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和不朽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吟咏爱情的篇章是灿若繁星,丰富深刻、感人至深的好作品也不胜枚举。早在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就有《关睢》、《蒹葭》的爱情诗篇,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汉乐府的《上邪》《孔雀东南飞》,唐诗中的《无题》、《长恨歌》,宋词中的《钗头凤》、《鹊桥仙》,还有一些广为流传的现代的新诗如徐志摩、舒婷等人的诗歌爱情诗歌专题等等,都是爱情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爱情既有永恒不朽的承传性,又有历久弥新的变异性。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表达形式,有诗有词有文,诗中又有古诗格律诗新诗等等。就是在同一爱情主题下,因情感的复杂性,在内容上,它又呈现出多棱镜般的不同,又有着不同侧面,在爱情作品中,有表达迷蒙的怀想,有表达凄绝的哀伤,有表达天国的寄托,也有表达尘世的欢畅,有表达寻而不得的落寞,也有表达失之交臂的追悔,有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也有表达追寻与失落交织的恨憾。这些都是文学中永恒的爱情母题中的分主题。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注释:
上邪:上,指天邪,感叹语气词此句是指天作证的意思命:通“令”,使。此句是说,要永远相爱,使感情永不衰竭、破裂。
山无陵:大山变为平地。
这首诗是汉代的乐府诗,写得简单,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写的是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这段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它以不可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诗中主人公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示爱对方一直要爱到世界末日。诗歌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还珠格格》中的紫薇就是以这首诗向同样深爱她的尔康立誓的,令人感动。这首诗来自民间,不象后来的文人词那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
最早的爱情诗歌从《诗经》开始。有人把诗经比做一条河,一条从上古流淌下来的,承载着我们祖先劳作和呼吸,爱情和怅惘的河。沿着这一条河,两千多年前的浪花仍溅湿着我们在河边行走的鞋子。翻开《诗经》,我们遇上的第一条河便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河边的植物却是极其著名的,它叫做“蒹葭”。这是一种和爱情有关的植物。而蒹葭,又因为那一位美丽的守望者而出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时代的爱情,以蒹葭作为标本。在水的那一方,是那可望而不可即却又让人们百般追寻的爱情。执着追寻与难以企及的矛盾,并不只是诗经《蒹葭》中的主人公才有,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但即使是悲剧,柔韧的蒹葭也成全了一典雅的诗意。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为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汜。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注释:
蒹葭:芦荻,芦苇。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这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溯洄:洄,水流回旋。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溯洄即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从之:追寻
宛:宛然,好像。
湄:岸边。
跻:高。右:迂回曲折。
坻:水中的小洲。址:水中的沙滩。(址:应为三点水偏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借助眼前的景物起气氛,起感情。这里所起的气氛是一种清秋的萧瑟寂寥;其感情倾向,略带有凄凉哀婉的感情色彩。这是以清秋
的萧瑟寂寥的景象,引起主人公想见伊人而不可得的思念怅惘之情。风草萧瑟,白露凝霜,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虽然只是两句写景,但为下面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境。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繁霜点点,晨风吹过,寒意袭人.茫茫水天,又使人思绪万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三四两句是中心情境——隔河企望,追寻伊人。这是这首诗一而再、再而再三出现的境况——可望而不可即。天地之大,“伊人”何处?那大约在河对岸的水边吧?“伊人”,即“彼人”、“那个人”,“所谓”指心中所说的所思恋的那个意中人。“在水一方”是诗人设想之词,它还有一重象征意义:即阻隔,意味着可望而不可即。执着追求,望穿秋水,但伊人仍可望不可即。因此,这两句既是一种境况,又是一种心境。古典诗词中常用“水”意象表达受了阻隔,或感情的悠远深长。如李之仪的“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屈原的“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水一方”是诗人设想之词,大概是在水那一边,但也许又不在那一边——既然白天梦里都渴望着和她见面,怎能由于不知确定处所而放弃追求呢?于是诗人逆流而上,又顺流而下,上下求索了。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五、六句讲的是逆流追寻的困境: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逆流而上。从之,追寻她。“阻”是险阻难行。逆流追寻,道险阻且漫长,总不可达,这是一种无奈的困境。于是再换个方向。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顺流而下继续追求伊人,走了一段,看见伊人的踪影仿佛在水的中央。究竟是不是呢?这只不过是思极伊人而出现的幻象。“宛在”,仿佛在的意思,可见这仅是迷离的幻象,看得见触不着,幻象难近呵。这两层都是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两种境况(逆流、顺流)的描述。逆流追寻,是道阻且长,顺流追寻,又是幻象难迷离。无论是顺流逆流,任你百般追寻,伊人皆不可得,这种处境让人叹惋。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反复叠加,突出了主人公追寻的执着,无论道阻且长也好,高而难攀也好,迂回曲折也好,主人公都没有放弃追寻,这便更让人叹惋。
这首诗让人称道的特色主要在这样两点上:
一是凄清的秋景和迷茫的意境,有一种飘乎不定,渺茫难测,朦朦胧胧、雾里看花的艺术氛围。风草萧瑟,白露凝霜,这典型的暮秋景象又正好与主人公在对伊人的追寻中所产生的寂寥怅惘的感情心绪交融在了一起。
二是“在水一方”的意境和这意境的象征意义。诗歌简简单单的几句,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迷离朦胧,百般追寻和追寻后的失落让人涌起一种叹惋,可望而不可即,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