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王清任黄芪加上两味中药对下肢瘫痪及皮肤疮疡有妙用

合集下载

中风最强大的方子,或能让中风患者重新站立起来,生活能够自理

中风最强大的方子,或能让中风患者重新站立起来,生活能够自理

中风最强大的方子,或能让中风患者重新站立起来,生活能够自理今天跟大家聊一张专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子,已经中风的患者服用这个方子或可让偏瘫的患者重新站起来,恢复到生活能够自理,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这个方子出自清朝名医王清任,名为:【补阳还五汤】黄芪120g,归尾6克,赤芍3克,地龙3克,川穹3克,桃仁3克,红花3克,水煎服。

主要作用:补气、活血、通络【正文】先给大家讲一个医案:前段时间,我接诊了一位患者,是一位老大爷,我第一次见这位老大爷,他是坐在轮椅上被儿子推着进的诊室。

“王主任,我爸大概三个月前,早晨起床之后,在院里扫地,忽然就昏倒了,口眼歪斜,左侧肢体瘫痪,话也说不出来,我就赶紧打了120去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梗塞,就建议住院治疗了,在医院大约住了半个月,病情稳定后就出院了,但出院之后,我爸就还是不能独立行走,左侧肢体还是不灵活,抬胳膊都很难,而且说话也不利索,还经常有口水,大小便也失禁了,还非常怕冷,手脚冰凉,然后又去医院看,医生说,没办法了,只能治疗到这个程度,但这生活不能自立也不是个事,就想着带我爸来看看中医,看看中医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不求恢复到和正常人一样,哪怕恢复到生活能自理也行啊。

”大家看完这位患者的描述,想必有很多人会感同身受,也都知道他这是典型的脑梗后遗症。

其实,脑梗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困扰着很多人,这种疾病真的就是一个人得病,全家都得受累。

不过,我们现代医学水平也很高,通过溶栓治疗等方法,一些治疗及时的患者,可以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对生活不造成影响。

但是,也有很多患者像这位老大爷一样,出院之后有一些脑梗后遗症,这种才是让人最痛苦的。

脑梗、脑梗后遗症这是西医的说法,在中医的世界里叫中风、中风后遗症。

那到底什么是中风呢?很简单,其实中风就是淤血导致的,中风后遗症更是淤血所致。

那又是什么导致的淤血呢?是气虚,是身体正气不足了。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气和血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

药中补气王!药食两用,补气强身

药中补气王!药食两用,补气强身

药中补气王!药食两用,补气强身自古黄芪传说多关于黄芪,有许多民间传说。

古时有一位叫戴糁的老人,善良厚道,乐于助人,善用针灸治病,老人形瘦而面黄,人们尊称“黄耆”(耆指六十岁以上的人),但后来不幸因救助坠崖儿童而身亡。

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长的一种草药称为“黄耆”,即黄芪。

人们用它治疗许多病痛,在民间广为流传。

史料上,也有隋唐间医家许胤宗妙用黄芪救太后的记载。

著名诗人苏东坡写过很多中药诗,其中有首与黄芪有关的诗:“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

”可见宋代就有人常食黄芪粥,自然也受注重养生的大文学家苏轼青睐了。

相传,有朋友向其请教养生秘诀时,苏轼说:“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提出了淡泊名利、调节情志,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安步当车、适当运动,控制饮食、合理膳食的养生要诀。

除此以外,苏东坡对吃粥很有兴趣也很讲究,他有书帖描写食粥:“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

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他被贬失意,大病初愈时,常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黄芪应用广泛,受到许多名人喜好。

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提到黄芪粥:“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

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诗中有黄芪、赤箭(天麻)两味中药。

可见,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用黄芪作为药食两用之材调养,已是一种时尚和习惯。

医家妙用黄芪起重疴黄芪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中医处方中常有黄芪的身影,且多是担当主药。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健脾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作用,是中医补中益气的要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刘汶说,黄芪可用于多种疾病中中医辨证为气虚的病人,如少气懒言、声音低弱、咳嗽气短、久咳久喘的肺气虚者,面色不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的脾气虚者。

黄芪对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术后及放化疗之后,以及消化性溃疡、消化系统肿瘤放化疗之后的气虚病人,疗效尤其显著。

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专治偏瘫,还能治什么?!

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专治偏瘫,还能治什么?!

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专治偏瘫,还能治什么?!补阳还五汤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于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耆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耆,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

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

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

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耆,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耆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慢支肺气肿合并肺部感染【案例】某女,62岁,农民。

患者素有咳喘之疾,近日不慎风寒,咳喘加剧,恶寒发热,倚息不得卧,入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肺部感染”。

治疗1周,恶寒发热消失,咳喘无改善。

诊见:形瘦体衰,面色晦暗,咳喘痰多、色黄,舌暗红,苔黄腻略干,脉弦滑。

四诊合参,辨证为气虚血瘀,痰热阻肺,肺失宣降。

治以补气祛瘀,清热化痰。

处方:补阳还五汤合小陷胸汤,加川贝母、桔梗各12g。

每日1剂,连服5剂,咳喘临床治愈出院[陈子茂.补阳还五汤新用.新中医,1995,(1):53]。

2.病毒性心肌炎【案例】某男,14岁。

3个月前因感冒出现胸闷、心悸、叹气症状。

心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ST段下压,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予营养心肌等治疗,1个月后仍觉胸闷、心悸,经常叹气,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涩。

