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学生与团队管理(必备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学生与团队管理(必备考点)第一章学生管理与团队管理
1. 学生管理的三要素:管理主体;实现管理的平台(被管理的客体管理者的方式和方法)。
2. 学生管理的特点:复杂性;全面性;教育性;周期性;沟通性。
3. 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学籍的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
4. 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学习做出积极的评价;
5. 学生管理的方法:班级管理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活动教育法、情境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管理法;思想教育法;行政管理法;制度管理法。
6. 制度制定的基本要求:教育性;科学性;政策性;透明性。
7. 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8. 学生管理的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程序性原则;社会协调性原则;有效性原则。
9. 学生管理的任务: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10. 学生管理的作用:稳定性作用;导向性作用。
11. 团队管理的特点: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
12. 团队的核心要素:目标;人员;定为;职权;计划。
【合成“5P”】
13. 团队的组织形式: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模拟型团队。
14. 团队的构建: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合理配置成员;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15. 团队构建的意义:团队能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使成员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团队构建可以促使建立共同的长期目标;团队可以激发成员的创新能力。
16. 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第二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 班级管理的特点:目的的教育性;内容的广泛性;对象的不成熟性;
2. 班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是学校工作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保证;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3.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基本依据【必须依据教育的总体要求、必须依据学校的总体要求】;
4.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步骤:分析现状;研究信息;把握理论;体察民心;确立目标;
5.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方法:师生共商法;班级管理者定夺法。
6.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7. 班级德育管理的方法:组织法;激励法;规章制度法;
8. 班级学习管理:营造学习环境;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9. 班级文体活动的分类:文学艺术活动管理;体育锻炼活动管理。
10. 班级管理计划:即班级工作计划,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始,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总的行动指导方案。
它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步骤、负责人、工作方法、完成工作的条件保证、评价标准和奖惩措施。
11. 班级管理计划制定的方法有两种:自下而上,先组织班委成员或学生讨论再由班级管理者确定;自上而下,即由班级管理者先制定出计划草案,再组织讨论,然后定稿。
12. 班级管理计划的事实过程的环节:分解目标;组织实施;协调工作;激励学生。
13. 班级管理的总结的基本方法步骤:选题;筹备;全面掌握客观材料;提炼。
14. 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营造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构建和谐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自护能力的发挥;
15. 班级文化的特点: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16. 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
17.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打造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18. 班主任工作职责: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组织和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19. 班主任的素质:(1)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进取精神;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和尊重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2)班主任的知识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3)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的能力;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应变能力;广泛的交往协调能力;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20. 班主任的身心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21. 班主任的培养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在培养内容上,应根据需要,以班级管理为主,全面安排,学以致用,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在培养形式上,应以自学为主,业余为主,把短期的集中培养和长期的系统培养相结合起来;在组织工作方卖弄,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全面安排,并提供物质和时间保证;
22. 班主任培养的途径:开展全员培训;实施岗前培训;进行专项培训。
23. 班主任的评价作用:目标导向作用;反馈调节作用;监督促进作用;保证作用。
24. 班主任评价的依据: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班主任的素质;优秀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反馈。
第三章少年先锋队
1.少先队的标志:红领巾;队旗;队礼;呼号;鼓号;队会仪式。
2.少先队的性质:革命性;教育性;儿童性;群众性;自主性。
3.少先队的任务:团结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4.少年队的领导机构: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少先队代表大会。
5.少先队的组织建设:【“五有”建设(有组织、有辅导员、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有组织:抓建队率和入队率;有辅导员:抓配备率和培训率;有活动:抓覆盖率和活跃率;有阵地:抓普及率和利用率;
6.少先队组织教育的特点:文化教育性;管理性;集体教育性;自我教育性
7.少先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精心挑选合格的队干部;实行队干部轮换制;做好队干部的培训。
8.少先队社区的管理:重视少先队社区工作的意义;以社区团建带动社区队建;积极开展少先队社区工作。
9.少先队文化的特征:政治性和导向性;组织性和教育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实践性个社会性。
少先队活动的原则:全面性原则;教育喜欢能够原则;实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
10.少先队活动的途径:开展第二课堂;组织性小组;建立红领巾小社团。
11.少先队活动的管理:明确活动目的,制定可行计划;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注重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保护。
12.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少年儿童人生的引导者;少年儿童实践的组织者;少年儿童健康的服务者;少年儿童权益的保护着;少年儿童发展的营造者。
13.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抓好少先队的礼仪建设;做好少先队的阵地建设。
14.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抓典型(善于发现典型、帮助培养典型、积极宣传典型、努力保护典型);培养骨干分子(善于教育骨干分子、注意引导骨干分子、加强骨干分子的培训);善意协调团队各种关系。
第四章共产主义青年团
1.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党的后备军;国家政权的支柱;联系群众的纽带。
2.团的标志:团徽;团章;团旗;团歌;
3. 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代表了大多数青年的根本利益;
4.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重视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用;规范团员队伍建设;加强团干部的管理;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5.团干部的作用:先锋作用;核心作用。
6.团干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培养;协作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培养。
7.共青团活动的意义: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通过活动是团干部和团员受到训练。
8.共青团活动的要求:内容决定形式;从实际出发;适合青少年特点。
9.共青团活动的形式:团日活动;具有特色的活动;各种文体活动。
第五章学生会组织
1.学生会的职责:组织开展学生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2.学生会的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榜样示范作用。
3.学生会的工作思路:以学生会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建立引导型工作方式;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4.学生会的工作机制:沟通机制;监督机制;自身建设。
5.学生会的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弹性结构原则;责权统一原则;民主监督原则。
6.学生会的工作要求:健全学生会组织;确立学生会基本任务;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7.学生会的制度建设:建立汇报工作制度;建立会议制度;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8.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六章同辈群体的认识与管理
1.根据中国中学生的交往目的和活动倾向,把学生群体分为三种类型:娱乐性群体;学习型群体;违规性群体。
2.同辈群体的特征:交往的自愿性;关系的平等性;群体的凝聚性;价值的趋同性。
3.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4.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的特点:群体交往的开放性;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5.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信息共享;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与释放;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6.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信息混乱;网络成瘾;群体极化;
7.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领头羊”效应;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8. 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同辈群体管理“宜疏不易堵”;管理应灵活多样,分类管理;应发挥不同类型群体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