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病情分析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价值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价值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85例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观察冠状动脉损伤情况。
结果所有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患儿24例,其中右冠状动脉扩张3例,左冠状动脉扩张8例,双冠状动脉扩张11例,冠状动脉狭窄2例,心包积液3例。
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形态、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及其内的血流,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对典型的川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
标签: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易发生于小儿,目前多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微小血管。
病变侵犯冠状动脉时,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
川崎病是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种之一。
可引起多种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如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瓣膜病以及冠状动脉病变[1],通过分析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图像特点,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3.2岁,患儿多以发热、嘴唇皲裂、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诊,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快、C-反应蛋白阳性等,经临床确诊为川崎病,诊断标准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所选患儿1~2年内均进行随访。
1.2 仪器和方法采用PHILIPS -IE33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 MHz及8~3 MHz。
所选患儿均进行超声检查,患儿处于安静状态,不能配合的患儿检查前予以6%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患儿熟睡后进行检查。
患儿仰卧位,采用经胸超声检查,探查房室结构、大动脉间的走行及毗邻关系,重点观察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及内径,有无狭窄或扩张,内壁是否光滑,是否有血栓形成。
高度重视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ek201308003.aspx
a
WK,et a1.Modulating effects of mannose binding lectin genotype
MCPl,CCR2,and iNOS
on
arterial stiffness in children after Kawasaki disease.
Pediatr Res,2004,56:591-596.
M,Waki C,Komatsu H,et a1.Assessment of coronary arteries in infants by 64一detector-row multislie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for coronary stenosis caused by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Circulation,
虫堡』L型苤查;!!!生!旦篡i!鲞箜!翅鱼堕!』里!i迪!:垒!鲤塾!!!!:Y!!:!!:塑!:!
.专论.
高度重视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 临床处理
黄国英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炎症性改变¨j,可导致其解剖形态异常,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
脉瘤形成、狭窄或闭塞等;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18.6%~26.0%,冠状动脉 瘤为3.1%~5.2%。另一方面,尽管在川崎病急性期采用阿司匹林口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的标 准疗法,仍然有3.2%~12.1%的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引。急性期形成的冠状动脉瘤尤其是小型和中型 冠状动脉瘤,仅有32%一50%可在1~2年内消退;而中型或巨大冠状动脉瘤发生不久即可出现血栓性闭
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期
刘 奇 峰 等 ,川 崎 病 患 儿 并 发 冠 状 动 脉 损 害 情 况 及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81
动脉损害 24 例,发 生 率 为 28.57%,其 中 单 纯 冠 状 男性、年龄较小、发热持续时间和丙 种球 蛋白 使用时
动 脉 扩 张 15 例 ,冠 状 动 脉 瘤 9 例 。 2.2 影响川崎 病 患 儿 并 发 冠 状 动 脉 损 害 的 单 因 素 分析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研 究 对 象 选取2015年 1 月 至 2018 年 12 月 于 我 院 就 诊
治疗的84例 川 崎 病 患 儿 作 为 研 究 对 象,其 中 男 52 例,女32例,年龄 1~9 岁,平 均 年 龄 (3.86±0.68) 岁 。 纳 入 标 准 :(1)所 有 患 儿 均 符 合 临 床 上 川 崎 病 明 确诊断 标 准[3];(2)所 有 患 儿 均 予 以 川 崎 病 对 症 治 疗;(3)所有患 儿 家 属 均 知 晓 本 研 究 内 容,同 意 配 合 并 签 署 知 情 同 意 书 ;(4)本 研 究 经 医 院 伦 理 委 员 会 批 准 。 排 除 标 准 :(1)除 川 崎 病 外 存 在 其 他 疾 病 者 ;(2) 临床病例资料不完整或缺乏准确性者。 1.2 研 究 方 法
2 结 果
2.1 川 崎 病 患 儿 动 脉 损 害 发 生 情 况 根据相关临床资 料 可 知,84 例 川 崎 病 患 儿 发 生
作 者 简 介 :刘 奇 峰 (1989-),男 ,汉 族 ,四 川 成 都 人 ,硕 士 ,医 师 ,研 究 方 向 :儿 科 学 ,E-mail:414353875@qq.com。
