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新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摘要人们讲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项异性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无论是岩性或物性变化,通常都是极其复杂的,并且直接影响开采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内容与发展进行讨论。
本文所运用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除了从地质角度去考虑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因素外,还把储层所处的沉积微相、油层的顶底面构造以及流体在其中流动能力等因素纳入了研究中。
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可以升华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而且在确定开发方案、进一步部署井网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表征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1)2.1 储层概念 (2)2.2 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概念 (2)2.3 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3)第3章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4)3.1 Pettijion(1973)的分类 (4)3.2 Weber(1986)的分类 (5)3.3 Haldorson(1983)的分类 (5)3.4 裘亦楠(1989)的分类 (6)第4章层间非均质性 (7)4.1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7)4.2层间非均质性的成因 (7)4.3层间非均质表征参数 (8)4.3.1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 (8)4.3.2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8)4.3.3统计表征参数方法 (9)4.3.4 油田开发应用 (10)第5章层内非均质性 (10)5.1 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性 (10)5.2 层理构造……………………………………………………………………. .115.3层内夹层 (11)5.4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11)5.5引起层内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 (12)第6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第1章前言我国地大物博,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以及展望
238储层非均质在具体的油田开采过程中,对于一些地区中的油气成藏以及油藏油水界面还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为沉积、成岩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储层界面中存在有物性非均质的特性。
如果油气不充足,在开采中逐渐的将大孔喉内的水排净,也会直接消耗掉大量的能量,此时就无法将小孔喉中的水及时的排除。
很多情况下,都会逐渐的形成高位低产高含水、低部高产低含水以及油水界面不同的油藏。
我国的油田主要就是以陆相碎岩储层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性较高,非均质性比较强,原油的性质相差比较大,所以开采效率比较低。
在未来发展中,只有进行全面的非均质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油田开采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目前的油田开采领域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针对开采后期的油田中,为了能够实现高效的油田开采,应该全面的实施精细化油藏的描述,再这其中,就需要深入的进行非均质的研究,以更好的提升开采效果。
储层非均质就是在沉积、成岩以及后续的地质构造影响之下,油田储层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且这些变化主要以非均匀性的形式所体现的。
在实践中,分类方法与方式还存在较大的区别,而我国主要是将其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等四个主要的种类。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2.1 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沉积相研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准确的判定储层砂体沉积微相的类型,从而可以更好的确定其具体的空间分布情况。
成岩相分析是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常都是通过储集岩石的特性所存在的差异性来进行成岩相的划分。
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绘制出各个测井与网点的成岩相厚度的具体分布图形,然后就是利用沉积相、测井相等技术资料逐渐的形成岩相区,根据不同的技术参数来划分为不同的储集区。
应用该分析方法主要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定沉积物可容空间形成与消失所存在的关联性。
从相应的地层旋回转化不同位置水深参数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旋回堆积形式,实现时间单元的对比确定。
以小层对比为基础,可以准确的确定储层的几何形状、分布范围等参数,最终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储层所存在的非均匀的特性,为油田的开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07 0 — 5 20 — 3 0 。 作者简介 : 许建红 , ,9 8 男 1 7 年生 , 中国石油 大学 ( 北京 ) 石
油 天 然 气 工 程 学 院 在读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油 藏 工 程 方 面 的研
2 储 层微 观 非 均 质 的表 征
(. 国石 油 大 学 石 油 工 程 教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 24 2新疆 油 田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疆 克 拉 玛依 8 4 0 1中 北 0 29; . 新 3 00 3 新 疆 石 油 管 理 局 井 下 作 业 公 司 , 疆 克 拉 玛 依 84 0 . 新 3 00)
对 流 体 在孑 隙介 质 中的流 动起 控 制作 用 , 喉 道 L 与 形 状 和大小 关 系密切 的是 砂岩 的接触 类 型和胶 结 类 型 。根 据 孑 喉形 状 , 道 分 为点 状 、 颈状 、 L 喉 缩 片 状 、 束状 4种 。 管
23 孔 隙 结构参 数 .
