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前置胎盘的诊断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对前置胎盘的诊断体会

摘要】目的目的分析超声检查诊断前置胎盘情况。通过超声检查了解孕妇产

前胎盘情况,是否出现了前置胎盘,是否与孕妇的无诱因无痛性阴道流血有关。

为临床医生早期正确处理提供依据,保护母婴安全。结果超声检查是一种可靠、

简便的胎盘定位方法,它可清楚显示出子宫壁、胎头或胎体、宫颈内口和胎盘的

位置关系,可进一步确定前置胎盘的类型。结论为孕妇妊娠晚期出现的阴道流血

作出解释,可为临床医生及时正确地处理提供参考。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诊断及处理不当,能危及

母儿的生命安全。超声检查是一项有效的、简便的检查方法,其定位诊断准确率

达95%以上,此种检查操作便利、重复性好,可随诊动态观察。本文就我院临床

医生根据超声检查诊断的前置胎盘情况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两年内超声诊断前置胎盘76例。其中初产妇35例,经产妇

(包括有刮宫、流产、引产史者)41例。仪器 LOGIQ3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探

头频率3.5MHz。方法:经腹壁,探头自耻骨联合上至剑突下连续进行纵、横、斜、冠等切面的扫查。常规检查胎儿、羊水、脐带、胎盘,着重检查胎盘情况:(1)胎盘的位置;(2)胎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

超声检查资料

完全性前置胎盘胎盘完全覆盖于宫颈内口,6例。

部分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见部分被胎盘覆盖,15例。

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下缘达子宫颈内口,但未遮盖宫颈内口,25例。

低置性前置胎盘胎盘的下缘附着在子宫下段,但未到子宫颈内口,即下缘距

宫颈内口以内30例。

结果

76例前置胎盘产后证实的有68例,占总数的89.4%。经产妇占总数的60.2%,较初产妇多。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症状,不同类型的前置胎盘发生阴道流

血的情况为:完全性前置胎盘5例,部分性前置胎盘10例。边缘性前置胎盘8

例。低置前置胎盘1例。由此可知发生率由高到低为: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

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性前置胎盘。产后临床证实:发生产后出血17

例。置入性胎盘7例。早产10例。说明患有前置胎盘的孕妇可发生产后出血、

置入性胎盘、产褥感染、早产等。故尽早诊断及正确处理患有前置胎盘的孕妇是

十分重要的。

讨论

胎盘在正常情况下附着于子宫体部后壁、前壁或侧壁。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前置

胎盘。它是妊娠晚期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处理不

当能危及母儿生命。因超声检查对其定位诊断率达95%以上,能为临床医生尽早

尽快地提供正确诊断,使其能尽早正确处理,减少母婴危险。本文就来我院的1253例孕妇患者(孕28周以上的)进行了超声检查。现分析如下:前置胎盘发

生诱因有:(1)子宫内膜病变与损伤。(2)胎盘过大及胎盘异常。(3)受精

卵滋养层发育迟缓。通过以上病例可知:经产妇因为多产、人工流产、引产、刮

宫等引起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受损,使子宫蜕膜生长不全,有些受精卵着床后,血液供给不足,为摄取足够营养,胎盘伸展到子宫下段;有些受精卵尚未发育到

能着床的阶段而继续下移至子宫下段,故经产妇较初产妇前置胎盘发生率高。妊

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症状,由于

反复多次或大量阴道流血,孕妇出现贫血,出血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还能导致胎

儿缺氧,窘迫,甚至死亡。不同类型的前置胎盘发生阴道流血的情况,由高到低为: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性前置胎盘。因此

临床医生可根据它的类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尽管超声显像诊断前置胎盘的诊

断率很高,但仍有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在辨别前置胎盘的类型方面仍有一定

的误差。其原因有:(1)操作技术不熟练;(2)孕妇肥胖腹壁脂肪过厚;(3)耻骨联合妨碍胎盘前置部位及宫颈内口的显像;(4)宫颈内口定位不准确。故

超声科医生要努力锻炼操作技术,结合临床作出正确诊断。前置胎盘的正确处理

是非常重要的,若处理不当将危及母儿生命。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可根据超声检查、阴道流血量等做出正确的治疗原则,即控制出血、纠正出血、预防感染、正

确选择结束分娩的时间和方法,在母亲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早产和围生儿死

亡率。

参考文献

[1]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

755-757.

[2]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135-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