第 27 卷 第 2 期 2019 年 6 月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诊治分析
1192河北医药2021年4月第4卷第8期Hedei MedOO1-0002021,Vd43Apr No.8 doi:10・3969/j・issn・1002-7396.2021.06016-论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诊治分析张英谦张翰墨曹亚丽王文露刘倩齐焕军王华【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指导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3年4月69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KD合并CAL的高危因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时间对ITIG抵抗及CAL发生的影响。
结果KD患儿年龄分布为1个月~11岁,<6岁患儿占92.6%;男:女=409:1;6种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常见,指端脱皮发生率最低,不完全川崎(iKD)与完全川崎(cKD)比较皮疹、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及肢端肿胀脱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室化验指标中中性粒细胞比例(N%)、血红蛋白(Hb)、血沉(ESR)与KD合并CAL的发生独立相关,为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ITIG无反应型KD发生率为7.05%,发热5d内给予IVIG,产生IVIG抵抗的发生率较6~10d及>14d以上应用组明显升高(P<0.01)。
发热5d内与2~14d给予ITIG组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AL发生率与>14d应用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KD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常见,指端脱皮发生率最低3RD组较cKD组表现除发热外,其他主要表现均明显少于cKD组。
化验检查中Hb减低、N%及ESR升高可作为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5d内应用IVIG发生抵抗率增高,且不能降低CAL发生,5~14d应用ITIG CAL发生率最低。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临床分析
1.2.1川崎病诊断标准:川崎病诊断依据日本2004年疾病标准进行判定,包括5项临床症状,①口腔唇部,典型杨梅舌,唇部有充血且有皲裂发生,口腔黏膜明显的弥漫性充血。②眼部,眼睛结膜充血,但是没有化脓现象。③皮肤状态,有多形态皮疹。④颈部,淋巴结有肿大情况。⑤四肢,急性期掌趾红斑、手足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以上5项临床症状发生4项及以上并伴有5天及以上的持续发热或者以上5项临床症状发生少于4项,但是冠状动脉扩张或形成冠状动脉瘤并伴有5天及以上的持续发热即可判定为川崎病。
3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发病后对患儿的全身中小血管都会累及,其主要的发病危害是引发冠状动脉的病变而引发心脏病,造成临床死亡。冠状动脉损害是川崎病主要的死亡原因及并发症,所以积极寻找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对儿科医师估测病情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川崎病患儿在发病的急性期,血象实验室检查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增加,这主要是疾病发生后,由于外源性超抗原导致免疫出现异常,造成一定的血管的内皮损伤,继而激活血小板,血小板发生聚集,血小板生成素的提高;同时机体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从而使血管的通透性提高,使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血管内皮下,所以在川崎病在发病的急性期会出现多种并发症,持续的高热,并且随着时间不断加重。我国相关学者认为患儿发热的时间超过10天是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1.2.2冠状动脉损害诊断标准: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结果主要针对患儿的冠状动脉情况进行诊断,患儿年龄3岁以下,冠脉内径应小于2.5mm;患儿年龄3岁-9岁,冠脉内径应小于3mm;患儿年龄9岁-14岁,冠脉内径应小于3.5mm;当冠状动脉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超过正常指标,小于4mm判定为冠脉扩张;当冠状动脉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超过4mm,小于等于8mm判定为冠脉瘤;当冠状动脉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超过8mm判定为巨大冠脉瘤。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一、综述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结膜炎、唇龈炎和手足红肿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川崎病不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而且还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因此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和高危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尚无统一标准,早期研究主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级,将冠状动脉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准确评估病变范围、不能动态观察病变进展等。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检查手段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估。
这些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临床分级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高危因素。