证属:久病气虚,脉络瘀阻。

治以益气养心、活血化瘀。

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g,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6g,柏子仁15g,地龙、陈皮各3g,当归10g。

清代名医王清任有一个名方:补阳还五汤,能调理中风、中风后遗症

清代名医王清任有一个名方:补阳还五汤,能调理中风、中风后遗症

清代名医王清任有一个名方:补阳还五汤,能调理中风、中风后遗症说到中风,历代医家各抒己见,东汉大医张仲景认为要祛风,名字就叫“中风”,所以张仲景就从风来论治。

金元名医刘完素从火论治,朱丹溪从痰论治。

到了清代,出了位奇人,他叫王清任,为什么说他奇怪呢?王清任这个人啊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他看过很多医书,书上写的很多东西,他不盲从,一定要亲自验证过才行。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起得也很直白,叫《医林改错》。

另外,王清任不光对书本上的内容有见解,对很多疾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本是习武出身,可能有这一层关系在里面,所以他尤其擅长活血化瘀之术,称得上是活血化瘀第一人。

再回到文章开头,中风怎么治呢?王清任既不从风论治,也不从痰论治,他用毕生经验总结出四个字:补阳还五。

大家看,中风最主要的症状是什么?口眼歪斜,讲话不利索,偏瘫,半边身子不能动。

王清任认为,正常人的元气是十成,气足的人,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气虚到七成以后,人就容易犯懒,赖在床上不愿意动。

当这七成的气消耗到只剩五成的时候,左右两边各分一半,左边分一半,右边分一半,看似“两全其美”,实际上两边都有不足,稍有偏颇,稍有不慎,其中的一半就有可能向另一半靠拢、归并。

有可能是左边的气跑到右边去了,也有可能是右边的气跑到左边去了,总之就是身体里的那股气啊只够一半用了,这样一来,空虚的那半边身子因为没有气的支撑,就动不了了,就处于一种偏瘫的状态。

王清任原话是这么说的:“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十分元气,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所用也。

”王清任的思路是什么呢,就是把十成元气中丢掉的五成补回来,叫补阳还五,补阳就是补气,事实上,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

清朝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一个方子补上五成阳气,把丢失的阳气补回来

清朝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一个方子补上五成阳气,把丢失的阳气补回来

清朝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一个方子补上五成阳气,把丢失的阳气补回来补阳还五汤是专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对于已经中风的朋友服用这个方子是有可能痊愈的,有很大希望生活能够自理。

中风,自古以来,就是元气亏损,气血瘀滞。

这位清朝医林怪杰用毕生经验总结出四个字:补阳还五。

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个常用方。

补阳还五汤,从名称来讲,补阳还五是一种比喻,如果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全部是十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分之百,凡一侧偏废,在王清任认为是半身无气,半身无气不能推动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半身偏瘫。

人健康时有十成阳气,所以通过这个方子,益气活血,把身体十成阳气中失掉的五成补回来。

半身的元气是还五,还那个丢失的百分之五十的意思。

这是一种比喻。

从名字说明,中风是阳气不足。

这里主要指气虚。

《医林改错》中是这样说的:“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十分元气,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所用也......”人身之阳气,虚累的人能剩下七成八成,声音就不嘹亮了,如果再弱呢,剩下六成的时候,就老容易打困,看到凳子想坐,看到床想卧。

如果剩下五成,立马手麻半边身体用不了,身体的能量啊,只够一半用,所以干脆把一半归并到另一半,免得两边都用不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补阳还五汤是中药队伍中赫赫有名的战将,领军者为黄芪,它率领归尾、地龙、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六员大将组成了一支目标一致的攻坚队伍。

黄芪补气化瘀

黄芪补气化瘀

黄芪补气化瘀
王清任是清代革新医学家,所著《医林改错》载方33首,其中用黄芪者15首,用黄芪命名或以黄芪为君药者10首,黄芪最大用量八两(黄芪桃红汤:生黄芪八两、桃仁三钱、红花二钱。

主治产后风),最小用量五钱。

虽然全书没有黄芪专论篇,但他的主导思想是补气化瘀,他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故借黄芪大补元气,以促血活,如补阳还五汤、足卫和荣汤、黄芪桃红汤、黄芪赤风汤、可保立甦汤等;其中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该方重用黄芪四两,大补脾肺之气,配以活血之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被后世医家推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

王氏还用黄芪补气救脱,如重用黄芪半斤、党参四两以治外伤后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渐至抽风;又在古方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四两,以益气活血,其胎自下。

王清任以益气为主,活血为辅,治疗疑难杂症,如黄芪防风汤治疗脱肛,黄芪甘草汤治疗尿痛,黄芪用量都在四两;以黄芪补气托毒外透的助阳止痒汤,用以治疗皮肤瘙痒、声哑、失音与风块疹等;以黄芪补益脾胃的保元化滞汤,用以治疗痘后痢疾等。

