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给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_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供给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

*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一个附加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投资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供给效应转换。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部分经验事实,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的/水平效应0递减、/垂直效应0显现。本文基本结论是,因为劳动力供给中/水平效应0的收益递减特性,中国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人口红利0,必须转到以知识、技能等人力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内生增长的道路。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效应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二元经济转型

*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0(批准文号06&ZD004-01)资助。本报告执笔人袁富华、汪红驹、张平、刘霞辉。参加讨论的人员:刘树成、张晓晶、张连成、常欣、田新民、仲继垠、黄志钢、吴延兵、林跃勤、王宏淼、张磊、岳清唐、陈昌兵、马岩、张自然、魏枫。

¹ 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当一国人口增长率降低后,会在一个特定时段内形成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都比较低的情况,这

时,该国人口分布呈/中间大,两头小0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带来劳动力丰富、储蓄和投资增长快的有利结果,人们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0或/人口红利0。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0(林毅夫等,1994)大门,劳动力持续的大量供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经济的高增长,劳动力的供给效应对中国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中国人均GDP 超过1000美元,经济突破了贫困陷阱(马尔萨斯陷阱),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红利0。

¹

不少国内研究对劳动力要素之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贡献进行了认真审视。在一项有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的研究中,刘树成(2007)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0良性增长局面的出现,与供给面上就业结构的新变化及相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关:一方面,中国就业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乡城转移及劳动力低成本带来了物价的低稳水平。蔡

等(Cai and Wang,2005)认为,由于改革时期与计划经济时期生

育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的人口转变过程相重合,形成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通过改革在城乡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陈东琪(2007)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劳动力结构变化,来自知识劳动占比提高,来自于新知识的贡献,即老一代劳动力减少,新一代劳动力增加,非知识型劳动力加快退休,知识型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生产业大军。王诚(2005)认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近期劳力短缺现象的出现,与劳动力的就业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迁密切相关。袁志刚等(2005)认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势必要摆脱依靠低成本、高投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维持产业竞争力的方式,而是应逐步转变到依靠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模式上来。

以上研究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投入间的经验关系,/人口红利0是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我们更应看到,不论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经济增长的理论结果均表明,人口扩张和劳动力廉价供给从来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决定性因素。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的人口和劳动力不可能长期处于/无限供给0状态。二元经济结构中落后传统经济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随着

经济发展,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工资上升, /刘易斯转折点0将到来,经济就告别了劳动力/无限供给0状态。就中国而言,1973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综合生育率已经下降到012%以下,未来/人口红利0将逐步耗竭,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刘易斯转折点0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必形成威胁(蔡等,2006、2007)。理论上,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文献中,外生假定的人口和劳动力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该结论被后期研究所推翻,20世纪80年代后的内生增长文献认为突出了创新、人力资本等要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Romer,1986,1990;Lucas,1988)。新理论突破了低素质劳动规模效应递减对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限制,更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在劳动力几无增长的条件下长期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现实。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中国人口和劳动力供给推动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和机制性分析,论证了不同的劳动力供给效应的递增或递减效应,并模拟其对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从而在理论逻辑和实证上分析当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出现/拐点0时经济增长路径如何转换,其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机制需要如何重新设定。为下面分析的简便,也为更形象地说明劳动力的结构性特征,本文将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供给效应概括为劳动力供给的/水平效应0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垂直效应0两种。其中,劳动力供给的/水平效应0是指劳动力规模扩张和就业人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垂直效应0指通过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导致的劳动效率提高。

本文第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资源开发中一些典型事实的说明;第二部分构造了附加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投资约束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分解劳动供给的/水平效应0和/垂直效应0,并模拟了两种效应对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了劳动力/水平效应0递减效应下的经济增长机理和增长路径的转变;第四部分是结论和政策性建议,我们认为应突出以劳动力素质提高为核心的中国/第二次人力资源开发0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一、优势劳动力资源供给推动了中国经济/赶超式0增长

中国近30年的劳动力资源动员和经济增长潜力开发无疑是成功的。体制变革和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在将农业部门庞大剩余劳动力输送到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部门的同时,也为新知识和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契机,农业部门的效率因此得以稳步提高。从劳动力资源动员机制看: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期普遍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8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向第二、第三次产业流动提供了条件,而乡镇企业普遍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特征为劳动力流动提供了顺畅通道;另一方面,8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国有企业改制,如用工/合同制0的推行,以及其他经济成分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劳动力流动和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提供了环境。正像发展经济学经典模型所预言的那样,在低成本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入第二、三次产业的过程中,较之于传统农业部门而言,现代部门的受益可能更大。实际上,在国内市场日益壮大和国外市场需求预期稳定的条件下,现代部门或许只要提供连续吸纳劳动力的资本和技术就已经足够了,大规模低成本劳动力投入一方面为现代部门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延续,以知识和经验积累、技能提高和技术进步为体现的/干中学0效应,¹也逐步在越来越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中产生并积累,由此,劳动力投入质量得以升华并进一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和现代部门的加速扩张。

¹Arrow(1962)、Young(1991)倾向于把/干中学0理解为经验或与技术进步有关的生产潜力的开发。这里,我们把/干中学0效应具体理解为由于知识、技能水平及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张平、刘霞辉(2006)分析了/干中学0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