这些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年龄越小,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越高;性别: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热时间:持续性发热超过5天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计数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C反应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
随着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A. 川崎病的概述近年来随着对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和日本小儿科学会(Japanese Pediatric Society,JPS)共同制定的标准。
川崎病不同阶段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探讨
2 讨论丁胺卡那霉素和洁霉素联用不管是混和组,先后即时组还是有时间间隔组,出现的严重毒性反应均明显大于两药的各自单用组(P<0.01或P< 0.05);间隔3小时先后给药,先注洁霉素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先注丁胺卡那霉素组,提示两药联用的毒性反应似与两药的半衰期有关,丁胺卡那霉素的半衰期为2.2小时左右,而洁霉素的半衰期为4~6小时[3]。
由此可见,丁胺卡那霉素和洁霉素联用出现增毒和给药间隔时间无明显相关性,只要在体内存在的一定药物浓度范围内,两药联用均有一定危险性。
3 参考文献1 朱新波,郑利献.洁霉素与丁胺卡那联用致死三例.温州医学院学报,1998,28(4) 2872 朱新波,胡国新,林丹.丁胺卡那和洁霉素联用对大鼠诱发肌缩、呼吸和血压的影响.温州医学院学报,1998,28(4) 2953 杨藻宸.医用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36~870(收稿:1998-11-03,修回:1999-03-22)川崎病不同阶段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探讨何时军川崎病主要危及冠状动脉,在发病的不同阶段冠状动脉的扩张程度不一,目前尚无文献探讨。
为此,笔者对41例确诊的患儿作了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41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均于1994年6月至1998年7月在本院住院,诊断标准均符合文献要求[1]。
其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6个月至7岁,3岁以下儿童占63%。
1.2 方法 41例随机分成早检组22例和迟检组19例。
前者于发病第一周(5.80 0.91天),后者于发病第二周(9.10 0.62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冠状动脉(LCA)和主动脉根部内径(AO),同时计算LC A/AO比值。
两组患儿检测彩超前均未应用阿斯匹林和静脉丙球。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2.1 两组患儿病情比较 包括患儿年龄、入院前最高体温、入院时白细胞计数(WB C)、血红蛋白(HB)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表1),可见两组具有可比性,血小板计数(PLT)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病程检测有关。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1. 引言1.1 川崎病的概述川崎病,又称混合性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疾病,以全身性微血管炎和中型和小型血管炎为特征。
该病首次由日本医师川崎清于1967年报道,至今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川崎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童期,多见于1-5岁男孩。
在中国,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儿童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高热持续不退、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等,但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
由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避免冠状动脉病变至关重要。
面对川崎病患儿的患病风险,及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川崎病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治疗该疾病,避免其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而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应用无疑也将发挥关键的作用,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降低川崎病患儿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危害不可小觑。
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一旦发生病变,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甚至缺血,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是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病的主要死因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除了心脏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病变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冠状动脉病变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心肌进行性损伤,发展为心肌病变,甚至出现猝死的危险。
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是至关重要的。
超声诊断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变程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川崎病患者中,尤其需要重视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以便及时干预,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1.3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重要性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超声诊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川崎病儿科案例分析