孑 隙结 构是 指储 层岩 石所 具有 的孑 隙几何 形 L L 态、 大小 、 布及 其相 互关 系 。分析 的参数 主要 有 分
摘 要
油藏 储集层 的 非均质 性是 制 约油 田开发 效果 的重要 因素 , 油田 开发过 程 中 出现 的
层 间干扰 、 单层 突进 、 注采 不 平衡 等 矛盾都 是 由 于储 层 的非 均质 性 引起 的 。分析 了储 层微 观 和
宏观 非均质 的特 征 , 对储层 的孔 隙和喉 道 类型及 其 结 构参数 进 行 了调查 和研 究 , 宏观 上 对储层
面孑 率 、L L 孑 隙分 选 系数 、 均孑 喉 比、 均孑 隙 半 平 L 平 L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i 1 n
式中:K ──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 平均值;
h
i 1 n n i 1
n
i
K hi K i / hi
i 1
n ── 一定井段内砂层数; hi ── 第i个砂层的厚度;
Ki ── 第i个砂层的渗透率。
(2)渗透率级差(NK)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Kmin)
② 渗透率级差(NK)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①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一定井段内各单砂层渗透率的标准偏差与其平均
值的比值。即 VK / K 通常可用渗透率 变异系数(VK)粗略 地评价层内非均质程 度。即VK
i
其中
(K
i 1
n
i
K)
(构造和结构因素引起的渗透率方向
性即各向异性,以各向渗透率之间的比值表示。
(3) 裂缝引起的渗透率方向性。 储层存在裂缝时,将会导致严重的渗透率方
向性,要研究各种缝的产状,尤其是其走向。
(4) 砂体总体上的平面非均质性。
可以下列方法描述:
① 井点渗透率的变异系数;
率表示。
(3)连通体大小
①指一个连通体内包括多少个砂体;
②指连通体的总面积或总宽度。
(4)砂体接触处的渗透能力
砂体间相互接触连接,并不一定是流体流动的连
通通道,这主要决定于接触面的渗透能力。
由于上伏冲刷面上泥砾或钙砾的富集,或泥岩披
覆层的存在,砂体间的冲刷接触面可能形成不渗透或 低渗透界面,目前还没有定量描述方法。 实际工作中,发现上述可能破坏砂体接触面连通 性的地质现象时,应通过干扰试井加以验证,以定性
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及其在深层油气成藏中的意义
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及其在深层油气成藏中的意义罗晓容;张立宽;雷裕红;胡才志;施辉;曹斌风【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16(021)001【摘要】储层孔渗物性的非均质性客观存在,对于地下流体的流动过程影响明显,这不仅对于油气田开发十分重要,在油气运聚成藏研究中也不能忽视.文章讨论一类较为特殊的结构非均质性,即储层中沉积结构的非均质性导致各种致密隔夹层构成某种三维空间结构,阻碍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引起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油气运聚成藏及储层致密化过程的强非均质性.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这种非均质性会导致油气运移路径和聚集位置的强非均质性.结合岩心观察和油气藏解剖分析,发现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含油储层在埋藏到盆地深层的过程中成岩—成藏作用交替发生,结构非均质性的存在可在深层条件下保持有效储集空间,有利于晚期油气运聚成藏.【总页数】9页(P28-36)【作者】罗晓容;张立宽;雷裕红;胡才志;施辉;曹斌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3【相关文献】1.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相砂岩为例 [J], 郭松;谭丽娟;林承焰;李红南;吕修祥2.深层复杂储集体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J], 王永诗;王勇;郝雪峰;朱德顺;丁桔红3.长岭断陷深层储层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 [J], 金晓辉;闫相宾;孙冬胜;李丽娜;陈霞;孙宜朴;李淑筠4.马西深层油(气)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评价研究 [J], 桑鹤林;李鸣5.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侏罗系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启示 [J], 胡瀚文;张元元;郭召杰;卓勤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状态差异性的影响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状态差异性的影响【摘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两个方面的差异,这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
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建议在开发层系中,油层渗透率级差控制在5左右,生产井射孔层数控制在10层以内能减缓层间干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注水井随着射开层数的增多,其吸水厚度百分比显著下降,应加强分层。
【关键词】东高点;非均质;层间差异;平面差异;跃进二号东高点构造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区昆北断阶亚区铁木里克凸起内的一个三级构造。
跃进二号油田已有十余年的开发历史,储层非均研究对油藏注水开发具有中有的指导意义。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和层内三个方面的差异。
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
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1 层间差异层间差异是注水开发油田最普通、最主要的差异。
一套开发层系各个油层的性质不同,就形成了层间差异。
1.1注水井中的层间差异和干扰注水井中层间差异的主要表现是,在同一压力笼统合注条件下,由于各层性质不同,其吸水能力相差十分悬殊。
如YⅡ584共射开两个层段12个小层,吸水剖面显示,吸水能力强的有3个小层,微弱吸水的2小层,另外7个小层根本不吸水;如YⅡ165共射开三个层段15个小层,吸水剖面显示吸水能力强的有3个小层,微弱吸水的1小层,另外个11个小层不吸水。
注水井中单层吸水状况不同的原因,除油层本身性质差异以外,还有在笼统注水条件下层间干扰的影响。
如YⅡ7-1井,在全井合注条件下,第七套开发层系Ⅳ-2以下层段不吸水,后来采取分注,Ⅳ-2以下层段吸水,说明该层段不吸水主要是层间干扰造成的。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摘要:储层在形成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构造作用、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出现储层非均质性,其主要包括两个类型,第一种为储层宏观处于非均质性,主要由平面上的非均质和油层的垂向上形式构成,第二种为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质,其主要指的是油层储层孔隙结果呈现的非均质特征。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会对油气藏中的油气采收率、水渗流、气渗流、油渗流产生影响,严重影响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油田注水开发;影响油气储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渗透率及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夹层、储层所含油体性质、储层表面属性、储集层厚度和储集层岩性等内容,油气藏的开发效果与储层非均质性存在密切联系,且储层非均质性还会产生层间干扰,影响剩余油的分布,诱发单层突进现象,所以必须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优化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一、储层非均质性(一)微观结构非均质性微观结构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岩石表面性质、孔喉及孔隙结构的性质。
