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的五大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弥漫的情绪
没有情节,只有情绪,意识流小说往往是这样 , 它写外部世界引起的任务的不确定的情绪飘忽。 意识流小说写情绪时,其情绪程度大大减轻了, 轻到似有似无的程度,而且情绪与情绪之间的过渡 是感觉不到的,情绪的边缘是模糊的。它更注意惶 惑、惆怅、若有所失的失落感、烦躁等一类不很激 烈的情绪。 另外,在 意识流小说中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是 很难说得特别清楚的。甚至让人有原因就仿佛来自 自身的内心深处,与外部没有关系之感。
二.梦境
意识流小说写了许多梦。这种梦不同于 以往传统小说所写到的梦——那种梦往往是 完整的,人工的,带有明显倾向的,是让它
起烘托、陪衬作用的。而意识流小说中的梦
却往往是破碎的,含糊的,更缺少有机联系
而象征意味更浓。
eg : 这天夜里,素素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放风筝。 不是在绿草地上,不是在操场上,而是在马背上 放风筝。天和地非常之大。“农村是一个广阔的 天地”,孩子们齐声朗诵。原来放风筝的并不是 她,而是一位一顿吃了六两炒疙瘩的小伙子。俗 名叫做屁股帘儿的风筝毕竟飞起来了,比吊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的汽球还高。 飞呀,飞呀,一道道的山,一道道的河,一行行 的青松,一队队的红卫兵,一群群的马,一盘盘 的炒疙瘩。这真是有趣!她也跟着屁股帘儿飞起 来了,原来她变成风筝上面的一根长长的飘带儿 (《风筝飘带》)
王蒙是小说界在建国后最早创作和大量发表 王 意识流小说的作家之一。在1979—1980年间, 蒙 他完成了 的
《布礼》 1979年2—8月 意 《夜的眼》 1979年9月 识 《风筝飘带》 1979年12月 流 《蝴蝶》 1980年2—3月 小 《春之声》 1980年4月 《海的梦》 1980年4月 说 创 当时文坛惊呼,王蒙扔出了他的“集束手榴 作 弹”。这些小说以异乎寻常的叙述方式在中
时间为框架,而将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间纳入这个
框架内。
王蒙的《春之声》正是借鉴了这种非时序的写法。 火车从起点到主人公的目的地,只需运行两小时四十 七分——在时间长河里可算是一瞬。然而,知觉时间 却前后大大地扩展了——从五十年前的童年到渺茫的 无限。它对过去传统小说的单线性时间是一个明显的 反叛。这种小说有意忽略他们似乎感到麻烦的时间标 志,不作声明,便进行突然转换:“ 车身在轻轻地颤 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下面不另起一行,也 不作时间转换暗示,紧接着就是一句:“多么甜蜜的 童年的摇篮啊!”从而一声招呼不打就将现实时间甩 开,而进入了已流逝的历史时间里。读者往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几秒 钟或者几分钟时间里就领略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 里所发生的事件。
国当代小说界引发了一场艺术革命。
第三部分
王蒙意识流小说作品简析
王蒙意识流小说对深蕴心理加以描绘和揭 示的几种手段: 一、原发性联想 二、梦境 三、内心独白 四、弥漫的情绪
五、打破时空秩序
一.原发性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写到的那种联想。 那种联想是有次序的和有内在联系的。太阳
光引起温暖的联想,这是正常的。因为太阳
值得注意的是: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并非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硬 行植入,它本质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流小说。 一.它排斥了作为正宗“意识流”的本质特征,即 弗洛伊德的“里比多说”(性力)。 二.它排斥了夸大直觉,否定理性,夸大内心,否 定外部现实的做法。
例 如 :
乔依思· 卡洛斯· 欧茨 (美 国)——《过关》 写一个有教养的美国妇女过海 关,等候和接受海关人员检查 时的烦躁不定的情绪 王蒙 ——《夜的眼》、《海的 梦》、《春之声》
四.打破时空秩序
这种小说通常把时间具有的先后——前天、昨
天、今天、明天、后天;过去、现在、未来——顺
序,冲得稀里哗啦。它完全没有“先后”的意识, 蔑视承上启下的关系。就像一个不懂音乐的顽童将 一架钢琴拆了,而将一、二、三、四、五、六、七 的顺序音阶打乱了再组装起来。它常常又以较短的
三.内心独白
可以表现任何范围内的意识,包括 清醒状态的语言领域和非语言的无
意识领域。它是对活跃状态中心灵
的直接引述。
eg ;
我请求判我的罪。 你是无罪的。 不,那有轨电车的叮当声,是海云青春和生 命的挽歌,从她找到我的办公室的那一天 起,便注定了她的灭亡。 是她找的你。是她爱的你。你曾经给她带来 幸福。 我更给她带来毁灭。……(《蝴蝶》)
第二部分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创作
首先应该明白: 什么是“意识流”
“意识流”是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一些现代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并非一些孤立的段落, 而是如同河水一般地长流不停。小说中的“意识流” 就是这种心理现实的动态展现。在叙述过程中,作 为理性观察者的作家退隐了。“意识流”的叙述竭 力保持着意识过程中纷杂多变,色彩交错,头绪多 端的天然状态,保持着各种尖锐淋漓的触觉、味觉、 听觉与视觉。诸多现象不是客观地,逻辑地展开, 而是根据情绪的波动起伏显现。在小说中,所有物 象之间的时空顺序与因果关系都被这种心理过程所 取代。
光确实是温暖的。而美国诗人托马斯的“阳
光是太阳踢出的足球”的联想,则是不正确
的,然而,却又是人类的心理可能出现的联
想方式。
eg :
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
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
柔的歌曲吗?叫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
火车也叮咚叮咚响起来呢?……广州人的凉棚下面, 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风,发出 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抽象派音乐叫人 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杨子荣的咏叹调时有什 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嗓音,所有噪音都是令人 不愉快的吗?(《春之声》)
王蒙和他的意识流小说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现象 意识流小说的五大特征 王蒙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段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第一部分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现象
中国当代小说与前代相比出现质的飞跃,应该是在新 时期以后。对小说从思维到技巧,从选题到表现,从个性 气质到群体倾向,其中种种与前代小说表现出迥然相异的 特质,大概应回溯到当代小说1980年前后去考虑、探究。 当新时期初期,一批现实主义的作品开始以实绩,在 废址中拯救小说艺术时。(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 文学》77年第11期、卢新华《伤痕》,《文汇报》78年8 月11、《枫》,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相继发表) 这些“伤痕”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赞誉。然而,这些对前代 小说的恢复仅仅在于不同题材的环境下更加开放的重复。 正因如此,中国小说也开始酝酿着一场革命性地突破,而 翻译文学使人们在一种新奇的阅读中感到了突破的必要和 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