后人对王清任运用黄芪的经验多有发挥,临证并不局限于原书的病症范围,如王氏治疗痘后或产后的几首方子,凡气虚夹风、气虚夹湿者,均可考虑使用,这是“异病同治”治则的灵活体现。

【清王清任:治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清王清任:治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清王清任:治瘫名方--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创立,用于中风瘫痪症的方剂,载于王氏著《医林改错》,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沿用迄今已170多年。

补阳还五汤【原方组成与用法】黄芪四两(120克),归尾二钱(6克),赤芍一钱半(4.5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一钱(均3克),用水煎服,如常法。

【功能与主治】功能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

【临床应用】王氏认为由于元气亏虚,不能达于血管,使血管无气、血瘀停留,而产生诸多中风后遗症,因此其病机为气虚血滞、瘀阻脑络。

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本方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固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使气旺血行,祛瘀不伤正气。

当归尾活血养血为臣药。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佐药,以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之力,地龙通络,性善走窜,可增强全方补气通络功效,使药力周行全身。

诸药合用,则气旺血行,瘀消脉通,筋脉濡养,痿废缓缓康复。

现代临床常用于脑血管病所致偏瘫以及各种原因所致偏瘫、截瘫、单瘫、面神经麻痹等属于气虚血瘀之患者。

也可用于脑动脉硬化、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性疼痛、神经衰弱、癫痫等;还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以及慢性肾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等患者。

“补阳还五汤”立法宗旨是以补气为主,化瘀为辅,使用时必须以气虚者为对象。

中风患者应神志已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苔白、脉缓者为宜。

如脉实而有力,应用大剂性温而升补之黄芪,则可能加重病情,必须慎重。

本方需久服,疗效逐渐明显,病愈后仍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功能广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或溶血栓;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增加心肌营养性并有强心作用;对急性脑损伤有预防作用;对神经损伤有修复作用;可降血脂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耐缺氧和抗疲劳、抗炎并可提高免疫功能。

清代名方:黄芪赤风汤,益气活血,可预防心梗脑梗,化解肢体麻木

清代名方:黄芪赤风汤,益气活血,可预防心梗脑梗,化解肢体麻木

清代名方:黄芪赤风汤,益气活血,可预防心梗脑梗,化解肢体麻木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肢体麻木的事儿。

生活当中,肢体麻木可能很多人都遇见过。

有的人肢体麻木,稍微休息就好。

有的人则长期不愈,甚至影响了触觉,出现针刺样疼痛的现象。

对于后者,大家必须高度重视。

因为它背后暗藏两大类原因,即颈椎病和血管病变。

所谓颈椎病,是病变处压迫、影响神经所致。

所谓血管病变,种类可就多了。

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血管,从而形成肢体的麻木。

相比较而言,血管出了问题,对我们的影响更大,因此尤其忽视不得。

今天,我特别要为大家介绍一个小方法。

它对于改善由于心脑血管病导致的肢体麻木、酸困、乏力、行动不便,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组方如下:准备黄芪,赤芍,防风,三者水煎取药汁服用。

每日一剂。

5天为一个疗程。

如果感觉麻烦,可以取黄芪,赤芍,防风,剪碎之后用纱布包包好,再倒入热水来浸泡、闷盖,10分钟之后代茶饮。

每日一剂,可以反复加水,一直到味道淡下去,可以长期服用。

此方有什么来头?它源于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名唤“黄芪赤风汤”。

王清任善用黄芪,此方为其应用黄芪的代表方剂。

这黄芪赤风汤,可谓独步杏林。

如果你仔细翻阅清末以来,以及近现代的中医医案,会发现医家们对它颇有喜爱,经常经过加减后治疗各类疾病,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慢性肾炎、荨麻疹、风湿病等,都会用到它。

黄芪赤风汤能干什么?六个字:益气、活血、祛风。

凭这三点功能,它足以在传统医学的青灯古卷中熠熠生辉。

为什么说黄芪赤风汤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十分重要?因为这类疾病在中医看来,根在气血运行不周,或气虚,或血瘀,或血虚。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这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所带来的偏瘫、脑梗、心梗等,都十分及时。

黄芪赤风汤恰好符合要求。

黄芪,补药之长,益气固表的功用为学界认可;赤芍养血,可以养阴、行瘀、止痛;防风,祛风解表,可治疗风湿痹痛、四肢挛急。

下肢瘫痪以及皮肤疮疡等疾病,清代名医王清任有良方,仅仅三味药

下肢瘫痪以及皮肤疮疡等疾病,清代名医王清任有良方,仅仅三味药

下肢瘫痪以及皮肤疮疡等疾病,清代名医王清任有良方,仅仅三味药下肢瘫痪以及皮肤疮疡等疾病,清代名医王清任有良方,仅仅三味药清代名医王清任是一位非常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中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较为独特的贡献。

