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临床他汀类药物使用原则用法用量及安全性
![临床他汀类药物使用原则用法用量及安全性](https://img.taocdn.com/s3/m/d7f9031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f.png)
临床他汀类药物使用原则、用法用量及安全性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血脂异常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简称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泛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延缓ASCVD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积极治疗血脂异常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药物治疗原则老年ASCVD患者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于存在心血管病风险的老年人,根据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制定血脂管理目标。
老年ASCVD患者及《75岁具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
对于年龄>75岁心血管高风险的老年人应进行预期寿命、虚弱状态、合并疾病、肝肾功能、经济因素等综合评估,权衡调脂治疗的获益风险比、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以及个人意愿决定是否使用中低剂量他汀类药物。
老年人使用可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1D1-C未达标时,可加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TG升高时,首先应排除或纠正继发因素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ASCVD 患者或极高危老年人,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非HD1-C未达标或TG持续升高(2.3-5.6mmo1∕1)时,可联用贝特类药物或鱼油制剂(优先推荐高纯度EPA)。
空腹TGN5.6mmo1∕1,应首先降低TG,首选贝特类、鱼油制剂治疗。
他汀疗效6%效应:他汀剂量倍增时,1D1-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
对他汀不耐受或1D1-C水平不达标者应考虑与非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血脂达标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启用调脂药物治疗或调整剂量后的4-12周,应对患者依从性以及对降脂药物的反应和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进行评估,并检测血脂水平,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下一步治疗策略,之后每3T2个月重复1次。
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的药物使用说明
![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的药物使用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ad121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f.png)
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的药物使用说明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血脂药物,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脂血症。
它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胆固醇的生成,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下面是对阿托伐他汀的详细使用说明:一、适应症阿托伐他汀适用于下列情况:1. 高胆固醇:适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2. 混合性高脂血症:适用于疗法一般(包括运动疗法)难以达到满意降脂效果的患者。
二、用法和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阿托伐他汀的用法和用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一般建议遵循以下指导:1. 初始剂量:一般建议18-75岁的患者初始剂量为10毫克/天;2. 维持剂量: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个人需求,剂量可以逐渐增加,但一般不超过80毫克/天。
请注意,用法和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务必遵医嘱。
三、服药时间阿托伐他汀可以任何时间服用,无论饭前还是饭后都可以。
但为了提高药效,最好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服药,并尽量在同一时间服用,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
四、服药注意事项在服用阿托伐他汀期间,请注意以下事项:1. 遵医嘱:请务必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处方用药,不要自行更改用药剂量或停药;2. 食物限制:避免过量饮酒,防止对肝脏造成损害;避免摄入过多的含脂肪的食品,以免影响药效;3.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肌肉疼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请咨询医生;4.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该避免使用阿托伐他汀,因为对胎儿/婴儿的潜在危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阿托伐他汀一般是安全有效的,但在使用过程中请注意以下事项:1. 肝功能监测:请定期检查肝功能,避免因用药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2. 肌肉痛和损伤: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痛和损伤,如出现乏力、肌肉疼痛或尿液变色等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3. 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阿托伐他汀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包括其他降脂药物、抗生素等,请告知医生您正在使用的药物。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c647068dd3383c4bb4cd2c8.png)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他汀类药物是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其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随着使用人群扩大,临床情况增多,应积极推广和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遵循个体化防治原则,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376-02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除能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高脂血症外,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
本文就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方面作一简要概述。
1 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轻,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0.1%。
大剂量应用时约2%~9%的患者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1%~2%的患者有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偶有骨骼肌坏死症。
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AST、ALT)和肌酸激酶(CK),若AST、ALT升高大于正常上限3倍以上或CK大于正常上限5倍以上,应立即停药,若AST、ALT 升高小于正常上限3倍或CK小于正常上限5倍,应将他汀类药物减量,并可加用保肝药和辅酶Q10[1]。