【思考】 本患儿病史特点是什么? 本患儿最重要的格检查项目是什么
1.病史特点 (1)4岁男孩,急性起病,病程20天。 (2)病初高热5天伴球结合膜充血,皮疹,唇充血皲,草莓舌,颈淋巴结肿大。 (3)病程8天热退后出现指(趾)端脱皮。 (4)化验血白细胞高,中性粒细胞高,CRP高,血沉快,肝酶增高。 (5)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有效。 (6)体温正常7天后再次发热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既往史:否认结核、肝炎病史及近期接触史,无麻疹、水痘、流行性思腺炎等传染病史及近两周接触 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生后母乳喂养至12个月、4个月起添加辅食,1岁余渐过渡至 成人普食。6个月会坐,1岁左右会走路。按时按序进行预防接种。 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
体温正常7天后,8天前患儿又出现发热・体温38-38.5℃,伴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以右膝为重, 同时有右腕关节疼痛。双手、双膝关节X线检查未见骨质改变。继予阿司匹林上述剂量治疗,关节疼痛及 发热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稍差,在外院住院期间化验尿常规曾有白细胞,蛋白十,经治疗后复查正常。便 常规WBC 70个HP,口服多粘菌素E2天后复査便常规正常。
崎病合并关节炎 高热5天伴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燥皲裂,草莓舌,部淋巴结肿大,热退后指(趾)端脱皮。符合 川崎病6条诊断准。治疗后恢复期出现体温再次升高,大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CRP高、血沉明显增快支持诊 断。
川崎病分析
皮肤、淋巴结的观察与护理
患儿发热同时全身可见散在分布的红色皮疹,略 高出皮面,压之褪色,均无痒感,在3~7天内自 行消退无色素沉着。有的患儿指趾端有红肿,红 肿消退后见片状膜样脱屑,严重者颈部、腹股沟、 肛周皮肤也出现大面积脱皮。对半脱痂皮应用干 净剪子剪除,不能强行撕脱,防止出血和继发感 染。肛周皮肤发红涂红霉素软膏,每次便后清洗 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肿大的淋巴结均在 1周左右逐渐缩小。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与冠状A瘤相关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在一岁以内,男孩, 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 白细胞总数在30X109/L以上, 血沉超过100mm/h, 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2.胆囊积液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腹痛, 腹胀及黄疸。大多自然痊愈,偶见并发麻痹性肠 梗阻或肠道出血。
馈作用,使T细胞和B细胞作用降低。 ②它封闭了 网状内皮细胞Fc受体,阻断了血管内皮的免疫炎性 反应。 ③提供了某些特异性的抗体或毒素,减少其 反应。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3. 皮质激素 一般认为单纯使用激素易导致血栓 形成,妨碍冠脉病变的修复,可促使冠脉瘤的发生, 但并发心肌炎或持续高热的重症患儿可使用激素: 氢考每日2mg/kg,疗程为5天,之后口服至C反应 蛋白阴性减量,并与1-2周停药。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3、粘膜表现 (一过性)双眼球结膜明显充血,无脓性分 泌物、流泪及伪膜,持续于整个发热期或更长些,唇部潮红、 干燥、皱裂有血痂形成;杨梅舌、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 乳头突出呈杨梅舌。
淋巴结肿大 在发热同时或发热3天内出现,主要是颈部单 侧淋巴结肿大,不化脓、坚硬,有时颈部或耳后淋巴结亦 可受累。
川崎病冠脉增宽标准
川崎病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冠状动脉损伤。
在进行川崎病冠脉增宽筛查时,通常会使用超声心动图来检测心脏是否有异常。
在超声心动图结果中,冠状动脉的正常大小是具有一定范围的。
一般来说,右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在3-7mm,左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在4-12mm。
如果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川崎病冠脉增宽,通常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伤。
川崎病冠脉增宽的标准在不同研究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如果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径大于正常值上限,但仍在一定范围内,可能被视为川崎病冠脉增宽。
轻度增宽可能意味着血管的扩张,而严重增宽则可能表明存在血管损伤或炎症。
在评估川崎病冠脉增宽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家族史以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冠脉损伤的程度,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然而,如果冠脉损伤严重或持续存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健康和预后。
因此,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对于降低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
总之,川崎病冠脉增宽的标准可能因研究、人群和超声仪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评估川崎病患者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家族史以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建议患者在确诊川崎病后,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更多信息可以咨询专业医生获取。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进展川崎病(KD),是儿童常见的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綜合病症。
其发病原因迄今不明,疾病可以影响整个身体的小血管,尤其是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脏疾病和猝死,对患者的生命以及生活质量造成威胁。
