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新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新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新木油田作为低渗透高含水的区块,在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为平面矛盾及层内层间矛盾严重,这主要是由储层的非均值导致的。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新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油田后期开发调整,注水政策的制定及挖潜剩余油提供理论指导。
标签:非均质性研究;剩余油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1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
1.1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具体指一个单砂层内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垂向上的变化情况,是控制和影响单砂层的注入剂波及体积和层内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
①粒序剖面在剖面上常见的粒度变化有正粒序、反粒序和复合粒序。
粒序剖面受沉积环境和沉积方式的控制。
在成岩变化弱的碎屑岩储层中,剖面上粒度的韵律性直接控制渗透率剖面的韵律性,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变化直接影响开发效果,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正韵律剖面易出现底部水淹快、水淹厚度小和驱油效率低等现象。
而对于成岩变化很强的碎屑岩储层,由于胶结物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渗透率的韵律性与粒序韵律性的吻合程度较差;
②层理构造多数碎屑岩储层具有层理构造。
常见的层理类型有平行层理、块状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层理类型受沉积环境和水流条件的控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证明层理构造影响油水运动;
③夹层的存在夹层指储层内部的非渗透性层,可分为物性夹层、钙质夹层和泥质夹层[1]。
通常用夹层密度等参数来反映储层内非渗透性夹层的发育程度。
夹层的分布状况对油水运动规律影响较大。
夹层的成因取决于沉积环境;
④微裂缝在致密的储层中常发育大量的微裂缝,微裂缝的存在,可以改变储层的渗透性,甚至可能形成串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较大。
在断裂活动强的断块油田中,不可忽视裂缝的研究。
对裂缝的大小、方向、产状和密度均要搞清楚。
1.2 层间非均质性
層间非均质性是指砂层组内或油层组内各砂层之间的差异。
研究层间非均质
性是为油田开发层系的划分和井网的选择提供地质依据。
1.2.1 隔层
隔层是指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对流体具有隔绝能力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的作用是将相邻两套层系的油层完全隔开,使层系之间不发生油、气、水窜流,形成两个独立的开发单元。
确定隔层的隔绝程度有两个标准,即物性标准和厚度标准。
在平面上的分布及连续性常用隔层厚度平面分布图来表示,是制定射孔方案进行油层动态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
1.2.2 层间差异
层间差异的研究包括如下内容:①确定主力油层和非主力油层,为分层开采提供地质依据;②注意特别高的孔渗性地层,预防注水过程中的单层突进;③多套储层层间的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常用渗透率变化系数、渗透率级差、单层突进系数及均质系数表示;④渗透率分布曲线;为了使直观效果更清楚,常以直方图或曲线的方式来表示渗透率的分布情况;⑤渗透率的韵律模式。
1.3 平面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和三维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平面及三维空间上的变化等引起的非均质性。
它直接影响着注水的垂向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砂体的几何形态、砂体展布与连续性和物性的平面变化。
2 储层非均质对剩余油的影响
2.1 不同沉积相形成的砂体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特点
对滨浅湖相沉积的砂体来说,岩性、物性好的近岸滩坝砂首先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性、物性较差的远岸滩砂之中。
对河流相沉积的砂体而言,岩性较粗、物性较好的河道砂首先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性较细、物性较差的边滩砂体和与注水井不连通的、孤立的透镜砂体之中。
在水淹层中,水淹强度符合沉积韵律规律,剩余油的分布则与沉积韵律存在负相关关系。
2.2 微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微观非均质性是决定地下流体运动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它对二次和三次采油、剩余油分布和提高石油最终采收率有重要影响。
导致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主要有:纹层、纹理结构;碎屑颗粒大小不统一,分布不均;填隙物分布不均;这样就导致在不同孔渗的储层中微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是不同的。
2.3 宏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宏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渗透率以及隔夹层等几种参数。
如岩性参数:储层厚度、粒度中值及泥质含量等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主要是由沉积微相决定的,一般来讲,厚层、粗粒、泥质含量低的储层通常含水率上升较快,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物性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含水率的相关性虽然较差,但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常孔渗性较好的储层含水率较高,剩余油饱和度较低。
2.4 非均质对注水的影响
在注、采井中,由于各层岩性、物性以及井间连通程度的不同,各层吸水或产液所需要的启动压差也不同。
注、采压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各层的吸水量和产液量,进而影响着各层的水淹程度和剩余油的分布。
参考文献:
[1]裘亦楠,薛叔浩,应凤祥著.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9):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