分析储层物性,主要由渗透率和孔隙度两种内容组成,孔隙度的大小将对注入水的体积产生决定性作用,渗透率与非均质性的差异性对油体的流动能力和方向产生着影响,孔隙度对注入水体的大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孔喉结构中,死空隙的形成主要由于孔喉比增大而产生,究其原因,由于细微孔喉与空隙连接,一旦发生死空隙,将直接影响水驱采收率,比值越大,采收率越低。
润湿性也会在一定程度对岩石孔隙中水的流动性产生影响,若是岩石处于水湿状态下,水极易对岩石表面的油产生驱替作用,以此提升驱油效果,若是油湿,则水的驱替作用会大大降低,水的驱替作用也会随之下降,降低驱油效率。
(二)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内容主要包括层内不连续夹层、粒度韵律性和渗透率的差异程度。
层内不连续夹层主要由中、高水洗组成,由于水洗程度较高,其下部却并未进行水洗或者为低水洗,下部分水洗程度不足。
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研究
开发中后期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研究摘要油气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对油气的聚集、产出、分布和油气藏的形成等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及三次采油、四次采油的需要,储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研究不仅在石油勘探领域很重要,而且在开发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确定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是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在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次作业针对油藏开发中后期,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进行预测研究,利用地震、地质和测井信息,借助波动分形法进行储层砂体预测,建立了储层砂体的定量预测模型。
借助“扩展两阶段法”建立了储层渗透率分布场预测模型,成功的对开发中后期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预测,这一技术对于油田的开发意义重大。
关键词:开发中后期非均质性;砂体预测;波动分形法;扩展两阶段法;渗透率;1概述油气储集层是石油地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而油气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对油气的聚集、产出和油气的分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石油地质学家认为,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经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后在圈闭中的聚集。
但从储层意义上看,在其他石油地质条件相同时,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通过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能建立油气在圈闭中的分布模型,搞清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详尽的地质资料。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对地质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状,这次作业以地质、测井以及地震资料为依据,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地质统计学与随机模拟(分形模拟)相结合,借助于数学方法,并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砂体的分布厚度及几何形态、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微观非均质性为研究对象,使相应的方法研究在砂体定量预测中得以体现,建立一套系统的有关砂体预测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
[实用参考]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b.各相对均质段间渗透率(粒度)有较明显的差别,
或存在有薄夹层;
c. 一个相对均质段应有一定厚度,一般不小于0.5m。
d.各相对均质段的厚度不应差别过大。
计算各项指标时一个均质段以一个样本值参加计
算;计算平均值时要用各段的厚度加权值计算。
(2) 层内非均质程度常用的指标:
①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4. 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
微裂缝一般指宽度为 10um以下的裂缝。在显微
镜下描述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微裂缝大小。包括裂缝的宽度、长度和开启程度
(裂缝张开的宽度);
(2) 微裂缝产状及组合方式;
(3) 微裂缝的密度。用单位面积内裂缝的条数表示,
条/cm2 。
5.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通常用一些统计指标 来反映,在取心资料较多的地区应尽量利用岩心 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取心井取样比较均匀,样品 密度>5块/m时,一般用单样品值计算,如若岩 心资料不具代表性时,可用测井连续解释的渗透 率值(>5点/m)进行统计。
水平渗透率比值的重要因素,有时也可能直接遮挡
注入剂段塞使驱油效果变差。 (1)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2)各类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和产状 (3)夹层出现的频率和密度:夹层频率,夹层密度
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一般按岩性划分。主要指泥质,细粉 砂质岩类,还包括石油运移过程中产生的沥青或重质油充填条带 等。 找出各类夹层在电测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并建立典型剖面。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渗透率极大值( Kmax )与其平均值( K )的比 值。即
K max SK K
是评价层内非均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变化范
围为S K ≥1,数值越小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小,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中孔隙度、渗透率等属性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在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形成、分布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深入了解储层非均质性的定义、类型、特征及形成机制等内容。