在发达国家,该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疾病的首要因素。
本文就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有关因素、诊断及治疗进展展开综述,为针对性防治治疗提供依据。
标签: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研究进展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LC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
可以导致多系统受累,冠状动脉病变(CAL)是急性期最严重的表现,并且与成年后冠脉阻塞和动脉硬化有关。
1川崎病的诊断标准采用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推荐的诊断标准(2002年2月修订,第5版):①不明原因发热,持续发5d及以上;②肢体末梢循环的改变,包含:手足硬性肿胀急性发作、脚趾和手指的末端充血、甲床皮肤移行处发生膜状脱皮;③两侧球结膜发生充血;④多形性皮疹;⑤口唇发生充血性皲裂,呈现杨梅舌征象,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⑥非化脓性颈淋巴结在急性期发生肿大。
若患者具备上述6项中至少5项,则临床诊断为川崎病;若具备上述4项且超声心动检查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冠状动脉瘤(或者冠状动脉扩张),在除外其他疾病的基础上,也可诊断。
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可分为冠状动脉病变(CAL)和冠脉正常(NCAL)。
2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有关因素2.1以往研究证明,年龄、地区、种族、自身遗传因素[1-2]、发病到确诊时间、总发热天数、免疫球蛋白应用时间[3]及用量[4]、心律、心脏扩大、血钠、WBC、ALT、AST、LDH、ALB、HS-CRP[5]、EST等均与川崎病有关。
2.2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Kobayashi评分)2006年Kobayashi 提出了KD并发CAL的高危评分体系,是目前较为公认的KD并发CAL的评分指标:①血钠≤133mmol/L(2分);②AST≥100IU/L(2分);③血中性粒细胞》80%(2分);④IVIG开始治疗时间在病程4d以内(2分);⑤CRP≥100mg/L(2分);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12×109/L(1分);⑦血小板计数≤300×109/L;(1分)。
2022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2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进展(全文)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通常发生在婴幼儿童的、未知病因的血管炎症,尽管病因不明,但普遍认为自身免疫、感染及遗传易感性是该病的重要参与因素[1]。
KD很少发生于成人,病程以自限性为主,发热和急性炎症表现多见,病程平均持续12 d而无须特殊治疗[2]。
然而,患有KD的儿童有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患者的预后与冠状动脉瘤(coranary artery aneurysm,CAA)瘤体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等均密切相关,病变严重的患者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或内膜增厚,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造成心肌缺血、梗死,甚至猝死[3]。
日本循环学会(JCS)联合日本心脏外科学会(JSCS)2020年共同发布了《川崎病心血管后遗症的诊断和管理指南(JCS/JSCS 2020)》,系统介绍了KD心血管后遗症的诊疗和管理新进展[4]。
本文总结性回顾了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amage,CAD)的评估、诊断、治疗和远期管理及随访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多资料。
1 定义和流行病学早期KD主要表现为无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坏死性全动脉炎,炎性细胞的浸润冠状动脉可导致动脉中膜和内膜弹性层的破裂及坏死[5]。
尽管目前静脉应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KD已经较为广泛,但我国KD急性期发生CAD的发生率仍较高。
近期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纳入2013—2017年上海地区的50家医院确诊的4 452例KD患儿,结果提示IVIG的应用率高达97.0%,8.4%患者表现为IVIG抵抗,9.1%患者表现为CAD,2.7%表现为CAA,0.7%表现为巨大冠状动脉瘤(giant CAA,GCAA)[6]。
2 CAD表现研究发现,CAD多位于心外膜冠状动脉中,最常见于左前降支近端和右冠状近端,其次为左主干冠状动脉、回旋支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远端[7]。
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
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冠脉扩张。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冠脉扩张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冠脉扩张是指冠状动脉的管腔扩大,导致血管壁变薄,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形成动脉瘤,从而增加了冠脉破裂的风险。
因此,对于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十分重要。
首先,对于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我们需要明确其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川崎病研究会的标准,冠脉扩张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冠脉扩张是指冠状动脉内径Z评分达到2.5-2.9倍标准差,中度冠脉扩张是指Z评分达到3.0-3.9倍标准差,而重度冠脉扩张则是指Z评分达到4.0倍标准差以上。
通过对冠脉扩张的等级进行准确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工作。
其次,对于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我们需要关注其影响因素。
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治疗措施等。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男性、发病时间越短、未接受足够治疗的患儿,其冠脉扩张的风险越大。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