2 如何合理应用2.1 剂量、给药时间与方法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因此,治疗时应按推荐的治疗剂量,尽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治疗目标,用药一段时间后,确证无任何不良反应时,方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剂量,不宜轻易超剂量用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2]。
他汀类药物一般每日口服1~2次,如服用1次,宜晚上服用,这样可以获得最好的降脂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因半衰期较长可不受服药时间限制。
2.2 结合患者情况老年人、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患者及是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高危人群,用药期间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肌无力或肌痛症状,且定期对CK、肾功能和肝酶进行监测,如转氨酶水平高于正常范围或为用药前2倍以上,应立即停药,并且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右上腹不适、黄疸、乏力等症状[3]。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1ce312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4a.png)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模式的改受体使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变,冠心病和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醇降低。
此外,近年来发现他汀类pitavastatin)。
现在市场上出售胁我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药物还具有调脂作用以外的心血管的他汀类药物除血脂康(洛伐他病。
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保护作用,尤其对降低急性冠脉综汀)外,大多是进口产品如普拉固尿病和吸烟是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普伐他汀)、舒降之(辛伐他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
血绞痛等)有良好作用,其机制与稳汀)、来适可(氟伐他汀)、力必脂异常将导致动脉粥状硬化性心血定斑块、减少炎症细胞聚集、改善妥(阿托伐他汀)。
管事件(ASCVD)风险的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防止平滑肌细胞增一、使用他汀药物的几个原则降脂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要降低生和内移、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1、要做到尽早服用他汀药ASCVD事件,他汀类药物是血脂维蛋白等有关。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物:要尽快帮助心肌梗死患者把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
目前能有效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醇,LDL-C)降下来。
对于心肌梗的药物,俗称他汀类药物。
应用他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死的患者,强调LDL-C应该越低越汀类药物能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好。
至少应该降到<70mg/dl或者相对危险性达30%~35%,除了能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 1.8mmol/L。
显著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2、要做到足量服用他汀药固醇作用以外,还能轻度升高高密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物:为了有效地清除血管里面的度脂蛋白胆固醇并降低甘油三脂。
(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坏胆固醇”,应该使用足量的他它们的调脂作用主要通过减少胆固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汀剂量。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2b803d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b.png)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降脂药物。
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预防冠心病等疾病方面,他汀类药物已成为第一选择。
然而,他汀类药物也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在临床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必须注意安全性和合理性。
一、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1、肝功能异常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肝功能异常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
在临床中,应该定期检测肝功能,以及及时观察肝功能异常的发生过程。
如果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减量或中止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2、肌肉疾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肌肉疾病是一种潜在的风险。
例如,肌肉酸痛、痉挛、肌肉无力等症状。
在他汀类药物使用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肌肉疾病的症状,如出现应切换到其他降脂药物或调整他汀类药物的用量。
同时,还需要警惕肌红蛋白尿等严重症状的出现。
3、视网膜损伤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视网膜损伤是一种罕见但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因此,在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视网膜的变化。
对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特别是检查视网膜的变化。
1、合理选药对于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
例如,选择剂量、适应症等。
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对他汀类药物的耐药性,此时可考虑调换其他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合理用药。
例如,在年轻患者中,应特别注意他汀类药物的用药量。
如果用药超量,可能会增加患者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损伤风险。
因此,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医生需要优化药物治疗,加强异质性药物治疗,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风险。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是降脂药物中的一种重要的药物之一。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安全性和合理性。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并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合理用药,以达到最好的降脂治疗效果。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e20a8a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c.png)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引言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随着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其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一、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分析1. 肌肉损伤他汀类药物与肌肉损伤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
