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模式与功能定位

合集下载

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搭建方案

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搭建方案

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搭建方案1. 概述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搭建旨在促进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为天津市的经济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本方案提供了搭建该研究院的基本构想和策略。

2. 目标- 提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持。

- 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 建立创新平台,吸引优秀人才。

3. 研究院的职能和组织结构3.1 职能- 进行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

- 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

-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

- 组织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3.2 组织结构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结构如下:- 院长- 学术委员会- 行政部门- 研究部门- 技术服务部门4. 重点工作和策略4.1 重点工作- 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

-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创新项目。

- 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建立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服务体系。

- 组织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4.2 策略-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共享资源和优势。

-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建立专业化团队。

- 建立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支持技术研究和开发。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管理。

- 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

5. 预期成果和效益5.1 预期成果- 成功开发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

- 积累一批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

- 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 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声誉。

5.2 预期效益- 推动天津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增长。

-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 增加就业机会和人才流动。

6. 实施计划6.1 前期准备- 指定专人负责搭建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 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

- 确定研究院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6.2 中期实施- 建立研究院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 筹建研究院的办公场所和实验基地。

- 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项目。

6.3 后期运营-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

- 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服务。

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章程

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章程

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组织,为规范研究院的运行与管理,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研究院定位: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为根本,创新体制机制,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致力于推动知识生产系统与知识应用系统的联结,着力先行先试,建成需求引导、多元共建、统分结合、体系开放、接轨国际、水平一流的新型研发组织,成为我省产业技术研发转化的先导中心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新企业衍生孵化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研究院功能:(一)技术预见。

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新产业发展动态,开展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方向。

(二)科研开发。

组织并资助重点领域的产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创新。

(三)转移转化。

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对创新成果制定相应的商业模式、产业化方案,推进前沿技术转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型企业孵化。

(四)创业投资。

为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提供创业风险投资支持。

(五)专业服务。

为用户提供咨询、检测、认证服务和知识产权运用支持,研究制订产业技术标准。

(六)人才引进。

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研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带团队落户河北创新创业。

第四条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工作体系由“研究院+专业性研发机构+相关服务机构”的“1+N”方式构成,成为全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院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决策咨询组织。

第二章理事会第五条理事会是研究院运行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由相关政府官员、科技专家、经济学家、研发机构负责人、知名企业家、投资人等组成,每届任期三年。

设理事长1名,由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另设副理事长、理事若干名。

理事会秘书处设在研究院。

第六条首届理事会成员由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名,经研究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产生。

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产业技术改革与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促进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的健康发展,我单位决定对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调研分析,撰写本报告。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优势和劣势。

2. 探讨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产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3. 研究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健康发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收集、访谈调研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通过收集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官方文件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同时深入访谈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领导、科研人员和相关从业者,了解其发展历程、科研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外界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看法和意见进行了了解。

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提高技术转移效率,开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

经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日益完善,规模不断扩大,科研实力逐渐增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现状分析1. 优势(1)科研实力强。

产业技术研究院汇聚了大量的科研人员,拥有一流的研发设施和技术平台,科研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2)科研成果丰富。

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涵盖了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技术转移效率高。

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天津市产业研究技术院的发展策略

天津市产业研究技术院的发展策略

天津市产业研究技术院的发展策略目标天津市产业研究技术院的发展目标是成为该地区领先的研究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创新,推动天津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策略1. 加强产业研究和创新能力:通过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

我们将积极参与国内外前沿科研项目,开展产业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 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企业、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通过合作,实现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 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根据产业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

我们将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密切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4. 推动人才培养和交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科研人才。

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推动院内人才的国际化。

5.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技术转让、孵化器建设等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施1. 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确保策略的顺利实施。

2. 加强组织架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4. 建立科学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策略。

5.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结论天津市产业研究技术院将以研究和创新为驱动力,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与企业、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我们将成为天津地区领先的研究机构,为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研究院市场化运营模式方案

研究院市场化运营模式方案

研究院市场化运营模式方案一、背景与需求分析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研究院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机构,承担着科研、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等多项任务。

然而,传统的研究院往往面临着资源瓶颈、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市场化运营方面的发展。

因此,研究院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索新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以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

二、目标与原则1. 确立目标:通过市场化运营,提高研究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2. 制定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创新活力,提高效益和效能。

三、市场分析1. 综合分析:通过细分市场、竞争对手分析等手段,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情况、合作机会等;2. 竞争对手分析:针对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确定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

四、市场定位1. 客户定位: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确定目标客户群体,精准识别其需求;2. 价值定位: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客户价值;3. 品牌定位:打造研究院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品牌竞争力。

五、运营模式设计1. 技术成果转化:将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导向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客户;2. 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高校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3. 产业孵化器:建立产业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科技支持、资金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4. 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建立合作基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5. 项目管理: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提高研究院的研发效率和成果质量,加强对项目的跟踪和评估。

六、市场推广与销售1. 市场推广策略:制定全面、多样化的市场推广策略,包括线上推广、线下推广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2. 销售渠道建设: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与代理商、分销商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销售覆盖面;3. 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 (2)

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 (2)

