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翔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临翔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2020·兴庆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据科学家研究,散煤污染是东北、华北冬季遭遇大面积雾霾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散煤污染已是当务之急,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B . 不管是限行、限购也好,还是收费也罢,都是属于末端治理。

如果不从拥堵的源头抓起,对症用药、标本兼治,终究将事倍功半。

C . 面对群众质疑和专家批评,当地有关部门却振振有词,解释说具有国家统招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才能申请公租房是对特定人才的激励政策。

D . 制作精良,尊重史实和追求艺术高品质的《天涯浴血》,不仅吸引了一批中老年观众,也让很多年轻观众走进了琼崖纵队的那段蹉跎岁月。

2. (2分)(2018·广州模拟)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果显著,这些成绩靠的是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取得的。

B . 就非法经营疫苗案,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调查处置的情况。

C . 曹文轩的作品是独特的,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它的主题关乎全人类。

D . 面对猛烈的反腐风暴,许多官员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按照这个解释,,。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

依此类推,,“国学”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①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国学”
②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国学”
③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
④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国学”
⑤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 . ③①⑤②④
B . ③④②⑤①
C . ②④③⑤①
D . ②⑤③④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
4. (6分) (2017高二下·池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
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B .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 . 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 . “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他们认为把具体物象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 . 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 . 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 . 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 . 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 . 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 .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5. (18分) (2016高二上·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橘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

这种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心情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

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

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

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

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

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

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因此,点上烟卷。

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

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
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

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

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

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

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

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

但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

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

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

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

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

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

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

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着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迎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

我不由得屏住气,顿时恍然大悟。

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

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

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

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

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我”在车上偶遇到的一件小事,使生活在阴暗现实中的“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激发了“我”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B . 小说中的贫穷乡下姑娘,由于列车员的谩骂,原该登上三等车厢的她慌里慌张地走错了车厢,让文中的“我”认为她极其愚蠢。

C . 乡下姑娘艰难地想打开车窗,虽引起我的同情,但因对她印象不好,加上心情沮丧,我还是冷眼旁观,从心里希望她打不开。

D . 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不由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对乡下姑娘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E . 小说语言生动细腻,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深深地打动人心;乡下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极具画面感,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2)
“我”为什么“心情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3)
小说中“乡下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
小姑娘抛出橘子的细节是小说的亮点,请你结合原文谈谈这样说的理由。

6. (13分) (2017高二下·重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1930年的秋天,钱穆应聘去燕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大学教书生涯。

1930年至1949年期间,是钱穆把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來,建立自己史学思想体系的时期。

1931年夏天,钱穆应聘执教北京大学。

他讲课史料充分,并能彼此相关,上下相顾,遵从客观,不发空论。

对制度经济、文治武功等,选择历代的精华,阐述其发展流变与相承,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历代人的有关意见,来陈述有关的各项得失。

在北大期间,钱穆不仅教学,还从事学术研究,把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他先后出版了两部重要的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大有贡献。

前人考证诸子年世,多依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而《史记》也有不少错误,并非绝对可靠。

《竹书纪年》可以补此缺陷,但此书出而复佚。

今传世本错误百出,如不加整理很难作为考辨的依据。

加上一般人都信史籍而不信诸子之书,以致诸子年次难以成其条贯。

如上所述,钱穆研究《竹书纪年》厘订今传世本的错误,以此来订正《史记》中的伪误,注释的矛盾。

同时又考诸子群书,参证诸子的行事,政治上的事故,六国的年代顺序,与山川地理参伍以求,错综以验,辨伪订伪,定世排年,立一说必推之子书、史书而皆须准确无误,证一伪必考其时间、地点而确皆无误,真是丝丝入扣。

至于其辨析之精,引证之博、则是世所罕见的。

然而,钱穆初衷不想单纯为考据而考据,而是想使研究战国史的人对这一段纷乱的史事有比较清晰明朗的年代顺序为信据。

钱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得到学术界的好评。

据杨树达日记,陈寅恪先生对钱著评价很高。

杨先生在日记中写道:“1934年5月16日,出席清华历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试会。

散后,偕陈寅恪至其家。

寅恪言钱宾四(穆)《诸子系年》极精湛。

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

”此书实为清代考证诸子之学的总结。

1937年5月,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实用类文本阅读1930年的秋天,钱穆应聘去燕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大学教书生涯实用类文本阅读1930年的秋天,钱穆应聘去燕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大学教书生涯。

这是他在北大上课的讲义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钱穆不同意近代学者那种把汉学和宋学截然对立的观点,认为不了解宋学,也就不可能知道汉学,更无法评论汉学宋学之是非。

钱穆在此独出心裁地将清代学术的渊源归结为晚明遗老,乃至宋学。

这种卓然不群的见解,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因为近代学者言清代学术诸书,如章炳麟、梁启超等的著作,均未尝提及清代学术与宋学的联系,遂使人迷失其渊源。

如今钱穆特为指出,才真正显露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钱穆写成《国史大纲》。

钱穆在书中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任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中国历史的演进,其基本精神表现在学术思想文化演进上是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化,与其他民族是不同的。

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

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再看钱穆书中的取材布局、用词造句皆耗费了不少心血。

有些读史的人,不明白这部史书的布局,何以详于汉唐而略于辽金元清,详于中国而略于外族?在取材上,何以详于制度而略于人事,详于文化而略于战争?在词句上,何以不用太平天国而用洪杨之乱?因为辽、金、元、清是异族统治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之为乱世,汉唐是华夏民族治理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之为治世。

如果治乱不分,内外不辨,日本侵略中国岂不是可以根据辽、金、元、清的故事,名正言顺地拥有与统治我广土众民吗?《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全国。

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关链接:①数十年孤陋穷饿,于古今学术略有所窥。

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

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
日颓其志。

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

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

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榘镬(【jǔyuē】规矩法度),时切其响慕。

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自序)②钱先生主张学习西学,但是吸纳和消融西学,必须应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必须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上海大学陈勇《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 . 《先秦诸子系年》辨析之精,引证之博,世所罕见,陈寅恪对钱著评价很高,认为此书实为清代考证诸子之学的总结。

B . 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是他在北大上课用的讲义,该书是在近代学者研究汉学与宋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观点。

C . 本文引用杨树达的日记,既内容丰富真实,又体现了钱穆《诸子年系》的学术成就和学术价值,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

D . 为弘扬传统文化,钱穆笔耕不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与温情,不为名利动心,不因毁誉气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堪称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E . 钱先生虽然主张学习西学,但是吸纳和消融西学的同时又认为必须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必须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2)
请简要概括钱穆在国学上获得了哪些成就?
(3)
钱穆把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其“民族忧患意识”何以见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2017·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

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

进士上第,通判荆南。

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

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

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
元府。

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

”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

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

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

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帝为寝其命。

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

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

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

”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

”卒不拜。

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

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

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

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

安石使曾布疏其说。

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

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

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B .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C .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D .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 . 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 .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 . 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

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绘聪明能干。

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 . 杨绘很有个性。

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 . 杨绘坚持己见。

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 . 杨绘仕途坎坷。

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②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2016·福建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①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指巴郡。

舂容:江水冲激之声。

(1)
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