2.采用实验室和野外勘探方法,对不同类型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系统观测和分析,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喉结构、岩性组合等。
3.通过数理模型和仿真方法建立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系模型,探究不同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影响规律。
4.提出基于储层非均质性的油气开发技术和管理策略,优化油气生产效益。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室观测、野外调查、数据分析、数理模型和仿真方法等多种研究手段,具体分为三个阶段:1.初步观测和数据分析:通过实验室和野外调查,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初步观测和数据分析,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喉结构、岩性组合等。
2.模型构建和仿真模拟:通过数理模型和仿真方法建立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系模型,探究不同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影响规律。
3.方案优化和案例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储层非均质性,提出相应的油气开发技术和管理策略,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预期成果1.精准描述不同类型储层非均质性的特征和形成机制,为油气成藏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2.建立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系模型,揭示不同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影响规律。
3.提出基于储层非均质性的油气开发技术和管理策略,为有效优化油气生产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意义1.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3邓瑞健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摘要:文东沙三段中亚段油藏是我国典型的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以砂层薄、粒度细、非均质性显著为特征。
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明显,储层物性及注水效果差。
为此,开展了细致的微观非均质研究,指出主力产层呈大孔较粗喉及中孔、中细喉型孔隙结构;大多数储层为中小孔、细喉型孔隙结构,表面积大,储层非均质性强。
另外,还首次进行了净覆压对储层性质的影响和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研究,建立了净覆压与储层物性的定量关系模型,阐明了高压低渗透油藏驱油规律;指出储集岩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增加注入压力与注入水推进速度对降低剩余油饱和度作用不大。
关键词:深层;低渗透;微观非均质性;驱油效率;净覆压中图分类号:TE122.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03(2002)04-0048-03引言文东沙三段中亚段油藏位于东濮凹陷的文留构造东翼,主要含油层位为沙三段中亚段4~10砂层组,埋藏深度3200~3900m ,原始地层压力系数达1.7~2.0,平均空气渗透率35×10-3μm 2,储集砂岩主要为长石质石英粉砂岩和长石细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主要为深水—半深水浊积沉积[1]。
该油田自1987年正式投入开发以来,多数井注水效果不好,对储层微观特征进行精细研究,以阐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揭示影响注水开发的地质因素。
1 砂岩成岩相模式文东沙三段中亚段油藏埋藏深,成岩阶段以晚成岩B 亚期为主。
在成岩作用早期,机械压实作用强,压溶不甚显著,以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作用为主要的成岩特征。
成岩晚期,随埋深加大,碎屑颗粒间多呈线性接触,其次为缝合状接触,证实压溶作用明显增强,碳酸盐、硫酸盐和二氧化硅是主要的胶结物类型。
研究区为异常高压条件下的封闭性成岩环境,地层温度最高达160℃,沉积物除受压实、胶结作用之外,还发生了矿物转化、重结晶、交代和溶解等一系列成岩作用,其中粘土矿物中高岭石和伊/蒙混层不断向伊利石、绿泥石转化,石膏脱水向硬石膏转化;地下流体中富含Fe 2+和Mg 2+,促使形成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沉淀;从岩矿特征分析,成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作用的能量也较强,因而不利于孔隙的保存。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述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述摘要:非均质油藏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为了能够提高该类型油藏的开发效果,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才能够有效提高该类型油藏的研究成果。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虽然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直在不断提高,通过分析储层非均质性的发展现状来看,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非常重要。
关键词: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油藏精细描述中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在我国很多油田已经进入了中后期的开发,油田内的剩余油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非均质性的研究目的性更加明确,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由定性逐渐向定量以及精细化方向发展。
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发展性趋势进行展望,对剩余油的挖潜以及勘探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储层非均质性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分类 1.1储层非均质性的含义和影响因素(1)储层非均质性是油田中一种普遍的特性,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以及各种属性上存在不均匀性的变化,其中主要包括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等特征在立体空间上的分布出现不一致性。
(2)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沉积环境、成岩作用以及储层构造因素和生产动态等。
1.2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1)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是指微观孔隙喉道内的地质因素会影响流体流通。
其中主要包括孔隙、喉道的大小分布情况、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内部颗粒分布情况和排列方向等非均质性特征[1]。