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我国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建立并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此研究院旨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组织和管理1. 设立研究院:成立由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组成的研究院,形成“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机构运作模式。

2. 组织架构:设立院长办公室、研究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项目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实现科研、培训、项目管理等工作的有序进行。

3. 研究院院长: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荐,具备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负责院内的整体决策和日常管理。

三、技术创新和科研团队建设1. 招聘优秀人才: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技术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以提供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科研项目。

2. 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科研项目的开展,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基地,提供研发设备和实验平台。

3. 科研项目管理: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四、产业技术服务与推广1. 建立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转移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提升技术水平。

2. 学术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和行业峰会,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五、人才培养与交流1.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校合作,设立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班,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

2. 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六、推动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1. 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外部支持。

2. 整合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实验室,共享企业的研发资源和市场渠道,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搭建方案

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搭建方案

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搭建方案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方案1. 背景介绍为了加强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天津市决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

本方案旨在提供详细的建设步骤、组织架构、研究方向及发展规划,以确保研究院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 研究院定位与目标2.1 定位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定位于成为一个集研发、转化、孵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为天津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2.2 目标- 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 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3. 组织架构3.1 管理架构研究院设置理事会、执行层、研究所、实验室等层级。

理事会负责决策和监督,执行层负责日常运营,研究所和实验室负责具体科研任务。

3.2 研究方向根据天津市产业发展需求,研究院将聚焦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新材料- 生物医药- 信息技术- 节能环保- 先进制造4. 人才队伍建设4.1 人才引进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良好的科研环境及职业发展机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4.2 人才培养与培训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校、企业合作,培养科研人才,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及研讨会。

4.3 人才激励机制设立科研奖励、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研发与成果转化5.1 研发平台建设构建高水平的科研设施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

5.2 成果转化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与企业和市场对接,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6. 国际交流与合作6.1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6.2 国际化人才培养吸引国际学生和学者来研究院交流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7. 保障措施7.1 政策支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为研究院的运行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发展模式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发展模式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发展模式温兴琦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基于不同的组建动因、收入来源、构成主体、功能任务、运行机制及利益分配等因素,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是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战略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不仅直接关系到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属性特征与创新绩效,而且也会对其发展方向、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而,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不同模式类型并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发展与绩效改进,具有基础性意义。

第一节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界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43号)》,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提到“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同时,也明确提出,在总体部署中要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由此可见,探索科技创新的科学制度安排和合理运行模式,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目标。

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一种有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组织方式,不仅承担着科技成果创造和转化及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职能,也负有探索科技体制改革路径的重要责任。

因此,对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进行正确识别与科学设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的内涵所谓模式,是指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主要包括科学实验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盈利模式等,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具有一般性、简单性、重复性、结构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等特征。

模式在实践运用中必须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实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要素与结构,提升模式的可操作性。

产业研究院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探讨

产业研究院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探讨

产业研究院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产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各个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产业研究院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将围绕产业研究院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进行探讨。

一、管理机制产业研究院的管理机制是保证顺利运转和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保证研究院的高效运作,同时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1. 分工合理一般来说,产业研究院是由研究开发、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等多个部门组成的。

为了能够让每个部门都能更加高效地工作,需要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

例如,技术部门负责研究开发,市场部门负责推广销售等。

每个部门之间需要协调合作,确保产出的成果顺利地推向市场。

2.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为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员工考核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绩效考核、晋升机制等,可以督促员工积极工作,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同时,考核机制应该与工资激励挂钩,这样可以让员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

3.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研究院最核心的职能之一。

因此,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研究院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探索创新成果。

同时,研究院也应该鼓励员工创新,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二、服务模式研究院的服务模式是公司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个好的服务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1. 客户需求导向研究院的服务必须以客户为中心。

研究院应该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时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开发,为客户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高质量服务。

同时,研究院应该时刻与客户保持沟通,了解他们对服务的反馈和建议,及时改进自身的服务质量。

2. 优秀的团队研究院的成功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团队。

这样的团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专业的背景、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研究院不断进步。

泰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管理办法

泰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管理办法

泰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建立功能定位明确、体制机制创新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构建泰安特色塔型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省相关法律和规划,结合泰安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指具有较高技术研发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要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通过组织、优化和整合科技资源,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瓶颈,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为泰安产业发展、产业技术创新、产业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第三条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要围绕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泰安市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和开放共享”的管理机制。

第二章主要任务第四条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攻克关键共性技术。

围绕全市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和创新链延伸等关键环节,集聚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二)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编制和完善产业技术发展指南和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提出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对产业的规划、指导和支撑带动作用。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开放共享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资源,举行产业对接活动,开展技术交易和技术服务,加速技术转移与转化,引导各类园区(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跟踪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源,引进孵化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弥补产业链和创新链缺失环节,培育和打造形成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基地创新支撑。