患者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可能出现骨骼肌痛、无力、妊娠酮水平升高等症状,甚至发展为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及时监测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肌肉损伤,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 肝功能受损部分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
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及时评估肝功能情况,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4. 骨骼肌病变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骨骼肌病变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骨骼肌病变的风险,因此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骨骼肌情况,及时评估相关风险。
5. 其他不良反应除了上述常见的不良反应外,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他汀类药物的合理性分析1. 选择合适的剂量对于不同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剂量。
一般来说,初始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基线胆固醇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定,然后根据治疗效果逐步调整剂量。
2.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有时需要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和其他降脂药物,例如贝特类药物。
在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长期用药的评估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在长期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评估,包括肌酸激酶、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药物的选择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
阿托伐他汀钙片用途及用法
![阿托伐他汀钙片用途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5e815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8.png)
阿托伐他汀钙片用途及用法阿托伐他汀钙片是一种降脂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脂症。
它属于一种名为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的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阿托伐他汀钙片通常用于以下情况:1. 血脂异常:阿托伐他汀钙片常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脂症。
这些疾病可以增加患者患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从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 动脉硬化症: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改善动脉硬化症的病情。
动脉硬化症是血管内膜发生脂质沉积,导致血管壁变得坚硬和狭窄的疾病。
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和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动脉硬化症状,并改善血管壁的弹性。
3. 冠心病:阿托伐他汀钙片也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的疾病。
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降低动脉管壁的狭窄程度,从而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改善冠心病症状。
阿托伐他汀钙片的用法:一般来说,阿托伐他汀钙片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等,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
通常情况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天口服一次,最好在晚餐时或临睡前服用。
药物的剂量将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一般剂量的起始值为10-20毫克/天。
在开始治疗后,医生会定期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并可能调整药物的剂量。
在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期间,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 定期监测血脂水平: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以确保药物的效果和用量的调整。
2. 遵循医嘱用药: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并遵循规定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3. 注意不良反应:阿托伐他汀钙片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疼痛、肌肉无力和消化不良等。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4. 避免饮酒:在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期间,应尽量避免饮酒,因为酒精可能增加药物的肝毒性。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1459e3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1.png)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引言他汀类药物是一类专门用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治疗高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于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一、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1. 肝脏毒性他汀类药物在强烈降低胆固醇的也可能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
尽管肝功能异常是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常见不良反应,但大多数患者在用药期间都能保持正常的肝功能。
对于患有严重肝病的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应慎重,甚至禁用。
在临床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肝功能状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选择,并定期监测肝功能。
2. 肌肉损伤另一个与他汀类药物相关的安全问题是肌肉损伤,包括肌肉疼痛、无力和横纹肌溶解等。
这种肌肉损伤可能导致严重的肌肉疼痛和甚至肾功能衰竭。
尽管这种情况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医生在开立他汀类药物处方时,应评估患者的肌肉状况和其他相关风险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肌肉情况。
3. 其他不良反应除了肝脏毒性和肌肉损伤外,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还可能导致其他一些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消化道不适、失眠等。
这些不良反应虽然通常轻微,并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用药方式或小剂量抗症状治疗来缓解,但医生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仍应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