此外,对于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其临床意义。
冠脉扩张不仅增加了冠脉破裂的风险,还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发现和评估冠脉扩张,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心血管状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冠脉扩张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准确的诊断标准、全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深入的临床意义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促进川崎病患儿的全面管理和治疗。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1.PCI:适应证:有明显缺血症状、体征,或各种负荷试验有缺血 表现,或者虽无缺血表现,但冠状动脉重度狭窄≥75%),有进展成 严重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患儿。
禁忌证:多发性冠状动脉病变,或对侧冠状动脉有显著狭窄或闭塞, 或冠状动脉开口部位病变,或冠状动脉长段病变。
PCI 技术包括:血管内溶栓、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 架植入术和旋磨消融术。PCI 术后3~6个月需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 治疗效果,且必须继续抗血栓和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其术后再狭窄 率、远期效果的数据均有限。
Kobayashi 评分法 2006 年 Kobayashi 等提出关于KD的高危评分体系。
1、血钠≤133 mmol/L (2分);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0 U/L(2分);
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2分);
4、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开始治疗时间在病程 4 d 内(2 分);
1.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计数在川崎病急性期可出现轻度降低,但恢复期升高,这 种血小板高聚集性状态持续至少3个月,偶尔持续1年,因此,对即使没有冠状动 脉病变解剖形态异常的患儿也建议应用小剂量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对有冠状动脉
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形成者,应持续服用小剂量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缺血性心脏病 及血小板激活引起的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移植手术比较稳定的年龄为学龄期或
以上,对幼儿施行手术要慎重考虑,最好药物
维持到学龄期且运动水平有所提高时再手术。
但对严重病例也可在婴幼儿期选择手术治疗。 日本资料显示,移植血管的10年通畅率可达 90%以上,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川崎病冠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Harada评分法 Harada评分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年龄<1 岁; 2、男性患者; 3、血浆白蛋白<35g/L; 4、红细胞压积(HCT)≤0.35; 5、 C反应蛋白(CRP)≥+++; 6、 外周血白细胞 (WBC) 计数≥12 × 109/L; 7、 血小板计数<35 × 109/L。 满足以上 7项中的 4项 (即 4分以上) 为高危人群。在国内进行的一项研究中 发现, Harada评分的相关因素中, WBC计数、 HCT、 CRP均与川崎病合并 冠脉病变密切相关, 其中主要危险因素是 CRP。研究中还发现评分大于 4 分者, 冠脉病变的发生率较高, 提示 Harada评分可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 病变的一项预见性指标。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
2、多形性皮疹 3、眼结膜充血,非化脓性 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呈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注: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
可确诊为川崎病
川崎病治疗
丙种球蛋白:2g/kg,8-12小时静脉缓慢输入, 宜发病早期(10天以内)应用,可退热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血小板高聚集性状态至少持续3个月,多则1年, 建议小剂量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
药物 阿司匹林
氟比洛芬
双密达莫
剂量
3-5mg/kg.d,1次 服用,不超过 100mg
不良反应
肝功能不全,胃肠道 溃疡,Reyes综合征
3-5mg/kg.d,分3 肝功能不全,胃肠道
次服用
溃疡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4mm且≤8mm,或年长 儿(≥5岁)冠状动脉扩张内径大于正常1.5 倍-4倍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 8mm,或年长儿(≥5岁)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大于正常4倍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
级别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Ⅴa Ⅴb
分级标准 任何时期冠脉均无扩张
急性期冠脉轻度扩张,在病程30天内恢复正常 出现冠状动脉单个小至中型冠状动脉瘤 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或1支冠状动脉内多个动脉 瘤,但无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狭窄或闭塞
2、冠状动脉局部内径较临近处明显扩张(≥1.5倍); 3、冠状动脉内劲Z值≥2.0
(扩张的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或内膜增厚,可产 生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
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大小分型
病变内型
小型冠状动脉瘤 或冠状动脉扩张
中型冠状动脉瘤
川崎病冠脉病变的临床处理.