(五)培养引进人才队伍。

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紧缺人才,提升学科与人才培养能力,为创新创业提供开放式服务,培养和引进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管理营销等专业化人才团队。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_黄玉兴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_黄玉兴
势在于获得政府和大学的直接支持 , 获
任务 "如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定位与其 重 复 , 或流于形式 , 或沦为政绩工程 , 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其建设的根本意义 " 2004 年 , 清 华 大 学 与 国 内 20 所
术研究院为纽带的 /产业共性技术 0 研 发机构 , 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论研究向应 用研究的转化 , 发挥出高校 ! 科研院所 与企业各 自都难 以发挥的 / 集成 0作用 " 以中国台湾工业 技术 研究 院 ( 简
和设 想 ! 任 务和举 措落 到实处 , 保 证 其可持续快速地发展 "
重点工作和建 议
基于 以 / 共性 技术 0 为 目标 , 以 /产业链技术 0 为核心 , 以 / 集成技术 0
程技术促 进 中心 , 为创 办企业提供 强
大的技术支撑平 台 " 2! 创办企业 ! 孵化企业和提升企业 "
运 行模 式的构想
研究 ! 应用研究到工业设计的主要科研
广之间形成 有效 的连 接通道 , 提高我 国科技转 化 ! 转 移 的效 率, 乃至培育
高科技支柱 性产业 , 促进产业 结构升 级 , 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 , 在
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建立以产业技
/桥梁 0 作用和重要合作平台地位等等 ,
险 , 在刚性体制的组织与弹性机制 ! 柔
性机制的组织之间 , 必须建立有效 ! 顺 畅 ! 规范的连接 " 如采用合同研发 ! 委 托投资 ! 人才流动等等 " 这样 即可以扬 长避短 ! 衍生衍化 ! 发展创新 " 弹性 机制 : 研 发 中心 的共 建与合 作 机 制 , 即 产业 技 术研 究 院与 大 学 ! 科研 院所联合共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 中心 可将相关子课题 合 同委托给相关

某市推进产业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

某市推进产业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

某市推进产业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1. 引言为进一步推动某市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市政府决定积极推进产业研究院的建设。

产业研究院将承担产业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以推动某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实施方案旨在明确某市推进产业研究院建设的目标、任务、组织机构和实施步骤,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以确保产业研究院的顺利建设和运营。

2. 目标与任务2.1 目标某市产业研究院的建设目标如下:•提高某市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产业发展。

2.2 任务某市产业研究院的主要任务包括:•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产业发展。

3. 组织机构3.1 领导机构某市产业研究院的领导机构包括:•院长:负责全面领导和管理研究院工作;•副院长:协助院长工作;•学术委员会:由相关专家学者组成,负责产业研究院学术评议和决策。

3.2 功能部门某市产业研究院的功能部门包括:•科研部:负责组织科研项目申报、管理及实施;•技术转移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推进;•人才培养部:负责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才引进;•行政部:负责研究院的行政管理和综合支持工作。

4. 实施步骤4.1 确定发展定位根据某市的产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产业研究院的发展定位和产业重点领域,明确研究方向和关键技术。

4.2 建设团队和引进人才成立某市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团队,特别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加入,为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搭建人才队伍。

4.3 确定研究项目和任务根据某市的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确定重点研究项目和任务,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流程。

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报告

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报告

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报告一、背景说明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我国决定建设一批产业创新研究院,以提升我国的产业研发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本报告旨在对产业创新研究院的建设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产业创新研究院的定位和目标产业创新研究院是一个以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研究机构,主要聚焦于当前和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创新研究和科技推广,提升我国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并为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目标是成为国内外一流的产业创新研究平台,推动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三、建设原则和内容1.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依托,以国际化合作为支撑。

2.内容:(1)构建创新研发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聚合各方力量,整合行业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2)加强产业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对全球产业发展动态进行研究分析,聚焦未来产业方向,探索前沿技术,为产业创新提供科学支持。

(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对研发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发挥经济效益。

(4)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引进优质科研资源,推动国际化科技创新合作,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设策略和措施1.加强人才支持。

重点引进顶尖的产业创新研究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产业创新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2.建立科技创新基地。