1. 适应症选择他汀类药物适用于治疗多种由高胆固醇引起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在确定使用他汀类药物的适应症时,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且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群,一般不建议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而应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来控制胆固醇水平。
2. 药物选择和剂量目前市面上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他汀类药物可供选择,比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
![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2d6ce505a76e58fafab003aa.png)
保健医苑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侯清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肖谦s r iSreA V M iS ^IdsT O M Vio 3>IATh t u o M09 :YT〇哪些情况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人群中血脂 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经典调脂药,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坏胆固醇”的水平,升高“好胆固醇”的水平。
“坏胆固醇”就是化验单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中“坏胆固醇”增多,在动脉血管 壁形成斑块,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动脉 管腔狭窄,造成相应器官的缺血缺氧,斑块脱落可 导致远端血管的完全堵塞,造成相应脏器的缺血梗死。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坏胆固醇”的合成,加 速其清除,预防动脉斑块的形成,稳定甚至逆转已 经形成的斑块,从而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 生。
因此,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或脑 梗死的患者,在无明显禁忌时均推荐长期使用他汀 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哪些表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 良好,但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潜在的不良反应也渐渐浮出水面。
肝功能异常: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髙,通常为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 ST)的升髙,其发生率大约在1% ~3%。
转氨酶升髙的程度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剂量相关,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更容易发生,减量或 者停药后转氨酶一般能恢复至用药前水平。
轻度转 氨酶升髙可在严密观察下继续用药,而中重度转氨 酶升高(通常大于正常参考值上限的3倍)常需停用他汀类药物,并随访肝功能,待转氨酶恢复正常后,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重启他汀类药物治疗。
肌病:肌病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单用他汀类药物时肌病的发生率约为0.1% ~ 0.5%,他汀类药物联用其他药物时肌病的发生率上升至0.5% ~ 2.5%。
他汀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他汀药物临床应用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3fc278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14.png)
他汀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他汀药物是一类用于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药物,广泛被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他汀药物的应用指南也逐渐得到了更新和完善。
他汀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HMG-CoA还原酶,从而降低肝脏合成胆固醇的能力,使得血液中的LDL-C水平下降。
此外,他汀药物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三酰甘油的含量,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和美国国家心胸外科学会(NSA)的指南,他汀药物的临床应用适用于以下人群:1.冠心病患者:他汀药物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
对于有1型或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无论是否有高胆固醇血症,均应给予他汀药物治疗。
2.高血脂症患者:他汀药物是高血脂症患者降低胆固醇水平的首选药物。
对于高LDL-C水平的患者,无论是否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都应考虑给予他汀药物治疗。
3.糖尿病患者:他汀药物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无论是否有高胆固醇血症。
特别是对于有存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者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者,他汀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
4.高血压患者:他汀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也有一定的降低效果。
对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给予他汀药物治疗。
此外,他汀药物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等其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在临床应用他汀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胆固醇水平、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肾功能、肝功能等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根据指南推荐,选择合适的他汀药物剂型、剂量以及使用期限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他汀药物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但在使用他汀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肌酶水平,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675abd9f12d2af90342e666.png)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自1976年全球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因其高效、安全、半衰期长,被作为降血脂药物的首选药物。
源于肝的胆固醇是形成血胆固醇的主要原因,而非肝细胞中肝胆固醇的产生是正常细胞功能所必需的,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近几年临床应用新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1降血脂作用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CH)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的抑制作用使胆固醇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均降低,促进逍度依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提高,加速LDL的分解代谢,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生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升高。