为后世诸多疑难杂症的诊疗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疗效较为可靠。

以王氏治学态度严谨的医学学术风范来看,针对其临床实践所创医方而言,固然为实事求是而载入于《医林改错》当中的,之所以能得出这种结论的,除了王氏亲言以外,还有众多临床应用收效的道友和患者证实这一观点。

依事实而论,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当中所记载的三十多个方剂因疗效确切而受到了诸多医者的青睐。

医者王清任在他所治疗疾病的处方中,提出了“补气活血”“活血化瘀”的两个治疗方法,在王氏所创制和修改的古方当中几乎处处体现着这种方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王氏的几个著名的方剂,比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等可以一览。

我们知道气和血是人体中重要的物质基础,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不足和有余导致的阴阳失调都是疾病发生的内在病机,故而调整气血是相当重要的治疗手段。

《医林改错》中有一个王氏自创的方剂——黄芪赤风汤。

这个方的方名就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中药组成成分,即黄芪、赤芍、防风,非常简单的一个方剂,因效果良好,堪称经典良方,而且仅仅只有三味药。

它的原方组成及用法是这样的:“黄芪二两(生)、赤芍一钱、防风一钱;水煎服。

小儿减半。

”看这个方剂是不是很简单,黄芪加上赤芍、防风两味药而已。

方剂在这里了,药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它的功效是什么、能对治什么疾病几乎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

王氏只是留下了他在临床过程中应用效果显著的方子给后世,并无夸大其功效之意,故而如实记载,这个方具有治疗瘫腿(下肢瘫痪)和诸疮(皮肤疮疡)、诸病的功效,书中文字简洁,但对现代很多认为古书文字晦涩难懂而不读古书的人来说,势必很难引起大家对这个方子的注意。

中风、脑出血、半身不遂,名医王清任,黄芪用到120克

中风、脑出血、半身不遂,名医王清任,黄芪用到120克

中风、脑出血、半身不遂,名医王清任,黄芪用到120克中风、脑出血、半身不遂,名医王清任,黄芪用到120克,大有特效人们常说,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所以要珍惜当下的生活。

的确,有的人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突然病倒了,然而,在众多疾病中,突然发作并导致一病不起的,非中风莫属。

而中风这种疾病,大多属于突发,而且疾病发作迅速,如果得到及时的救治,也往往会留下后遗症。

这个后遗症如果不好好治疗,可能后半生只能躺在病床或者轮椅上了,所以,这种疾病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它的高度重视。

所谓中风,最主要的症状主要是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瘫痪等症状。

而中风的出现,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及时抢救,对于中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然而,中风患者救治成功后,后遗症依然需要继续治疗。

而对于中风以及中风后遗症,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了一个奇特的配方,虽然只有七味药,但是全方的用药却十分奇妙,奇妙的是方中用了120克黄芪,而其他6味药仅仅22.5克,差不多就是黄芪的一个零头,这可是中医组方里极其独特的。

一方面体现了“重剂起沉疴”的经方霸气,另一方面又体现“轻可去实”的时方绝妙。

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猜到了这个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的“瘫痪论”里,全方由“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等7味药组成。

主要用于中风,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对此,王清任对补阳还五汤的兼证进行了加减,比如初得半身不遂,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上防风一钱,服用四五剂之后可以去掉防风;如果患者害怕使用大剂量黄芪,可以先用一二两,以后逐渐加到四两,到微微有效时,每天服用两剂,这不就是八两了吗?两剂服用五六天,之后每天仍然只服用一剂。

如果病了两三个月,以前的医生用了太多的寒凉药,可以加附子四五钱;如果用散风药太多,可以加党参四五钱。

益气活血的黄芪地龙酒

益气活血的黄芪地龙酒

益气活血的黄芪地龙酒面神经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会引发面瘫的情况。

对于面瘫,不少朋友都知道,用中医疗法效果更好些。

这里小编介绍大家服用黄芪地龙酒,黄芪地龙酒的功效是益气活血的,对治疗面瘫有帮助。

来看黄芪地龙酒的配方!配方黄芪60g,当归20g,赤芍20g,川芎20g,桃仁20g,红花20g,地龙20g。

制法将上述药物置陶瓷或玻璃容器中,用白酒1000ml浸泡,每隔2日将药酒摇动振荡数次,2周后过滤,即得。

用法口服。

每次15~20ml,每日2次。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治面神经炎所致面瘫。

附记本方即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

本方现代临床常用治脑卒中后遗症,这里用治周围性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也有效。

本方大剂量黄芪补气,与诸活血化瘀药配伍同用是其最大特点。

在急性期颜面因炎症局部可能有水肿,所以方中增加泽兰20g、益母草30g,效果可能会更好。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病因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

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为: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疫反应;肿瘤;神经源性;创伤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清代名医王清任,4大活血化瘀药对,化解一切疑难杂症,大有奇效

清代名医王清任,4大活血化瘀药对,化解一切疑难杂症,大有奇效

清代名医王清任,4大活血化瘀药对,化解一切疑难杂症,大有奇效在中医方药的运用中,配伍绝对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的确方药剂量能够反映一个医者的临床用药水准,无论是经方的“药简效宏”,还是时方的“简便验廉”,都充分反映了药物剂量的重要性。

