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的五大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弥漫的情绪
没有情节,只有情绪,意识流小说往往是这样 , 它写外部世界引起的任务的不确定的情绪飘忽。 意识流小说写情绪时,其情绪程度大大减轻了, 轻到似有似无的程度,而且情绪与情绪之间的过渡 是感觉不到的,情绪的边缘是模糊的。它更注意惶 惑、惆怅、若有所失的失落感、烦躁等一类不很激 烈的情绪。 另外,在 意识流小说中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是 很难说得特别清楚的。甚至让人有原因就仿佛来自 自身的内心深处,与外部没有关系之感。
二.梦境
意识流小说写了许多梦。这种梦不同于 以往传统小说所写到的梦——那种梦往往是 完整的,人工的,带有明显倾向的,是让它
起烘托、陪衬作用的。而意识流小说中的梦
却往往是破碎的,含糊的,更缺少有机联系
而象征意味更浓。
eg : 这天夜里,素素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放风筝。 不是在绿草地上,不是在操场上,而是在马背上 放风筝。天和地非常之大。“农村是一个广阔的 天地”,孩子们齐声朗诵。原来放风筝的并不是 她,而是一位一顿吃了六两炒疙瘩的小伙子。俗 名叫做屁股帘儿的风筝毕竟飞起来了,比吊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的汽球还高。 飞呀,飞呀,一道道的山,一道道的河,一行行 的青松,一队队的红卫兵,一群群的马,一盘盘 的炒疙瘩。这真是有趣!她也跟着屁股帘儿飞起 来了,原来她变成风筝上面的一根长长的飘带儿 (《风筝飘带》)
王蒙是小说界在建国后最早创作和大量发表 王 意识流小说的作家之一。在1979—1980年间, 蒙 他完成了 的
《布礼》 1979年2—8月 意 《夜的眼》 1979年9月 识 《风筝飘带》 1979年12月 流 《蝴蝶》 1980年2—3月 小 《春之声》 1980年4月 《海的梦》 1980年4月 说 创 当时文坛惊呼,王蒙扔出了他的“集束手榴 作 弹”。这些小说以异乎寻常的叙述方式在中
时间为框架,而将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间纳入这个
框架内。
王蒙的《春之声》正是借鉴了这种非时序的写法。 火车从起点到主人公的目的地,只需运行两小时四十 七分——在时间长河里可算是一瞬。然而,知觉时间 却前后大大地扩展了——从五十年前的童年到渺茫的 无限。它对过去传统小说的单线性时间是一个明显的 反叛。这种小说有意忽略他们似乎感到麻烦的时间标 志,不作声明,便进行突然转换:“ 车身在轻轻地颤 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下面不另起一行,也 不作时间转换暗示,紧接着就是一句:“多么甜蜜的 童年的摇篮啊!”从而一声招呼不打就将现实时间甩 开,而进入了已流逝的历史时间里。读者往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几秒 钟或者几分钟时间里就领略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 里所发生的事件。
国当代小说界引发了一场艺术革命。
第三部分
王蒙意识流小说作品简析
王蒙意识流小说对深蕴心理加以描绘和揭 示的几种手段: 一、原发性联想 二、梦境 三、内心独白 四、弥漫的情绪
五、打破时空秩序
一.原发性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写到的那种联想。 那种联想是有次序的和有内在联系的。太阳
光引起温暖的联想,这是正常的。因为太阳
值得注意的是: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并非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硬 行植入,它本质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流小说。 一.它排斥了作为正宗“意识流”的本质特征,即 弗洛伊德的“里比多说”(性力)。 二.它排斥了夸大直觉,否定理性,夸大内心,否 定外部现实的做法。
例 如 :
乔依思· 卡洛斯· 欧茨 (美 国)——《过关》 写一个有教养的美国妇女过海 关,等候和接受海关人员检查 时的烦躁不定的情绪 王蒙 ——《夜的眼》、《海的 梦》、《春之声》
四.打破时空秩序
这种小说通常把时间具有的先后——前天、昨
天、今天、明天、后天;过去、现在、未来——顺
序,冲得稀里哗啦。它完全没有“先后”的意识, 蔑视承上启下的关系。就像一个不懂音乐的顽童将 一架钢琴拆了,而将一、二、三、四、五、六、七 的顺序音阶打乱了再组装起来。它常常又以较短的
三.内心独白
可以表现任何范围内的意识,包括 清醒状态的语言领域和非语言的无
意识领域。它是对活跃状态中心灵
的直接引述。
eg ;
我请求判我的罪。 你是无罪的。 不,那有轨电车的叮当声,是海云青春和生 命的挽歌,从她找到我的办公室的那一天 起,便注定了她的灭亡。 是她找的你。是她爱的你。你曾经给她带来 幸福。 我更给她带来毁灭。……(《蝴蝶》)
第二部分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创作
首先应该明白: 什么是“意识流”
“意识流”是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一些现代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并非一些孤立的段落, 而是如同河水一般地长流不停。小说中的“意识流” 就是这种心理现实的动态展现。在叙述过程中,作 为理性观察者的作家退隐了。“意识流”的叙述竭 力保持着意识过程中纷杂多变,色彩交错,头绪多 端的天然状态,保持着各种尖锐淋漓的触觉、味觉、 听觉与视觉。诸多现象不是客观地,逻辑地展开, 而是根据情绪的波动起伏显现。在小说中,所有物 象之间的时空顺序与因果关系都被这种心理过程所 取代。
光确实是温暖的。而美国诗人托马斯的“阳
光是太阳踢出的足球”的联想,则是不正确
的,然而,却又是人类的心理可能出现的联
想方式。
eg :
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
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
柔的歌曲吗?叫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
火车也叮咚叮咚响起来呢?……广州人的凉棚下面, 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风,发出 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抽象派音乐叫人 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杨子荣的咏叹调时有什 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嗓音,所有噪音都是令人 不愉快的吗?(《春之声》)
王蒙和他的意识流小说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现象 意识流小说的五大特征 王蒙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段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第一部分
八十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现象
中国当代小说与前代相比出现质的飞跃,应该是在新 时期以后。对小说从思维到技巧,从选题到表现,从个性 气质到群体倾向,其中种种与前代小说表现出迥然相异的 特质,大概应回溯到当代小说1980年前后去考虑、探究。 当新时期初期,一批现实主义的作品开始以实绩,在 废址中拯救小说艺术时。(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 文学》77年第11期、卢新华《伤痕》,《文汇报》78年8 月11、《枫》,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相继发表) 这些“伤痕”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赞誉。然而,这些对前代 小说的恢复仅仅在于不同题材的环境下更加开放的重复。 正因如此,中国小说也开始酝酿着一场革命性地突破,而 翻译文学使人们在一种新奇的阅读中感到了突破的必要和 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