临床研究发现[1],他汀类药物可使CH下降18%-25%,LDL-C下降25%-35%,TG下降10%-15%,HDL-C浓度上升5%-8%。
2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紊乱不仅触发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对血管理体制内皮—氧化氮合成酶直接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对血管内的舒张功能,还能降低血小板和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性,对内皮有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迅速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不仅见于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也见于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参与影响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该作用是抑制类异戊二烯代谢产物的形成而发挥作用[2]。
3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的沉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增多,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增多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班块不稳定的内在特征。
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巨噬泡沫细胞的大小和指纹面积,减少炎性细胞,抑制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MMPS,控制提示炎性反应的C反应蛋白(CRP)的沉积,减少易损性斑块破裂,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抗骨质疏松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是一种能促进造骨细胞增生、成熟和生成新骨的生长因子,他汀类药物能刺激BMP-2。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22c5e7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f.png)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摘要: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旨在探讨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我们通过对临床研究和文献的梳理,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也受到广泛关注。
我们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出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是安全可靠的。
我们也提出了一些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使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合理性,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一、引言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而心血管疾病是目前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及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药物之一,其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从而达到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因此探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研究和文献综述1. 他汀类药物的疗效研究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所证实。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降低LDL胆固醇水平来达到降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对于辛伐他汀的荟萃分析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于高危患者尤为明显。
2.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虽然他汀类药物在降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但在安全性方面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这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脏损害、肌肉痛、肌纤维化和血糖升高等。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fa31de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6.png)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背景他汀类药物,也称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自1987年普伐他汀上市以来,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常用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之一。
作用机理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够增加肝细胞表面受体的数量,使肝脏摄取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减少,从而降低血清中的LDL水平。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等心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适量的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总胆固醇、LDL、甘油三酯和脂蛋白B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对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非常有效。
他汀类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病、脑卒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清中的LDL水平,能够减少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内,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形式之一。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还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
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表明,普伐他汀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心衰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由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引起。
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衰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项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衰患者的临床结局有重要影响,能够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注意事项1.他汀类药物不能与酒精一起使用,因为饮酒会增加药物的肝毒性。
2.他汀类药物不能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使用。
3.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的检测,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他汀类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思维
![他汀类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81295cb9964bcf84b8d57b03.png)