但是除了剂量之外,还有一个与之比肩的就是配伍。

如果不讲配伍,也许有人会说,只要知道一个《药性赋》或者《药性四百味》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药物配伍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在药物的配伍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以两味药为单位,形成的组合,这种宛如对子,所以,中医也形象的将它称之为“药对”或者“对药”。

古今很多名医,其实都善于运用药对。

可以说,药对用得好,对于整个方子的综合作用也是一种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使得配方能够术业有专攻。

清代著名的医学家王清任先生,善于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但是他也是一个善于运用药对的高手。

在王清任的用药经验中,有四个药对的效果极好,被后世医家极为推崇。

1.桃仁、红花桃仁、红花两味药可以说是活血化瘀的经典药对,在王清任创制的众多方剂中,这两味药的出场率相当高,在他的6大逐瘀汤中,除了少腹逐瘀汤中没有桃仁红花药对之外,其余的都有。

对于这个药对,王清任是从医圣张仲景的抵当汤、下瘀血汤和红蓝花酒三个方子中悟出来的,在下瘀血汤和抵当汤中,桃仁的药性要柔和一些,而红蓝花酒中,红花的活血破瘀的能力很强大,但是却药性也不是很峻猛,就这样将两味药组合起来,谁知道,这一组合,就成就了经典。

2.当归、川芎提到当归和川芎,很多人已经想到了,这不是四物汤的一半吗?当归与川芎两味药组合,重在养血活血。

在王清任的6个逐瘀汤中,有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等4个方中使用了这个药对,不仅如此,补阳还五汤和止泻调中汤里也有这个药对。

如果说这个药对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不得不说,这就是从四物汤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四物汤堪称“血家百病此为宗”,其中当归补血活血,而川芎则是血中气药,二药组合起来,活血的力量就很强大。

名医王清任方:“黄芪赤风汤”最能调气活血以治诸疾

名医王清任方:“黄芪赤风汤”最能调气活血以治诸疾

名医王清任方:“黄芪赤风汤”最能调气活血以治诸疾名医王清任方:“黄芪赤风汤”最能调气活血以治诸疾名医王清任方:“黄芪赤风汤”最能调气活血以治诸疾。

调气活血可用黄芪赤风汤。

黄芪赤风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赤芍、防风组成,用于治疗气血痹阻所致瘫腿诸疾,“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

笔者认为,黄芪赤风汤与慢性肾炎“虚”和“瘀”的病理特点也完全合拍,故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观点,用病证相结合立法,自拟加味黄芪赤风汤,即黄芪赤风汤加芡实、山药、穿山龙、地龙、白花蛇舌草而成。

鱼口——黄芪赤风汤证2011-05-13 tu8tu鱼口——黄芪赤风汤证鱼口——黄芪赤风汤证班某,七岁顽童。

鱼口者,便毒溃后之谓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医林改错》云:黄芪赤风汤"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凝。

拟:黄芪30g 赤芍10g 防风6g 蜈蚣2条仅用二剂,七日后鱼口敛闭。

按:黄芪赤风汤,重用黄芪益气扶正,托疮生肌,赤芍行瘀,防风解毒。

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验案赏析2011-12-07 李氏百草堂给予加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20g、赤白芍各10g、防风10g、金樱子20g、芡实20g、穿山龙20g、地龙10g、白花蛇舌草10g、冬瓜皮20g、茯苓12g、仙鹤草30g、三七粉3g(冲服)、川怀牛膝各10g、生牡蛎20g(先煎)、天麻10g。

笔者认为,黄芪赤风汤与慢性肾炎“虚”和“瘀”的病理特点也完全合拍,故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观点,用病证相结合立法,自拟加味黄芪赤风汤,即黄芪赤风汤加芡实、山药、穿山龙、地龙、白花蛇舌草而成。

黄芪赤风汤妙治老年脑病2012-01-07 良伴黄芪赤风汤妙治老年脑病。

黄芪赤风汤源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赤芍、防风三味药组成,药味虽少,然其效精专同济学中医研究所颜乾麟教授根据老年脑病气虚血瘀之病机,运用此方随证加减,获效颇佳。

颜乾麟教授根据《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成瘀”的特点,大胆运用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本病,并重用黄芪,确收满意疗效。

妙用黄芪治顽疾

妙用黄芪治顽疾

妙用黄芪治顽疾中医名家祁文强 2018-09-24 17:38:51前边讲了黄芪“错用”害人不浅,今天讲讲黄芪的妙用。

清代名医王清任善用黄芪,我师其法,临症常用之,用之得当,确有奇效,试作归纳,介绍如下。

(一)陷者举之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等)、重症肌无力、肌肉萎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

以上诸症皆因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脏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阳不升,诸阳不能汇于巅顶而眩晕;或宗气不充而难司呼吸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气难支,吐故纳新受阻,朝百脉之职难司,四末失养而肌肉萎软无力。

胃粘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再配枳壳3克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

所以要用枳壳反佐,因胃属腑主受纳,胃气以降为顺,虽然粘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以治粘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以促进胃粘膜之复原。

