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的体温调节,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影响体温。如柴胡、荆芥、银翘散 等。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4.镇痛、镇静作用:如细辛中枢镇痛、桂枝镇痛、桑菊饮的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 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等。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PPT
清热药
同类药之间药理作用的异同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痰
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 心-------- 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 目前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 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 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
中药药理学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药性的现代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腑能否等同?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机体、环境
第一节 药物因素
品种与产地:正品、道地药材 采收与贮藏: 炮制: ↓毒性或副作用;↑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制剂与煎煮方法:剂型 --- 药物体内过程、不同药理作用 阐释传统煎煮方法;分煎、合煎现代研究 配伍与禁忌:七情;君、臣、佐、使; 有效成分
提取 – 筛选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成分、新用途
20世纪 50-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面临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
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理学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课件
活血调经药
活血疗伤药
破血消癥药
.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改善血液流变学 改善血流动力学
改善微循环 对子宫平滑肌作用
镇痛作用
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
改善血液流变学
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均可改善血瘀病人血液的 浓、黏、凝、聚状态。 抗血栓形成:1)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 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某些活血化瘀还可使已聚 集的血小板发生解聚;多种活血化瘀药可提高血 小板内cAMP的含量或直接抑制环加氧酶而使 TXA2的合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2) 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 而发挥抗血栓作用。
.
川芎
抗肿瘤作用:川芎可降低肿瘤细胞的 表面活性,使其不易黏附成团而易于 在血液中单个杀灭。川芎还可改善微 循环,增加放射损伤部位的血氧供应, 抑制胶原合成,有利于化疗药物到达 病灶,杀灭癌细胞。
.
川芎
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表 明川芎对多种细菌、 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
.
莪术
.
主要成分
主含挥发油,主要有莪术呋 喃烯酮、龙脑、莪术醇、莪 术二酮、姜黄素等。还含有 少量酚性成分和生物碱四甲 基吡嗪。
.
川芎
扩血管:川芎嗪可扩张犬的多种离体动 脉条,如股动脉、冠状动脉、肠系膜动 脉等,其中扩张股动脉的作用较强。 降血压:川芎、川芎总生物碱、川芎嗪 可降低麻醉犬的外周阻力,对犬、猫、 兔等麻醉动物均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 用。其挥发油部分无降压作用。
.
川芎
抗心肌缺血:
川芎嗪可扩张冠脉,增加 冠脉血流量,保护心肌细胞线 粒体,从而可减少结扎冠脉所 致犬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 病变程度。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效学
游离脂 温性药:挥发油、甾醇类、黄酮类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症状。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
•Fe Cu Mn Zn ---造血、保肝、保护视力 (归肝经)
•Mn Zn ---生殖、发育 (归肾经)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 药理作用
细辛:归心经, 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β1受体。
• 泻下药入大肠经,“大肠主津” • 止血药归肝经,“肝藏血” • 止咳药归肺经,“肺主气” • 壮阳药入肾经,“肾藏精” • 平肝熄风药入肝经,“肝主疏泄”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症状。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
•Fe Cu Mn Zn ---造血、保肝、保护视力 (归肝经)
•Mn Zn ---生殖、发育 (归肾经)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 药理作用
细辛:归心经, 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β1受体。
• 泻下药入大肠经,“大肠主津” • 止血药归肝经,“肝藏血” • 止咳药归肺经,“肺主气” • 壮阳药入肾经,“肾藏精” • 平肝熄风药入肝经,“肝主疏泄”
《中药药理学消食药》课件
鸡内金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增强免 疫力,提高抵抗力。
神曲
01
02
03
消食化积
神曲具有消食化积的作用 ,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 增进食欲,改善消化不良 。
解表散寒
神曲还具有解表散寒的功 效,能够缓解感冒、发热 等症状。
和中止呕
神曲还有和中止呕的作用 ,能够缓解恶心、呕吐等 症状。
03
中药药理学消食药的机 理研究
消食药的实验研究方法
动物模型
建立消化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消食药 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分子生物学技术
运用基因敲除、基因转染等技术,研究消食药对 相关分子信号通路的作用。
ABCD
细胞实验
利用消化系统相关的细胞系,观察消食药对细胞 功能的影响。
药代动力学研究
分析消食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 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特征。
药物依赖性
长期大量使用消食药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性,一旦停药可能 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 使用消食药,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肝肾功能损害
某些消食药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长期大量使用需定 期检查肝肾功能。如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应立即停药,并 就医治疗。
06
中药药理学消食药的实 验研究与案例分析
消食药的药理作用机理
抗炎作用
消食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 用,能够缓解胃肠道炎症和溃疡