他汀类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思维2011年05月28日18:55 来源:好医生网站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4.瑞金集团闵行医院药剂科;5.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剂科朱斌1 蔡映云2 陆国平3 余波4 翟青5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除可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治疗高脂血症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用于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
如何正确选择与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需以药物治疗的临床思维为基础,全面掌握病情、患者和药物的情况,因病制宜,因人制宜,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1 他汀类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思维基础掌握病情在药物治疗之前需进行:①检测血脂水平,明确诊断高脂血症的类型(包括临床诊断与病因诊断);②询问是否有冠心病及其等危症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③划分危险等级和确立调脂治疗的目标,可遵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见表1)。
掌握患者情况患者的背景资料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密切相关。
①生理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妊娠和哺乳等生理情况。
尤其是妊娠孕妇应避免使用致畸药物、老年人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毒性的药物。
②病理情况:包括患者的肝、肾功能,血浆蛋白水平及对药物代谢的快慢类型。
③伴发症与伴随用药:高脂血症患者往往还常伴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并长期或短期使用其他药物,如伴胃溃疡患者长期服用H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抑郁症患者长期服用氟西汀,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这些药物均可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增加不良反应。
因此,在调脂治疗方案制定之前需仔细询问患者疾病史和用药史,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别注意有些药物在体内消除半衰期较长(如氟西汀),即使停止服药,其药物相互作用的危险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掌握他汀类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1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及瑞苏伐他汀(rosuvastatin)。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ac0a217b10a6f524cdbf8541.png)
2 他汀类药物合理选用
常见问题
医生:药师,肾功能不好的患者选择哪种他汀要好一点? 答:阿托伐他汀钙。
2 他汀类药物合理选用
➢ 常用药物与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药物 他汀药物 临床推荐剂量(mg/d)
吉非罗齐
阿托伐他汀 避免联用 洛伐他汀 避免联用 匹伐他汀 避免联用 普伐他汀 避免联用
答:胆固醇主要晚上合成,但阿托伐他汀作用时间长,所以可以白天吃。
1 他汀类药物的药学特点 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 可显著降低LDL-C,存在6%现象。
高强度他汀 LDL-C降低幅度 ≥50%
中等强度他汀 30%–49%
低强度他汀 <30%
他汀日剂量
阿托伐他汀40-80mg 瑞舒伐他汀20mg
阿托伐他汀10-20mg 瑞舒伐他汀5-10mg 辛伐他汀20-40mg 普伐他汀40 mg 洛伐他汀40mg 氟伐他汀80mg 匹伐他汀1-4mg
氟伐他汀 匹伐他汀
注:CrCl:肌酐清除率
CrCl<30 ml/min,小于40mg CrCl<30 ml/min,最大剂量2mg
Newman C B , Preiss D , Tobert J A , et al.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9 Feb;39(2):e38-e81
亲脂性/亲 水性
亲脂性
亲脂性
亲脂性
亲脂性
亲脂性
注:LogP是亲脂性/亲水性系数。大于0则说明是亲脂性,数值越大,亲脂性越大;反之,小于0是亲水性。
-0.2 亲水性
-0.3 亲水性
亲脂性,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分布,发生肌肉安全性问题可能性。
1 他汀类药物的药学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血脂异常,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降低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降低LDL是治疗CHD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2]。
血脂异常的治疗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血浆净化疗法、外科治疗及基因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其中又以他汀类使用最广泛,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危患者LDL水平的一线用药[3、4]。
本文就当前他汀类药物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做一综述。
一、回顾他汀类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降胆固醇药物,通过作用于肝细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催化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限速步骤),抑制胆固醇合成,并上调LDL受体,加速清除循环中的LDL颗粒,从而降低血浆LDL水平。
[Grundy SM.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for treatment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N Engl J Med, 1988,319:24-33]自从1987年首获批准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发表以来,诸多以他汀类作为治疗组进行的高质量的随机试验已经明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动脉血运重建风险的能力,[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CTT) Collaborator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olesterol-lowing treatment: prospective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90056 participants in 14 randomised trials of statins. Lancet,2005,366:1267-78] 并为有关指南的制定、修改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循证医学证明了他汀类降脂治疗的临床益处,降低LDL 30%-40%、使CHD的发病率降低24%-36%,并明确了他汀类降脂药物在推荐剂量下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综观2004年NCEP ATPⅢ的最新报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及美国ADA指南可以看到,尽管因各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使其各自的标准有所差异,但都强调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LDL水平。
当前全球降脂趋向是:针对高危人群;首选他汀类降脂药;LDL水平“越低越好”。
有证据显示:无论受试者LDL的基础水平如何(即使≤2.6mmol/L或已达到ATPⅢ推荐的靶标),通过他汀药治疗都能获得明显的临床益处,降至更低仍可获益,此外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同样受益,如HPS [5、6]、PROVEIT[7]试验。