2.心电图: 常规心动图 运动平板试验及24h动态心动图 与缺血或梗死部位相对应的ST-T改变及异常Q波 运动平板试验需4岁以上儿童才能完成,有助于发现心肌缺血 如患儿有胸部疼痛、不适或心悸等,可选择24小时动态心动图。
3.胸部X线检查: 可见到心肌缺血或瓣膜病变而导致的心影扩大。 如胸片上见到冠状动脉瘤的钙化影,提示已经形成巨大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 狭窄,需做多层螺旋CT或磁共振或冠状动脉造影 4.超声心动图: (1)常规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到冠状动脉瘤、瘤内血栓形成,评估心肌及瓣膜 损害、心功能状态并观察动态变化。三维超声对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的诊断意 义较大,并观察冠状动脉瘤的腔内血栓。组织多普勒评估心肌损伤,包括节段 运动异常。 (2)负荷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药物负荷
巨大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内径>8mm 或年长儿(≥5岁)冠状 动脉扩张内径大于正常4倍
根据超声心动图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其他检查方法,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的程度分3型: 小型冠状动脉瘤也称为冠状动脉扩张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
级别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Ⅴa Ⅴb 分类标准 任何时期冠状动脉均无扩张 急性期冠状动脉有轻度扩张,在病程30d内恢复正常 出现冠状动脉单个小至中型冠状动脉瘤 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或1支冠状动脉内多个动脉瘤,但 无狭窄 冠状动脉显影有狭窄或闭塞 不伴有心肌缺血 伴有心肌缺血
四、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
所有川崎病患儿均应终生注意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如肥胖、高脂血症、吸烟等。更为重要的是,应当根据不 同状况制定随访计划,以便正确评价其心脏状态、给予及时 有效的处理,改善预后,推荐方案见表:
冠状动脉病 变分级 Ⅰ、Ⅱ级
药物治疗
病程3个月后停阿 司匹林
小儿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
小儿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尽管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冠脉扩张,这可能导致心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因此,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及时准确地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至关重要。
冠脉扩张是指冠状动脉在川崎病发作期间出现异常扩张。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肌肉血液的主要血管,如果冠脉扩张过度,可能导致血管壁的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及时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评估冠脉扩张的标准是根据冠状动脉内径的Z值来确定。
Z值是根据患儿的年龄、身高和体重等因素计算得出的,它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内径的正常范围。
一般来说,Z值在2.5以下被认为是正常的,而超过2.5则被认为是冠脉扩张。
然而,仅仅依靠Z值来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是不够准确的。
因为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径在发病后会发生动态变化,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扩张或收缩。
因此,除了Z值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冠状动脉内径的绝对值、冠状动脉壁的异常改变等。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冠脉扩张的程度,医生通常会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内径,并检测是否存在冠状动脉壁的异常改变。
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电图、血液检查等辅助检查来评估心脏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
对于小儿川崎病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发现冠脉扩张的迹象,医生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高剂量的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
免疫球蛋白可以抑制炎症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减轻炎症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冠脉扩张的风险。
此外,对于冠脉扩张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等治疗。
成人冠状动脉囊状扩张或为川崎病后遗症
成人冠状动脉囊状扩张或为川崎病后遗症【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3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加重3天于2015年9月17日入院。
2013年劳累后出现心悸,休息1-2小时后自行缓解,伴四肢乏力,无出汗、头晕、黑朦,不伴胸痛、气短、发热、咳嗽、咳痰、咳血,无反酸、烧心、腹泻、黑便,未予以重视。
此后心悸间断发作,性质同前,多于劳累后发作,均未就诊。