(2)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从油藏宏观的角度对油藏进行的分析主要认为包括两个特征方面:分别为油藏的数量和物质的形态,即非均质分布的程度和非均质程度分布特征。
一般情况下非均质性程度分布的特征又可以分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程度分布的变化和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程度分布的变化,不同油藏类型的非均质分布变化对于油藏开发数量和形态的影响也可能会有所的不同。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32:11.7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陈新[导读]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 138000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气储集层在空间展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即储层非均质性。
它不仅是平面上的变化,更是三维空间内储层性质的变化。
包括:岩性、厚度、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油气水性质(密度、粘度等)、流体饱和度等。
储层非均质性总体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储层损害的影响。
1、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1.1粒度韵律性粒度的韵律性受沉积环境、沉积方式及水流等控制,水流强度大,携带的颗粒粗,反之则细。
由于水流强度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粒度韵律性是构成渗透率韵律性的内在原因,对层内水洗厚度大小影响很大。
(1)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正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正韵律发育,颗粒粒度自下向上变细,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而上变差。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正韵律结构。
该砂体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沉积为正韵律,孔隙度值由12.5%上升到18.6%,呈正韵律性。
渗透率由0.14×10-3μm2上升到8.61×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1.62,渗透率突进系数7.02,级差1060。
砂体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2)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复合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中复合韵律相对正韵律不发育,多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也有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形成。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储层非均质性是原油储层在地层中的分布以及各种物性的变化呈现不均匀变化的现象。
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外在储层非均质性上的研究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储层流动单元、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建、模非均质综合数法及洛伦兹曲线法等方法。
本文主要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标签: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现状及发展引言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目前都处在二次开采的后期阶段,油田的含水率逐渐增高,开采难度也越来越大,油田的采收率也越来越受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油田开采的进行越来越突出。
而我国的油田大部分都是陆相的砂岩等碎屑岩的储层情况,地层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在各个方向上的非均质性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造成了油藏的储量不足,而且地层中流体的不断排出,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使得油气藏的出液量逐步降低。
原油的采收率也较低。
在油藏储层的描述中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在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领域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研究方法也向着定量化以及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在油田的开发后期,为了能够达到精确描述油气藏,有效的提高油气藏的采收率,往往会在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因此来对油气藏开发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精确的研究和判定。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气藏开发和储层地质情况描述不可或缺的部分。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是因为油气藏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地层沉积以及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导致储层在物性以及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变化的现象,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将岩层的的非均质性通过细分为层间、层内、微观和平面非均质性等四种储层非均质性来进行研究。
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 1) 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造成开发层系的 层间、平面、层内和孔间等各个层次的矛盾, 不同 类型储层, 各矛盾对开发的影响程度不同。
( 2) 层间矛盾往往造成平面矛盾、孔间矛盾。 因此, 首先要解决层间矛盾, 使未动用( 或动用程 度低) 的油层动用起来, 同时平面矛盾、孔间矛盾 等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关键词 储层 非均质 开发效果 油层产能 剩余油分布
油田非均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而 均质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也就是只有 在一定的非均质层次内、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 围内才可以把油田近似地看成是均质的, 而且理 论研究也必须这样做[1]。事实上, 油田开发中存在 的诸如层间干扰、单层突进、剩余油局部富集等现 象 都 是 由 储 层 的 非 均 质 引 起 的 [ 1- 2] 。
[ 3] 李 道 品. 低 渗 透 砂 岩 油 藏 开 发 [ M] . 北 京 : 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 1997: 27- 66.