重症肌无力,治疗十亦重用黄芪为主药。

重症肌无力症候较复杂,除眼脸下垂外,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四肢无力,重者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危及生命。

我认为该病的最大特点是肌肉无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气虚之证,并由虚至损,且与五脏相关。

治疗上紧抓脾胃虚损这一病理中心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以运四旁,促病痊愈。

余二十年前治愈的患者,至今康健如常人。

治脱肛,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方:用黄芪120克、防风9克。

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

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

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可见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实源出于东垣,防风之份量不宜多用。

此法治脱肛的确有效。

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

加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胞宫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养,血得气行,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复其原位。

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帮助治疗膝关节肿胀,良方难得,请收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帮助治疗膝关节肿胀,良方难得,请收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帮助治疗膝关节肿胀,良方难
得,请收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帮助治疗膝关节肿胀,良方难得,请收好!
王清任是中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注重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他的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可靠。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膝骨性关节炎以膝关节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用法】每天 1 剂,煎汁,分 2 次服
【处方总结】膝骨性关节炎病机为气血,肝肾不足为本,瘀、风、寒、湿、热等痹阻经络,筋骨失养为标。

肝主筋,肾主骨生髓,中老年以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筋骨不健,风寒湿等邪易入而致气血瘀滞,外邪夹杂,久则骨质增生变硬,筋弛筋挛,关节不利。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功能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以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故为君药;当归尾活血化瘀而不伤血,为臣药;佐以赤芍、川芎、桃仁和红花活血祛瘀;地
龙通经活络,性善走,配合诸药以行药势,为使药;根据兼证配以祛邪之品,诸药合用,气足血行,瘀去络通。

【加减运用】
湿热者加黄柏,苍术;风寒者加桂枝,制川乌;肿胀甚者加络石藤,丹参。

关于用量,不是不想告诉大家,实在是每个人体质不一样,真的非常担心有人看完后直接去药店抓药,结果轻者导致腹泻,重者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所以关于用量不妨说出你的情况帮你辩证。

黄芪配白芷托毒排脓散疮疡

黄芪配白芷托毒排脓散疮疡

黄芪配白芷托毒排脓散疮疡作者/承忠委、马继松、彭绍荣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戴糁,被列为上品,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癩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后世通过临证,发觉其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药性温和,可主治各科虚劳之疾,为补药之长,故改名之。

王好古《汤液本草》言:“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咯血,柔脾胃,是谓中州药也。

……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

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然这些不同功效的发挥,取决于不同的配伍所致。

笔者根据数十年来学习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临床,现将运用黄芪之心得,归纳为十配,供同道参酌,希冀能对急性病、疑难证的治疗,有所裨益。

配白芷托毒排脓散疮疡唐《日华子本草》早即指出白芷可治:“乳痛、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癬、止痛生肌,”而《药性》又盛赞“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芪,”故两药相合,对气虚血弱之人患疮疡,脓如稀水,久不收口者,可扶正托邪,,排脓生肌。

如《证治准绳・幼科》“治痘疮里虚,托里十补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浸脑疽,气血两虚,将溃之时,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托里透脓汤”。

现代研究,黄芪可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扩张血管,改善血循,使久坏之肌细胞恢复活力。

故笔者不仅将二药合五味消毒饮等治急性疮疡;还将其合养血排脓之当归、芍药、炮甲、天丁等治疗慢性溃疡痈疽。

【例】奚某,男,15岁。

1986年6月初诊。

每至夏季头身即发疖疮肿毒已三载,今年因天热而复发加剧,每发则注射青霉素,由于逐渐产生耐药性而失效。

刻诊:头面上肢胸腹遍发疖肿,红肿焮痛,此起彼伏,肿溃参差,伴见汗出恶风,气短神萎,面㿠无华,舌红苔薄微黄,脉细数。

证系热毒乘气虚侵袭皮毛而发病。

药用:生黄芪20克,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土茯苓、败酱草各15克,白芷、赤芍、贝母、甘草各10克。

3剂疖肿消其大半,焮痛亦轻,已溃者脓排较畅,并渐收口,续服10剂而愈。

王清任的古方: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医案分享

王清任的古方: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医案分享

王清任的古方: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医案分享作者:邢桂堂新中医,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

具有补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之症。

笔者运用此方加味治疗多种病证亦获良效。

兹举例如下。

1 格林巴利综合征蔡某,女,9岁,学生,1996年11月12日初诊。

发热,消瘦,面黄,四肢痿废不用1个月。

在某医院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

经治疗半个月,发热已退,双上肢功能稍恢复,前来我院门诊治疗。

症见:面白,消瘦,双下肢痿废不用,稍咳嗽,舌红、边有齿痕、瘀点、少苔,脉滑涩。

证属气虚血瘀。

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15 g,当归尾、红花各9 g,地龙、山茱萸各6 g,川芎3 g,桃仁、女贞子各10 g,蜈蚣1条,甘草3 g。