投入资金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创新设备,提供优良的条件支持产业创新研究。

3.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与产业界和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和技术转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确保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得到有效保护,鼓励创新创造,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5.加强与国际合作交流。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精选全文完整版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产业研究院是推动高校发展,促进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方式,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产业研究院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创新资源,由政府主导、依托高校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校地共建研究院这个载体,使校地双方由简单的优势互补走向双赢,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产业研究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研发、行业技术服务、行业知识产权经营以及行业人才培训等四个方面;在技术上,建立技术富集与创新机制、项目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人才上,建立人才汇聚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在资本上,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机制、资本追逐技术机制、高校投资机制、资金取得使用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产业研究院的运行的一般目的:一是加快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二是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三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提升地方政府的对外开放水平;五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以下是对目前国内已有的产业研究院情况的调研和梳理;通过对已成立的研究院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的学习,将有效指导我校产业研究院的运行和发展;一、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1、简介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批示,由佟星副省长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亲自倡导,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牵头组织下,由广东省内有关从事物流行业和投资业务的企业、物流研究机构、相关社会团体利用非国有资产组建的社会组织;研究院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前提下,坚持“政府引导,注重实用,兼顾市场,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一个既能为政府宏观决策、制订物流发展规划服务,又能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支持,在国内物流研究领域达到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显着增强我省物流业的研究、技术推广以及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广东省民政厅;本单位的业务指导单位是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接受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业务指导,接受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指导和管理;2.组织架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研究院日常政务工作,协助院领导处理日常事务;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保密、保卫、档案管理、信访、督办、行政后勤等工作;组织建立业务信息系统,承担统计、综合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宣传报道工作;负责学院机关基建及装备购置等管理工作;研究规划部:负责物流专家库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物流专家管理办法,组织、协调专家开展物流课题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对研究院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意见;财务部:负责研究院的开支预算管理和费用控制工作;员工的各种报销工作,以及各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日常财务核算的账务处理;积极配合研究院其他部门的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负责会议通知的下发工作,上报院材料及文档的归类整理等相关工作;完成办公室主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业务拓展部:负责承接物流研究课题、物流项目咨询、物流培训项目的业务以及跟进各项目的实施、验收和收款等工作;策划宣传部:负责研究院的日常宣传推广、方案撰写和各种物料制作,以及研究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会议、展会的组织和实施;信息服务部:负责研究院网站的设计、更新和维护,物流行业资讯、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收集,以及研究院各会员单位的服务工作;3.主要业务范围:一接受政府部门委托,承担广东省重大物流研究课题,制定广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广东省物流发展年度报告;二接受有关部门和企业委托,承接物流园区、港口码头工程技术规划和设计,接受企业物流技术改造、物流项目规划的认证和咨询服务;三参与物流行业标准的制订与修订,协助省经贸委进行“物流业高新企业” 认定和“物流龙头企业”考评工作,宣传和推广物流行业最新装备、信息技术成果;四组织和协调国内外物流专家学者,举办各种形式和类型的物流学术讨论会、报告会,推广交流物流先进经验和成果,促进物流经济理论和管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加强我省和国内其他地区包括港、澳、台以及国外的物流合作和学术交流;五编辑出版物流行业刊物、建立物流资讯网站,搜集国内外物流资讯、法律法规、资料论文以及专业书籍,整理并分析出行业发展的各项数据,建立物流行业交流平台,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资讯服务;六整合广东省内物流培训和教育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物流行业管理和研究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我省物流学术理论研究水平和能力;4.组织管理制度第一条本单位设理事会,其成员为 5人;理事会是本单位的决策机构;理事由举办者、出资者、职工代表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及业务主管单位推选产生,理事的最终人选需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批;理事每届任期 3 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第二条理事会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一修改章程;二业务活动计划;三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四增加开办资金的方案;五本单位的分立、合并或终止;六聘任或者解聘本单位监事、院长、常务副院长和其提名聘任或者解聘的本单位副院长及财务负责人;七罢免、增补理事;八提名、选举、聘任及罢免法人代表;九内部机构的设置;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十一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第三条理事会每年召开 2次会议;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召开理事会会议:一理事长认为必要时;二1/3以上理事联名提议时;第四条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理事长、副理事长由理事会以全体理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或罢免;第五条副理事长协助理事长工作,理事长不能行使职权时,由理事长指定的副理事长代其行使职权;第六条召开理事会会议,应经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并于会议召开10日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一并通知全体理事;理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理事代为出席理事会,委托书必须载明授权范围;第七条理事会会议须有业务主管单位参加,且应有1/2以上的理事出席方可举行;理事会会议实行1人1票制;理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理事的过半数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实施;下列重要事项的决议,须经全体理事的2/3以上通过方为有效:一章程的修改;二本单位的分立、合并或终止;第八条理事会会议应当制作会议记录;形成决议的,应当当场制作会议纪要,并由出席会议的理事审阅、签名;理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规定,致使本单位遭受损失的,参与决议的理事应当承担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反对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理事可免除责任;理事会记录由理事长指定的人员存档保管;第九条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二检查理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三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第十条本单位法人代表由理事会推荐、选举,并由研究院聘任,若法人代表连续两年未能完成工作目标或出现其他不适宜继续担任法人代表的事项,理事会可召开理事会会议对其工作进行审核并罢免;法人代表对理事会负责,并行使下列职权:一主持单位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理事会的决议;二组织实施单位年度业务活动计划;三拟订单位内部机构设置的方案;四拟订内部管理制度;五提请聘任或解聘本单位副职和财务负责人;六聘任或解聘内设机构负责人;本单位院长、常务副院长列席理事会会议;第十一条本单位设监事1人;监事任期与理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第十二条监事由理事会从举办者、出资者、本单位从业人员或业务主管理单位的人员中推荐或选举产生;本单位理事、院长、法人代表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第十三条监事行使下列职权:一检查本单位财务;二对本单位理事、院长、法人代表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三当本单位理事、院长、法人代表的行为损害本单位的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监事列席理事会会议;二、上海物流研究院1.简介上海物流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是上海市政府和复旦大学共建的一个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合成的开放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理论方法和关键应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上海物流研究院是复旦大学服务上海的重要抓手,也是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将依托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金融、贸易、统计学、经济学、法律和通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成一个进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前沿理论和创新技术研究的基地、推动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产学研"平台,为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大型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高端的咨询和培训服务;努力建设成一个国内技术领先,世界上有影响的物流和供应链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努力建成上海市和国家级物流和供应链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并通过物流研究院创新性研究工作,带动和提升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建设;2.业务范围一课题研究二项目咨询三高端培训四学术交流,举办论坛和专题研讨会;五国际合作六编辑学刊与简报3.人员组成一院长:徐以泛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系主任二院务委员会主任:刘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新生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林尚立复旦大学副校长副主任:于成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处处长刘敏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陆雄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徐以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系主任成员:何勇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处副处长郭笑捷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助理刘季平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刘承功复旦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龚新高复旦大学科技处处长杨志刚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郑立荣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闵昊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副院长刘士国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医事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晖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黄丽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叶耀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秘书长:葛宏波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三研究人员研究院兼职教授2名、专职研究人员4名、实验室人员1名;4.