[ 4] 黄 延 章. 低 渗 透 油 层 渗 流 机 理 [ M] . 北 京 : 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 1998: 59- 99.
[ 5] Tarek Ahmed, McKinney P D. Advanced reservoir engineering [ M] . Gulf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2005: 322- 381.
对于同一种岩性的储集层, 尤其对砂岩孔隙 储油的油层来说, 油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是储油 层物性非均质中最重要的一种。层间渗透率差别 造成注入流体沿高渗层突进, 低渗层的储量难以 动用, 降低了开发效果。 3.2 平面非均质性
由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 平面上储层 的砂岩厚度、油层厚度、油层的物性参数都有一定 的分布范围。油田开发实践表明, 主力油层通常厚 度大, 平面上油层连续性好, 储层的沉积微相及物 性变化小( 见图 2) , 流动单元通常较好, 储量丰度 高, 有利于大面积勘探开发, 开发井网控制程度 高, 剩余油分布较少; 厚度小、流动单元差的油层 其物性也较差, 非均质性强, 储量丰度和采出程度
油藏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油藏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摘要】安塞油田M区块的非均质性具有从均质到非均质的渐变性,为了提高油藏水驱效果,从油田开发的角度,研究了不同非均质性储层下的递减率、开发技术政策,得出了不同非均质下油田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提高水驱效果。
【关键词】非均质性油田开发1 概述M油田位于西倾的伊陕斜坡中部,油藏埋藏浅,渗透率低,水饱高,单井产能低,是典型的“三低”油藏。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非均质性,控制着不同的注采关系,在油藏开发中亦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以达到最佳开发效果。
2 非均质性研究2.1 剖面非均质性该油藏是一个处于一个西倾单斜背景之上鼻隆构造,平均埋深930m,从西到东,油藏埋深变浅,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逐渐减小,渗透率逐渐增大,非均质性逐渐减弱(表1)。
2.2 平面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采用聚类分法,对该区内的井以KH值、砂地比、孔隙度和油井初期含水为聚类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平面非均质性分布图,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在沿着分流河道方向(北东-南西向)形成一系列不同类的区域。
3 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平面非均质性在油田开发中,主要影响流体渗流方向,从开发的角度上讲,影响着注入水推进方向,对油井来说,则是油井的见效方向,见效后产量的变化等情况。
3.1 对见效方向的影响统计该区油井见效情况,发现见效油井方向与油井所处的位置有关,见效井主要分布于油藏中部。
其中,不同区域反映出不同的特征。
东部区域见效油井呈点状分布在注水井的周围,表明注入水推进时是均匀向各方向推进的;中部区域油井见效主要有两个方向,分别是东西方向与北东南西方向,这两个方向一个是砂体走向,一个是储层的层理走向,表明水驱方向受沉积环境控制;西部区域油井见效方向性更为明显,主要是北东南西向,表明水驱状况受沉积相和储层物性的控制更加严重,水驱效果也相对较差。
3.2 对见效后产量的影响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对该油田东、中、西部的含水与平均单井累积产油量的关系、递减情况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新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新木油田作为低渗透高含水的区块,在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为平面矛盾及层内层间矛盾严重,这主要是由储层的非均值导致的。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新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油田后期开发调整,注水政策的制定及挖潜剩余油提供理论指导。
标签:非均质性研究;剩余油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1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
1.1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具体指一个单砂层内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垂向上的变化情况,是控制和影响单砂层的注入剂波及体积和层内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
①粒序剖面在剖面上常见的粒度变化有正粒序、反粒序和复合粒序。
粒序剖面受沉积环境和沉积方式的控制。
在成岩变化弱的碎屑岩储层中,剖面上粒度的韵律性直接控制渗透率剖面的韵律性,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变化直接影响开发效果,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正韵律剖面易出现底部水淹快、水淹厚度小和驱油效率低等现象。
