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的稳定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离
10kT 20kT
0=0mv
0=12.8mv
表面电势0 对势能曲线的影响
三、DLVO理论
外界因素(如电解质浓度等)强烈地影响胶粒之间的排斥势能ER。
若降低胶粒的 电势,则其排斥势能减小,势垒降低,聚结稳定性降低。 当 降低到某个程度,势垒被分子热运动所克服,则会导致聚沉(极端 情况下, =0)。
三、DLVO理论
(2)两平行的等同板状粒子单位面积上的斥力势能
ER64 n0kT 02exp (H)
H——两板间的距离。
三、DLVO理论
3.胶粒间的总相互作用势能
EEAER
排斥能 (repulsive 随离子之间en距er离g的y)增大,
斥
力
ER
E
0 Born斥力
EA 引 力
EA下两降粒速子度靠比近ER吸时缓引,慢首能的先多起,作当
引力位能皆百度文库规定为负值
三、DLVO理论
(2)两平行的等同平板粒子:
A EA 12πH2
H——两板间最短距离。
从以上两式可以看出,EA随距离增大而下降。
Hamaker常数A是一个重要参数,与粒子性质有 关,是物质的特性参数,具有能量单位,一般在 10-19~10-20J之间。
三、DLVO理论
2.双电层的斥力势能
稳定区
聚沉区
+30mv 0
-30mv
稳定区
不规则聚沉示意图
当ζ电势绝对值低于临界值(一般为30mv)时,溶胶就聚 沉,高于此值,体系稳定。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4)溶胶相互聚沉
两种电性相反的溶胶混合时可胶发粒生所相带 互聚沉作用,聚沉 的程度与两胶体的比例有关,比例电相荷差为很零 大时,聚沉不完全 或不发生聚沉,在等电点附近沉淀最完全。
因带电胶粒所带电荷的影响,在其周围形成双电层,使 Stern层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浓度高于体相中的浓度。而在扩 散层以外任何一点不受胶粒电势的影响,因为胶粒所带电荷 对它的作用被双电层中反离子的作用抵消。
由于这种反离子氛的“屏蔽作用”,当两粒子的扩散层不 重叠时,它们之间不产生任何斥力。当两粒子的扩散双电层 发生重叠时,胶粒对重叠区的作用不能被反离子氛完全屏蔽。 重叠后反离子浓度增大,这样既破坏了扩散层中的离子平衡 分布,又破坏了双电层的静电平衡。
三、DLVO理论
1.胶粒间的Vander wadls引力势能
分子间的Vander waals引力包括诱导力(Debye引力), 偶极力(Keesom力)和色散力(London引力),其大小与 分子间距的六次方成反比,也称六次律。
除极性特别大的水分子外,通常对分子间的吸引力的作
用贡献
色散力>偶极力>诱导力
5.临界聚沉浓度
电解质是影响E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解质浓度越大,值就越大,
ER就越小,势能就越低。我们把势能值为0时的电解质浓度称为临界 聚沉浓度,用Cccc来表示。根据DLVO理论的势能公式,可导出
CCCC 常数 3(A k2T Z)5604
三、DLVO理论
该式表明,临界聚沉浓度与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 反比,这与Schulze-Hardy经验规则相符,证明了DLVO 理论的合理性。
对带电胶体质点的稳定性,DLVO理论是相当成功 的,但对有些现象,DLVO理论是无能为力的,如某些 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稳定胶体的现象。
此外,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溶剂化层的影响。 如胶粒表面的溶剂化膜是比较定向排列的,表现出一 定的弹性,具有“水化膜斥力”作用。
四、高分子的稳定和絮凝作用
1.高分子的稳定作用
胶 用粒的间是距引很力大势(时能at,,tr粒因ac子而ti间Eve呈无负相
势垒
互 值 逐 影。 响作 渐但 当随 又用 大靠 胶着 超, 于近粒距过EE为A总离一相E(零R缩定距,有位。e短距极E时n能重e,离近会r(新g后时E出yR变t,,的)现o为t由E影一aA负l于响的个
粒子极 值 电间距小 ,子值 且云变,的化负相过值互程,作po中为用te出引而n现力产tia一)生l 个,Bo峰因rn
两者可统称为 聚集作用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胶体的离子有很大的比表面,体系的表面能也很高, 所以粒子有自动聚集以降低其表面能的趋势。粒子由小变 大的过程称为聚集过程(aggregation),有胶体粒子聚集 而成的大粒子称为聚集体(aggregate),如聚集的最终结 果导致粒子从溶液中沉淀析出则称为聚沉过程。