研究热点一高端物流二城市配送与快递三物流金融四低碳物流三、北京中文协物流研究院1.简介北京中交协物流研究院是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01年6月成立;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根据政府委托,进行中国物流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研究;物流企业的项目建设、经营管理咨询;物流人才培训;参与组织编写“中国物流发展报告”;研究院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教授任院长;研究院的科技力量主要由国内知名的物流专家、计算机软件专家以及有高等学历的中青年科研队伍组成;研究院还设有一个从事物流工作多年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并聘请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作为研究院顾问;2.业务范围一根据政府委托,进行全国的和区域性的物流运输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技术经济政策的研究,向政府提供咨询建议;二根据委托进行重大物流建设项目的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三为物流企业的发展与管理提供战略、规划、经营等方面的咨询,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效率与效益;四组织物流服务方案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相关参数的研究,以及运输地理信息地理数据库的建设与开发,以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五参与和研究物流技术装备与设施,以及物流作业行为的标准化工作;六研究和促进中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推广;七组织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的培训;八参与组织编写年度“中国物流发展报告”兰皮书工作;九推动国内外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3.研究力量一自有科技力量一批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科技队伍;一批具有丰富研究咨询经验的老专家和学者;二社会科技力量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学者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三国外专家和学者4.近期工作一承担国家计委委托的“2001一20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二承担国家计委委托的“2001一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三承担国家经贸委委托的“中国物流发展政策研究”;四开展“物流服务方案设计决策支持系统及相关参数的研究”项目;五一些地区和企业委托的物流与运输发展战略、规划与方案的研究、咨询工作;六作为中国集装箱控股公司的长期顾问单位,承担中国集装箱控股公司的物流发展规划、物流服务设计方案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设计项目和物流人才培训工作;七参与组织编写“中国物流发展报告”的工作;四、云南财经大学物流研究所1.简介云南财经大学物流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3月,是云南省第一个专业物流研究机构,依托云南财经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学科、云南省重点学科企业管理、首批研究生省培养联合创新基地物流管理硕士点与云南物流产业集团联合和物流工程硕士点、物流管理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云南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物流工程本科以及自考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独立本科,被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授权为中国物流师培训云南中心和国际注册采购师云南培训中心、中国物流产学研基地;2.主要成员一所长:李严锋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院长二副所长:冉文学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副院长窦志武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副院长金桂根现代物流创新实验中心主任研究所拥有教授6名,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五、中远物流大连海事大学物流研究院1.简介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和大连海事大学合作成立的中远物流大连海事大学物流研究院,依托管理、物流、经济、信息、法学等学科,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设备、物流系统规划与评价、现代物流管理及物流信息化等方面向中远物流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使物流研究院成为双方共同研究国际化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物流操作平台的基地、做大做强综合性的运输服务体系的基地、培养物流及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大连海事大学在国际交通运输管理方面有着雄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人才、技术优势,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实践能力,拥有一大批物流研究专家,共同组建“物流研究院”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不仅会使双方受益,也必将会对中国现代物流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六、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1.简介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的成立是福建省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工作,把物流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举措;福州大学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和离散数学等学科群体优势,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成立了全省首家物流研究院;物流研究院成立后, 福州大学与贝立达物流咨询公司签署了贝立达——福州大学合作意向书,采用“政——产——学——研”新型合作模式,构建高水平、跨学科、开放式的现代物流教学科研平台,积极为我省和我国物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贡献;七、湖南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所1.简介湖南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所是由一批从事运输工程、物流工程,交通工程,信息工程等的资深博导、教授、博士、出国留学人员和硕博士研究生等组成;该所与德国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院合作成立有湖南大学中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相关政府、着名运输物流研究所、物流园区、内港与海港、运输物流企业等有着广泛的合作与联系;研究所研究学科隶属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2.研究领域一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绿色物流、企业物流系统等战略开发与规划,运营与管理及评价,诊断与方案设计,咨询与培训等;二区域经济与交通区位分析、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战略开发、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区域运输业规划包括客货运站场规划、客运线网规划等与管理评价等, 交通组织规划及评价、诊断与方案设计,咨询与培训等等;三智能交通运输物联网研究与开发、咨询与培训等,涉及交通运输电子政务、交通运输业务和交通运输公众服务中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一体化管理,基于物联网相关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标示、采集、传输、发布、信息资源挖掘与服务等关联产业和上述的行业运用;四供应链战略开发与规划、供应链中心化与非中心化多级库存控制策略、供应链协调模式与运作管理、供应链信任与风险管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评价等;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管理:包括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本旨、核心价值与发展趋势研究,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概念模型与业务模式优化设计研究,物流与供应链金融风险与信用管理研究;六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等领域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咨询与培训等;八、临沂大学现代物流研究所1.简介临沂大学现代物流研究所创建于2011年8月,是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的号召,以及在临沂大学“为沂蒙服务”办学宗旨的指引下由临沂大学成立科研机构;现代物流研究所由国内物流科研机构、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知名物流企业等物流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进行决策管理,目前由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专家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为中心制定战略目标、规划研究方向、建立管理模式;现代物流研究所面向临沂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解决临沂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政府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制定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流程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服务等为首要任务,同时培养造就一支科研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科研队伍;2.组织架构一专家委员会二研究室1、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室2、物流信息系统研究室3、物流管理与工程技术研究室4、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研究室5、电子商务研究室三实验室物流虚拟仿真技术实验室3.研究领域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二物流信息系统三物流管理与工程技术四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五电子商务研究4.科研力量临沂大学现代物流研究所现有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运筹学应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虚拟仿真等方向的专、兼职科研人员20多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4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九、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现代物流研究所1.简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现代物流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依托浙江大学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基础,专注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科研工作,为政府及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研究所投资150多万元,建设了先进的物流实验室,拥有立体化仓库、电子标签分拣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水平搬运机械、零售超市等硬件设备和大规模微观交通仿真软件Paramics Enternprise、日本乐龙公司自动化仓储仿真软件、供应链仿真软件Anylogic 以及Flexsim CT 港口仿真软件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仿真软件,形成了物流实验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的多功能综合教学实践基地;2.研究力量研究所正式在编人员10名,其中教授及博导一名,副教授2名,博士以上5名;3.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领域有:港口物流战略规划、港口物流仿真、供应链服务外包、自由港发展、工程物流、智能交通及运筹学OR应用、企业物流信息化、储运配送计划与优化,车队调度与监控、仓储管理系统、需求预测、物流品牌战略与评估、大规模微观交通仿真、供应链管理与系统设计、自动化物流中心设计、物流系统仿真、物流标准化及相关法规等研究;4.近期成果近三年来,完成省市及企业委托课题30多项,获得业界好评;2007年研究所与宁波市物流协会及其相关企业联合共建宁波市物流人才实训基地,为当地企业培养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物流人才;同时研究所承接宁波市官方的物流门户网站——宁波现代物流网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1.简介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组织;研究院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创新为根本,组织开展产业技术研究和集成攻关,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先行先试,建成需求引导、多元共建、统分结合、体系开放、接轨国际、水平一流的新型研发组织,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发转化的先导中心、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研究院以构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方向,坚持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突出两大功能把服务中小企业和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作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功能;开展合同科研、技术转移、国际交流等专业化服务,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和开放性研究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面向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创新科研组织机制,加强分工协作和统筹推进,集中突破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引领产业向高端前端攀升;引导三类资源。