他汀药物不仅可改善CHD患者的生存率,而且相对于低C反应蛋白(CRP)患者而言,高CRP者应用他汀药物不仅能更大获益,且能引起更早、更显著的绝对生存获益[8]。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强化的、积极的他汀药物治疗比常规治疗更加具有降低脂蛋白和CRP、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9、10]、并可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11]。
虽然他汀类干预心房纤颤的研究结果尚存分歧,但有些研究表明他汀类具有减少心房纤颤发生和复发的作用,可能部分与其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有关[12]。
二、降脂策略及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明确将降低LDL作为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但在决定将LDL降至何种程度时,需考虑是否同时合并存在其他CHD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这些CHD的主要危险因素将有助于判断患CHD的危险程度,并由此决定降低LDL的目标值。
特别是ATPⅢ的报告,更加强调了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控制,对人群进行细致的分层,并提出新的血脂异常分层治疗的建议,即要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层,来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人群,给予不同的治疗,达到不同的降脂目标,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益。
例如,对心血管高危(包括CHD或CHD等危症)和中度高危患者的治疗建议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降脂目标,其目标值为LDL<100mg/dl;对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危患者,推荐进行早期、大剂量的强化治疗,将LDL降至70mg/dl可以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选择[13]。
对于高危患者,需要强化调脂。
他汀类药物是首选,降LDL的幅度应至少达到30%-40%。
降LDL的方式有新药开发、剂量加大以及联合用药。
增加剂量有其局限性,而通过联合用药可以提高LDL达标率,同时也可以起到综合调脂的效果,既可降LDL,又能升HDL,但也受安全性的困扰。
近来研究发现缓释型烟酸降低LDL呈线形作用,而对TG和HDL的调节作用则呈曲线关系,即小剂量与最大剂量的作用差别不大[14],利用这一特性研制出的缓释型烟酸与他汀的混合制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5]。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艾泽庭(Ezetimibe)是个新一类的降脂药,能选择性地抑制小肠对食物和胆汁胆固醇及其有关植物固醇的吸收,从而减少肠道胆固醇进入肝脏,使肝细胞胆固醇储存减少,促进LDL受体合成,进而降低血清LDL;艾泽庭与他汀类合用,从理论上讲,两类药物互补,即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对降低LDL产生叠加作用;此外,小剂量他汀与10mg艾泽庭合用可避免大剂量他汀引起的严重反跳现象。
目前已对艾泽庭与多种他汀类药物的联合治疗进行了观察[16、17],结果发现:这种合用具有更好的降LDL作用,而且对降TG和提升HDL有益,最主要的是发现艾泽庭与低剂量他汀类药物的联合治疗与最大剂量他汀类药物降LDL作用相同,而且这种联用并不增加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危险,但应监测转氨酶。
三、有关安全性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对那些心血管高危患者的降脂目标进一步严格的背景下,即使大量的临床对照试验的理想结果肯定了他汀类治疗的益处[3],其安全性问题仍受到广泛关注。
另外,一些有关强化治疗试验的结果也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例如A to Z试验[18、19]结果显示;辛伐他汀20mg/d、40mg/d、80mg/d都能显著降低LDL-C的水平,但高剂量的辛伐他汀(80mg/d)较低剂量(20mg/d)的治疗除显示主要心血管事件有减少的趋势外,并不能显著减少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事件,以及AMI、ACS再入院和中风的发生率。
而且,高剂量的辛伐他汀还伴有心肌病和横纹肌溶解(肌酶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的发生率增加(9例,0.4% vs 0);在TNT试验中[20],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80mg/d)较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d)发生一级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性减少22%(p<0.001),但没有显示两组的总体死亡率降低,此外,肝酶异常增高(6倍)、横纹肌溶解(5例)的情况也令人担忧;而新近Alsheikh-Ali等[21]在回顾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获得的不良事件后,也表达了这种担心。
确实,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问题的担忧和广泛关注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令人惊讶,特别是在“拜斯亭事件”后。
但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⑴临床实践及对照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通常是安全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相当低,以目前降LDL能力最强的瑞舒伐他汀为例,其重症肌病的发生率小于万分之一[22];尽管在少数患者中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尚无证据表明可引起进展性肝病[23]。
⑵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与剂量相关,包括肌病在内的大多数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均可消失。
⑶严格遵照指南的用药建议,特别是对那些发生肌病的高危人群,包括高龄(>80岁)、瘦小体弱、多系统疾病、围手术期、使用多种药物及酗酒者,应避免或减少使用剂量。
对这些人群而言,采取较小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是更加明智的选择[24]。
⑷必须根据几种因素来选择使用何种他汀类药物及其剂量,这些因素包括LDL达标、费用、依从性、药物的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等,使获益与风险达到适当的平衡。
⑸对于他汀药物的使用,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既不能片面地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敢使用或没有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而再增加剂量,又要避免盲目地、机械地给予强化治疗或轻率的给予联合用药,因为剂量加倍并不代表疗效加倍[25],相反,不恰当的大剂量使用或没有严密监测的情况下,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对联合用药尤其要审慎。
四、展望今天,全球已有数百万的高危人群在应用他汀类药物,同时还有很多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做为一级预防治疗。
数以百万计的患者从中收益,特别是在高危患者中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26]。
总体上看,他汀类药物是有效的、安全的。
然而,如同其他药物一样,他汀类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临床医生有责任去了解、认识其在临床应用的所有药物的副作用,并最终选择一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信,随着基础研究(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药理学(包括新药的研制、开发)、临床试验(循证医学的证据)的发展,我们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和治疗会进一步深入。
另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忽视公共健康宣教的作用。
因为,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曰治疗性生活方式)仍是最基本的治疗步骤[3],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策略。