相互聚沉的原因可能有两种:① 两种胶粒电性中和;② 两种 胶粒的稳定剂相互发生破坏(如沉淀)。
此外,溶胶的浓度也影响电解质的聚沉值。通常对一价反离子 来说,溶胶稀释时聚沉值增加,二价反离子不变,三价反离子降低 -Burton-Bishop规则。
三、DLVO理论
前苏联学者Derjajuin和Landan(1941年)与荷兰学者 Verwey和Overbeek(1948年)分别独立提出胶粒之间存 在Vande Wadls吸引势能。据此对溶胶的稳定性进行了定 量处理,形成了能比较完善地解释胶体稳定性和电解质 影响的理论,称之为DLVO理论。
三、DLVO理论
2.双电层的斥力势能
当两粒子的扩散双电层发生重叠时,胶粒对重叠区的作 用不能被反离子氛完全屏蔽。重叠后反离子浓度增大,这样 既破坏了扩散层中的离子平衡分布,又破坏了双电层的静电 平衡。前一种平衡的破坏使离子自浓度大的重叠区向未重叠 区扩散,从而产生渗透性的排斥力;后一种平衡的破坏引起 胶粒间的静电性斥力。它们的大小与粒子的形状有关。
因此平常说的Vander waals主要指色散力。
三、DLVO理论
诱导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此种模式只在瞬间存在,下一个瞬间 又有新的排列产生,这种作用是非极性气体凝结的原因。
三、DLVO理论
偶极力
具永久偶极的分子倾向于将极性反向 排列,使得固相物质有最大的引力。
两种离子——偶极作用
三、DLVO理论
三、DLVO理论
(1)两等同球形粒子间的斥力势能
ER6π 4r0 n2kT 02expH ()
EA——斥力势能(规定为正值); n0——电解质浓度; ——常数;-1为双电层厚度;
0——双电层电势0的复杂函数。
r——球半径; k——Boltzman常数; H——两粒子间最短距离;
0
expZ(e0/2kT)1 expZ(e0/2kT)1
第四讲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实指其某种性质(如分散相浓度、颗粒 大小、体系黏度和密度等)在一定程度的不变性。
虽然胶体本质上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但是 实际上它总能稳定一定的时间,有时长达数年, 甚至数十年之久。
稳定性只具有动力学意义,故而是相对的。
一、胶体的三种稳定性
1.热力学稳定性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高分子物质对溶胶具有稳定作用。如我国 古代制造的墨汁就掺进树胶,以保护炭粉不致聚结。现代工业上制造 的油溶性油漆、涂料、油墨等均利用了高分子的稳定作用。
关于稳定机理,直至近年才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总的来说主要是
高分子在①胶带粒电表高面分的高子分吸子附吸后附会层增而加不胶是粒扩间散双静电电层斥重力叠势的能静E电R。斥力。 主要有②以下高几分方子面吸的附原层因通:常能减小Hamaker常数,因而能降低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3) 不规则聚沉 有时少量的电解质使溶胶聚沉,电解质高时沉淀又重
新分散成溶胶,浓度再高时,又使溶胶聚沉。这种现象称 为不规则聚沉。多发生在高价反离子或有机反离子为聚沉 剂的情况。
不规则聚沉可通过反离子对ζ电势的影响来解释,见 下页图。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第二极小值 而 值 斥力,E逐势称渐能为增而势大使垒变。eE为n急e正r剧g值y上。)升,又
形成一个极小值(第一极小
第一极小值
值)。
势能作用曲线
三、DLVO理论
势能的大小是胶体能否稳定的关键,粒子要发生聚沉,必 须越过这一势垒才能进一步靠近。如果势垒很小或不存在,粒 子的热运动完全可以克服它而发生聚沉,从而呈现聚结不稳定 性。如果势垒足够大,粒子的热运动无法克服它,则胶体保持 相对稳定,即表现出聚结稳定性。一般势垒高度超过15RT时就 可阻止粒子由于热运动碰撞而产生的聚沉。第一极小值比第二 极小值低得多,当粒子落入第一极小值时,形成的沉淀紧密而 稳定;而在第二极小值时,体系中形成的结构是疏散的,且不 牢固,不稳定,外界稍有扰动,结构就被破坏,这种体系具有 触变性或剪切稀释性。
三、DLVO理论
4.表面电势对势能曲线的影响
对势能曲线最重要也是 最敏感的因素是表面电势。 一般来说,表面电势是无法 确定的,而实验易于测定的
是电势,因此常用来估算双