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9.12.30•【字号】•【施行日期】2019.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规范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院是面向产业发展,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整合相关的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全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养、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科技创新活动的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第三条研究院建设发展工作的宗旨是:围绕我省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势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和发展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聚集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特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条研究院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政产学研联合共建,实行理事会决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技术集成,开发成套工艺技术、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开展科技成果“二次开发”,组织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加快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分析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编制产业技术进步路线图和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

第六条研究院建设发展贯彻“统筹布局、分工协作、权责统一、择优支持”的工作原则,按属地申报建设项目,统一由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以下简称各市)进行归口管理。

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架构

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架构

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架构摘要:一、产业技术研究院概述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架构1.管理层2.研发部门3.技术转移部门4.产业化部门5.市场营销部门6.人力资源部门三、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与职责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五、总结正文: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转化与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及其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与职责,以期为读者提供有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全面认识。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概述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开展产业技术研发、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通过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研究院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架构1.管理层:研究院管理层负责制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对研究院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控。

同时,管理层还需协调院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研究院内部运行高效。

2.研发部门:研发部门是研究院的核心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产业技术研发项目。

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研发部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技术。

3.技术转移部门:技术转移部门负责研究院内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及对外技术转让与许可。

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转移部门助力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

4.产业化部门:产业化部门负责推动研究院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供产业化项目的投资、孵化、运营等服务。

产业化部门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5.市场营销部门: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对研究院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宣传、推广,提高研究院的知名度。

同时,市场营销部门还需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为研究院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依据。

6.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选拔、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满足研究院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还需制定人才政策,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三、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与职责各职能部门在研究院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三篇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三篇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三篇篇一: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产业研究院是推动高校发展,促进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方式,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

产业研究院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创新资源,由政府主导、依托高校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校地共建研究院这个载体,使校地双方由简单的优势互补走向双赢,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又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产业研究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研发、行业技术服务、行业知识产权经营以及行业人才培训等四个方面。

