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主题:环境和性情究竟哪个对人的影响更大(This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haracter is what I call the "Lucifer Effect," named after God's favorite angel, Lucifer, who fell from grace and ultimately became Satan.)
权力机构如何影响个人行为
相关文献中的理论: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会变得很变态并不是这个人的
性格特质的问题。
相反的一个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温厚的人也可以是个凶手。
是一些情
景,是某种的情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使得一个人为恶,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
以
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
也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会超过自我的影响
但也有人认为自我的影响会超过环境带来的影响
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
因变量因变量因变量因变量:每个人的表现,例如看守的性格变的冷酷无情;自变量自变
量自变量自变量:每个人的身份,大学生被分成了看守和犯人等;实验背景实验背景实验
背景实验背景:监狱中进行模拟
一.概念:环境恶行普通人影响
二.概念的操作化:
环境通过模拟某种现实生活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将被试赋予相应的社会身份。
环境要高度仿真。
普通人正常的人,身体健康,无精神疾病,情绪稳定,具有理性,有一定知识水平。
可以通过医学测试和心理学测试确定。
恶行具有攻击性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别人的辱骂、虐待、侮辱等。
实验人员通过布置在环境内的隐蔽的监控录像进行观察。
影响环境对人行为和思想的改变。
在环境中扮演被赋予角色一定时间以后,通过观察被试出现的行为和思想上的改变来确定。
除了观察法以外,还可以进行医学和心理学检测。
三.研究方法:
作为心理学的命题,主要用实验法。
斯坦福监狱实验(英语: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心理学实验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研究小组在当地报纸上征集志愿者参与监狱生活的研究,为期两周,志愿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报酬(相当于今天的75美元)。
有70名应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学面试,接受一系列心理测试。
这70个人都是美国的大学生。
其中24名被认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选中(最佳)。
从24人中间随机抽出一半,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一半饰演囚犯。
如戴脚镣、手铐,全身喷消毒剂、脱去平常穿的衣服、换上监狱里统一制作的“布袋服”,“犯人”不再有姓名,只有一个数字代号。
监狱内每班有三个“看守”负责监视“犯人”的行
动。
研究者用闭路电视与录音装置观察“犯人”与“看守”的反应,并定时与他们进行个别谈话。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们都清楚这只是一个模拟实验,并可以随时退出
志愿者们还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饰演囚犯,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公民权利,并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医学护理。
四.实验过程如下:
招募志愿者筛选志愿者分组(警察和看守)
抓捕进行关押(裸体搜身、编号、告知可能丧失人权、脚链)
反抗
镇压升级
具体折磨方式:1、如果有谁忘记指示或床铺整理得不合格,就要做10个、20个或是30个俯卧撑;2、用灭火器喷射囚犯,将他们赤身裸体地锁在床腿上;3、不允许他们上厕所;4、始强迫犯人玩跳山羊,强迫犯人背着两名狱友做俯卧撑..;5、强迫两个“囚犯”模仿动物交配
实验中被试的变化
“罪犯”们:遭受了剧烈的心理冲击,逐渐变得依赖、软弱、无助、抑郁、易怒。
一些人乞求从这个不足一周的模拟监狱中退出.而另一些人已习惯于盲目服从“看守”的不公平的权威。
“看守”们:越来越具有虐待“犯人”的倾向:许多原本外表温顺的人(其中一些人将自己描述为和平主义者)很快开始虐待“犯人”,并对自己行为导致“犯人”的痛苦熟视无睹;有凡人还设计了前所未有的方式多次虐待、侵犯“犯人”,没有人阻止和投诉所目击的权利滥用。
大多数对“犯人”的严重虐待发生在晚班及“看守”认为可以避免督查队巡查的场
“监狱长”:在实验开始的时候,菲利普·津巴多将自己的角色设置为监狱长,事实上是观察者,但到最后他失去了对实验准确和客观的追求
结论:“路西法效应”环境的变化,令得平凡的好人做出了极端邪恶的事情。
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强大得多。
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特定的一个合法的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的支持下,人们的易感性和服从性。
这项实验也被用来描述认知失调理论的权威的力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实验的结果支持行为的情境性归因,而不是素质归因。
换句话说,引导参与者行为的是特定的情境,而不是他们内在的个性。
这与着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结果相符合。
后续:后来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曝光后,津巴多再次受到了采访,他根据自己在斯坦福监狱实验和阿布格莱布监狱的发现,提出了人、环境和制度的三要素说,以及这三者如何相互作用,驱使好人做恶事。
这里我们看到了恶的特质论(人)、恶的环境论(环境),以及津巴多在考察了阿布格莱布监狱事件之后新增的第三项要素——也即人与环境共存的背景(制度)。
“看到有关阿布格莱布监狱的报道时,我很想知道,到底是谁创造了这种扬恶的环境,”
他回忆说,“制度是更大的木桶:也就是确立此类环境的法律、经济、历史和政治势力。
大多数制度都有一层外壳,毫无透明度可言。
”
评述:由于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严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
由于社会的多方干扰,该实验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
事实上只进行了6天。
作为囚犯的参与者称之为可怕的梦魇。
也对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伤害。
这个实验也导致了关于监狱虐待一条新法律的诞生。
这个心理学实验想要探究的主体非常抽象,很难通过调查、文献、访谈、观察、统计分析、等普通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
实验法作为心理学研究最适宜的方法被采纳。
因为是实验,所以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得到实验环境下最真实的被试行为和实验前后被试的改变的情况。
为了模拟真实的环境,津巴多做了如下一些事:高度模拟的监狱环境、一位真正的典狱长、真实的抓捕行为、真实的囚犯生活、
另一方面,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抵消被试从现实生活中带来的影响,如让看守们戴上墨镜避免眼睛的接触、给犯人进行编号。
再者,为了突出环境对人的改变,单一对照组的本实验在开始之前对被试进行了医学上和心理学上的测试,以保证没有干扰因素参杂进去(身体上的障碍,心理上的障碍如暴力倾向等)事实上被试均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样来保证前后变化来自于环境的影响。
但是,一些实验手段违背了伦理道德,甚至是法律,模拟程度至真以至于变成了一个真实的监狱环境而非仅仅是实验。
也对被试造成了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伤害。
具有很大争议。
但这是一次成功的心理学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1916年耶鲁大学)第三次浪潮实验(美国中学历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