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7剂。

二诊:面色红润,双腿可动,余症同前,病有起色,药已显效,守方又进7剂。

三诊:患儿双腿可抬能伸,精神转好,去地龙加麦冬、半夏各6 g。

嘱其下地活动,加强锻炼,又进5剂后双腿可做下蹲、站立等动作。

改用其他药调理善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中医痿证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微生物感染神经所致。

辨证当属邪气侵犯经络,日久耗气伤血。

气虚血瘀是主要病机,气虚不荣,则面黄消瘦;气行则血行,血不达四肢则双腿痿废不用,血瘀不润筋脉则肢体不动。

方中黄芪补气固涩,当归尾活血补血,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和血化瘀通络,山茱萸补肾固涩,女贞子滋肾通阳,蜈蚣引药入经,甘草和中调脾胃。

全方补气固涩,活血化瘀,扶正不留邪,化瘀不伤正,取效甚捷。

2 颜面神经炎何某,男,56岁,1996年5月10日诊。

口眼歪斜,面部发冷、麻木感1个月。

以中西药并针灸治疗3周,未改善而前来就诊。

症见:口唇鼻眼向左侧歪斜,闭嘴时露齿,流涎,闭目时眼裂增宽露睛,鼓颌漏气,面部肌肉抽动,皱眉额纹左侧消失。

患侧咀嚼无力,眼睑下垂,舌紫暗、苔腻,脉濡细。

清代名医王清任与补阳还五汤的故事

清代名医王清任与补阳还五汤的故事

清代名医王清任与补阳还五汤的故事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

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

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故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作用,是王清任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有关该方剂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

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

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

”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赖气血运行。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

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

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王清任医林改错”泥人张彩塑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

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

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

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

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

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

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为武痒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歧黄术。

女人产后中风,昏迷不省人事,名医王清任用黄芪加上这两味药搞定

女人产后中风,昏迷不省人事,名医王清任用黄芪加上这两味药搞定

女人产后中风,昏迷不省人事,名医王清任用黄芪加上这两味药搞定要说到古人用药,还真的是各有各的道。

就比如说黄芪这味药,古往今来,很多名医都善于使用它,而且也有一些医生将它用到了新高度。

比如古代的许胤宗,当时的陈国柳太后突发中风,口噤不能言语,也不能服药,许胤宗发明了用黄芪煎汤放在病床下,药气如烟雾一般熏蒸,结果当晚太后就能说话了。

当代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也爱用黄芪,尤其是用黄芪一味既能升血压、又能降血压,堪称奇妙。

只不过是剂量的变化,就有如此的双向作用,让人们感叹不已。

黄芪用量30克可以降血压,用量15克可以升血压,正是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的真实写照。

而清代名医王清任更是将黄芪用到了极致。

人们对黄芪的最大用量,估计都停留在“四两黄芪为主药”这句话上,殊不知,王清任用黄芪的最大剂量并不是四两,而是八两,也就是现代的半斤(250克)。

清代的剂量,八两就是现代的半斤,俗话“半斤八两”就是这个意思。

王清任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剂量的黄芪呢?究竟是干什么的?又是出自何方?据《医林改错》记载,黄芪桃红汤的黄芪剂量用到了八两,主要是用于治疗女人产后中风,两目天吊,口角流涎,项背反张,昏沉不省人事等证。

那么,这个黄芪桃红汤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全方仅仅三味药,由“黄芪(生)八两,桃仁(研)三钱,红花二钱”三味药组成的。

也许很多人会以为,治疗这么危重的病情,不开一大堆药都对不住这病,实际上,一名真正的中医,是不会拘泥于药的味数多少的,而是根据病情需要,要几味用几味。

不过这个配方真的很奇妙,全方黄芪250g(清代一两只是约等于三十克,所以很多人把八两换算成了240克,殊不知八两等于半斤,半斤是250克),而桃仁和红花加起来才15g,也就是说一味黄芪竟是桃仁和红花两味药总和的16倍,这种配伍,古往今来,也只有王清任一人而已。

那么,黄芪桃红汤仅仅三味药,为何会有这样奇妙的作用呢?其中配伍奥秘究竟是怎样的呢?方中的大剂量黄芪为君药,主要起到大补元气、补气摄血的作用;以桃仁和红花为臣药,主要起到活血散瘀、开通气道的作用。

王清任治老年病方

王清任治老年病方

王清任治老年病方杏林墨香每天中午11:00推送中医药干货盛宴置顶我,每天一起阅读中医好文黄芪赤风汤之尊生三则——预防老年病诊疗思想黄芪赤风汤出自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医林改错》。

本方原用治于癫痫、下肢痿而不用之瘫腿等。

药少力专,正如王清任所云:“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动为准……无病服之,不生疾病。

总出数篇,不能言尽其妙。

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老年人脏腑完实,形气渐虚。

脏腑萎弱,气血亏少,发病容易,衰老亦快,虐邪贼风,避之甚难。

在黄芪赤风汤的方药组成特点上,结合老年人体质虚和瘀的特点。

崔老在防治老年人疾病中提出养生三大原则:益气、活血、固表。

一、“黄芪”——老年益气,防治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很明确的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加,脏腑机能衰退,衰老的生理现象表现出来,从而抗病能力下降,卫气不足,肌表不固,多汗易感;外邪内侵,肌无所濡,倦怠乏困,精神失养,头昏耳鸣;气不液化,水液失布,凝痰成饮,水犯周身;血行无力,脉络失畅,脏失濡养,脏器渐衰。

