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憧憬中的象牙塔

走向憧憬中的象牙塔
走向憧憬中的象牙塔

走向憧憬中的象牙塔

——中国高校应该向着象牙塔式发展摘要

“象牙塔”作为一种人们理想中的净土,一直为众人所向往。大学在未可就者眼中就是象牙塔般的圣地。现今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众多弊病和挑战,逐渐失去了引导思想进步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了“象牙塔”这一概念和高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史、文化、社会、价值观、思想与创新角度论述象牙塔式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建设象牙塔式学府的观点,从人的方面分析建立塔式学府的一些必备条件,最后联系国内教育改革现状做了简要分析,向社会发出呼吁。

关键词

象牙塔高等教育北大社会文化进步思想创新价值观

正文

象牙塔的本义

Ivory Tower是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 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

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在书函《致维尔曼》

中批评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

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一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

在汉语中,象牙塔原指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创作,意为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之外,躲进孤独舒适的个人小天地,凭主观幻想从事写作活动;外延涵义主要是“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象牙塔只是一个概念,人们把它用在生活中是为了用来说明自己生活的不现实。

由此可见,现代意义的“象牙塔”可以解释为一个不受社会众多因素影响的自由之地。很显然这样的世外桃源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众人的憧憬!就如同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出一样!可是热机效率达到1是不可能的,人们却在不断的使其接近1。

走向象牙塔

1.教育的现状决定高校教育不会停滞不前。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些令人不满的地方 :高校部分教师不再具有起码的师德,缺少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角色——学生的楷模。多少教授、博导同时又是某企业的老总或顾问。大学课堂里不见了他们的身影,而闪烁在各地的辅导班当中。教

授凶杀、外遇、师生冲突频频曝出……且不论原因如何,只是现象都使人灰心;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产业化”,试问一个普通本科生在四年大学生活后要花去多少钱,按照2005-2009年物价计算我得到的结果是不低于五万元人民币,真的是每个家庭都支付的起?助学贷款不过是帮你找个借钱的地方,而且直接导致还款人并不会想如何成长为一名有用大学毕业生,而是去想毕业后应当怎么多多赚钱,先还贷款。由此可想到,我们的高校在培育什么;逐步西化的高等教育,各高校不断引入所谓的“海归”,他们带来除了先进知识之外的同时文化冲击是可怕的。不平衡的文理科发展,大众的印象中,学理工类的人才是聪明的,有能力的,然而众多的理工类“人才”得到的是什么,翻译复制粘贴一些外文文献,混个证而已。疯狂的高校合并,难道三个臭皮匠合体就真的成了一个诸葛亮;方兴未艾而又脆弱的民办教育,随着社会潮流发展而变化的教育形式,这些学校才是真正需要承担起社会专业人才——也就是西方的白领、蓝领——的载体;所谓名牌大学,某某工程大学承担不了科教兴国的重任——教育的改革较之飞一般的工、农、商、卫发展就像蜗牛一样缓慢……中国高等教育的缺点远远不止这些,这就说明,高等教育需要改变。

2.其次,任重而道远的高等教育。摆在高等教育教育面前的重任,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勉强可以完成第一个任务,在第二个任务上,缺乏第三个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所以创新方面,中国高等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诺贝尔奖的现状使国人感到不齿,新式的高等教育是我们的希望。借鉴于军事科研部门的丰硕成果,学术气息浓厚且不受世俗干扰的校园、研究院正是我们需要。可想象牙塔式的校园不正是如此?

接近象牙塔≠脱离社会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系统[2],决定了其社会性不可动摇。脱离社会的学校,即使在完美也不过是空想。虽然象牙塔是达不到的,然而接近象牙塔(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并非远离社会。这里的象牙塔式的校园不但不能脱离社会,而且会更大限度的对社会作贡献,当然离不开社会大家庭的支持。无论历史、文化、环境还是价值观、创新都是在社会前提下才有意义。

人类的教育史可以大致概括为三个时代:神话与习俗时代,即“感性时代”,绵远3000年的哲学时代,以及贯彻上世纪到现在的“科学教育时代”。作为“科学教育时代”代表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前文我们已经列出了部分。时代在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意味着未来的高等教育必将有一个“文化转向”[3]。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史上,20世纪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等)中诞生的新文化运动,继而学子们又以文化先驱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改变中国的“五四运动”。当时的北大之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现在的北大比绝对称得上“象牙塔”了——一个不受社会众多因素影响的思想开阔,学术自由之地,而且备受社会的支持,教师无需为生计发愁,学生免除学费……。但是受到西方文化侵略严重的北大等高等学府的现在,正在逐步远离塔式的教学,于是乎人才大量外流,“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三流博士”的现状日趋严重。我们需要的是传承5000年华夏文明的创新校园文化,而不是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历史赋予他们推动思想进步的重任,建立一个能够培育出创新思想的“塔式”校园文化迫在眉睫。