2015年09月15日下午步行约2公里后再次出现心悸、四肢乏力,卧床休息1小时后自行缓解,09月16日上午活动后上述症状再发,遂就诊于我院急诊,行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心率78次/分,电轴不偏,左室高电压,V1-V6 T波倒置,考虑冠心病,给予阿司匹林(100mg/日)、速效救心丸(必要时)抗凝扩冠治疗后,症状稍缓解。
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5年09月17日入住我科。
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食欲、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发现血压升高10余年,血压最高达177/117mmHg,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日、尼群地平10mg/日,血压波动于150-170/90-110nnHg。
既往无特殊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6℃ 脉搏:6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72/11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无红肿,无破溃流脓。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5次/分,律齐,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
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测定19.48μg/mL,生化全项:甘油三酯 1.9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 3.39 mmol/L,糖7.99mmol/L,术前免疫:乙肝表面抗体阳性(+) 444.1 IU/L,乙肝e 抗体阳性(+) 0.104 COI,核心抗体阳性(+) 0.008 COI,尿常规:白细胞阳性(+) ,镜检白细胞20个/μl。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病情分析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病情分析
日常的生活当中,很多的疾病都是原因平时不注意造成的,特别是有很多的朋友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患上了患疾病冠状动脉扩张,大多数会造成身体方面的痛苦,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发育,那么接下来的文章,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该怎么办?
川崎病在医学上称为血管炎综合征,在最近的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了,特别是两岁到四岁的男孩。
这个病最大的危害就是会损伤到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每到一年的8月份左右,家长都应该特别的警惕这个毛病。
第1步
2治疗这个川崎病的首选药物就是阿司匹林,因为此药有抗炎、抗血小板作用。
如果是在急性期,应该口服剂量为
30-100mg/kg。
当孩子在烧退了以后,可以减量到3-5mg/kg。
每日1次,一般要持续用药达2个月,如果孩子已经损害了冠状动脉,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了。
3当川崎病发展到了冠状动脉扩张,需要注射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般都是在患者发现病情的早期就开始静脉注射。
根据冠状动脉的扩张程度,一般恢复需要30到60天才可恢复正常。
第3步
注意事项:
因为川崎病的发病人群多数是孩子,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发现孩子发烧的时候,不要单纯的认为孩子就是感冒,一定要去医院经过医生的诊断,免得耽误治疗。
上面的文章当中了解到了,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得知自己孩子患上了这样的疾病,家长并不要太过担心注意好平时的身体护理,很多的儿童会因为这种病影响身心发育家长朋友们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病情分析
导语:日常的生活当中,很多的疾病都是原因平时不注意造成的,特别是有很多的朋友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患上了患疾病冠状动脉扩张,大多数会造成身体
日常的生活当中,很多的疾病都是原因平时不注意造成的,特别是有很多的朋友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患上了患疾病冠状动脉扩张,大多数会造成身体方面的痛苦,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发育,那么接下来的文章,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该怎么办?
川崎病在医学上称为血管炎综合征,在最近的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了,特别是两岁到四岁的男孩。
这个病最大的危害就是会损伤到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每到一年的8月份左右,家长都应该特别的警惕这个毛病。
第1步
2治疗这个川崎病的首选药物就是阿司匹林,因为此药有抗炎、抗血小板作用。
如果是在急性期,应该口服剂量为30-100mg/kg。
当孩子在烧退了以后,可以减量到3-5mg/kg。
每日1次,一般要持续用药达2个月,如果孩子已经损害了冠状动脉,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了。
3当川崎病发展到了冠状动脉扩张,需要注射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般都是在患者发现病情的早期就开始静脉注射。
根据冠状动脉的扩张程度,一般恢复需要30到60天才可恢复正常。
第3步
注意事项:
因为川崎病的发病人群多数是孩子,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家长一定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