等疾病的症状。
抗氧化作用
消食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氧化 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
化应激反应对胃肠道的损伤。
免疫调节作用
消食药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
和治疗胃肠道感染等疾病。
04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
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以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证实箭毒(arrow 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肌 肉接头,药物作用机制的 最早研究者。毒药的正式 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 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 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 的。
12
(一) 天然药物发展概况 1.世四传药:中埃希印,中药学 者最多。 1500 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Ebers papyrus) 1500BC,印度草医学,1000BC用 梵语编撰草药方剂
中药药理学课件
2 新药开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为新药的开发提 供了启示,例如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 分,进一步优化药物疗效。
3 健康保健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还包括辅助保健,例如中药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的调节作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针灸疗法
中药药理学的实践不仅包括药物 的使用,还涉及到传统的针灸疗 法,用于调节和平衡身体的能量 流动。
3
传统与现代结合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发展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智慧和经验,也吸纳了现代科学的理论 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药药理学的分类及特点
药物分类
• 扶正药物 • 祛病药物 • 调和药物
药理特点
• 多成分复方 • 多靶点作用 • 整体调节作用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和研究前景
1 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研究为中药在临床实践中 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中药治 疗疾病的机制和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物作用、药物效应及其机理的学科。本 课件将全面介绍中药药理学的定义、意义和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发展
1
古老的传统
中药药理学拥有悠久的历史,追溯至数千年前的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现代科学验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药 物的功效和机制。
中草药饮品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还体现在中草 药饮品中,例如中药茶的使用, 帮助改善健康和缓解病痛。
推拿按摩
中药药理学研究还涉及到推拿按 摩等传统疗法,用于促进血液循 环和放松身心。
总结和展望
中药药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疗效,并为新药开发和健康保健提供有益启示。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九章芳香化湿药
详细描述
芳香化湿药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平喘等作用,适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例如, 苍术、厚朴等中药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呼吸道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神经系统疾病
总结词
芳香化湿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详细描述
芳香化湿药具有安神定志、舒缓神经等作用,适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等神经 系统疾病。例如,合欢皮、柏子仁等中药能够调节神经递质,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
进一步深入研究芳香化湿药的作用 机制,探索其在分子、细胞、组织 等不同层面的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拓展
拓展芳香化湿药的临床应用范围, 探索其在更多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 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 择。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芳香化湿药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细胞膜 的功能以及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等。这些药物对部分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如黄连、黄柏和黄芩等。
抗肿瘤作用
总结词
部分芳香化湿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详细描述
芳香化湿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这些药物常用于辅助治疗恶性肿瘤 ,如姜黄素、莪术和紫杉醇等。
探讨芳香化湿药与其他药 物联合使用的疗效和安全 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 选择。
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对临床应用芳香化湿药的 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药 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参 考。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新药研发
基于芳香化湿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和活性成分,开展新药研发工作,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 物。
作用机制深入研究
芳香化湿药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平喘等作用,适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例如, 苍术、厚朴等中药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呼吸道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神经系统疾病
总结词
芳香化湿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详细描述
芳香化湿药具有安神定志、舒缓神经等作用,适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等神经 系统疾病。例如,合欢皮、柏子仁等中药能够调节神经递质,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
进一步深入研究芳香化湿药的作用 机制,探索其在分子、细胞、组织 等不同层面的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拓展
