,主要与两类蛋白中所含硫氨基酸(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数量有关。大豆贮藏蛋白含有特殊氨基酸,在热处理和凝固剂双重作用下可形成稳定均一的空间网络结构。11s蛋白主要与豆腐硬度和脆性有关;而7S 蛋白则与豆腐弹性有关。在相同蛋白浓度条件下,7S蛋白热致凝胶硬度弱于11S 蛋白凝胶硬度。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存在,在加热和凝固剂作用下,11S 蛋白形成蛋白凝胶具有稳定三维网状结构;而7s蛋白形成蛋白凝胶只由氢键和疏水作用完成。由于网状结构不同,在相同热处理条件下,11S蛋白热致凝胶性优于7s蛋白。

综上所述,豆腐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大豆蛋白受热变性,蛋白分子链展开,分子链上的基团暴露,由于基团和电荷作用力分子链相互聚集,当蛋白分子链的空间位置稳定后,分子力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凝胶空间网络结构。其中分子力主要包括:一是共价键交联,包括形成新的肽键和肽键间的二硫键;二是离子键,即肽链分子间正负电荷的吸引作用;三是肽键间的次级键作用,包括氢键和疏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