而对于成岩变化很强的碎屑岩储层,由于胶结物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渗透率的韵律性与粒序韵律性的吻合程度较差;
②层理构造多数碎屑岩储层具有层理构造。
常见的层理类型有平行层理、块状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层理类型受沉积环境和水流条件的控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证明层理构造影响油水运动;
③夹层的存在夹层指储层内部的非渗透性层,可分为物性夹层、钙质夹层和泥质夹层[1]。
通常用夹层密度等参数来反映储层内非渗透性夹层的发育程度。
夹层的分布状况对油水运动规律影响较大。
夹层的成因取决于沉积环境;
④微裂缝在致密的储层中常发育大量的微裂缝,微裂缝的存在,可以改变储层的渗透性,甚至可能形成串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较大。
在断裂活动强的断块油田中,不可忽视裂缝的研究。
对裂缝的大小、方向、产状和密度均要搞清楚。
1.2 层间非均质性
層间非均质性是指砂层组内或油层组内各砂层之间的差异。
研究层间非均质
性是为油田开发层系的划分和井网的选择提供地质依据。
1.2.1 隔层
隔层是指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对流体具有隔绝能力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的作用是将相邻两套层系的油层完全隔开,使层系之间不发生油、气、水窜流,形成两个独立的开发单元。
确定隔层的隔绝程度有两个标准,即物性标准和厚度标准。
在平面上的分布及连续性常用隔层厚度平面分布图来表示,是制定射孔方案进行油层动态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
1.2.2 层间差异
层间差异的研究包括如下内容:①确定主力油层和非主力油层,为分层开采提供地质依据;②注意特别高的孔渗性地层,预防注水过程中的单层突进;③多套储层层间的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常用渗透率变化系数、渗透率级差、单层突进系数及均质系数表示;④渗透率分布曲线;为了使直观效果更清楚,常以直方图或曲线的方式来表示渗透率的分布情况;⑤渗透率的韵律模式。
1.3 平面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和三维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平面及三维空间上的变化等引起的非均质性。
它直接影响着注水的垂向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砂体的几何形态、砂体展布与连续性和物性的平面变化。
2 储层非均质对剩余油的影响
2.1 不同沉积相形成的砂体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特点
对滨浅湖相沉积的砂体来说,岩性、物性好的近岸滩坝砂首先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性、物性较差的远岸滩砂之中。
对河流相沉积的砂体而言,岩性较粗、物性较好的河道砂首先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性较细、物性较差的边滩砂体和与注水井不连通的、孤立的透镜砂体之中。
在水淹层中,水淹强度符合沉积韵律规律,剩余油的分布则与沉积韵律存在负相关关系。
2.2 微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微观非均质性是决定地下流体运动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它对二次和三次采油、剩余油分布和提高石油最终采收率有重要影响。
导致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主要有:纹层、纹理结构;碎屑颗粒大小不统一,分布不均;填隙物分布不均;这样就导致在不同孔渗的储层中微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是不同的。
2.3 宏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宏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渗透率以及隔夹层等几种参数。
如岩性参数:储层厚度、粒度中值及泥质含量等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主要是由沉积微相决定的,一般来讲,厚层、粗粒、泥质含量低的储层通常含水率上升较快,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物性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含水率的相关性虽然较差,但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常孔渗性较好的储层含水率较高,剩余油饱和度较低。
2.4 非均质对注水的影响
在注、采井中,由于各层岩性、物性以及井间连通程度的不同,各层吸水或产液所需要的启动压差也不同。
注、采压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各层的吸水量和产液量,进而影响着各层的水淹程度和剩余油的分布。
参考文献:
[1]裘亦楠,薛叔浩,应凤祥著.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9):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