拓展芳香化湿药的临床应用范围, 探索其在更多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 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 择。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芳香化湿药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细胞膜 的功能以及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等。这些药物对部分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如黄连、黄柏和黄芩等。
抗肿瘤作用
总结词
部分芳香化湿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详细描述
芳香化湿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这些药物常用于辅助治疗恶性肿瘤 ,如姜黄素、莪术和紫杉醇等。
探讨芳香化湿药与其他药 物联合使用的疗效和安全 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 选择。
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对临床应用芳香化湿药的 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药 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参 考。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新药研发
基于芳香化湿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和活性成分,开展新药研发工作,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 物。
作用机制深入研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 课件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景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景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
丹参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抗心肌缺血
改善微循环
促组织修复
抗血栓
抗脑缺血
对胃肠作用
对肾脏作用
镇静、镇痛
对呼吸系统
对免疫影响
抗菌、抗炎
丹参
抗心肌缺血: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的疗效。 作用机制:1)扩张冠脉增加心肌的血氧供应;2)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3)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此外丹参素可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抗脂蛋白氧化,使氧化脂蛋白中脂质过氧化物减少,减少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面积
川 芎
川 芎
延缓慢性肾损害:川芎嗪可显著增加肾 血流量,可加速肾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 川芎嗪可选择性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 使肾组织合成TXA2减少,有效抑制血小 板激活与聚集,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肾小 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炎细胞浸润,减轻肾小 球肿胀,从而减轻肾小球病理损害和保护 肾功能。
川 芎
银 杏 叶
对呼吸系统影响:槲皮素有较好
的祛痰作用,可促进痰液分泌和气管纤毛运动。银杏叶醇提物及总黄酮可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及氧化铁所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可松弛豚鼠离体支气管平滑肌,腹腔注射可对抗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
银 杏 叶
镇痛作用: 皮下注射银杏叶总黄酮可显著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皮下注射和侧脑室注射银杏叶总黄酮均可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
01.
根据功效特点可分为: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活血止痛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破血消癥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5.
活血疗伤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中药药理学精心整理PPT课件
(1)泻下 有效成份:结合型蒽苷、番泻苷A作用最强 作用特点:泻下作用与炮制有关
寒积便秘无效
泻下机制
大部分
口服
结合型蒽苷
小肠
小部分
肝脏
大肠
细菌水解
转化
苷元
苷元
苷元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神经丛,促进肠蠕动泻下 大黄酸抑制Na+-K+-ATP酶抑制水份吸收溶积增大泻下
保肝:
1)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经细胞再生 2)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 3)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缩短凝血时间; 3)降低抗凝血酶活性; 4)降低纤溶酶活性,加速血液凝固; 5)收缩受损局部血管。
2、改变血液流变性
1)大黄可升高血浆渗透压,组织水 分向血管转移,血液稀释,血液 粘稠度降低,改善微循环障碍;
2)服用大黄后可见全血粘度降低, RBC压积降低。
抗菌抗病毒
有效成分:游离苷元 作用特点:为广谱抗菌药、常见致病菌有效。
一、 概述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功能与主治 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
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
咽肿、肠痈,痈肿疔疮
瘀血经闭,跌打损伤
主要成份
1、蒽醌衍生物 结合型蒽苷(蒽醌苷,双蒽酮苷):泻下 游离型蒽醌(大黄酸,大黄素):抗菌 2、大黄多糖、鞣质,没食子酸等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胆:
促进胆汁分泌、疏通胆管、促进胆囊收缩、 松驰奥狄氏括约肌。
保护胃粘膜
1)促进 PGE合成 2)抑制胃酸 分泌 3)抑制幽门螺杆菌
抗急性胰腺炎
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
利尿、改善肾功能
1、利尿 有效成份:大黄素、大黄酸。 作用机制 :抑制Na+-K+-ATP酶,Na+重吸收减少。
寒积便秘无效
泻下机制
大部分
口服
结合型蒽苷
小肠
小部分
肝脏
大肠
细菌水解
转化
苷元
苷元
苷元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神经丛,促进肠蠕动泻下 大黄酸抑制Na+-K+-ATP酶抑制水份吸收溶积增大泻下
保肝:
1)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经细胞再生 2)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 3)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缩短凝血时间; 3)降低抗凝血酶活性; 4)降低纤溶酶活性,加速血液凝固; 5)收缩受损局部血管。
2、改变血液流变性
1)大黄可升高血浆渗透压,组织水 分向血管转移,血液稀释,血液 粘稠度降低,改善微循环障碍;
2)服用大黄后可见全血粘度降低, RBC压积降低。
抗菌抗病毒
有效成分:游离苷元 作用特点:为广谱抗菌药、常见致病菌有效。
一、 概述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功能与主治 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
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
咽肿、肠痈,痈肿疔疮
瘀血经闭,跌打损伤
主要成份