在技术上,建立技术富集与创新机制、项目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人才上,建立人才汇聚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在资本上,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机制、资本追逐技术机制、高校投资机制、资金取得使用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

产业研究院的运行的一般目的:一是加快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二是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三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提升地方政府的对外开放水平;五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

以下是对目前国内已有的产业研究院情况的调研和梳理。

通过对已成立的研究院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的学习,将有效指导我校产业研究院的运行和发展。

一、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1、简介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XX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批示,由XX副省长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XX亲自倡导,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牵头组织下,由广东省内有关从事物流行业和投资业务的企业、物流研究机构、相关社会团体利用非国有资产组建的社会组织。

研究院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前提下,坚持“政府引导,注重实用,兼顾市场,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一个既能为政府宏观决策、制订物流发展规划服务,又能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支持,在国内物流研究领域达到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显著增强我省物流业的研究、技术推广以及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机制及运作模式——以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机制及运作模式——以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

作者: 王英平[1];董海林[1];段鑫星[2]
作者机构: [1]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徐州221000;[2]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校科技
页码: 91-9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发展;特色分院区块化运作
摘要: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推动地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一般存在缺少专业的科研服务与独立研发能力、缺少充足的项目资金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机制与运作模式迫在眉睫。

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立足地方,通过创新组织机制,整合“政产学研金”等资源,创新性的提出了特色分院区块化运行模式,构建网络化生态创新体系、形成了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与保障。

XX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参考提纲)【模板】

XX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参考提纲)【模板】

XX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参考提纲)一、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意义和必要性(一)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意义(二)市内外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三)我市相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各级政府支持引导相关产业的政策措施(五)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必要性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目标(一)建设宗旨(关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性质、功能定位等)(二)发展愿景(定性描述)(三)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定量描述)(四)一个年度周期内具体发展指标三、机构设置及职责(包括人员组成及来源)(一)管理决策机构及职责(二)咨询指导机构及职责(三)执行协调机构及职责(四)研发转化机构及职责(五)开放服务机构及职责四、运行机制(一)管理决策机制(二)监督协调机制(三)开放服务机制五、组织管理(一)项目管理1.项目布局(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示范等)2.项目选择3.项目绩效管理…………(二)经费管理1.经费筹集计划2.经费使用计划…………(三)人力资源管理1.人力资源计划2.人才激励3.人才培养4.人才流动…………(四)仪器设备管理1.仪器设备资源计划2.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六、知识产权管理(一)回报制度(优先对理事单位、成员单位的知识产权转让等方面的规定)(二)对外转让(三)权益分配…………七、其它事项八、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单位简介九、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单位简介XX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发展规划(参考提纲)一、形势与需求(一)本行业领域最新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二)本行业领域重点技术创新需求(三)我市本行业领域科技进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二)总体目标(未来5年)三、重点任务(一)科技成果产业化(二)关键技术研发(三)重点基础研究(四)工程设计…………四、保障措施(一)经费投入(二)研发人才队伍建设(三)科技条件资源建设(四)组织管理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模式与功能定位作者:刘辉杨忠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4期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企业、产业竞争的加剧,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陕西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等6家产业技术产业研究院对运行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到较好成效,但仍存在着理事会会议未形成制度化、联系分散、目标定位分散、赋予太多功能等问题。

应借鉴国内新型研发组织实践的成功经验,将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定位在主要为区域和主导产业提供公共共性技术支撑和服务。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定位;共性技术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66-04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地方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不断涌现,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但在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陕西省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试对此作一探索。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科技发达省份涌现了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其快速发展,有其客观的现实需求和条件。

首先,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传统企业和产业类研发组织在高端人才聚集、激发研发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快速跟进服务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等方面存在严重体制机制障碍,迫切需要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这就为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机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而产生集产品开发和产业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为统筹产业创新资源,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迫切需要在政府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共建新型研发组织,形成新的研发机制[1]。

其次,企业竞争由产业链向研发链前移,新产品研发速度加快,对专业化研发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对新产品研发的重视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领域,其新产品研发节奏不断加快,对专业化研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为专业化研发组织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其三,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实力大幅度提升,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也积累了丰富的贴近市场的高水平研发成果。

但由于原有体制机制的障碍,使这些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流动困难重重。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现代大学和科研组织机构扩展服务社会功能,直接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产业创新服务,加之市场决定性作用在高校科研机构发展中的日益渗透,促使新型产业研发组织不断诞生,并为新型研发组织涌现提供了动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

其四,地方科技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和地方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为新型研发组织大量涌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方财政实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据统计,2010年地方财政支出73 884.43亿元,是中央财政支出的4.6倍之多。

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2007年地方也首次超过中央[2]。

地方雄厚的财政实力,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从而由市场自下而上滋生众多新型研发组织并在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迅速发展。

二、陕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践探索(一)基本概况陕西省在国家的长期支持下,其科技教育和区域创新能力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三大科技聚集区(中央科技极、沿海科技带、内陆科技圈)之内陆科技圈的主要省份。

但陕西省科技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国家强、地方弱,高校科研院所强、企业弱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重点高校和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科技资源丰裕,直接服务地方组织的地方科技资源稀少。