这一衰老过程恶性循环,越来越重,极大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故老年人防病治病在于“益气”。

老年人肺气充足则腠理密闭,贼风难入,宣肃协调,吐故纳新,津液布散,脏腑濡养,气机通畅,宗气内存,邪不内犯。

在治疗肺气不足中,崔老惯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保元汤等方剂加减。

老年人脾气充足则脾气健运,水谷转化,以灌四傍,化生精血,后天健固。

在治疗脾气虚弱时,崔老善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加减。

心气充足则脉道通利,血液通常,化血养神,神明内安。

心气不足时崔老主以养心汤、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加减。

老年人肾气充足则精气内守,齿固发密,耳聪目明,健步如飞,四肢温煦,阴阳和济。

在治疗肾气虚弱时,崔老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名医王清任黄芪加上两味中药对下肢瘫痪及皮肤疮疡有妙用
清代名医王清任是一位非常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中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较为独特的贡献。

为后世诸多疑难杂症的诊疗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疗效较为可靠。

以王氏治学态度严谨的医学学术风范来看,针对其临床实践所创医方而言,固然为实事求是而载入于《医林改错》当中的,之所以能得出这种结论的,除了王氏亲言以外,还有众多临床应用收效的道友和患者证实这一观点。

依事实而论,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当中所记载的三十多个方剂因疗效确切而受到了诸多医者的青睐。

医者王清任在他所治疗疾病的处方中,提出了“补气活血”“活血化瘀”的两个治疗方法,在王氏所创制和修改的古方当中几乎处处体现着这种方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王氏的几个著名的方剂,比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等可以一览。

我们知道气和血是人体中重要的物质基础,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不足和有余导致的阴阳失调都是疾病发生的内在病机,故而调整气血是相当重要的治疗手段。

《医林改错》中有一个王氏自创的方剂——黄芪赤风汤。

这个方的方名就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中药组成成分,即黄芪、赤芍、防风,非常简单的一个方剂,因效果良好,堪称经典良方,而且仅仅只有三味药。

它的原方组成及用法是这样的:“黄芪二两(生)、赤芍一钱、防风一钱;水煎服。

小儿减半。

”看这个方剂是不是很简单,黄芪加上赤芍、防风两味药而已。

方剂在这里了,药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它的功效是什么、能对治什么疾病几乎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

王氏只是留下了他在临床过程中应用效果显著的方子给后世,并无夸大其功效之意,故而如实记载,这个方具有治疗瘫腿(下肢瘫痪)和诸疮(皮肤疮疡)、诸病的功效,书中文字简洁,但对现代很多认为古书文字晦涩难懂而不读古书的人来说,势必很难引起大家对这个方子的注意。

反之是当大家病急无法之时,才会想到四处翻阅古籍,妄图得一古法以解危机,这跟敌兵抵城,而守军却没有提前准备好战敌的武器是一样的,对于专业从医者来说,这更是要命的事。

黄芪赤风汤组成相当简单,但王氏指出限于“总书数篇”的原因,即篇幅限制,所以他不能尽言其妙。

故而仅以“治瘫腿”“治诸疮诸病”以及“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等语言简述本方。

现代医者有的应用本方以治疗斑疹、痹证、不育症等疾病,拓宽了本方的治疗范围,对于下肢腿瘫难动,服用本方可以达到腿自动可不用再服,而皮肤瘙痒、肿疼及皮疹或是难以收疮的皮肤性疾病采用本方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更妙的是,除了对以上两种病症有治疗效果,王氏还指出:“(黄芪赤风汤)无病服之,不生疾病”,这话在很多人看来,特别是一直有“是药三分毒”“无病就别乱服药”这种观念的人看来会很令人惊讶,本方有这种作用并不足以为奇。

相较于采用补益气血的其他中药养生法来说,黄芪赤风汤则显得更加高妙。

至于为什么黄芪赤风汤能治疗病症、也能无病而服,这自然跟三味中药本身的功效以及配伍所发挥的功效有关系了。

我们知道,王氏是以气血立论的,主要以“补气活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指导方法,在黄芪赤风汤中,王氏重用黄芪二两以补气为主,再配以赤芍和防风各一钱,二药的药量非常少,但通过配伍,黄芪益气补虚,走表而实卫,赤芍发挥其凉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赤芍能于血中散滞是其特点),又为风中之润剂的防风祛风而能壮气,赤芍和防风与黄芪相配,增强了黄芪补气行血的功效,使气足而血活,能行滞、祛风、通络,诚如王氏所言:“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本方药少而力专,采用了扶正祛邪的治法,以补为主,三药共奏益气通滞、祛风通络,走表而实里,气血通活,脉络通达,所以治腿瘫和相关皮肤病以及其他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无病服之也无妨。

因而,王氏直言本方:“何患疾病不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