“人之初,性本善,心相近,习相远”,三字经,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多么的关键。大学是未来的精英们初步阅读人生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他们需要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大学期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更大的收获是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知道了人生的目标,学会了选择。而如果不接受高等教育,直接进入社会,正是青春年少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或者过早的受到打击而一蹶不振。虽然有少数人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中站住了脚步,并为世人称赞,但那毕竟是少数。大学以其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人文,多彩的校园活动,前辈的谆谆教诲,社会的浅层接触--------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大好青年由未成熟走向成熟这个过渡期的最佳场所。试问我们花大力气培养的精英们应该是未来社会大厦的规划者,还是所谓“适应”某些工作缺口的小工?浅水难出蛟龙,唯有高耸于天地间的象牙塔才能教育出能越过龙门的鲤鱼。而且,人人追求进步的塔中风尚不仅保证塔中人不受外界低俗影响的保证,也是向社会输送的人才需要带给社会的新鲜血液。

历史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伴随着战争与杀戮,人们的价值观在血与火之中进步。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滞后是这些不幸的根源。每一次的经济、政治的飞跃都会使这种滞后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于是只能用伤痛来实现跨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力飞速前进,难道我们还要等待那次会使无数同胞丧生、导致经济倒退的“跨越”?与时俱进,社会大家庭需要不断新思想、价值观的推动才能跟上经济的步伐。而这些新思想、先进的价值观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辛勤的工人,也不能于寄希望劳累的农民,当然也无法求取于日理万机领导人们。一个产生新思想、先进价值观的最高效地方——象牙塔式的大学会为社会思想、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

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大部分都出自于高等学府、研究院。回想这些人类财富的产生过程,科学家、思想家们要么是在当时思想、言论相对自由独立的学院,要么是在自己开创的一个类似于象牙塔的空间中。当今的国内的学府已经基本上矮的和其他社会设施一样了,不再有直插云霄的气魄,故而高等教育弊端重重。社会需要创新,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开公司的博导,各地考研辅导班中的教授,而应该建立一个可以让他们专心于学术的环境。美丑是相对的,丑在更丑中是美,要更美只有在美当中才能实现。塔式的高等教育恰好是远离陋习的美得所在。优雅校园环境、追求进步的学习风气、没有后顾之忧的科研环境、美得学府文化、超然的价值观理念,如此象牙之塔师生们还会丑闻频传、四处奔走吗?这才是精英诞生的地方。

象牙塔式校园的建立

象牙塔中主角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总有长成的一天,而教师在塔中所待日久,同时也是各级学子思想、价值观、文化知识的传播纽带,同时肩负着科技、教学创新的重任,因此教师是塔式高校能够建立的关键所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高校教师不是神,但是在专业教育上应当严格要求,当然这样的教育精英社会也应当给予丰厚的回报。教师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作为一名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本来就具备知识传授者、学生楷模、管理者、心理医生、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等职业角色[4]。然而,教师的认知结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5],因此在先前基础上,象牙塔式学府中的教师还应该是新思想的引航人,进步价值观、学术创新的传承者,专业知识的楷模等。除此之外品德,专业态度无不向塔中的教师提出挑战。如此高的要求注定人数很少,其实很接近象牙塔式的学府并不需要很多,区区数所而已。而其他的高校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成为高塔与社会大平地之间的缓冲。各行业部门所要的对口人才由民办高校和职

业教育学院来培养。

同样,对于学生的选拔要求也是很高,这与现行教育不谋而合,所不同的是,选拔的手段和标准。不能只依赖高考的分数,更多的是全面素质的考察,各项能力的综合选拔,之后按其兴趣、基础、天赋进行专业的培养。最近实行的校长推荐的选拔形式只是一个前奏。这种培养要以思想道德的培养为首,即主要激发其创新思维。这不但符合教育的“育人”而非“制器”目的,而其为新思想、先进价值观的产生打下基础。现行的教育改革也在想着这个方向迈进[6]:既重知识传授,更重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既重认知过程,又重情感体验、一直锻炼和行为训练;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过程。当然象牙塔式教学并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学术的交流、思想的创新以及对社会的价值观影响,为处在滞后文化下的人们引导方向。

结论

综上所述,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确实是社会所需要的。建立起数座象牙塔式的高等学府是民族崛起、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由点及面地新文化传播使文化不会成为阻碍经济高度发展的桎梏。而且种种的教育改革也是向着塔式教学发展。不同程度的塔式教学分布很好的解决进步与社会需要的两方面问题,并且能使其有所专。因此,现在的工作就是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合理的物质回报,制定高校发展目标,并逐步完成各学府的象牙塔化进程。同时,完善教师和学生选拔方式,最后建立起造福现代和未来的象牙塔式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大论坛》(孙宜学主编)之《中国教育现状沉思录》柏岳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美]珍妮·H·巴兰坦著,朱志勇范晓慧主译,凤凰教育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石中英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教育心理学新编(修订版)》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应湘向祖强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高等学校战略管理》刘献君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