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对中考命题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扣时代脉搏抓实课堂教学
——对中考命题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建议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大庆市中考语文命题工作,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对中考的解读、对课标的领悟使我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对试题的斟酌、对答案的推敲使我在命题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同行的交流、向优秀教师的学习我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收获。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因为生活因喜悦而精彩,喜悦因分享而永恒。
我最大的感受是:今后考生需具备“大语文”概念,跳出简单的语文基础知识,全面理解语文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对课文的讲解,应该是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我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
今年试题考试内容的安排与试题的设计符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注重考查综合语文素养
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考查,在“积累与运用”部分设计了包括对识字、写字能力和语言积累水平的考查;优秀古代诗文积累的考查;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的考查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等。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考查,则侧重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应用上。试题不仅呈现出对不同积累水平测试的要求,而且着意于引导学生尊重、热爱祖国语言,重视文化积累。
这道题是一个创新:首先,考查的形式和视角新颖。它不是常见的假设情境,“请君入瓮”的考查形式,也不是对生活中一些琐碎的语文现象的分析和整理,而是人们生活中既常见又重要的事件的分析、理解、感悟。其次,它贴近生活。《新闻联播》是家喻户晓的节目,又正值晚饭时播出,考生在家中不经意间接受了这个信息。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感。再次,尝试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有利于考查学生接收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从学生人格养成的角度来看,这道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4题也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试题。这道试题出了两道小题:
(1)学校开展读书活动,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推荐什么书?①小强要参加诗歌朗读比赛,向他推荐②小华家中有变故,最近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向她推荐。
(2)根据所给的两个词语,判断是哪部名著。
人力车夫三起三落
(3)用上上面两个词语,写一段话简介一下该部书的内容,不超过45字。
《骆驼祥子》是课标要求阅读的名著,但不是语文课本的名著推荐与阅读,该题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精神。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今后的教学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突出灵活性和基础性
课程改革,为中考语文试题注入了新的活力,试题更为灵活,但在灵活的同时,也较以往注重了试题的基础性。所谓“灵活性”,指的是根据试题的需要,灵活设置开放性考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所谓“基础性”,指的是结合语境设置语文基础知识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注重文化性和地方性
所谓“文化性”和“地方性”指试题的选材而言:试题多把“文化性”放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的记叙文阅读或散文阅读上,如今年的散文阅读《寒山寺》,就属文化散文,如2006年考到了“大庆魅力城市”,在复习备考中我们也练到了“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龙凤湿地观鸟节”、“创建国家卫生城”。对于考生来说,浓郁的地方特色会使他们感到特别亲切,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有利于培养他们关注现实的习惯和热爱家乡的感情。也引导我们教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把语文从教室的一隅中解放了出来,走向生活,亲近文化。
4.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
这里的“综合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试题的综合性考查方式,二是综合性学习内容。语言积累与运用考查的综合。试题不再孤立地考查语音、汉字、书写、词语辨析等考点,而是将其融入一个语段中综合考查,把这个语段作为一个载体。如实验区第1题:“综合性学习”考查力度在加大。从考查内容来看,“综合性学习”体现出其丰富多元的特点命题人为了突出地方特色,为了贴近学生生活,出题内容主要侧重于本地区发生的大事,本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特有风俗,以及学校活动。除此以外命题人也将目光投注到新闻时事、国际风云等公众热点之上,体现出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如第6题,诗歌鉴赏,考查的是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一道题是:温家宝在谈到台海两岸关系时引用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常被人引用,它揭示的哲理是什么?温总理引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题型“活” “实” “新”,这道题向我们传递了一条最新信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
5.力求时代性和全面性
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将一些时事材料引入试卷,这些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课程理念,试题的所有考查内容都力求体现时代性和全面性。
如说明文阅读《中华医学论》链接的材料“陈晓旭因笃信中医,拒绝西医而病故”,“英伦三岛把中医纳入医疗保健方案”,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对中西医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本题选用了一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题目设计综合性较强,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6.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多数实验区所选材料都注重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选文的典范性,强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能较好地联系学生生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导向。
如第4题,口语交际,今年春晚上有一个节目是北京市外来打工子弟的诗朗诵《心里话》,你作为他们的同龄人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
这道题让我们关注农民工,关注弱势群体,教育考生要有善心、爱心,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同时从那些孩子身上也可以学到自尊、自立、自强,引导考生正确地认识贫富。所以考试本身也是教育,考试也有教育功能。
7.尊重学生有个性的表达。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非试验区第3题:说说你心目中的语文是什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肯定自我感受,张扬独立个性。
8.体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考试本身具有导向功能,为初中教学指出方向。今年的试题体现了这一特点。①诗歌鉴赏是高考题型;②社科类说明文市高考必考的社科文,而且有一道题型是相同的,即: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