电层重叠时的排斥势能。下 图是表面势能的变化对总势 能曲线和势垒大小的影响。
20kT
10kT
势 能0
0=32mv 0=25.6mv
0=19.2mv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2) 同号离子的影响 一些同号离子,特别是高价离子或有机离子,在
胶粒表面特性吸附后可降低反离子的聚沉作用,而对 溶胶有稳定作用。如对As2S3负溶胶,KCl、KNO3、甲 酸钾、乙酸钾分别是49.5、50、85、110(聚沉值),而 1/3柠檬酸钾是240。
度,降低了 电势,使粒子间静电斥力减小,从而使溶胶失去
聚集稳定性而发生聚沉作用。 表征电解的聚沉能力的参数是聚沉值。
聚沉值: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使溶胶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 度,常以mmol/L为单位,聚沉值越小,所以该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越强,聚沉能力越大。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聚沉作用实验规律 (1) Schulze-Hardy规则
粒子间③的带V有a高nd分er子w吸aa附ls引层力的势胶粒能接EA近。时,吸附层的重叠会产生
一种新的斥力势能阻止粒子聚集,这种稳定作用称为空间稳定 作用,产生斥力势能称为空间斥力势能ERS。
四、高分子的稳定和絮凝作用
所以,总势能E=ER + EA + ERS
Macker等计算了ERS的大小,见下图,随粒子间距的减小 是一条很陡的曲线,与ER、EA叠加后的总势能曲线表明,两 粒子要想接近聚结是十分困难的。
胶体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有巨大的界面能,因而是热力学 不稳定体系。
2.动力稳定性
由于胶粒很小,强烈的Brown运动能阻止其在重力场中的沉降, 因而具有动力稳定性。如Farady制备的金溶胶放置了几十年才沉 下来。
一、胶体的三种稳定性
3.聚结稳定性
粒子间有相互聚结而降低其界面能的趋势,称为聚结不稳定性。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时,由双电层模型知道其周围是离子氛。当粒 子相互靠近,离子氛发生重叠,因静电斥力而阻止粒子的聚集,使其 具有一定的聚集稳定性。
离子氛示意图
(大圆圈表示正电荷的作用范围)
离子氛靠近、重叠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而当向溶胶中加入无机电解质时,因能压缩扩散双电层厚
胶粒是大量分子的聚集体,Hamaker假设,胶粒间的相互作 用等于组成它们的各分子对之间相互作用的加和。由此推导出 不同形式粒子间的Vander waals引力势能。
(1)两等同球形粒子:
EA
Ar 12H
EA——Vander Waals引力势能(规定为负值); r ——球半径; H——两球间最短距离; A——Hamaker常数。
稳定的溶胶必须同时兼备聚结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其中聚结稳 定性更为重要,一旦失去聚结稳定性,粒子相互聚结变大,最终将导 致失去动力学稳定性。
无机电解质和高分子都能对溶胶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但其机 理不同。为加以区别,通常:
把无机电解质使溶胶沉淀的作用称为聚沉作用 把高分子使溶胶沉淀的作用称为絮凝作用
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反离子,反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 效率也越高。对于给定溶胶来说,聚沉值与反离子的价数的 六次方成反比。即1/16∶1/26∶1/36或1∶0.016∶0.0013。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相同价数的反离子聚沉值虽然相近,但也有差距 其顺序为:
Li+>Na+>K+>NH4+>Rb+>Cs+ Mg2+>Ca2+>Sr2+>Ba2+ SCN->I->NO3->Br->Cl->F->1/2SO42- 这种顺序称为感胶离子序(lyotropic series)。 Schulze-Hardy规则只适应于惰性电解质,即不与溶 胶发生任何特殊反应的电解质。因此,溶胶的电势决定 离子、特殊吸附离子不应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