同时,其优势学科和研发领域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而作为陕西省主导产业的能源、矿产、化工等产业技术资源稀少、研发能力薄弱。

从而形成陕西特有的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的障碍,科技资源和成果与市场、企业“分隔”、“分离”“分散”的“三分”现象严重。

对此,陕西省历届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八五”时期大力推动高校建设大学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九五”时期开展“1851”重大科技产业化行动,促进高新区向“一区多园”发展和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创建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等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再到“十一五”全面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组织重大科技专项,组建产学研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技产业园区等重大举措,收到一定成效,但尚未从体制运行机制上触及制约陕西省科技与经济相分割、相背离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症结。

为此,陕西省借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江苏省苏南工业技术研究的经验,认为必须改革现有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

陕西省选取重点高校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建立产学研用结合、具有市场运作机制的新型科研组织,于2005年决定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由其和陕西省科技厅与西安、咸阳、宝鸡、延安、榆林五市政府及西电集团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

此后又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家大学,建立了陕西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陕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院、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和陕西循环经济工程研究院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

(二)运行模式创新产研院在创建初期,陕西省就确立了“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支撑、国际合作、市场运作”的建设思路和运作模式。

所谓政府推动,就是省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外,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要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协调解决产研院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所谓高校主导,就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研发组织机构平台和人才及技术成果,依托高校组建和负责日常管理,理事长单位由高校校长或主管科技副校长兼任。

所谓企业支撑,就是吸收企业采用会员制,吸引更多企业加盟共建,每个产研院都有近10个龙头大型企业参与建设。

所谓国际合作,就是以世界科技创新趋势为导向,以国际化发展为方向,引进发达国家技术、人才、成果和国际风险资本,扩展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领域,帮助企业利用掌握国际先进科技资源。

所谓市场运作,就是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用户需求为倒逼,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提供技术成果和服务,遵循市场规律运作。

总之,产研院虽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但它不是官办,不纳入政府序列,而是由政府引导,大学、企业、科研机构、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协同创新的新型研发组织。

组织机构方面,产研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设综合管理部、资产管理部、创新服务和技术研发等部门,并建立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其理事会的组成由大学和相关企业会员单位领导及著名专家组成。

理事会是产研院的决策机构,负责产研院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政策、筹措运作资金等重大问题[3]。

产研院实行“小核心、大网络”的组织形式,建立网络化的动态组织系统。

“小核心”由产研院自身的核心管理与研发转化体系构成;“大网络”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人员互动,统筹在陕各类科技资源优势,建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逐渐形成目标协同,不断发展的网络化组织管理和技术成果推广体系。

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其依托西北工业大学,与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组建了“流体换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纯超细硅微粒研发中心”等多种技术研发部门,并与西安高新区合作组建了“军民结合科技孵化器,同时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股份制研发中心。

从产研院的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可以看出,其主要特征一是它的公共性与社会性,运营的非赢利性[4]。

产研院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组织在于其性质的社会性。

它的公共性性质是由其研究开发的基础性和科技服务的社会性决定的,而经营的非赢利性则是由其性质的公共性决定的。

二是科技创新、服务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与产业界关系的密切性。

陕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创新及服务工作,切实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的综合性和连续性,贯穿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研究开发、中试、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创新链上、中、下游整个链条。

(三)主要成效经过几年的发展,陕西产研院在支持陕西重点行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资源整合和军民融合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支撑行业龙头企业攻克了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并实施产业化。

例如,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和西电集团组成的产学研结合体顺利攻克了±800KV干式直流套管的关键技术,研究并实现了产业化。

该项目受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机械联合会和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项目完成后年产值可达2.1亿元;投资3个多亿的咸阳套管产业化生产基地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航天六院共同开展化工生物装备的关键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实现了化工生物装备系列化、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整体项目获得航天企业债券2.7亿元[5]。

二是探索了产学研结合进行项目运作、孵化企业的新模式。

首先是根据企业需求,筹措资金建立研发平台和研发团队,攻克关键技术,或将技术及专利一次性转让企业;其次是接受企业委托,整合资金、技术,形成公关团队攻克关键技术,依托科技成果孵化高技术企业,为行业龙头企业配套产品,拉长产业链;第三是组建融资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实现军工技术向地方转移。

三是探索了资源整合新模式。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整合宝鸡、汉中地区以及西安高新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产业基地、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及军工企业等资源,组建产研院分院,搭建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探索了新模式。

四是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整合陕西军工企业、科研院所资源,组建了陕军工资源信息库、“军民结合科技孵化器”等平台,联合军工企业孵化科技企业,为军工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实现军地对接探索了新路径。

其他成立较晚的陕西能源化工技术研究院、陕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院等也都依托所在高校优势,通过产学研官合作、创建企业创新孵化器等,分别在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农产品深加工及陕西地区二氧化碳地下地质封存及综合研究等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陕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陕西工业技术研院等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体制机制运行进行了有益探索,其虽然在整合区域科技资源,组织攻关共性、关键性技术,科技产业化,孵化科技企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作为新型研发组织,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