参考文献1.Grundy SC.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tegrating risk assessment with intervention. Circulation. 1999; 100: 988-998.2. LaRosa JC, He J, Vupputuri HS. Effect of statin on risk of coronary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AMA. 1999; 282: 2340-2346.3. Grundy SM, Cleeman JI, Merz CN, et al.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04; 110: 227-239.4.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EC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final report. Circulation. 2002; 106: 3143-3421.5. Heart Protection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 of cholesterol lowering with simvastain in 20536 high-risk individual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2; 360: 7-22.6. Heart Protection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 of cholesterol lowering with simvastain in 5963 people with diabete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nce. 2003; 361: 2005-2016.7. Cannon CP, Braunwald E, McCabe CH, et al. Intensive versus moderate lipid lowering with statin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l J Med. 2004; 350:1495-1504.8. Muhlestein J.B. Anderson J.L. Horne B.D. et al. Early effects of statin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high C-reactive protein. Am. J. Cardiol. 2004; 94(9):1107-1112.9. Nissen SE, Tuzcu EM, Schoenhagen P,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compared with moderate lipid-lowering therapy on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4; 291:1071-1080.10. Steven E, Nissen M.D, E. Murat Tuzcu, M.D, et al. Statin Therapy, LDL Cholesterol,C-Reactive Protei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5; 352: 29 -38.11. Lisette Okkels Jensen, Per Thayssen, Knud Erik Pedersen, et al. Re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by Simvastatin: A Seri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 Circulation. 2004(7);110: 265 - 270.12. Engelmann MD,Svendsen JH. Inflammation in the genesis and perpetu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Eur Heart J,2005,26(20):2083-2092.13. James H. O'Keefe, Loren Cordain, et al. Optima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is 50 to 70 mg/dl: Lower is better and physiologically normal. J Am Coll Cardiol. 2004; 43(6): 2142-2146. 14. Wolfe ML, Vartanian SF, Ross JL, et al.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Niaspan when added sequentially to a statin for trentment of dyslipidemia. Am J Cardiol. 2001; 87: 476-479. 15.Bays HE, Dujovne CA, McGovern ME, et al. Comparison of Once-Daily, niacin Extended-Release/lovastatin with standard dose of atorvastatin and simvastatin (the advicor versus other Cholesterol-Modulating agents trial evaluation[ADVOCATE]). Am J Cardiol. 2002; 91: 667-672.16. Melani L, Mills R, Hassman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zetimibe coadministered with pra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cholesterolemia: A prospective, rang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Eur Heart J. 2003; 24: 717-728.17. Ballamtyne CM, Houri J, Notarbartolo A, et al. Effect of ezetimibe coadministered with atorvastatin in 628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cholesterolemia. Circulation.2003;107: 2409-2415.18. de Lemos, MD, Michael A, Wiviott SD, et al. for the A to Z Investigators.early intensive vs a delayed conservative simvastatin strateg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hase Z of the A to Z Trial. JAMA. 2004; 292:1307-1316.19. Steven E. Nissen, MD. High-Dose Statin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ot Just Lipid Levels.JAMA. 2004; 292: 1365-1367.20. LaRosa JC, Grundy SM, Waters DD, et al. Treating to New Targets(TNT) Investigators.Intensive lipid lowering with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5;352:1425-1435.21. Alsheikh-Ali AA, Ambrose MS, Kuvin JT, et al. The safty of rosuvastatin as used in common clinical practice: a postmarketing analysis. Circulation. 2005; 111: 3051-3057. 22. Shepherd J, Hunninghake DB, Stein EA, et al. Safty of rosuvastatin. Am J Cardiol. 2004; 94: 882-888.23. Tolman KG. The liver and lovastatin. Am J Cardiol. 2002; 89: 1374-1380.24. Grundy SM.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cholesterol-lowering therapy. Am J Cardiol. 2002; 90: 1135-1138.25. Andrews TC,Ballantyne CM, Hsia JA, et al.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goals with five statins. Am J Med. 2001; 111: 185-191.26.Scott M, Grundy SM. The Issue of Statin Safety: Where do We Stand? Circulation. 2005; 111: 3016-3019.2007年4月。