1、蒽醌衍生物 结合型蒽苷(蒽醌苷,双蒽酮苷):泻下 游离型蒽醌(大黄酸,大黄素):抗菌 2、大黄多糖、鞣质,没食子酸等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胆:
促进胆汁分泌、疏通胆管、促进胆囊收缩、 松驰奥狄氏括约肌。
保护胃粘膜
1)促进 PGE合成 2)抑制胃酸 分泌 3)抑制幽门螺杆菌
抗急性胰腺炎
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
利尿、改善肾功能
1、利尿 有效成份:大黄素、大黄酸。 作用机制 :抑制Na+-K+-ATP酶,Na+重吸收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15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
表症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
理作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7
二、中西医药学发展和转归 1. 医学 公元前4—3世纪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与中 国黄帝内经几乎同时问世。 公元二世纪 西医向地中海沿岸转移,在古罗马开花结 果。而中医在黄河流域已有长足发展。 公元七世纪 我国中医药学达到相当成熟程度,政府颁 布了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 公元十六世纪 李时珍完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 公元十七世纪 西医新理论的创立与新技术的应用。
ppt课件
9
3. 现代中药药理学发展三个时期: 20世纪20~40年代: 1923年陈克恢对麻黄的研究。 50~80年代:筛选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药物,结合中医 理论与治疗法则研究,为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后:单味中药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 复方的多效性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概念。 1982年王筠默教授编写了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科书。正 式列入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和中医专业的基础课。 1989年开办中药药理专业和随后的硕士、博士点,大大 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ppt课件
10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十八反、十九
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是四气五味。
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
“四性”指寒、热、温、凉(寒>凉,热>温)性质相同,
程度不同。
四性的现代研究,主要从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
统、内分泌系统、代谢(能量代谢)功能等影响进行研究。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pt课件
11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强,痛阈和惊厥阈降 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如附子、干姜、肉桂。寒 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 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 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如附子、干姜、肉桂。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ppt课件
16
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认识 中药的归经理论:是指中药对某一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 用。 1.中药归经与药效学关系 如归肝胆、肠经的药物对 肝、胆肠的药理作用相吻合如平肝(抗惊厥和泻下药等)。 2.中药归经与药动学关系 归经与药物在脏腑经络中 分布,不尽相同。这与现代对中医脏腑经络的认识有关。 3.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和受体关系 微量元素与组织 的亲和力如铜、铁、锌富集于肝;附子归心经与β1有关。
《中药药理学》
ppt课件
1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一、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 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 及其化学成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ppt课件
5
二、学科任务:
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认识和理解中药
理论的内涵,阐明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3.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
4.研发药。承担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评价新药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也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
化。
ppt课件
6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药
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一、古人对药物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索
“神农尝百草”始于四千年前,是对中药药理的初步实
践。
“法象药理”模式,始于宋,盛于清,宋徵宗赵佶《圣
济经》卷五,取名“药理篇”提出:“物生而后有象,象而
后有滋,物物妙理,可得而推” 。
ppt课件
ppt课件
12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
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ppt课件
13
4.对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 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 值恢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寒凉药相反,如 生地、知母、黄连等。 5.对心血管、病原体等影响 温热药: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寒凉药:作用相反,多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ppt课件
14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认识
中药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其味与化学成分和
药理作用关系。
辛:含挥发油。发汗解热,改善循环,促进消化等。
酸:含有机酸、鞣质。止血、止泻、抑菌、抗炎等。
甘: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补养人体,提高免疫和抗
病能力。
苦:含生物碱、苷类。抗菌、强心、导泻、平喘等。
咸:含碘和无机盐。软坚散结、通便等。
ppt课件
8
2. 药学 1804年 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提取吗啡。 1909年 Ehrich合成了砷矾纳明治疗梅毒。 1935年 Domek 发现了磺胺的抗菌作用。 1940年 英国Florey在Fleming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 霉素,使药学得到 飞速发展。而中医药学从李时珍的《本 草纲目》之后漫长的300年中,几乎无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